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霓虹是如何發現的
霓虹的發現與霓虹燈的應用
1898年,英國化學家拉姆賽和特拉斯研究通過氖放出電流,發現這種稀有氣體在低壓下能放出鮮艷奪目的橙紅色光芒,分外迷人。但當時這種迷人的景象還只限於實驗室里,真正為人們廣泛享用,是在20世紀以後。世界上第一盞實用的霓虹燈,是法國化學家克勞德發明的。
克勞德的發明理論根據是:霓虹燈與傳統的電燈泡不同,呈細管狀,可以隨意繞成字體或復雜的圖形。能夠製造出霓虹燈獨特的燈光效果,主要是運用了「氣體放電」的原理。氣體通常是不容易傳導電流的,是很好的絕緣體,不過,只要為氣體減壓,再接上較高的電壓,就可使氣體導電。霓虹燈是一根充滿氖的玻璃管,兩端通上電流,就放出亮光。電流里的電子從一端走向另一端,沿途撞擊氖原子,把氖原子本身的電子撞出軌道之外,這些電子像撞球游戲中的球那樣,因被擊而獲得額外的動力;回到原來的軌道後,多餘的能量就釋放出來,成為電磁輻射。假如玻璃管內裝的不是氖氣,而是其他氣體,情況也大致相同,只是不同氣體的電子會產生不同頻率的電磁輻射,因而呈現不同的顏色。用氦氣會產生金黃色光,用氪氣則產生淡紫色光,要產生其他顏色的光線,可以在玻璃管內塗上熒光劑,再裝入水銀或氬,甚至可以採用顏色玻璃來配合。
自1912年第一塊霓虹燈廣告出現在巴黎大街上以後,霓虹燈塑造出七彩絢麗的圖畫和廣告招牌,迅速為世界各地添上繽紛色彩。生活在現代城市中的我們簡直難以想像,如果城市的夜晚沒有七彩霓虹,我們還用不用「良宵苦短」這個詞,這正是:疑是銀河落九天,火樹銀花不夜天!
② 霓虹燈是不是愛迪生發明的
霓虹燈的發明者——喬治·克勞德(1910) 法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發現了充氖氣玻璃管中的放電現象,從而導致了霓虹燈的發明
③ 霓虹燈是那個國家發明的啊
霓虹燈首先由Nikola Tesla在1893年的芝加哥博覽會(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進行示範,但其創意並未有申請專利。
法國化學家人Georges Claude在1902年發明霓虹燈,並在1910年向公眾展示。
至於英國的化學家雷姆賽(Sir William Ramsay)和特拉弗(Dr Morris Travers)兩人發現Neon,已經是1898年的事了。
④ 霓虹燈的最初創始人
1.1893年出現「摩爾」(Moll)和「蓋塞拉」(Geissler)的霓虹燈原始模型。
2. 1910年第一支商業霓虹燈於巴黎皇宮大廈亮相1915年法國克洛德獲首次霓虹。
3. 初始的霓虹燈用氣體放電的原色或彩色玻管到1930年出現熒光粉的霓虹燈。
4.1926年上海南京東路伊文思圖書館櫃窗上出現我國第一個霓虹燈廣告。
5.1927年我國第一支霓虹燈由上海遠東化學製造廠製成,用於上海中央大旅社。
6.30年代我國霓虹燈逐步發展,到1949年全國約有三十多家霓虹燈廠。
7.1949-1979年我國霓虹燈停滯期。
8.1980年至今我國霓虹燈蓬勃發展,霓虹燈製造,原料和器件廠約萬家。
霓虹燈是由英文「氖燈」,即「NEON SIGN」得來的,「霓虹」兩字實際上是「NEON」的譯音,而現在人們已經把「霓虹燈」當作專用詞運用了。
霓虹燈的發展可以追溯到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法拉第對氣體放電的研究,電流通過含有少量正負離子的氣體時,受紫外線、宇宙射線、微量放射物質的作用,在足夠高的外加電壓作用下運動,並與中性氣體分子碰撞後,使中性分子發生電離,因而離子的數目倍增。電流通過氣體時還伴有發光現象,即所謂的輝光放電。其發光的顏色隨所充氣體的不同而不同法拉第的理論及其在實驗上的成就,為霓虹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霓虹燈始源於法國。當時所用的燈體玻管的直徑為45毫米,先將玻璃管彎製成所需的文字或圖案,然後再用1隻電壓為1萬多伏的變壓器供電,使之發光。當時,燈管兩端電極採用石墨製成,內部充入氮氣或二氧化碳氣體, 前者會發紅光, 後者發白光。由於這兩種氣體較活潑,很容易和石墨電極起化學反應,陰極濺散出的石墨很快在玻璃管內壁形成黑色薄膜層並大量吸收充入燈管內的氣體,使燈管的充氣壓力很快下降,致使霓虹燈的壽命很短。當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特在霓虹燈管上加1個特殊的電磁閥門,並在霓虹燈使用一段時間以後再往燈內重新補充一定量的氣體,但這樣做並未能在根本上克服上述缺陷。因此,這種燈不僅壽命短、製作工藝復雜,而且造價昂貴,很難普及。
在1907年至1910年期間,科學家克洛德和林德發明了液態空氣分餾。利用這一發明, 在霓虹燈內充入一定的惰性氣體, 這樣就明顯減緩了氣體在燈管內部的消耗速度,顏色也豐富了,可產生紅、綠、藍、黃等顏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光致發光的材料被研製出來了。這種材料不僅能發出各種顏色的光,而且發光效率也高,我們稱之為熒光粉。熒光粉被應用在霓虹燈製作中後,霓虹燈的亮度不僅有了明顯提高,而且燈管的顏色也更加鮮艷奪目,變化多端,同時也簡化了制燈的工藝。故在第二世界大戰結束後,霓虹燈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⑤ 霓虹燈的發明者
霓虹燈的發明者——喬治·克勞德(1910)
⑥ 霓虹燈哪年發明的
霓虹燈的起源
霓虹燈是由英文「氖燈」,即「NEON SIGN」得來的,「霓虹」兩字實際上是「NEON」的譯音,而現在人們已經把「霓虹燈」當作專用詞運用了。
霓虹燈的發展可以追溯到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法拉第對氣體放電的研究,電流通過含有少量正負離子的氣體時,受紫外線、宇宙射線、微量放射物質的作用,在足夠高的外加電壓作用下運動,並與中性氣體分子碰撞後,使中性分子發生電離,因而離子的數目倍增。電流通過氣體時還伴有發光現象,即所謂的輝光放電。其發光的顏色隨所充氣體的不同而不同。法拉第的理論及其在實驗上的成就,為霓虹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霓虹燈始源於法國。當時所用的燈體玻管的直徑為45毫米,先將玻璃管彎製成所需的文字或圖案,然後再用1隻電壓為1萬多伏的變壓器供電,使之發光。當時,燈管兩端電極採用石墨製成,內部充入氮氣或二氧化碳氣體,前者會發紅光,後者發白光。由於這兩種氣體較活潑,很容易和石墨電極起化學反應,陰極濺散出的石墨很快在玻璃管內壁形成黑色薄膜層,並大量吸收充入燈管內的氣體,使燈管的充氣壓力很快下降,致使霓虹燈的壽命很短。當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特在霓虹燈管上加1個特殊的電磁閥門,並在霓虹燈使用一段時間以後再往燈內重新補充一定量的氣體,但這樣做並未能在根本上克服上述缺陷。因此,這種燈不僅壽命短、製作工藝復雜,而且造價昂貴,很難普及。
在1907年至1910年期間,科學家克洛德和林德發明了液態空氣分餾。利用這一發明,在霓虹燈內充入一定的惰性氣體,這樣就明顯減緩了氣體在燈管內部的消耗速度,顏色也豐富了,可產生紅、綠、藍、黃等顏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光致發光的材料被研製出來了。這種材料不僅能發出各種顏色的光,而且發光效率也高,我們稱之為熒光粉。熒光粉被應用在霓虹燈製作中後,霓虹燈的亮度不僅有了明顯提高,而且燈管的顏色也更加鮮艷奪目,變化多端,同時也簡化了制燈的工藝。故在第二世界大戰結束後,霓虹燈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霓虹燈按其玻璃管內壁所塗粉的不同,檔分為3種類型:第一種是玻璃內壁不塗任何熒光粉,直接採用無色透明的玻璃管,通常稱為明管;第二種是在透明玻璃管內壁塗有熒光粉,我們稱它為粉管;第三種是採用彩色玻璃管,且在玻璃管內壁均勻塗上熒光粉,我們稱它為彩管。
霓虹燈的壽命在正常情況下高於日光燈和白熾燈,要達到這一水平必須做到三點:1、製作人員水平過硬,排氣人員轟擊去氣得當、徹底;2、啟動它的變壓器不得超載;3、安裝人員細致合理的安裝;只要做到以上要求,實踐證明霓虹燈的壽命是高於日光燈和白熾燈,而且本公司已有這樣的成功範例。
⑦ 霓虹燈是怎麼被發明的
1898午,英國化學家拉姆賽和特拉斯研究通過氖放出電流,發現這種稀有氣體在低壓下能放出鮮艷奪目的橙紅色光芒,分外迷人。但當時這種迷人景象還只限於實驗室里,真正為人們廣泛享用,是在20世紀以後。世界上第一盞實用的霓虹燈,是法國化學家克勞德發明的。
克勞德的發明理論根據是:霓虹燈與傳統的電燈泡不同,呈細管狀,可以隨意繞成字體或復雜的圖形。能夠製造出霓虹燈獨特的燈光效果,主要是運用了「氣體放電」的原理。氣體通常是不容易傳導電流的,是很好的絕緣體,不過,只要為氣體減壓,再接上較高的電壓,就可使氣體導電。霓虹燈是一根充滿氖的玻璃管,兩端通上電流,就放出亮光。電流里的電子從一端走向另一端,沿途撞擊氖原子,把氖原子本身的電子撞出軌道之外,這些電子像撞球游戲中的球那樣,因被擊而獲得額外的動力;回到原來的軌道後,多餘的能量就釋放出來,成為電磁輻射。假如玻璃管內裝的不是氖氣,而是其他氣體,情況也大致相同,只是不同氣體的電子會產生不同頻率的電磁輻射,因而呈現不同的顏色。用氦氣會產生金黃色光,用氪氣則產生淡紫色光,要產生其他顏色的光線,可以在玻璃管內塗上熒光劑,再裝入水銀或氬,甚至可以採用顏色玻璃來配合。
自1912年第一塊霓虹燈廣告出現在巴黎大街上以後,霓虹燈塑造出七彩絢麗的圖畫和廣告招牌,迅速為世界各地添上繽紛色彩。生活在現代城中的我們簡直難以想像,如果城市的夜晚沒有七彩霓虹,我們還用不用「良宵苦短」這個詞,這正是:疑是銀河落九天,火樹銀花不夜天!
⑧ 霓虹燈為什麼要叫霓虹燈呢它最早是由誰發明的
霓:有時在虹的外側還能看到第二道虹,光彩比第一道虹稍淡,色序是外紫內紅,與虹相反。 虹:原意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就是彩虹,也是七彩的,色序從外至內分別為:赤、橙、黃、綠、藍、靛、紫。 霓虹燈:夜間用來吸引顧客,或裝飾夜景的彩色燈,所以用「霓虹」這兩種美麗的東西來作為這種燈的名字。 霓虹是英文NEON的音譯。
霓虹燈是英國化學家拉姆賽在一次實驗中偶然發現的。
⑨ 霓虹燈是誰發明的
最早發研製霓虹燈照明的,是法國的物理學家喬爾朱·克羅德 世界上第一盞實用的霓虹燈,是法國化學家本生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