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茶館的創作背景(在什麼何情況寫此作)
寫於1957年的三幕話劇《茶館》,無疑是老舍在當代的傑作。借北京城裡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在三個時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40年代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前夕)的變化,來表現19世紀末以後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這種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歷史概括」,是當代作家普遍熱衷的。對這一宏大題旨的表現,作者選擇了自身的生活經歷和藝術經驗所能駕馭的軌道。「在這些變遷里,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和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註:老舍《答復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劇本》1958年第5期。)他選擇了從「側面」,從「小人物」的生活變遷入手的角度,並把對他們的表現范圍,限制在茶館這個「小社會」中。沒有運用中心情節和貫串全劇的沖突——當代話劇常見的結構方式,而採用被稱為「圖卷戲」或「三組風俗畫」(註:《座談老舍的〈茶館〉》中李健吾的發言。《文藝報》1958年第1期。)的創新形式。眾多的人物被放置在顯現不同時代風貌的場景中。這些人物,涉及市民社會的「三教九流」:茶館的掌櫃和伙計,受寵的太監,說媒拉纖的社會渣滓,走實業救國道路的資本家,老式新式的特務、打手,說書藝人,相面先生,逃兵,善良的勞動者……其中,常四爺、王利發和秦仲義貫串全劇。他們的性格、生活道路各不相同,「旗人」常四爺耿直,「一輩子不服軟」;秦仲義辦工廠,開銀號,雄心勃勃;掌櫃王利發則「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但最終都走投無路,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就不叫我活著呢?」「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劇中的悲涼情緒,人物關於自身命運的困惑與絕望,透露了與現代歷史有關的某種悖謬含意。
老舍《茶館》的敘述動機,來自於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強烈渴望,和對一個不公正的社會的強烈憎惡。新舊社會對比既是他結構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歷史觀。他對於「舊時代」北京社會生活的熟悉,他對普通人的遭際命運的同情,他的溫婉和幽默,含淚的笑,使這部作品,接續了老舍創作中深厚的人性傳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一代卓越藝術家,如於是之、鄭榕、黃宗洛、英若誠等的演出,對確立該劇在當代的「經典」地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Ⅱ 關於茶館的形成與演變,有沒有些具體的介紹資料!
茶館的形成與演變
由寺院茶堂到民間茶肆
飲茶成為風尚最初始於唐代的寺院。那時佛教盛行,寺院專設有茶堂,是眾僧討論佛理,招待施主賓客飲茶品茗的地方。法堂西北角設有「茶鼓」,以敲擊召集眾僧飲茶。僧人每日都要坐禪,坐至焚完一炷香就要飲茶。另設有「茶頭」,專門燒水煮茶,獻茶待客。這大概就是最早的較大規模的集體飲茶形式。
寺院中以茶供養三寶(佛、法、僧),招待香客,逐漸形成了嚴格的茗飲禮儀和固定的茗飲程式。平素住持請全寺上下僧眾吃茶,稱作「普茶」;在一年一度的「大請職」期間,新的執事僧確定之後,住持要設茶會。茶在禪門中由最初提神醒腦的葯用功能而成為禪事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又進而成為修行持戒、體悟佛理的媒介。茶與禪日益相融,最終凝鑄成了流傳千古、澤被中外的「茶禪一味」的禪林法語。「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澤庵宗彭《茶禪同一味》)在「悟」這一點上,茶與禪達到了相通。始建於唐朝的徑山寺,自宋至元一直為江南禪林之冠。其「徑山茶宴」極具盛名,在遇到朝廷欽賜袈裟、錫杖之類的慶典時,就會舉行茶宴,請寺院高僧和文人墨客。宋代日本禪師來徑山寺求學取經,徑山茶宴的精神隨之傳入島國,推動了日本茶道的發展。
寺院僧的飲茶習俗對民間飲茶產生了重大影響。據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中(公元713-741年),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至盛唐,「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唐楊華《膳夫經手錄》)。文人間時興茶會、茶詩,這影響到上層統治者,慢慢出現了官辦的大型茶宴。飲茶遂成風俗,促成了我國最早的茶肆的產生。《封氏聞見記》中有明確的關於茶肆的記載:「開元中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些店鋪已有一定規模,但尚未有茶館之名。
飲茶之風觸及各色人等,加之茶葉產量巨大,貿易頻繁,朝廷看到茶已與鹽、鐵一樣,成為百姓生活不可缺少之物,有巨利可圖,就於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向全國產茶之地徵收茶稅。貢茶政策亦是皇家搜刮民脂民膏的重要手段,茶農需將清明前採摘製作的品質最好的茶貢於皇室。唐政府專派太監、茶使在陽羨設立「貢茶院」,專門管理陽羨貢茶。詩人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有「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之句。至晚唐,開始在宮廷興辦清明茶宴。皇帝在收到貢茶後,先行祭祖,後賜給近臣寵侍,並擺「清明宴」以饗群臣。
文人雅士喜好品茶鑒水,精研茶藝,這些都對茶館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與禪門有密切聯系的陸羽(約公元733-804年)是茶文化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自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收養,擅於烹茶,其《茶經》是我國古代的「茶葉網路全書」,言簡意賅地論述了飲茶的葉、水、器、境,提高了飲茶的精神境界。
「茶博士」與多樣服務
茶葉產量的劇增、質量的提高和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漸趨重要,帶來了北宋茶肆業的興盛。宋子安《東溪試茶錄》中有「建安茶品甲於天下」的說法。最上品的龍鳳團茶,一斤售價黃金二兩。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區,即居住區與商業區嚴格分開。宋朝時,隨著城市的發展,徹底打破了坊、市界線,市內出現「瓦子」(娛樂場所),內有「勾欄」(演出場所)、酒肆和茶樓。宋代都城茶肆茗坊遍及大街小巷,而且由都市普及到鄉村。如《水滸傳》第三十三回《宋江夜看小鰲山,花榮大鬧清風寨》中寫道:「那清風鎮也有幾座小勾欄並茶房酒肆。」茶坊之外,還有提壺往來叫賣的人。在杭州城內亦有一種流動的茶擔、茶攤,稱為「茶司」,服務對象為普通民眾。
茶肆規模的擴大,必然要促使茶館的經營機制趨於完善。宋代茶坊大多實行僱工制,茶肆主招雇熟悉烹茶技藝的人,稱為「茶博士」,進行日常營業。茶博士是城市中職業專業化較強的技術僱工,是市民階層中有特色的人群之一。為了吸引顧客,宋代的茶肆十分重視擺設,特別到了南宋,更是精心布置。《夢粱錄》記載當時杭州茶肆是:「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大茶坊更是富麗堂皇,講究文化裝飾,營造品飲環境。蘇東坡也有「嘗茶看畫亦不惡」的詩句。
為吸引不同層次的顧客,茶肆提供的服務亦日益多樣化,各樣娛樂活動應運而生。娛樂活動中較為普遍的是弦歌,即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所稱的「按管調弦於茶坊酒肆」。茶肆中的弦歌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僱用樂妓歌女,這是茶肆用以招攬顧客的重要手段之一。二是茶客專門來此種茶肆學樂學唱,《夢粱錄》「茶肆」條有雲:「大凡茶樓多有富貴子弟、諸司下直等人聚會,習學樂器。」再者是安排說唱藝人說書,還有博弈下棋等活動。茶館除供應茶水外,也開始供應茶點。茶在中國最早是作為葯用,用以佐餐和解渴。經過漫長的過程,才開始有了清飲,即用開水沖泡,茶中不加任何佐料。但調飲的方式一直存在,唐代流行煎茶法,煎時用姜、鹽。這種習俗到宋仍然存在,不過人們更為喜愛清茶。
宋代風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一般茶坊中都會備有各種茶湯供應顧客。南宋臨安的大茶坊「四時賣奇茶異湯」,據《武林舊事》載,茶坊中所賣的冷飲有甜豆沙、椰子酒、豆兒水、鹿梨漿、鹵梅水、姜蜜兒、木瓜汁、沉香水等。婦孺皆知的《水滸傳》中提及的茶湯亦是多姿多彩,潘金蓮四次到隔壁極為普通的王婆茶鋪,便提到四種茶湯:梅湯(茶中放幾粒烏梅煎制而成)、合湯(一種甜茶)、薑茶和寬煎葉兒茶。宋代有的茶肆在賣茶業之外還兼營其他生意,《東京夢華錄》載:潘樓東街巷茶坊每五更點燈「買賣衣服圖畫領抹之類,至曉即散」。周密《武林舊事》載:「天街茶肆,漸以羅列燈球者求售,謂之燈市。」還有兼營旅館或浴室的。
此外,酒肆、麵食店等也普遍兼營茶水。宋時出入茶館的人較唐時更為廣泛,王公貴族、文人雅士、鄉野村民,甚至天下至尊的皇帝也會一時興起,來光顧一下。雖然眾多的人喜歡出入茶館,但在宋代士大夫看來,茶館仍舊是鄙俗之地。士大夫飲茶與民間飲茶亦有區別,民間好調飲,所以茶館中備有多樣茶湯;士大夫則尚清飲,蔡襄《茶錄》認為「茶有真香」,不宜「雜珍果香」。民間飲茶,添加佐料,味厚香濃,重實用,可解渴療飢;士大夫飲茶,重在品,在於玩味茗、水、器、境、人所構成的意境。唐代較為普遍的飲茶方式,程序為炙茶——碾茶——篩茶——煮水——投茶——分茶——吃茶,較為繁瑣。至晚唐時,已出現「點茶法」,即以茶瓶滴注而得名,其關鍵器具就是茶瓶。點茶法風行於宋代,故有「唐煎宋點」之說。
明清兩代的茶館業
明中葉以後,隨著城市的繁榮,社會風氣也發生了變化。許多人信奉「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李贄《焚書》),也開始追求世俗愛好和個人心性。像袁宏道就在《與龔惟長先生書》中公開宣揚要「目極世間之色,耳極世間之聲,身極世間之鮮,口極世間之譚」。這促進了社會服務業的發展,也將文學家的目光引向時俗物用。所以相對於以前茶肆多出現於史料典籍,到明清時期茶館則堂而皇之地成為眾多文學故事的載體,成為多方文學聖手的描繪對象。明代茶館不用茶鼎或茶瓶煎茶,而以沸水澆之。這種簡便異常並沿用至今的飲茶方式的盛行,得益於明太祖朱元璋的無心插柳。明代文震亨撰寫的《長物志》稱此:「簡單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矣。」
而「茶館」一詞,在現有明以前資料中未曾出現過。直至明末,在張岱《陶庵夢憶》中有「崇禎癸酉,有好事者開茶館」。此後,茶館即成為通稱。茶館是舊時曲藝活動場所。北方的大鼓和評書,南方的彈詞和評話,同時在江北、江南益助茶煙怡民悅眾。茶攤則遠比茶館樸拙得多,明末在北京出現了只有一桌幾凳的簡朴茶攤,於街頭柳巷,擺起粗瓷碗,廣賣大碗茶。簡簡單單,一經產生,便創造了以後響當當的北京大碗茶的招牌。
茶館的真正鼎盛時期是在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康乾盛世」,清代茶館呈現出集前代之大成的景觀,不僅數量多,種類、功能皆蔚為大觀。當時杭州城已有大小茶館八百多家。鄉鎮茶館中,太倉的璜涇鎮,全鎮居民只有數千家,而茶館就有數百家。茶館的佐茶小吃有醬干、瓜子、小果碟、酥燒餅、春卷、水晶糕茶、餃兒、糖油饅頭等。以賣茶為主的茶館,北京人稱之為清茶館,環境優美,布置雅緻,茶、水優良,兼有字畫、盆景點綴其間。文人雅士多來此靜心品茗,傾心談天,亦有洽談生意的商人常來此地。此類茶館常設於景色宜人之處,沒有城市的喧鬧嘈雜。想滿足口腹之慾的,可以邁進葷鋪式茶館,這里既賣茶,也兼營點心、茶食,甚至有的茶館還備有酒類以迎合顧客口味。這種茶館兼帶一點飯館的功能,不過所賣食品不同於飯館的菜,主要是各地富有特色的小吃。如杭州西湖茶室的桔餅、處片、黑棗、煮栗子;南京鴻福園、春和園的春卷、水晶糕、燒賣、糖油饅頭等,都是讓人只聽名字就已食慾大動的茶點。
清代盛行宮廷的茶飲自有皇室的氣派與茶規。除日常飲茶外,清代還曾舉行過四次規模盛大的「千叟宴」。其中「不可一日無茶」的乾隆帝在位最後一年召集所有在世的老臣3056人列此盛會,賦詩三千餘首。乾隆皇帝還於皇宮禁苑的圓明園內建了一所皇家茶館——同樂園茶館,與民同樂。新年到來之際,同樂園中設置一條模仿民間的商業街道,安置各色商店、飯庄、茶館等。所用器物皆事先採辦於城外。午後三時至五時,皇帝大臣入此一條街,集於茶館、飯肆飲茶喝酒,裝成民間的樣子,連跑堂的叫賣聲都惟妙惟肖。
清代戲曲繁盛,茶館與戲園同為民眾常去的地方,好事者將其合而為一。宋元之時已有戲曲藝人在酒樓、茶肆中做場,及至清代才開始在茶館內專設戲台。包世臣《都劇賦序》記載,嘉慶年間北京的戲園即有「其開座賣劇者名茶園」的說法。久而久之,茶園、戲園,二園合一,所以舊時戲園往往又稱茶園。後世的「戲園」、「戲館」之名即出自「茶園」、「茶館」。所以有人說,「戲曲是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話具有權威性:「最早的戲館統稱茶園,是朋友聚會喝茶談話的地方,看戲不過是附帶性質。」「當年的戲館不賣門票,只收茶錢,聽戲的剛進館子,『看座的』就忙著過來招呼了,先替他找好座兒,再順手給他鋪上一個藍布墊子,很快地沏來一壺香片茶,最後才遞給他一張也不過兩個火柴盒這么大的薄黃紙條,這就是那時的戲單。」(《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四章)茶館發展至明清,還有一異於前代之處,即茶肆數量起碼在某些地區已超過酒樓。茶館的起步晚了酒樓千年,奮起直追至明清,終得平分半壁江山。
(摘自《中國茶館》連振娟著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文匯報》)
Ⅲ 茶館的起源和發展
茶館
【社會場所名】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追其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開元年間,鄉鎮中有煎茶出賣的店鋪,投錢取飲,這是「茶館」的初級形式。
中國的茶館由來已久,據記載兩晉時已有了茶館。自古以來,品茗場所有多種稱謂,茶館的稱呼多見於長江流域;兩廣多稱為茶樓;京津多稱為茶亭。此外,還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稱謂。
茶館與茶攤都是專門用來喝茶的。不過茶館與茶攤相比,有經營大小之分和飲茶方式的不同。茶館設有固定的場所,人們在這里品茶、休閑等。茶攤沒有固定的場所,是季節性的、流動式的,主要是為過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
【當今茶館分類】
(一)歷史悠久的老茶館,保存舊時風格;
(二)六十年代新建茶室,採用現代建築,四周輔以假山、噴泉,室內有鮮花、字畫,並有瓜子、糖果等;
(三)露天茶室、棋園茶座、音樂茶座等。
【歷史演變】
(一)茶館的萌芽
茶館最早的雛形是茶攤,中國最早的茶攤出現於晉代,據《廣陵耆老傳》中記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日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也就是說,當時已有人將茶水作為商品到集市進行買賣了。不過這還屬於流動攤販,不能稱為「茶館」。此時茶攤所起的作用僅僅是為人解渴而已。
(二)茶館的興起
唐玄宗開元年間,出現了茶館的雛形。唐玄宗天寶末年進士封演在其《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種在鄉鎮、集市、道邊「煎茶賣之」的「店鋪」,當是茶館的雛形。
《舊唐書·王涯傳》記:「太和九年五月涯等倉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為禁兵所擒」,則唐文宗太和年間已有正式的茶館。
大唐中期國家政治穩定,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加之陸羽《茶經》的問世,使得「天下益知飲茶矣」,因而茶館不僅在產茶的江南地區迅速普及,也流傳到了北方城市。此時,茶館除予人解渴外,還兼有予人休息,供人進食的功能。
(三)茶館的興盛
至宋代,便進入了中國茶館的興盛時期。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現了萬商雲集、百業興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館。而孟元老的《東京華夢錄》中的記載則更讓人感受到當時茶肆的興盛「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晚即散,謂之鬼市子……歸曹門街,北山於茶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遊吃茶於彼。」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時的杭州,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臨安(即今杭州),統治階級的驕奢、享樂、安逸的生活使杭州這個產茶地的茶館業更加興旺發達起來,當時的杭州不僅「處處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頓奇松異檜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都城紀勝》中記載「大茶坊張掛名人書畫……多有都人子弟占此會聚,習學樂器或唱叫之類,謂之掛牌兒。」
宋時茶館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們喝茶聊天、品嘗小吃、談生意、做買賣,進行各種演藝活動、行業聚會等。
(四)茶館的普及
到明清之時,品茗之風更盛。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市民階層不斷擴大,民豐物富造成了市民們對各種娛樂生活的需求,而作為一種集休閑、飲食、娛樂、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大眾活動場所,茶館成了人們的首選,因此,茶館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形式愈益多樣,茶館功能也愈加豐富。
(五)茶館的衰微
近現代,中國經歷了戰爭,貧困和一些非常時期,茶館也就一度衰微。
(六)茶館的復興
近二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導致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茶館作為文化生活的一種形式也悄然回復,茶館已成為人們業餘生活的重要選擇之一。
【主要衍生】
書茶館
書茶館,即設書場的茶館。清末民初,北京出現了以短評書為主的茶館。這種茶館,上午賣清茶,下午和晚上請藝人臨場說評書,行話為「白天」、「燈晚兒」。茶客邊聽書,邊飲茶,倒也優哉游哉,樂樂陶陶。
老北京的茶館遍及京城內外,各種茶館又有不同的形式與功用。這里,重點從文化,社會功用角度介紹幾種。老鄉京有許多書茶館,在這種茶館里,飲茶只是媒介,聽評書是主要內容。書茶館,直接把茶與文學相聯系,給人以歷史知識,又達到消閑、娛樂的目的,老少皆宜。
音樂茶座
音樂茶座是既品茶又娛樂的文化場所,在唐代已有先例。不過其正式出現,卻是二十世紀以來的事。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國內外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在一些大中城市裡,音樂茶座應運而生。
音樂茶座一般選擇在幽雅的場所,並配以柔和多採的燈光,以飲茶品點,欣賞文藝為內容。音樂茶座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人們可以品茶自娛,也可以約上幾個朋友,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還可以在啜飲納涼的同時,進行各種交流。
【其他相關資料】
四川的蓋碗茶和茶館
四川是茶的故鄉,茶的品類繁多,飲茶風行,茶館林立。
四川人盛行自斟自飲的蓋碗茶。蓋碗茶不但選用茉莉花茶、龍井等上品茶葉,而且蓋碗和銅壺也別有講究。如蓋碗用的茶蓋,一是茶沏好蓋上後,可很快泡出茶味;二是可用作割去茶碗上飄浮的泡沫;三是可用來涼茶(即將茶蓋反扣倒入茶汁),便於快飲解渴,還有「茶船」用來托茶、端茶。這樣,茶碗、茶蓋、茶船托三位一體,既實用又美觀。另外燒水的壺選用銅壺,燒出來的水味道甜美,保暖性又強。
四川的茶館多,且具特色。早晨進茶館可一直坐到晚上關門,照樣沏茶而不增加收費。一整天僅收一次的茶費。所以茶館成天熱鬧,成了人們休息、娛樂、傳通訊息、進行交易的場所,而每個人的活動都是在茶的熱氣、香味中進行的。
2.話劇名
話劇《茶館》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此劇以茶館作為社會縮影,透過半個世紀的世事變化,由70多個角色演出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層面。
【作者】老舍
【演出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劇情梗概】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辟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里擺上了留聲機。盡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拚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主要人物形象解讀】
人的精神危機是時代文化危機的一部分。《茶館》對舊社會民眾精神危機的刻畫,主要是藉助劇中三個關鍵人物——王利發、秦仲義和常四爺來完成的。
「裕泰大茶館」的掌櫃王利發貫穿全劇。他父親死得早,二十多歲就獨立應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頂要緊」,所以按著老輩兒留下來的老辦法,以為「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岔子」。他每天滿臉堆笑逢迎來自官僚權貴、外國勢力、惡霸、地痞、特務、警察多方面的敲詐滋擾,他心地不壞,卻因為地位比赤貧階層高出一截,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著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常勸茶客們「莫談國事」。世間兵荒馬亂,城區別的大茶館都破產歇業了,他還苦撐著,時不時第想出些個小招數,抵擋街頭商業全走背字兒的潮流,晚年,眼瞅著茶館撐不下去了,他不嫌丟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國民黨黨棍創辦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館,特務們也來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來的金條換老命,流氓們開辦新式妓院,在當局慫恿下要霸佔他的鋪面……王利發一籌莫展,走到了人生盡頭,這才明白,幾十年來的小心謹慎苦撐苦熬,全算白饒,面對死的誘惑,他到底喊出了從來沒敢喊出口的話:「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是呀,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王利發的這點兒心理危機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生活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身份地位稍稍高於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發,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後結局這樣凄涼,生活在那個世道下面的貧苦市民,就更沒指望了。王利發走到人生最後一站喊出來的幾句話,也正是縈繞在社會底層小人物們心頭的一致的困惑和憤懣。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第1幕登場的時候,只有二十幾歲,戊戌變法失敗後國勢衰落,他憑著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創建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政府沒收了,當局不但沒有接著好好辦廠,還把機器當成碎銅爛鐵給賣掉了。眼看著工廠的廢墟,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結論比王利發的還慘:「……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秦仲義有過比王利發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變革中國現實,可是,他的人生也沒能逃脫世道的鉗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給他留下一丁點兒施展的空間。何況,他自視高人一頭,跟大眾無法溝通感情。他在黑暗歲月里單挑獨鬥了一輩子,終於慘敗下來,也是必然的。
常四爺,在《茶館》這出戲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個形象,這跟他特定的身份、經歷——由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自食其力者——有相當的關系。滿族出身的作家老舍,畢生寫了許多帶有滿人性格特徵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頭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氣壯地寫了一個正派、淳樸、剛直、勤懇的滿族人!作者寫常四爺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寫出旗人下層的確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二是要寫出滿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三是要反映出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並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直到晚清時節八旗將士的多數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打清朝末年他還吃著錢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一個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兒」,看到鼻煙壺也從外洋進口,他心疼「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尤其是感覺到了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他能沖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當局的偵探以他說這話為理由要逮捕他,他據實相告:「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還是沒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獄就趕上了義和團運動,為護衛國權,他跟洋人刀槍相對地打了幾仗。後來大清國到底亡了,他也並不意外,認准了這是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道話!」他一生保持著滿族人耿忠、倔強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在民國初期到處排斥滿人的時候,就像松二爺說的:「誰願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哪怕是靠擔筐販菜、挎籃子賣花生米,照樣活得腰板挺直。那麼,像常四爺這么一條硬漢子,是不是能有好一點的命運呢,不是,他也照樣逃不掉人生悲劇。七十多了,他還是一貧如洗,這才弄清楚:「我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他預感到,這么下去,「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他「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嘍」。常四爺,一個多麼希望依靠奮斗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的悲劇不是來自膽怯、懶惰,而是來自他的落伍了的觀念,屬於舊時代也屬於滿族傳統的人生觀,叫他總以為憑著一身正氣和不服輸的精神,就可以在鋪天蓋地的社會黑暗間闖開一條生路,這樣天真的願望根本沒法實現,邪惡社會永遠張著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著貧寒的個體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橫再不肯屈服也罷。常四爺的失敗,除了社會的責任之外,也因為他的人生哲學已然不合時宜。就這一點說來,他與終於跌進厄運的王利發、秦仲義,是殊途同歸。
【對於話劇《茶館》的紀念——老舍茶館】
老舍茶館是以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劇命名的茶館,始建於1988年,現有營業面積2600多平方米,集書茶館、餐茶館、茶藝館與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大茶館。在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環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賞到一台匯聚京劇、曲藝、雜技、魔術、變臉等優秀民族藝術的精彩演出,同時可以品用各類名茶、宮廷細點、北京傳統風味小吃和京味佳餚茶宴。自開業以來,老舍茶館接待了近47位外國元首、眾多社會名流和200多萬中外遊客,成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連接國內外友誼的「橋梁」。
前門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館弘揚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嶄新手筆。它以古老經典的北京傳統建築四合院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藝之道為神,融合雍容貴氣的京城之韻,創造了一個您夢想中的茶藝館。在這里,只有悠閑與寧靜,只有輕松與自在,聽悠揚的古箏,看精湛的茶藝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享茶中偷來的半日悠閑。
Ⅳ 茶館的起源
茶館最早的雛形是茶攤,中國最早的茶攤出現於晉代,據《廣陵耆老傳》中記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日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也就是說,當時已有人將茶水作為商品到集市進行買賣了。不過這還屬於流動攤販,不能稱為"茶館"。此時茶攤所起的作用僅僅是為人解渴而已。
折疊茶館的興起
唐玄宗開元年間,出現了茶館的雛形。唐玄宗天寶末年進士封演在其《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種在鄉鎮、集市、道邊"煎茶賣之"的"店鋪",當是茶館的雛形。
《舊唐書·王涯傳》記:"太和九年五月涯等倉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為禁兵所擒",則唐文宗太和年間已有正式的茶館。
大唐中期國家政治穩定,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加之陸羽《茶經》的問世,使得"天下益知飲茶矣",因而茶館不僅在產茶的江南地區迅速普及,也流傳到了北方城市。此時,茶館除予人解渴外,還兼有予人休息,供人進食的功能。
折疊茶館的興盛
至宋代,便進入了中國茶館的興盛時期。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現了萬商雲集、百業興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館。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則更讓人感受到當時茶肆的興盛"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晚即散,謂之鬼市子……歸曹門街,北山於茶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遊吃茶於彼。"
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臨安(即今杭州),統治階級的驕奢、享樂、安逸的生活使杭州這個產茶地的茶館業更加興旺發達起來,當時的杭州不僅"處處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頓奇松異檜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都城紀勝》中記載"大茶坊張掛名人書畫……多有都人子弟占此會聚,習學樂器或唱叫之類,謂之掛牌兒。"
宋時茶館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們喝茶聊天、品嘗小吃、談生意、做買賣,進行各種演藝活動、行業聚會等。
折疊茶館的普及
到明清之時,品茗之風更盛。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市民階層不斷擴大,民豐物富造成了市民們對各種娛樂生活的需求,而作為一種集休閑、飲食、娛樂、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大眾活動場所,茶館成了人們的首選,因此,茶館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形式愈益多樣,茶館功能也愈加豐富。
折疊茶館的衰微
近現代,中國經歷了戰爭,貧困和一些非常時期,茶館也就一度衰微。
折疊茶館的復興
改革開放以後,曾經一度萎靡不振的中國茶館業重新煥發了生機,不僅老茶館、茶樓重放光彩,各種新型、新潮茶園和茶藝館更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全國各地,隨著茶館產業化的發展,進入新世紀的中國茶館更是迎來了她的春天。
如今,全國5萬多家大大小小的各色茶館擁有從業人員近百萬,年創造產值達300億元,茶館業已經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中國茶館業已經成為一個朝氣蓬勃、極具生命力的新產業。近年來,茶館業發展迅速,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茶館、茶坊已成為地方文化的一種標識,各種以茶為名的飲品店更是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約有5萬多家茶館,以北京、上海、成都最多,僅上海就有3000家左右。品茗之風盛行的北京同時也是茶葉消費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目前北京有6000多家茶葉店,茶館、茶樓、茶坊也有3000餘家。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中國茶館將隨著近幾年的發展逐步走向標准化、產業化。隨著《茶館經營服務規范》(SB/T10654-2012)行業標准於2012年6月1日正式實施。此項標準是由商業飲食服務業發展中心負責起草,從制度規范、從業人員的基本條件、職業道德、服務操作、衛生要求等幾個方面做出了詳細規定,它的頒布填補了茶館行業在標准規范上的空白,有利於對茶館行業進行管理和指導以及茶館企業進行標准化經營。
Ⅳ 茶館是老舍先生晚年創作的一部什麼體裁的小說
《茶館》是老舍先生晚年創作的一部什麼題材的小說?
《茶館》是老舍先生晚年創作的一部話劇題材的劇本。
茶館結構分為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勝利以後的近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和各階層的不同人物的生活變遷。每一幕寫一個時代。北京各階層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於這家大茶館。
全劇展示出來的是一副氣勢龐大的歷史畫卷,形象地說明了舊中國的必然滅亡和新中國誕生的必然性。
Ⅵ 茶館是干什麼的
飲茶間,尹總提出了一個頗有意思的問題:(北京)茶館靠什麼吸引客人? 是的,北京據說已經有上千家茶館了,除了茶館之外還有很多娛樂休閑項目包括林林總總的俱樂部在分流著有限的顧客群體。
應該說,茶館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考驗。
在我的印象中,廣州的茶館以早、晚茶出名,又是屜又是籠的,有點復雜,但對想吃早點、夜宵的人來說卻不失方便。
杭州的茶館與廣州的有點相似,但茶點不太一樣,帶有一點地方色彩。
上海的茶館似乎總很熱鬧,年輕人居多,打撲克牌的居多。
成都的茶館不用說了,自然是麻將的天下。
北京的茶館是什麼樣的呢?北京有杭式茶樓如西子湖茶樓,有滬式茶樓如避風塘茶樓,成都茶樓大概只有聖淘沙茶樓比較有名。
在我看來,這些茶樓生意很好但似乎越來越象餐館而離茶越來越遠了。
不應該是北京有代表性的茶館,不在我們討論之列。
而眾多的清茶館――我更願意稱之為商務茶館在數量上佔有最大的比例,正是我們所要研究、討論的對象。
要回答「茶館靠什麼吸引客人?」的問題,我認為首先要搞清楚茶館(特指在北京的商務茶館)是做什麼的? 我認為,茶館是文化包裝下的房地產項目。
不要驚訝,且聽我分解。
茶館老闆把房子買或租下來以後加以裝修、改造,再劃分區間和時段轉租給有需求的客人,以此收取費用(茶在這里只是媒介),難道不是一項比較典型的房產租賃與轉租業務嗎? 那麼客人憑什麼願意出比較高的價格來接受你的轉租呢?(當然,茶館的價格主要是因為房租的壓力) 因為:第一,他需要有這么一個地方來談事(據我六年泡茶館的歷史經驗來看,茶藝館的顧客中80%以上是談生意、談事情的,另有超過15%是會朋友的)。
那麼客人會不會因為價格相對較高而完全放棄在外會客而改為在公司、在家中會客呢?不會的。
即便在單位有很正規的會客室、會議室,在家中建有很好的茶室,相信仍有相當一部分客人會選擇在外會見客人。
這是由於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人際交往方式的進步所致。
就如同當初星巴克的創始人發現總有人喜歡在外面而不是在家裡讀書從而開創了星巴克一樣,商務茶館在大都市的出現與生存是有其合理性的。
第二,他需要也有可能從茶藝館所提供的優雅環境和良好服務中獲取「增值」。
我們常說只有首先為客人創造增值,茶館才能獲得增值。
那麼客人的增值體現在哪裡呢?我認為,沒有哪種場合的環境氛圍能比茶藝館更加讓人輕松自如而高雅禮讓了。
Ⅶ 茶館是老舍先生晚年創作的一部話劇講述了茶館老闆什麼苦心經營祖傳的祖太茶館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
Ⅷ 茶館是做什麼的
年前,老舍茶館的尹總來訪,賓主相談甚歡。飲茶間,尹總提出了一個頗有意思的問題:(北京)茶館靠什麼吸引客人? 是的,北京據說已經有上千家茶館了,除了茶館之外還有很多娛樂休閑項目包括林林總總的俱樂部在分流著有限的顧客群體。應該說,茶館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考驗。 在我的印象中,廣州的茶館以早、晚茶出名,又是屜又是籠的,有點復雜,但對想吃早點、夜宵的人來說卻不失方便。杭州的茶館與廣州的有點相似,但茶點不太一樣,帶有一點地方色彩。上海的茶館似乎總很熱鬧,年輕人居多,打撲克牌的居多。成都的茶館不用說了,自然是麻將的天下。北京的茶館是什麼樣的呢?北京有杭式茶樓如西子湖茶樓,有滬式茶樓如避風塘茶樓,成都茶樓大概只有聖淘沙茶樓比較有名。在我看來,這些茶樓生意很好但似乎越來越象餐館而離茶越來越遠了。不應該是北京有代表性的茶館,不在我們討論之列。而眾多的清茶館――我更願意稱之為商務茶館在數量上佔有最大的比例,正是我們所要研究、討論的對象。 要回答「茶館靠什麼吸引客人?」的問題,我認為首先要搞清楚茶館(特指在北京的商務茶館)是做什麼的? 我認為,茶館是文化包裝下的房地產項目。不要驚訝,且聽我分解。茶館老闆把房子買或租下來以後加以裝修、改造,再劃分區間和時段轉租給有需求的客人,以此收取費用(茶在這里只是媒介),難道不是一項比較典型的房產租賃與轉租業務嗎? 那麼客人憑什麼願意出比較高的價格來接受你的轉租呢?(當然,茶館的價格主要是因為房租的壓力) 因為:第一,他需要有這么一個地方來談事(據我六年泡茶館的歷史經驗來看,茶藝館的顧客中80%以上是談生意、談事情的,另有超過15%是會朋友的)。那麼客人會不會因為價格相對較高而完全放棄在外會客而改為在公司、在家中會客呢?不會的。即便在單位有很正規的會客室、會議室,在家中建有很好的茶室,相信仍有相當一部分客人會選擇在外會見客人。這是由於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人際交往方式的進步所致。就如同當初星巴克的創始人發現總有人喜歡在外面而不是在家裡讀書從而開創了星巴克一樣,商務茶館在大都市的出現與生存是有其合理性的。 第二,他需要也有可能從茶藝館所提供的優雅環境和良好服務中獲取「增值」。我們常說只有首先為客人創造增值,茶館才能獲得增值。那麼客人的增值體現在哪裡呢?我認為,沒有哪種場合的環境氛圍能比茶藝館更加讓人輕松自如而高雅禮讓了。因而其增值恐怕主要體現在談事的高效率與高成功率上。即便是與朋友聚會休閑,也能給人留下高雅清新的感受,這是其他休閑方式所不能比擬的。 由此,商務茶館的生命力是不容置疑的。當然,要把茶館這個有點不一般的房地產項目做好,還必須做好文化的包裝(包括環境的裝飾裝修與布置、茶藝師的專業技能培訓等等),要能讓客人真正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如尊重、如高貴)得到了充分的重視。當走進茶館的每一個客人都把茶館當成了自家院子,把茶館的茶藝師當成了鄰家小妹時,北京商務茶館的春天還會遠嗎?
Ⅸ 茶館是老舍先生晚年創作的一部什麼題材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Ⅹ "為何老舍選擇茶館作為創作題材,而不是宏大事件
當時社會上不論什麼階層的讓人都會在茶館里坐坐。可以說茶館就是當時社會的小縮影。從茶館里每個人,每個角色說的話,做的事和人物特性就可以反映出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對於大清將滅的態度。而且,從茶館這種有著大眾人情味,貼近老百姓生活的地方來寫,更容易讓人有一種親和感,代入感。這也是為什麼老舍先生被稱為「人民藝術家」的原因。宏大事件,寫宏大事件的人多了去了,可是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又有幾個能沉得住性子把那一篇篇枯燥的文章都看上一遍吶?老舍的切入點很小,但反應的面很廣。《茶館》也好,《正紅旗下》也好,《駱駝祥子》也好,都是從平頭百姓的視角和感受出發的,讓整篇文章的渲染力更強,更能展現出百姓眼裡的中國和當時的動盪時代帶給人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