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醫療防護服,是什麼樣子的呢
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疫情依然在世界范圍內肆虐,人類社會飽受影響,但是隨著各國開展的各種防疫措施,疫情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得到了控制,尤其是我國。疫情雖然可怕,但是團結起來的人類,依然可以戰勝它。
說起防疫,在人類史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防疫過程中,各種防疫措施和醫療手段的發明,使得人類衛生事業和醫療水平得以顯著提升。醫療防護服是現代防疫手段的基本裝備,既保護了醫生和護士,也有效防止病患被進一步地感染。
由於是為了使醫生可以不直接接觸病患才被發明出來,所以"鳥嘴醫生"可視為現代醫療防護服的開先河之作,也讓人聯想起那時候黑死病肆虐歐洲的悲慘過往!
Ⅱ 各國生物武器概況有哪些
生物武器是生物戰劑及其施放裝置的總稱,它的殺傷破壞作用靠的是生物戰劑。生物武器的施放裝置包括炮彈、航空炸彈、火箭彈、導彈彈頭和航空布撒器、噴霧器等。以生物戰劑殺死有生力量和毀壞植物的武器統稱為生物武器。
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利用間諜撒播馬鼻疽桿菌及炭疽桿菌感染對方的騾馬。這是20世紀生物武器的第一次應用。1917年德國用飛機在羅馬尼亞上空撒播過污染細菌戰的水果、巧克力和玩具。但德國更信賴化學戰。由於德國的大力發展化學武器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德國放棄了生物武器計劃。
但生物武器的發展卻進入了一個世界性的繁榮時期,各個大國都制定了生物武器研製計劃,進行生物武器研製,並且還公開或秘密的應用於實戰。
英國
1916年,英國於波頓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生物武器研究基地。此後波頓成為了全世界最權威的生物化學武器研究機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頓基地的研製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以下事實可以印證,1942年英國曾計劃並生產500萬塊的混有炭疽桿菌的飼料餅,准備投放到德國居民點,但該計劃取消。1941年10月,英國軍情五處在類人猿」計劃中,用肉毒素刺殺了德國納粹頭目賴因哈德·海德里希。但是隨著歐洲戰場吃緊,英國放棄了巨大的生物武器研發計劃,轉為和美國、加拿大共同研發生物武器。
日本
1935年,在哈爾濱建立細菌戰研究所,名稱為「關東軍防疫給水部隊」,代號「731」,附設監獄和實驗場。731部隊進行人體的活體試驗,遭殺害者達10 000人以上。1940年、1944年日軍在我國浙江、湖南、河南等地空撒布傷寒桿菌、鼠疫桿菌和霍亂弧菌致使霍亂流行,僅感染鼠疫致死者達700多人。日本在承德撒布霍亂弧菌導致萬餘人死亡,而且也導致1 700日本士兵死亡。「731」部隊在技術上有一定的突破,比如發明了裝有活體跳蚤的陶瓷炸彈。此外,日本還在戰俘營中用霍亂弧菌進行屠殺。盡管日軍屢次應用,生物武器在戰爭中的效果甚微。戰敗後,日軍大規模的生物武器計劃終結。後來美國以包庇戰犯為條件,獲得了日軍的技術成果。而且,美國的生物武器投送技術受到「731」的巨大影響。
前蘇聯
前蘇聯曾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使用土拉弗朗西斯菌,但戰果不祥。前蘇聯在冷戰期間,進行了大規模的生物武器研究和儲備,這可以從以下事件中得到驗證。前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被懷疑使用BW;1979年4月,前蘇聯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生物武器工廠發生一起炭疽芽孢桿菌氣溶膠外逸事件,導致上千人死於肺炭疽。1982年,前蘇聯援助越南在柬埔寨戰爭中曾使用過鐮刀菌(TS)毒素黃雨。80年代,前蘇聯還制定了針對美國的大規模生物武器襲擊計劃。而且,前蘇聯生物武器儲備全球第一。
其他國家比如澳大利亞、南非在生物武器研究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但未有大規模應用。伊拉克、古巴等後起國家也大力發展生物武器。
但在冷戰期間,生物武器的發展卻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但只有美國的生物武器政策實現了轉變;而且美國生物武器發展最為完善,資料最為公開,生物戰實踐充分,生物武器決策最為理智,所以下面詳細介紹美國的生物武器發展和政策的變化。
美國
美國在一戰後開始發展生物武器,而且也參與針對生化武器的軍備談判,這些都是為了保障自身安全。1925年6月17日,美國在日內瓦簽署了《關於禁用毒氣或類似毒品及細菌方法作戰議定書》,但《日內瓦協定》只能在禁止生化武器的首次使用方面發揮作用,在以「防禦」為目的的研製和儲備不違反這一協定。
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美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研究新型的生物武器,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德國或日本可能發動的首次生物武器襲擊」,屬於防禦性質。在1941年,美國開始和加拿大、英國合作研究和生產炭疽炸彈,並進行肉毒素的野外散布實驗。英國此時因為人力和財力的限制,開始與美國合作研製生物武器,並派出生物武器專家常駐美國,指導美國生物武器的研製,1942年,美國認為其生物武器的研究達到了世界水平。二戰後,美國俘獲「731」的第一手資料,而且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經費投入。
1952年初,美軍向朝鮮的朔寧、平康等地投放了帶有細菌的蒼蠅和昆蟲,2月美機對鐵原地區的志願軍陣地投擲了大量的昆蟲,此後發生了著名的寬甸事件和甘南事件,這兩起在中朝邊境的平民區投放細菌容器的軍事行動被「調查在朝鮮和中國的細菌戰事實國際科學委員會」證實。
在50年代的朝鮮戰爭中,美國對朝鮮平壤市、江原道、咸鏡北道、黃海道,對中國的撫順、新民、安東、寬甸、臨江多次發動了轟炸,轟炸中使用了生物武器,就對美國空軍飛機出動的架次、轟炸後發現的各類昆蟲的詳細調查研究和細菌學實驗鑒定後表明,這些昆蟲帶有鼠疫、霍亂以及其他傳染病菌。詳見《調查在朝鮮和中國的細菌戰事實國際科學委員會報告書》。對於美國在朝鮮戰爭中進行細菌戰的事實,美國政府迫於壓力始終沒有承認。
1962年1月美軍在新竹布灑了1 000加侖的落葉劑,1962年9月3日到10月11日,在金甌半島布灑橙劑,美軍對越南使用的6種植物殺傷劑給越南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不但使越軍不能得到糧食,生存變得困難,而且使25 000平方千米的森林遭到破壞,13 000平方千米的農作物被殺死,153?6萬人中毒,死亡3 000餘人,其中包括平民。
1969年,美國基於以下3個理由對生物武器的政策進行了根本性的調整:①由於尼克松主義的收縮戰略,美國大力削減軍費。②生物武器耗資巨大,但性能不穩定,作戰效果差。③美國急於改變政府形象和國家形象,而生物武器的使用已經泛化為道德問題,社會意識形態成本太高。美國生物武器政策改變表現為:①重視化學武器,輕視生物武器;②重技術儲備,輕裝備部隊,在研究中重防禦技術和探測技術;③將生物武器泛化為道德問題,制約他國。
70年代,鑒於前蘇聯生物武器的巨量儲備,美國相應的提高生物武器軍備,但未到達收縮前水平。美國一方面保持對前蘇聯的威懾平衡,另一方面進行軍控談判,並在輿論上對前蘇聯進行制約。
在里根執政時期,中央情報局獲得了前蘇聯進攻性生物戰計劃的確切信息,美國大大加強了對生物武器的研究,以對抗前蘇聯所謂的即將到來的「生化威脅」。但是美國此時的重點是二元化學毒劑;在生物武器領域,美國只是進行生物武器基因化的技術儲備。
在前蘇聯解體後,美國對伊拉克的生化武器進行了大規模的核查。並以之借口發動了伊拉克戰爭,而且對伊朗、利比亞、朝鮮、古巴等國家進行指控;還和前蘇聯國家展開軍控合作。盡管美國在這一時期主要揮舞道德大棒,但美國對生物武器的研究還是比較活躍。這一時期美國提出了生物恐怖襲擊、基因武器、人種炸彈等諸多概念。
在遭受炭疽襲擊後,美國將生物武器的軍事用途向國土防禦和公共安全領域傾斜。現在美國提出建立全國性的預警系統的概念。知識點生物戰劑的缺點
生物戰劑存在許多缺點,所以一般認為生物戰劑是戰略武器,不是很好的戰術武器。使用生物戰劑必須考慮氣象和氣候條件,因為風速和風向影響生物戰劑的攻擊效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和英國在投放毒氣時,因為沒有考慮天氣因素而遭到可怕的自我傷亡,即「藍方針對藍方」的傷亡。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生物戰劑需要幾天才能使人喪失能力或被殺死。生物戰劑對部隊沒有持久的影響。生物戰劑在一定時間內有效,在此時間內,如果不穿防護服,無法佔領使用過生物戰劑進行控制的敵軍地區,但等生物戰劑失效後可以進入那個地區。
生物戰劑有天然的敵人。除了受天氣影響外,紫外線能夠殺死它們;乾燥環境不利於它們生存。還有一個問題是使用生物戰劑將受到世界輿論攻擊,引發政治問題。今天傳媒這么發達,沒有哪個領導願意看到新聞節目中出現敵方老百姓被生物戰劑殺傷的悲慘鏡頭。即使最狂熱的恐怖主義者也要三思而後行。
Ⅲ 目前阻礙人類登陸火星的最大難題是什麼
目前阻礙載人登陸火星的最大難題是沒有錢,太空和火星表面的惡劣環境條件排名第二。
人類身體的脆弱性對這兩件事都有很大的貢獻:發射無人載具上去確實很貴,但比起送個人和維持人生命的設備與物資來就簡直是不要錢。
前往火星的單程旅行中人體受到的輻射量逼近安全限度。給航天器額外的輻射屏蔽?那得加錢,加很多。目前將1千克物資送到火星軌道需要約4.5萬美元,降落的難度還會隨載荷規模增加而提升,進而要求更多的研發資金。
如果你要將宇航員送上火星再在短時間內返回地球,需要發射數倍的質量來提供返程的燃料。如果你要宇航員在火星上生活一段時間、自行產出甲烷之類給航天器裝填返回地球用的燃料,或者讓宇航員建設火星基地,那就要長時間面對火星環境和人類脆弱的身體。
火星地表的重力大約是地球的37.5%,長期生活在這樣的低重力環境會造成不可抵禦的傷害,還可能破壞人的生殖能力。火星地表強烈的輻射對人是致命的。生活在火星地下或建設具有輻射屏蔽作用的厚重基地可以減緩輻射的損害,但隨著在火星上生活的時間延長,癌症發病率將出現幾何級數上升。火星古代火山活動留下的熔岩管由於低重力而有地球上熔岩管的十倍寬,有科學家打算讓宇航員住到那裡面去,但那是需要你手動通風的復雜盲管,裡面全是火山岩,住進去就像穿越回了200萬年前。
人類是否可以在火星上完成繁衍目前是一個開放性問題。火星的強輻射對人類胚胎沒有任何好處。雖然精子可以運動,但由於低重力,發育中的胚胎在子宮里的位置將偏高,可能對孕婦的橫膈膜產生壓迫、引發呼吸困難。低重力環境也可導致妊娠階段異常,出現大量早產。不過,如果你有資金多送物資過去,我們可以用自轉環狀構造模擬地球重力。
在可預見的未來,所謂火星基地里的人們不得不一直生活在採用人工光源的地下設施或厚重掩體里,整月不見天日,最大限度控制外出時間。長期生活在封閉環境將導致其它健康問題:精神沮喪,視力減退,高血壓,缺乏外界刺激引起的反應遲鈍和注意力渙散。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宇航員活動空間造得巨大並配備多樣化的娛樂設施,那麼施工計劃的設計安排、工程機械、給它們供能的核電池與大量太陽能板、清理灰土用的工具等等以及它們的運費,請。
此外,火星基地和空間站一樣缺乏微生物多樣性,對維持人體微生物菌落平衡也有害。從地球上大量搬運土壤?每千克的運費,請。
馬斯克多次聲稱SpaceX Starship的運營成本最終會降到只有燃料費和維護費,就像客機一樣,以便進行成規模的火星移民。在這種情況下,將1千克物資送到火星軌道需要約100美元。這中間橫著巨大的技術鴻溝,SpaceX在一點點填。但是,如果你有450倍於SpaceX的預算注入,用現在的火箭就可以辦到他許諾的那些事情……這就是錢的問題了。
Ⅳ 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面料對身體有害嗎
項目名稱 醫衛防護材料關鍵加工技術及產業化
項目簡介 功能性醫衛防護產品如醫療防護口罩、手術防護服等面大量廣,是我國市場急需、同時也是應對疫情、災害重要的戰略物資。功能性醫衛防護產品對基礎非織造材料提出了更高的性能和指標要求,但國內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偏低,功能性、專用化產品匱乏,高品質產品仍依賴國外進口。該項目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醫衛防護材料關鍵加工技術及產業化」(編號:2011BAE10B01)支持下,發明了一系列醫衛防護材料關鍵加工技術,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0項,形成了復合結構非織造醫衛防護材料成型、固結與功能性整理技術體系,顯著提升了我國醫衛防護材料行業的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客觀評價 該項目驗收意見:「技術成熟,開發了一系列新型功能性醫衛材料,實現了產業化應用,取得了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科技查新結論:「課題具有新穎性」; 咨詢報告結論:「項目取得的研究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推廣應用情況 該項目實現了紡熔、熱風穿透粘合、水刺等基礎非織造材料,以及防護口罩、手術服、婦嬰用品等製品產業化,產品已擴大應用並出口,經濟效益顯著。
主要知識產權證明目錄 知識產權類別 知識產權具體名稱 國家
(地區) 授權號 授權日期 證書編號 權利人 發明人 發明專利有效狀態
發明專利 一種多層復合功能性醫用敷料的制備方法 中國 ZL201310179919.7 2015年4月22日 1639437 東華大學、山東頤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王慶生、靳向煜、顧其勝、吳傑、王婭、吳海波、殷保璞、王榮武、王洪、張初陽 有效
發明專利 一種十二烷基磺酸鈉為模板合成有序層狀納米氧化鋅的方法 中國 ZL201410352447.5 2016年8月24日 2192982 天津工業大學 紀秀傑、付冉冉、程博聞、劉超、陳璐揚 有效
發明專利 一種導向吸濕性外科血管手術醫用水刺非織造材料 中國 ZL201010607652.3 2013年7月24日 1239883 紹興縣和中合纖有限公司 洪桂煥、徐壽明、韓旭 有效
發明專利 一種非織造布在線駐極接收裝置 中國 ZL201410575800.6 2016年8月17日 2178120 江蘇六鑫潔凈新材料有限公司 郁楊 有效
發明專利 攜帶型抗拉伸救災戰地急救手術檯布的生產工藝 中國 ZL201110441038.9 2014年5月7日 1397622 紹興縣和中合纖有限公司 洪桂煥、徐壽明、韓旭 有效
發明專利 一種蠶絲/ES半開孔結構非織造材料的制備方法 中國 ZL201310480254.3 2016年6月8日 2107668 東華大學 靳向煜、王婭、吳海波、殷保璞、王洪、黃晨、黃健華、陳晶晶 有效
發明專利 一種濕巾材料的製造方法 中國 ZL200910053210.6 2011年4月27日 768609 東華大學 靳向煜、姜雯、郭莎莎、梁藝樂 有效
發明專利 珍珠纖維水刺無紡布的生產工藝 中國 ZL201110441030.2 2014年6月25日 1426129 浙江和中非織造股份有限公司 洪桂煥、徐壽明、韓旭 有效
發明專利 蠶絲纖維水刺無紡布的生產工藝 中國 ZL201110441037.4 2014年6月25日 1425157 浙江和中非織造股份有限公司 洪桂煥、徐壽明、韓旭 有效
發明專利 利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檢測熔噴超細纖維主體直徑方法 中國 ZL201110165831.0 2013年4月3日 1169493 東華大學 王榮武、吳海波、張賢淼、陳澤芸、張思雲、殷保璞、靳向煜 有效
主要完成人情況 靳向煜(東華大學),程博聞(天津工業大學),吳海波(東華大學),徐壽明(浙江和中非織造股份有限公司),郁楊(江蘇六鑫潔凈新材料有限公司),胡修元(紹興振德醫用敷料有限公司)
完成人合作關系說明 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紹興振德醫用敷料有限公司等2011年至2013年共同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醫衛防護材料關鍵加工技術及產業化」(編號:2011BAE10B01),2014年6月通過課題驗收。東華大學與浙江和中非織造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紹興縣和中合纖有限公司)自2003年起開始產學研合作,共同開發水刺非織造工藝技術及產品,合作項目「高效節能減排水刺關鍵技術及纖維素纖維功能性產品應用」獲2008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天津工業大學與江蘇六鑫潔凈新材料有限公司自2014年開始產學研合作,共同開發雙駐極高效低阻熔噴非織造材料工藝及裝備技術。
Ⅳ 能檢測空氣中新冠病毒的口罩或將面世,你如何看待這項發明
它是一款安全便捷的惠民發明。
每一次的成功都需要無數先驅者前仆後繼嘔心瀝血才得以完成的科技新領域的發明不單單只是為了那對於普通人來說遙不可及的遠大夢想,更多的是惠民。無論是新交通工具的迅疾啟航,還是攻克各種艱難治癒疾患的手段或者葯物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莫大的驕傲與欣慰,而檢測口罩的即將問世將會給各個角落的人民,特別是醫護人員帶來莫大的安全感與便捷感。
這項技術原本是用作鑲嵌在衣服或者飾品中的,無細胞合成不僅避免了最後的結果因為細胞的變異而產生誤差,也防止其對皮膚造成傷害,凍干技術更有利於將其放置或編織進軟性布料里以隨身攜帶。
鑒於現下是病毒持續期,口罩成了日常出門必備裝備,也是最便宜有效的防毒神器,因此如果把這項技術擱置在口罩中不僅更直觀,也不怕更換衣物帶來的檢驗遺漏,特別是對於每天都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的一線人員來說更是無法利用自身衣物中的生物成分去等待檢驗結果,而將生物技術放置到防護服中面積過大又會造成浪費,口罩是最好的選擇。
Ⅵ 假如所有的老鼠都有了高於人類的智商,會發生什麼
真是這樣的話那人與人之間就沒有斗爭了,就象現化動物與動物之間智商差不多的情況下,誰見過哪個動物把它的同種系當成天敵呢?
Ⅶ 從動植物身上得到的啟示想發明什麼作文400字
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發的小發明作文300字範文我也要向科學家們學習,從動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設計出小發明。
大自然是人類的老師,科學家們從動植物身上得到了許多啟示。例如:以前的電視塔不牢固,猛烈的風一秒鍾就可以飛行80米遠,像這樣的風,就可能把電視塔吹倒,人們從杉樹身上得到了啟示,把電視塔修得像杉樹一樣的形狀,這樣就好了,不管風吹雨打,電視塔也倒不了;科學家還從鯊魚的皮膚上也得到了啟示,發明了游泳衣,減少了水的阻力……
我也要向科學家們學習,從動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設計出小發明。
壁虎的手腳非常有吸引力,可以很容易地往牆壁上爬,而不會掉下來。我要設計出一種像壁虎手腳那樣的鞋,這種鞋的名字叫「吸力無敵」。可方便了,在工人刷牆時,不用帶上梯子,只需要一雙「吸力無敵」鞋就可以開工了,它不僅吸附力,還可以減輕你的體重,即使是倒著刷牆也不會掉下來,鞋的右邊有兩個按鈕,按一下綠色的按鈕,它就可以讓你在牆上上下移動,絕不會摔下來,按紅色的按鈕就可以下來了。你們覺得方便嗎?等以後我真的發明了「吸力無敵」,我一定會送給刷洗、修建房屋的工人們。
大自然真是人類的好老師,我要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設計出更多的小發明。
看了動物世界這本書,我從書中了解到啄木鳥、食蟻獸的生活特性和特異能,從它們身上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同時也得到一個啟發:在農村果園里,我們常常發現害蟲鑽進樹干、成熟的果子里,為了保護果林,農民們只得不斷地大量噴農葯,這樣的結果呢?不但成本高,而且人們在食用時,超標的農葯讓人們望而生畏,如果滅蟲不及時,人們也只得把那些「無葯可救」的果樹心痛地砍掉.在現代化的農村裡,也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啄木鳥來幫果樹們看病.大自然給人們有許多的啟示,飛機是根據蜻蜓發明的、流狀形的輪船是仿照海底的鯨發明的,那麼我在想:我們何不仿照啄木鳥的嘴和食蟻獸的舌頭來製造一種輕便的滅蟲機呢?在這種滅蟲機里,我們可以裝一塊電腦晶元,這樣,它就可以准確無誤探測到病樹,然後,我們可以按一下手柄上的一個紅鍵,從那裡面就會彈出一個類似啄木鳥的嘴一樣的又尖又帶勾的鋼管,它可以准確無誤地在有害蟲的樹上打一個極小的洞,然後用帶勾的鋼管嘴將它勾出.要是白蟻呢?大家不要慌,我們可以先將鋼管嘴收進去,然後,再按綠色的健,一條仿食蟻獸的舌頭就會從裡面彈來,那富有粘性的長舌,一「鑽」進洞里,那白蟻便會輕而易舉地全部被消滅.從啄木鳥和食蟻獸覓食中,我們得到了一個啟發,從而也從中得到了一個創新...
烏賊和魚雷誘餌烏賊體內的囊狀物能分泌黑色液體,遇到危險時它便釋放出這種黑色液體,誘騙攻擊者上當。
潛艇設計者們仿效烏賊的這一功能讀者設計出了魚雷誘餌。
魚雷誘醋似袖珍潛艇,可按潛艇的原航向航行,航速不變,也可模擬噪音、螺旋節拍、聲信號和多普勒音調變化等。
正是它這種惟妙惟肖的表演,令敵潛艇或攻擊中的魚雷真假難辯,最終使潛艇得以逃脫。
蜘蛛和裝甲生物學家發現蜘蛛絲的強度相當於同等體積的鋼絲的5倍。
受此啟發,英國劍橋一所技術公司試製成猶如蜘蛛絲一樣的高強度纖維。
用這種纖維做成的復合材料可以用來做防彈衣、防彈車、坦克裝甲車等結構材料。
長頸鹿和「抗荷服」長頸鹿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動物,其大腦和心臟的距離約3米,完全是靠高達160~260毫米汞柱的血壓把血液送到大腦的。
按一般分析,當長頸鹿低頭飲水時,大腦的位置低於心臟,大量的血液會湧入大腦,使血壓更加增高,那麼長頸鹿會在飲水時得腦充血或血管破烈等疾病而死。
但是裹在長頸鹿身上的一層、厚皮緊緊箍住了血管,限制了血壓,飛機設計師和航空生物學家依照長頸鹿皮膚原理,設計出一種新穎的「抗荷服」,從而解決了超高速殲擊機駕駛員在突然加速爬升時因腦部缺血而引起的痛苦。
這種「抗荷服」內有一裝置,當飛機加速時可壓縮空氣,也能對血管產生相應的壓力,這比長頸鹿的厚皮更高明了。
鯨魚和潛艇的「鯨背效應」當代核潛艇能長時間潛航於冰海之下,但若在冰下發射導彈,則必須破冰上浮,這就碰到了力學上的難題。
潛舴專家從鯨魚每隔10分鍾必須破冰呼吸一次中得到啟迪,在潛艇頂部突起的指揮台圍殼和上層建築方面,作了加強材料力度和外形仿鯨背處理,果然取得了破冰時的「鯨背效應」。
蝴蝶和衛星控溫系統遨遊太空的人造衛星,當受到陽光強烈輻射時,衛星溫度會高達200攝氏度;而在陰影區域,衛星溫度會下降至零下200攝氏度左右,這很容易烤壞或凍壞衛星上的精密儀器儀表,它一度曾使航天科學家傷透了腦筋。
後來,人們從蝴蝶身上受到啟迪。
原來,蝴蝶身體表面生長著一層細小的鱗片,這些鱗片有調節體溫的作用。
每當氣溫上升、陽光直射時,鱗片自動張開,以減少陽光的輻射角度,從而減少對陽光熱能的吸收;當外界氣溫下降時,鱗片自動閉合,緊貼體表,讓陽光直射鱗片,從而把體溫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
科學家經過研究,為人造地球衛星設計了一種猶如蝴蝶鱗片般的控溫系統○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
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
Ⅷ 納粹的10大瘋狂黑科技
希特勒當年十分欣賞這個項目,據說這個V-3火箭炮可以每天向倫敦發射600噸炮彈,這讓希特勒很是高興,不過,實際上V-3發射台進展緩慢,到了1943年的5月,射程也就幾十公里,根本打不到紐約,加上德國當時已在後期,盟軍的轟炸和戰事的敗退,最終項目不了了之。
納粹鍾 The Die Glocke
鍾內住滿了代號為 Xerum 525 的高放射性紫色液態金屬,沿著相反方向在兩個氣缸內高速旋轉,運行時則會放射出異常強烈的電磁波以及電離輻射。
納粹鍾可輻射范圍在150~200米范圍內。它能使動植物在數分鍾內快速分解成黑色膠狀物質或不正常的腐爛狀態,強度遠超日本731部隊研發的生化武器。
在這項恐怖的研究中,有七名直接負責的科學家曾說道,「每天面對這令人恐懼的工作環境,感覺到口中都充滿著可怕的金屬味道。長期失眠,失憶,失去平衡感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不知道還能撐到什麼時候。」
盡管這七名科學家穿著防護服,但仍有五名在實驗中犧牲。更有甚者,在剛響起鍾聲的那一刻就因心理壓力過大,當即死去。
載人炸彈(Manned Bombs)
其實這個Fieseler Fi 103R威力並不強大,但它具有一個可怕的優勢:它是通過載入來實現精確打擊,納粹還將此投入了生產,進行了測試飛行。這個雖然提高了其准確性,但這種自殺式攻擊不符合納粹的戰爭的傳統,於是在1945年放棄了該項目。
火百合
如果測試成功的話,納粹的兩枚「火百合」導彈將有很大用途,這兩枚超音速導彈可以擊落敵機,這是這種導彈的最大用途,當盟軍在德國本土輪番轟炸之後,他們可以藉由此扭轉戰局,然而這種導彈的飛行很不穩定,由此沒有現身在戰場之中。
球形坦克
很顯然,納粹的很多武器都是出於理論和設想里,但是這個圓滾滾的球形坦克確實是真的,蘇聯人在二戰結束後發現了它的原型,不過內部的結構卻被掏空了。
直到現在,「庫格爾潘澤」仍然籠罩在神秘,鑒於現有的觀察,我們可以確定它是一台前所未有的輕型偵查坦克,但或許這個坦克並沒有獲得納粹德國的重視。
美國火箭(The Amerikarakete)
納粹最先進最成功最引以為豪的軍事裝備,莫過於是他們的「阿格里加特(Aggregat)」系列火箭。這個系列的成功在1944年達到了頂峰:他們成功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枚遠程彈道導彈Aggregat 4(A4)。但是,這一系列那些更雄心勃勃的後續產品全部失敗了。
也許所有的武器計劃里,最可怕的就是A9「美國火箭」(以及它的兄弟產品A10):這是一枚長達66英尺(約20米),時速2700英里(約4345公里),能夠從德國東部直接打擊到美國本土的火箭。
Ⅸ 避彈衣是根據什麼原理防彈的難道它比鋼鐵還要硬嗎刀子能扎透嗎
防彈背心是一種像盔甲一樣、用於減少子彈傷害的防護衣,它們多由警察、軍隊和保安員穿著,當中也有平民,不過亦有罪犯會穿著來犯案。
事實上,"防彈背心"這個名字或會引起誤解,因為大部分防護服不論類型,式樣,材料,或步槍彈的口徑對於大口徑步槍或來復槍只有很少(甚至沒有)防護力(22 LR型是例外,它通常可以對大口徑的步槍、來復槍子彈起到防護作用.) 這些背心廣泛地防禦從手槍射擊的手槍彈葯—不論類型,式樣,材料,和手槍彈葯的口徑。
一些類型的防彈衣有金屬的擴充物(鋼或鈦),在身上的重要部位額外的填充一些陶瓷或聚乙烯板用來增加保護性。如果子彈正好打到填充物上,這些保護物能有效防護所有的手槍彈和一些來復槍彈。這類的背心在軍事用途上成為標准,用作在促進彈道技術使「Kevlar-only」背心失效- The CRISAT NATO standard for vests includes titanium backing. 一些背心也被設計保護免受刀子攻擊。
火葯在中世記後期出現。當時不少騎士和貴族均購買了新的胸甲。由於他們要求那些盔甲能抵禦早期的彈葯,裝甲匠會向胸甲開槍,而胸甲上的凹陷即為防彈的證據。
據說,最早期的防彈背心在上個世紀末由芝加哥牧師嘉斯瑪‧薩嘉蘭(Rev. Casimir Zeglen)發明。該防彈背心以絲綢打造,價值不菲,能抵禦黑色火葯手槍所發射的慢速子彈。在1914年,該件防彈背心造價800多元美金,相當於2005年的一萬五千元。於1914年6月28日遭槍殺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其實當時身穿一件類似的絲綢防彈背心,但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卻在其頸項以.32 ACP手槍擊斃他。
Ⅹ 核酸檢測員的「防暑神器」走紅,工作人員的反響如何
這次的疫情能夠這么快得到控制,少不了很多醫護人員的默默付出,十分感謝這些白衣天使,真是因為有了他們,疫情才能得到控制,才有如今這個安全的環境。但是疫情仍然沒有被完全控制住,疫情反反復復,每次大型核酸排查都要出動很多醫務人員,因為天氣炎熱,核酸檢測員的“防暑神器”走紅,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工作人員的反響吧!
一、的確涼快了不少
核酸檢測員的工作並不輕松,一日到頭都要穿著嚴嚴實實的防護服,冬天的時候還好一點,就悶了一點,不透氣。但是夏天真的太考驗人了,除了悶熱不透氣外,加上高溫酷暑的影響,整個人都在發燙,很多次都想脫了這身累贅的衣服。現在這個帶有“防暑神器”的防護服解決了一部分問題,其實是一個送風裝置,可以調節溫度,醫務人員表示穿上這種防護服後好多了,值得推廣,讓更多的崗位上的醫護人員享用這一成果。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