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蹴鞠是什麼時候發明的,他和足球有什麼區別
蹴鞠實在宋朝的一種很流行的體育活動。蹴鞠是8個人踢,足球只要提在網里,蹴鞠可難多了,要提到2米多高的風流眼(一個剛好可以容下蹴鞠的小洞)!
Ⅱ 蹴鞠是上古時期的皇帝發明的嗎
根據人們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上古時期的黃帝為了擴充軍隊,他需要公開招聘大版量有才能和有本事權的人來替他出戰沙場。但是因為人太多了,黃帝需要有一個好的選拔方式。
於是黃帝便想出了用一個圓球讓士兵們去爭搶踢打,這樣就可以輕而易舉發現其中優秀的士兵了,而這一方法也延續到後來士兵們日常訓練的科目里了。
西漢著名文學家劉向在《戰國策》上記載了一些蹴鞠活動開展的情況,而劉向卻認為蹴鞠的起源還要更早一些。劉向在他所著的《別錄》中寫道:
蹴鞠,傳言黃帝所作,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
文中的黃帝是上古時期傳說中的部落首領,當時還沒有文字記載,所有的故事,都是古人們口口相傳遺留下來的。
後來,考古工作者在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掘出很多磨製得非常光滑的石球。這個地區正是當年黃帝部落游牧的地區,這石球與黃帝的傳說剛好吻合。
Ⅲ 足球到底是誰發明的
2004年初,國際足聯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足球活動。《戰國策》和《史記》是最早記錄蹴鞠的文獻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流行蹴鞠活動,後者則記載,蹴鞠是當時訓練士兵、考察兵將體格的方式(「蹹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
蹴鞠的起源
公元1世紀劉向的《別錄》:「蹴鞠,黃帝所造,本兵勢也,或雲起於戰國,古人蹋蹴以為戲」。
據《戰國策·齊策》載:蘇秦做了趙相,為趙合縱,聯齊抗秦,他出使齊國對齊宣王說:「……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由此可以看出,齊宣王(公元前319年一公元前301年)時,距今2300年前,在齊國臨淄就已經廣泛地開展了蹴鞠運動。
又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臨淄城就有七萬戶,人民富庶殷實,其民無不以「吹竽鼓瑟,彈琴擊築,斗雞走狗,六博躐鞠者」為樂。《史記·集解》引劉向《別錄》日:「跆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
蹴鞠運動興於齊國是與齊國繁榮的經濟、濃郁的思想文化、發達的科學技術、尚武的社會風習等是很有關系的。齊國歷代君王大多喜獵尚武;齊國是先秦時代諸國中產生政治家、思想家、經濟學家、軍事家、軍事理論家最多的國家。齊國兵學最發達,有「齊國兵學甲天下」之說。齊桓公、管仲時期,又是以武力征伐為基礎首霸諸侯的強國。到戰國時期,齊國軍隊以兵強馬壯、勇武善戰而著稱天下。
Ⅳ 古代蹴鞠是誰發明的,當時的規則是怎麼樣的
蹴踘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至於何人發版明,早已權不可考。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
雙球門的直接競賽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於軍事練兵。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單球門間接比賽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
Ⅳ 蹴鞠的由來及發明故事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Ⅵ 蹴鞠最早是起源於哪個時期呢
蹴鞠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漢,但是關於蹴鞠的起源則可以追溯到十萬年前的石球。考古學家在丁村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過距今十萬年的石球,之後在許家窯文化遺址中又發現了距今四萬多年的石球。雖然這些石球並非用於娛樂,而是作為狩獵工具存在的,但是依舊有不少人將其視為蹴鞠的起源。至於“蹴鞠”這個詞最早則是出現於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其創作的《扁鵲倉公列傳》中首次提及這詞。
在兩漢三國時期蹴鞠還開啟了競賽模式,以及被運用至軍事訓練之中。待到了唐宋時期,蹴鞠的發展也是非常快的。其中唐朝時期開始出現球門,宋朝時期蹴鞠幾乎成為一項全民運動。此後的元明兩朝,蹴鞠依舊十分受歡迎,進入清朝之後蹴鞠才開始逐漸沒落。待足球傳入中國之後,蹴鞠更是被足球取而代之。
Ⅶ 古代蹴鞠是誰發明的,當時的規則是怎麼樣的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來究所副所長白雲自翔博士說,專家們根據歷史典籍和考古發現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多方面的論證,最後認為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
白雲翔介紹,今年6月,中國體育史學界、考古學界、齊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中國足協、國家體育總局文史工作委員會負責人等36人對足球起源地進行了探討論證。專家們認為,當今足球的前身是蹴鞠,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目前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戰國策·齊策》和《史記·蘇秦列傳》都有公元前300多年前蹴鞠活動就已流行於臨淄的記載。據《史記》記載,漢代臨淄人項處因迷戀蹴鞠,不遵醫囑而不治身亡,可以說是史書所見最早的球迷。此後,蹴鞠運動就在中國不斷傳承發展,直到清朝末期才逐漸少見。一些出土的春秋時期、漢代、宋代以及明清時期的文物,都曾以繪畫等形式形象而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古人蹴鞠的場景。
白雲翔說,對於這一結論,與會的36名專家學者最後表決,結果贊同票36票,反對票0票。
Ⅷ 蹴鞠發源地:蹴鞠起源於哪個國家
早在黃帝與蚩尤的上古傳說中就出現了關於蹴鞠的記錄。據說黃帝在戰勝蚩尤之後,將蚩尤的胃填充起來做成鞠,讓部下戲玩。但直到春秋戰國時期,蹴鞠運動才開始得到真正的發展與興盛。在《戰國策·齊策》中,趙國宰相蘇秦為了共同抵抗秦國而赴齊國游說。談到齊國都城,他說道,「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踏鞠者。」這是世界上對蹴鞠運動最早也是最明確的記載。
到了漢代,蹴鞠運動達到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西漢初年,蹴鞠和斗雞一起從民間轉入宮廷,成為貴族階級的固定的表演競技項目。當時在皇宮及長安城內,還設有專門的「鞠城」,相當於現在的足球場。
在東漢的時候,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足球競技規則。文學家李尤為一座鞠城的完工題寫了一篇《蹴鞠銘》:「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沖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以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況乎執機。」這篇銘文展示了漢代蹴鞠的比賽場地、比賽人數和運動特點等,而且賦予了蹴鞠運動以豐富的文化意涵。蹴鞠與鞠城的方圓對比,正好呼應了天圓地方和陰陽二元的自然觀念。競技的隊員有十二名,分為兩隊,也對應著一年中的十二個月。除此之外,比賽還專門設有裁判,並且規定裁判必須秉公執法,不應該偏袒任何一方~
Ⅸ 蹴鞠是始於哪個朝代
蹴鞠是始於戰國年間的。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回」等,「答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漢族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Ⅹ 中國古代蹴鞠的起源是什麼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編輯本段]【蹴鞠溯源】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為足球)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游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復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斗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里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又開始「斗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斗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斗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歷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比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蹴鞠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有比賽就有球星。當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當然,也不只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斗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斗雞賭博的。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後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綉羅寬衫,系錦帶,踢綉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蹴鞠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准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博納養生杯:蹴鞠杯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到了元代,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記述了男女對踢足球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一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鳴珂巷裡」的「絕色嬋娟」,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踢球娛樂的社會性已大大縮小,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盪行為相聯系的娛樂。 《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網路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娛樂性質。 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蹴鞠」的運動形式。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被現代足球所取代。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自戰國起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象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暗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