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兩彈元勛的相關事跡
兩彈元勛的故事
一個人要想在這樣一個清濁混雜的社會里乾乾凈凈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還能奉獻全身心於自己的事業,且能取得偉大的成果,則更難。
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乾乾凈凈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他又是一個將整個身心奉獻於自己的事業的人,因此贏得人們的崇敬;他更是一個成就豐功偉績的人,因此使人們由衷地欽佩和敬仰。
揚振寧和鄧稼先是同鄉,初中同學,西南聯大同學,一起坐船去美國留學。後來兩人有著完全不通的價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揚振寧留在美國繁華世界,靠獲得諾貝兒獎,出盡風頭,晚年還不甘寂寞!鄧稼先當年毅然回國,為中華民族的兩彈一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可惜的是由於當年的科研試驗條件有限,人身防護條件簡陋,鄧稼先由於核輻射過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實為國家民族之大殤!但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從歷史和國家角度來說,鄧稼先必將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遠的奠定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戰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過多少年,所有炎黃子孫都將崇敬他!
在一次爆炸失敗後,幾個單位在推卸責任。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須有人到那顆原子彈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鄧稼先說:「誰也別去,我進去吧。你們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個人走進了那片地區,那片意味著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彈頭,用手捧著,走了出來。最後證明是降落傘的問題。就是這一次,伏下了他死於射線之下的死因。
(1)兩彈的創造歷史100子擴展閱讀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貳』 有關於鄧稼先發明兩彈的++100分
中國研製原子彈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雖有較高的糧食定量,卻因缺乏油水,仍經常飢腸響如鼓。鄧稼先從岳父那裡能多少得到一點糧票的支援,卻都用來買餅干之類,在工作緊張時與同事們分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日夜加班。「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准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道他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8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10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國務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後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並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後,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中國能在那樣短的時間和那樣差的基礎上研製成「兩彈一星」(原子彈、氫彈和衛星),西方人總感到不可思議。楊振寧來華探親返程之前,故意問還不暴露工作性質的鄧稼先說:「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助研製的。這是真的嗎?」鄧稼先請示了周恩來後,寫信告訴他:「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楊振寧看後激動得流出了淚水。正是由於中國有了這樣一批勇於奉獻的知識分子,才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
『叄』 誰知道有關兩彈一星的歷史
【東方紅一號】
50年代中期,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百廢待舉,面對國際上嚴峻的核訛詐形勢和軍備競賽的發展趨勢,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毅然作出發展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的戰略決策。1956年,研製導彈、原子彈被列入我國的1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僅用4年時間,1960年我國就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自主研製的導彈。1964年,我國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顆氫彈。1970年,我國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上天。從此之後,我國的國防科技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先後掌握了中子彈設計技術和核武器小型化技術,研製和發射了各種型號的戰略戰術導彈和運載火箭,潛艇水下發射成功,發射多顆返回式衛星、地球同步軌道及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兩彈一星」不僅為我們建立戰略導彈部隊提供了裝備技術保障,增強了我軍在高技術條件下的防禦能力和作戰能力,而且帶動了我國高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兩彈一星」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人民挺直腰桿站起來的重要標志,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鬥志,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激發了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正如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的那樣:「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巨大成功】
「兩彈一星」事業的巨大成功,依靠於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的生動體現。但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優勢和條件,都要通過參與這一事業的所有人員特別是他們中的功臣來實現。「兩彈一星」功臣們的作用極其重要,功臣們的業績彪炳史冊,功臣們的精神光耀千古,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我們要學習功臣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在國外學有所成,擁有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為了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沖破重重障礙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國。幾十年中,他們為了祖國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無聞,艱苦奮斗,以其驚人的智慧和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創造著人間奇跡。「中華民族不欺侮別人,也絕不受別人欺侮」,是他們的堅定信念。愛國主義是他們創造、開拓的動力,也是他們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支柱。 我們要學習功臣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他們不怕狂風飛沙,不懼嚴寒酷暑,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沒有儀器,自己製造;缺少資料,刻苦鑽研。就是這樣,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和速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創造出「兩彈一星」的驚人業績。
發揚「兩彈一星」精神
我們要學習「兩彈一星」功臣們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在「兩彈一星」的研製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高水平的技術跨越。從原子彈到氫彈,我們僅用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比美國、前蘇聯、法國所用的時間要短得多。在導彈和衛星的研製中所採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案,在許多方面跨越了傳統的技術階段。「兩彈一星」是中國人民創造活力的產物。 人類即將進入一個新的世紀。新世紀的國際科技和經濟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競爭,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競爭。要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得到發展,就要努力學習和發揚功臣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團結一心,勵精圖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肆』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100字
兩彈一星的科學家是鄧稼先,鄧稼先是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鄧稼先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 8年零6個月 、美國用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伍』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
在參與中國核武器研發的科學家當中,鄧稼先是最為人熟知的一位。
鄧稼先擁有美國的核物理博士學位,回國之後很快便成為中國原子彈研發的關鍵人物。在接到參加原子彈研發的命令之後,因為項目本身要求高度保密的特點,他將無法和家人通信,家人也無法知道他將去何方,幾乎等同於 「失蹤」 。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告別了妻子,進入這個需要常年與世隔絕的科研團隊。
1979年,在一次核試驗中,綁在原子彈上的降落傘發生了故障。鄧稼先要求別人站到安全距離以外,自己走上前去檢視這枚被摔壞的原子彈,因此受到了強烈的核輻射,導致肝臟和骨髓受損。在此後的幾次核試驗中,輻射逐漸損害了鄧稼先的身體,令他在1985年夏天患上嚴重的直腸癌。1986年7月17日,鄧稼先在301醫院的病床上獲得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枚獎章,由時任副總理李鵬親自頒發的全國勞模獎章。12天後,鄧稼先因癌症導致的大出血不幸離世,年僅62歲。
拓展資料: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參考資料:網路–鄧稼先
『陸』 關於「兩彈一星」的故事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廣大幹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兩彈一星」的研製工作者們,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隊伍。他們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經受住了生命極限的考驗。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憤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他們所具有的驚人毅力和勇氣,顯示了中華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決心和能力。
「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是中華民族為之自豪的偉大成就。為了在新形勢下大力弘揚研製「兩彈一星」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並授予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這23位科技專家,是人民共和國的功臣,是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業者的光輝榜樣。讓所有中國人記住他們!
「兩彈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氣的史詩,「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為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躍,創造了寶貴的經驗。「兩彈一星」事業的發展,不僅使我國的國防實力發生了質的飛躍,而且廣泛帶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關、能創新、能協作的科技隊伍,極大地增強了全國人民開拓前進、奮發圖強的信心和力量。「兩彈一星」的偉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歡迎採納,謝謝 ^_^
『柒』 兩彈一星事跡
12月15日,「兩彈一星」元勛屠守鍔溘然長逝,享年95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家克服重重困難,先後研製出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
2012年,我國上映了不少有關「兩彈一星」的影視劇作品。電影《錢學森》、電視連續劇《國家命運》,都讓「兩彈一星」謎一般的研發過程展現在了公眾的視野中。而其背後的真實故事,遠比劇本里講述的更精彩、更豐富。
鄧小平給聶榮臻三個選擇,聶榮臻毫不猶豫擔下主持「兩彈一星」工作
中國啟動「兩彈」研發,是在1955年錢學森回國以後。他向國務院報送了《建立我國國防航天工業的意見書》,建議中國發展導彈技術。
當時中國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中,如果要白手起家發展核武器,首先就要爭取「老大哥」的技術援助。1954年9月,赫魯曉夫率代表團訪華。毛澤東表示,希望蘇聯在原子能與核武器上提供幫助。
赫魯曉夫沒有明確回絕:「那個東西太費錢了,社會主義是個大家庭,有一把核保護傘就行了,不需要大家都來搞。」毛澤東聽了翻譯,笑道:「大家打一把傘,當然省事,但是顧頭不顧屁股,終究還是要被打濕的。」
赫魯曉夫知道毛澤東的意思後,也笑了。他指指設計了「米格」系列戰機的米高揚,以及國防部長布爾加寧,說:「他們知道,搞原子彈需要很多科學家、很多鋼鐵、很多電,如果中國現在要搞核武器,就是把全中國的電力都集中起來也保證不了。你們應該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多煉鋼,多造拖拉機。」最後,赫魯曉夫做了一些讓步,同意幫助中國建設一個小型原子堆。
1957年9月,以聶榮臻為首的中國政府工業代表團赴蘇談判。這次蘇聯之行,兩國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蘇聯同意在原子能工業、導彈、火箭等方面援助中國。
主持「兩彈一星」的工作,聶榮臻是自己主動擔下的。1956年10月,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小平來到聶榮臻家裡,給他三個選擇:一是分管科學技術,填補被調去當外長的陳毅留下的空缺;二是還回去當北京市長;三是繼續主管軍工生產和軍隊裝備工作。聶榮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第一項,早在年輕時代,這位開國元帥就有一個科學救國的夢。不久,聶榮臻出任國務院副總理,主管科學技術工作。聶榮臻還兼任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會下設導彈管理局和導彈研究院。
對於這樣一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工程,在中國高層中也有分歧。不少人主張發展常規武器,所謂「你打你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聶榮臻堅決反對。他直接寫報告給毛澤東,爭得了中央領導的一致同意。當時作為聶榮臻副手的張愛萍將軍有一句名言,「再窮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中國搞出的第一根「打狗棍」是近程導彈。1960年,依照蘇聯的圖紙,成功仿製了「東方一號」導彈。幾年後,又研發出射程1200-1500公里的「東方二號」導彈。錢學森高興地對聶榮臻說:「如果說兩年前我們還是小學生的話,現在至少已經是中學生了。」
核爆中心為何從敦煌西北挪至羅布泊?
1958年8月,0673部隊副主任張志善帶著兩百多人的勘察大隊,奔赴敦煌。這些人除了張志善,只有兩名幹部知道此行的目的:勘察原子彈靶場。
荒漠中渺無人煙,吃水要到300公里以外去拉。白天地表溫度超過50攝氏度,甚至能把膠鞋底燙化。他們艱苦工作了兩個多月,終於依據蘇聯專家意見,將核爆中心確定在敦煌西北30公里的地方。奉命出任核武器試驗基地司令員的張蘊鈺一聽,就不同意。在他看來,這里距離莫高窟太近,萬一損壞了文物怎麼辦?二來這里沒有水源,鬆土層太厚;再加上只能試驗兩萬噸TNT當量(指核爆炸時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兩萬噸TNT炸葯爆炸所釋放的能量,編者注),太小了!
張蘊鈺找到兼任軍事工程學院院長的陳賡匯報,陳老總拍板:「核試驗基地眼下只能搞一個,要搞就搞一個能爆炸百萬噸級的!」他們又上報聶榮臻,建議 「一直往西,到新疆羅布泊去」。原先駐扎在朝鮮的第20兵團秘密調往羅布泊,基層官兵們在火車上一坐就是半個多月,下車後才發現,自己竟然到了大沙漠,沙粒打在臉上都是疼的。戰士們隨即就投入到機場、發電廠和鐵路的建設中。
陳士榘上將出任特種工程指揮部司令員,負責主持靶場的建設工作,他問蘇聯專家蓋杜柯夫:「蓋將軍,你看看,按我們這個搞法,試驗場需要多長時間能建好,能打導彈?」蓋杜柯夫想了想:「15年。」陳士榘向蓋杜柯夫伸出3根手指:「中央給我3年!」蓋杜柯夫聽後使勁兒搖頭:「搞科學光有激情是不夠的。像這樣原始的勞動,15年已經夠快了……你們的腦子太熱了……」
不出幾年,在中蘇蜜月結束、蘇聯專家撤出的情況下,中國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試驗了第一顆原子彈。
『捌』 中國兩彈歷史
兩彈一般指原子彈、導彈,「兩彈一星」指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五六十年代面對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大國的核訛詐下,於1956年在周恩來、陳毅、李富春、聶榮臻的主持下,制訂了《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玖』 兩彈一星的作文100字
「兩彈一星」的研製工作者們,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的隊伍,他們在茫茫的戈壁上風餐露宿,雖然條件極為艱苦,但是為了祖國的未來,他們堅持搞出了原子彈和氫彈,突破了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顯示了中華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堅強決心。
199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給予表彰,並授予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拾』 兩彈一星作文
「兩彈一星」的研製工作者們,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的隊伍,他們在茫茫的戈壁上風餐露宿,雖然條件極為艱苦,但是為了祖國的未來,他們堅持搞出了原子彈和氫彈,突破了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顯示了中華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堅強決心。
199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給予表彰,並授予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