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機導航是誰開發的
網路或者高德
2. 地圖導航是誰發明的
呃呃呃呃,這個真的不清楚是哪個大神發明的。
不過現在這地圖導航真的是超實用的,平時出門一部手機輕松引導路程,不用擔心走錯。我用騰訊地圖很久了,精準度高,而且有離線模式,出門在外不用浪費自己的流量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3. 車載導航發展簡史
確定目的地,使用車機交互設定導航路徑或是連接手機,打開第三方地圖軟體使用車機映射選擇躲避擁堵的路徑。「導航到目的地」,在2020年的汽車生活中已經變得非常的簡單和智能,能夠有效地幫助駕駛者做好路徑規劃和時間管理,這究竟應該歸功於車機系統的發展還是智能手機的進步?別忘了前提條件,這一切目前依然是基於GPS框架下的科技紅利,而未來,可能還會有北斗系統的功勞。
如果你的年齡已經介於後浪和前浪之間,你可能還記得小時候坐車出行時,司機在加油站小憩時,除了方便,大多還會拿出一張紙質地圖,研究研究下一個三岔路口究竟應該左轉還是右轉。如果是在市區駕車,駕駛者大多對駕駛線路爛熟於心——畢竟那個時候沒有這么多四通八達的道路,路上也沒有這么多車輛,城區甚至也沒有那麼大,誰誰誰記路特別厲害,還會被人送外號「活地圖」。
來到今時今日,可能好多駕駛者根本沒動過「記路」的念頭,因為導航軟體的確太方便了,即使大家知道怎麼去目的地,甚至是每天上班都走一遍路徑,司機們也會習慣打開導航,因為在躲避擁堵這件事情上,電腦明顯勝過了人腦。
早在30年代,就有想法比較多的人設計過原始的車載導航系統。當時出現了一款名為ITERAVTO的外接設備,可以放在車輛的儀表台上。這個系統使用卷紙地圖,首先將地圖插入設備並手動設置當前位置,然後將設備用電纜與速度計相連。當你移動時,地圖上的標記就會跟著你的方向移動。兩個問題,首先它沒有路徑規劃功能,只是可以輔助你了解當前位置;第二,汽車速度計在當時就不太靠譜,更別說通過它再外接一個測距設備了。
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人和美國人都比較熱衷於研究車載導航設備。1961年Hidetsugu Yagi設計了一個基於無線信號的原始導航系統;1966年通用汽車開發了一種輔助系統,稱為DAIR(駕駛員輔助、信息和路由),被認為是現在安吉星的前身;1973年,日本國際貿易產業省(MITI)和富士重工共同發起了日本汽車導航系統研究項目CATC(綜合汽車交通控制)。這些研究成果同樣具有兩大特點——高成本,低效率,所以自然沒有普及的意義。
80年代,本田推出了相對於前20年的發明成果更靠譜的一款車載導航設備。它的兩點進步——基於地圖,並且第一次成為新車的原廠可選配置。它沒有GPS,用陀螺儀定位,有兩根導線和氦氣陀螺儀來確定你的位置,CRT顯示器上用圓點顯示當前的位置,所有的計算都由16位計算機提供。與今天的導航解決方案相比,它非常昂貴,價格是2746美元,大概相當於可以選裝它的雅閣車價的四分之一。
真正改變車載導航命運的人,是羅納德·里根。1983年,當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簽署行政命令,允許平民使用GPS技術時,他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在書寫歷史。全球定位系統是60年代為美國國防部的需要而開發的,這一行政命令讓公眾使用GPS成為了可能。三十多年後,幾乎每個人都在使用它,來了解自己在哪兒,要去哪兒以及怎麼去。
雖然GPS開放了民用,但整個80年代大家似乎依然沒有把這種通過衛星定位的技術和車載導航聯系起來。加州的Etak Navigator在1985年推出,使用英特爾8088微處理器和磁帶驅動器。盒式磁帶不能存儲大量的信息,僅在洛杉磯地區,就需要4個磁帶,使用導航需要頻繁更換磁帶。Etak有地址地理編碼,將地址轉換成緯度/經度,並且系統支持自我校正。Etak Navigator的價格是1500美元,比本田的陀螺儀便宜了些,但依然毫無性價比。
1987年,日本在導航技術上給了汽車世界兩項模糊但重要的進步。豐田皇冠轎車首次配備了內置CD-ROM的航跡推算導航系統,並首次配備了彩色顯示器。這些80年代的嘗試在導航精度上依然不能讓人滿意。所以第一次在將GPS運用在車載導航上的汽車品牌究竟是哪家?
答案意外而又不意外。潛心研究黑科技百年的馬自達,在1990年推出的轉子跑車Eunos Cosmo上,使用了GPS系統。在20世紀90年代,幾乎每個汽車製造商都開始探索和試驗GPS導航的能力。1990年,馬自達發布了第一輛內置GPS系統的汽車;1992年,豐田Celsior成為了第一輛帶有聲控GPS系統的汽車;1994年,BMW第一次推出裝有GPS導航系統的汽車,技術由飛利浦提供;1995年美國製造商第一次推出裝有GPS導航系統的汽車,技術來自我們現在熟悉的Garmin, 推出的品牌則是現在已經消失的奧茲莫比爾。
90年代的嘗試期之後,服務商在2000年大幅提高民用GPS的定位精度,基於GPS的車載導航正式成為一種普及化汽車配置。從簡單的電子地圖,到線路規劃,到現在的結合實時路況為駕駛者推薦躲避擁堵的路線,甚至是基於GPS和地圖的支持實現車輛的自動駕駛。
理論上來說,從90年代到現在,車載導航設備的工作原理並沒有再一次革新,不過隨著車機運算速度的越來越快、地圖服務商所提供的信息越來越豐富以及整車OTA的普及,車載導航變得越來越實用。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目前的車載導航,理論上有著和手機的第三方導航App相同的工作原理,手機的更新迭代遠遠快於汽車,生活中我們也更習慣和手機進行交互行為而不是汽車。我們判斷一款車載導航是否「好用」如今的標准,是它能不能實現和手機導航相同的精準和便捷。既然我們人人都靠手機活著,即使越來越好用,但功能性很難超越手機的車載導航,依然只能扮演「雞肋」和「備胎」的角色。車載導航如何求變?車企和供應商需要新一輪的裝備競賽,比如可能在全新一代梅賽德斯-賓士S級上採用的全息投影技術將車載導航信息完全3D化,讓車載導航的功能性和可閱讀性超越手機,是我們未來能接著聊車載導航的前提。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4. 高德地圖是哪個國家的
高德地圖(Amap) 是國內一流的免費地圖導航產品,也是基於位置的生活服務功能最全面、信息最豐富的手機地圖,由國內最大的電子地圖、導航和LBS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
2014年2月11日,阿里巴巴集團(以下簡稱「阿里巴巴」)入股高德僅僅9個月後就有了新的動作。阿里巴巴昨晚宣布將以11億美元現金收購高德公司72%股份,一旦交易完成,高德將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而這有望成為今年互聯網行業的首筆重磅交易。
上述交易標志著中國互聯網BAT(網路、阿里巴巴和騰訊)三巨頭已經全部「親自」進入地圖領域。此前,阿里巴巴集團在2013年5月以2.94億美元戰略投資高德。
可預期的是,雙方將在地圖搜索、產品商業化、數據共享、雲計算等領域展開合作,特別是在數據共享方面,高德和阿里巴巴將共建一個大數據服務體系。
5. 手機導航怎麼製造的
智能手機導航系統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智能手機導航系統,包括設置於智能手機內的GPS裝置、導航裝置、GSM通信裝置以及GSM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GPS裝置和GSM通信裝置均與GSM處理裝置相連,所述導航裝置能讀取GPS裝置的信息,並顯示在智能手機屏幕上;所述導航裝置包括語音提示裝置和路徑計算裝置。本發明把智能手機和導航裝置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提供了一種更精確、更智能、更方便的智能手機導航系統。
手機導航就是通過導航手機的導航功能,把你從目前所在的地方帶到另一個你想要到達的地方。手機導航就是衛星手機導航,它與手機電子地圖的區別就在於,它能夠告訴你在地圖中所在的位置,以及你要去的那個地方在地圖中的位置,並且能夠在你所在位置和目的地之間選擇最佳路線,並在行進過程中的為你提示左轉還是右轉,這就是所謂的導航。
6.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中國來自主研發的是隨著國際源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而誕生的,作為國內首家上市的衛星導航應用企業,北斗星通的目標是做衛星導航定位產業化的領先者。目前,『北斗星通』衛星導航系統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羅納斯、歐盟的伽利略系統一起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核心供應商,『北斗星通』已成為國際上一塊響亮的民族品牌。
7. 高德地圖是哪個省的人發明的
高德地圖創始人 成從武 湖北人
8. 手機導航從哪年時開始有的
手機導航是基於GPS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衍生而出的生活軟體,而GPS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陸海空三軍聯合研製,直至1994年3月,GPS全球覆蓋率高達98%的24顆GPS衛星星座己布設完成。
全球首款衛星定位系統GPS,由於是美國陸海空三軍研製的,因此其初始應用於情報收集、核爆監測和應急通訊等一些軍事目的。其次,GPS具有為陸、海、空三大領域提供實時、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導航服務功能,具有三維定速定時高精度、快速省時高效率的特點,因此衍生出現了手機導航等生活功能。
手機導航的發展:
艾媒咨詢發布《2015年中國手機地圖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手機地圖市場用戶規模已經突破6億,用戶滲透率高達88.7%。截至2016年一季度,用戶累計規模已達6.29億。
2016年以來,各手機地圖導航企業紛紛改進三維導航技術,從而成為用戶日常導航應用中的重要方式。而截止至2016年9月,採用平面導航與三維導航功能相結合的手機地圖用戶佔比已達47.6%。
在功能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方面,手機地圖企業也發力為用戶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能力。不僅在車主服務、導航娛樂功能上改進和創新了功能,同時藉助定位功能,為用戶打造了諸多場景服務。
9. 導航是根據什麼發明出來並能精準的知道每條路的
說到導航系統,一般就會聯想到 GPS。GPS 又稱為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美國開發的衛星定位技術。這套衛星定位系統基本設計共有 24 顆衛星(目前運作中的衛星為 31 顆,由於衛星的壽命長短不一,美國每年都會發射一些衛星來更新這個系統)。
這些衛星繞行在地球四周,並分布在 6 個平面上,由於其衛星軌道經特殊的設計與安排,使得 GPS 接收器在地球上約 98% 的位置,只要不被障礙物遮蓋,都可以接收到至少 4 顆以上衛星的訊號。而之所以需要至少 4 顆以上衛星的訊號,主要是作為 3 顆衛星的三角定位使用,與 1 顆的輔助定位。
三顆衛星就能決定位置?要決定你的所在位置,需要利用衛星的三角定位原理。要做到三角定位,首先要量測你和衛星的距離,要測得兩點的距離,可由速度和時間差間接求得(距離=速度x時間)。因為衛星會不斷向地表發送訊號,地面上的 GPS 接收器也會不斷接收衛星訊號,所以藉由衛星發送訊號與地面接收訊號的時間差,乘上已知訊號的傳送速率,就能得到衛星與地面 GPS 接收器的距離。
例如建築物的角落、燈柱及道路標志等, 也會偵測車道標線、方向箭頭、行人穿越道、停車線及路緣。與來自 GPS 的相關定位資料結合後,即可建立一份詳盡的路線影像,如此可大幅提升對每條路的精準識別。此外,這些資料還可以隨時更新與提供實時的路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