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干支歷

發明干支歷

發布時間:2021-09-05 10:00:45

『壹』 中國干支紀年法起源於何時 ,何人創立

干支紀年傳說出自黃帝時代。實際是萌芽於西漢初,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以後。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干支紀年。可是,這就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此時,干支紀年也有使用,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由此知,西漢時期的干支紀年存在與太歲紀年轉換的一些混亂。到東漢時,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樣。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從此干支紀年固定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未再混亂。但是用天乾和地支搭配紀日的表現方式相傳自黃帝時期就開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發現過六十甲子表的殘片。何人創立,已無可考。

『貳』 天乾地支的發明者是誰

據說,天乾地支的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軒轅時期的大撓氏。
起先,天干僅是用來記日,因為每個月的天數都是以十進位的;地支用來記月,因為一年十二個月,正好用十二地支來相配。可是隨之不久,人們感到單用天干記日,每個月里仍然會有三天同一天干,所以便用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分別依次搭配起來的辦法來記日期,如《尚書·頤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王乃洮拱水,相被冕服,憑玉幾」的記載,這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四月初,王的身體很不舒服。甲子這一天,王才沐發洗瞼,太僕為王穿上禮服,王依在玉幾上坐著。後來,干支記日的辦法又被漸漸引進到了記年、記月和記時。這樣,干支記年、記月、記日、記時的一整套體系就在實踐過程中,漸次地形成了。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數是六十,所以它們依次從頭結合到底一個循環,通稱「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的次第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以上「六十甲子」,每個單位都可按照先後順序分別代表不同的年、月、日、時。比如以日為例,清代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農歷四月十一日是己亥,那末四月十二日、十三日就可順次推知為庚子、辛丑……四月十日、九日就可逆次推知為戊戌、丁酉……。這樣六十甲子循環往復,周而復始,以至無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歷法混亂,夏歷、殷歷和周歷同時並存。三種歷法之間的主要區別是每年開頭的月建不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改用夏歷建亥之月的十月為一年的開頭。此後直到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改用太陽歷,才正式確定以夏歷建寅之月的正月,作為一年的開頭。打這以後的二千年間,除了王莽、魏明帝時一度改用殷歷,唐代武則天和唐肅宗一度改用周歷,一般都以夏歷的寅月作為一年的起始。
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主要是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宋表小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夜睡覺的特徵。「食時」、「哺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跌(太陽偏西)以後,日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哺時」。除此之外,其餘留下的八個時間俗稱,多半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宋表示的。這里要注意的是對於子時的劃分,因為上半時辰在夜半前,所以屬上一天,下半時辰在夜半後,所以屬下一天。

『叄』 什麼是干支歷紀年/

天乾地支 60年一輪回呀

天乾地支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呢?
雖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干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干」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起源於古巴比倫,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中國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為駁干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十天乾的含義

天乾地支的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載,大體含義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干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循環往復周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影響。

十二地支的含義

子是茲的意思,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丑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萬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的意思,萬物盡滅。
亥是核的意思,萬物收藏。

六十甲子順序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甲子納音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按順序兩兩相配,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個組合,稱六十甲子。又每兩組配一納音五行,到底是什麼意思,至今仍是一個謎。

甲子、乙丑,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爐中火;
戊辰、己巳,配大林木;
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劍鋒金;
甲戌、乙亥,配山頭火;
丙子、丁丑,配洞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牆土;
庚辰、辛巳,配白臘金;
壬午、癸未,配楊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丑,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
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丑,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佛燈火;
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戊申、己酉,配大驛土;
庚戌、辛亥,配釵釧金;
壬子、癸丑,配桑松木;
甲寅、乙卯,配大溪水;
丙辰、丁巳,配沙中土;
戊午、己未,配天上火;
庚申、辛酉,配石榴木;
壬戌、癸亥,配大海水。

以下摘錄《三命通會》之「論納音取象」,以體味其義:

昔者,黃帝將甲子分輕重而配成六十,號曰花甲子,其花字誠為奧妙,聖人借意而喻之,不可著意執泥。
夫自子至亥十二宮,各有金、木、水、火、土之屬,始起於子為一陽,終於亥為六陰,其五行所屬金、木、水、火、土,在天為五星,於地為五嶽,於德為五常,於人為五臟,其於命也為五行。是故甲子之屬乃應之於命,命則一世之事。故甲子納音象,聖人喻之,亦如人一世之事也。何言乎?

子丑二位,陰陽始孕,人在胞胎,物藏其根,未有涯際;寅卯二位,陰陽漸開,人漸生長,物以拆甲,群葩漸剖,如人將有立身也;辰巳二位,陰陽氣盛,物當華秀,如人三十、四十而有立身之地,始有進取之象;午未二位,陰陽彰露,物已成奇,人至五十、六十,富貴貧賤可知,凡百興衰可見;申酉二位,陰陽肅殺,物已收成,人已龜縮,各得其靜矣;戌亥二位,陰陽閉塞,物氣歸根,人當休息,各有歸著。詳此十有二位先後,六十甲子可以次第而曉。

甲子乙丑何以取象為海中之金?蓋氣在包藏,有名無形,猶人之在母腹也;壬寅癸卯絕地存金,氣尚柔弱,薄若繒縞,故曰金泊金。庚辰辛巳以金居火土之地,氣已發生,金尚在礦,寄形生養之鄉,受西方之正色,乃曰白蠟金;甲午乙未之氣已成,物質自堅實,混於沙而別於沙,居於火而煉於火,乃曰沙中金也,壬申癸酉氣盛物極,當施收斂之功,穎脫鋒銳之刃。蓋申酉金之正位,干值壬癸,金水淬礪,故取象劍鋒而金之功用極矣;至戌亥則金氣藏伏,形體已殘,鍛煉首飾,已成其狀,藏之閨閣,無所施為,而金之功用畢,故曰庚戌辛亥釵釧金。

壬子癸丑何以取象桑柘木?蓋氣居盤屈,形狀未伸,居於水地,蠶衰之月,桑柘受氣,取其時之生也;庚寅辛丑則氣已乘陽,得栽培之勢力其為狀也,奈居金下,凡金與霜素堅,木居下得其旺,歲寒後凋,取其性之堅也,故曰松柏木,戊辰己巳則氣不成量,物已及時,枝葉茂盛,郁然成林,取其木之盛也,故曰大林木;壬午癸未,木至午而死,至未而墓,故楊柳盛夏葉凋,枝幹微弱,取其性之柔也;故曰楊柳木;庚申辛酉,五行屬金而納音屬木,以相剋取之。蓋木性辛者,唯石榴木;申酉氣歸靜肅,物漸成實,木居金地,其味成辛,故曰石榴木;觀它木至午而死,惟此木至午而旺,取其性之偏也;戊戌己亥,氣歸藏伏,陰陽閉塞,木氣歸根,伏乎土中,故曰平地木也。

丙子丁丑何以取象澗下水?蓋氣未通濟,高段非水流之所,卑濕乃水就之鄉,由地中行,故曰澗下水;甲寅乙卯,氣出陽明,水勢恃源,東流滔注,其勢浸大,故曰大溪水;壬辰癸巳,勢極東南,氣傍離宮,火明勢盛,水得歸庫,盈科後進,乃曰長流水也;丙午丁未,氣當升降,在高明火位,有水沛然作霖,以濟火中之水,惟天上乃有,故曰天河水;甲申乙酉,氣息安靜,子母同位,出而不窮,汲而不竭,乃曰井泉水;壬戌癸亥,天門之地,氣歸閉塞,水力遍而不趨,勢歸乎寧謐之位,來之不窮,納之不溢,乃曰大海水也。

戊子己丑何以取象霹靂火?蓋氣在一陽,形居水位,水中之火,非神龍則無,故曰霹靂火;丙寅丁卯,氣漸發輝,因薪而顯,陰陽為治,天地為爐,乃曰爐中火也;甲辰乙巳,氣形盛地,勢定高岡,傳明繼晦,子母相承,乃曰覆燈火也;戊午己未,氣過陽宮,重離相會,丙靈交光,發輝炎上,乃曰天上火也;丙申丁酉,氣息形藏,勢力韜光,龜縮兌位,力微體弱,明不及遠,乃曰山下火也;甲戌乙亥謂之山頭火者,山乃藏形,頭乃投光,內明外暗,隱而不顯,飛光投乾,歸於休息之中,故曰山頭火也,庚子辛丑何以取象壁上土?氣居閉塞,物尚包藏,掩形遮體,內外不交,故曰壁上土;戊寅己卯,氣能成物,功以育物,發乎根莖,壯乎萼蕊,乃曰城頭土;丙辰丁巳,氣以承陽,發生已過,成其未來,乃曰沙中土也;庚午辛未,氣當成形,物以路彰,有形可質,有物可彰,乃曰路傍土也,戊申己酉,氣已歸息,物當收斂,龜縮退閑,美而無事,乃曰大驛土也;丙戌丁亥,氣成物府,事以美圓,陰陽歷遍,勢得期間,乃曰屋上土也。

余見路旁之土,播殖百穀,午未之地,其盛長養之時乎?大驛之土通達四方,申酉之地,其得朋利亨之理乎?城頭之土取堤防之功,五公恃之,立國而為民也,壁上之土明粉飾之用,臣庶資之,爰居而爰處也;沙中之土,土之最潤者也,土潤則生,故成其未來而有用;屋上之土,土之成功者也,成功者靜,故止一定而不遷。蓋居五行之中,行負載之令,主養育之權,三才五行皆不可失,處高下而得位,居四季而有功,金得之鋒銳雄剛,火得之光明照耀,木得之英華越秀,水得之濫波不泛,土得之稼穡愈豐。聚之不散,必能為山,山者,高也;散之不聚,必能為地,地者,原也。用之無窮,生之罔極,土之功用大矣哉!

五行取象,皆以對待而分陰陽,即始終而變化。如甲子乙丑對甲午乙未,海中沙中,水土之辨,剛柔之別也;庚申辛已對庚戌辛亥,白蠟釵釧,乾巽異方,形色各盡也;壬子癸酉對壬午癸未,桑柘楊柳,一曲一柔,形質多別也;庚寅辛卯對庚申辛酉,松柏石榴,一堅一辛,性味迥異也;戊辰己巳對戊戌己亥,大林平地,一盛一衰,巽乾殊方也;戊子己丑對戊午己未,霹靂天上,雷霆揮鞭,日明同照也;丙寅丁卯對丙申丁酉,爐中山下,火盛木焚,金旺火滅也;甲辰乙巳對甲戌乙亥,覆燈山頭,含光畏風,投光止艮也;庚子辛丑對庚午辛未,壁上路旁,形分聚散,類別死生也;戊寅己卯對戊申己酉,城頭大驛,東南西北,坤艮正位也;丙辰丁巳對丙戌丁亥,沙中屋上,干濕互用,變化始終也。圓看方看,不外旺相死休;因近取遠,莫逃金木水火土。以干支而分配五行,論陰陽而大明始終。天成人力相兼,生旺死絕並類。

嗚呼! 六十甲子聖人不過借其象以明其理,而五行性情,材質,形色,功用無不曲盡而造化

『肆』 天乾地支的發明者究竟是誰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侖尚書正義》解釋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梁啟超在《國文語原解》中認為,天乾地支這二十二個字,頗為奇異復雜而不可思議。他主張干支應與羅馬、腓尼西亞(腓尼基)和希臘文的字母等同起來看待。並在《飲冰室合集》中,從字形和讀音上揭示彼此間的聯系,以為中西自古以來的字形與讀音,屢經變遷,若從兩方面盡搜羅其異形異音而校合之,安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亞之二十二母乎?按梁氏的觀點,
中國古代干支紀法的發明,似乎與腓尼基的二十二字母有關聯。
然而,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中,提出不同的觀點。他認為,以往人們對干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干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起源於古巴比倫,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人中國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人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盡管,郭、梁的說法影響較大,但是問題並沒有解決。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為駁干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於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彤成六十日廣個循環的紀日法。
中國古代的干支紀法,究竟是誰發明的?最早出現於何時?看來這個謎並沒有完全解開。

『伍』 干支歷的起源

干支歷
干支歷,又稱農歷、星辰歷、甲子歷等,是一種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乾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古老歷法。干支歷法歷史悠久、深奧莫測,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密碼。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從立春至下一立春為一歲,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形成六十循環的紀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節氣是其基本內容。干支歷法將一歲劃分為十二月建(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
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二十四節氣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因此這個歷法也有星象學家稱作「星辰歷」。由於60干支以甲子為首,所以干支歷又稱為甲子歷。古人以天乾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干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是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天乾地支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密碼。

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上古文獻文記載天皇氏時代發明干支,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十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這一發明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在後來的傳承中,黃帝時代(有說是漢代)把干支之名簡化為一個字,在《史記》《爾雅》等均有對照關系的記載,不過《史記》與《爾雅》的版本不一樣。[2]
簡化後的「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古稱十日,十二支古稱十二辰。

『陸』 天乾地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這個沒有一個明確的記載,只是古時候的一種計時方法。十天干12地支。60年一甲子。

閱讀全文

與發明干支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