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尋訪古城歷史,感受古城文明》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是有關新昌的
新昌又名沃洲,山川秀美,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底蘊厚,到處閃耀著燦爛的古代文明。新昌縣建置始於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至今已有1100年歷史,由此上朔到商代,祖先們就在這里躬耕、繁衍、生息。千百年的悠久歷史,數百代的勤勞新昌人,在新昌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歷經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斗爭,孕育了多少志士仁人,創造了多少燦爛的文明,為後代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新昌人文歷史積淀深、底蘊厚。翻閱縣志,新昌縣境原為越國荒徼,秦時屬會計郡,漢唐為剡縣一部分。後梁開平2年(公元908年),吳越王錢鏐始析剡東南13鄉置新昌縣,至今已有1000餘年歷史。新昌人傑地靈,歷史上出現了許多知名人物,如北宋兵部尚書石公弼,南宋左承相兼樞密使王爚 ,理學家石墪,監察御史黃度,明兵部尚書何鑒、呂光洵、禮部尚書潘晟,都是其中佼佼者。近代還涌現出梁柏台、張萬成、張載陽等。新昌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早在商代以前,祖先們就在新昌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躬耕憩息。隨著歷史的演進發展,一代又一代勤勞淳樸的新昌人民,在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發明創造,為後代留下了極其豐富珍貴的文化遺產。在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全縣已發現文物點284處,其中縣級文保單位15個,省級文保單位4個,這就是:大佛寺石彌勒像,千佛岩石窟,董村水晶礦摩崖題記,桃樹塢迎仙橋。文物館收藏文物2517件,其中二級文物23件,館藏家譜308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更是品類繁多,色彩紛呈。王羲之、謝靈運、李白、杜甫、王維、元稹、孟浩然、劉長卿、劉禹錫、崔顥、溫庭筠、朱熹、范仲淹、葉朋、袁枚、黃炎培、郁達夫等300多位文人墨客在新昌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眾多遺跡和千古傳誦的詩文。尤其是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為婦孺皆知的唐詩傑品,以此為代表給後人留下了一條文化底蘊極深的「唐詩之路」。 勤勞智慧的新昌人,世世代代薪火相傳,還創造積累了新昌特色的戲曲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茶文化等寶貴的地域文化,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昌調腔」、填補中國橋梁建築史上空白的懸鏈線型單孔石拱「迎仙橋」、天姥嶺謝公道等。新昌地方民間文藝更是品類繁多,色彩紛呈。民間藝術有民間音樂、民間曲藝、民間舞蹈、民間雜耍等41種,428個班社。如激昂動聽的紫雲亂彈,幽默詼諧的布袋木偶,表演獨特的目連戲,表演粗獷豪放的舞獅、舞龍,心靈手巧的剪紙藝術…… 新昌名山簇擁,風光秀麗,素有「東南眉目」之稱,被道家列為福地洞天。古代緇衣羽客,來此修道養生、傳經說法,文人墨客縱情山水,詩文唱和,史不絕書。晉世有竺潛、支遁等十八高僧和王羲之、戴逵等十八高士遊憩、棲隱於沃洲,與當時的會稽山陰蘭亭修禊,同屬中國文化史上風流韻事。唐代杜甫、李白相繼入剡漫遊,眾多詩人接踵而至,形成「唐詩之路」的文化奇觀。至宋元明清,范仲淹、朱熹、葉適、劉基、徐渭、王思任、袁枚、方苞等一代名流,均有詩文流傳。現代名人黃炎培、郁達夫、高僧印光等,亦來駐足盤桓。自然風光與人文勝跡相得益彰,為新昌文化增艷添彩。歷史文化遺產分布廣泛 新昌縣歷史文化資源的遺產分布十分廣泛,全縣1200平方公里,16個鄉鎮街道大都有歷史遺跡和文化遺產。如摩崖石刻,有沙溪龍皇堂的白竹嶺題刻,董村水晶礦摩崖石刻,儒嶴王渡橋「萬馬渡」題刻,石城山摩崖石刻。大佛寺景區的摩崖石刻更是俯拾皆是,如大佛殿五層高閣後崖壁上有劉建惠所書「壁立萬仞」;在濯纓亭外側峭壁有明嘉靖時俞應星作「天柱屹然」;山門外石壁上有塗鴻占書「南無阿彌陀佛」,其右側有米芾書「面壁」,其左側有奉化毛玉佩書「少有洞天」,大小放生池岩壁上分別有錢思廉和僧悔諸書「放生池」,大放生池岩壁上為弘一法師手筆:「南無阿彌陀佛」和「大勢至菩薩」,大佛洞窟右側壁上有梁國治之書「最勝庄嚴」,其左側壁上有尚書李書「彌勒尊佛」…… 石橋是建築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新昌因山區多溪流,因而縣境內有許多造型漂亮的石拱橋,至今仍有保留完好無損者。諸如:班竹村外的「司馬悔橋」,下宅的「永濟橋」,赤上村前的「迎仙橋」,橫渡橋村的「皇渡橋」,塢石坑的「萬安橋」,儒嶴村的「彼色廟石橋」,真詔村前的「大慶橋」,舊塢村的「吉安橋」,小將村的「靈雀橋」,南洲「永春橋」,儒嶴橫山村外的「永安橋」等都是其中代表。 新昌人民自古以來能歌善舞、尚武多藝,喜愛機巧雜賽相傳至今,有民樂、曲藝、雜賽共41種,428個班社,遍布新昌各地。 曲藝「坐唱班」是縣境內相當普及的民間曲藝,常被群眾邀請在喜慶節日和廟會盛典中登堂坐唱。有大小班社110個,幾乎遍及每個鄉鎮。大唱班10-12人,小唱班7-8人,每人使用打擊樂器或絲弦樂器二三件,並分擔生、旦、凈、末諸行檔角色。 民間舞蹈是縣內所有民間藝術中最為豐富多彩的,按其表現形式可以分成動物模擬舞、燈具舞、面具舞、人物化妝舞四大類,18種,213個班社。其中舞獅是縣境內最為普及的一個民間舞蹈,有123個班社。舞龍也是深受群眾喜愛的民間舞藝,全縣共有22個班社。長詔溪西、溪東兩村的大青龍與大黃龍,全長100餘米,鏡嶺溪西的雙龍一青一黃全長60多米,16人參加舞蹈,龍起舞時勢如翻江倒海,蔚為壯觀。 此外,「啞背瘋」、「蓮子行」、「吹鼓亭」、「十番」、「目蓮戲」、「木偶」等民間藝術頗具地方特色,可惜不少已經失傳。新昌文化遺產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縣境位於曹娥江上游,東接奉化寧波,南界天台,西南鄰東陽、磐安,北連嵊州、紹興。地勢東高西低,多高山台地,山脈呈南北走向,黃澤江、澄潭江、新昌江三江並流,地緣特點十分明顯。這叫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地域富一方文。」新昌的歷史文化遺產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與宗教、尤其是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晉時期,中原紛亂,新昌境內因萬山蟠結密林覆蓋,交通閉塞,人蹤稀少,環境幽靜,是談經論道的釋門子弟游棲的天然勝境。諸多高僧駐足石城沃洲,立剎建寺,傳播教義。「六家七宗」,竟有五家盛於此境,其佛宇遺跡至今尚有多處留存,比較著名的有澄潭的新建寺,縣城西面的南岩寺,大市聚東(山卯)山莊的東(山卯)寺,三坑真君殿,沃洲湖真君殿。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南朝古剎大佛寺,石窟中的石彌勒像被稱為「江南第一大佛」,始建於南朝齊永明年間,梁天監15年鑿成,距今有1500多年歷史,與北方的龍門石窟、雲崗石窟同屬古代造像藝術的傑出代表,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位於大佛寺西北面的「千佛禪院」,建於齊永明年間,分為大小兩窟,大的一窟有1020龕,1040尊佛象,小的一窟35龕35尊佛象,這些佛象神態各異,惟妙惟肖。 大佛寺又名寶相寺。寶相寺名聞古今中外,高僧雲集,既是佛教徒瞻禮聖地,也是宗教文化交流中心之一。晉世高僧曇光於法蘭、於法開、支遁在此立寺行道,南朝有僧護、淑、祐鑿成大佛留下「三生聖跡」,寺內尚存「智者大師衣缽塔」。 兩晉時,道教興盛,書聖王羲之辭官歸隱剡東曾煉丹於鼓山,創金庭道院於王罕玲(沙溪境內)。道教稱仙人居住的名山有七十二座,又稱洞天福地,新昌境內有三座:沃洲山、天姥山、司馬悔山。 新昌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名山簇擁,山水風光自然景觀美不勝收,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縱情山水,以詩文詠唱,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杜甫、李白相繼入剡漫遊,諸多詩人接踵而至,形成了「唐詩之路」的獨特文化奇觀。據統計,在《全唐詩》收錄的2200餘名詩人中,有312位詩人到過剡中漫遊,占總數的14%。 在《唐才子傳》記載的278位才子中,有174位到過剡中,佔63%。他們中多數是唐代詩壇上的傑出人物,在這里留下了眾多遺跡和千古傳頌的詩篇,形成了其他地方少有的文化積淀。杜甫的「壯游」、白居易的「沃洲禪院記」、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是傑出的代表,「唐詩之路」對唐詩豪放、清麗、雋永等風格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新昌民間藝術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大多數民間藝術與農村傳統的習俗和節慶相聯系。一到傳統節慶,民間藝術就是發揮作用的時機,每到春節各地舞獅班穿村走庄,表演舞獅與拳術。熱鬧時一個村莊得接待二三個獅子班。到了元宵節,不少鄉村有舞龍燈的習俗,大市聚、城關、澄潭、大明市等地都曾有過這一習俗。此外還有船燈、花燈、馬燈。坐唱是遍布城鄉的民間音樂活動,主唱亂彈曲目,每逢喜慶盛典,邀班演出,事主支付酬金。 這些年來新昌縣委縣府提出了建設旅遊大縣的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在利用文化遺產發展旅遊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提高新昌知名度,發展旅遊經濟取得了一定成績。「大佛寺」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應該說是保護開發利用最好的歷史文化遺產。沃洲湖真君殿得以全面修復並對外開放,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千佛岩」石窟慘遭文革破壞,令人痛心,至今沒有修復。另有15處文物被列為縣級保護,對保護利用文化遺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調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對於今後的開發利用更是十分有利。但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失傳的威脅,亟待採取搶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