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碗托誰發明的

碗托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9-06 10:56:55

Ⅰ 碗筷是誰發明

面對這困擾人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真不知道如何對孩子的孩子們加以詮釋。我只是憑著多年來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因而近乎偏執地自信,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必定有一種先於古代四大發明、優於異國異邦文明起源的造化物。否則何以在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南部能出息繁衍全人類最龐大的一個族群。物擇天競,適者生存。適應這偉大族群生存與發展的力量和智慧以怎樣的載體、作何等的傳承呢? 循著生命實體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這個崇尚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自華宗漢祖之先民自從懂得刀耕火種而改變茹毛飲血的原始陋習,轉而在火中取栗和湯中取食時的某種需求。由於火焰與熱湯的高溫不允許沿用伸手抓捏的習慣,於是出現了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樹枝。顯然,單枝獨箭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遠不及兩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們最質朴的思維已經懂得了靈巧的拇指可藉作兩根樹枝而延伸,更何況先民們狩獵和勞動的技能已將手指鍛煉得運用自如,將兩根小樹枝捏在手中,竭盡插扎穿挑夾、撈扒拌攪拉之能事,還可供遞喂播舀、煎卷烤炸,真乃十八般食藝可得心應手。由此可推斷,華漢先民的第一種創造發明得以誕生。其之所以稱之為發明創造,是由於筷子完全符合當今對於發明創造賦予的三大定律: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而且還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可用來加工批量製作。因此,又可以進而斷言,祖先除發明創造了弓箭長矛和某些農具,那麼最初的第一件民間日用品非筷子莫屬。隨著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製作筷子的材料漸次演變為樹枝、木條、竹枝、竹條、骨條和牙條。其形制和長度也逐漸形成定規。其長度緣於原始部落和圍著食器聚餐的習俗,必須具有一定的長度方能伸手夾取食物。而這長度又必得便捷於手腕在食器與嘴之間作半徑活動,手臂的運動半徑亦受制於腕骨到肘骨這兩個支點的牽制,於是小臂的長度大體成為了筷子的長度標准。這一見解十分重要,先民的長度概念難道真的同筷子有關嗎?事實上,原始人對距離與長度的最初確認,往往是按人體工程學的原理,以自我為尺度來確認的,包括拳頭、手指、步幅,又引伸到長矛和箭的射程,但這類成法顯然不如筷子來得便捷。由於筷子的誕生,不但確定了圍食的習俗,而且依據筷子加手臂的長度作為半徑,確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與圓桌的直徑與寬度,確定了餐桌周邊長度與食客空間人數的慣例。最終使得筷子成為原始尺寸的長度單位,一市尺約等於小臂加拳頭的長度,最初的筷子也大體如此。只是由於木竹筷子容易彎曲,加上民居與食器的發展,使人們逐漸從野外移至室內,食桌食器筷子漸漸短小精緻。至於筷子的形製取上方下圓,大概同先民崇尚的天地方圓說相關。既然天圓地方自居中國,將方圓把握於掌股之間亦理所當然。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間的許多理念和原始等級,也由筷子反映出來,依牙骨竹木品質與製作難度,按筷子長短粗細優劣與刻意製作的不同紋飾,決定了執筷人的等級尊卑與長幼身份。為了適應傳統禮儀之邦的各種需求,筷子又演化為禮品供品祭品。當祭祀神靈供三牲五穀時,人們把筷子插入供品。為了確定祭拜的時辰,有人燃點豎著的木竹筷子以作計時之用。繼而又發現某種木料所制筷子燃點後會發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似能起到驅避蚊蠅蟲蟻並驅趕餓鬼厲鬼的作用,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固而有了最初的焚香與火燭,直到後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裹香料和石蠟,才有了蠟燭與燃香問世,但其載體還是根筷子。

Ⅱ 碗脫的名字由來

是碗坨,平遙的碗托由清光緒年間城南堡廚師董宣首創,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後西逃西安途經平遙時,品嘗這種食品後,贊不絕口。當場賜予重賞。於是,碗託名聲大振,成為一種地方名吃。
平遙碗托的製作方法是將白面用溫水調成糊狀,再加以一定比例的鹽水、大料水和菜子油,由稠調稀後盛入五寸小碟內上籠蒸15分鍾左右,蒸熟涼切後即成。
平遙的碗托有冷調、熱炒兩種食用方法。冷調是切成面條狀放入人後加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末、香油等即可。食用時有一種涼爽、清香、光滑可口的感受。熱炒是將炒瓢內入入熟豬油,加入蔥蒜後,將切成條狀的碗倒入,加山葯蛋絲或豆芽菜,再加大料水、醬油、醋等調味品。炒熟後香味四溢,誘人饞涎欲滴

Ⅲ 碗托和碗團,本質上有什麼區別

涼調吃的時候和涼粉、涼皮、擀麵皮的調法是一樣的。製作方法也很簡單,蕎麥面加水、調料和成硬面團,加少量冷水不停地揉搓盤性,邊搓邊分次少量的添水,只到變位稠點麵糊,標准就是麵糊能在碗上掛壁即可。


碗禿製作的大致工藝是:蕎面和水成糊狀,裝入碗里,上鍋蒸熟。麵糊調好後入碗上鍋,碗多為細瓷,以底淺容積小者為宜,麵糊入碗前,先將碗置鍋內蒸熱,用濕布擦去碗里蒸汽水,將麵糊舀入碗內,每碗只盛八成,加蓋以武火蒸之。蒸大概二十分鍾就熟了,趁熱出鍋,用筷子朝一個方向飛速攪動,攤貼至碗口邊緣,使碗內呈凹狀,置於涼處令冷既成碗禿。

碗團也被稱為"碗脫"或"碗禿"。"碗脫"之名的來源是因為它用小碗蒸,熟後晾涼,可從碗中脫下。呂梁碗團尤以柳林的最為著名。在一個闊口淺底的碗里,一層銀圓薄厚略發烏色的結晶面,用小刀把淺淺的一層麵食割條,伴以辣椒油、陳醋等佐料,入口咬嚼,柔韌、滑膩、筋道、香辣,霎時酸甜咸辣味溢滿口腔。很多人喜歡碗團這個名字,用圓圓的碗蒸出圓圓的碗團,象徵團圓。

Ⅳ 山西的碗托是用什麼做的家裡可以做嗎

碗托屬麵食系列,用蕎麥面製成。
麵粉內和入適量的食鹽、姜粉,用涼水和為硬面團,然後稍加冷水,揉為均勻的面條硬度,不斷用力揉搓,使其盤『性」。待面團光亮利手「性」盤好後,以些許冷水不斷搓揉,使其稀釋,變成稠糊漿,再用手朝同一方向不時加水連續攪動稀釋到麵糊能掛住勺碗為宜。
麵糊調好後入碗上鍋、碗多為細瓷,以底淺容積小者為宜,麵糊入碗前,先將碗置鍋內蒸熱,用濕布擦去碗內汽水,將麵糊舀入碗內。每碗只盛八成,加蓋以武火蒸之。蒸約二十分鍾即熟.趁熱取碗出鍋,用雙筷朝一個方向飛速攪動,攤貼至碗口邊緣,使碗內呈凹形狀,置於涼處令冷即成碗脫。
碗脫還有一種做法,比較原始,是把熬煮好的蕎麵糊糊盛放於碗內,晾涼即成。以小碗盛麵糊,上籠蒸熟晾涼食用,是後來的規模化方法,比較適合於飯店批量製作。

Ⅳ 碗托有什麼內涵意思

和碗一樣的形狀,是灌腸!

Ⅵ 碗托怎樣才能存放時間長

不能存放太久的,放一夜我覺得味道就不好了,口感不如剛做的,沒緊致的感覺了。還是先做先吃吧

Ⅶ 蓋碗的由來,是誰發明了蓋碗。古書中最早記載的什麼書!

茶托」又稱「茶船」,相傳為唐四川節度使崔寧的女兒發明的。始為木托,後以漆制。蓋碗茶具常有名人繪的山水花鳥。碗內又繪避火圖。有連同茶托為十二式者;十二碗加十二托,為二十四式。備茶會之用。

蓋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三才杯」,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蓋碗茶,須用滾燙的開水沖一下碗,然後放入茶葉盛水加蓋,沁茶的時間看茶葉數量和種類約為20秒至3分鍾。在清雍正年間,盛行使用蓋碗。

(7)碗托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茶具

蓋碗茶具,有碗,有蓋,有船,造型獨特,製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蓋可入碗內,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時蓋不易滑落,有茶船為托又免燙手之苦。且只需端著茶船就可穩定重心,喝茶時又不必揭蓋,只需半張半合,茶葉既不入口,茶湯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愜意,避免了壺堵杯吐之煩。

蓋碗茶的茶蓋放在碗內,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是其妙也。

沖泡鐵觀音在泉州以蓋碗沖泡為主,如果讓我來推薦沖泡鐵觀音的茶具,首選蓋碗沖泡喲。不論是人多時,還是獨自享受時都可以用蓋碗,人多時用蓋碗分杯,可以品嘗茶道,獨自品茗不想動杯,直接用蓋碗喝茶,獨樂樂喲。

茶藝

蓋碗泡茶,蓋碗也稱「三才杯」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用來沖泡烏龍茶。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審評師在評審茶葉等級時,通常都用蓋碗泡法。用蓋碗沖泡烏龍茶,便於觀色聞香,所以專業茶師都偏愛用蓋碗泡法。

用蓋碗泡茶,具有簡便、易學、不吸味、導熱快、實用、高雅而優美等優點。市場有售:五克、七克 、十克、等不同容量的蓋碗,很容易就能根據自己所買的蓋碗來定投茶量。

Ⅷ 碗托的托到底是哪個字

碗托有兩解,都是這個「托」字。
碗托一解:碗托,一種地方小吃,又名「碗禿子」「灌腸」,是山西的又一風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蕎面碗托,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制而成。食時或以刀切,或以撓爪,切成條狀,澆上蒜醋調味,或冷食,或油炒熱吃,利滑爽口、味美異常。在晉西北保德、河曲、偏關及代縣街頭,隨處可見賣碗托的攤點。晉中平遙、榆次、太原一帶以白面碗托熱炒居多,俗叫「炒灌腸」。
碗托二解:飯碗的托底兒部分。

Ⅸ 山西碗托的歷史典故

保德人蒸「碗托」的歷史源遠流長。筆者的爺爺曾做過「碗托」,由於做的「碗托」味道鮮美,口感舒適,常常會被人們一哄而搶。做「碗托」是一項重體力勞動,真正要想把「碗托」做好,那可是一件非常吃苦的營生,我的一位親戚,做「碗托」早就駝背了,患有骨質增生等多種疾病。爺爺做的感到累的時候,父親常常下班後抽空趕過去幫忙。現今保德縣城專營此業者甚多,還有在外地設攤應市的,深受廣大食客贊賞。文革時期,革「資本主義尾巴」,「碗托」也不例外,但是,有的人迫於生活,走街串巷,進行著「黑色買賣」,「碗托」的交易一天也沒有斷過檔。「碗托」物美價廉,經濟實惠,現時在保德街市上的每個「素碗托」的售價僅為2元,每個「葷碗托」的售價僅為3元,買得多了還可以優惠。飽,可以品嘗;餓,可以充飢。所以適應各類人群享用。夏天,冷用;冬天,熱食。一個地方的自然環境氣候物產等條件,決定著一方居民的生活習性,保德人愛吃「碗托」,熱愛「碗托」,善做「碗托」,一年四季離不開「碗托」,平時吃「碗托」,親戚來了吃「碗托」,逢年過節吃「碗托」,外出工作的保德「遊子」們叮囑在家的親人:來時千萬別忘記帶些「碗托」,以致「碗托」不僅為生活所必須,而且演化為一種文化。

Ⅹ 圓是誰發明的

太極八卦圖由太極圖和八卦圖組合而成。太極圖是一幅圓形的圖案,裹面畫著頭尾相交的兩條陰陽魚;八卦圖是一個正8邊形圖案,每條邊上都有一個特殊的符號。這8個符號就叫做「八卦」:
相傳,太極八卦圖是我國遠古神話中的祖先伏羲發明的。那時候,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他就用這種〃連續的長劃〃和〃間斷的短劃〃來表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後人曾編出歌訣來幫助記憶這8個符號:

干三連,坤六斷,震仰孟,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大約公元前1000年時,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正被商王朝的末代帝王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按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說法,伏羲畫卦、文王演易,《周易》正是作於此時。

陰陽魚太極圖源流考

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從孔廟大成殿樑柱,到樓觀台、三茅宮、白雲觀的標記物;從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攤;從中醫、氣功、武功

那麼蔡元定從四川訪得的三圖是什麼樣子?或者說謝仲直的「易三圖」是什麼樣子?今天已經看不到了,袁桷當時就沒有說明。胡渭推測:「故首著之季通所得三圖,一為先天太極圖無疑矣。其二蓋九宮圖與五行生成圖。」
明代初年趙撝謙(1351~1395)在《六書本義》中載有這張圖,並說:「此圖世傳蔡元定得之於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亦莫之見,今得之陳伯敷氏。」當時大多數人都相信這種說法,只有季彭山表示懷疑,他說:「朱子與蔡氏無書不講明,豈有秘不與言之理?」(轉引自明代楊時喬《周易全書》)。胡渭不僅贊同袁桷的說法,而且贊同朱震的說法,認為陳摶以先天圖授種放,三傳至邵雍,邵雍的「先天古易者,悉本此圖可知也。」斷定此圖出自陳摶,源自《參同契》。
我認為說陰陽魚太極圖源於《周易參同契》「水火匡廓圖」或「三五至精圖」,也是值得分析的。後兩圖傳為五代彭曉為詮釋《周易參同契》而畫的圖,而經查《正統道藏》,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中並沒有這兩幅圖,而只有一幅「明鏡圖」。(當然不能排除其他失傳的版本中載有這兩幅圖。)退一步說即使彭曉作過這兩幅圖甚至哪怕《參同契》中就有這兩幅圖,也不能斷定它就是太極圖的源頭,其道理同上述一樣,從這兩幅圖的圖形上看不出可以推衍出太極圖的痕跡,但卻有思想淵源關系。《參同契》首章說:「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特別強調坎離,坎離為日月、日月為「易」。坎為陰中有陽,離為陽中有陰。「水火匡廓圖」正是對坎(水)離(火)二卦的形象表示。這種陰陽相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消長流變的思想不正是太極圖的基本思想嗎?從袁桷等人所敘流傳譜系看,太極圖道教是很有關系的。武夷君白玉蟾是道教內丹派南宗第五祖,「蜀之隱者」可能就是蜀中道士。
思想上的淵源關系並不等同於圖形上的淵源關系。看來要考察太極圖源自於什麼圖是很困難的事。我們還是來考證一下最早的太極圖是何人所作這個問題吧。
首先要給太極圖的圖形定一個標准(正因為沒有一個標准,所以上述原始時代的圖形統統被稱作「太極圖」),真正的太極圖應當是內為陰陽魚互糾圖案、外為八卦或六十四卦環形圖案。至於陳摶所傳的「龍圖」、「先天圖」是不是這種圖形,已無法考證。因而難以判斷陳摶就是作此圖的第一人。薛翁、蜀之隱者是否作此圖,同樣無考。檢索現存文獻資料,發現最早的一張太極圖在南宋張行成的《翼玄》中。
張行成,生卒年不詳,約生活於公元十二世紀,紹興(113l~1137)進士,乾道二年(1166)向皇上進呈易學七書,其中《翼玄》即載有此圖。
《翼玄》又作《翼元》,現存版本為兩種,一是清乾隆李調元輯刊的《函海》本,一是1935年開始編輯出版的《叢書集成初編》,據《函海》本排印本。
今人郭或先生在《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發表《易先天圖--渾天象非張行成之
圖》,其理由有四點:(1)張行成的「太極觀是具體的六爻卦,是形而下的。」「與後來朱熹、蔡元定以《先天圖》環中之『中間虛者』為太極的宇宙論是不同的」。(2)洪邁沒有提及,朱熹也沒有評論。(3)邵雍並不以渾天術言天。(4)《翼玄》是注釋《太玄》的,「用以明三元符號系統《太玄》的書中,又怎能有此二元符號系統的圖呢?」我認為這幾點意見很值得商榷。
第一,無論是「形而上」太極觀還是「形而下」太極觀,與陰陽魚太極圖都沒有直接關系,郭氏說:張行成「既不以先天圖中間虛處為太極,就不會有此《易先天圖——渾天象》之圖」。真不知這兩者之間有何關系?陰陽魚太極圖中間並不是虛處,而恰恰是實處(由黑白兩色交互構成),如按郭氏的說法,恰是「形而下」,由「形而下」的太極觀演變出「形而下」的圖形不是更自然、合理嗎?(當然並非如此簡單,下文將具體分析)倒是「中間為虛處」的所謂「形而上」太極觀只能派生出空心圓太極圖,而難以派生出「陰陽魚交互」這種「形而下」
太極圖。
第二,說掌管國史圖書的洪邁如果見到陰陽魚太極圖就不會以黑白半圓表示兩儀(「六十四卦生自兩儀圖」)。這種推測是沒有說服力的。無論洪邁是否看見陰陽魚圖,都沒有理由強迫他不許採用黑白半圓太極圖,他可以不喜歡陰陽魚圖而更偏愛黑白半圓圖。事實上,當時大多數人都是偏愛黑白半圓太極圖的,因為它簡單明快地表示了太極生兩儀之理(這一點並不亞於陰陽魚圖)。如朱熹評論:「龜山取一張紙,畫個圈子,用墨塗其半,雲:這便是《易》。此說極好!《易》只是一陰一陽,做出許多般樣。」(《朱子語類》卷六十五)「圖左一邊屬陽,右一邊屬陰」。(同上)再說朱夫子無論怎樣「博學多識」,也可能有未見到的東
西。以此作為論據是站不住腳的。
而事實上紹熙四年(1193年)朱熹托蔡元定入蜀尋找易圖,蔡從蜀之隱者手中求得三圖後,可能給朱熹看過,因為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在給蔡季通的信中說:「前日所說磨崖刻河、洛、先天諸圖,適見甘君說閣皂山中新營精舍處,有石如削,似可鐫刻,亦告以一本付之。『先天』須刻卦印印之,乃佳。……三圖須作篆,乃有古意,便當遣人送伯謨處也。」(《朱文公文集·續集》卷二《答蔡季通書》六十、六十一)這里說的「先天」圖很可能就是這張「先天太極圖」(外套六十四卦的陰陽魚圖)。可是到了次年(慶元三年,1197年)刻在閣皂山的圖都只有「河圖」、「洛書」兩幅。為什麼最終沒把「先天圖」刻上去呢?我看可能有兩
個原因:一是磨岩鐫刻比較困難,因為此圖外套六十四卦(這一點可以肯定,至於裡面是「陰陽魚」圖還是六十四卦方圖已不可考),要把這些復雜的卦爻刻上去是較困難的,所以朱熹設想「刻卦印印之」。二是與河、洛二圖比較並不重要。根據胡渭的推測,此圖「出希夷,源自伯陽,不若根柢大傳五十有五之數為得其正耳。」可見這張圖不如河、洛來得正宗。胡渭這句話是解釋蔡季通「秘而不傳」的原因的,而實際是蔡季通、朱熹都覺得沒那麼重要,加上鐫刻又困難,所以就棄而不刻了。對此,束景南先生認為;所以只刻二圖,是因為八分的「河圖」與九宮的「洛書」本已包含了這張圖,三圖本為一圖。(《中華太極圖與太極文化》
第20頁)這種說法是可疑的,因為以陰陽魚為底的河圖、洛書是否存在本身就不能確定,怎麼能說「三圖本為一圖」呢?
真正重視這張圖並從中悟出「妙」道的除張行成本人外,就算是趙撝謙了,他說:「嘗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自然之妙。」這個「妙」字是趙氏反復把玩(「熟玩」)之後才悟出來的,可見前人並沒有這樣去把玩,沒有領悟個中妙處,當然也就不予重視了。因而不能以洪邁、朱熹沒有評論過陰陽魚圖就否定張行成傳過或作過此圖。

閱讀全文

與碗托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