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元宵節有什麼來歷嗎元宵誰發明的十五吃元宵有什麼意義嗎
1、元宵節吃餃子的起源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元宵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始於漢代。在明清時期,它與春節和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的三個傳統民間節日。
元宵節是在宋代左右形成的。據記載,唐代元宵節吃「繭」,「圓角」。在南宋,出現了「乳糖元子」,這應該是唐元的前身。宋代周必達寫的詩《沸騰的浮子》中有「星燦烏雲,珠盪在渾水中」。就明代而言,「元宵節」一詞變得越來越普遍。
2、吃餃子有什麼意義
在第一個月的第十五天,吃元宵燈是全國的慣例。專家說,餃子也被稱為「餃子」或「元子」或「餃子」。南方人也稱它們為「水圈」和「浮動圈」。
在第一個月的第15天,幾乎每個家庭都在吃元宵節。此外,湯圓的名字類似於「團圓」一詞,意思是團圓,象徵著整個家庭的團圓以及和諧與幸福。人們也想念失散的親人,並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美好的祝願。
民俗學專家說,煮餃子時,它是在沸騰後漂浮在水面上的,它很美,讓人聯想到空中掛著明亮的月亮。天空中明亮的月亮,碗中的mp子,家庭團圓,象徵著團圓的好運。
因此,吃餃子表達了人們喜歡與家人團聚的美麗。這也表明中國人繼承和熱愛傳統節日,也熱愛中國文化。
在現代,也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成為偉大的總統後,袁世凱仍然不願成為皇帝,因為他的夢想無法實現,並且整日困擾著他。有一天,他的阿姨說他想吃元宵節。他一說,就被袁世凱打了耳光。由於「元宵節」和「元宵」的諧音,袁世下令了他的部下。 「元宵節」,但只能說「湯圓」。
㈡ 元宵是誰發明的
我國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葯,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歷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里丟下了瘋人葯,葯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綉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幹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葯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遊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幹,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葯王菩薩設法。」玉帝准奏,即令葯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葯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裡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了過年的習慣。
㈢ 誰發明的元宵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而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各式各樣的燈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這一節日的發展史中,燈到隋朝(五八一—~六一九)才出現,算是晚出的節目內容之一,而要到唐以後燈才成為元宵的主要標幟。一般認為元宵以漢武帝在正月上辛祠太一而開其端。不過祭拜太一不一定在正月而且並非年年舉行。所以元宵的起源恐怕不能
說在漢武帝之時。其他以元宵源自道教的上元節或佛教的燃燈法會的說法也都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支持。如下文「習俗」一節所述,元宵大約是從三世紀開始,慢慢形成的一種節慶,在南北朝發展成一固定的節日,但成為後世元宵主要節日的花燈和百戲要到隋煬帝才開其端,煬帝也是一個把元宵慶典官式化的皇帝。
或
元宵作為一種食品,原本是元宵節的專有節令食品。元宵成為一種節令食品,據說是從宋代一種名叫「飠追(i)子」的食品發展而來的。飠追子,實際就是一種圓的薄餅,《玉篇》中說蜀人「呼蒸餅曰飠追」。《北齊書·陸法和傳》記載說:「於是設供養,具大飠追薄餅。」這說明,「飠追」作為圓餅並不是宋代才出現的,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只是在當時還沒有成為節令食品而已。 另據唐人盧言的《盧氏雜說》記載,在宋以前,飠追子已經成為了宮廷里的主要食品。
或
一說,漢武帝時有一個宮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元宵想念家裡的父母姊妹,感動了東方朔;東方朔就編了一個玉帝要火燒長安城的故事,讓漢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做湯圓、點燈籠,同時允許娘娘、宮女出宮,與民同樂,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燈籠上寫著「元宵」兩
個字,帶著自己做的湯圓出了宮,並順利地與父母姊妹團圓,從此湯圓就又被稱為元宵。
另一說,唐王李世民當了皇帝後,不斷有外敵侵擾,於是派大將軍郭子儀出征;郭子儀打了勝仗回師時,已過了春節這個年;李世民決定在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為郭子儀補過一個小年,還要用一種新鮮的食物款待郭子儀;皇宮里的御廚都犯了難,最後才想出了做一種把米磨成面再包餡的食物;李世民和郭子儀、魏徵等大臣吃了這種食物都說好,問叫什麼名字;御廚靈機一動說就叫「白面團」,魏徵說:「這些白面團圓溜溜的,象徵著天下一統、人民團圓,就叫唐圓吧!」李世民聽了大喜,傳令天下這一天都吃唐圓;老百姓說叉了音,就變成了湯圓;正月十五本是道教的上元節,從此又改叫元宵節了。
據網友北強介紹,民間相傳楚昭王正月十五乘船過長江,見江面上漂浮著一些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隨向孔子請教,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其實,上述說法恰恰表明元宵的來歷,很早就已經被人們忘掉了。記不得哪年,筆者讀到蘇軾的《浣溪沙》「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當時忽然產生一個念頭,這煮蠶繭的形象與味道,實在與煮元宵太相似了。
事實上,中國人最早發明養蠶、抽絲、織作絲綢面料的技術,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並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例如,黃帝正妃嫘祖養蠶的故事,馬頭娘的蠶馬故事,《山海經》還記有「嘔絲之野」的內容。在很早的時代,每年開始養蠶之前,都要由正宮娘娘(國家的第一夫人)主持祭祀蠶神的儀式(皇帝則主持開耕儀式,符合男耕女織)。一般來說,祭神如神在,即祭神活動要模擬再現有關的場景。因此,筆者推測,祭祀蠶神的場景之一,就是模擬煮蠶繭的形象,以預祝當年的蠶業豐收。那麼,用什麼來象徵蠶繭呢?估計曾用過許多種食物,不過最後流傳下來的乃是元宵或湯圓(可能是它們特別耐煮的緣故),雪白的米粉面在外圈象徵蠶繭絲,裡面的紅褐色的餡代表蠶蛹,應當說是維妙維肖。
有趣的是,《易經》的剝卦,筆者在《神奇的八卦文化與游戲》一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中解釋為「養蠶的行為和注意事項」(易經實際上是一部行為知識規范手冊)。其中,初爻的「床」,指得正是養蠶的蠶床,「剝」即剝繭抽絲;六五爻的「貫魚以宮人寵」,表明女人是養蠶的主角;上九爻的「碩果不食」雲雲,即是指吃蠶蛹(當然也可能指吃蠶蛹的替代品元宵了)。
歷史悠久的民族,每一種古老的食物或飾物,可能都是一個「文化集成」品,信否?
說明一:2001年元宵節的中午在讀書論壇貼了一句「據我考證,元宵起源於古人煮蠶繭」,以示對元宵節的慶祝。下午原准備接著一部山海經童話故事的創作,不料看了一眼BBS,有海外網友符號先生要求快快寫出有關的考證來。只好來一篇急就章,供網友欣賞,並共渡元宵佳節。
說明二:2002年的元宵節,將上述文字重新發布在網上BBS,有網友對此觀點提出若干質疑。一是認為正月十五祭蠶神,時間早了些,這么冷的天,既沒有桑葉,蠶寶寶也沒有出世。其實,正月初一作為春節,表明產生這種習俗的那個時代,春天的到來要比今天早;而且祭祀蠶神的時間,有一些提前量也是可以理解的,它實際上有點類似養蠶生產的動員令,當然要提前發布了。
另一種觀點則是從語源學角度分析問題,認為元宵是指元夜,即每年第一個月的月圓之夜,正如人們要把每年第一個太陽升起的日子稱之為元旦一樣,因此與祭祀蠶神不沾邊。這種觀點的失誤在於把時間的名稱與食品的名稱完全割裂開來,用時間的文化內涵取代了食品的文化內涵。事實上,古人用煮元宵來象徵煮蠶繭,從而達成祭祀蠶神的作用,並不妨礙這一天可以是元夜(估計祭祀蠶神的時間最初並不固定,後來才選定元夜這一天,因為這是一個大家都很容易掌握的時間)。
在筆者看來,上古時期人們很少離家外出打工,因此元宵的圓球形狀最初並沒有什麼團圓的意思;至於用元宵來象徵滿月並煮了吃,更是後人的不倫不類觀點強加在了古人身上。事實上,元宵這種食物,如果它真的有什麼文化內涵的話,恐怕沒有比象徵著煮元宵祭蠶神更貼切的了。至於蠶神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則可以從黃帝正妃發明或改進養蠶技術得到證明,也可以從遠古行為手冊《易經》有養蠶知識介紹的剝卦得到證明。
解讀易經,一種方法是從卦爻的結構形狀、相互關系來解釋,一種是從卦爻辭的占卜功能進行解釋,還有一種是從卦爻辭的社會文化內涵進行解釋。我對易經的解讀採取的是第三種角度,即認為易經是周初的行為規范手冊。關於剝卦,關鍵是如何解釋「床」,以及古人為什麼要「剝床」。我的解釋是這里的「床」是指蠶床,即蠶上架結繭的地方,剝床即從蠶床上剝離下蠶繭。由於蠶很容易生病,因此養蠶有許多禁忌,剝卦講述的正是養蠶的禁忌,以及可能的後果。
說明三:本文主要學術觀點,已被作者寫入全彩繪大畫冊《經典圖讀山海經》一書中,並已由上海辭書出版社於2003年8月出版發行。
㈣ 元宵最早是誰發明的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㈤ 為什麼傳統文化讓元宵節「年味兒十足」
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傳承了兩千多年的「鬧」元宵掀起春節後的娛樂高潮,人們張燈結綵,耍獅舞龍,大放焰火,徹夜狂歡。
從官方層面說,要繼續傳承、弘揚春節文化,發揚春節的文化底蘊和內涵,運用多種形式,多舉辦春節年俗的表演、展覽和教育,進行行之有效的春節傳統文化教育,恢復春節這一全民參與性節日的本來面目,改變一台春晚過除夕、一個簡訊就拜年和一個旅遊就過年的敷衍過年的消極做法,人人真正用心參與到節日中去。只有全民營造,才能完成春節從物質需求向精神和文化渴求的轉變,讓每個人都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兒,從過年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快樂。
㈥ 創造元宵節的人是誰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節日簡介: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㈦ 元宵節是誰發明的它有什麼故事嗎它有什麼故事嗎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遊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遊走,好生男孩)。
希望採納
㈧ 為什麼要吃元宵元宵是誰發明的
元宵起源於煮蠶繭祭蠶神 太原新聞網 2005-02-22 17:37:59 來源:人民網文化論壇 元宵節的來歷,有許多種說法。一說,漢武帝時有一個宮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元宵想念家裡的父母姊妹,感動了東方朔;東方朔就編了一個玉帝要火燒長安城的故事,讓漢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做湯圓、點燈籠,同時允許娘娘、宮女出宮,與民同樂,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燈籠上寫著「元宵」兩 個字,帶著自己做的湯圓出了宮,並順利地與父母姊妹團圓,從此湯圓就又被稱為元宵。 另一說,唐王李世民當了皇帝後,不斷有外敵侵擾,於是派大將軍郭子儀出征;郭子儀打了勝仗回師時,已過了春節這個年;李世民決定在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為郭子儀補過一個小年,還要用一種新鮮的食物款待郭子儀;皇宮里的御廚都犯了難,最後才想出了做一種把米磨成面再包餡的食物;李世民和郭子儀、魏徵等大臣吃了這種食物都說好,問叫什麼名字;御廚靈機一動說就叫「白面團」,魏徵說:「這些白面團圓溜溜的,象徵著天下一統、人民團圓,就叫唐圓吧!」李世民聽了大喜,傳令天下這一天都吃唐圓;老百姓說叉了音,就變成了湯圓;正月十五本是道教的上元節,從此又改叫元宵節了。 據網友北強介紹,民間相傳楚昭王正月十五乘船過長江,見江面上漂浮著一些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隨向孔子請教,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其實,上述說法恰恰表明元宵的來歷,很早就已經被人們忘掉了。記不得哪年,筆者讀到蘇軾的《浣溪沙》「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當時忽然產生一個念頭,這煮蠶繭的形象與味道,實在與煮元宵太相似了。 事實上,中國人最早發明養蠶、抽絲、織作絲綢面料的技術,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並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例如,黃帝正妃嫘祖養蠶的故事,馬頭娘的蠶馬故事,《山海經》還記有「嘔絲之野」的內容。在很早的時代,每年開始養蠶之前,都要由正宮娘娘(國家的第一夫人)主持祭祀蠶神的儀式(皇帝則主持開耕儀式,符合男耕女織)。一般來說,祭神如神在,即祭神活動要模擬再現有關的場景。因此,筆者推測,祭祀蠶神的場景之一,就是模擬煮蠶繭的形象,以預祝當年的蠶業豐收。那麼,用什麼來象徵蠶繭呢?估計曾用過許多種食物,不過最後流傳下來的乃是元宵或湯圓(可能是它們特別耐煮的緣故),雪白的米粉面在外圈象徵蠶繭絲,裡面的紅褐色的餡代表蠶蛹,應當說是維妙維肖。 有趣的是,《易經》的剝卦,筆者在《神奇的八卦文化與游戲》一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中解釋為「養蠶的行為和注意事項」(易經實際上是一部行為知識規范手冊)。其中,初爻的「床」,指得正是養蠶的蠶床,「剝」即剝繭抽絲;六五爻的「貫魚以宮人寵」,表明女人是養蠶的主角;上九爻的「碩果不食」雲雲,即是指吃蠶蛹(當然也可能指吃蠶蛹的替代品元宵了)。 歷史悠久的民族,每一種古老的食物或飾物,可能都是一個「文化集成」品,信否? 說明一:2001年元宵節的中午在讀書論壇貼了一句「據我考證,元宵起源於古人煮蠶繭」,以示對元宵節的慶祝。下午原准備接著一部山海經童話故事的創作,不料看了一眼BBS,有海外網友符號先生要求快快寫出有關的考證來。只好來一篇急就章,供網友欣賞,並共渡元宵佳節。 說明二:2002年的元宵節,將上述文字重新發布在網上BBS,有網友對此觀點提出若干質疑。一是認為正月十五祭蠶神,時間早了些,這么冷的天,既沒有桑葉,蠶寶寶也沒有出世。其實,正月初一作為春節,表明產生這種習俗的那個時代,春天的到來要比今天早;而且祭祀蠶神的時間,有一些提前量也是可以理解的,它實際上有點類似養蠶生產的動員令,當然要提前發布了。 另一種觀點則是從語源學角度分析問題,認為元宵是指元夜,即每年第一個月的月圓之夜,正如人們要把每年第一個太陽升起的日子稱之為元旦一樣,因此與祭祀蠶神不沾邊。這種觀點的失誤在於把時間的名稱與食品的名稱完全割裂開來,用時間的文化內涵取代了食品的文化內涵。事實上,古人用煮元宵來象徵煮蠶繭,從而達成祭祀蠶神的作用,並不妨礙這一天可以是元夜(估計祭祀蠶神的時間最初並不固定,後來才選定元夜這一天,因為這是一個大家都很容易掌握的時間)。 在筆者看來,上古時期人們很少離家外出打工,因此元宵的圓球形狀最初並沒有什麼團圓的意思;至於用元宵來象徵滿月並煮了吃,更是後人的不倫不類觀點強加在了古人身上。事實上,元宵這種食物,如果它真的有什麼文化內涵的話,恐怕沒有比象徵著煮元宵祭蠶神更貼切的了。至於蠶神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則可以從黃帝正妃發明或改進養蠶技術得到證明,也可以從遠古行為手冊《易經》有養蠶知識介紹的剝卦得到證明。 解讀易經,一種方法是從卦爻的結構形狀、相互關系來解釋,一種是從卦爻辭的占卜功能進行解釋,還有一種是從卦爻辭的社會文化內涵進行解釋。我對易經的解讀採取的是第三種角度,即認為易經是周初的行為規范手冊。關於剝卦,關鍵是如何解釋「床」,以及古人為什麼要「剝床」。我的解釋是這里的「床」是指蠶床,即蠶上架結繭的地方,剝床即從蠶床上剝離下蠶繭。由於蠶很容易生病,因此養蠶有許多禁忌,剝卦講述的正是養蠶的禁忌,以及可能的後果。
㈨ 是誰發明元宵了哪裡人什麼時候有這個傳統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㈩ 元宵起源於什麼時候
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一年的正月十五,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上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為此,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在元宵節吃元宵的同時,人們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如在南北朝時期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在《膳夫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汴中節食,上元油錘。」由此可見,唐宋時期就出現了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油錘。
在宋代《歲時雜記》中說:「上元節食焦錘最盛且久。」說明油錘為宋代的汴中,即今河南開封元宵節的節日食品。
油錘是一種什麼樣的食品呢?據宋代的《太平廣記》記載:油熱後從銀盒中取出錘子餡。用物在和好的軟面中團之。將團得錘子放到鍋中煮熟。用銀策撈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將油錘子投入油鍋中,炸三五沸取出。吃起來「其味脆美,不可言狀」。
唐宋時的油錘,就是後世所言的炸元宵。油錘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其製法與品種已頗具地方特色,僅廣東一省,便有番禺的「通心煎堆」、東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可謂唐宋食風猶存。
唐朝的元宵節食的是面蠶。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說道:
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
到了宋代,民間就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團子。其製法是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兒,灑水滾成,如核桃大,這就是江南各地所稱的湯圓。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早在康熙年間即為朝野所傳聞。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對八寶元宵曾有這樣的詩句:「紫雲茶社斟甘露,八寶元宵效內做。」
馬思遠是當時北京城內制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的《上元竹枝詞》寫道:
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