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洛神賦圖的作者是誰
洛神賦(原文)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曹植這十
六個字一出,洛神之美便立刻一冼鉛華,脫俗為另一境界。洛神
的嫵媚與妖嬈,洛神的聖潔與飄逸,不過是詩人心目中美的幻化
形式。人類對美的追求是不可阻擋的,洛神之美就是憑借曹植的
傳神之筆,穿越了千年的時空隧道,折身射到今天。
洛神賦圖,是東晉傑出畫家顧愷之根據三國時曹植名著《洛神賦》創作而成的巨幅絹本著色畫卷。畫卷從曹子建初見洛神宓妃起,以一系列極其鮮明的形象,畫出了一幅哀怨纏綿的連續畫圖。顧愷之(公元346—407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屬江蘇)入。因時代久遠,現世已罕見其畫。除《洛神賦圖》外,尚有《列女仁智圖》、《女史箴圖》等。這些名作,都是後人摹本。
洛神賦圖 東晉 顧愷之
列女仁智圖 東晉 顧愷之
http://club.heima.com/show_topic.aspx?forumid=636374&topicid=906587
Ⅱ 洛神賦圖的作者是誰
洛神賦(原文)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曹植這十
六個字一出,洛神之美便立刻一冼鉛華,脫俗為另一境界。洛神
的嫵媚與妖嬈,洛神的聖潔與飄逸,不過是詩人心目中美的幻化
形式。人類對美的追求是不可阻擋的,洛神之美就是憑借曹植的
傳神之筆,穿越了千年的時空隧道,折身射到今天。
洛神賦圖,是東晉傑出畫家顧愷之根據三國時曹植名著《洛神賦》創作而成的巨幅絹本著色畫卷。畫卷從曹子建初見洛神宓妃起,以一系列極其鮮明的形象,畫出了一幅哀怨纏綿的連續畫圖。顧愷之(公元346—407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屬江蘇)入。因時代久遠,現世已罕見其畫。除《洛神賦圖》外,尚有《列女仁智圖》、《女史箴圖》等。這些名作,都是後人摹本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採納!
Ⅲ <<洛神賦圖>>是哪個朝代誰的作品
《洛神賦圖》作者顧愷之,該作為其觀三國曹魏時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寫《洛神賦》這篇著名文學作品後有感而畫的。傳說曹植少時曾與上蔡(今河南汝陽)縣令甄逸之女相戀,後甄逸之女被嫁給其兄曹丕為後,而甄後在生了明帝曹睿後又遭讒致死。曹植在獲得甄後遺枕後感而生夢,因此寫出《感甄賦》以作紀念,明帝曹睿將其改為《洛神賦》傳世。而洛神是傳說中伏羲之女,溺於洛水為神,世人稱作宓妃。把甄後與洛神相提並論,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甄後的懷念和寄託。《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凄婉,動人心魄。顧愷之讀後大為感動,遂凝神一揮而成《洛神賦圖》。此卷一出,無人再敢繪此圖,故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名著和最為世人所傳頌的名畫。畫中的曹植帶著隨從,在洛水之濱凝神悵望,彷彿見到思念已久的洛神。遠處凌波而來的洛神,衣帶飄逸,動態委婉從容,目光凝注,表現了關切、遲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於卷面,令人感動。全圖設色艷麗明快,線條准確流暢,充滿動感,富有詩意之美。
Ⅳ 洛神賦圖的創作時期
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詩》,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賦》了,後來,著名的畫家顧愷之依據《洛神賦》,畫了流傳千古的名畫《洛神賦圖》,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繪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卻無奈離去的情景。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多處,大多為宋代摹本)相傳是根據曹植的同名文學作品採用連續圖畫形式畫成的長卷。畫卷通過反復出現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繪他們之間的情感動態,形象地表達了曹植對洛神的愛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願的惆悵之情。以「美人香草」愛情的抒發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本是自屈原的《離騷》之後中國文學藝術創作的傳統,曹植的《洛神賦》正是政治斗爭失敗以後情緒的傳達。《洛神賦圖》畫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麗身姿,表露她「若往若還」的矛盾心態,畫上的奇異神獸具有強烈的神話氣氛和浪漫主義色彩。
Ⅳ 《洛神賦圖》是誰畫的你知道嗎
三、顧愷之《洛神賦圖》流傳至今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一部傳世佳作,將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的流傳下去。這樣的一幅著名的畫作,據說是東晉的顧愷之在讀完曹植所寫的《洛神賦》之後有感而作的一幅畫,這幅《洛神賦圖》和曹植所做的《洛神賦》非常的契合,一個是通過唯美的文字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一個是通過畫筆將那幅唯美的畫面展現的淋漓盡致。
顧凱之就是這幅傳世佳作的創造者,顧愷之是中國東晉時期的一位著名的畫家,顧愷之是六朝四大家之一。東晉時期的世人稱顧愷之才絕,畫絕,痴絕,可以說是很高的評價了。他的畫作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可以以形傳神,雖然是非常靜止的畫面,但是人們可以通過它的畫作看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Ⅵ 《洛神賦圖》的作者是誰
主樓您好:
《洛神賦圖》作者顧愷之,
該作為其觀三國曹魏時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寫《洛神賦》
這篇著名文學作品後有感而畫的。
傳說曹植少時曾與上蔡(今河南汝陽)縣令甄逸之女相戀,
後甄逸之女被嫁給其兄曹丕為後,而甄後在生了明帝曹睿後又遭讒致死。
曹植在獲得甄後遺枕後感而生夢,因此寫出《感甄賦》以作紀念,
明帝曹睿將其改為《洛神賦》傳世。
而洛神是傳說中伏羲之女,溺於洛水為神,世人稱作宓妃。把甄後與洛神相提並論,
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甄後的懷念和寄託。
《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凄婉,動人心魄。
顧愷之讀後大為感動,遂凝神一揮而成《洛神賦圖》。
此卷一出,無人再敢繪此圖,
故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名著和最為世人所傳頌的名畫。
畫中的曹植帶著隨從,在洛水之濱凝神悵望,彷彿見到思念已久的洛神。
遠處凌波而來的洛神,衣帶飄逸,動態委婉從容,目光凝注,表現了關切、遲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於卷面,令人感動。
全圖設色艷麗明快,線條准確流暢,充滿動感,富有詩意之美.
Ⅶ <洛神賦圖>是誰的作品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
顧愷之(公元346—407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人。東晉時期傑出的人物畫家。他家祖輩都是晉朝官吏、書香人家。顧愷之很小就博覽群書,嶄露才華。他能詩善賦,擅長書法,尤其精於繪畫,是少年成名的天才藝術家,後人稱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痴絕。「才絕」是說顧愷之聰穎,多才多藝;「畫絕」是說顧愷之擅長繪畫;「痴絕」就是顧愷之對藝術研究專心致志的精神。
顧愷之的突出成就在於他的人物畫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生動傳神。筆法如春蠶吐絲,形神兼備。他的畫繼承和發展了古代的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打破了以前那種以宗教題材為主的風氣,成為偉大祖國藝術寶庫里最寶貴的遺產。他的傑作大都散失了,現在保存下來的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畫卷摹本,一直為歷代視如珍寶。
《洛神賦圖》是以曹魏大詩人曹植的著名詩篇《洛神賦》為題材創作的巨幅絹本著色畫卷。曹植是曹操的第二個兒子。曹植和他的哥哥曹丕跟著曹操大破袁紹的時候,得到甄氏女子,曹植喜愛甄氏,曹操卻把甄氏許配給曹丕。一次曹植到京城朝見,得知甄氏已抑鬱而死,心裡非常難過。當他在歸途中經過洛水時,更激起了他對甄氏的懷戀之情。追想宋玉所講的神女故事,作了敘事賦一篇,名《感甄賦》,以後被魏明帝改名為《洛神賦》。賦中抒發曹植在愛情生活中的感傷情緒。這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極為有名的一篇韻文。顧愷之就以此賦為題材,畫成《洛神賦圖》。
這幅圖的大意是曹植和仆從們在歸途中經過長途跋涉,人困馬乏,人在舒展身腰,馬在地上打滾。黃昏時節,停歇在洛水邊上。曹植在恍惚中看到了美麗的洛神。他和洛神互贈禮物,共登雲車,暢敘衷情和遺恨。待洛神離去,只剩懊惱思慕的曹植,坐著一葉輕舟,面對兩支殘燭,通宵不眠,浮在洛水上不肯離去。回到岸上,曹植帶著沮喪的表情和無窮的依戀乘上四馬蓋車,悵惘地返回自己的封地。
《洛神賦圖》是一幅題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這幅圖不只是表現了曹植《洛神賦》這一文學佳作,而重要的是顧愷之用繪畫展現了文學作品所蘊含的那種真摯的情感。畫中顧愷之巧妙地把詩人的幻想在造型藝術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現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帶飄飄,動態委婉從容。她似來又去,含情脈脈,表現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惆悵的情境。曹植頭戴梁冠,身穿寬衣大袖,在打著華蓋的隨從者的簇擁下,有著貴族詩人的優雅風度。畫中用來襯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畫面上有高飛的鴻雁和騰空的游龍;又有雲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還有傳說的風神在收風,水神使洛水平靜和女蝸在歌唱。這都藉以描繪神靈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愛情遭遇。不僅增強了人物之間的聯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話夢幻的色彩。
Ⅷ 《洛神賦圖》是誰的作品
顧愷之 顧愷之傳世之作《洛陽賦圖》為其觀三國曹魏時建安著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寫《洛神賦》這篇著名文學作品後有感而畫的。傳說曹植少時曾與上蔡(今河南汝陽)縣令甄逸之女相戀,後甄逸之女被嫁給其兄曹丕為後,而甄後在生了明帝曹睿後又遭讒致死。曹植在獲得甄後遺枕後感而生夢,因此寫出《感甄賦》以作紀念,明帝曹睿將其改為《洛神賦》傳世。而洛神是傳說中伏羲之女,溺於洛水為神,世人稱作宓妃。把甄後與洛神相提並論,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甄後的懷念和寄託。《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凄婉,動人心魄。顧愷之讀後大為感動,遂凝神一揮而成《洛神賦圖》。此卷一出,無人再敢繪此圖,故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名著和最為世人所傳頌的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