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何貧鈾彈可以輕松擊穿裝甲
貧鈾彈是以鈾238為主要原料,製造出來的高性能穿甲彈。提到鈾這種元素,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原子彈,製造原子彈的鈾元素是鈾235,而大自然中的大部分鈾元素都是鈾238。在原子彈剛剛發明的時候,貧鈾的巨大用途還沒有被人們發現,製造原子彈的國家在提煉出鈾235之後,鈾238就成為了“下腳料”,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貧鈾的巨大用途逐漸被人們發現,堅不可摧的貧鈾裝甲和無堅不摧的貧鈾彈都被發明出來。
除了穿甲能力更強之外,貧鈾彈的殺傷力也比普通穿甲彈更強。普通穿甲彈主要依靠撕裂坦克的裝甲,造成的碎片對坦克駕駛艙內的戰斗人員造成殺傷。而貧鈾彈在穿甲的過程中能夠氧化燃燒,燃燒產生的高溫可以提高貧鈾彈的穿甲能力,同時也能讓貧鈾彈在進入坦克座艙後引發大范圍殺傷。
而且貧鈾彈具備一定的輻射能力,受到貧鈾彈攻擊的車輛,肯定會遭到核輻射的污染,無法再繼續修復使用。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時期,美軍大量使用了貧鈾彈,造成了伊拉克被攻擊地區長期受到污染,美軍大量使用貧鈾彈一度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從貧鈾彈強大的穿甲能力來看,在新型穿甲彈發明之前,貧鈾彈仍然是攻擊坦克裝甲的一大利器。
② 什麼叫「被帽穿甲彈」
現代主戰坦克主要配備有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和榴彈等彈葯,不同的彈葯適用於攻擊不同的目標。
一、穿甲彈
穿甲彈又稱動能彈,主要用於攻擊對方的裝甲目標,其穿甲效能主要取決於彈丸本身的質量、硬度、密度和速度。穿甲彈經過了全口徑尖頭穿甲彈、全口徑鈍頭穿甲彈、全口徑被帽穿甲彈、次口徑超速穿甲彈等階段,發展到了目前的長桿式尾翼穩定超速脫殼穿甲彈,其彈芯材料從最初的高碳鋼合金發展到鎢合金乃至貧鈾合金,其初速由最初的僅800多米/秒到提高目前的超過1800米/秒,其穿甲厚度由最初的幾十毫米發展到目前的200-600毫米,已成為被世界公認為對付復合裝甲的最有效的炮彈。
二、破甲彈
破甲彈是利用「聚能效應」(又稱門羅效應或空心效應)原理製成的彈葯,主要由彈體、空心裝葯、金屬葯形罩和起爆裝置組成,大多採用電發引信。其破甲過程為:當彈葯擊中目標誘發裝葯爆炸時,炸葯所產生的高能量集中在金屬葯罩上,並在瞬間將其融化成為一股細長(直徑3-5毫米,長達數十厘米)、高速度(高達8-10千米/秒)、高壓力(100-200萬個大氣壓)、高溫度(1000℃以上)的金屬射流,這種具有強大能量金屬射流的在傾刻間穿透裝甲後,繼續高速前進,加上它所產生的噴濺作用,就會破壞坦克內的設備,殺傷乘員,並極易引燃油料及誘爆彈葯,產生「二次殺傷效應」。破甲彈的優點:一是其破甲威力與彈丸的速度及飛行的距離無關;二是在遇到具有很大傾斜角的裝甲時也能有效地破甲。其缺點:一是穿透裝甲的孔徑較小,對坦克的毀傷不如穿甲彈厲害;二是對復合裝甲、反作用裝甲、屏蔽裝甲等特殊裝甲,其威力將會受到較大影響。因此,在現代坦克炮的彈葯中,破甲彈的配備率已經下降,如T-72坦克彈葯基數為39發,但只配備5發破甲彈。
三、碎甲彈
碎甲彈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由英國研製成功的一種反坦克彈種。其結構特徵為:較薄的彈體內包裹著較多的塑性炸葯,短延期引信位於彈體的尾部,只能用線膛炮發射。其殺傷原理為:當碎甲彈命中目標時,受撞擊力的作用,彈殼破碎後就會象膏葯一樣緊貼在裝甲表面上,當引信引爆炸葯後,所產生的沖擊波以每平方厘米數十噸的應力作用於裝甲上,從而會在裝甲的內壁崩落一塊數千克的破片和數十片小破片,這些高速崩落的破片,可殺傷車內乘員,損壞車內設備,從而達到使目標失去戰斗能力。
碎甲彈的優點:一是其構造簡單,造價低廉,爆炸威力大,一般可對1.3-1.5倍口徑的均質裝甲起到良好的破碎作用;二是碎甲效能與彈速及彈著角關系不大,甚至當裝甲傾角較大時,更有利於塑性炸葯的堆積;三是碎甲彈裝葯量較多,爆破威力較大,可以替代榴彈以對付各種工事和集群人員,因此,配備碎甲彈的坦克一般不用再配備榴彈。
碎甲彈的缺點:一是對付屏蔽裝甲、復合裝甲的能力有限;二是碎甲彈的直射距離較其它彈種近,通常為800米左右。
四、榴彈
榴彈是利用彈丸爆炸後產生的碎片和沖擊波來進行毀傷目標的彈種。坦克上通常裝備的是殺傷爆破榴彈。它既有爆破作用,又有殺傷作用,用來摧毀野戰陣地工事、殺傷敵方兵員和對付簿裝甲目標。由於坦克滑膛炮不能發射靠旋轉穩定的榴彈,所以配用長體式尾翼穩定破甲、殺傷兩用彈。
五、炮射導彈
所謂炮射導彈,就是在彈頭裝有末端制導系統,用普通火炮發射後,能自動捕獲目標並准確命中目標的一種炮彈。它常被人們稱為長「眼睛」的炮彈。坦克上配備炮射導彈的思路主要是想在現有坦克火炮的基礎上增加坦克火力的射程,但目前缺乏實戰中使用的實例。美國曾在70年代裝備過配用「橡樹棍」反坦克導彈的M60A2主戰坦克和M551輕型坦克。法國也曾研製過炮射導彈。但是,後來都放棄了這一做法。前蘇聯60年代開始研製炮射導彈,迄今有AT-8、AT-10和AT-11三種坦克炮射導彈裝備部隊,是唯一大量使用炮射導彈的國家。另外,以色列在「梅卡瓦4型」坦克上也配備了LAHAT激光制導炮射導彈,用於打擊3000米外的裝甲目標。
高技術炮彈再造「戰爭之神」
炮兵,素有「戰爭之神」的美譽。而「戰神」再神,也離不開炮彈大家族的強力支持。如今,高技術的發展使「戰爭之神」煥發新的青春和活力,一大批從單純追求對目標的硬殺傷轉向對目標的軟殺傷,從對具體目標的毀傷轉向對武器系統破壞的新概念炮彈脫穎而出,並將顯威於21世紀戰場。
制導炮彈:長「眼睛」會「思維」
制導炮彈,可以說是炮彈與導彈的「混血兒」。它像普通炮彈那樣由火炮發射,卻能像導彈那樣捕捉目標,可又沒有導彈的發動機。其尋的頭是炮彈的「眼睛」,當炮彈飛臨目標上空時,會自動尋找攻擊目標;其電子設備猶如炮彈的「 大腦」,能使炮彈准確地跟蹤並擊中目標。
制導炮彈的產生,帶來了炮兵的一場革命,它使以往只能進行面射的榴彈炮、加農炮、火箭炮、迫擊炮等,有了對點目標實施遠距離精確打擊的可能。目前,制導炮彈以法國和瑞典正在聯合研製的155毫米「博尼斯」為典型代表。今後,隨著信息制導技術的進步,將會使制導炮彈具有同時攻擊多個目標的能力。
偵察炮彈:堪稱「戰場神眼」
偵察炮彈是一種通過攝像機、感測器等電子設備,對目標進行偵察、探測的信息化炮彈。就目前研製情況來看,它主要包括電視偵察炮彈、視頻成像偵察炮彈和竊聽偵察炮彈3種。
電視偵察炮彈進行偵察具有安全、可靠、圖像清晰等特點,尤其適於在空中偵察條件受限時使用。如美國正在研製的 X M185式電視偵察炮彈,可用155毫米榴彈炮發射。
視頻成像偵察炮彈由美國於1989年發明和研製。它利用彈丸向前飛行和旋轉,使彈載感測器的視場作動態變化,對飛越的地形進行掃描,可實施對空中和地面的偵察並發現目標。其引信內還裝有 G P S接收機,可接收3個或更多 G P S衛星信號,以實現對目標的精確跟蹤。
竊聽偵察炮彈主要利用震動聲響感測器竊聽戰場目標信息。它不僅可以探測人員的運動和數量情況,還可通過人員的說話聲判斷其國籍,如目標是車輛,則可判斷車輛的種類。
遙感炮彈:「發射後不用管」
遙感炮彈又叫自尋的子母彈,是一種遠距離反坦克新彈種。它既不同於一般火炮所使用的子母彈,也不同於末端制導炮彈,而是兼有兩種炮彈的特點。當遙感炮彈由大口徑火炮發射至目標上空時,降落傘張開,彈內信息感測器開始工作,它如同一部小雷達來搜索目標。發現目標後小破甲彈起爆,向目標射出一枚高速彈芯,可擊穿裝甲目標的頂部裝甲。同其它炮彈相比,遙感炮彈具有「發射後不用管」的突出功能,它能從數十公里以外有效地摧毀敵裝甲目標,且威力大、命中率高,一枚炮彈可同時多點攻擊。
干擾炮彈:令人真假難辨
干擾炮彈是一種用來干擾敵方通信聯絡和信息傳遞的彈種。目前,世界上已經研製成功的干擾炮彈主要有通信干擾彈、聲音干擾彈和箔條干擾彈3種。
通信干擾彈是一種通過釋放電磁信號,破壞或切斷敵方無線電通信聯絡,使其通信網路產生混亂的信息化炮彈,在不良天候和昏暗條件下特別適用。海灣戰爭中,美軍曾用155毫米通信干擾彈干擾伊拉克的無線電通信網,效果不錯。
聲音干擾彈是專門用以干擾敵方指揮信息接收的彈種。該彈發射後,能接收到敵方人員發出的各種指揮口令,並可通過轉換模仿敵方聲音再發送出去,從而指揮調動敵軍,使之真假難辨。
箔條干擾彈是一種在彈膛內裝有大量箔條塊,主要用於干擾雷達回波信號的信息化炮彈,未來信息化戰場上將廣泛運用。
誘餌炮彈:「騙你沒商量」
誘餌炮彈是一種通過輻射強大的紅外線能量,從而製造出一個與所保護目標相同的紅外輻射源,進而引誘紅外導彈上當受騙的新型炮彈。誘餌炮彈中有煙火型誘餌彈、復合型誘餌彈和燃料型誘餌彈等類型。
煙火型誘餌彈是以燃燒的煙火劑來輻射紅外線能量;復合型誘餌彈,既能輻射紅外線能量進行紅外線欺騙干擾,又能通過拋撒金屬箔條實施無源性雷達電子干擾,是一種專門對付紅外與雷達復合制導導彈的干擾武器;燃料型誘餌彈是一種向威脅區噴灑誘餌燃料,引誘紅外製導導彈發生誤差的一種干擾彈葯。如德國生產的76毫米「熱狗」紅外誘餌彈,發射後兩秒鍾即可形成紅外誘餌。
評估炮彈:把戰場搬上屏幕
評估炮彈是一種評估目標毀傷情況的信息化炮彈。這種炮彈內部裝有微型電視攝像機,當它被發射至目標區域上空時,指揮員在電視屏幕上可將目標被毀情況盡收眼底。從而一改傳統,使對目標盲射變為可視目標打擊。
美國80年代後期研製成功了155毫米目標驗證和毀傷評估炮彈,該彈發射後能夠在空中懸浮5分鍾,由射擊分隊的一名操作手遙控飛行,其作用距離達60公里。
可見,信息化炮彈的出現,無疑使「戰爭之神」如虎添翼,它們無疑將重新確立「戰爭之神」在未來信息化戰場上的重要地位。
③ 穿甲彈有什麼歷史
穿甲彈早在十九世紀便已在戰場廝殺,當時,它主要對付裝甲戰船,用得還不普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面世,裝甲彈才風風火火沖進戰場,其性能也有了很大改進?這期間裝甲彈是一種適口徑穿甲彈,即穿甲主體的直徑與穿甲彈彈體的口徑相同?這類穿甲彈又叫普通穿甲彈?
根據穿甲彈的彈頭不同,通常人們還把普通穿甲彈分為尖頭穿甲彈,鈍頭穿甲彈和被帽穿甲彈?前兩種穿甲彈主要用來對付均質裝甲,而後一種由於在彈頭上加有風帽和被帽,因而穿甲能力強,可用來對付表面經硬化處理的非均質裝甲?
普通穿甲彈一般在彈體內裝少量炸葯,以提高穿透裝甲後的殺傷和燃燒作用?不裝炸葯的又稱實心穿甲彈,裝炸葯較多的稱半穿甲彈或穿甲爆破彈,裝有燃燒劑(燃燒合金)的稱穿甲燃燒彈?普通穿甲彈由彈丸和發射裝葯組成?彈丸有風帽?被帽?彈體?炸葯?彈底引信和曳光管?
風帽用於減小飛行阻力?被帽用於保護彈體頭部穿甲時不受破壞,並可防止跳彈?彈體用優質合金鋼製造,經熱處理使頭部硬度略高於尾部,以改善穿甲性能?曳光管用於顯示彈道?
100毫米普通穿甲彈彈丸全長不超過3.9倍口徑,初速900米/秒左右,在1000米距離上可擊穿110~160毫米/30°的裝甲?1000米處的速度損失是初速的11%~1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重型坦克殺上戰場,裝甲厚度達到150-200毫米?面對這樣的"硬骨頭",鈍頭和被帽裝甲彈都顯得無能為力,於是便出現了一種次口徑超穿甲彈?所謂次口徑,是指穿甲主體的直徑小於彈徑?
這種次口徑超速穿甲彈的彈體內,有一個用硬質合金製成的彈芯?由於穿甲彈是依靠彈丸的動能來穿透裝甲的,因而當彈丸以高速撞擊裝甲時,強度高而直徑細小的彈芯就能把大部分能量集中在裝甲的很小面積上,從而一舉把「烏龜殼」穿透?
後來,坦克不肯示弱,又把裝甲增厚,於是便出現了威力更強的超速穿甲彈?這種彈按其穩定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彈丸自身旋轉穩定的,另一種是藉助於裝在彈體上的尾翼穩定的?
④ 二戰中除了螢火蟲還有哪些坦克使用脫殼穿甲彈
首先說明一下 樓主說的脫殼穿甲彈主要分次早期脫殼穿甲彈(高速穿甲彈/被帽穿甲彈)和現代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早期的反坦克作戰時,榴彈對於裝甲目標低下的毀傷能力日益突出,各國軍方便開始著手研製針對裝甲目標的彈葯,最早出現的專用AT彈葯就是鋼芯或鎢合金實心穿甲彈,靠彈葯自身的動能擊穿裝甲板,但隨著坦克避彈外形的發展,普通穿甲彈的跳彈率大增,於是被帽穿甲彈應運而生,二戰時的被帽穿甲彈與APFS理念完全不同,其鎢制彈芯並不像APFS一樣像箭一樣飛向目標,而是包裹著一層軟金屬外殼一起飛向目標,當彈丸與目標接觸瞬間,軟質彈殼會像膠泥一樣沖擊並以彈著點為圓心堆積在其周圍,從而防止彈芯產生跳彈,增大穿透概率。
理論上將被帽穿甲彈與脫殼穿甲彈應算同屬,只不過一個是炮彈出膛即脫殼,一個是接觸到裝甲時才脫殼
二戰中使用脫殼穿甲彈的坦克炮有很多種 主要的參展國從二戰開始到結束都有脫殼穿甲彈的配置,由於物資原因,較為珍貴的是以鎢合金為彈芯的鎢芯高速穿甲彈。
不知樓主滿意否,歡迎追問
⑤ 我記得,英國好像發明過,用大口徑火炮,發射小炮彈,的技術。這項技術,現在還有用嗎
次口徑穿甲彈擁有兩枚彈頭,外層彈頭為傳統類口徑彈頭,體積佔了整顆穿甲彈的回60%之多,內部擁有一枚答更加尖銳的內彈頭(次口徑彈頭)[1以穿透內部的外彈頭還未穿透的裝甲,雖然外彈頭仍然留在裝甲上,然而裝甲實際上已受到毀滅性的打擊----被穿透。次徑穿甲彈外部類徑彈頭由精鋼製造,內部的次徑彈頭則由鎢金打造,對普通裝甲甚至飛機的鋁合金裝甲都有極強的穿透能力。內部貯藏有大量的火葯,以增加射程。次徑彈頭後部裝填有惰性火葯,彈殼起到保險栓作用,一旦彈殼在擊發過程中被去除,次徑彈頭受到猛烈撞擊後(如遇到外彈頭無法穿透的裝甲)就會擊發。就算無法擊穿裝甲,也會產生強大的震盪作用,使內部的裝甲剝落,像子彈一樣投向內部的坦克手。所以即使坦克未被擊毀,內部的坦克手也早已死亡。
美軍進行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研製時,改進了次徑穿甲彈的應用。
經過2年的改進,新一代次口徑鎢金脫殼穿甲彈成功研製。(又稱鎢芯拋殼穿甲彈)戰斗中證明,它的穿甲能力遠遠大於普通穿甲彈。這一型號的穿甲彈一直裝備軍隊坦克直到今天。
⑥ 二戰時期的穿甲彈問題
普通穿甲彈AP,屬於尖頭彈,對付垂直裝甲很有效,但是對付傾斜裝甲的時候,會顯得力不從心,因為會產生跳彈。
而被帽穿甲彈,一般是APC,但是二戰當中蘇德都很少有純粹的APC,美軍有使用該彈種,東線一般是APBC(空帽穿甲彈,以蘇聯為代表)和APCBC(空心被帽穿甲彈,以德國為代表)。
被帽穿甲彈屬於鈍頭彈,在鈍頭外面加了一個被帽,多半來說是空心的,有利於鈍頭彈的飛行,同時在對付傾角較小(一般以30°傾角為准)的裝甲時會產生轉正效應,它在命中傾斜裝甲後,被帽損毀,但是貼附於裝甲表面,更利於鈍頭彈對裝甲的破壞,同時也不容易產生跳彈。
德軍的全口徑彈基本全部是APCBC就是因為德國發現了該彈種在對付小傾角的裝甲時候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蘇軍開始是使用尖頭的AP,但是後來也發明了APBC並投入使用,也是同樣的原理。純粹的APC美軍用得多,但是由於其被帽不是空心的,發現效果不是很理想,後來也改成了APCBC。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重型坦克,相應地研製出碳化鎢彈芯的次口徑超速穿甲彈和用於錐膛炮發射的可變形穿甲彈,由於減輕彈重,提高初速,增加了著靶比動能,提高了穿甲威力。由於重型坦克殺上戰場,裝甲厚度達到150-200毫米。面對這樣的"硬骨頭",鈍頭和被帽裝甲彈都顯得無能為力,於是便出現了一種次口徑超穿甲彈。所謂次口徑,是指穿甲主體的直徑小於彈徑
⑦ 穿甲彈,碎甲彈,破甲彈,裂甲彈有什麼區別
穿甲彈又名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它的出現給坦克帶來巨大災難。其主要特點:該彈是依賴於彈丸本身的質量和火炮初速穿甲的,因而彈丸越尖硬和飛行速度越大,穿透能力就越強,也就是說,彈丸命中坦克裝甲時,比動能越大,穿甲威力就越大。比利時的M1080型120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就是這種類型的穿甲彈。
碎甲彈又叫「牛皮糖炮彈」。其彈丸在外觀上像個氧氣瓶,彈體用易於變形的低碳鋼製成,頭部短粗且外壁較薄,裡面裝大量塑性炸葯。它的誕生給坦克增加一大威脅。它既不同於穿甲彈,又不同於破甲彈。這種彈命中裝甲時,彈體變形後破裂,在高溫高壓下,塑性炸葯像牛皮糖緊貼在裝甲表面,隨後由彈底延期引信引爆炸葯,一瞬間產生幾十吉帕到100多吉帕的強沖擊波作用於裝甲,在裝甲內部形成強應力波,使裝甲背面崩落出大小不等的碎塊,達到破壞裝甲和殺傷人員的目的。
破甲彈
破甲彈是利用「聚能效應」(又稱門羅效應或空心效應)原理製成的彈葯,主要由彈體、空心裝葯、金屬葯形罩和起爆裝置組成,大多採用電發引信。其破甲過程為:當彈葯擊中目標誘發裝葯爆炸時,炸葯所產生的高能量集中在金屬葯罩上,並在瞬間將其融化成為一股細長(直徑3-5毫米,長達數十厘米)、高速度(高達8-10千米/秒)、高壓力(100-200萬個大氣壓)、高溫度(1000℃以上)的金屬射流,這種具有強大能量金屬射流的在傾刻間穿透裝甲後,繼續高速前進,加上它所產生的噴濺作用,就會破壞坦克內的設備,殺傷乘員,並極易引燃油料及誘爆彈葯,產生「二次殺傷效應」。破甲彈的優點:一是其破甲威力與彈丸的速度及飛行的距離無關;二是在遇到具有很大傾斜角的裝甲時也能有效地破甲。其缺點:一是穿透裝甲的孔徑較小,對坦克的毀傷不如穿甲彈厲害;二是對復合裝甲、反作用裝甲、屏蔽裝甲等特殊裝甲,其威力將會受到較大影響。
⑧ 有人說二代坦克可以使用脫殼穿甲彈,那麼二戰時期德國和美國坦克不也用用鎢心脫殼穿甲彈嗎
二代坦克用的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長徑比遠大於二戰時期的脫殼穿甲彈,飛出炮管就脫殼,二戰時期的彈托一直不分離,命中裝甲以後彈芯才與彈托分離
⑨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是哪國發明的
蘇聯最早裝備 1962年量產的T-62坦克就裝備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因為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最適合於用在滑膛炮上 T-62是最早使用滑膛炮的坦克
⑩ 科學家是怎樣發明了坦克
坦克是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堅固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它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主要用於與敵方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野戰工事,殲滅有生力量。坦克的研製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當時為了突破敵方由壕溝、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等組成的防禦陣地,迫切需要一種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為一體的新式武器。於是,英國於1915年開始研製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產,並參與了1916年9月15日的對德作戰。這種稱為遊民I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建造了數十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的主戰武器。
過去,人們習慣上按照坦克的重量將坦克分為重、中、輕三類,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現代坦克重三、四倍,達188噸,車長9米,高3.66米,寬3.67米,正面裝甲厚達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溝,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礙,並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員。坦克上裝有150毫米火炮和兩挺機槍。輕型坦克只有10-20噸,多為水陸兩用坦克,裝有85毫米口徑的火炮,主要是用於空降或陸戰隊使用。60年代以後,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習慣上把在戰場
上執行主要作戰任務的坦克統稱為主戰坦克。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是助年代以後研製的俄國的T—80、美國的MIAI、德國的豹11、英國的挑戰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細式等。這些坦克的戰斗全重一般為40-60噸,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時,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時,載有3-4名乘員。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125毫米口徑火炮,直射距離一般在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鍾6-9發,彈葯基數為39-60發。
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是現代坦克戰鬥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坦克的觀瞄系統、火炮威力和彈葯的威力。現代坦克一般採用先進的計算機、紅外、微光、夜視、熱成像等設備對目標進行觀察、瞄準和射擊。坦克炮可以發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彈等多種類型的炮彈,還可發射炮射導彈。不同類型的穿甲彈對目標的破壞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離上能夠穿透400毫米厚的裝甲,在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裝甲,破甲厚度可達700毫米。除具有較大的破壞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對固定目標射擊可達80%,1500米行進間對活動目標射擊能達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生動制導炮彈,命中精度還會大大提高。不難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導彈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優於導彈,所以各國主戰坦克仍以火炮為主要攻擊武器。
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統、坦克推進系統、坦克防護系統、坦克通信設備、坦克電氣設備及其它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
總體結構
現代坦克大多是傳統車體與單個旋轉炮塔的組合體。按主要部件的安裝部位,通常劃分為操縱、戰斗、動力-傳動和行動4個部分。
操縱部分(駕駛室)通常位於坦克前部,內有操縱機構、檢測儀表、駕駛椅等;戰斗部分(戰斗室)位於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車內空間,內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統、通信設備、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和乘員座椅,炮塔上裝有高射機槍、拋射式煙幕裝置等;動力傳動部分(動力室)通常位於坦克後部,內有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傳動裝置及其控制機構、進排氣百葉窗等;行動部分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下方,有履帶推進裝置和懸掛裝置等。
在總體布置上,大多數坦克是是駕駛室在前,戰斗室居中,動力-傳動室在車體後部且發動機縱置。有的坦克將發動機橫置,有的坦克將動力-傳動裝置布置在車體前部。
坦克乘員多為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裝彈、駕駛等任務。有些坦克採用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這樣就不需要裝填手,通常為3名乘員。
武器系統 主武器多採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徑的高壓滑膛炮。炮彈基數一般為40~50發,主要彈種有尾翼穩定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脫殼穿甲彈採用高密度的鎢合金或貧鈾合金彈芯,初速達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擊距離內,可擊穿500餘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多用途彈對鋼質裝甲的破甲深度可達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備殺傷爆破彈功能。各種炮彈多採用帶鋼底托的半可燃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動裝彈機,有的坦克炮可發射反坦克導彈(也稱炮射導彈)。
輔助武器多採用7.62毫米並列機槍、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機槍,有的裝有榴彈發射器。
現代坦克普遍裝備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系統,包括數字式火控計算機及各種感測器、炮長和車長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微光夜視儀或熱像儀、火炮雙向穩定器和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和炮長控制裝置等。火控計算機用微處理機作中心處理裝置;測距儀多用摻釹釔鋁石榴石或釹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感測器可自動輸入多種信息,供計算火炮瞄準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長主瞄準鏡多為可晝夜測距、瞄準的組合體裝置,並配有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主瞄準鏡一般為周視潛望式。
現代新型主戰坦克,火炮俯仰范圍-6°~+20°,火炮和炮塔為電液或全電式驅動,炮塔最大回轉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擊反應時間6~12秒,首發命中率65%~90%。
推進系統
多採用廢氣渦輪增壓、中冷、多種燃料發動機,有的採用了電子控制技術,M1和T-80坦克安裝了燃氣輪機。發動機功率多為883~1103千瓦,轉速2300~2600轉/分,單位體積功率達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時。
傳動裝置多採用電液操縱、靜液轉向的雙功率流動液行星式,將動液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靜液或動靜液轉向機構、減速制動器等部件綜合成一體,功率密度有的高達811千瓦/米。T-72、T-80坦克傳動裝置,採用了兩個與側傳動器相組合的機械行星式變速箱。
坦克行動裝置多採用帶液壓減震器的扭桿式懸掛裝置,有托帶輪的小直徑負重輪式和銷耳掛膠的橡膠金屬履帶式履帶推進裝置。90式和「挑戰者」等坦克採用了液氣式或液氣-扭桿混合式懸掛裝置。
坦克單位功率多為20千瓦/噸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時,越野速度30~5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約30°越壕寬2.7~3.15米,過垂直牆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數坦克裝有導航裝置和隨車攜帶有可拆卸的潛渡裝置。
防護系統
車體和炮塔前部多採用金屬與非金屬復合裝甲,車體兩側掛裝屏蔽裝甲,有的坦克在鋼裝甲表面掛裝了反應裝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彈能力,特別是防破甲彈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禦垂直穿甲能力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彈丸攻擊。
為撲滅車內火災和防止破甲彈穿透裝甲後引起車內油氣混合氣爆炸,車內多裝有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為減輕核、化學、生物武器的殺傷破壞,車內安裝有三防裝置,有的在乘員室的裝甲內表面附設有削減中子流貫穿的防護襯層。此外,還配有煙幕裝置及其它偽裝器材和光電對抗設備,並採取進一步降低車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彈葯,設置隔艙等措施,使坦克的綜合防護能力顯著提高。
通信設備
一般裝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調頻電台和一套坦克車內通話器,車外有用於步坦聯絡的通話盒,指揮坦克通常裝備兩部電台。現代坦克電台多採用集成電路,帶有保密機、抗干擾裝置和微處理機控制器,最大通信距離可達25~35千米。
電氣設備
電源採用低壓直流供電體制,多裝有一台功率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發電機和4~10塊容量達300~600安培小時的蓄電池,T-72坦克採用了直流的起動-發電兩用電機。坦克各控制系統引入了大量電氣、電子部件,有的用電裝置採用了自動程序控制,並開始形成一個信息傳輸、功率控制、數據處理和故障自檢的多路傳輸的統一控制體系。
分類
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戰斗全重和火炮口徑分為輕、中、重型。通常輕型坦克重10~20噸,火炮口徑不超過85毫米,主要用於偵察、警戒,也可用於特定條件下作戰。中型坦克重20~4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05毫米,用於遂行裝甲兵的主要作戰任務。重型坦克重40~6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22 毫米,主要用於支援中型坦克戰斗。英國曾一度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裝甲較厚,機動性能較差,用於伴隨步兵作戰。巡洋坦克裝甲較薄,機動性能較強,用於機動作戰。
6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現在,主戰坦克已經取代了傳統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是現代裝甲兵的主要戰斗兵器,用於完成多種作戰任務。特種坦克是裝有特殊設備、擔負專門任務的坦克,如偵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陸坦克、噴火坦克等,多為輕型坦克。
簡史
乘車戰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早在夏代就有了從狩獵用的田車演變而來的馬拉戰車。但坦克的誕生,則是近代戰爭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
問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1916年生產了Ⅰ型坦克(圖2),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49輛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一戰期間,英、法和德國共製造了近萬輛坦克,主要有:英Ⅳ型、A型,法「聖沙蒙」、「雷諾」FT-17(圖3),德A7Ⅴ坦克等。其中,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數量最多(3000多輛),性能較好,裝有單個旋轉炮塔和彈性懸掛裝置,戰後曾為其它國家所仿效。
這些早期坦克,結構形式多樣,有固定的頂置炮塔或側置炮座,也有旋轉式炮塔或無炮塔結構,裝有37~75毫米口徑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數挺機槍,或僅裝機槍。坦克轉向,有的靠離合器和制動器系統,有的靠與兩條履帶分別聯動的輔助變速箱或電動機,有的由兩套發動機變速箱組分別驅動兩條履帶,靠變換兩履帶速比轉向。坦克戰斗全重7~28噸,單位功率2.6~4.8千瓦/噸,最大行程35~64千米,裝甲厚度5~30毫米。
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生產設備簡陋,坦克性能較低,其火力主要用於殲滅有生力量,裝甲只能防禦槍彈和炮彈破片,沒有無線電通信設備和光學觀察瞄準儀器,行駛顛簸、速度緩慢,機械故障頻繁,乘員工作條件惡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於引導步兵完成戰術突破,不能向縱深擴張戰果。但坦克的問世,開始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期,對軍隊作戰行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發展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坦克戰術與技術發展思想的探索和實驗時期,各國研製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輕型、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在結構上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輕型坦克、水陸兩用超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和「十字軍」巡洋坦克,法「雷諾」R-35輕型、「索瑪」S-35中型坦克,蘇Т-26輕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輕型、Ⅳ中型坦克等。
這些坦克與早期的坦克相比,戰術技術性能有了明顯提高。戰斗全重9~28噸,單位功率5.1~13.2千瓦/噸,最大速度20~43千米/時,最大裝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炮彈初速610~850米/秒,發射穿甲彈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鋼裝甲;有的坦克為增強支援火力,安裝了75或76毫米口徑的短身管榴彈炮,直至發展將小口徑加農炮、中口徑榴彈炮和數挺機槍集於一車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開始採用望遠式和潛望式光學觀察瞄準儀器、炮塔電力或液力驅動裝置和坦克電台,出現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推進系統多採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機,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轉向離合器或簡單差速器式轉向機構和平衡式懸掛裝置。反坦克炮出現後,一些國家為增強坦克的裝甲防護,設計了傾斜布置的裝甲,並按照各部位中彈的概率分配裝甲厚度。
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生產了約30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戰初期,法西斯德國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曾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在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與坦克作戰,已成為坦克的首要任務。
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對抗,促進了中型、重型坦克技術的迅速發展,坦克的結構形式趨於成熟,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全面提高。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蘇T-34中型(圖4)、IS-2重型坦克,德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M4中型坦克,英 「邱吉爾」步兵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97式中型坦克等。這些坦克普遍採用安裝一門火炮的單個旋轉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分別為57~85和88~122毫米,炮彈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彈種是尖頭或鈍頭穿甲彈、榴彈,並出現了次口徑穿甲彈和空心裝葯破甲彈,射距 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約150毫米;裝有與火炮並列的機槍,並多裝有高射機槍和前機槍;普遍安裝了晝用光學觀察瞄準儀器和坦克電台、坦克車內通話器,有的坦克採用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發動機多為257~515千瓦的汽油機,蘇聯採用了坦克專用高速柴油機;開始採用雙功率流傳動裝置和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為提高車體和炮塔的抗彈能力,改進了外形,增大了裝甲傾角(裝甲板與垂直面夾角),炮塔和車體分別採取裝甲鋼整體鑄造和軋制裝甲鋼板焊接結構,車首上裝甲厚度多為45~100毫米,有的達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達185毫米;車內有手提式滅火器,車外裝有拋射式煙幕裝置或煙幕筒。坦克戰斗全重 27~55噸(德國後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達69.4噸),單位功率6.4~15千瓦/噸,最大速度25~64千米/時,最大行程 100~300千米。
輕型坦克僅在戰爭的初期有所發展,主要作為應急裝備和在特種戰斗條件下使用。
戰爭後半期,蘇、德雙方都利用坦克底盤生產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實質上是無旋轉炮塔的坦克),與相同底盤的坦克比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結構較簡單,適於大量生產,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機動受限制,僅用於伴隨坦克作戰,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經受了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戰斗考驗,成為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
戰後發展
戰後至50年代,蘇、美、英、法等國借鑒大戰使用坦克的經驗,設計製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蘇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 -76水陸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輕型坦克;英「百人隊長」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輕型坦克等。
這一時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戰斗全重36~65噸,火炮口徑分別為90~105和120~122毫米,車首上裝甲厚度76~127毫米,傾角55~60 度,鑄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裝甲厚度110~200毫米,發動機功率382~596千瓦,單位功率為9~13千瓦/噸,最大速度34~50千米/時,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備了旋轉穩定式超速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開始採用火炮雙向穩定器、紅外夜視儀、合像式或體視式光學測距儀、機械模擬式彈道計算機、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和潛渡裝置。
輕型坦克重14~23.5噸,乘員3~4人,火炮口徑為75或76毫米,炮塔裝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發動機功率176~368千瓦,單位功率12.6~16千瓦/噸,最大速度44~65千米/時,最大行程260~350千米。 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噴水式推進裝置,最大航行速度為10.2千米/時。AMX-13坦克採用了結構新穎的「搖擺式」炮塔,首次安裝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炮塔上加裝有反坦克導彈發射架,可發射4枚反坦克導彈。
現代坦克
60年代出現的一批戰斗坦克,火力和綜合防護能力達到或超過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克服了重型坦克機動性能差的弱點,從而停止了傳統意義的重型坦克的發展,形成一種具有現代特徵的戰斗坦克,即主戰坦克。主要有:美M60A1、蘇T-62、英「酋長」、法AMX-30、聯邦德國「豹」Ⅰ、瑞典Strv103B(簡稱「S」)坦克(圖5)等。
這些主戰坦克,戰斗全重36~54噸,火炮口徑105~120毫米,發動機功率427~610千瓦,單位功率 9~15.4千瓦/噸,最大速度48~6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00千米。主要技術特徵是:普遍採用了脫殼穿甲彈、空心裝葯破甲彈和碎甲彈,火炮雙向穩定器、光學測距儀、紅外夜視夜瞄儀器,大功率柴油機或多種燃料發動機、雙功率流傳動裝置、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三防裝置和潛渡裝置;降低了車高,改善了防彈外形;有的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T-62坦克開始採用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炮彈;「酋長」坦克為了控制車高,駕駛員呈半仰卧狀態操縱車輛;「S」坦克去掉了傳統的旋轉炮塔,火炮與車體剛性固定,並採用自動裝彈機和自動拋殼機,以及柴油機與燃氣輪機組合的動力裝置和可以調節車高、車姿的液氣式懸掛裝置。
各國發展的主戰坦克,都優先增強火力,但在處理機動和防護性能的關繫上,反映了設計思想的差異。如法AMX-30坦克偏重於提高機動性能;英「酋長」坦克偏重於提高防護性能;而蘇、美等國的坦克,則同時相應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這一時期新出現的輕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裝有口徑為152毫米的短身管兩用炮,可發射普通炮彈和「橡樹棍」反坦克導彈,採用鋁合金裝甲車體,戰斗全重16噸,能空投、空運和利用折疊式圍帳浮渡。
現狀
70年代以來,現代光學、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成就,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坦克的設計和製造,使坦克的總體性能有了顯著提高,更加適應現代戰爭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戰坦克有:蘇T-72、T-80、德國「豹」Ⅱ、美M1A2,英「挑戰者」2型,法AMX「勒克萊爾」,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韓國88式、巴西「奧索里奧」、義大利「公羊」、印度「阿瓊」。這些坦克仍優先增強火力,同時較均衡地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70年代以來的主戰坦克,其火力性能、機動性能、防護性能雖有顯著提高,但重量和車寬已接近鐵路運輸和橋梁承載的允許極限,且受地形條件限制大,使之對工程、技術、後勤保障的依賴性增大。由於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結構日趨復雜,成本和保障費用也大幅度提高。為了更好地發揮坦克的戰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製中越來越重視採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設計,努力控制坦克重量,並提高整車的可靠性、有效性、維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些局部戰爭大量使用坦克的戰例和許多國家的軍事演習表明,坦克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於50年代後期開始生產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並投產了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70年代以來研製和生產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戰坦克。88式坦克戰斗全重 38噸,安裝有口徑為105毫米的線膛炮,火炮雙向穩定器、火控計算機、激光測距和晝夜合一觀瞄裝置組成的新型火控系統,滅火抑爆裝置,三防和潛渡裝置及新型電台,採用了復合裝甲和功率為537千瓦的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單位功率14.1千瓦/噸,最大速度55千米/時,最大行程500千米。
展望
坦克仍然是未來地面作戰的重要突擊兵器,許多國家正依據各自的作戰思想,積極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發展21世紀初使用的新型主戰坦克。坦克的總體結構可能有突破性的變化,出現如外置火炮式、無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徑有進一步增大趨勢,火控系統將更加先進、完善;動力傳動裝置的功率密度將進一步提高;各種主動與被動防護技術、光電對抗技術以及戰場信息自動管理技術,將逐步在坦克上推廣應用。各國在研製中,十分重視減輕坦克重量,減小形體尺寸,控制費用增長。可以預料,新型主戰坦克的摧毀力、生存力和適應性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履帶
履帶用來緩解重型穿甲彈的破壞力,分散了穿甲彈的破壞力,而且可以自如行駛,但是如果履帶脫落就難以安裝.國外已研發了6輪無履帶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