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談創造性思維的語言特點
心理學告訴我們,創造性思維也稱思維的獨創性。是一種高層次的心智活動,它是人類學習所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和條件,具有積極的求異性、洞察的敏銳性、想像的創造性、靈感的活躍性等思維特徵。
一、積極的求異性
所謂求異思維,又稱為發散性思維或輻散思維,就是關注現象之間的差異。揭示現象與本質之間的差別的一種思維。即從多方向、多角度、多起點、多層次、多原則、多結果等方面思考問題,並在多種思路的比較中,選擇富有創造性的異乎尋常的新思路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它具有流暢性、多端性、靈活性、新穎性和精細性等特點
二、洞察的敏銳性
洞察是知覺和思維相互滲透的復雜的認知活動,洞察的敏銳性是創造能力的一個特徵。具有洞察明銳性的人,考慮問題能迅速地轉移思維的方向,從問題的一個側面轉向另一個側面。從一個假設過渡到另一個假設,既不為定勢所左右,又不受功能固著的影響,容易受到啟發。能舉一反三,能觸類旁通。對周圍事物時刻處在敏感狀態,能經常發現和提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新問題,並著手去解決這些問題。有了這種洞察的敏銳性,在語言學習中就能進行積極、周密的思考,對問題做出正確判斷、迅速地得出結論。
三、想像的創造性
創造性的思維始終伴隨著創造性想像。創造性想像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務,運用自己以往積累的表象,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這種想像有時難免帶上種種主觀臆斷、虛假和錯誤的成分。但它確實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可缺少的環節。
『貳』 為什麼說文學言語是一種創造性語言
文學話語作為一復種「言語」與日制常言語、科學言語的區別:科學話語作為科學領域使用的言語,強調嚴謹的邏輯和風格,顯得素樸單純、千篇一律。日常言語由於發生在具體交往中,受到現實人際關系和具體語境的影響,較富於感情色彩和個人風格,但總的來說還是服從於說明的需要。文學言語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比日常言語更富於藝術性、技巧性、個體風格,同時也更含蓄、多義、模糊、有限的言語中往往包含著無限的意蘊。
文學言語是一種創造性語言的原因: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一般不作為說明的手段,而是作為描寫、表現、象徵的符號體系。與普通的言語有一定程度的背離,採用隱喻、暗喻、轉喻、暗示、象徵等形式來反映外部世界,表達主體的情思。
『叄』 心理學中語言的主要特徵有創造性嗎
創造復性是指人們應用新穎制的方式解決問題,並能產生新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心理過程。一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稱為創造力。新奇獨特意味著能別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過的事,有社會價值意味著創造的結果或產品具有實用價值或學術價值、道德價值、審美價值等。創造性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發明,二是發現。創造性以創造性思維為核心,創造性思維又以發散思維為核心。根據影響創造性的因素,可以從環境制度和個性培養兩個方面來提升學生的創造性。
『肆』 文學話語作為一種「言語」與日常言語、科學言語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說文學言語是一種創造性語言
第一問:
①科學話語作為科學領域使用的言語,強調嚴謹的邏輯和語法結構,要求說理清楚、概念明確、不注重個人色彩和風格,顯得素樸單純、千篇一律。
②日常言語由於發生在具體交往中,受到現實人際關系和具體語境的影響,較富於感情色彩和個人風格,但總的來說還是服從於說明的需要。
③文學話語則往往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它一般不作為說理的手段,也與普通的言語有一定程度的背離。相對於指稱明確的科學語言而言,文學話語常用
來表達或激發情感和態度。它比日常言語更富於藝術性、技巧性、個體風格,同時也更含蓄、多義、模糊,往往有限的言語中往往包含著無限的意蘊。
第二問:
①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
②一般不作為說理的手段,也與普通的言語有一定程度的背離;
③作為敘述、表現、象徵的符號體系,文學話語採用隱喻、暗喻、轉喻、暗示、象徵等形式,來反映外部世界,表達主體的情思;
④文學話語甚至使用「陌生化的語言」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普通的語言被強化、凝聚、扭曲、縮短、拉長、點到,這些阻拒性的話語迫使我們對語言產生強烈意識,使對象更加具體「可感」,從而更新對那些日常性言語的習慣性反應,更新這個語言所包容的生動的世界。⑤文學言語言的虛構性常常製造某種處在變化中的情境,這種敘述會出現多種可能性。
望採納,謝謝!
『伍』 語言的創造力來自它的二重性
語言一方面是一種特定的系統化音聲,而另一方面又有著相對具體確切的含專義,而在這兩種基屬礎的二重性之下又涉及到一個特定的個人對語言的使用和理解與其所處社會定義語言之間的二元性關系。
這句話難點在於,二重性,本身就是一個混亂而且甚至有點自相矛盾的雙命題,但是創造性也就代表著其存在更多的可能和定義選擇,而這一特質的來源,就是二重性這一基礎。
不知道說清楚沒有,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也難怪你暈,語言學家闡釋邏輯理論,確實非現代慣用中文的強項。一步一步的來,到哪一步不能理解就提出來。
一.所謂二重性,既是非一元結構,什麼是一元結構呢?就A點出發無論過程如何復雜也必只能到達B點這唯一結束點而稱為一元結構。
二.而二重性,就是指事物具有二元性,就是既有物質實體存在的一面,又有精神意識存在的一面。
三.具體到語言的二元性,物質實體存在的一面,比如一句話一個詞,有固定的聲韻格式發音方法語調高低構成長短等等,而精神意識存在的一面,就是對應於固定的物質存在,一個相同的言語聲音,具有可變而又相對固定的精神和邏輯概念,這個性質是由社會人文環境賦予的。
我也就只能解釋到這個程度了,看你理解能力了。
『陸』 為什麼說教師的語言要有創造性
教師的來語言有創造性,學生的思維才自會跟著有創造性.
教師的語言有創造性,才會調動學生聽棵的積極性.
例:你的老師講課乾巴巴的,你願意聽么?反過來講,枯燥的課程,教師講起來也沒興趣,學生聽的更沒興趣,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柒』 一般人對富有創造性的言語和行為 總喜歡用「你太有才了」來化解尷尬 把富有創造力的一方貶低一些讓
按照這個邏輯的話 所有的表揚和贊美的語言 包括(你太美了 你太漂亮了 你太帥了 你太善良了 你很有想法 你很有能力 你真聰明 你想像力真豐富 你跑的真快 你跳的真高 你寫的歌真好聽 你畫的畫真好看 你穿衣服真有品味 你工作真認真 你打字真快 你回答真風趣幽默……) 都是在為了化解」尷尬「而說出來緩和氣氛的 都是用來化解低人一等的心理局面的?!??!
標准答案是:其實就只是兩個字,這叫——贊美。
『捌』 標題 文學語言追求創新性和含蓄性,請列舉幾個這方面讓你印象深刻的例子
王旭也追求創造性和含蓄性,以及機構召喚迷你印象最可深刻的理解文子瑜也餓又闖闖性腎,只有說出來才能感動人,嗯,我們說話要有藝術心。
『玖』 利奇 語言有幾種創造性的形式反抗行話化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是語言哲學家Austin1955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做William James系列演講時將該理論作為一種哲學分析工具首次提出的,並在隨後的系列演講中逐漸成型。後來在他的學生Searle的不斷總結、創新和規范下,成為了一個系統。現在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中一個重要內容。Austin和Searle對言語行為理論都做出了那些貢獻,言語行為理論又有哪些缺點和不足呢,言語行為理論的將來發展的方向又是怎樣的?這篇小文章將會慢慢道來。
一、言語行為理論概況
這里介紹的言語行為理論的概況主要包括基本主張,強調內容,實用意義和研究角度。下面一一講述。
言語行為理論的基本主張可以歸納為;「說話即做事。」(Austin 1962)即說話人只要說出了有意義、可被聽話人所理解的話語,就可以說他實施了某個行為,這個行為叫作言語行為。Austin認為,說話人總是在通過說話來做事,不論他們的說話方式直接還是間接,明晰還是含蓄。言語行為是說話人通過話語表達意義的基本功能單位,也是研究語言使用的基本分析單位。
言語行為理論重視言語行為的實施者在語言交際中的作用,強調言語行為實施者的主體作用。另外,針對言語行為實施者作為反映的聽話人的回答也是實施的言語行為,這也是言語行為理論探討和強調的范圍。
言語行為理論的實用意義,包括直接目的和最終目的。直接目的是在於了解不同言語行為在不同語言文化中的實現模式、手段、語言資源及其實現機制,了解實施相同言語行為所需採用的不同言語手段,對比它們在語言學習和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差異及導致的原因。最終目的是為語言教學、語言學習及跨文化交際服務的。
研究言語行為理論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比方說語用語言學、社交語用學、對比語用學和跨文化對比語用學等方面。
二、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
1、Austin與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是哲學家們在20世紀50年代首先提出的,其創始人是Austin,他提出了這一理論的稚形。他在言語行為理論方面的主要貢獻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Austin推翻了哲學家們歷來認為邏輯—語義的真值條件是語言理解的中心,即用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來判斷一個句子的真假的觀點,區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s)和言有所為(performatives)。他認為區分的標准就是句子中有沒有施為動詞,有施為動詞的就是言有所為。並且他提出了兩種言有所為的兩種句法形式:一種是以第一人稱為主語、謂語動詞是主動語態的的I +VP形式,第二種是第一種的被動語態形式,即以第二人稱為主語、謂語動詞是被動語態的I +VP形式。這兩種句法形式都可以加入hereby進行驗證,如果句子通順的話,就是行事動詞,這個句子就是合法的,否則不是。但是後來他發現用hereby來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含有施為動詞,是不是言有所為有點牽強,有些句子不使用施為動詞,照樣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Shut the door.還有其他語言手段,比如句中的語氣、語調還有句子所處的語境等也可以使聽話人很好的明白話語的意思,而語境在言語行為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Austin發現以上的不足之後,他接著提出了把施為句分為隱性施為句(implicit performatives )和顯性施為句(explicit performatives )。但是接著又發現所有的句子都是施為句,不管是隱性的還是顯性的。他接著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式,即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是同時進行了三種行為。這是他第三個貢獻。
最後,在Austin提出的新模式中,他認為,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同時實施了三種行為,即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 和言後行為(perlocutionary act)。言內行為是說話人通過說話表達字面意義,是the act of saying something,包括說話時所用的發出的語音、音節、說出單詞、短語和句子;言外行為是說話人通過字面意義表達說話人的意圖。是the act in saying something,比如說發出命令等;言後行為是是指說話人的話語作用在聽話人身上所帶來的效果。在這三個言語行為中,最為重要的是言外行為和言後行為,是語用學研究的重點,因為它們是語言交際的中心。同時Austin也提出了言外行為的五種分類,即裁決型(verdictives)、行使型(exercitives)、承諾型(commissives)、行為型(behavitives)和闡述型(expositives)。但是Austin這樣分類缺乏一個明確的標准,有些詞可以同時實施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行為;並且這種分類標准也僅僅是在對施為動詞分類。
Searle在發現老師Austin提出的理論中的不足之後,接著發展了言語行為理論,是其成為了一個系統。Searle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
2、Searle與言語行為理論
Searle認為語言交際的最小單位是言語行為,而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是單詞或者句子。因此,Searle在Austin研究的基礎上,發展了言語行為理論。具體的內容有一下幾點:
首先,Searle在發現Austin對言外行為的研究時沒有涉及到句子的具體內容,所以就提出了命題內容。一句話的命題內容包含所談及的人或物和對這個人或物做的描述。言內行為又分為話語行為和命題行為,話語行為是說出話語和句子這一行為,命題行為是指通過所指詞語和謂詞所實施的「談及」和「描述」這兩種行為。實施相同的言語行為可以用不同的命題內容,實施相同的命題內容根據語境的不同可以表達不同過的言語行為。但美中不足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有命題內容,比如hello沒有命題內容,但是卻實施了打招呼這一言語行為。
其次,Searle把語言行為視作一種社會性的規約行為,因此他把影響言語行為的規則分為調節性規則和構成性規則。調節性規則常用祈使句形式,表現為「要做……」「不要做……」,構成性規則表現為「X即是Y」。 Searle區分這兩者的目的是為了說明人們使用語言所需要遵守的是構成性規則。接著他提出了滿足某一言語行為的的八個條件,最後歸納為四個條件(happiness condition),即命題內容條件(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准備條件(preparatory condition),誠意條件(sincerity condition)和根本條件(essential condition)和相應的四個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