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棉布最早產生於哪個朝代
中國人穿棉布衣服的歷史應當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從南洋已有棉布輸入,當時稱做「吉貝」。工精料美,物以稀為貴,能穿用這些棉布的人,當然只限於貴族。到了宋、元兩代,華南和東南地區,如福建、廣東、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都有人種棉,其中廣東的瓊州(海南島)是當時著名產棉區。到過三亞的人可能都聽導游講過「黃道婆」。當時先進的紡織技術的確在海南。宋末元初,松江府烏泥涇人(現在的上海)黃道婆從瓊州(海南島)帶回黎族土人的紡織技術,她教會家鄉的人製造織機和錯紗、配色、綜線的技術,烏泥涇出產的棉布,成為最受歡迎的名產。所以上海人會穿時裝是有歷史的。到了明代,上海附近成為出產棉布的中心。明朝規定人民有田5 畝到10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10 畝以上,加倍種植。這樣,棉花的種植推廣了,紡織的技術也隨之不斷提高。棉布的產量日益增加,價格自然隨之大大降低,於是棉布成為一般人都能穿用的衣料,而棉布的紡織也逐漸成為農村婦女的主要副業了。當下我們在喜歡棉布的柔軟舒適時抱怨它「沒型」,其實正如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一樣,棉織品容易出現皺皺,這個問題也好解決,經常熨一熨即可。何況休閑上品以輕松、隨意為美,棉是可以擔當大任的。
B. 棉布的最早出現在哪個年代
棉布生產最早始於東漢時期,但由於棉花種植少,棉布價格昂貴,一般人無法使用。
到宋代和元代,社會商品經濟繁榮,棉花種植面積擴大,棉紡織業極大發展,棉布大規模生產,為一般人所有。元代出現了黃道婆一人,改進技術,使用新的織機,大大促進了江南地區的棉紡織業發展。
明清時期,江南沿海地區的棉紡織業由於成為人們日常用品而大大發展,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
C. 我國什麼時候開始生產棉布的
棉布生產最早始於東漢時期,但由於棉花種植少,棉布價格昂貴版,一般人無法使權用。
到宋代和元代,社會商品經濟繁榮,棉花種植面積擴大,棉紡織業極大發展,棉布大規模生產,為一般人所有。元代出現了黃道婆一人,改進技術,使用新的織機,大大促進了江南地區的棉紡織業發展。
明清時期,江南沿海地區的棉紡織業由於成為人們日常用品而大大發展,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
(3)棉布誰發明擴展閱讀
植棉和棉紡織技術的起源和傳布歷史文獻和出土的棉紡織品實物證明,中國邊疆地區各族人民對棉花的種植和利用遠較中原為早。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品生產不夠發達,邊疆地區早已發展起來的植棉和棉紡織技術向中原的傳布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直到漢代,中原地區的棉紡織品還比較稀奇珍貴。到了宋代,邊疆地區與內地的交往頻繁,大量棉紡織品輸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內地廣為流行,植棉和棉紡織技術逐漸傳入。
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發現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塊青灰色棉布。1966年在浙江蘭溪宋墓中出土一條完整的拉絨棉毯。這兩件出土文物,為研究中國東南地區的植棉和棉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
D. 棉花的發明者是誰
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可見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邊疆種植。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末元初,關於棉花傳入中國的記載是這么說的:「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從此可以了解,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的,並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至於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才推開的。
棉花,是錦葵科(Malvaceae)棉屬(Gossypium)植物的種籽纖維,原產於亞熱帶。植株灌木狀,在熱帶地區栽培可長到6米高,一般為1到2米。花朵乳白色,開花後不久轉成深紅色然後凋謝,留下綠色小型的蒴果,稱為棉鈴。棉鈴內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從棉籽表皮長出,塞滿棉鈴內部,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軟的纖維。纖維白色或白中帶黃,長約2至4厘米(0.75~1.5寸),含纖維素約87~90%,水5~8%,其他物質4~6%。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有中國、美國、印度等。
E. 棉布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棉花有非洲棉、亞洲棉和美洲棉等幾種。這幾種棉花都不是我國的原有作物,中國古代無「棉」字,「綿」是指絲綿,古籍上所記的「木棉」是指作枕芯用的木棉,而非棉花。在這幾種棉花中,非洲棉傳入中國的時間大致不晚於西漢中期,系經由中亞傳人我國新疆。傳入初期大概種植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時期,新疆的棉花種植和紡織才逐漸普遍。哺史·高昌傳》記載:其地「多草木,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如,名日白疊子,國人取織以為布。」在吐魯番阿斯塔那發現的高昌和平元年(公元五五一年)的契約中,提到一次借「疊布」(棉布)六十匹的事。這些資料都反映了當時新疆地區棉花種植的情況。非洲棉產量低,纖維也差,但生長期短,成熟早,適合新疆地區的氣候條件,所以很早就在新疆推廣。亞洲棉原產地是印度,質量比非洲棉好,系經過東南亞傳入華南。傳入的時間比非洲棉傳入新疆的時間要晚一些。棉花的傳入雖然較早,但自南北朝以至唐、宋的長時期中,種植地方只限於新疆、雲南、兩廣和福建的部分地區,棉布在人們的衣著中尚未占重要地位。一直到宋末元初,棉布才開始普遍起來。
F. 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哪個最先發明棉花
古印度。棉花原產印度。後來傳入中國、埃及這些地方。
這里更詳細些
http://..com/question/12585978.html?si=1
樓主可以了解下。
G. 中國什麼朝代發明布料的為什麼不在布上寫子
中國紡織的起源相傳由嫘祖養蠶冶絲開始,考古則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的考古遺址上發現了骨針,1975年,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紡專、管狀骨針、打緯木刀和骨刀、繞線棒等紡織工具。這是距今六千多年前已有最早的原始織機的佐證,也是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織布工具。
西周則出現了原始的紡織機:紡車、轈車,漢朝時發明了提花機,宋朝宋應星編撰天工開物將紡織技術編入其中。中國最著名的紡織品莫過於絲綢。
古人也在布上寫字。叫帛書。
在戰國時期,有一種用帛作為書寫材料的書體--帛書,帛是白色的絲織品,漢代總稱絲織品為帛或繒,或合稱繒帛,所以帛書也叫繒書。中國目前現存最早的帛畫是20世紀30年代在長沙的楚墓中發現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簡。如1951年湖南長沙五理碑,1954年長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長沙楊家灣古墓,1957年河南信陽台古墓,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發掘了大量的戰國時代的竹木簡。另外還有1942年長沙楚墓出土帛書(1945年流入美國),又山西侯馬盟書等。無論是寫在竹木簡還是絲織品上的書體,都是戰國時代的手跡。這些簡與帛書墨跡,不僅是珍貴的文物,尤其對於研究書法史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
H. 被子是誰第一個發明的
最早出現的被子枕頭出現在原始時代,人們用石頭或草捆等將頭部墊高去睡覺,大概是「因丘陵掘穴而處」時比較原始的枕頭。到戰國時,枕頭就已經相當講究。1957年,在河南信陽長台關一個戰國楚墓里,出土了一張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我國前人對枕頭頗有研究。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用一個小圓木作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動一下,頭從枕上滑落,便立即驚醒,醒之後發奮繼續讀書,他把這個枕頭取名為「警枕」。為了強身健體,在睡眠時達到治病的目的,古人還在枕內放葯以治病,叫做「葯枕」。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苦蕎皮、黑 豆皮、綠豆皮、決明子……作枕頭,至老明目。」民間有多種多樣的枕頭,大都以「清火」、「去熱」為目的。現代,枕頭越來越廣泛地用於醫療保健,如「磁療枕」對治療神經衰弱、失眠、頭痛及耳鳴有一定的療效。美國和香港流行一種「頸椎枕」,睡這種枕頭能使頸、肩和顱底的肌肉完全放鬆,消除一天的疲勞。目前,日本還研製出一種「健身枕」,像振盪器那樣不斷釋放能量,可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又可以催眠,更好地發揮它作為睡眠工具的作用。 被子最早也是在原始社會出現,當時天氣比現在更還冷,人們就用可以利用的覆蓋物披在身上,特別是動物的皮毛
I. 誰發現的棉花
棉花種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共同時代之前,棉紡織品的使用傳到了地中海地區。公元一世紀,阿拉伯商人將精美的細棉布帶到了義大利和西班牙。大約9世紀的時候,摩爾人將棉花種植方法傳到了西班牙。15世紀,棉花傳入英國,然後傳入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棉花
而其實中美洲原住民也早已懂得用棉花紡織衣服和毯子。16世紀西班牙人進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島,發現當地植棉業已很發達,島民將彩色棉紡成土布,做成當地人的服裝。現在佔世界棉花總產90%以上的棉種都原產於墨西哥的陸地棉。
J. 布是哪個國家發明的,是布哦,不是絲綢
布料是裝飾材料中常用的材料。包括有化纖地毯、無紡壁布、亞麻布、尼龍布、彩色膠布、法蘭絨等各式布料。你說的是哪個呢?
如果是棉的,在上古時候就有了。
中國在8000年前已經開始有紡織了,西方大約在5000年左右的時間。最早應該用亞麻布
遠古的當時還沒文字,只能是傳說,文獻查不到。
甘肅秦安大地灣下層文化出土的陶紡輪,表明原始的紡織業在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便已出現,距今已有 8000 年左右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原始紡織業開始呈現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的大發展趨勢。
《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神話傳說中把她說成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北周以後被祀為「先蠶」(蠶神)。唐代著名韜略家、《長短經》作者、大詩人李白的老師趙蕤所題唐《嫘祖聖地》碑文稱:「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
《世本》上說:「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纍祖,生青陽及昌意。」郝懿行說:「雷,姓也;祖,名也。西陵氏姓方雷,故《晉語》雲: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大戴禮.帝繋篇>作嫘祖。<路史.後記五>雲:「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儽祖,以其始蠶,故又曰先蠶。王瓘《軒轅本記》「帝周遊行時,元妃嫘祖死於道,帝祭之以為祖神。」
《史記·封禪書》也說:黃帝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劉恕《通鑒外記》亦日: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 《集說詮真》曰:為蠶祈福,謂之先蠶。據李賢註:《漢日儀》曰:春蠶生而皇後親桑於菀中。祭蠶神日菀窳婦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齊始祀黃帝元妃螺祖為先蠶神,以與婦女相合。嗣後道教;民間皆以其為蠶神,奉祀至今。如今在四川省鹽亭縣建有供奉嫘祖的祖廟,據說崇奉的人特別多,香火尤盛。
新鄭自古有養蠶的歷史。在春秋時期這里,漫山遍野都是桑樹。鄭國的三位大夫因為祭祀山神毀了桑林,被鄭相子產罷免官職,奪去封邑。在新鄭北關故宮遺址附近,有目前現存的中國最早的巢絲遺址。
嫘祖紀念地有:風後嶺東麓半山腰的嫘祖娘娘洞、辛店鎮的娘娘廟、新鄭市區的黃帝故里嫘祖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