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了元宵節

創造了元宵節

發布時間:2021-09-05 00:17:38

創造元宵節的人是誰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節日簡介: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Ⅱ 古代哪個皇帝發明了元宵節

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Ⅲ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的由來農歷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一年中首個月圓之夜,古人稱夜為「宵」,又因為正月為元月,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叫上元節。依照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人們要點起萬盞彩燈,以表慶賀,並要出門賞月、燃放煙火、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闔家團聚、共慶佳節。

元宵節始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姓篡權,呂氏宗族掌管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鏟除了呂姓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從此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訪,與民同樂,以表紀念。並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也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要的節日。

元宵節又叫燈節。元宵燃燈的習俗也源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尤為興盛,皇宮里、街道上到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景象:「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代更注重元宵節,賞燈活動尤為熱鬧,燈的形式也更豐富。元宵節燃燈的風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燈式越來越多,燈的花色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風燈、琉璃燈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要燃放煙花助興。

元宵節的傳說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據說紫姑原名何媚,字麗卿,唐武則天時人。因為她相貌出眾,壽陽刺史李景便害死她的丈夫並把她納為侍妾,對她特別寵幸。李景的原配夫人十分妒恨,於是就在正月十五夜裡暗暗地將她害死在廁間。天帝同情她,就將她封為廁神。也有的傳說說紫姑是一個善良窮苦的姑娘,因貧窮死亡。民間有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夜裡迎廁神紫姑的風俗,其做法大多是在正月十五夜裡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一般的紫姑肖像。讓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幹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並燒香祭拜她,以占卜年景的豐歉,甚至是占卜眾事。

鬧花燈。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的風俗,據說起源於一個神話傳說。

古代,有一隻天鵝飛臨人間,被獵人誤傷了。玉皇大帝聞聽十分惱怒,便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命令天兵天將下凡,將地上的人畜全都燒死,以此來為他寵愛的天鵝復仇。面對人間將要降臨的巨大禍端,一位仙人冒著巨大危險趕在天兵天將下凡之前前來相救。他出手相救,囑咐人們,只要在正月十五的夜晚,家家戶戶點起火把,亮起燈籠,就可避免厄運。人們按照這位仙人的提示做了。隨後,這位仙人又馬上上天去報告玉皇大帝,說是已經火燒人間了,不必再動用天兵天將的大駕。玉帝率眾神到南天門一看,只見人間是一片火光沖天,一片通紅,就信了他所說的,不再窮追不舍了。就這樣,人類躲過了一場滅頂之災。從此,每年正月十五張燈、觀燈就成為風俗,一直流傳到今日。

元宵節的習俗情人會面。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因為在封建社會,年輕女孩不可以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時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往的好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為自己物色對象,也有很多情人藉此相會。

吃元宵。元宵由糯米製成,有的實心,有的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均可。開始,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圓」。吃湯圓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追念離別的親人,表達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賞花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只有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猜燈謎。「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習俗。

耍龍燈。耍龍燈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我國古代人民為寄託美好願望而創造了龍的形象。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耍龍燈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它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耍龍燈在我國漢代民間就已相當普遍了。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耍龍燈的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在耍法上,各地風格不一,各具特色。

踩高蹺。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於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於遠近觀賞,而且流動方便無異於活動舞台,因此深受群眾喜愛。踩高蹺不但扮演的人身著戲裝,濃妝艷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裝扮戲曲摺子,如《管甫送》、《鬧天宮》、《八仙過海》、《水漫金山》等等。

舞獅子。舞獅子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劃旱船。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動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姑娘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貝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我國很多地區。

走百病。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加者多為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除災祛病。

Ⅳ 元宵是誰發明的

我國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葯,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歷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里丟下了瘋人葯,葯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綉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幹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葯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遊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幹,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葯王菩薩設法。」玉帝准奏,即令葯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葯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裡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了過年的習慣。

Ⅳ 誰創造的元宵節

吳棟創造的

Ⅵ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來歷】
傳說是為了紀念上元天官的誕辰。

【元宵節簡介】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元宵節,亦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者「燈節」。

。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Ⅶ 元宵節的歷史來源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
對於元宵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1.漢文帝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2.道教的「三元說」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3.東漢明帝點燈敬佛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4 .起源於「火把節」 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1]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Ⅷ 元宵節的由來

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說法來的。

閱讀全文

與創造了元宵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