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學創作研究過程及感
多經歷一些東西就走感觸了
⑵ 以一部文學作品為例,敘述其文學創造過程。(文學理論題,最好長一點)
兄弟咱們應該是一個班的,我感覺這個問題一時不能有答案😭😭還是自己加油吧,不過如果你找到了記得發我一份哈😜😜
⑶ 論述文學作品創作的過程
創作動機:創作動機是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作活動的一股內在動力,它是與一定的主觀願望或目的相聯系的,是由作家強烈的內在需要促成的。
藝術構思:藝術構思本質上是一種藝術思維:即藉助於再現想像,尤其是創造性想像所從事的思維。確切地講,藝術構思是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回憶、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動,以各種藝術構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藝術思維過程。
形象思維:指在藝術構思中,以想像為中心環節,綜合運用聯想、感情、理智、回憶等多種心理機制,以創造具有豐富審美意義的形象或意念為目的的思維方式,由於形象思維主要體現在藝術創造中,因此它又叫藝術思維。在文學創造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輔相成,相互為用,而總體上,形象思維包含抽象思維。
藝術直覺:藝術直覺是文藝家在創作活動中直接、敏銳、迅速地感受、捕捉具有審美價值的形象的一種特殊心理能力。藝術直覺是憑感官直覺得到的客觀對象物最初的主觀映像,所以它既不完全是感性認識,也不是無意識。其表現形態是感性的、不自覺的、非邏輯的和非功利的,而本質內涵又常是和理性、邏輯、功利目的有內在聯系的。它看似先天的本能,實為後天的再造,是以審美主體長期的實踐積累、經驗積淀、思想修養為內在依據的。藝術直覺在審美判斷、藝術創造中有不可忽視的獨特功能。
靈感:靈感是指創造性思維過程中認識發生飛躍的心理現象,它是作家在內心長期積累、比較、分析材料並艱苦地思索之後,突然在無意之間獲得的對所思主題(意念和形象)的一種頓悟,其突出特徵是非預期性、亢奮性和創造性。
⑷ 高行健的文學創作歷程是怎樣的
1978年開始文學創作。1979年發表散文《巴金在巴黎》、中篇小說《寒夜的星辰》。1981年調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任編劇。1981年出版論著《現代小說技巧初探》,提出新的文學觀,強調小說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矛盾,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復雜的人性,嘗試新的表現手法等,引起廣泛的注意和爭論。1982年開始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專業劇作家。1982年後創作了《絕對信號》(與劉會遠合作)《車站》、《野人》等劇作,引起很大反響。1983年因論文《談小說觀和小說技巧》遭到批判。1984年發表中篇小說集《有隻鴿子叫紅唇兒》。1986年劇作集《彼岸》(TheOtherShore)在「清除精神污染運動」中遭禁演。翌年,離開中國到法國,隔年定居巴黎市郊的巴紐里,加入法國國籍。後繼續從事創作和繪畫,出版小說《靈山》等。高行健既致力於戲劇、小說、散文、繪畫,又熱心於理論探索。2000年10月12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⑸ 文學創作過程包括哪些階段
審視階段來: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適自合走這條路,該往哪方面發展,現在的學客之路很難走,但是我最敬佩的就是對文學追求的人。
吸收階段:博覽自己關注的領域,打好文化基底。
構思階段:看看當今的文學形態,如果是為了謀利就要抓住市場動態。
創作階段:這一階段時間可能久一點,但要與社會同步,不要總是推舉以前別人推舉上萬遍的例子。
出版階段:看看市場銷量如何,是否有必要修改
⑹ 請你說說文學的創作過程最終由讀者來完成的理解
作品出來後,作家就死了。這句話也正好說明了你的這個問題。文學跟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其欣內賞主動權容、評論權都在欣賞者手上。一部文學作品出來後,對作品中情節的了解與把握,對作品感情的體會與發掘,對作品架構的察覺與感悟都是由閱讀者完成的,作者在這些方面愛莫能助。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你閱讀過的作品其實就是你自己內心創作的作品。
⑺ 文學作品的創作要經歷哪幾個階段
文學作品的創作要經歷的首先就是構思了。看似簡單實則最考驗功夫了,因為想要下筆如有神助,首先就要在腦海中構思清楚。一般看來,構思不過是圍繞著主題天馬行空,但構思的基礎卻是十分熬人的,那應該是對生活的點點滴滴,書本知識,周遭人物環境的細細觀察等等的積累了。若是沒有這些作基底,構思就像是沒有地基的空架子,怎麼也搭不起來。記得小學第一次寫作文,那時候對寫作是真的一點思想准備都沒有,不知從何著手,還記得那一次是寫一件難忘的事,也許如今拿到手,腦子里會迸出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各類事情,然後下筆如飛的寫起來。但對當時神經大條的我卻是腦中一片空白,熬了許久之後才想起不久前過的一次生日,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只是由於小孩子的新奇才覺得很特別。於是我就像報流水賬一般把那天從起床到睡覺的事情全寫了下來,作文的成績可想而知啦,還被老師當做反面教材全班點評。真的是一點積累的心思都沒有,所以就誕生了這么一篇毫無內容的文章。可見平時積累的重要性。積累的多了,也有助於寫作時的構思。材料多了,選擇的餘地也就多了,才能煮出一鍋好湯,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嗎。
構思完畢之後就是提筆寫了。這時候就是對文筆的考驗了,正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材料備齊,就等主廚一展功夫了,若是主廚功夫不到家,那就糟蹋了一鍋好材料了。所以,對文筆的要求也同樣不容小覷。同樣一個故事也許被記敘的惟妙惟肖,如若身臨其境,也可能故事本身很精彩但文筆實在不敢恭維,可能就會令讀者有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感覺,又或者直接讓人沒有看下去的慾望,轉眼拋卻。文筆的鍛煉重要還是在於平時,寫的多了慢慢自己就會有感覺,或者找優秀的人點評一下,也會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效果。就拿小學時的作品和現在的比較,當然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即使是一兩個月之間也會有差距,我們總是在邊寫邊成長的。提筆寫的同時,我們還需要不斷地思考,不斷組織語言,不斷改進,寫寫改改,改改再寫寫,這樣才會盡可能的寫好一篇文章。
寫完了之後就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了——修改。就像一部好的電視劇在面向觀眾之前還要有拍攝完之後的後期製作過程,對畫面的處理等等。同樣一部作品在完成之後,我們首先要自己先通讀一遍,進行彌補和修改。這時可能改動的只是部分的詞句,也有可能是一大部分的內容。這時候我們的思考已經和寫作前與寫作過程的不盡相同了。這時候我們會看的更全面,更客觀。據說更好的辦法是寫完之後將它擱置一邊,過一段時間再拿起來修改,那時候的效果也許更好。我們平時看到的這位大作家的創作時間和發表時間也是不同的,相信他們也要經過一個精心修改的過程再將它發表出來與群眾見面。
⑻ 論述文學創造的過程
過程
1、話語蘊藉——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的語言與意義狀況的概括,指文學作為社會性話語蘊含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2、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釋,就是「人類遠古的深層集體無意識」,是自遠古人類在生活中形成的、並且時代遺傳下來的深層心理經驗,是一種亘古綿延、無所不在、四處滲透的最深遠、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類思想,即人類精神本體。
3、藝術構思——是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指導下,以心理活動和藝術概括方式,創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維過程。
4、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質——對文學活動的特殊性質的概括,指文學是一種交織著無功利與功利、形象與理性、情感與認識等綜合特性的話語活動。
5、精神生產——指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而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藝術(7種)都屬於精神生產。(精神生產的概念首見於《德意志的意識形態》,此後在《共產黨宣言》《剩餘價值理論》等著作中多次出現)
6、物化階段——是文學創造過程的最後階段。它是指作家將在構思過程中已基本醞釀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轉換為文學符號,並固定在紙張上,使其成為可以流通和消費的意識形態話語系統的階段。
⑼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發展過程
中國文學概況
中國文學,即中華民族的文學,是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自己的審美觀以及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系。
發展概況
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學都有各自發生、繁衍、發展的歷史,也有各自的價值與成就,它們之間相互滲透和交融。例如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維吾爾族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傣族的《召樹屯》、彝族的敘事長詩《阿詩瑪》、蒙古族的敘事詩《嘎達梅林》等,都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互相補充,使中國文學表現出極大的豐富性和多層次性。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最早的詩篇產生於西周初年,最晚的產生於春秋中葉。緊接著,又興起了一種新的詩體——楚辭,楚辭的光輝代表,即是偉大的詩人屈原。《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個典範。以創作方法而言,《詩經》和《離騷》分別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
漢魏六朝,出現了帶有民間文學剛健清新風格的新詩體——樂府,強烈的現實感,是它們的重要標志。《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等,都是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中的瑰寶。在樂府詩的發展過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漸引人注目,到漢末出現了《古詩十九首》,五言詩體便基本成熟了。
七言詩的產生要晚於五言詩,它的廣泛流行,大約在晉宋之際。經過齊梁間以沈約為代表的「永明體」詩歌在聲律方面的充分准備,唐代,近體詩進入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古體詩和近體詩全面發展,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中國詩歌同音樂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兩者的關系發展變化經歷了「樂府從詩」、「采詩入樂」和「倚聲填詞」三個階段。「倚聲填詞」是詩與樂各自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進行的一種更為高級的形態組合。
詞,是一種音樂化的文學樣式,起源於民間,盛唐以後,文人才士填詞漸成風氣。五代時,中國第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集》問世。到宋代,詞的現實內容和表現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的程度,成為可與唐詩並列的中國文學的另一座高峰,出現了蘇軾等一大批傑出的詞作家。
南宋後期,詞逐漸失去了和樂能力。而以「胡樂」結合北方民間的「俚曲」,配入通俗化語言而形成的新的詩歌樣式——散曲,則引起了人們新的興趣。由於散曲大量吸收民間方言俚語,具有濃厚的市民通俗文學色彩,並且具有以往詩歌中少見的詼諧和幽默,給詩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氣。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發展,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興盛的體裁之一。同時,傳統詩歌仍創作有大量作品,宋、元、明、清各代均數量巨大且有自身的特色,但總成就都沒有超過唐代。
在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中,與詩詞並列的文學正宗是散文。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記敘文和議論文的集子是《尚書》,它是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雖然文字佶屈聱牙,但已略能敘事,初具文學特質。
戰國時代,群雄爭霸,戰爭頻仍,士人們紛紛獻計獻策、著書立說,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散文亦得以迅速發展,其中主要是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歷史散文以《左傳》、《國語》、《戰國策》為代表,諸子散文以《論語》《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為代表。由於儒、道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兩大流派,所以《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在文學史上影響最大。這時期的散文,有感情激越、論辯性強;辭藻華美、結構嚴謹;多用寓言、善使比喻等特點,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經確定。
漢代散文更講究文采,對偶句增多,有辭賦化傾向。這時期,司馬遷的《史記》問世,這部巨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規模宏大又結構嚴謹,無論寫景狀物,還是刻畫人物性格、抒情議論,都獲得極大成功。因此,《史記》不僅被視為史書傑作,而且傳記部分也是中國傳記文學的典範。
駢文興盛之後,散文式微。直到唐代韓愈、柳宗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對過於矯飾、漸趨空洞的駢文,散文才恢復了它的生機與地位。唐宋古文,直承秦漢傳統,尤以游記散文清新雋逸、生動活潑。後世純文學散文一直沿著這條軌道前進。明清小品文是純文學散文的一種重要樣式,吸收唐代散文的精髓,融入魏晉南北朝筆記文的諧趣和雋永,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賦與駢文,是中國文學中介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兩種體裁。賦源於楚辭體,流行於兩漢,有詩的韻腳,崇尚鋪張揚厲。駢文則興盛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追求句式的整齊,強調對仗工穩與音律的和諧,不要求押韻。
在中國的傳統文學觀念中,小說,常被當作街談巷議之言;戲曲,被認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東西。所以,小說和戲曲,由於不受重視而發展較晚。至元、明、清時代,小說和戲曲才迅速發展起來,一些偉大的作家與作品相繼出現,如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戲曲《竇娥冤》、《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也均為文學珍品。《紅樓夢》更是紀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國文學推向了新的高峰,並足以和世界許多著名的小說媲美。中國古代文學雖然在不斷發展著,但卻表現出異常穩定和凝固化的特點,與西方文學相比,統一性和單一性相當明顯。這種特點是和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關的。中國文學大部分在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土壤中產生,幾乎一直在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中,在重視文化思想,並對之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發展。所以中國古代文學與外國文學的聯系相對說來較少,大部分時間處於封閉的環境中,除了特殊歷史時期外,總的說來與宗教的關系相當淡漠。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凝重穩健的性格。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隨著中國封建社會開始發生的重大變化,這種性格開始打破。中國古代文學的正宗詩文,到清代中葉,大都由於因襲舊藝術形式、缺乏新思想內容而走向末路。鴉片戰爭以後,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本民族經濟文化上的弱點,文學上出現了龔自珍、黃遵憲等為代表的「開明派」;戊戌變法運動前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代表人物梁啟超、黃遵憲等提出了「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的主張,要求「崇白話而廢文言」,號召革命的政治小說也相繼產生,例如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等,都是揭露當時社會黑暗的「譴責小說」。與此同時,出現了以柳亞子、秋瑾為代表的一群愛國詩人,他們救國圖存的作品,形成了近代文學中新的文學潮流。「五四」新文化運動,使中國文學進入了光輝的現代時期。這時期的文學,已成為自覺、獨立而又面向整個社會的藝術。它以改變文學語言為突破口(以白話代替文言),對文學的形式、表現手法、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變革,產生了不同於傳統文學的新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還引進和創造了散文詩、報告文學、電影文學等新體裁,創作主體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描寫對象社會化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強化。對於人的命運和人民、民族命運的關注,現代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成了新的文學主潮的思想基礎。知識分子的道路、農民的苦難、抗爭與解放、武裝斗爭,是作品常見的題材。作家與讀者有了更廣泛而親切的交流,而且也更廣泛地汲取了世界文學新潮的營養。正是通過外來影響的民族化和文學傳統的現代化,才創造出了新的民族文學,並成為現代世界文學的自覺成員。這時期的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出現了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批世界性的作家。魯迅創作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藝術性的小說及大量雜文,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最偉大的里程碑。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文學一方面發揚了「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傳統,一方面又表現出新的歷史時期的時代特色。在更廣泛更深刻的程度上與人民結合,積極表現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的革命精神,努力反映社會主義時期中國人民新的生活風貌,出現了一大批富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文學停滯時期,從7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文學又出現新的轉機,大群新作家走上歷史舞台,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得到恢復和發展,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方法獲得多方面開拓,文學內容也獲得很大程度的深化,中國文學呈現了新的繁榮局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台灣省文學及港、澳地區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另一軌道上相對獨立地發展,也為豐富祖國的文學寶庫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