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讀柳永節選 梁衡 文中說「凡藝術成就都是陰差陽錯」
意思?
藝術成就都是陰差陽錯指的是藝術的成功往往和本人的追求是錯位的,一個人能不能成才成事原來全在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怎麼處理。
如柳永柳永不是想當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但是他身上的文學才華與藝術天賦立即與這里喧鬧的生活氣息、優美的絲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發生共鳴。他在這里沒有墮落。他跳進了一個消費的陷阱,卻成了一個創造的巨人。
㈡ 請給我梁衡的讀柳永,讀韓愈,謝謝。
讀韓愈http://reading.cersp.com/essay/mjmw/200707/3883_2.html
讀柳永
柳永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並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過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來這根柳絲卻緊緊地系著我,倒不是為了他的名句:「楊柳岸曉風殘月」,也不為那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只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經歷和那歪打正著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沒有為我們留下太多的生平記載,以至於現在也不知道他確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閩北去,我曾想打聽一下他的家世,找一點可憑吊的實物,但一川綠風,山水寂寂,沒有一點的音息。我們現在只知道他大約在30歲時便告別家鄉,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時代的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總是把從政作為人生的第一目標。其實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誰不想讓有限的生命發揮最大的光熱?有職才能有權,才能施戰報負,改造世界,名垂後世。那時沒有像現在這樣成就多元化,可以當企業家,當作家,當歌星、球星,當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條路——去當官。所以就出現了各種各樣在從政大路上跋涉著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淵明那樣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蘇軾、白居易那樣政心不順而求文心;像孟浩然那樣躲在終南山裡而窺京城;像諸葛亮那樣雖說不求聞達,布衣躬耕,卻又暗暗積聚內力,一遇明主就出來建功立業。柳永是另一類的人物,他先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政治,碰了釘子後沒有像大多數文人那樣轉向山水,而是轉向市井深處,扎到市民堆里,在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國封建知識分子中一個僅有的類型,一個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約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時到京城趕考。以自己的才華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著有一番大作為。誰知第一次考試就沒有考上,他不在乎,輕輕一笑,填詞道:「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等了三年,第二次開科又沒有考上,這回他忍不住要發牢騷了,便寫了那首著名的《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盪。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他說我考不上官有什麼關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樣被社會承認,我就是一個沒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虛名有什麼用,還不如把它換來吃酒唱歌。這本是一個在背地發的小牢騷,但是他也沒有想一想你怎麼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詞來牢騷呢,他這時或許還不知道自己歌詞的分量。它那美麗的語句和優美的音律已經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蓋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間的歌舞晚會,「凡有井水處都唱柳詞」。這使我想起「文化大革命」中大書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幫」,被逼寫檢查。但是他寫出去的檢查大字報,總是漿糊未乾就被人偷去,這檢查總是交代不了。柳永這首牢騷歌不脛而走傳到了宮里,宋仁宗一聽大為惱火,並記在心裡。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參加了下一次考試,這次好不容易被通過了,但臨到皇帝親自圈點放榜時,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給勾掉了。這次打擊實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寫他的歌詞,並且不無解嘲地說:「我是奉旨填詞」。他終日出入歌館妓樓,交了許多歌妓朋友,許多歌妓因他的詞而走紅。她們真誠地愛護他,給他吃,給他住,還給他發稿費。你想他一介窮書生流落京城有什麼生活來源?只有賣詞為生。這種生活的壓力,生活的體味,還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從事民間創作。他是第一個去到民間的詞作家。這種紮根坊間的創作生活一直持續了17年,直到他終於在47歲那年才算通過考試,得了一個小官。
歌館妓樓是什麼地方啊,是提供享樂,製造消沉,拉你墮落,教你揮霍,引人輕浮,教人浪盪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這里也要魂銷骨鑠,化作一團爛泥。但是柳永沒有被化掉。他的才華在這里派上了用場。成語言:脫穎而出。錐子裝在衣袋裡總要露出尖來。宋仁宗嫌柳永這把錐子不好,「啪」地一聲從皇宮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層,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閃亮的錐尖。這真應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話:「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寒酸的衣服裹著閃光的才華。有才還得有志,多少人進了紅粉堆里也就把才漚了糞。也許我們可以責備柳永沒有大志,同為詞人不像辛棄疾那樣:「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不像陸游那樣:「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時勢不同,柳永所處的時代當北宋開國不久,國家統一,天下太平,經濟文化正復甦繁榮。京城汴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興市民階層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藝相應發展。恩格斯論歐洲文藝復興時說,這是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市民文化呼喚著自己的文化巨人。這時柳永出現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業的市民文學作家。市井這塊沃土堆擁著他,托舉著他,他像田禾見了水肥一樣拚命地瘋長,淋漓酣暢地發揮著自己的才華。
柳永於詞的貢獻,可以說如牛頓、愛因斯坦於物理學的貢獻一樣,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過去只有幾十字的短令發展到百多字的長調。在內容上把詞從官詞解放出來,大膽引進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語言,從而開創了市民所歌唱著的自己的詞。在藝術上他發展了鋪敘手法,基本上不用比興,硬是靠敘述的白描的功夫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聲波探測,就像電子顯微鏡掃描,你得佩服他的筆怎麼能伸入到這么細微絕妙的層次。他常常只用幾個字,就是我們調動全套攝影器材也很難達到這個情景。比如這首已傳唱900年不衰的名作《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一讀到這些句子我就聯想到第一次置身於九寨溝山水中的感覺,那時照相根本不用選景,隨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絕妙的山水圖。現在你對著這詞,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無盡,美不勝收。這種功夫,古今詞壇能有幾人。
藝術高峰的產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柳永自己也沒有想到他身後在中國文學史上會佔有這樣一個重要位置。就像我們現在作為典範而臨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塊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頭,大部分連作者姓名也沒有。凡藝術成就都是陰差陽錯,各種條件交匯而成一個特殊氣候,一粒藝術的種子就在這種氣候下自然地生根發芽了。柳永不是想當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懷著極不情願的心情從考場落第後走向瓦肆勾欄,但是他身上的文學才華與藝術天賦立即與這里喧鬧的生活氣息,優美的絲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發生共鳴。他在這里沒有墮落。他跳進了一個消費的陷阱,卻成了一個創造的巨人。這再次證明成事成才的辯證道理。一個人在社會這架大算盤上只是一顆珠子,他受命運的擺弄;但是在自身這架小算盤上他卻是一隻撥著算珠的手。才華、時間、精力、意志、學識、環境統統變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個人很難選擇環境,卻可以利用環境,大約每個人都有他基本的條件,也有基本的才學,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來全在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怎麼處理。就像黃山上的迎客松,立於懸崖絕壁,沐著霜風雪雨,就漸漸干挺如鐵,葉茂如雲,遊人見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當初這一粒松子有靈,讓它自選生命的落腳地,它肯定選擇山下風和日麗的平原,只是一陣無奈的山風將它帶到這里,或者飛鳥將它銜到這里,托於高山之上寄於絕壁之縫。它哭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一陣悲泣(也許還有如柳永那樣的牢騷)之後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決心,既活就要活出個樣子。它拚命地吸天地之精華,探出枝葉追日,伸著根須找水,與風斗與雪斗,終於成就了自己。這時它想到多虧我留在了這里,要是生在山下將平庸一世。生命是什麼,生命就是創造,是攜帶著母體留下的那一點信息去與外部世界做著最大限度的重新組合,創造一個新的生命。為什麼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為在逆境下你心裡想著一個世界,上天卻偏要給你另外一個世界。兩個世界矛盾斗爭的結果你便得到了一個超乎這兩個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順境下,時時天遂人願,你心裡沒有矛盾,沒有企盼,沒有一個理想中的新世界,當然也不會去為之斗爭,為之創造,那就只有徒增馬齒,虛擲一生了。柳永是經歷了宋真宗、仁宗兩朝四次大考才中了進士的,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順順利利地當了官,有的或許還很顯赫,但他們早已被歷史忘得乾乾凈凈,卻只有柳永至今還享此殊榮。
嗚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無大無小,貴賤不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就能名垂後世,就不算虛度生命。這就是為什麼歷史記住了秦皇漢武,也同樣記住了柳永。
㈢ 讀柳永中里程碑是什麼意思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小題:(1)①里程碑式的——「開創性的」或「前所未有的」「創造的」
表現在:②形式上 ③內容上 ④藝術上(4分,每一點1分)
(2)市民文學或「市井文學」「市民通俗文學」(2分)
小題:.(1)①柳永普經發過牢 ②他是四次大考才考中進士的(因此,他極為無奈)
(2分,每答對一條1分)
小題: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這樣一個重要位置(3分。意思對可給分)
㈣ 《讀柳永》柳永是「一個創造巨人」 創造體現在哪
柳永於詞的貢獻,可以說如牛頓、愛因斯坦於物理學的貢獻一樣,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過去只有幾十字的短令發展到百多字的長調。在內容上把詞從官詞解放出來,大膽引進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語言,從而開創了市民所歌唱著的自己的詞。在藝術上他發展了鋪敘手法,基本上不用比興,硬是靠敘述的白描的功夫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聲波探測,就像電子顯微鏡掃描,你得佩服他的筆怎麼能伸入到這么細微絕妙的層次。他常常只用幾個字,就是我們調動全套攝影器材也很難達到這個情景。
比如這首已傳唱9 0 0 年不衰的名作《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_ 一讀到這些句子,我就聯想到第一次置身於九寨溝山水中的感覺,那時照相根本不用選景,隨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絕妙的山水圖。現在你對著這詞,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無盡,美不勝收。這種功夫,古今詞壇能有幾人。
㈤ 讀柳永梁衡閱讀答案
這用我們學過的孟子的話來總結就是:
答: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句話的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請寫出一個符合上下文語境且與「徒增馬齒」是意思相近是四字詞語來替換它
答:馬齒徒長.
㈥ 讀柳永從劉用的人生遭遇和做人成事的經歷中論述了一個怎樣的辯證道理
讀 柳 永
梁 衡
柳永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並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過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來這根柳絲卻緊緊地系著我,倒不是為了他的名句「楊柳岸,曉風殘月」,也不為那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只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經歷和那歪打正著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於詞的貢獻,可以說如牛頓、愛因斯坦於物理學的貢獻一樣,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過去只有幾十字的短令發展到百多字的長調。在內容上把詞從宮詞中解放出來,大膽引進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語言,從而開創了市民所歌唱著的自己的詞。在藝術上他發展了鋪敘手法,基本上不用比興,硬是靠敘述的白描的功夫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電子顯微鏡掃描,你得佩服他的筆怎麼能伸入到這么細微絕妙的層次。他常常只用幾個字,就是我們調動全套攝影器材也很難達到這個情景。比如這首傳唱900年不衰的名作《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一讀到這些句子,我就聯想到第一次置身於九寨溝山水中的感覺,那時照相根本不用選景,隨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絕妙的山水圖。現在你對著這詞,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無盡,美不勝收。這種功夫,古今詞壇能有幾人。
藝術高峰的產生和自然界名山秀峰一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柳永自己也沒有想到他死後在中國文學史上會佔有這樣一個重要位置。就像我們現在作為典範而臨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塊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頭,大部分連作者姓名也沒有。凡藝術成就都是陰差陽錯,各種條件交匯而成一個特殊氣候,一粒藝術的種子就要這種氣候下生根發芽了。柳永不是想當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懷著極不情願的心情從考場落第後走向瓦肆勾欄,但是他身上的文學才華與藝術天賦立即與這里喧鬧的生活氣息、優美的絲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發生共鳴。他在這里沒有墮落。他跳進了一個消費的陷阱,卻成了一個創造的巨人。這再次證明了成事成才的辯證道理。一個人在社會這架大算盤上只是一顆珠子,他受命運的擺弄;但是在自身這架小算盤上他卻是一隻撥著算盤珠的手,才華、時間、精力、意志、學識、環境通通變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個人很難選擇環境,卻可以利用環境,大約每一個人都有他基本的條件,也有基本的才學,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來全在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如何了處理。就像黃山上的迎客松,立於懸崖絕壁,沐著霜風雪雨,就漸漸干挺如鐵,葉茂如雲,遊人見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當初這一粒籽有靈,讓它自選生命的落腳地,它肯定選擇山下風和日麗的平原,只是一陣無奈的山風將它帶到這里,或者飛鳥將它銜到這里,托於高山之上寄於絕壁之縫。它哭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一陣悲泣(也許還有如柳永那樣的牢騷)之後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決心,既活就要活出個樣子。它拚命地吸天地之精華,探出枝葉追日,伸著根須找水,與風斗與雪斗,終於成就了自己。這時它想到多虧我留在了這里,要是生在山下將平庸一世。生命是什麼,生命就是創造。是攜帶著母體留下的那一點信息去與外部世界做著最大程度的重新組合,創造一個新的生命。為什麼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為在逆境下你心裡想著一個世界,上天卻偏要給你另外一個世界。兩個世界矛盾斗爭的結果你便得到了一個超乎這兩個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順境下,時時天遂人願,你心裡沒有矛盾,沒有企盼,沒有一個另外的新世界,當然也不會去為之斗爭,為之創造,那就只有徒增馬齒,虛擲一生了。柳永是經歷了宋真宗、仁宗兩朝四次大考才中了進士的,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絕大多數人都順順利利地當了官,有的或許還很顯赫,但他們早已被歷史忘得乾乾凈凈,但柳永至今還享此殊榮。
嗚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時,人各其用,無大無小,貴賤無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時不我失,有功於民,就能名垂後世,就不算虛度生命。這就是為什麼歷史記住了秦皇漢武,也同樣記住了柳永。(選自《把欄桿拍遍》東方出版中心2006 年出版。略有刪節)
(1)選文開頭說「柳永於詞的貢獻,可以說如牛頓、愛因斯坦於物理學的貢獻一樣,是里程碑式的。」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柳永對詞的發展所作出的主要貢獻。
㈦ 求【讀柳永】梁衡,原文
讀柳永 (梁衡) 柳永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並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過又很快忘
了他。但是近年來這根柳絲卻緊緊地系著我,倒不是為了他的名句「楊柳岸,曉風
殘月」,也不為那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只為他那人,他那身
不由己的經歷和那歪打正著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沒有為我們留下太多的生平記載,以至於現在也不
知道他確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閩北去,我曾想打聽一下他的家世,找一點可憑吊
的實物,但一川綠風,山水寂寂,沒有一點音訊。我們現在只知道他大約在30歲時
便告別家鄉,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時代的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總是把
從政作為人生的第一目標。其實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誰不想讓有限的生命
發揮最大的光熱?有職才能有權,才能施展抱負,改造世界,名垂後世。那時沒有像
現在這樣成就多元化,可以當企業家,當作家,當歌星、球星,當富翁,要成名只
有一條路——去當官。所以就出現了各種各樣在從政大路上跋涉著的而被扭曲了的
人。像李白、陶淵明那樣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蘇軾、白居易那樣政心不順而求文
心;像王維那樣躲在終南山裡而窺京城;像諸葛亮那樣雖說不求聞達,布衣躬耕,
卻又暗暗積聚內力,一遇明主就出來建功立業。柳永是另一類的人物,他先以極大
的熱情投身政治,碰了釘子後沒有像大多數文人那樣轉向山水,而是轉向市井深處,
扎到市民堆里,在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他是中
國封建知識分子中一個僅有的類型,一個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約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時到京城趕考。以自己的才華他有充
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著有一番大作為。誰知第一次考試就沒有考上,他不
在乎,輕輕一笑,填詞道:「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等了5年,第二次開科
又沒有考上,這回他忍不住要發牢騷了,便寫了那首著名的《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盪?何須
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
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他說我考不上官有什麼關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樣被社會承認,我就是一個沒
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虛名有什麼用,還不如把它換來吃酒唱歌。這本是一個在背
處發的小牢騷,但是他也沒有想一想你怎麼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詞來發牢騷呢,他這
時或許還不知道自己歌詞的分量。它那美麗的詞句和優美的音律已經征服了所有的
歌迷,覆蓋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間的歌舞晚會,「凡有井水處都唱柳詞」。這使我
想起「文化革命」中大書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幫」,被逼寫檢查。但是他寫
出去的檢查大字報,總是漿糊未乾就被人偷去,這檢查總是交代不了。柳永這首牢
騷歌不脛而走傳到了宮里,宋仁宗一聽大為惱火,並記在心裡。柳永在京城又挨了
三年,參加了下一次考試,這次好不容易被通過了,但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
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給勾掉了。這次打擊實在太大,柳永就
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寫他的歌詞,並且不無解嘲地說:「我是奉旨填詞。」他終
日出入歌館妓樓,交了許多歌妓朋友,許多歌妓因他的詞而走紅。她們真誠地愛護
他,給他吃,給他住,還給他發稿費。你想他一介窮書生流落京城有什麼生活來源?
只有賣詞為生。這種生活的壓力,生活的體味,還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從
事民間創作。他是第一個到民間去的詞作家。這種紮根坊間的創作生活一直持續了
17年,直到他終於在47歲那年才算通過考試,得了一個小官。
歌館妓樓是什麼地方啊,是提供享樂,製造消沉,拉你墮落,教你揮霍,引人
輕浮,教人浪盪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這里也要消魂爍骨,化作一
團爛泥。但是柳永沒有被化掉。他的才華在這里派上了用場。成語言:脫穎而出。
錐子裝在衣袋裡總要露出尖來。宋仁宗嫌柳永這把錐子不好,「啪」的一聲從皇宮
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層,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閃亮的錐尖,這真應了柳永自
己的那句話:「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寒酸的衣服裹著閃光的才華。有才還
得有志,多少人進了紅粉堆里也就把才漚了糞。也許我們可以責備柳永沒有大志,
同為詞人不像辛棄疾那樣:「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不像陸游那樣:
「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時勢不同,柳永所處的時代正當
北宋開國不久,國家統一,天下太平,經濟文化正復甦繁榮。京城汴京是當時世界
上最大的都市,新興市民階層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藝相應發展,恩格斯論歐洲文
藝復興時說,這是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市民文化呼喚著自己的文化巨
人。這時柳永出現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業的市民文學作家。市井這塊沃土
堆擁著他,托舉著他,他像田禾見了水肥一樣拚命地瘋長,淋漓酣暢地發揮著自己
的才華。
柳永於詞的貢獻,可以說如牛頓</A>、愛因斯坦於物理學的貢獻一樣,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過去只有幾十字的短令發展到百多字的長調。在內容上把詞從官詞解放出來,大膽引進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語言,從而開創了市民所歌唱著的自己的詞。在藝術上他發展了鋪敘手法,基本上不用比興,硬是靠敘述的白描的功夫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聲波探測,就像電子顯微鏡掃描,你得佩服他的筆怎麼能伸入到這么細微絕妙的層次。他常常只用幾個字,就是我們調動全套攝影器材也很難達到這個情景。比如這首已傳唱900年不衰的名作《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
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
�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一讀到這些句子,我就聯想到第一次置身於九寨溝山水中的感覺,那時照相根
本不用選景,隨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絕妙的山水圖。現在你對著這詞,任裁其中一句
都情意無盡,美不勝收。這種功夫,古今詞壇能有幾人。
藝術高峰的產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柳永自己
也沒有想到他身後在中國文學史上會佔有這樣一個重要位置。就像我們現在作為典
范而臨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塊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頭,大部分連作
者姓名也沒有。凡藝術成就都是陰差陽錯,各種條件交匯而成一個特殊氣候,一粒
藝術的種子就在這種氣候下自然地生根發芽了。柳永不是想當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
的,他是懷著極不情願的心情從考場落第後走向瓦肆勾欄,但是他身上的文學才華
與藝術天賦立即與這里喧鬧的生活氣息、優美的絲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發生共
鳴。他在這里沒有墮落。他跳進了一個消費的陷阱,卻成了一個創造的巨人。這再
次證明成事成才的辯證道理。一個人在社會這架大算盤上只是一顆珠子,他受命運
的擺弄;但是在自身這架小算盤上他卻是一隻撥著算珠的手。才華、時間、精力、
意志、學識、環境通通變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個人很難選擇環境,卻可以利用
環境,大約每個人都有他基本的條件,也有基本的才學,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來全
在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怎麼處理。就像黃山上的迎客松,立於懸崖絕壁,沐著霜風
雪雨,就漸漸干挺如鐵,葉茂如雲,遊人見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當初這一
粒籽有靈,讓它自選生命的落腳地,它肯定選擇山下風和日麗的平原,只是一陣無
奈的山風將它帶到這里,或者飛鳥將它銜到這里,托於高山之上寄於絕壁之縫。它
哭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一陣悲泣(也許還有如柳永那樣的牢騷)之後也就把那
岩石拍遍,痛下決心,既活就要活出個樣子。它拚命地吸天地之精華,探出枝葉追
日,伸著根須找水,與風斗與雪斗,終於成就了自己。這時它想到多虧我留在了這
里,要是生在山下將平庸一世。生命是什麼,生命就是創造。是攜帶著母體留下的
那一點信息去與外部世界做著最大程度的重新組合,創造一個新的生命。為什麼逆
境能成大才,就是因為在逆境下你心裡想著一個世界,上天卻偏要給你另外一個世
界。兩個世界矛盾斗爭的結果你便得到了一個超乎這兩個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
界。而順境下,時時天遂人願,你心裡沒有矛盾,沒有企盼,沒有一個另外的新世
界,當然也不會去為之斗爭,為之創造,那就只有徒增馬齒,虛擲一生了。柳永是
經歷了宋真宗、仁宗兩朝四次大考才中了進士的,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絕大多
數人都順順利利地當了官,有的或許還很顯赫,但他們早已被歷史忘得乾乾凈凈,
但柳永至今還享此殊榮。
嗚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時,人各其用,無
大無小,貴賤無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時不我失,有功於民,就能名垂後
世,就不算虛度生命。這就是為什麼歷史記住了秦皇漢武,也同樣記住了柳永。
㈧ 讀柳永文章題為 讀柳永 說說 讀 字的妙處
有了解的意思,用柳永的經歷來襯托朝廷的腐敗。
㈨ 求【讀柳永】梁衡,原文
讀柳永 (梁衡) 柳永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並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過又很快忘
了他。但是近年來這根柳絲卻緊緊地系著我,倒不是為了他的名句「楊柳岸,曉風
殘月」,也不為那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只為他那人,他那身
不由己的經歷和那歪打正著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沒有為我們留下太多的生平記載,以至於現在也不
知道他確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閩北去,我曾想打聽一下他的家世,找一點可憑吊
的實物,但一川綠風,山水寂寂,沒有一點音訊。我們現在只知道他大約在30歲時
便告別家鄉,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時代的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總是把
從政作為人生的第一目標。其實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誰不想讓有限的生命
發揮最大的光熱?有職才能有權,才能施展抱負,改造世界,名垂後世。那時沒有像
現在這樣成就多元化,可以當企業家,當作家,當歌星、球星,當富翁,要成名只
有一條路——去當官。所以就出現了各種各樣在從政大路上跋涉著的而被扭曲了的
人。像李白、陶淵明那樣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蘇軾、白居易那樣政心不順而求文
心;像王維那樣躲在終南山裡而窺京城;像諸葛亮那樣雖說不求聞達,布衣躬耕,
卻又暗暗積聚內力,一遇明主就出來建功立業。柳永是另一類的人物,他先以極大
的熱情投身政治,碰了釘子後沒有像大多數文人那樣轉向山水,而是轉向市井深處,
扎到市民堆里,在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他是中
國封建知識分子中一個僅有的類型,一個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約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時到京城趕考。以自己的才華他有充
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著有一番大作為。誰知第一次考試就沒有考上,他不
在乎,輕輕一笑,填詞道:「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等了5年,第二次開科
又沒有考上,這回他忍不住要發牢騷了,便寫了那首著名的《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盪?何須
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
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他說我考不上官有什麼關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樣被社會承認,我就是一個沒
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虛名有什麼用,還不如把它換來吃酒唱歌。這本是一個在背
處發的小牢騷,但是他也沒有想一想你怎麼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詞來發牢騷呢,他這
時或許還不知道自己歌詞的分量。它那美麗的詞句和優美的音律已經征服了所有的
歌迷,覆蓋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間的歌舞晚會,「凡有井水處都唱柳詞」。這使我
想起「文化革命」中大書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幫」,被逼寫檢查。但是他寫
出去的檢查大字報,總是漿糊未乾就被人偷去,這檢查總是交代不了。柳永這首牢
騷歌不脛而走傳到了宮里,宋仁宗一聽大為惱火,並記在心裡。柳永在京城又挨了
三年,參加了下一次考試,這次好不容易被通過了,但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
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給勾掉了。這次打擊實在太大,柳永就
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寫他的歌詞,並且不無解嘲地說:「我是奉旨填詞。」他終
日出入歌館妓樓,交了許多歌妓朋友,許多歌妓因他的詞而走紅。她們真誠地愛護
他,給他吃,給他住,還給他發稿費。你想他一介窮書生流落京城有什麼生活來源?
只有賣詞為生。這種生活的壓力,生活的體味,還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從
事民間創作。他是第一個到民間去的詞作家。這種紮根坊間的創作生活一直持續了
17年,直到他終於在47歲那年才算通過考試,得了一個小官。
歌館妓樓是什麼地方啊,是提供享樂,製造消沉,拉你墮落,教你揮霍,引人
輕浮,教人浪盪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這里也要消魂爍骨,化作一
團爛泥。但是柳永沒有被化掉。他的才華在這里派上了用場。成語言:脫穎而出。
錐子裝在衣袋裡總要露出尖來。宋仁宗嫌柳永這把錐子不好,「啪」的一聲從皇宮
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層,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閃亮的錐尖,這真應了柳永自
己的那句話:「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寒酸的衣服裹著閃光的才華。有才還
得有志,多少人進了紅粉堆里也就把才漚了糞。也許我們可以責備柳永沒有大志,
同為詞人不像辛棄疾那樣:「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不像陸游那樣:
「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時勢不同,柳永所處的時代正當
北宋開國不久,國家統一,天下太平,經濟文化正復甦繁榮。京城汴京是當時世界
上最大的都市,新興市民階層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藝相應發展,恩格斯論歐洲文
藝復興時說,這是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市民文化呼喚著自己的文化巨
人。這時柳永出現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業的市民文學作家。市井這塊沃土
堆擁著他,托舉著他,他像田禾見了水肥一樣拚命地瘋長,淋漓酣暢地發揮著自己
的才華。
柳永於詞的貢獻,可以說如
牛頓、愛因斯坦於物理學的貢獻一樣,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過去只有幾十字的短令發展到百多字的長調。在內容上把詞從官詞解放出來,大膽引進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語言,從而開創了市民所歌唱著的自己的詞。在藝術上他發展了鋪敘手法,基本上不用比興,硬是靠敘述的白描的功夫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聲波探測,就像電子顯微鏡掃描,你得佩服他的筆怎麼能伸入到這么細微絕妙的層次。他常常只用幾個字,就是我們調動全套攝影器材也很難達到這個情景。比如這首已傳唱900年不衰的名作《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
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
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一讀到這些句子,我就聯想到第一次置身於九寨溝山水中的感覺,那時照相根
本不用選景,隨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絕妙的山水圖。現在你對著這詞,任裁其中一句
都情意無盡,美不勝收。這種功夫,古今詞壇能有幾人。
藝術高峰的產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柳永自己
也沒有想到他身後在中國文學史上會佔有這樣一個重要位置。就像我們現在作為典
范而臨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塊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頭,大部分連作
者姓名也沒有。凡藝術成就都是陰差陽錯,各種條件交匯而成一個特殊氣候,一粒
藝術的種子就在這種氣候下自然地生根發芽了。柳永不是想當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
的,他是懷著極不情願的心情從考場落第後走向瓦肆勾欄,但是他身上的文學才華
與藝術天賦立即與這里喧鬧的生活氣息、優美的絲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發生共
鳴。他在這里沒有墮落。他跳進了一個消費的陷阱,卻成了一個創造的巨人。這再
次證明成事成才的辯證道理。一個人在社會這架大算盤上只是一顆珠子,他受命運
的擺弄;但是在自身這架小算盤上他卻是一隻撥著算珠的手。才華、時間、精力、
意志、學識、環境通通變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個人很難選擇環境,卻可以利用
環境,大約每個人都有他基本的條件,也有基本的才學,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來全
在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怎麼處理。就像黃山上的迎客松,立於懸崖絕壁,沐著霜風
雪雨,就漸漸干挺如鐵,葉茂如雲,遊人見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當初這一
粒籽有靈,讓它自選生命的落腳地,它肯定選擇山下風和日麗的平原,只是一陣無
奈的山風將它帶到這里,或者飛鳥將它銜到這里,托於高山之上寄於絕壁之縫。它
哭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一陣悲泣(也許還有如柳永那樣的牢騷)之後也就把那
岩石拍遍,痛下決心,既活就要活出個樣子。它拚命地吸天地之精華,探出枝葉追
日,伸著根須找水,與風斗與雪斗,終於成就了自己。這時它想到多虧我留在了這
里,要是生在山下將平庸一世。生命是什麼,生命就是創造。是攜帶著母體留下的
那一點信息去與外部世界做著最大程度的重新組合,創造一個新的生命。為什麼逆
境能成大才,就是因為在逆境下你心裡想著一個世界,上天卻偏要給你另外一個世
界。兩個世界矛盾斗爭的結果你便得到了一個超乎這兩個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
界。而順境下,時時天遂人願,你心裡沒有矛盾,沒有企盼,沒有一個另外的新世
界,當然也不會去為之斗爭,為之創造,那就只有徒增馬齒,虛擲一生了。柳永是
經歷了宋真宗、仁宗兩朝四次大考才中了進士的,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絕大多
數人都順順利利地當了官,有的或許還很顯赫,但他們早已被歷史忘得乾乾凈凈,
但柳永至今還享此殊榮。
嗚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時,人各其用,無
大無小,貴賤無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時不我失,有功於民,就能名垂後
世,就不算虛度生命。這就是為什麼歷史記住了秦皇漢武,也同樣記住了柳永。
㈩ 讀柳永《八聲甘州》
八聲甘州(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八聲甘州:詞牌名。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面對著黃昏時分急驟的暮雨灑滿江天,秋天又一次被洗得分外清涼。瀟瀟,雨聲急驟;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凄涼的秋風逐漸颳得緊了,山河寂寞冷落,殘陽照在樓上。凄緊,形容秋風寒冷蕭瑟。關河,山河,關山河流。殘陽,夕陽。
是處紅衰翠減:到處花朵凋零,綠葉枯萎。是處,到處。紅,指花。翠,指葉。
苒苒物華休:景物逐漸凋殘。苒苒,漸漸。物華,美好的景物。休,停止,凋零。
臨:面對。
渺邈:遙遠。
歸思難收:回家的念頭縈繞在心頭,難以收回。思,心思。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感嘆這些年的行蹤,有什麼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鄉,因而飽受相思之苦呢?蹤跡,行蹤,走過的地方。淹留,久留他鄉。
佳人:美人。
顒(y髇g)望:一作「凝望」,抬頭凝望。
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意思是說,想像愛人從妝樓上遠望天際,辨認我的歸舟,卻認錯了多少回。極寫思情之深。
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愛人怎麼會知道,此時的我也依靠著欄桿如此愁思不解。爭知,怎知。闌干,同「欄桿」。恁,如此,這樣。凝愁,愁思凝結難解。
佇立江邊,面對著灑滿江天的瀟瀟暮雨,那暮雨彷彿又一次在洗滌著清冷的殘秋。凄涼的秋風逐漸颳得緊了,山川河流也愈加蕭條冷落,落日的余輝照耀在望江樓上。滿目凄涼,到處都是殘花敗葉,美好的景色都已漸漸消失了,一切彷彿都靜止了,只有樓下的江水,在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
實在不忍心登上高處,眺望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念頭縈繞在心頭,難以收回。感嘆這些年來的行蹤,有什麼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鄉,飽受相思之苦呢?想起心愛的人,此時可能正在樓上抬頭凝望,不知道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了吧。可她怎麼會知道,此時的我也正在依靠著欄桿眺望著家鄉,也是一樣在深深地憂愁!
柳永(985-1053),字耆清,初名三變,後改為永,字景庄。宋初崇安(今福建省崇安縣)人。柳永致力於慢詞的創作,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他不顧士大夫們的輕視和排斥,使用生動的俚俗語言來反映中下層市民的生活。他的詞句出於自然,備受大眾的喜愛,因而有「凡有凈水飲處即能歌永詞」的聲譽。又詞集《樂章集》。
本詞寫的是懷鄉思人的凄苦心情。詩人在暮雨蕭蕭、「霜風凄緊」的秋日「登高臨遠」,面對著「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萬物蕭疏,大江東流,難免勾起懷鄉思人的悲秋情懷,然而又能對誰訴說呢?
上闕:集中筆墨寫景,滲透的是悲秋情懷。秋雨,秋風,秋陽,秋華,秋水,詩人將這些景物一一鋪陳,在悲秋的同時,渲染了氣氛,為下闕寫「愁」做了很好的鋪墊。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秋」,本是一個季節,一種時令,並非實物,是無法「洗」的,但作者卻認為秋之清冷是由暮雨洗出來的,一個「洗」字,將「秋」化虛為實,使人覺得生動、真切,覺得雨後秋天的清朗之狀如在眼前,彷彿能夠看得見,可以摸得著了。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巧妙地從不同角度描述了秋天的凄清、寒冷、蕭瑟、肅殺,句首一「漸」字,表明凄清、寒冷、蕭瑟、肅殺的程度在日漸加深。面對如此凄涼慘景,客旅之人怎能不想起家鄉和親人。在詞的結構設置上,這三句詞又承擔了總領下文的妙用,使下文的若干句子順理成章,一氣鋪陳而來。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詩人在繼續鋪敘秋景的同時,又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對比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既反襯了「清秋」的凄清悲涼、蕭疏頹敗,又化江水無情為有情,蘊含了詩人懷鄉思人的悲憫情懷。
下闕:重筆抒情,寫懷鄉思人之情愁。作品由懷念的人的聯想,寫到未出場的被懷念的人,使感情在交流中獲得層次和深度。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想要「登高臨遠」眺望遙遠的家鄉,又「不忍」,原因是思鄉過切,歸鄉不能,矛盾心理可見一斑。「歸思難收」,極言鄉愁之凄切。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回顧反思。回首前塵,多少年來四處奔波,行蹤不定,實無可在他鄉久留的理由,該回歸故鄉了。佳人也好,自己也罷,都在苦苦地思念和盼望。「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形象具體地再現瞭望眼欲穿的情景,深刻地表達了相思的凄凄切切。
詩人善於捕捉冷落的秋景來點染離情別意。詞作情景交融,陳展鋪敘,體現了柳永詞的風格特點。這種情景交織展開鋪敘的寫法是長調慢詞新發展的一種寫法,柳永詞在這方面有重要創造,這首詞也是這方面的一首代表作。
這首詞在結構構思上頗具獨到之處,詞中起領起作用的「對」「漸」「望」「嘆」「想」等幾個單音節詞,語氣短促,起句有力。如「對……漸……」兩個短促的單音節的起句和「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秋之景象,就使讀者可以想像作品在纏綿哀婉之中特有的那種蕭颯高遠的秋聲秋色。「是處」、「惟有」等詞語又在轉折處巧妙地起著銜接的作用,進而使詞作極盡鋪陳又語言順暢。
作品還具有意境舒展高遠,寫景層次清晰,抒情淋漓濃郁,語言通俗形象凝練,氣韻渾厚清勁精妙等特點,堪稱敘寫離愁別緒這一傳統主題詩詞之上品。
【】
晁補之雲: 世言耆卿曲俗,非也。如霜風凄緊雲雲,真不減唐人語。
梁啟超雲:飛卿詞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此詞境頗相似之。
蘇軾雲:人皆言柳耆卿詞俗,然如「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唐人佳處,不過如此。(侯鯖錄)(案:能改齊漫錄以此為晁補之語。)
--
盧元駿,《詞選注》,正中書局,民七十年九月台七版,頁92-93
--
《宋詞精選會注評箋》,明倫出版社,頁85
【】
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賞析3-柳永、周邦彥》,大安出版社,民77,頁32-38
「這是柳永寫秋士易感寫得最好的一首詞。首句「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柳永的詞除了寫「悲秋」之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就是常常寫雨,如「雨餘爽氣(鳳歸雲),「雨收雲斷」(玉蝴蝶),「雌霓掛雨」(竹馬子),「遠峰收殘雨」(安公子)。這也可能是寫實,即當時真的下雨了。但是他為什麼偏在下雨的時候寫詞呢?這是因為,下雨是一種大自然變化的現象,而大自然變化的現象,容易引起人們內心的一種感動。鍾嶸曾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陸機也曾說過:「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花開花落,會引起人的感慨;下雨,亦同樣會引起人的感慨。李義山詩「楚天長短黃昏雨,宋玉無愁亦有愁。」(楚吟),是說面對楚天長一陣短一陣的暮雨,本來沒愁,也被引得有愁了。人們稱贊柳永不減唐人高處,都舉這首八聲甘州詞的前半首為例。唐人的興象超遠,把大自然的景物形象與內心感發的情意結合在一起。柳永在這裏也做到了這一點,特別寫出了中國傳統士人的悲慨──秋士易感的悲哀。溫飛卿馮正中及大晏、歐陽等人,也有士人的感慨,但往往並不正面寫出,表面上都是寫春女善懷,寫她們不得賞愛之人的寂寞感。「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若有知音見賞,不辭遍唱陽春」,都是女子的口吻。柳永直接寫出了士人的悲慨,這也是詞在內容上的一種開拓。這種秋士易感的生命無常志意落空的悲慨,因為下雨這種大自然的變化而更加深了。大自然的變化之所以易於引起詩人內心的感動,這是出於一種生命的共鳴。
這首詞開端的「對」字用得很好,柳永寫羈旅行役的詞,層次分明。形成這個特點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善用領字。這個「對」字就是領字,引起下面敘述景色的一大排句子,引起很多的景物和情事。「瀟瀟」,把雨聲寫出來了。「暮雨」,黃昏的雨。欣賞景物,在黃昏光影明暗的對比中感受更加鮮明。雨能引人的感發,可是黃昏的雨引起人的感觸更深,因為黃昏的景色變化得更快。在黃昏,太陽的腳步是特別快的,使人深感到短暫的一天將近結束。「灑江天」,暮雨灑在江天中,寫景十分廣遠,從水面到天空,大自然的景色變化充滿天地之中。
「一番洗清秋」,一番,一次。每一場秋雨之後,就更增加一分凄涼的感覺。樹葉一天比一天少,落葉一天比一天多,一片凋零冷落。「洗」,沖洗。「洗清秋」,一是說經過秋雨的沖洗之後,山峰、樹木都沖洗得更乾凈了。一是說一場風雨過後,樹木更加零落蕭疏,樹葉少了,江天也顯得更寥闊了。如同晏殊的「昨夜西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寫大自然的繁花綠葉經過沖刷之後的變化,把大自然的季節變化、時光消逝寫了出來。
下面「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這是接著寫雨後的景色。「漸」字是一個領字,可見柳永寫景之有層次。「漸」是逐漸的一個過程,這更增加了一段時間感。有了時間季節過渡的感覺,使人覺得秋天更加遲暮。「霜風凄緊」有的本子作「凄慘」,我認為「緊」比「慘」字好。因為柳永在這裏是把悲慨結合在景象之中,並沒正面寫感情。不同李易安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全是正面寫感情。柳永是把深劇的感情,融在所寫的景物裏。「慘」字是寫感情的字詞,而且太重,用在這裏情調不調合。「緊」是寫風,指強勁的風,與前面的「瀟瀟暮雨」相呼應,寫秋天的雨雨風風的交相侵襲。「霜風」,凄冷的風。「關河冷落」,關,關塞;河,江河。陸地的關塞,水面的江河,都冷落了。整個大自然突然冷落下來了。「殘照當樓」,只有一輪殘日的餘暉,映照著作者所在的高樓。柳永在這裏沒有正面寫悲慨,但他寫出了大自然,寫出了秋天生命的消逝,山河的冷落,夕陽滿目,每一個景色都包含著深沉的悲慨。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是處,到處,無論什麼地方。到處的紅花綠葉都凋了,沒有一個地方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