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近年科學發明
近代科學與發明於人類關系很多,影響最大的有三種:一工業上;二交通上;三醫葯上。關於第一點:歐洲工業革命起始於棉織業的發達。我們日常所穿的都有棉花在內,近年來我國進口以棉織品位列第一,每年總在二萬萬兩左右,即每個中國人要消耗七角錢左右。但棉花在中國和印度知之甚早,軋棉紡縷和織布的舊法,中國向來有的,歐洲到15世紀才有棉紗紡織機。歐洲的天氣不適宜於產棉,因此歐洲在18世紀棉布還很貴重,比現在的絲綢還要貴。當時歐洲人統穿羊毛、麻和革,而大家都以棉為奢侈品。所謂棉織品,大概都以半羊毛假充的。當時以手工紡紗,每人只能紡一管。到了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紡紗機後,一人同時乃能紡數管紗。到了1771年阿克賴特發明水力紡紗機,從前織布的患紗不足,到此時反而嫌太多。應了這個需要,1787年卡特賴特(Cartwright)發明織布機,於是織布也就快了。但紡紗織布既快,棉花就供不應求,因為棉花和棉籽非常難分,從棉花揀去棉籽用手工,每人每天只能揀得兩磅。西洋有句俗語說:「需要是發明之母。」所以到1793年惠特尼就發明軋棉機,棉花中棉籽可用機器來軋清。這幾種發明使工業上就起了一個大的革命。自1785~1815年,30年中英國棉織品出口的數量增加22倍,從每年100萬金磅增至2200萬金磅。至今英國的棉織品還是佔英國出口品的第一位。自紡織機器發明後,各處的工廠紛紛設立,工廠資本雄厚,人才眾多,他的產品價格低廉,一般家庭工業不能抵抗,所以不久就從手工業時代轉到機器工業時代。不只是棉織業如此,其他如羊毛及絲麻業等也受到很大的影響;不但是影響英國一國,而且影響於全世界。這機器應用於工業提高生活程度,減少工作時間。到如今飲水思源,歐洲生活程度之高,莫不是由於上述的幾種發明么?
第二點關於交通上:近100年來,世界的交通事業非常進步,當19世紀之初,拿破崙攻打俄羅斯,俄羅斯人退出莫斯科,堅壁清野,拿破倉以迫於飢寒,不得不由莫斯科退回巴黎,一路驚心吊膽,草木皆兵,受盡苦痛。從莫斯科到巴黎竟費320小時的工夫。這個時候的交通是何等的不便!歐洲在19世紀以前的2000年中,即自中國漢朝直至清朝道光年間,交通事業一點沒有進步。到了1764年瓦特發明蒸汽機,1807年富爾頓在赫德森河開行輪船,1829年史蒂文森發明火車機頭後,在世界的交通事業上開一新的記錄。到了1876年奧托發明內燃機,1883年戴姆勒發明自動腳踏車,乃造成20世紀初葉的汽車事業的發達。1896年,蘭利舉行飛行試驗,經繼起者賴特兄弟等之努力,遂使人類不翼而飛,以迄於今日航空事業之成功,開世界交通事業的新途徑。從前從莫斯科至巴黎必需312小時。現在火車只需48小時,而飛機只需12小時。這與從前的交通完全不同。其次在通訊的交通事業上也有顯著的進步。在19世紀中葉,德國科學家馮·漢姆霍爾說道:「從1780年蓋文耐發明電流到如今為期不過80年,而無線電能夠網布全歐是誰也料不到的。」殊不知最近70年電學上的發明,應用到通訊交通事業上遠勝過馮·漢姆霍爾所說的80年之間。近來電學上發明於應用方面最重要的是:1876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同年貝爾電話,1876年愛迪生發明電燈,1897年馬科尼發明無線電。最近無線電尤有長足的進步,使世界的通訊事業又開一新紀元。譬如1928年美國改選大總統,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候選者,統以無線電發表他們的政見,使美國全國人民從這兩位候選者親口所說為政的方針來決定他們投哪一個的票。所以近代無線電的發明和中世紀紙的發明一樣的重要。但是最近電學的應用能夠如此偉大,追究起來,要歸功於19世紀的許多科學家,尤其是英國的法拉第、馬克斯韋爾和德國的赫茨。
第三關於醫葯上:我們的病許多是從微生物來的。最初發現微生物的是一個荷蘭人,名叫里凡好克。不過於微生物學最有貢獻的要算19世紀的巴斯德。他本是一個法國化學家,生平有三件最大的發明。這三件發明是:(一)凡各種東西發酵統是因為有特種微菌的作用;(二)各種傳染病統由特種微生物帶來;(三)各種傳染病都可以預防的,預防的方法就是以毒攻毒,來打預防針。當時法國所釀的葡萄酒常有壞的,每年的損失總在數百萬法郎以上。後經巴斯德的化驗,發現葡萄酒內有各種微菌:有的能使葡萄酒發酸,有的能使葡萄酒發苦。巴斯德教他們把酒蒸至一定熱度,蒸後四面固封,這叫消毒法,使酒不至於發酸或變苦。如此以後法國的釀酒業才能立足。這個消毒的方法到如今還以巴斯德法命名。到1865年,法國南部的蠶絲業因為蠶有一種傳染病受極大的打擊。一般絲商即請巴斯德去醫治,先後費了6年的時間,才把蠶病消除。到如今蠶桑界選蠶種的方法,還是應用巴斯德的原理。巴斯德到了暮年,他的發明還是層出不窮,1781年發明牛羊疫預防法,挽回每年2000萬法郎以上的損失。自1880年至1885年6年之間,巴斯德研究當時法國盛行的癲狗病,卒告成功。到了1886年的3月間有19個俄國人被瘋狗咬傷,也到巴黎來醫治。經巴斯德打針後,有3個人因為時間隔得太久,過了2星期後不及醫治,其餘16人都完好如初。所以俄國人對於巴斯德非常感激,而俄皇亞歷山大特贈予10萬法郎,來捐助當時將要成立的巴黎巴斯德研究院。
自巴斯德證明微菌對於制酒和生病的關系後,醫葯上就起了一個大革命,各類的病菌先後發明;如1879年埃伯斯發現傷寒症微菌,1882年德國人戈雪發現肺病微菌,1883年戈雪發現霍亂病微菌,同年德國人克拉魄發現喉症病菌,1894年巴斯德的弟子葉新發現黑死病菌。比巴斯德稍早有一個美國人莫頓於1810年發明麻醉劑,減少了世人多少痛苦。和巴斯德同時而直接受他的影響的,尚有英國人利斯特以消毒的方法,應用於外科。從此以後,醫葯界大放光明,人生的壽命延長了不少。依照美國的統計,就曉得人生的壽命因受現代科學與發明的影響,日益延長。美國人平均壽命在18世紀末葉是35歲,19世紀末葉是45歲,近年來已加到60歲。
上面所講的不過舉幾個例子,現代科學愈進步,發明愈眾多,影響於人生也愈大。近二三百年來,尤其是近一百年來,歐美物質文明之所以能超過中國,完全是靠幾個科學家和發明家如同法勒台、巴斯德、愛迪生等的努力。他們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是耗了無數的心血,才到有志竟成的地位。中國本是文化先進之國,到如今變成科學落伍的國家,所以我們不能不努力趕上去
⑵ 見微知著 終有所成的實例
頓蘋果落地想到地球引力(牛頓定律)
阿基米德洗澡時候想到了浮力(阿基米德定律)
萊特兄弟看到有雙翼的鳥,想到了飛機
瓦特看到燒水的蒸汽,想到了蒸汽機
白居易每天都把做事材料籌集起來,分類放在罐子里,為以後的詩歌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這些都屬於「見微知著,終有所成」的事例
具體事例:
1665年英國正流行著瘟疫。劍橋大學暫時關閉了。牛頓也被迫離開學校回到了家鄉。傳說第二年秋天的一個黃昏,牛頓正坐在果園里深思著,突然間一個熟透的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這件很平常的小事觸動了牛頓的思緒,使他聯想到科學上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來。
原來那時候,他正在研究地球的引力有多大。他通過初步的研究後,產生了一個大膽的科學假設:地球不僅吸引著蘋果,也吸引著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體,而且它還吸引著遙遠的月亮和其他星體。他認為這種吸引力可以達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但隨著距離的增加,吸引力會逐漸減弱。
1819年8月9日,威廉·莫頓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查爾頓小鎮的一位普通農民家庭。父母雖然是農民,但卻深知知識的重要性,他們主張應讓孩子讀書,唯有讀書才能出人頭地。莫頓在完成了初級學校的學業後,順利地考取了馬薩諸塞州著名的北菲爾德中學。
在學生時代,莫頓思維活躍,是學校各種活動的積極分子,他是一個無神論者,對任何問題和事情從不盲目服從,喜好獨立思考,喜歡對問題問個為什麼、怎麼辦?
然而,正當莫頓准備畢業後繼續深造的時候,父親生了重病,莫頓不得不收拾行裝,放棄了上大學深造的機會,帶著北菲爾德中學優秀畢業生的榮譽去波士頓尋找工作。
波士頓的日子對於莫頓來講充滿坎坷。他當過銀行的小職員、郵局的郵遞員,還做過鞋店的推銷員……白天要拚命地工作,晚上才能回到貧民窟里休息,就這樣周而復始。在這段日子裡,他與波士頓的貧民有了很深的感情,接觸很多的病人,深切地體會到醫學的重要性。於是,莫頓決定再一次拿起了久違的課本,報考醫學院。
1837年,莫頓接到了巴爾的摩牙科學院的通知書——他邁出了成為醫生的第一步!校長了解到莫頓的生活情況,免除了他的一切費用。莫頓也沒有辜負校長對他的一片厚望,在巴爾的摩牙科學院的3年時間里,他刻苦學習,發憤讀書。由於他有頑強的毅力,又有合適的學習方法,因此他的各門功課都很優秀,尤其對醫用化學更是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的醫學才能和獨創精神贏得了師生的贊揚。莫頓那意志堅強、勤奮努力、對醫學充滿探索精神,為他後來發明麻醉劑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礎。
1840年,威廉·莫頓以全優的成績畢業了。畢業後,莫頓選擇了波士頓開始了他的行醫生涯。
1842年,他與同學韋爾斯一起開業行醫。莫頓同情窮人,經常免費為他們看病,他的診所經常入不敷出,這一切也加速了他與韋爾斯之間的矛盾,一年後,二人便分道揚鑣了。此後,莫頓仍在波士頓繼續當牙科醫生。
度過一段時間的行醫生涯,莫頓深感知識的不足。於是,1844年3月,25歲的莫頓又在哈佛醫學院注冊學習,同時仍堅持從事牙科實踐。出於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他不得不兩地奔波。緊張的工作學習極大地損害了他的身體,他僅在哈佛醫學院學習了兩個學期,便因身體原因離開了學校。
莫頓學醫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人類造福,他在日記中曾寫道:「不停地斗爭,為真理而獻身,為科學和人民死而無憾。」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時,他毅然應征加入北方軍隊,擔任軍醫。他在野戰醫院工作了整整三年,救治了數以千計的傷員。
尋找麻醉劑
在18世紀以前,醫生做外科手術沒有麻醉劑,開肚、截肢,病人得忍受巨大的痛苦。為了防止病人掙扎,往往要將患者捆綁在手術台上,採用放血、用棒將病人擊昏、用繩索勒頸窒息等方法,讓病人暫時失去知覺,然後很快地做完手術。這種慘不忍睹的手術方法,雖然能減少病人的一些痛苦,但手術的死亡率極高,60%的人在手術中死去了。
大約在莫頓發明麻醉劑之前50年,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發現了氧化亞氮。他先在自己身上進行試驗,吸入氧化亞氮後產生了一種眩暈的陶醉感,使人的抑制能力降低,很容易發笑,因此,他又將氧化亞氮稱為「笑氣」。戴維曾設想將它用作麻醉葯,並在當時著名的《醫學家》雜志上發表文章,介紹氧化亞氮的麻醉作用。但是,他的想法在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莫頓對戴維的實驗成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經過莫頓多次試驗證實了氧化亞氮雖具有部分麻醉效果,但麻醉效力不大,維持時間短,而且對大腦皮層卻有一定的抑製作用,不能安全地當作麻醉劑使用。
於是,莫頓到大學請教有名的化學教授傑克遜,尋求幫助。教授對小夥子的鑽研精神大加贊揚,講述了自己一段鮮為人知的經歷:有一次做實驗,不小心吸入了過多的氯氣,喉嚨奇癢難當,就吸了一點乙醚解毒,沒想到吸入乙醚後渾身上下感到特別舒坦,不一會兒就睡著了。傑克遜還提到,牛津的一個學生通過蘸有乙醚的手帕吸入乙醚,吸入後產生了旋轉、麻醉的感覺。莫頓如獲至寶,直覺感到乙醚可能是比笑氣更好的麻醉劑。他開始用水蟥、兔子和狗做實驗,用脫脂棉醮乙醚讓動物聞,不一會兒動物就昏睡過去。莫頓反復實驗,試用不同的劑量,測試麻醉的深度和蘇醒時間的關系,取得動物體重和乙醚用量的安全數據。經過多方面檢查之後,莫頓得出結論:給予適量的乙醚並無毒性反應,而且也不傷害神經系統。有了這次成功的實驗之後,為了能夠推廣到人體使用,莫頓又在自己身上進行試驗,結果並無不適反應。就這樣,歷史上有了最早關於乙醚麻醉成功的記載。
1846年秋季的一個夜晚,一位叫弗羅斯特的病人走進莫頓的診所,請求拔牙。莫頓將蘸有乙醚的手帕遞給病人,讓他吸入,病人漸漸失去了知覺。這時天氣逐漸黑了下來,莫頓的助手海登醫生舉著一盞燈,而莫頓則小心翼翼地給病人拔牙,同時注意觀察病人的脈搏與肌肉的變化,牙很快拔下來了,病人也逐漸恢復了知覺。當莫頓問他有無痛苦時,病人爽快地說,拔牙時他什麼也不知道。
莫頓成功了!他的這條無痛拔牙的消息不脛而走,在當時引起了轟動。他首次向醫學界揭示了乙醚作為麻醉劑的安全可靠性,並指出在手術中有兩點必須引起注意:即有效的給葯方式及病人與醫生之間的密切配合。
麻醉劑的推廣
乙醚作為麻醉劑於拔牙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其他手術中效果如何呢?為了進一步加以證實,許許多多的人都同莫頓一道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1846年10月16日,莫頓要進行乙醚麻醉手術公開表演,一位年輕人同意在乙醚麻醉下做切除頸部血管瘤的手術,該手術由馬薩諸塞醫院的高級外科醫生沃倫主刀,莫頓做麻醉師。當天,波士頓陽光分外明媚,來參觀的人很多,但大部人將信將疑,莫頓准備乙醚耽誤了一些時間,觀眾議論紛紛。沃倫醫生沒有辦法,只得叫人先把患者綁在手術台上,此時,莫頓才手持乙醚瓶匆匆趕來。他讓病人吸入乙醚,幾分鍾後病人完全昏睡過去。手術在非常安靜的氛圍中進行。一小時很快過去了,手術大獲成功。一項醫學發明誕生了,消息通過電報和報紙傳遍了世界。這是醫學外科史上光輝的一天,從此用酒精為原料製成的無色透明液體乙醚,登上了現代醫學的舞台,成了外科手術麻醉的葯品。這次手術的成功也標志著有痛實施手術時代的結束。由於莫頓在外科麻醉方面的突出貢獻,他被人們尊稱為「麻醉劑之父」。
麻醉劑的發明及使用推廣,可以稱得上是19世紀醫學界的一項重大成就。為了表彰莫頓所取得的偉大成就,1849年、1851年及1854年,美國國會三次提出議案,獎給莫頓10萬美元,但由於傑克遜等人的干擾而未能實現。盡管如此,莫頓還是獲得了華盛頓巴爾的摩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以及馬薩諸塞州綜合醫院獎給的1 000美元。另外,法國醫學科學院還獎給了莫頓5 000法郎。
然而,莫頓的輝煌並沒有給他帶來快樂。在他發明麻醉劑及獲得該項技術的專利後,便陷入了無休止的榮譽與金錢方面的爭斗之中。為了同傑克遜爭奪乙醚麻醉劑的專利,莫頓不得不將他的大部分時問都花在與傑克遜代價昂貴的爭辯之中,他的醫生生涯也就此結束了。官方最後判定傑克遜是該項技術的發明人。心灰意冷的莫頓前往喬治亞州邁斯市的韋爾斯利鎮,他晚景凄涼,於1868年7月15日在貧困之中死於精神抑鬱症,享年49歲。
莫頓對於醫學的偉大貢獻轟動了全世界,從而更加深了人們對這位醫學巨人的了解和敬佩。盡管官方裁定傑克遜是麻醉劑的發明人,但在人們心中仍認為莫頓為發明人。世人並沒有忘記他對人類作出的貢獻,1920年,他入選美國偉人紀念館。
⑶ 麻醉手術是誰發明
在我國,傳說中的麻醉術發明者是華佗,因為他發明了麻沸散。麻沸散傳說是華佗創制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葯。《後漢書·華佗傳》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
故事要從19世紀初說起。當時,莫頓是一位波士頓小診所的牙醫。在工作中,他發現在沒有麻醉劑的情況下拔牙,對病人來說是一種痛苦的經歷。他曾看見過不止一個病人,還沒等把牙拔完,就憤怒地大踏步離開他的診所,發誓不再登門。因此莫頓立志一定要找到一種無痛拔牙的方法。
之後,他找到了位叫查理傑克森的化學家,此人也懂醫學。有一天,莫頓向老師請教如何使拔牙無疼痛的問題,傑克森建議可試用乙醚,但莫頓實驗失敗了。他並沒有氣餒,繼續用家中的愛犬做實驗:莫頓將蘸了乙醚的海綿捂住犬的口鼻使它吸入,幾秒鍾後,犬軟弱無力了,躺下了,失去了知覺。這時的犬不是昏迷,而真是睡著了。他拿開海綿,用力搖動,犬漸漸睜開眼,並站起來搖擺著走路,不久即恢復了原狀。這是他第一次得到的最滿意的實驗結果。
有一天,來了一個牙痛病人,要求他先催眠再拔牙。莫頓說,他已經找到更好的辦法,於是他用手帕加上乙醚使病人吸入,然後把壞牙拔除。病人蘇醒後,他故意向病人說:「你准備好,現在要拔牙了!」這時病人回答說:「我准備好了」,莫頓笑著說:「我已經給你拔掉了!你看,這是你的牙。」病人這時從座椅上跳起來喊道:「上帝呀,這不可能,我一點也沒有感到痛呀,真了不起,哈利路亞!」這是1839年9月30日發生的一起無痛拔牙成功實例。
隨後莫頓決定找外科醫生商量做大手術,如果成功了,那就是最好的宣傳:1846年10月16日,他們成功將一個吸入乙醚的裝置(把蘸了乙醚的海綿放在瓶里,瓶口有活瓣可開關)應用於一個頸部腫瘤切除術的病人一正是在這個光輝的日子裡莫頓把人類經受手術痛苦的歷史劃分成為兩個時代,這是他的不朽業績。從此,莫頓出名了,乙醚麻醉劑也傳遍各地並逐漸成為全世界各家醫院手術室里不可缺少的葯品。所以,在奠頓的墓誌銘上寫著這樣的話:「在他以前,手術是一種酷刑;從他以後,科學戰勝了疼痛」。
還有一位名叫朗(Crawford Long)的美國鄉村醫生,他早在1842年3月30日就成功為一位手術病人施行了第一例乙醚麻醉。而3月30 日這一天,也被美國政府定為了「美國國家醫師節」。
⑷ 莫頓 失范理論
「失范」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塗爾干提出的,羅伯特�6�1默頓(RobertMerton)從功能主義的觀點出發,對這個概念進行了更改,並將它應用於對犯罪現象的分析。默頓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這樣的:它的所有成員都可以用社會所認可的手段來取得社會所贊許的目標。但現實之中,社會往往無法在所有的時刻、所有的地方,為所有的成員提供達到理想目標的正常途徑,因此,部分成員就可能會去尋求非法的途徑來實現自己理想的目標。這時,社會所推崇的目標和社會所認可的手段之間就出現脫節和沖突,於是,失范就出現了,犯罪也就產生了。
默頓列舉了四種失范的類型:
其一,發明創新。社會成員接受社會所贊許的目標,但並不通過社會所認可的方法來達到目標,而是另行尋求社會所不認可的途徑。例如,一個人想考上重點大學但他不願努力學習,而是通過作弊來獲取錄取通知書。這是越軌最普遍的形式。
其二,形式主義。社會成員不認可社會贊許的目標,但又不得不接受,同時被動地使用社會所認可的方法。例如,一個人很不喜歡教師這個行業,但又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應付差事似地來給學生上課。嚴格意義上來講,形式主義不能算是越軌。
其三,退卻主義。這是一種雙重的失敗,社會成員在這里不僅放棄了社會所贊許的目標,同時也放棄了社會所認可的方法。例如,一個流浪漢的生活。
其四,反抗。社會成員拒絕社會所贊許的目標和社會所認可的方法,並代之以新的目標和方法。例如,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
⑸ 麻葯的發明講了什麼
疼痛是讓人很痛苦的事,特別是需要用刀子,把肌肉劃開,對病人進行醫治的時候,那割肌之痛更是讓人難以忍受。幾千年來,人類在征服疼痛的道路上,艱難地向前邁進。
據各國的文獻記載,在人類沒有發明有效的麻醉葯物以前,醫生給病人做外科手術,往往都是把病人牢牢地綁住,使病人不能亂動。當手術時,那撕裂人心的叫聲使人慘不忍聞。有的醫生也想出了一些減輕病人痛苦的辦法,如手術前將病人有病的肢體浸在冰水裡,等到凍麻木了再開刀。再不就叫病人喝些毒酒,待其沉醉時再手術。
在中國的東漢末年,名醫華佗發明了麻沸散,在手術之前給病人服下,使病人昏迷後再進行手術。這雖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麻葯,但效果卻不理想,仍然疼痛難忍。於是關羽刮骨療毒時,寧可忍著巨痛也不用麻沸散。
一般地認為,人類真正征服疼痛的時代是19世紀中期乙醚的發現和使用,說起來還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美國波士頓的麻省綜合醫院有一位27歲的牙科醫生,他叫威廉?莫頓。莫頓經常為患者拔牙,為了減輕被拔牙者的痛苦,他想了很多辦法。後來,他偶然發現,患者聞了乙醚味就不會感到疼痛了。於是,每次為患者拔牙時,他都用一塊浸了乙醚的手帕蓋在患者的鼻子上,結果,找他來拔牙的人絡繹不絕,他的門診顧客盈門。
為了保住自己的這一「專利」,莫頓耍了個心眼兒,他把乙醚加進了香料,這樣一來,在使用的時候,別人就分辨不出他用的是什麼東西,搞不清他的配方了。
莫頓拔牙不疼的消息越傳越廣,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當時麻省有個醫學團體組織,這一組織規定,醫生行醫要光明正大,不準用騙術騙人。按照醫學倫理學的要求,如果莫頓不公開他的秘密配方,那就是「騙術」,就停止他行醫的權力。後來,莫頓思索再三,在良心的驅使下,向同行們公布了他的秘方,人們這才知道乙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經過多次試驗證明,乙醚可以用於多種外科手術。1846年10月16日,莫頓在麻省綜合醫院里首次舉行了外科麻醉手術表演。當病人按莫頓的要求深呼幾下,吸入麻醉氣體後,主刀醫生便割下了患者頸部的血管瘤。整個手術持續了30分鍾,病人全然不覺疼痛,在場的人無不拍手稱奇。從此以後,乙醚麻醉法便走向世界一直使用到今天。
年,年僅48歲的莫頓去世了。波士頓的市民們在他的紀念碑上刻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他是吸人性麻醉開刀法的創始人。由於他的發明,使開刀的疼痛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⑹ 海上鋼琴師莫頓與1900三次鋼琴較量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爵士樂的發明者,黑人傑利一出場,就成為了全場的焦點,甚至還展現出了對1900的不屑一顧、輕蔑。
即使這樣,1900也沒有生氣,反而對傑利展現出的高超琴技,表示很佩服。所以第一場斗琴,1900在沉思過後,來了一曲《平安夜》,對於傑利的挑戰,完全沒有接招。
此時傑利自然是不爽的,或許他心裡在想:「我上船就是為了挑戰你這個不敢下船的膽小鬼,你竟然敢直接無視我?」
所以,傑利馬上開始了第二場斗琴。
第二首曲子,是3回合斗琴裡面,最好聽的一首了,還傾注了傑利很多的情感在裡面。
正所謂外行聽熱鬧,內行聽門道,觀眾們一臉陶醉,只有1900聽的是潸然淚下。
甚至面對好友麥克斯的質疑,1900都想要賭傑利贏:「他太棒了!」
所以第二個回合,1900隻是在模仿傑利,依然沒有琴藝爭斗的意思。
而此時的傑利已經是怒火中燒,1900竟然只聽一遍就模仿了我的曲子?那好,你再模仿我這第三首試試!
在比試之前,傑利還很不禮貌的侮辱了1900:讓你屁滾尿流。
這次可直接惹火了1900:「之前是不想和你比,大家和和氣氣的交流琴藝怎麼了。你既然這么想分個高低,那我就奉陪到底。」終於,在琴藝比試的第三個回合,1900拿出了真正的「手速」!
同時也對傑利反擊道:你是在自取其辱!
所以從整場的琴藝比試來看,1900一開始對挑戰的理解,只是簡簡單單的琴藝交流,大家互相切磋、互相學習。
因此前面的2個回合,1900沒有拿出真本事,直至傑利對他進行了言語侮辱。
⑺ 莫頓單於 這個人的名字發音好象是挺怪的,是什麼
冒頓
【人物簡介】
冒頓(音:莫獨,拼音:mòdú)(?-公元前174),冒頓是人名姓攣鞮(luān dī),,單於(chányú)是匈奴部落聯盟的首領稱號,於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殺父頭曼單於而自立。
【發展】
冒頓單於在奪取單於之位後,統一了現在的蒙古草原,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並對當時的秦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匈奴帝國疆域十分廣闊,為當時世界上最遼闊的帝國之一,疆域最東達到遼河流域,最西到達蔥嶺(現帕米爾高原),南達秦長城,北抵貝加爾湖一帶。公元前200年(漢高帝七年),圍漢高祖劉邦於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後劉邦突圍脫逃,並制定和親策略。冒頓單於為當時匈奴帝國的最高統帥,總攬軍政及一切內外大權,為匈奴的崛起作出了主要貢獻。
自從在秦始皇統治時期打敗匈奴以後,北方平靜了十幾年。到秦滅亡之後,中原發生了楚漢相爭,匈奴就趁機一步一步向南打過來。
【歷史故事】
冒頓單於是匈奴族傑出的首領。公元前3世紀,匈奴族興起於今天內蒙古的河套及大青山一帶。匈奴在大漠南北活動了約300年,為發展草原文化,豐富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冒頓單於是匈奴第一代單於頭曼的長子。起初,頭曼立冒頓為繼承人,後來偏寵後娶的閼氏(匈奴稱妻、妾為閼氏)生的少子,想廢冒頓另立少子。於是,頭曼送冒頓去月氏(在今甘肅河西走廊)做人質。冒頓剛到,頭曼就急攻月氏,想借月氏之手殺冒頓。危急關頭,冒頓偷了一匹善馬,逃回匈奴。頭曼見冒頓勇壯,覺得殺了可惜,就改變主意,命他為萬騎長。
冒頓仇恨父親,決心奪權。他發明一種鏃矢,射出時發出響聲,稱為「鳴鏑」。他向士卒發令:凡是鳴鏑射擊的目標,士卒必須跟著射,不射者斬!冒頓以鳴鏑射自己的善馬,有不發箭者,斬;以鳴鏑射愛妾,猶豫未射者,斬;以鳴鏑射頭曼的善馬,將士皆隨鳴鏑發箭。於是,冒頓知道士卒可用了。公元前209年,冒頓隨頭曼狩獵,趁機以鳴鏑射頭曼單於,士卒都隨射,頭曼死。接著,冒頓將他的後母、弟弟及不服從他的大臣都殺掉,自己做了單於。
匈奴的單於原來是由部落酋長會議推選的,冒頓殺父自立,匈奴社會的貴族世襲制度由此開始。冒頓首先創立了軍政合一的游牧國家,設立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等。自左右賢王至當戶,都分別統率軍隊,多者領萬騎,小者領數千,共二十四萬騎長。單於與二十四長各有游牧地盤。二十四長又各自置千騎長、百騎長、十騎長等中下級官吏。二十四長既是軍事首領,又是行政長官及生產的組織者。單於每日早拜日出,晚拜月。匈奴人正月會單於庭,舉行春祭;五月大會蘢城,祭先人、天地、鬼神;秋天,馬肥,大會蹛林,課校人畜。
冒頓執政初期,月氏、東胡、秦朝三強環伺匈奴。對東胡,冒頓先採取退讓策略。東胡王以為匈奴內亂,有機可乘,不斷挑釁,先後索要頭曼的千里馬和冒頓的閼氏,冒頓都予以滿足。東胡王又提出要獨占東胡與匈奴之間的大片空地。冒頓征詢群臣的意見,有人說:「這種棄地,可給東胡,也可不給,無關緊要。」冒頓大怒,說:「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怎麼能送給別人呢!」將主張把棄地給東胡的人斬首,並舉國出兵,將東胡打個措手不及,東胡王被消滅。接著匈奴西擊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進而佔領長城以北及河套以南廣大地區。向北降服了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匈奴的版圖,東盡遼河,南達長城,西越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冒頓完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統一。
冒頓不斷南襲漢朝。公元前200年,漢朝大軍征匈奴,漢高祖劉邦及先頭部隊輕進至平城,被冒頓的四十萬伏兵包圍七日才解圍。劉邦自度無法力取匈奴,就與匈奴和親。將宗室的女兒作為公主,嫁給單於;每年送給匈奴一定量的絮繒酒米食物,漢匈約為兄弟之國。
漢匈之間的沖突,除經濟、政治方面的因素外,文化差異也是原因之一。漢朝是農業經濟文化,匈奴是游牧經濟文化,且漢朝歷史進程先於匈奴,漢朝頗以禮儀之邦自居,輕視匈奴。這種隔閡還差點導致了一場大戰。劉邦死後,冒頓寫了一封情書向呂後求婚。信的大意說:我生長於草澤荒野,很嚮往中原。你喪夫寂寞,我也很孤獨,希望我們一起生活,兩人都會快樂。匈奴還殘留原始群婚制的遺俗,父兄死則妻其妻(生母除外)。漢匈約為兄弟之國,按照匈奴習俗,冒頓想娶呂後也正常。但呂後及一些朝臣一接此信,大怒,認為受到侮辱,要伐匈奴。幸虧大將季布一席話才使得呂後冷靜下來。呂後回書一封,幽默婉轉地說:我人老了,頭發、牙齒掉了,走路也不穩了,不值得你愛了。為表達謝意,送點車馬,請笑納。冒頓得書,很感動,也派使者來道歉,說:「未嘗聞中國禮儀,陛下幸而赦之。」並獻來馬匹,重結和親之好。
漢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頓死,子稽粥立,號老上單於。
冒頓統一匈奴,吞並周圍部落,首先在北方草原豎起了游牧民族政權的旗幟,建立起了強大的游牧國家,他開創的軍政合一的政治制度,為後來的游牧民族政權所繼承。在北方草原文化生成史上,冒頓具有開拓性的歷史功績。
漢平定中原不久,為加強邊防調韓王韓信去代郡,都馬邑(今山西朔縣)。匈奴大舉進攻馬邑,迫韓王投降了匈奴。於是匈奴引兵向南,越過句注山,直攻太原,兵鋒及於晉陽城(今山西太原西南),威脅西漢的統治。
公元前200年,劉邦率兵前去抗擊匈奴,時逢冬季,風雪交加,奇寒無比,有十分之二的士兵凍掉了手指。於是冒頓佯裝敗北,暴露自己的老弱病殘之兵,掩藏起精銳之師,誘漢兵追趕。高祖果然將以步兵為主的全部三十二萬漢兵用以北逐匈奴。高祖到先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其步兵還沒有到齊。冒頓派精騎四十萬圍困高祖於白登山(平城東),七天七夜,被包圍的漢軍得不到軍糧接濟,情勢十分危急。高祖用陳平計,暗中派使者厚贈禮物給冒頓的閼氏,閼予對冒頓說:「兩主不應相困。現在即使得到了漢朝土地,單於您也終究不能住在那裡。況且漢王自有神靈保佑,請單於您仔細考慮。」冒頓原與韓王信的大將王黃、趙利相約共滅漢王,可王黃、趙利的軍隊未到,冒頓懷疑可能和漢軍有密謀,就聽取了閼氏的話,放開包圍圈的一角。高祖劉邦下令所有士兵都拉滿弓外向,從匈奴解開的一角直沖而出,終於和大軍會合。冒頓這時已引兵離去,漢朝也領兵撤退。
其後冒頓常結連漢朝叛將,引兵侵擾漢朝邊地,使得漢朝深感憂慮。當時漢初定,國力弱,於是高祖便派劉敬前去締結聯姻和約。奉送皇族女兒冒稱公主去做單於的閼氏,每年奉送給匈奴絲棉、綢絹、酒米食物各有一定的數量,漢匈結約為兄弟之國,冒頓才稍稍停止侵。
⑻ 威廉·湯姆斯·格林·莫頓的人物經歷
1819年莫頓出生在馬薩諸塞的查爾頓。他青年時就讀於巴爾的摩口腔外科學院。1842年他開始當牙科醫生,1842年到1843年期間,同比他稍微年長的牙科醫生霍勒斯·威爾斯合作,威爾斯本人也對麻醉深感興趣,但是他們的合作看來是雙方都無利可圖,情薄難系,於是在1843年末時,兩個人終於分道揚鑣。
一年後,威爾斯開始把氧化亞氮(笑氣)當麻醉劑來做實驗,他在康涅狄格哈特福德的醫療中使其得以有效的利用。然而天不做美,他在波士頓做的一次公開表演卻遭致失敗。 查爾斯·T·傑克遜是一位學識淵博的醫生和科學家,他認識莫頓,建議他試用乙醚。乙醚具有麻醉的性質,早在三百多年前就被著名的瑞士醫生和煉金家巴拉塞爾士所發現,在十九世紀初期還出現過一兩份印刷的類似報告。但是傑克遜和任何寫文論述乙醚的人都未曾把這種化學葯品用於外科手術。
在莫頓看來,乙醚可能是一種大有可為的麻醉劑。他先用它給動物(包括他的愛狗)試驗,然後給自己試驗。1846年9月3日,一個給病人試用乙醚的妙時良機終於出現了。一個名叫埃本·弗羅斯特的人奔進莫頓的辦公室,他牙疼嚴重,非拔不可,情願接受能緩解拔牙之疼的任何療法。莫頓給他吸入乙醚,隨後拔出了他的牙。當弗羅斯特恢復知覺時,訴說他沒有感到疼痛。靈丹妙葯!神奇!神奇!莫頓看到了展現在他眼前的一條成功、榮譽和幸運之路。 麻醉劑在牙科和主要外科的用途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估價莫頓的總影響時,主要的難題是在莫頓和其他有關人員之間怎樣劃分引用麻醉的功勞。要考慮的主要其他人有:霍勒斯·威爾斯、查爾斯·傑克遜和一位喬治亞醫生克勞福德·W·朗。考慮到這些事實,我覺得莫頓的貢獻遠比任何其他人的都重要得多,因此把他列入《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霍勒斯·威爾斯確實是幾乎在莫頓成功地使用麻醉劑兩年之前就開始在自己的牙科醫療中使用過麻醉。但是威爾斯使用的麻醉劑是氧化亞氮,沒有也不可能使外科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盡管氧化亞氮有某些合乎需要的性質,但是卻不能作為一種強有力的麻醉劑在主要外科中單獨使用(今天它與其它葯物復合使用有效益,也在某些牙科醫療中有用途)。但是乙醚卻是一種療效驚人、用途多樣的化學葯品,它的使用使外科發生了革命。今天在極個別情況下,可以找到比乙醚更為理想的葯物或復合葯物,但是乙醚在被引用後的一個世紀中是最常用的麻醉劑。乙醚盡管有缺陷(它易燃,惡心是一種常見的副作用),但是金無足赤,葯無完葯,它可能仍是曾發明的用途最多、獨一無二的麻醉劑。它便於運輸,最重要的是它溶安全性和有效性於一體。
克勞福德·W·朗(1815—1878)是一位喬治亞醫生,他在1842年就在外科手術中使用過乙醚,比莫頓的表演早四年。但是朗直到1849年才發表他的結果,此時莫頓的表演早已使乙醚的外科用途為醫學界所周知。結果朗的工作僅使少數人受益,而莫頓的成功卻使整個世界得福。
查爾斯·傑克遜建議莫頓使用乙醚並且還就乙醚的使用給莫頓以有益的勸告。但是傑克遜本人卻從沒有在一個外科手術中有效地使用乙醚,在莫頓的成功表演之前,傑克遜也未想要告訴醫學界他對乙醚的認識。是莫頓而不是傑克遜冒其名譽之險,做了一次公開表演。假如患者吉爾伯特挺屍於手術台上,看來查爾斯·T·傑克遜極不可能會宣稱對此表演負有任何責任。 翻閱整個歷史,象麻醉劑這樣被人誇口稱頌的發明可謂鳳毛麟角,而對人類健康有如此深刻影響的人物也屈指可數。往昔歲月如煙,外科醫生鋸斷病人的骨頭,病人則疼痛難忍,撕心裂肺,失聲於床。外科陰森可怖,不亞於魔鬼的宮殿。此情此景,回想起來令人感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慄。讓這種疼痛見鬼去吧,這無疑是任何一個人饋贈給他的同伴們的最崇高的禮物。
⑼ 羅伯特莫頓的個人簡介
資本管理基金(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創始人,1970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此後在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的金融系任教。1988前往哈佛商學院。作為國際金融工程協會的一名高級會員,他是年度金融工程師獎的第一位授予者。他還是美國金融協會的前任主席和國家科學院院士。獲得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伯特.莫頓(Robert C. Merton),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哈佛大學最高級別「大學教授」。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現代金融學開創者之一。羅伯特.莫頓1944年7月31日生於紐約,其父親Robert K. Merton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家,是首位獲得美國總統科學獎的社會學家。莫頓於1970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師從著名經濟學大師、美國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謬爾森教授。畢業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金融系任教,期間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研究,奠定了現代金融學的理論基礎。
上世紀70年代,莫頓與 Fisc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 共同發明了金融期權數學模型,並因此與Myron Scholes共同獲得了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70年,他提出了著名的「Merton模型」,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風險資產及金融衍生產品的定價工作,並為當今蓬勃發展的金融工程學奠定了基礎。1973年,他提出了多時間段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這個模型明確提出了投資者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如何實現最佳投資組合的問題。莫頓在資產組合領域的研究成果,為現代金融理論作出了巨大貢獻,指明了金融學術界的研究方向。
莫頓先生著述甚豐,專著《連續時間金融學》現在幾乎是美國所有金融學博士必讀的經典教科書。他與Zvi Bodie合著的《金融學》一書是當今世界頂級商學院的必讀教材。
莫頓先生不僅金融學術造詣極高,而且是金融學術界學以致用的典範。他曾任著名投資銀行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1994年John Meriwethe和Myron Scholes共同發起創建了著名的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現在,他兼任Trinsum Group的首席科學官。
作為一名傑出經濟學家,莫頓一直關注經濟發展的社會問題。2002年他在一系列文章中支持將期權開支視為企業支出並予以相應的稅收披露,獲得FASB(美國金融會計標准理事會)的採納。2006年,美國發生「養老金危機」,Merton又提出了一套名為SmartNest的養老金管理解決方案,修正了傳統的固定收益養老計劃和固定繳款養老計劃的弊端,也獲得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