⑴ 畢飛宇的人物作品
短篇小說1993年《那個男孩是我》(《作家》雜志)1995年《是誰在深夜說話》(《人民文學》雜志)1996年《哺乳期的女人》(《作家》雜志)1998年《白夜》《男人還剩下什麼》未知《蛐蛐 蛐蛐》、《懷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莊》、《彩虹》、《家事》、《相愛的日子》 短篇小說集中篇小說長篇小說《慌亂的指頭》、《祖宗》、《操場》、《畢飛宇文集》(200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這一半》、《冒失的腳印》、《輪子是圓的》、《黑衣裳》。 《雨天的棉花糖》(1994年《青年文學》雜志)、《青衣》(2000年)、《上海往事》、《玉米》、《玉秀》、《玉秧》、《相愛的日子》等。《平原》、《推拿》、《玉米》。
⑵ 畢飛宇《玉米》的外文文獻有嗎
畢飛宇《玉米》的外文文獻原創,有的。
⑶ 急求 畢飛宇《玉米》讀後感
沒讀過,但你可以看書的封面夾層和背面找找材料,能湊出一篇。
⑷ 畢飛宇玉米mobi
玉米_畢飛宇 網路雲mobi格式,支持kindle,手機軟體。
內容簡介: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電視劇《青衣》原作者、著名作家畢飛宇又一最新力作《玉米》。本書描述了玉米、玉秀、玉秧三姐妹不同的人生軌跡和她們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奇特關系,透視了家常場景下一顆顆神不守舍、暗藏殺機的女性靈魂,揭示出在一個貧瘠時代,權力對人性的腐蝕。
祝你閱讀愉快!
⑸ 畢飛宇是什麼時間的
畢飛宇,男,1964年1月年生於江蘇興化大營鄉陸王村,1983年考入並在1987年畢業於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從教五年。著名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著有中短篇小說近百篇。代表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是誰在深夜說話》、《哺乳期的女人》、《男人還剩下什麼》、《蛐蛐 蛐蛐》、《懷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莊》、《彩虹》、《相愛的日子》;中篇小說《上海往事》、《雨天的棉花糖》、《青衣》、《玉米》;長篇小說《平原》、《推拿》;並出版短篇小說集《慌亂的指頭》、《祖宗》、《操場》等,被譽為:「寫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現供職於南京《雨花》雜志社。
近年來畢飛宇得獎眾多,其中有: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哺乳期的女人》)。 馮牧文學獎(獎勵作家)三屆小說月報獎(《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兩屆小說選刊獎(《青衣》《玉米》)首屆中國小說學會獎(獎勵作家《青衣》《玉米》)。《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作品曾被改編成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電視連續劇《青衣》。
200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推出了四卷本《畢飛宇文集》,這套文集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為:《這一半》《冒失的腳印》《輪子是圓的》《黑衣裳》。
2005年是原創長篇小說的豐收年。在一眾一線作家各自推出長篇新作之後,以中短篇小說知名的畢飛宇在時隔8年之後,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長篇《平原》。這本小說自然也被看成畢飛宇的轉型之作。和此前的中短篇小說一樣,《平原》關注的仍然是農村題材,描寫的也仍然是上個世紀70年代,而從思想傾向上看,《平原》同樣依然保持著對現實的強烈介入感,小說中「帶菌者」的象徵提法更是直接指向現實。從這個意義看,所謂轉型,只是就小說的規模而言,《平原》在畢飛宇的創作中表現出來的延續性要大於標志性。
繼零六、零七年的短篇《彩虹》,《相愛的日子》和《家事》之後,畢飛宇又在2008年第九期的《人民文學》上發表了其個人寫作生涯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推拿》。在這部作品中畢飛宇關照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師內心深處的黑暗與光明。畢飛宇在年輕時曾任教於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校,從那時候起,他就和殘疾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涉及殘疾人,似乎總也離不開同情與關愛。畢飛宇卻認為,小說家不可以做同情與關愛的注射器,他堅稱,人的立場是他唯一願意堅守的立場,而不可能是殘疾人立場。在畢飛宇寫作過程中,時常想迴避一些問題,他「下不去」手,但是,為了人物的飽和度與真實性,他勇敢地放棄了一些「婆婆媽媽」的念頭。他說,這一切都來自於尊重。
《人民文學》主編李敬澤評論到,畢飛宇的《推拿》恰恰以很小的切口入手,對盲人獨特的生活有透徹、全面的把握。這部小說表現了尊嚴、愛、責任、慾望等人生的基本問題,所有人看了都會有所觸動。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著有長篇小說《上海往事》、《那個夏季,那個秋天》、《玉米》、《青衣》等多部中篇小說,以及《畢飛宇文集》(四卷)。作品曾被譯成法文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曾兩度獲得魯迅文學獎(全國中短篇小說最高獎項),多次獲得《人民文學》小說創作獎、《小說選刊》獎、《小說月報》百花獎、馮牧文學獎、中國小說學會獎、莊重文文學獎等。
2009年畢飛宇自願放棄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小說家獎」。
個人覺得他挺有個性。
⑹ 讀畢飛宇小說《玉米》讀後感
米扭曲的靈魂不是與生俱來的,她畸形的抗爭,也不是一時沖動,它既是權勢對她長期以來滲透的結果,又是其性格所造成的。當生活顯出它殘酷的一面時她決意拿自己的青春賭明天。
⑺ 一場災難有多長——讀畢飛宇《玉秧》
在畢飛宇的小說《玉米》及其姊妹篇《玉秀》和《玉秧》三部曲中,《玉秧》與前兩部相比頗受冷落。只有陳思和認為畢飛宇的這篇小說是他當年所讀到的中篇小說中最讓人感動的一部。陳思和先生的感受是有道理的,因為《玉秧》言說了一種生活真相,呈現了我們民族最隱密的傷痛,它實在應該被記住,而不是被遺忘。 如果要了解玉秧,必須得回到王家莊――玉米姐妹的出生地。在《玉米》中,玉秧和她的姐姐們是王連方的七個女兒。事實上,從玉秧的成長史看來,《玉米》、《玉秀》應該被視為她的「前傳」。玉秧以在場者身份,目睹了1971年裡姐姐玉米所經歷的一切,也見證了姐姐玉秀和玉葉在王連方倒台後的難言之痛。這是玉秧的童年/少年時代。要說玉秧這段時期里還有什麼不可磨滅的印象的話,那就是王家莊的高音喇叭。 高音喇叭意味著一種權力:能打開開關,通過它講話,就意味著權力——強迫他人傾聽和干預他人生活的權力。王家莊的高音喇叭被安置在玉秧父親、村支書王連方的家裡,這喻示著王連方在王家莊不容質疑的權威地位。高音喇叭的聲音隱約而持續地盤旋在玉秧的少年歲月里,如果說《玉米》、《玉秀》中的高音喇叭作為一種生活背景標示了一個時代的「特徵」的話,那麼在《玉秧》中,高音喇叭則以滲入玉秧的日常生活、繼而進入她的肉體與精神世界為特徵。 高音喇叭在《玉秧》中初次出場是玉秧跑在三千米的跑道上。此時她已是師范學校的一名學生。當她在賽跑中體力不支快要停下來時,「高音喇叭在鼓勵王玉秧,音調昂揚而又抒情。高音喇叭對王玉秧的『精神』給予了高度的贊揚。王玉秧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王玉秧了,身體沒了,胳膊腿沒了,只是『精神』,抽象得很,完全是一種身不由己的慣性,還蠻利索的。」這高亢而抒情的高音喇叭後來成為王玉秧夢魘般生活的背景,也使她愈行愈遠。喇叭再次出現,是在魏向東第一次侵犯玉秧無知的身體時,此刻的玉秧聽到了「學校里高音喇叭正在播放《邊疆的泉水清又純》」,這既像「抒情」又像「哮喘」的聲音與屋內魏向東作為「老師」以「懷孕檢查」為名所做的事情構成了反諷。 對玉秧而言,喇叭與魏向東都是侵犯者。魏向東對玉秧的侵犯,實際上既是男性對女性身體的侵犯、也是權力對個人精神的侵犯。在小說中,高音喇叭不僅僅是聲音,它是騷擾,是看守,更是控制。作者畢飛宇自己的話可能更貼切,「高音喇叭里從來就沒有『新聞』,只有『宣傳』。它是一種暴力。你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畢飛宇《沿途的秘密》,昆侖出版社2002年,59頁) 如果想從《玉米》系列小說中的王家莊里尋找強烈的「地域風情」,猶如莫言那山東高密鄉的濃郁地方特色,或者蘇童南方小城那神秘濕潤的氣息,恐怕會失望。但正是不刻意表現強烈的地域色彩,才使王家莊呈現出了一種具有「社會學特徵」的普泛性。它的平凡和似曾相識使讀者有理由相信,這是可以發生在一九七一至一九八二年之間,中國土地上任何村莊里的故事。在這里,作為一種生活狀況寫照的高音喇叭與社會學意義上的王家莊,正是孕育了玉秧這樣的人的環境。 在小說的虛擬空間里,玉秧就讀的師范學校里的學生和老師們,似乎都是被看守的對象:魏向東拿著手電筒檢查學生的行蹤,「在操場、操場看台後面的灌木叢、畫室、琴房、實驗樓左側的小樹林、食堂、池塘的四周仔細偵察」。他監視他們是否戀愛,「一旦證實,魏向東手裡的手電筒說亮就亮,一道光柱,一道探照燈一樣雪亮的光柱,十分有力地橫在夜色的中間,像一隻釘子,把可疑的東西立即釘在了地上。」他以「組織」、「科學」、「領導」、「老師」的名義為玉秧「檢查懷孕」。在這樣的權威性面前,玉秧心甘情願地接受「檢查」以證明自己的清白。而魏向東則因「檢查」,重獲曾喪失了的「男性能力」。同時,在師范學校,學生高紅海因玉秧的告密被要求「鼻尖靠牆」、「肚皮靠牆」、「腳尖靠牆」地「三靠」四十五分鍾。魏向東在審問班主任與龐鳳華之間交往的細節時,被審問者因恐懼和羞恥而不斷地喝開水直至嗓子出血。在《玉秧》中,師范學校里的每一個人,都在這種威權面前低頭,並習以為常。 魏向東是何許人?他是「運動」中以「拳頭硬,出手又火爆」而聞名者。因懺悔、哭泣、發誓,他最終獲得了原諒。之後他來到學校保衛科,還成立了「校衛隊」。他的樂趣在於尋找群眾汪洋大海中的「敵人」,「上學期學校里來了兩位小偷,魏向東把他們抓住了,一不打,二不罵,只是把他們反綁起來,從醫務室拿來了兩張傷濕止痛膏,一隻眼睛上貼一張。兩個小偷站在操場上,能走,能跳,能跑,就是逃不掉。他們用腳四處摸,像在水底下摸魚,樣子十分地好笑。七個小時之後,他們自己就跪下了,號啕大哭」。 與魏向東不同,學校的錢主任在「運動」中是受迫害者。但是,「運動」中風行的對「敵人」的誘供、威脅以及有罪推斷――這些可能曾在錢主任本人身上使用過的方式,都被主任熟練地用在了學生身上。師范學校里也受過沖擊和迫害的老書記,在看到魏向東懲罰小偷時「笑了,私下裡承認魏向東在教育管理上的確有一套」――這些曾經的被迫害者們,在對待高紅海、班主任和兩個小偷時,都認同了魏向東的思維邏輯和行為方式。更有意味的是,當祁老師的愛人拿著菜刀氣沖沖地找魏向東評理時,魏向東以開展「談心活動」的做法,使這男人立刻進入了「情境」,束手聽從,完全忘記了自己所為何來。 由此,我們看到了被「運動」創造出的產品,看到曾經的被迫害者認可、接受並效仿迫害者的邏輯,他們有加入權力游戲的急切的渴望。我以為,在這里,可怕的不僅是我們目力所及的權力的高壓和迫害,可怕的是它的邏輯和方式已經進入師范學校的生活――這是「運動」的延續。《玉秧》以1982年的師范學校中的故事,講述了「運動」如何由「非常」轉換為「尋常」,暴力如何由「彰顯」變為「隱形」。生活在1982年的這所師范學校中的人,無論審問者、被審問者還是旁觀者,都剛剛經歷完那場暴烈的「運動」。與曾經習見的激烈與殘暴相比,師范學校里發生的一切,容易被人們習慣和忽略,進而變成了「日常」。 盡管小說講述的不過是發生在某個師范學校生活中的一些瑣屑,盡管它沒有武鬥、鮮血、批鬥會以及死亡,但你依然會發現,這些過去的陰影沒有消失。在師范學校里,人們習慣把別人看作是有罪者,「有罪感」仍困擾著生活在這里的人。「尋找敵人」還是這個空間里人們習慣的日常活動。告密者、窺視者、監視者依然互相仇視、互相提防、互相揭發、互相窺探和互相摧毀。正如畢飛宇在《玉米》法文版自序中所言,「戰爭結束了,但文革作為一種方式已經液化了,染紅了,變成了中國的血液,我們的每一滴血都學會了仇恨。」畢飛宇借《玉秧》描繪了一個「帶菌的時代」,講述了已經深植在生活中的「運動」病毒。 學者許子東在他的博士論文《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上海三聯書店二000年版)中,對中國大陸出版的50部文革小說進行了解讀與分析,他把這些小說分成四個包含不同意義結構的敘事類型:「契合大眾通俗文學趣味的『災難故事』;體現知識分子、幹部憂國情懷的『歷史反省』;先鋒派小說對文革的『荒誕敘述』;以及『紅衛兵-知青』角度的『文革記憶』。」 50部小說有四條最基本的詮釋思路與敘述線索:「文革」或者「被描述成一場『少數壞人迫害好人』的災難故事;或者被總結成一個『壞事最終變成好事』的歷史教訓;或者被解析為一個『很多好人合作而成的荒謬壞事』;或者被記錄為一種『充滿錯誤卻又不肯懺悔』的青春回憶。許子東認為中國讀書人在整理文革記憶時,某種程度上只是建造一種「為了忘卻的記憶」:「於個人,以講述災難故事來療治心創或堅持『我不懺悔』;於國家,則將災難敘述成『少數壞人迫害多數好人』而且最終『壞事變成好事』……」進而,作為文學研究者的他認為,小說中的「文革」敘述有「逃避文革」、「忘卻文革」的傾向。事實上,作為小說家的畢飛宇也質疑這樣的「文革」文學,尤其是「傷痕文學」中思維簡單化的邏輯傾向。他認為「『傷痕文學』以文學的方式延續了『文革』」。他認為 「災難的長度比它實際的長度要長很多」,一場全民族范圍內的災難的結束,也並不意味著它的作用和影響就此消失。 有必要提到小說中那所作為生活空間的師范學校。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新文學創作深負啟蒙重任,尤其是在對中國現代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中國小說家的作法大都是將這些女性位移進現代學校空間,通過將她們塑造為現代女性的方式來完成關於現代中國的想像。事實上,不只是女性,整個現代中國對「新青年」的想像都是在學堂/學校空間中完成的。啟蒙知識分子們看重的是通過現代教育完成對一個人的塑造――無論從哪個角度上講,現代意義上的學校都被認為是一個啟蒙的神聖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看《玉秧》,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正是在師范學校里,女學生玉秧學會了監視與窺視他人生活,並且懂得了「每個人都在犯罪,每一個人都是罪犯,誰也別想置身於事外」。玉秧因出身鄉下而被人鄙視和忽略。但魏向東代表「組織」的召喚和說服煥發了她的熱情,她偷窺、告密、出賣,從最初那個無罪時也感到有罪的鄉下姑娘慢慢變得對罪惡完全麻木。如果說「運動」曾點燃了人們內心對權力的膜拜和隱秘嚮往的話,那麼玉秧的故事則顯示了這些病菌仍「隱秘」地潛藏在年輕人身上。玉秧就是一位「隱性」的帶菌者。 還應該指出的是,特為把主人公的生存環境定於「師范」學校,而不僅僅是「學校」,我以為是出於畢飛宇的「深思熟慮」。師范學校的學生畢業後是要從事教師職業的,出自這樣的師范學校的學生今後會如何、他們教育的孩子們又將如何?讀了《玉秧》,不由人不想到現代文學的另一頭――《狂人日記》中關於「救救孩子」的呼籲。當文學讓歷史敘述的目的成為「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時,它的後果就關繫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畢飛宇以《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的形式完成了他的別樣「文革敘事」。與以1971年為創作背景的《玉米》和《玉秀》相比,《玉秧》最值得關注之處在於小說家以對1982年「文革日常化」生活的書寫提醒讀者,並不是三中全會的一夜春風大地就換了人間,歷史並沒有就此從我們的身邊消失,「運動」的遺毒也不會因為一次宣判而煙消雲散。 原載《讀書》2008年第7期
⑻ 畢飛宇,張曉風,張承志 的作家資料 詳細
畢飛宇,男,1964年1月年生於江蘇興化大營鄉陸王村,1983年考入並在1987年畢業於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從教五年。著名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著有中短篇小說近百篇。代表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是誰在深夜說話》、《哺乳期的女人》、《男人還剩下什麼》、《蛐蛐 蛐蛐》、《懷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莊》、《彩虹》、《相愛的日子》;中篇小說《上海往事》、《雨天的棉花糖》、《青衣》、《玉米》;長篇小說《平原》、《推拿》;並出版短篇小說集《慌亂的指頭》、《祖宗》、《操場》等,被譽為:「寫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現供職於南京《雨花》雜志社。
近年來畢飛宇得獎眾多,其中有: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哺乳期的女人》)。 馮牧文學獎(獎勵作家)三屆小說月報獎(《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兩屆小說選刊獎(《青衣》《玉米》)首屆中國小說學會獎(獎勵作家《青衣》《玉米》)。《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作品曾被改編成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電視連續劇《青衣》。
200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推出了四卷本《畢飛宇文集》,這套文集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為:《這一半》《冒失的腳印》《輪子是圓的》《黑衣裳》。
2005年是原創長篇小說的豐收年。在一眾一線作家各自推出長篇新作之後,以中短篇小說知名的畢飛宇在時隔8年之後,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長篇《平原》。這本小說自然也被看成畢飛宇的轉型之作。和此前的中短篇小說一樣,《平原》關注的仍然是農村題材,描寫的也仍然是上個世紀70年代,而從思想傾向上看,《平原》同樣依然保持著對現實的強烈介入感,小說中「帶菌者」的象徵提法更是直接指向現實。從這個意義看,所謂轉型,只是就小說的規模而言,《平原》在畢飛宇的創作中表現出來的延續性要大於標志性。
繼零六、零七年的短篇《彩虹》,《相愛的日子》和《家事》之後,畢飛宇又在2008年第九期的《人民文學》上發表了其個人寫作生涯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推拿》。在這部作品中畢飛宇關照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師內心深處的黑暗與光明。畢飛宇在年輕時曾任教於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校,從那時候起,他就和殘疾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涉及殘疾人,似乎總也離不開同情與關愛。畢飛宇卻認為,小說家不可以做同情與關愛的注射器,他堅稱,人的立場是他唯一願意堅守的立場,而不可能是殘疾人立場。在畢飛宇寫作過程中,時常想迴避一些問題,他「下不去」手,但是,為了人物的飽和度與真實性,他勇敢地放棄了一些「婆婆媽媽」的念頭。他說,這一切都來自於尊重。
《人民文學》主編李敬澤評論到,畢飛宇的《推拿》恰恰以很小的切口入手,對盲人獨特的生活有透徹、全面的把握。這部小說表現了尊嚴、愛、責任、慾望等人生的基本問題,所有人看了都會有所觸動。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著有長篇小說《上海往事》、《那個夏季,那個秋天》、《玉米》、《青衣》等多部中篇小說,以及《畢飛宇文集》(四卷)。作品曾被譯成法文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曾兩度獲得魯迅文學獎(全國中短篇小說最高獎項),多次獲得《人民文學》小說創作獎、《小說選刊》獎、《小說月報》百花獎、馮牧文學獎、中國小說學會獎、莊重文文學獎等。
2009年畢飛宇自願放棄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小說家獎」。
台灣女作家,筆名曉風,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餘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
著有小說:《白手帕》、《紅手帕》、《梅 蘭 竹 菊》;科幻小說:《潘渡娜》;散文:《初雪》、《孤意與深情》、《她曾教過我》、《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那部車子》、《綠色的書筒》、《楓葉如丹》、《愛情篇》、《飲啄篇》、《衣履篇》、《春之懷古》、《步下紅毯之後》、《聖經之拓片》、《一個女人的愛情觀》、《只因為年輕啊》、《地毯的那一端》、《大型家家酒》、《花之筆記》等。
書籍目錄:作品文集+
《九十年散文選》、《三弦》、《大地之歌》、《小說教室》、《張曉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一九八九 ~ 二○○三‧散文卷》、《心系》、《文學選粹》、《他?她?》、《玉想》、《再生緣》、《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側影好美》、《你還沒有愛過》、《我在》、《我知道你是誰》、《步下紅毯之後》、《武陵人》、《花之筆記》、《非非集》、《幽默五十三號》、《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哲思小品》、《哭牆》、《桑科有話要說》、《祖母的寶盆》、《動物園中的祈禱室》、《問題小說》、《張曉風精選集》、《從你美麗的流域》、《第一篇詩》、《第五牆》、《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通菜與通婚》、《畫愛》、《給你瑩瑩》、《鄉音千里》、《黑紗》、《愛在深秋》、《愁鄉石》、《舅媽只會說一句話》、《詩詩、晴晴與我》、《與愛同行》、《蜜蜜》、《曉風小說集》、《張曉風自選》等。《行道樹》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中。
自1971年至1977年,張曉風創作了《畫愛》、《第五牆》、《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八部戲劇,她不僅創作戲劇,還親自參加演出。她的戲劇具有濃郁的「現代」色彩。
曾得過中山國家文藝獎,當選過十大傑出女青年
張承志,回族,1948年出生於北京。在清華附中高中畢業後於1968-1972年在內蒙古烏珠穆沁插隊當牧民。1972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75年畢業後分配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搞考古工作。1978年以突出成績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翁獨健先生研究生,1981年畢業獲民族歷史語言系碩士學位。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員。1987年調海軍政治部文化部當專業作家,現辭職為自由作家並作油畫。1983-198 4年曾以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特定地區研究計劃"合作人及東洋文庫外國人研究員的身份在日本搞中北亞歷史研究,其後幾度應邀赴日本搞學術研究和講學,並出訪美國、加拿大、德國、蒙古等國家。長期從事中亞、新疆、甘寧青伊斯蘭黃土高原的歷史宗教考古調查。信仰伊斯蘭教。使用數種外語。1985年當先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小說選刊》編委。1987年被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傳記中心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作家名人錄》中。
處女作為蒙文詩《做人民之子》發表於內蒙古蒙文雜志《花的原野/1978,6》上,第一篇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獲得了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阿勒克足球》獲得《十月》第一次文學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三份沒有印在書上的前言》(《花城/94,3》)中稱,張承志有三本僅以外文出版的作品,即為《內蒙古大草原游牧志》(七、八年前出版,在日本印行六次,作者認為就作品對游牧生活細節的描繪來說,海外尚沒有能與它相比者,但他為它被當作旅行手冊而感到可悲,他盼望的讀者是"企圖為青春尋找意義的年輕人",而不是遊客或少數所謂專家學者。)、《中國之中的伊斯蘭教》、《紅衛兵的時代》(以日文創作,日本發行,四萬冊),後者被作者認為是"第一本關於早期紅衛兵運動的正面總結。",他說:"對此我有認真的把握。因為在所謂老紅衛兵的成員中,我尚未發現有誰比我對紅衛兵造反事實的意義更肯定;也沒有誰比我對紅衛兵的特權階級思想更敵對,這是第一點。其次是因為十幾年來我一直留心了西方六十年代的學生運動和左翼運動,我注意到了它們不可否定的意義,也注意到了它們優於和劣於我們的方面。"。
[編輯本段]張承志-生平紀實
張承志1948年初生,原籍山東濟南,生於北京。回族。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8年到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插隊,在草原上當了四年的牧民。1972年人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75年畢業分配到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組工作。
1978年發表處女作《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人民文學》1978年10期),引起文壇注意,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語言系學習,研究蒙古族及北方諸民族的歷史。1981年畢業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1978年以突出成績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翁獨健先生的研究生,1981年畢業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不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7年調海軍政治部文化部當專業作家,現在辭職為自由作家並作油畫。長期從事中亞、新疆、甘寧青伊斯蘭黃土高原的歷史宗教考古調查。信仰伊斯蘭。使用數種外語。
1978 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曾多次獲全國中、短篇小說獎。代表性作品有小說集《黑駿馬》、《北方的河》、《黃泥小屋》;長篇小說《金牧場》、《心靈史》;散文集《荒蕪英雄路》、《清潔的精神》等。張誠志以一種獨立不羈 ,庄嚴深邃,冷峻熱烈的審美品格。張承志以一種獨白的方式表達著他的精神哲學,以一種自信堅定的姿態捍衛著一種神聖價值觀,一種熔鑄詩歌、音樂、繪畫、歷史和哲學的復雜形態創造著「美文」。他那種具有燃燒性和震撼力的新語言和新思想,顯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獨創性魅力。
1981—1982年曾在日本東京大學進修。這時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金牧場》,中短篇小說《北方的河》、《黑駿馬》、《黃泥小屋》等,其中《黑駿馬》、《北方的河》分獲1981—1982和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他被稱作一個理想主義的精神漫遊者,早期以草原生活為題材,從大地、民間汲取精神養料;稍後他把個人理想與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開始了他對於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
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在那裡結識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們為了維護信仰的純潔及心靈的自由而不惜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極大地震動了張承志。他不僅成了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學的形式寫了一部宗教史《心靈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初版),在文壇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⑼ 如何解讀畢飛宇的玉米
我領悟到的主線是:男權。雖然小說以玉米、玉秀、玉秧等女士的愛情、性事為主線,實卻以王連發、郭主任、班主任等男士的性事和做派為輔線,想表達的應該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小說背景如此)的男權主導的社會形態。小說中的男性角色總是控制或引導這女性角色的生活、愛情…我有一個想法:能不能從另一個角度而不是從性的角度來表達此主題?雖然這個角度我還沒看透,也還沒想好。
⑽ 中國畫《玉米》的作者是誰。作業本封皮必須有:()()()()()。多謝。有好評。
《玉米》是作家畢飛宇的一部長篇小說,描述了玉米、玉秀、玉秧三姐妹不同的人生軌跡和她們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奇特關系。
作業本封皮必須有:(學校)(年級)(班級)(姓名)(座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