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文學理論創造

文學理論創造

發布時間:2021-09-04 18:50:46

A. 文學理論是什麼

文學理論是指有關文學的本質、特徵、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的原理、原則。文藝學的一個門類。廣義的文藝學,是研究文學藝術的科學;狹義的文藝學,只研究文學。傳統的習慣把它分成三個門類:文學理論、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它們都以文學為研究對象,都要求把歷史的、現實的文學理論與文學史和邏輯的研究結合起來。文學史重在對文學的歷史研究;文學批評重在對文學的現實研究;文學理論則重在對文學作邏輯的研究。從古往今來的文學現象中,找出文學的本質和規律,揭示文學的不同形態的特點。
文學理論研究作為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文學所具有的質的規定性,其中包括它與其他上層建築、意識形態以及一切藝術所共有的普遍性,也包括它區別於其他藝術的特殊性;研究作為社會現象的文學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和所起的社會作用,其中包括它與其他社會現象共有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區別於其他社會現象所獨具的功能和作用;研究文學作品的內容、形式及其相互關系;研究文學本身的不同形態(抒情的、敘事的、戲劇的)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和由此而形成的各種文學種類、體裁;研究文學的創作過程及其規律,其中包括方法、風格和流派等等。
文學理論不是關於文學的固定不變的法則,而是文學實踐經驗的概括。它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等實踐基礎上產生和發展,反過來,又推動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的前進。文學理論也吸取文學史的研究成果,從而又對文學史研究發生影響。
文學理論本身,有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關於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見中國文學理論批評),關於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發展(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也均如此。

http://www.fzmsw.com/paperlist1.asp?tid=588&action1=abc找找應該有範文

B. 文學理論中,創作動機與創作動因有何區別

1.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作活動的內在動力。
創作動機具有自發性內與自覺性的雙重心容理特徵。
創作動機的心理准備包括創作力、創作空間、原型經驗三部分
驅使作家進行文學創作的內在動力,它的產生有兩種因素:一是外界刺激力、一是內部驅動力。
2.創作動因就是作者本人因什麼而創作,在什麼樣的背景下進行寫作,可以是因為某件事,某個人,或者是社會的某種狀態、現象等

C. 談談文學理論中哪些作品具有二度創造的特點

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是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在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中 ,作家始終進行的是形象思維的活動( 或方式)。它具有三個特點:
首先、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把從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鑄成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其次、始終離不開想像(幻想、聯想)和虛構;第三,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感情活動。
文學作品的形象思維創作過程決定了文學作品與科學家們的運用邏輯思維創作的學科著作有著根本的區別, 其區別可從以下五方面認識:
1、從內容來說,它們雖然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 但學科著作採取了「對世界的科學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實、 准確無誤,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 原因、經過、結果必須真實,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質、特徵、用途、必須准確 ,所舉的數字、圖表、例子必須可靠, 一切都有具有客觀的實在性; 而文學作品則採取了「對世界的藝術的掌握方式」,它依據生活而又經過虛構, 從不拘泥於真人真事, 人物不專用一個模特兒而是雜取多人、合而為一, 事件不全用事實而是採取一端、加以生發, 環境不只是依託一地一處而是根據需要加以組合、創造,一切都具有客觀情理性。
2、從形式來說,它們雖說運用的媒介都是語言, 但學科著作的語言貴在朴實明白;而文學作品語言貴在文采飛動。
3、從作者來說,它們都是思維的成果,但學科著作主要用的是邏輯思維,以客觀事實、統計數字、邏輯的判斷和推理說話; 而文學作品主要用的是形象思維,以生動感人的形象描繪說話。
4、從讀者來說,它們都有認知的價值,但學科著作訴諸讀者以事實與理智,鑒賞者側重於科學真實和實用功能的評價;而文學作品訴諸讀者以感情和想像,鑒賞者側重於藝術真實和審美創造的判斷。
5、從功能來說,它們都有社會的價值,但學科著作主要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重在實用; 而文學作品是社會感化的手段,重在審美。
從以上特徵的比較中, 我們可以認為,文學作品與其它著作的區別,在於它不以傳遞特定的具體知識為目的, 通過閱讀文學作品, 不可能獲得科學技術專門知識或具體的科學實驗、生產與工作方法; 如果某種著作的主旨為傳達特定的具體知識, 那麼盡管它具有優美的文學價值,如司馬遷的《史記》,也不屬於文學范疇。
掌握文學作品與其它著作的本質區別,我們在分類標引過程中,就能較有把握的進行標引了。當然, 圖書分類還有其特殊的一些規則, 還必須根據這些規則來標引。

D. 求教 《文學理論教程》論述題如何理解文學創作的典型化

文學創作

指作家為現實生活所感動,根據對生活的審美體驗,通過頭腦的加工改造,以語言為材料創造出藝術形象,形成可供讀者欣賞的文學作品,這樣一種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稱為文學創作。文學創作是最基本的文學實踐,它是作家對一定社會生活的審美體驗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對生活的審美認識,又包含著審美創造。
所謂典型化,就是化生活素材為具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這是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之一。文學創作作為一種特殊的審美創造,不能簡單地記錄事實,而需要把日常的生活現象典型化,這就是孕育作品時的藝術構思過程

在中國文學史上,隨著文學的發展,人們曾不斷地總結文學創作的經驗,探討文學創作問題。從先秦開始,人們就逐漸注意到文學托物言志反映生活的特點。晉代陸機的《文賦》,是中國文學理論史上第一篇系統論述創作的文章,其中心內容就是「論作文之利害所由」。陸機根據文學的實踐經驗,指出文學創作的難處在於「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從而提出了文學創作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等問題,對「物、」「情」、「文」三者的關系進行了探索,並比較細致地論述了創作中的構思過程,奠定了研究文學創作的基礎。齊梁時代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把創作論列為他的文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神思》中指出了文學創作過程中「神與物游」的思維特點;在《情采》篇中闡明了「為情而造文」的創作原則,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的藝術概括理論,同時還涉及文學創作的其他許多方面的問題,大大地開拓了有關文學創作理論研究的領域。此後,出現了浩如煙海的文論、詩話、評點等,其中不乏有關文學創作的甘苦之談和真知灼見,如清代葉燮在《原詩》中把被表現的客觀事物概括為理、事、情,把作者的主觀條件歸納為才、識、膽、力,對文學創作中的主客觀關系問題提出了可貴的見解;明代李贄、清代金人瑞、李漁等研究了小說、戲劇的創作經驗,也提出了不少精闢見解。主張主觀和客觀統一,崇尚物我交融,寓情於景,形神兼備,是中國文學創作理論的優良傳統。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以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為指導,從美學的觀點和歷史的觀點揭示了文學創作的基本原理。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了人的生產的共同規律,即「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人不僅要認識世界,而且要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造世界。文學創作是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集中表現,既要反映客觀的社會生活,又要表現主體的審美意識,作為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交融和結合,無疑地要受「美的規律」的直接制約。許多傑出作家的經驗表明,文學創作要對人生進行探索,必定要在作品中反映作家對生活的審美體驗,傾注他們的感情和理想。魯迅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中談到自己的創作經歷時指出,文學創作「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他在《俄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中又說,《阿Q正傳》反映的正是「在我的眼裡所經過的中國的人生」。巴金在《文學生活五十年》中總結自己的創作道路時指出:「我曾經說過:『我是從探索人生出發走上文學道路的。』五十多年中我也有放棄探索的時候;停止探索我就寫不出作品。……我的每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聲。」作家的這種探索和追求,正說明了文學創作的審美性質。 文學創作需要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這個過程極為復雜,其中包含著諸如素材積累、藝術構思、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問題。它因時因事而異,變化無窮,但又有一定的共同規律可循。

生活是文學的唯一源泉,作家從事文學創作應當從對生活的審美感受出發。他的生活積累越深厚,就越能培育出豐碩的果實。因此,作家首先必須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文學描寫的中心是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人,對於文學創作來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要善於在社會實踐中觀察人、剖析人的內心世界,關心人們的各種命運,設身處地地體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情緒、不同的色彩和節奏,從生活中獲得只有作家個人才能捕捉到的那種獨特的感受,抓住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特徵和行為。同時,要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反復的深入思考,透過生活現象探求生活真諦,逐步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在深入生活中,觀察、體驗、研究、分析各種人和各種社會現象,這是文學創作的前提。

文學創作作為一種特殊的審美創造,不能簡單地記錄事實,而需要把日常的生活現象典型化,這就是孕育作品時的藝術構思過程。所謂典型化,就是化生活素材為具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這是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之一。為此,必須經過藝術概括對生活進行選擇、提煉、改造、集中,虛構出新的形象。正如魯迅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中所說的:「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採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漸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是選取題材。作家所寫的應當是他受了感動而又認為有意義的審美對象,接著而來的,是醞釀主題。文學創作要取得成功,不僅要題材選擇得恰當,而且尤需從中發掘出它的深刻的含義,揭示出別人沒有覺察到的事物之間的某種本質聯系,獲得對生活的獨特的審美體驗。主題應該是從豐富的生活感受中反復思索和探求而醞釀成熟的結晶,它來自生活的深處,是和生動的表象有血有肉地聯系在一起的。藝術構思由此繼續深化,使生活表象和作家的審美意識融合起來,逐漸形成意象,最後才能化為藝術形象。

文學創作在藝術構思的基礎上,還有一個語言表達的過程。既要力求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又要尋找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高爾基說:「語言把我們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來,它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文學就是用語言來表達的造型藝術。」(《論散文》)語言具有描繪形象、喚起讀者形象聯想的功能,是因為語詞所表現的概念是同有關的表象聯系在一起的。作家應當掌握語言藝術的特點和技巧。從所反映的生活出發,去尋求最恰當的語言。老舍在《語言與生活》中說過:「語言脫離了生活就是死的。語言是生命與生活的聲音。」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對所寫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駕馭語言。

在文學創作過程中,作家掌握世界的方式有其特點,人們把作家形象地認識和反映生活的過程稱為形象思維或藝術思維。別林斯基在《智慧的痛苦》中說:「詩人用形象來思考;他不證明真理,卻顯示真理。」他在《藝術的觀念》中又指出:「藝術是對真理的直感的觀察,或者說是寓於形象的思維。」形象思維是人們的認識規律在文學創作領域中的特殊表現,體現為自覺的表象運動,通過形象的聯想、推測和組合,而構成新的藝術形象。它不僅是對生活的審美認識,而且是一種審美創造過程。當然,文學創作不只是依靠形象思維,它也離不開邏輯思維。茅盾在《漫談文藝創作》中指出:「可以這么說,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在作家頭腦中交錯進行,使創作過程中既有能夠反映時代精神的主題思想,又能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構思整體的兩面,它們的關系是辯證的,是相輔相成而不是對立的。」

情感、激情對於文學創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創作的重要動力,又是作品內容的重要因素。在創作過程中,作家必然對一些人物和現象流露出同情或喜愛,而對另一些人物和現象表示厭惡和反對,他必然要透過作品中的形象對生活作出評價,顯示出自己的傾向,並以這一切去感染讀者。作家對生活的審美認識、審美評價、審美感情、審美理想,都和他的世界觀分不開。然而,作家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的關系的表現又是很復雜的。對於一個作家來說,他的世界觀不一定是單純的,而且常常有發展變化。另一方面,在形象思維中往往表現出這樣的情況:形象一旦孕育成熟,就有他自身發展的邏輯,有時會修正作家原有的觀點。文學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形象的客觀意義,既可能超越作家原有的認識,也可能沒有達到作家原來的意圖。在文學創作過程中,作家的思想觀點和客觀的現實生活發生矛盾的情況是難免的。許多偉大的作家在面臨這種矛盾的時候,都力求忠實於客觀現實生活,糾正自己的錯誤觀點,而使思想得到提高。這也是文學創作中所常見的現象 。。

E. 文學理論 意境是怎麼形成的

意境理論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即使單就「意境」這一概念來說,在其誕生之前所經歷的過程也極其復雜,正如最後被稱之為嬰兒的生命,在其降生之前,必須在母體里經歷從最初的受精卵分裂、著床到形成桑胚體、胚層、胚芽、胚盤、胚胎的一系列復雜變化。意境的孕育、演變、發生、發展的過程,涉及的時間跨度大、牽涉的領域范圍廣、參與此過程的人文因素多,造成意境的沿波探源研究中.歧議難免。 
首先,對意境的歷史發展過程的翔分,意見不一。如劉九溯將意境說的歷史發展過程分為孕育、產生與發展、形成三個時期。夏昭炎、陳銘、薛富興等則採用四分法。「意境的發生甚為久遠.延續至今,已有約3000年的歷史。這3000年的歷史大體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即意境的第一個時期是孕育期、初始期,先秦至漢代,大體屬於這一時期;意境的第二個時期為其自覺形成期,漢末至魏晉南北朝.則屬於這一時期:意境的第三個時期,即它的成熟、鼎盛期,為唐、宋時期;第四個時期為意境的發展延續期,為元時清時期。」」夏昭炎這種劃分,在四分法中較為合理。陳銘把意境的歷史分為奠基期、衍化期、成熟期、深化期,具體的命名雖然不一,但對應的時段與特徵大致與夏說一致。吳建民認為:明清時意境論已經完成成熟,不但詩論中廣泛運用,而且詞論、文論、畫論甚至小說戲劇理論中亦常見。到王國維,對歷史漫長的意境論作了系統性的理論總結。」」薛富興則認為意境誕生於唐代,此前為哲學奠基期、美學准備期,宋為意境的鞏固期,明清則是意境的最後完成期,意境終結於王國維,可謂別是一說。 

其次,對於意境誕生的時間、確立的標志,說法不一。劉九洲視「詩言志」的觀點為意境說的先河,他又認為意境概念的提出是意境說產生的標志。張皓認為最早將「人境」與「意境」聯系起來的是東晉詩人陶淵睨,陶也是發現審美境界的先覺者,陶詩「結廬在人境,而無乍馬喧。⋯⋯此中有真意,欲辯己忘言。」(《飲酒》)詩中不僅創造了「採菊東籬」的意境,而且提到了「意」與「境」的概念,成為「意境」說的先導。葉朗則認為「境」作為美學范疇的提出,標志著意境說的誕生。夏昭炎對東周時代青銅蓮鶴方壺等藝術作品的結構形態以及《詩經》里的一些篇章進行了莢學分析後得出結論:先秦的詩歌、音樂、工藝美術等領域已經有了具相當魅力的意境,他對意境的出現與意境理論的出現進行了區分,此舉很有必要,因為學界確有一 部分人對此不加區分。作為藝術形態的「意境」的出現,與作為概念的「意境」的提出,以及作為學說或理論的「意境」的確立,並非同一層面的問題。 
再次,中國古代文藝觀點、學說,往往與哲思、政治、宗法、人倫、地域、門類等因素糾結在一起,導致概念范疇模糊、矛盾難免,這一方面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詮釋的空間,另一方面也造成後續的研究分歧叢生。意境探源中,有強調儒道佛的共同影響.如張文勛認為:「儒遵佛三家的學說的相互滲透和交融,是意境理論形成的主要來源。」有側重於佛教禪宗的,如張節末主張從佛學背景考察境界一意境的源源,他認為:「意境之意,與其說是害意之辯之意或者意象之意,還不如說是與六根中意根相對的思慮之意,而第六根即是依意根

起作用而形成的意識。」加上各個時代對於與意境相近的概念如「境」「境界」「境象」「意象」「意趣⋯氣象「『象外」「言外」「味外⋯情景」「情理」等概念、范疇之間的互釋互引、混用化用,導致枝節蔓延錯綜,彌漫散雜,大有「剪不斷,理還亂」之狀。 
另外,意境理論的發展並非按線性順序因時而進,倘若按時問的前後順序把前朝各代的眾多學說觀點逐條細述,或者可能落入材料堆砌的下場。或者鬍子眉毛一把抓,不得要領。倘若只截取粟一時段或某一流派,又有顧此失彼之弊端。古典形態的意境說主要存在形態是詩性、智慧性、禪悟性的片言只語,與邏輯概念式的理論話語差距很大,如何對意境的源流作出歷史性的梳理考辨,探討意境的歷史生成及其語義轉換,是一件極為棘手的任務

F. 文學理論的五大任務

文學理論的任務:文學活動論,文學作品構成論,文學接受論,文學創作論,文學活動本質論

文學理論有關文學的本質、特徵、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的原理、原則。文藝學的一個門類。廣義的文藝學,是研究文學藝術的科學;狹義的文藝學,只研究文學。傳統的習慣把它分成三個門類:文學理論、文學史和文學批評。

文學理論都以文學為研究對象,都要求把歷史的、現實的文學理論與文學史和邏輯的研究結合起來。從古往今來的文學現象中,找出文學的本質和規律,揭示文學的不同形態的特點。



(6)文學理論創造擴展閱讀:

文學理論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鮮明的價值取向。實踐品格在於它來源於文學實踐,同時又受文學實踐的檢驗,並進而指導文學實踐活動。

其價值取向品格在於作為文學實踐活動經驗的總結,總是打上階級或階層的烙印,體現出明確的價值取向。同一客體可以形成多對象,並可運用多視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所以形成了多樣化形態。

G. 文學理論的四要素和五個專題極其關系

文學的四要素:世界 作品 讀者 藝術家
第一,文學活動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有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從而顯示出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的特徵。文學發展的根由,文學發展的規律構成了「文學活動發展論」。第二,文學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必然與人類的其他活動不同,在性質上必然有其獨特之處,而從總體上來研究文學活動區別於其他活動的特殊性質,這就形成了文學活動本質論。第三,「世界」就是我們所指的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是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但社會生活本身還不是文學,社會生活的原料必須經過作家的藝術創造,才能變成文學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據生活進行藝術創造的過程和規律,就形成了文學創作論。第四,作家創作出來的文學文本在閱讀、研究和批評中變成了作品,文學作品是一個復雜的結構,其中像題材、形象、語言、結構、類型、風格等都是作品構成中的重要問題,而研究作品的構成因素及其相互關系,這就形成了作品構成論。第五,作家筆下的文學作為文本如果被束之高閣,不與讀者見面,那還是死的東西,還不是活的審美對象,文本一定要經過讀者的閱讀、鑒賞、批評,才能變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體,才能變成審美對象,而研究讀者接受過程和規律,就形成了文學接受論。由此可見,文學理論體系中的活動論、本質論、創造輪、作品論、接受論恰好是與文學四要素構成的文學活動的結構和發展關系相對應的。文學活動的結構和發展關系規定了文學理論的任務。

H. 以一部文學作品為例,敘述其文學創造過程。(文學理論題,最好長一點)

兄弟咱們應該是一個班的,我感覺這個問題一時不能有答案😭😭還是自己加油吧,不過如果你找到了記得發我一份哈😜😜

I. 文學理論對文學創作的指導意義

文學理論是文學研究的一個分支,文學研 究包括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批評,它內 們有不同的研究容對象和不同的任務。文學 理論是對所有文學現象的研究,它的任務 有兩個,一是學術任務,一是社會任務。 其學術任務簡言之就是追求文學現象的本 質和規律;其社會任務是既總結文學經驗 ,又指導文學活動。它與文學史、文學批 評相輔相成。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必須有文 學理論的指導,同時文學理論也從對文學 史的建立和文學批評的實踐中總結得出。 在文學研究系統中,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沒有孰輕孰重之言,而是形成了一個穩 定的三角,共同構建起了文藝學的理論框 架和實踐方法。

閱讀全文

與文學理論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