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中國古代文字的發明過程
中國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草書→ 楷書 → 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
金文(鍾鼎文):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
篆書: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隸書: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角變成有角。
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書: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
楷書: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
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卧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美,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㈡ 古代四大發明中指南針發明過程和運用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的國家。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 公元前7世紀成書的《管子·地數》中就記載:「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意思說,如果山上有磁石時,山裡就藏有鐵礦。地理名著《山海經》中,也曾記載「題灌山中多磁石」。《水經注》里記載了秦國阿房宮前面,用磁石製成大門,防避有人進宮謀刺暗殺,如壞人暗披盔甲、暗藏兵器入宮,就會被門吸住而被發現,這說明人民很早就發現了磁石的吸鐵性,並加以利用了。 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我國勞動人民進一步利用磁體的指極性,製成指示方向的機械,這就是指南針。這在《韓非子·有度篇》中和《鬼穀子》一書中都有記載。在《鬼穀子》中記載說,鄭國人到深山密林中去採集玉石時,為了不迷失方向,帶著「司南」。這「司南」就是指南針這種機械。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描述過「司南」,它象只水勺,
用天然磁石磨製面成,勺底為球面體,勺呈橢圓狀,勺柄通體漸漸縮成柱狀。為了確定方向,還配有一個「地盤」,它是銅質或塗漆木製盤,中央是平滑圓槽,形狀可能是內圓外方,框上刻劃出定向的刻度,用「干」、「支」(即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以及八卦等表明二十四方位。將會投於地盤中央時,它的柄部就會大體停止在指南的方位上。以上可知司南是現代指南針(磁羅盤)的體型。「指南」是張衡在《東京賦》中第一次提出來的,以後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直到宋代經過一千多年才逐漸發展起來了。宋代傑出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指南針發展的當時狀況作了詳盡的論述。當時在生產和科學實驗發展的推動下,特別是航海事業和外貿的興起擴大下,指南針逐步發展起來。沈括總結了勞動人民在實踐在創造的四種指南針的裝置方法。第一種是水浮法,將磁針浮於水面進行指南,雖然比較平穩,但容易動盪不定;第二種是指甲旋定法,將磁針置於指甲上,轉動靈活,也容易滑落;第三種是碗唇旋定法,將磁針置於碗口邊上,轉動較靈活,但易滑落;第四種是縷旋法,用蠶絲將磁針懸掛起來,可達到轉動靈活而又穩定。他還記載了人工授磁方法即「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這種用人工製成磁體,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此外,還曾制出過「指南魚」、「旱針」、「水針」。旱針、水針這兩種指南針,成為近代指南針(羅盤針)的基本結構原理奠定了基礎。沈括在研究指南針的過程中,還總結和發現了地磁有偏角存在。也就是說,指南針指示的方向,「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我國對地磁學做出的偉大貢獻。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
㈢ 古代發明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神秘的倒影
奇異的鏡子——透光鏡
世界最早的潛望鏡
世界最早的人工磁化法——指南魚
傑出的機械——指南車
火葯的發明
火柴的發明
漆和漆器
China——世界著名的瓷器
石油和天然氣
會燃燒的石頭——煤的開發和利用
張衡的地動儀
最早的測風儀
雲向西 雨沒犁——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溫度觀測儀和降水觀測儀
天氣預報
古老的物候歷
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引涇往洛—一鄭國渠
貫通南北的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
我國最早的水位站——涪陵石魚
我國最早的潮汐圖——竇叔蒙《濤時圖》
古代地理學名著——《水經注》
青銅時代——銅礦開采
煮海為鹽——鹽鹵開采
最早的植物志—— 《南方草木狀》
草木魚蟲鳥獸——動植物分類
舉杯邀明月 把酒問青天——制曲和釀酒
山中有玉者木旁枝工垂——植物探礦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特色鮮明的《王禎農書》
精耕細作五穀豐登
茶的種植與茶文化
魯桑百豐綿綿——桑蠶技術
濟世之谷——豆類植物的栽培和豆類食品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善其事 利其器——鐵犁的發明
水利灌溉機械——龍骨水車
航空模型之始——風箏
泥活字印刷技術
木活字印刷術和檢字盤
手搖腳踏紡車
織機和提花機
染料和染色
㈣ 古代人們是如何發明出火葯的
火葯屬於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所以說人們也都比較關注這件事情。有網友表示,最早的火葯出自煉丹家之手。人們也都覺得火葯的威力比較猛,而且火葯也是採用了很多東西煉制而成的。大家也都表示古代的封建帝王們都希望自己可以長生不老,於是就出現了很多煉丹家,這些煉丹家也會使用硫磺, 硝石等物煉丹,在煉丹的過程當中也會發生爆炸。人們從這種現象當中得到了啟示,然後經過反復的實踐,最終找到了火葯的發明。
大家也都表示,火葯在研製的過程當中也需要混合很多物質,然後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這樣才能夠很好的研製出火葯。而且火葯也是一項比較成功的發明,所以說一直流傳到現在。有很多的人都覺得古代的人非常的聰明,他們能夠研製出火葯,這也是非常偉大的事情。
㈤ 古代火葯發明的過程與運用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左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璠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戢爭中顥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右圖為南未突火槍。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㈥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先後順序
四大發明的發明時間按順序分別是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
1、指南針:戰國
最早有記載的司南源於戰國時期,其實際年代應記載不足而不可考。其發明者也難以查詢(可能來源於百姓生活所發現)。
四大發明的歷史意義
1、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2、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3、火葯武器的發明: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4、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㈦ 簡述古代中國四大發明的產生過程及外傳情況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自然不能不說古代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四大發明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的標志和中國人民聰明智慧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近代文明的進程.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中國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許人類社會不是今天這個樣子.這可不是中國人的自吹自擂,因為世界史學界一致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歐洲之後,給歐洲人的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影響了人類的整個進程.對此,馬克思曾經這樣高度評價,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他少說了一項.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產生了殖民地,印刷術變成了宣揚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
一個是火葯,火葯是我們發明的.火葯給我們帶來什麼東西呢?帶來了我們的禮花,帶來了我們的鞭炮.到今天為止火葯在我們的歷史上發揮過巨大的作用,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之後,歐洲人利用火葯技術製造了大炮,這就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甲午戰爭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進北京,用中國的火葯燒了中國的圓明園.帝國腐朽了,文明衰落了,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發明了火葯,卻沒有用自己的火葯製造出強大威力的洋槍洋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抗洋人的進攻,任憑他們的鐵蹄踐踏中國的國土,我們不得不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指南針,我們的鄭和用指南針七下西洋,開拓了中華民族文化進軍世界的先河.他們是傳教士,中國人歷來是善良的,我們下西洋不是為了掠奪,不是為了搶劫.但是我們的發明一旦被他們所使用,他們就造出了新的、更加靈巧的指南針,闖入我們的領海,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把大批的鴉片潛入到我們的民族之中,使我們的民族成為「東亞病夫」.
我們的印刷術,印刷術和造紙術是中國偉大的發明.傳到了歐洲以後,幾百年以後才造福於社會,中華民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紀,他們確實是受益匪淺的.他們的科技發達了,文藝復興了,但是今天我們的造紙術又如何呢?我們的印刷術又如何呢?我們公司有一位對印刷比較精通的副總經理,他每天設計我們公司的產品,我國最好的印刷機叫「海德寶」,是我們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但是現在最好的印刷機是「海德寶」,而四色彩印,精美印刷品,都是人家印的,最好的紙張是人家的,便宜、質量好.要什麼紙?要二八銅版.要什麼的?要進口的.紙張是我們發明的,但最好的機器都在人家手裡,我們需要花多少錢?甚至現在連最好的油墨也是進口的,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現在我們回顧一下四大發明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確實給中華民族帶來永久的載入史冊的榮耀,除此以外今天真正由此得到實惠的又是誰呢?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我們有了很多原始性的創新,也往往因為不能精益求精,發展遲緩,錯過了時機,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大規模的產業化失之交臂.比如說中國人早就發明了陰陽八卦,但是沒有由此引申發明出二進制技術法,計算機是由外國人發明的.鄭和提出的「冷不自生」,這可謂是前無古人創造性的見解,非常了不起.但是由此導出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卻在1800年之後,由一個德國人正式提出來的.從冷的物體傳入熱的物體,不能無償發生,我們沒有得到規律性的經驗
㈧ 中國四大發明的發明過程是什麼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見彩圖縷懸法指南針據沈括記載復制模型).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和《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十六世紀末年,日本侵入朝鮮,把朝鮮的銅活字和木活字搶去不少.於是,日本人也學會了活字印刷術.
我國的印刷術還傳到了越南.十五世紀的時候,越南開始用雕版印刷術的方法印書.十八世紀初,他們也開始用木活字印書了.
歐洲印刷術的產生,也受了我國印刷術的深刻影響.
元朝時候,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他們看到元朝政府印的紙幣可以代替金銀使用,覺得非常新奇.在他們寫的游記中,對於中國的紙幣記載得很詳細.
當時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住在杭州等地.杭州的書坊非常多,刻印工人的技巧也非常熟練.有的歐洲人在那裡住過好幾年,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印刷術帶回歐洲去了.
㈨ 古代四大發明時間與過程
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一般是指造紙術(東漢)、指南針(戰國)、火葯(隋唐)及膠泥活字印刷術(宋),所以先後順序:指南針(戰國)、造紙術(東漢)、火葯(隋唐)及膠泥活字印刷術(宋)
中國是最早發現磁鐵的指極性,並且利用它製成指向儀器的國家。早在二千多年以前的戰國時期,就發明了一種稱為「司南」的磁鐵指南儀器。
至遲在11世紀中葉以前,指南針已經出現。1041年成書的看風水書籍《塋原總錄》中,有一段關於測定方位的文字,經分析已是使用指南針,並已發現了地球的磁角。最早明確記述指南針的文獻,是北宋大科學家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成書於1090年前後)。該書中寫道:「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明確指出指南針是方家(風水先生)所發明的,用的是磁石磨針鋒的人工磁化方法製成指南針,常微偏東則是由於地球磁偏角的作用。
被譽為「文明之母」的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的印刷術分為雕板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兩類。雕板印刷術先行出現,活字印刷術是在探求改進雕板印刷術的過程中發明的。
雕板印刷術大約在7世紀上半葉的唐代初期問世。直至本世紀初期
,雕板印刷一直是中國文獻和圖籍的主要印刷方式。在這1000多
年的歷程中,雕板印刷術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雕板的材料除了
木板外,又有石板、銅板;印刷除單色外,又有彩色套印;印刷
品則從初期的單頁圖文、小型書籍,進而發展到大型類書的印製。
北宋慶歷年間(104l-1048年),民間發明家畢升終於首創泥活字,成功地進行了活字印刷。元初,科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並改進行了活字印刷術。把每行字夾住,排滿後再用木屑塞緊,省去了畢升固定和取下字印之不便 。
關於造紙術的發明,人們往往認為造紙術是蔡倫於105年稍前時所發明的。但近幾十年來多次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西漢時的麻紙,最早的是西漢初年,表明了在蔡倫之前100多年時,中國即已製造了以麻為原料的紙張,這把造紙術的發明年代大大推前。盡管蔡倫不是造紙術的最初發明者,但他開拓了造紙新原料,用樹皮和廢棄的麻布、魚網造紙,並改進了造紙工藝,造出優質的適於書寫的紙張(時稱「蔡侯紙」),使紙張得以迅速推廣,其偉大的功績仍是值得贊頌的。
火葯的發明應歸功於煉丹家,它的問世經歷了一個較長時間的孕育過程。在古
代煉丹家的煉丹活動中,硫磺和硝是常用的葯品。硫磺被視為「能化金銀銅鐵
奇物」,硝石被認為可「久服輕身」,它們的易燃性亦在煉制活動中被煉丹家
所認識。到了9世紀的唐代中葉時,煉丹家更發現了把硫磺、硝和炭混合在一
起加熱,會發生爆燃,引起火災,燒傷人的手面,燒毀房屋。由此.人們便把
以硫磺、硝和炭為主要成分配製而成的葯物稱為火葯。在經過一段探索後,火
葯開始被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