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歐楷是誰發明的

歐楷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9-04 16:58:43

⑴ 中國的歐體,顏體,柳體是那些人發明

書法是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四千年來,產生了無數傑出的書法家和珍貴的書法藝術作品。這些書法家在作品上形成了不同的風格,並且被後世推崇和繼承,對中國書法藝術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在字體大的分類上存在楷體、行書、草書等主要類型。因為楷體字易於辨認,通用性強,所以在使用中較多出現。楷書經鍾繇首創,二王發展,魏碑創新,到了唐代,把魏晉時期風格截然不同的南北風格的楷體統一起來。這種統一工作在被譽為初唐四大家的歐陽詢(557-641)、虞世南(558-638)、褚遂良(596-658)、薛稷(649-713)那裡得以完成,真正的楷書直到唐代才最終成熟。主要的楷體有:歐體、顏體、柳體、魏碑體等。顏真卿(709-785)開創顏體字。顏楷用筆藏頭護尾,線條骨肉豐腴,結子端莊雄麗,篇章朴茂充實,把楷書之美推向了極致。其總體風格是森嚴大度,雄渾剛健,堂堂正正,氣勢磅礴。柳公權(778-865)的楷書形成了另一種風格。與顏真卿齊名,俗稱「顏筋柳骨」,說明柳公權以骨力取勝。柳公權的楷書工整規范,深的帝王喜愛,在社會上影響很大。現在漢子的形體結構基本脫胎與柳體。魏碑體,在魏晉南北朝的北方地區流行。這一時期保存下來的書法作品,主要在一大批的石碑上,並以北魏最多,所以就把這種書體稱為「魏碑體」。魏碑體多用方筆,結體橫肩,內圓外方,給人以粗獷豪放之感。

⑵ 歐陽詢創造的書法八決分別是什麼

其「八訣」為:
(點)如高峰墜石;
(橫戈)如長空之新月;
(橫)如千里之陣雲;
(豎)如萬歲之枯藤;
(豎戈)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
(折)如萬鈞之弩發;
(撇)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
(捺)一波常三過筆。

⑶ 歐體書法是誰創的

歐陽詢(557一641年),漢族,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於衡州(今 衡陽 ),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隋時官太常博士,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也稱「歐陽率更」。與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他的字有多人評論。 歐陽洵聰敏勤學,讀書數行同盡,少年時就博覽古今,精通《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三史,尤其篤好書法,幾乎達到痴迷的程度。據說有一次歐陽洵騎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晉代書法名家索靖所寫的石碑。他騎在馬上仔細觀看了一陣才離開,但剛走幾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馬觀賞,贊嘆多次,而不願離去,便乾脆鋪上氈子坐下反復揣摩,最後竟在碑旁一連坐卧了3天才離去。 歐陽洵練習書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後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氣勁峭,法度嚴整,被後代書家奉為圭臬,以「歐體」之稱傳世。唐代書法品評著作《書斷》稱:「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擾龍蛇戰斗之象,雲霧輕籠之勢,幾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書,出於太令,別成一體,森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永,潤色寡於虞世南。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之致。」 宋《宣和書譜》譽其正楷為「翰墨之冠」。據史書記載,歐陽詢的形貌很醜陋,但他的書法卻譽滿天下,人們都爭著想得到他親筆書寫的尺犢文字,一旦得到就視作圭寶,作為自己習字的範本。唐武德(618-624)年間,高麗(今朝鮮)特地派使者來長安求取歐陽詢的書法。唐高祖李淵感嘆地說:「沒想到歐陽詢的名聲竟大到連遠方的夷狄都知道。他們看到歐陽詢的筆跡,一定以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歐陽詢以80多歲的高齡於貞觀(626-649)年間逝世,身後傳世的墨跡有《卜商帖》、《張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等,都堪稱書法藝術的瑰寶。後人將他與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稱為「唐初四大書家」。歐陽詢不僅是一代書法大家,而且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出練書習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墜石, 如長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陣雲,如萬歲之枯藤,如勁松倒折、如落掛之石崖,如萬鈞之弩發,如利劍斷犀角,如一波之過筆」。歐陽詢所撰《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學書的經驗總結,比較具體地總結了書法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形式技巧和美學要求,是我國書法理論的珍貴遺產。 [編輯本段]【書法造詣】 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勁,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其源出於漢隸,骨氣勁峭,法度謹嚴,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畫穿插,安排妥貼。楷書以《九成宮醴泉銘》等,行書以《夢奠帖》、《張翰帖》等為最著名。其他書體,也無一不佳,唐張懷瓘《書斷》中說:「詢八體盡能,筆力險勁,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猶龍蛇戰斗之象,雲霧輕寵之勢,風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朽出於大令,別成一體,森森然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水,潤色寡於虞世南。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雅之致。」 虞世南說他「不擇紙筆,皆能如意」。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帖》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歐陽詢的書法早在隋朝就已聲名鵲起,遠揚海外。進入唐朝,更是人書俱老,爐火純青。但歐陽詢自己卻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依然讀碑臨帖,精益求精。 有一次,歐陽詢外出遊覽,在道旁見到一塊西晉書法家-索靖所寫的章草石碑,看了幾眼,覺得寫得一般。但轉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書匠,那麼他的書法定會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個水落石出。於是佇立在碑前,反覆地觀看了幾遍,才發現了其中精深絕妙之處。歐陽詢坐卧於石碑旁摸索比劃竟達三天三夜之久。歐陽詢終於領悟到索靖書法用筆的精神所在,因而書法亦更臻完美觀止。 楷書,是歐陽詢得意的作品,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立。 所創「歐陽詢八訣」書法理論,具有獨到見解。對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黃自元結構92法的著述,均有啟示。其「八決」為:(點)如高峰墜石;(橫戈)如長空之新月;(橫)如千里之陣雲;(豎)如萬歲之枯藤;(堅戈)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折)如萬鈞之弩發;(撇)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過筆。 [編輯本段]【常見歐書碑刻】 1、《九成宮醴泉銘》:楷書,是歐陽詢的代表作,學歐書多以此為範本,魏徵撰文,唐大宗貞觀六年。公元623年)立碑。書法嚴謹峭勁,不取姿嵋之態。 2、《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也稱《溫彥博碑》:楷書,書此碑文時,已80高齡。唐大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立碑。 3、《皇甫誕碑》全稱《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宏議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稱《皇甫君碑》:楷書,是歐陽詢年輕時的作品,無立碑年月,碑藏於陝西西安。 4、《化度寺塔銘》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 [編輯本段]【相關碑帖】 化度寺塔銘 九成宮醴泉銘 虞恭公溫彥博碑 皇甫誕碑 黃帝陰符經(現藏於徐州市博物館) 薦福寺碑(已佚) 張翰思鱸帖 皇甫誕碑 夢奠帖 卜商帖 正草千字文 行書千字文 [編輯本段]【相關故事】 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譯文: 唐代歐陽詢,有一天騎馬趕路,無意中看到一塊古碑。原來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他駐馬瀏覽,看了很久後離開。他走離古碑幾百步又返回來,下了馬站在碑前觀察,等到疲乏,又鋪開皮衣坐下來觀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離去。 【歐陽詢的書法理論】 傳授訣 每秉筆必在圓正,氣力縱橫重輕,凝思靜慮。當審字勢,四面停均,八邊俱備;長短合度,粗細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又不可瘦,瘦當枯形,復不可肥,肥即質濁。細詳緩臨,自然備體,此是最要妙處。貞觀六年七月十二日,詢書付善奴授訣。 八訣 丶[點如高峰之墜石。 L[豎彎鉤似長空之初月。 一[橫若千里之陣雲。 丨[豎如萬歲之枯藤。 [斜鉤勁松倒折,落掛石崖。 [橫折鉤如萬鈞之弩發。 丿[撇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 ㄟ[捺一被常三過筆。 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虛拳直腕,指齊掌空,意在筆前,文向思後。分間布白,勿令偏側。墨淡則傷神彩,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勿使傷於軟弱,不須怒降為奇。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隨其大小。不可頭輕尾重,無令左短右長,斜正如人,上稱下載,東映西帶,氣宇融和,精神灑落,省此微言,孰為不可也。 用筆論 有翰林善書大夫言於寮故無名公子曰:「自書契之興,篆隸滋起,百家千體,紛雜不同。至於盡妙窮神,作范垂代,騰芳飛譽,冠絕古今,惟右軍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之數百年之內,無人擬者,蓋與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筆運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歟?」公子從容斂衽而言曰:「仆庸疏愚昧,稟命輕微,無祿代耕,留心筆硯。至如天挺、功力,誠加大夫之說。用筆之趣,請聞其說。」大夫欣然而笑曰:「此難能也,子欲聞乎?」公子曰:「予自少及長,凝情翰墨,每覽異體奇跡,未嘗不循環吟玩。抽其妙思,終日臨仿,至於皓首而無退倦也。 「夫用筆之法,急捉短搦,迅牽疾掣,懸針垂露,蠖屈蛇伸,灑落蕭條,點綴閑雅,行行眩目,字字驚心,若上苑之春花,無處不發,抑亦可觀,是予用筆之妙也。 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餘論,善無所加。然仆見聞異於是,輒以聞見便耽玩之。奉對大賢座,未敢抄說。」大夫曰:「與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異同,焉得不敘?」公子曰:「向之造次,濫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大夫曰:「妙善異述,達者共傳,請不秘之,粗陳梗概。」公子安退位逡巡,緩頰而言曰:「夫用筆之體會,須鉤粘才把,緩紲徐收,梯不虛發,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壯則口吻而口口,麗則綺靡而消遒。若枯松之卧高嶺。類巨石之偃鴻溝。同鸞鳳之鼓舞,等鴛鴦之沉浮。彷彿兮若神仙來往,宛轉兮似獸伏龍游。其墨或灑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勢,隨其變巧,藏鋒靡露,壓尾難討,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因。唯截紙棱,撇娘密紹,務在經實,無令怯少。隱隱軫軫,譬河漢之出眾星,昆岡之出珍寶,既錯落而燦爛,復逯連而掃撩。方圓上下而相副,繹絡盤桓而圍繞。觀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筆之趣,信然可珍,竊謂合乎古道。」 大夫應聲而起,行吟而嘆曰:夫游畎澮者,詎測溟海之深;升培塿者,寧知泰山之峻。今屬公子吐論,通幽洞微,過鍾、張之門,入羲、獻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後昆。中心藏之,蓋棺乃止。」公子謝曰:「鄙說疏淺,未足可珍,忽枉話言,不勝慚懼。」 結字三十六法 後人根據歐陽詢的結字特點總結了三十六種結字的法則,稱為歐陽結字三十六法 。 排疊:字欲其排疊疏密停勻,不可或闊或狹,如「壽」、「藁」、「畫」、「竇」、「筆」、「麗」、「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類,《八訣》所謂「分間布白",又曰「調勻點畫」是也。高宗《唱法》所謂「堆垛」亦是也。 避就:避密就疏,避險就易,避遠就近,欲其彼此映帶得宜。又如「廬」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當相同;「府」字一筆向下,一筆向左;「逢」字下「辶」拔出,則上必作點,亦避重疊而就簡徑也。 頂戴: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輕者,頂戴,欲其得勢,如「曡」、「壘」、「葯」、「鸞」、「驚」、「鷺」、「鬐」、「聲」、「醫」之類,《八訣》所謂斜正如人上稱下載,又謂不可頭輕尾重是也。 穿插:字畫交錯者,欲其疏密,長短、大小勻停,如「中」、「弗」、「井"、「曲"、「冊"、「兼"、「禹"、「禹"、「爽"、「爾"、「襄"、「甬"、「耳"、「婁"、「由"、「垂"、「車"、「無"、「密"之類,《八訣》所謂四面停勻,八邊具備是也。 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體勢,不可差錯。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類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類是也。 偏側: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側、欹斜,亦當隨其字勢結體。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幾"之類;向左者,如「夕"、「朋"、「乃"、「勿"、「少"、「厷"之類;正如偏者,如「亥"、「女"、「丈"、「父"、「互"、「不"之類。字法所謂偏者正之,正者偏之,又其妙也。《八訣》又謂勿令偏側,亦是也。 挑¤:字之形勢,有須挑¤者,如「戈"、「弋"、「武"、「九"、「氣"之類;又如「獻"、「勵"、「散"、「斷"之字,左邊既多,須得右邊¤之,如「省"、「炙"之類,上偏者須得下¤之,使相稱為善。 相讓: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須彼此相讓,方為盡善。如「馬"旁、「糹"旁、「鳥"旁諸字,須左邊平直,然後右邊可作字,否則妨礙不便。如「羉[上無四]"字,以中央「言"字上畫短,讓兩「糹"出;如「辦"字,其中近下,讓兩「辛」出;如「鷗」、「鶠」、「馳"字,兩旁俱上狹下闊,亦當相讓;如「嗚"、「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防礙,然後為佳,此類嚴也。 補空:如「我」、「哉"字,作點須對左邊實處,不可與「成"、「戟」、諸「戈',字同。如「襲」、「辟',、「餐',、「贛',之類,欲其四滿方正也,如《醴泉銘》「建"字是也。 覆蓋:如「寶」、「容」之類,點須正,畫須圓明,不宜相著,上長下短。 貼零:如「令"、「今"、「冬"、「寒"之類是也。 粘合:字之本相離開者,即欲粘合,使相著顧揖乃佳,如諸偏旁字「卧」、「鑒」、「非」、「門」之類是也。 捷速:如「鳳"、「風」之類,兩邊速宜圓¤,用筆時左邊勢宜疾,背筆時意中如電是也。 滿不要虛:如「園"、「圃」、「圖"、「國」、「回"、「包"、「南」、「隔」、「目」、「四"、「勾」之類是也。 意連:字有形斷而意連者,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之類是也。 覆冒: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雲"頭、「穴"、「宀」、「榮字頭」頭,「奢」、「金"、「食"、「夅」、「巷」、「泰」之類是也。 垂曳:垂如「都」、「鄉」、「卿」、「卯」、「夅"之類,曳如「水"、「支」、「欠"、「皮"、「更」、「辶」、「走"、「民」、「也"之類是也。 借換:如《醴泉銘》「秘」字就「示」字右點,作「必"字左點,此借換也。《黃庭經》「¤」字,「¤」字,亦借換也。又如「靈,,字,法帖中或作「¤」、或作「小",亦借換也。又如「蘇」之為「蘓」、「秋」之為「秌",「鵝」之為「¤[上我下鳥]」,為「¤[左鳥右我]」之類,為其字難結體,故互換如此,亦借換也,所謂東映西帶是也。 增減:字有難結體者,或因筆畫少而增添,如「新"之為「¤」、「建」之為「¤」,是也。或因筆畫多而減省,如「曹"之為「¤」、「美」之為「¤"。但欲體勢茂美,不論古字當如何書也。 應副:字之點畫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帶,故必得應副相稱而後可。如「龍」、「詩"、「讐」、「轉」之類,必一畫對一畫,相應亦相副也。 撐拄:字之獨立者,必得撐拄,然後勁可觀。如「可"、「下」、「永"、「亨"、「亭"、「寧"、「丁」、「手"、「司"、「卉',、「草"、「矛」、「巾」、「千」、「予」、「於」、「弓」之類是也。 朝揖:凡字之有偏旁者,皆欲相顧,兩文成字者為多,如「鄒」、「謝」、「鋤」、「儲」之類,與三體成字者,若「讐」、「斑」之類,尤欲相朝揖,《八訣》所謂迎相顧揖是也。 救應:凡作字,一筆才落,便當思第二、三筆如何救應,如何結裹,《書法》所謂意在筆先,文向思後是也。 附離:字之形體,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離,如「形」、「影」、「飛"、「起」、「超」、「飲」、「勉」,凡有「文」、「欠」、「支"旁者之類,以小附大,以少附多是也。 回抱:回抱向左者如「曷"、「丐"、「易"、「¤"之類,向右者如「艮"、「鬼"、「包"、「旭」、「它"之類是也。 包裹:謂如「園"、「圃」打圈之類四圍包裹者也;「向"、「尚",上包下,「幽"、「凶"、下包上;「匱」、「匡",左包右;「旬"、「匈",右包左之類是也。 卻好:謂其包裹斗湊不致失勢,結束停當,皆得其宜也。 小成大:字以大成小者,如「門",「辶」下大者是也。以小成大,則字之成形及其小字,故謂之小成大,如「孤"字只在末後一「\[捺]",「寧」字只在末後一「]",「欠」字一拔,「戈"字一點之類是也。 小大成形:謂小字大字各字有形勢也。東坡先生曰: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若能大字結密,小字寬綽,則盡善盡美矣。 小大 大小:《書法》曰,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寬猛得宜。譬如「日"字之小,難與「國"字同大,如「一"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畫與密者相間,必當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帶得宜,然後為上。或曰:「謂上小下大,上大下小,欲其相稱。"亦一說也。 左小右大:此一節乃字之病,左右大小,欲其相停,人之結字,易於左小而右大,故此與下二節,著其病也。 左高右低 左短右長:此二節皆字之病。不可左高右低,是謂單肩。左短右長,《八訣》所謂勿令左短右長是也。 褊:學歐書者易於作字狹長,故此法欲其結束整齊,收斂緊密,排疊次第,則有老氣,《書譜》所謂密為老氣,此所以貴為褊也。 各自成形:凡寫字欲其合而為一亦好,分而異體亦好,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至於疏密大小,長短闊狹亦然,要當消詳也。 相管領:欲其彼此顧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 應接:字之點畫,欲其互相應接。兩點者如「小"、「八"、「忄"自相應接;三點者如「糹"則左朝右,中朝上,右朝左;四點如「然"、「無"二字,則兩旁二點相應,中間接又作灬亦相應接;至於丿、\[捺]、「水"、「木"、「州"、「無"之類亦然。 已上皆言其大略,又在學者能以意消詳,觸類而長之可也。
求採納

⑷ 歐體,顏體,柳體的創始人是誰

1、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
2、歐陽詢(557-641)統一了楷書風格,顏真卿(709-785)開創雄渾的顏體字,柳公權創立柳體字則以骨力取勝。
3、書法是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四千年來,產生了無數傑出的書法家和珍貴的書法藝術作品.這些書法家在作品上形成了不同的風格,並且被後世推崇和繼承,對中國書法藝術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在字體大的分類上存在楷體、行書、草書等主要類型.因為楷體字易於辨認,通用性強,所以在使用中較多出現.楷書經鍾繇首創,二王發展,魏碑創新,到了唐代,把魏晉時期風格截然不同的南北風格的楷體統一起來.這種統一工作在被譽為初唐四大家的歐陽詢(557-641)、虞世南(558-638)、褚遂良(596-658)、薛稷(649-713)那裡得以完成,真正的楷書直到唐代才最終成熟.主要的楷體有:歐體、顏體、柳體、魏碑體等.顏真卿(709-785)開創顏體字.顏楷用筆藏頭護尾,線條骨肉豐腴,結子端莊雄麗,篇章朴茂充實,把楷書之美推向了極致.其總體風格是森嚴大度,雄渾剛健,堂堂正正,氣勢磅礴.柳公權(778-865)的楷書形成了另一種風格.與顏真卿齊名,俗稱「顏筋柳骨」,說明柳公權以骨力取勝.柳公權的楷書工整規范,深得帝王喜愛。
4、在社會上影響很大.現在漢字的形體結構基本脫胎於柳體、魏碑體,在魏晉南北朝的北方地區流行,這一時期保存下來的書法作品,主要在一大批的石碑上,並以北魏最多,所以就把這種書體稱為「魏碑體」。魏碑體多用方筆,結體橫肩,內圓外方,給人以粗獷豪放之感。

⑸ 齊魯歐楷說的是誰的書法

在北京榮寶齋見過他和著名書法家潘守宇(字鴻偉,齊魯歐楷第一人)的正楷書法,每平價格上萬,夠貴的

⑹ 人稱「歐體」的書法家是誰

中國四大書法家,一般的是指顏柳歐趙楷書四體的創始人: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和趙孟俯
人稱「歐體」的書法家是歐陽詢

⑺ 趙體是那個發明的,柳體是哪個發明的,歐體是那個發明的,顏體是哪個發明的.

趙體——趙孟頫
柳體——柳公權
歐體——歐陽詢
顏體——顏真卿
這是不同時期的四位書家,以自己的書體的得到當時及後世人們的尊崇與喜愛,分別以他們各自的姓命名的。

⑻ 當代歐楷大家是誰呢

應該是盧中南。因為田英章的歐楷是經過美化的,已經失去「險絕」的意味。

⑼ 中國書法史上的楷書四大家是誰個有哪些代表作品

唐朝的歐陽詢、唐朝的顏真卿、唐朝的柳公權、元朝的趙孟頫。

1、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峻,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

唐朝歐陽詢:其楷書法度嚴謹,筆力險峻,世稱「唐人楷書第一」,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

2、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初學「草聖」張旭,初唐四家,後廣收博取,一變古法,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

唐朝顏真卿(顏體) :其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世稱「顏體」,代表作《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

3、柳公權(778-865),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他的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

唐朝柳公權(柳體) :其楷書清健遒勁,結體嚴謹,筆法精妙,筆力挺拔,世稱「柳體」,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

4、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元朝趙孟頫:其楷書圓潤清秀,端正嚴謹,又不失行書之飄逸娟秀,世稱「趙體」,代表作《玄妙觀重修三門記》。

(9)歐楷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楷書的分類:

1、小楷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一位傑出的隸書大師,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准。

2、大楷

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一寸以上、數寸以下見方的真書稱為大楷。較此更大的真書大字被稱為「榜書」、「擘窠書」。根據歷代書法家積累的經驗,學習書法應先寫大楷,作基本練習。掌握好大楷的點畫、結構、布白,做到點畫准確精到,結構疏密得當,則退而寫小楷可做到結體寬綽開張,點畫規矩清楚;進而學榜書則能結密無間而氣魄宏闊,不致渙散無神。

⑽ 歐楷發明人

m8e1

閱讀全文

與歐楷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