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的本質是什麼
「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是人的現實本質,「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則是人的形而上本質。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人的解放的學說,因而人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阿基米德點,而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就成了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前提。
馬克思主義通常在人的現實生存和形上本體兩個層面來理解人的本質,「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是人的現實本質,不足以構建起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基礎。
「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則是人的形而上本質,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思維和理論前提,它把人和動物從根本上區別開來,也把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本質理論與以往人的本質理論徹底區別開來,同時,它還是馬克思主義人學、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等理論的首要基礎。
(1)人具有創造的本質擴展閱讀:
「自由的自覺的活動」作為人的本質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繼續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深入的研究,我們就會發現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都是建立在「自由的自覺的活動」這一人的本質的基礎之上的。
「人的依賴關系」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和「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階段,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關於人的發展的重大貢獻。
然而這一理論貢獻卻是以對人的本質的理解為前提的,也就是說以人的「自由的自覺的活動」作為其內在的邏輯,人的發展本質上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的實現,因而馬克思主義正是根據人的「自由的自覺的活動」的實現狀況和質的飛躍來確立人的發展階段與未來形態的。
『貳』 人類創造的表現有哪些
1、創造的基本定義
創造是指將兩個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系起來,以達到某種目的行為。
創造的本質在於甄選!甄選出真正有建設性的聯系(事物或概念之間的聯系)。
例如,當你想拿到桌子上的一個花瓶而又因為自己太矮而夠不著時,你撓撓頭往周圍看了看,發現旁邊有一個凳子!你突然想到也許可以通過站到凳子上而夠到花瓶,這是最關鍵的一步,通常稱為靈感(這個現象類似於生物中的突變,這里發生的變化是改變了凳子只是用來坐的這樣的觀念),做到這一步時你已經將「凳子」和「自己的身體」這兩個概念在頭腦里聯系起來了,並且進行了一個思想試驗過程:首先看了看凳子的高度,大概判斷了下自己如果站在上頭很可能就可以夠著花瓶了,並且覺得自己肯定可以爬到凳子上去。於是你頭腦中迅速閃過了你爬到凳子上然後順利夠著花瓶的圖景。這個思維過程完成後,你就完成了一個「手續概念」的創造。為了方便陳述,你還可以把剛才這個手續概念命名為:「通過站在凳子上拿到桌子上的花瓶的方法」。
為了驗證剛才創造的這一手續的可行性,你將你的想法付諸實現,結果也許真的可行,也許不可行,或者造成了你沒有想到的結果。比如凳子翻了你摔倒了,還把花瓶打碎了。這都是因為你在頭腦中模擬的過程忽略了某些應該考慮的重要因素(比如凳子的穩定性,地面的摩擦系數,或者對凳子和自己的高度判斷不準確等等)造成的。如果可行,並且拿到了花瓶,那麼你就進行了一個「概念的物理實現」的創造過程。也就是說你將你創造的概念的「物理實際」也創造出來了。它本質上就像你完成了一個建築的設計,並且親自把它建造出來一樣。經歷了這件事後,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就能夠馬上想起已經建設完成的這個概念,這就是你增長的知識。 可見創造可以分為概念的創造和概念的物理實現創造兩種。
2、創造的起點
人們通俗的理解為創造意念,簡稱為「創意」!科學的、完整的創意必須是一整套解決方案。盡管只是停留在技術設計的層面上,畢竟是為一切的創造活動提供最初始的構想藍圖。
3、創造力
人們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不斷的創造出新的適合人類需求的各種精神、物質產品,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產能,簡稱為創造力!也可以稱之為:創造產能!這是人類科學技術前沿的發明家們的艱辛而又快樂、奮斗的事業!
一個人的錯誤,有可能僥幸地成為另一個人的發現。
蘋果里的星星
兒子走上前來,向我報告幼兒園里的新聞,說他又學會了新東西,想在我面前顯示顯示。他打開抽屜,拿出一把還不該他用的小刀,又從冰箱里取出一隻蘋果,說:「爸爸,我要讓您看看里頭藏著什麼。」「我知道蘋果裡面是什麼。」我說。「來,還是讓我切給您看看吧。」他說著把蘋果一切兩半——切錯了。我們都知道,正確的切法應該是從莖部切到底部窩凹處。而他呢,卻是把蘋果橫放著,攔腰切下去。然後,他把切好的蘋果伸到我面前:「爸爸看哪,里頭有顆星星呢。」
真的,從橫切面看,蘋果核果然顯一個清晰的五角星狀。我這一生不知吃過多少蘋果,總是規規矩矩地按正確的切法把它們一切兩半,卻從未疑心過還有什麼隱藏的圖案我尚未發現!於是,在那麼一天,我孩子把這消息帶回家來,徹底改變了冥頑不化的我。
不論是誰,第一次切「錯」蘋果,大凡都僅出於好奇,或由於疏忽所致。使我深深觸動的是,這深藏其中,不為人知的圖案竟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它先從不知什麼地方傳到我兒子的幼兒園,接著便傳給我,現在又傳給你們大家。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叫創造力,往小處說,就是蘋果——切「錯」的蘋果。
『叄』 人的本質是什麼。
人不一定什麼都不對伴侶有隱瞞
因為有時候隱瞞更是一種體貼和溫柔
人處於這個社會始終需要各種狀態
所以常常需要在人前有屬於自己的面具
但是不能因此沒有自己
所以也需要有沒有面具的一面
讓自己知道還有自己
可以休息
個人認為做人為別人想會快樂的
只要不是太主觀的以為自己想的都是正確的就好了
否則會給別人帶來負擔自己也沒有快樂
愛情對於你來說算什麼
我
也不清楚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愛情是一種排解寂寞
互相寄託的工具
誠實是相對的
不是絕對的
我覺得不違反傷害別人前提的情況可以自己的情況選擇是否誠實每個細節
太追究別人的細節會讓自己很累並且不愉快
而你只能聰明的注意到細節卻沒有聰明到可以解決問題
被人欺騙
是兩方面
有時候自己無意識中
沒有注意一些事情
或者理解錯了某些事
錯信任了某些事和某些人
人一輩子需要不斷磨練自己的眼光和判斷
不是人人都可以一次成功明白很多的
更多的時候還是應該冷靜的判斷一些人和事情
才可以避免欺騙
但是的確要別人信任你首先要信任別人
但是也要注意方法和時機的選擇`
太過於急噪的輕信或者不合適宜的要求別人的信任都是不合理的
友情?
正常意義來說
友情是介於愛情外
親情下的
一個另外的情結
一些彼此沒有愛情和血緣牽扯的人組成的一種新的信任和感情
可以在需要時互相幫助
即使不能給你更多的幫助
最起碼可以陪伴
不容易變質
但是事事無絕對
這個世界的現實可以改變很多感情的
只能說人不夠堅定
不能說友情很不堪
至於你的友情對於你來說算什麼?
如果你覺得你的友情很虛偽
只能說你還需要
體會更多
要懂得去經營才可以
『肆』 人的本質是什麼
關於人的本質
高爾泰
人和人的解放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心問題,也是現代美學的中心問題。
審美能力是人的一種本質能力。審美的需要是人的一種基本的需要。所以美的本質,基於人的本質。美的哲學,是人的哲學中一個關鍵性的有機組成部分。研究美則不研究人,或者研究人而不研究美,在這兩個方面都很難深入。
由於極「左」路線的干擾,「人」這一馬克思主義的中心問題,長期以來是一個重門深鎖的禁區,以致於現在要研究這個問題,不得不從頭開始。本文的寫作,是為尋找出發點而作的一個初步的努力,只談了一個人的本質問題,即便如此也還是感到題目太大。「茫茫大海與無齊,無限行程望欲迷」。不知一葉蓬舟,能得幾許?
一
我們關於「本質」的理論,是一種方法論,而不是本體論。它是我們把一事物與一切其他事物及其有機整體區分開來加以研究的方法。宇宙本體是一個有機的和生態的過程,一股生生不息的永恆之流,如果沒有這樣一種方法,則所有的事物在其終極的意義上將合而為一,而在現象上的多樣性將不可理解。
分開來看,一事物、一過程與其他事物、其他過程是有區別的,但不是獨立的。
所謂「本質」,是指一件事物或一個過程在生生不息的宇宙萬物及其有機整體中有別於其他事物、其他過程的內在基本特徵。所以要確定一中物一過程的本質,只有把它放在與他事物、他過程的整體關系中來考察,才有可能。例如生物的本質是相對於無生物而言的,它必須以無生物為對象,與無生物作比較,才能確定。人的本質是相對於自然界的其他動物而言的,它必須以動物為對象,與動物作比較,才能確定。
所以關於本質的規定性,不僅來自人類具體地考察各別事物的需要,也來自人類整體地認識世界的需要。孤立的、單獨的事物是沒有本質的。孤立的、單獨的個人也是沒有本質的。用馬克思的話說,這就叫「無對象的本質是非本質」。在馬克思看來,人怎樣超越出動物界,人就怎樣進入歷史,而形成自己的本質。
所以馬克思著作中經常出現的「人的本性」、「人的本質」這種提法,同現在在我國學術討論中所通用的「共同人性」這一提法,有重大區別。我們所謂的「共同人性」,是同人的「階級性」相對而言的。後者是指在一定歷史階段上和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處於一定地位的人的屬性;而前者則是指這種「階級地」不同的人們之間相同和共有的東西,即人的自然本性。而無論是後者,還是前者,都不能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後者是指人和差異而不是指人和動物的差異。在歷史和社會之中,人和人的這種相同之處,只能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如食慾、性慾之類生物學上的本能,而這些本能,是動物也有的。
這兩種說法,表面上有所不同,實際上殊路同歸。說人的思想行為是由他的階級利益所決定,實際上也就是說追求利益的本能是一切人共同的本能,也是人性論。二者的差異僅僅在於,一是指具體的人性,一是指抽象的人性;一是指人性在不同社會必然性的基礎上形成的不同異化形態,一是搦產生這一切社會必然性及其異化形態的同一個自然必然性。歸根結底,二者並不矛盾。人類之劃分為不同階級,不過是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短暫的一瞬。在么衣制出現以前漫長的原始社會,和消滅了私有財產以後的漫長的共產主義社會,都是沒有階級的人類社會,那時沒有階級性,不等於沒有人性。二者是一個東西的兩種表現。
所以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不是人的本質。把階級性當作人的本質是對於社會必然性的盲目。把共同人性當作人的本質是對於自然必然性的盲目。而歸根結底。所謂「社會必然性」,例如經濟必然性,不過是社會中的自然而已。盲目(無意識、不自覺)是動物的特點。這兩種對於必然性的盲目,具有同一種動物的性質。正如在原始自然中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在社會的自然中,人也具有自己的動物性。例如在等級森嚴的中世紀封建社會,「君君臣臣」被看作和「父父子子」一樣的自然現象,人類社會就象自然界生出狼和羊,或者蜂王、雄蜂和工蜂那樣直接生出王公、貴州和奴隸。這種情況,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類史上的動物時期,是人類動物學」。
當然,「人類動物學」不完全等於動物的動物學。它經過了人類異化勞動的一系列中介,如法律、政治經濟制度等中介環節,打亂了原來的自然秩序,呈現出一種錯雜的狀態。例如,馬克思指出,在自然界是工蜂殺死雄蜂,而在人類社會,則是雄蜂殺死工蜂,即不勞而獲者殺死勞動者——用工作把他們折磨死。這種情況不同於自然界,但同樣「使人脫離自己的普遍本質,把人變成直接本身的規定性所擺布的動物」。
把人性或人性的某種異化形態(階級性)當作人的本質,無異於把動物學當作人學。在這個領域內尋找人的本質,那就——借用一個現成的比喻來說——象易卜生筆下的人物培爾·金特在剝洋蔥皮;他剝了又剝,除了皮還是皮,終於沒有得到「洋蔥本身」。對人人瓣語言和行為,用政治經濟學的、或者心理分析學的術語作 出解釋是容易的。例如,數學家們早已在證明,心靈不過是無數復雜反應的總和,它接受信息並進行處理,以維持機體的穩態;而對於生物學家,人腦也象其他生理器官一樣,不過是生物體為了維持生存,在進貨過程中形成一種特殊工具而我們的理論工作者則根據「存在決定意識」的原理,把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即他們的階級利益作為人的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動力。假如社會科學家們得出結論說人的心靈,包括思想、感情和意志都可以在這些特性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程序的聯合國吧操縱,那我們是沒有什麼理由可以感到奇怪的。但是這樣一來,人就變成機器,或者不寄託了動物了。而這也就是說,當洋蔥皮剝完時,「洋蔥本身」也沒有了。這種結果一定會使得拉·美特利在九泉之下高興得眉開眼笑的。
受客觀必然性——無論是生理必然性還是經濟必然性——的支配是動物的屬性。人對於必然性的盲目是它的動物性的表現,是朦昧遠古自然狀態在社會和歷史中的遺物。這種情況把人和大自然結為一體,而使他消失在太古時期的背景之中。「人的本質」。所以「人的本質」是和人對於必然性的認識、把握和駕馭分不開的。人類史表明,人類離動物界愈遠,他的活動就愈帶有自覺的和有意識的、因而是主動能動的特徵。「他的政黨狀態是和他的意識相適應而由他自己創造出來的」,「本能的人,即野蠻人沒有把自然界區分開來。自覺的人則區分開來了」。
「共同人性」是變化的,人在改變世界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本性。這種自我改變,即自我創造的本質是人的本質,這個本質則是不變的。所以共同人性不等於人的本質。對於「共同人性」的論證,不能代替對於「人的本質」的論證。至多,共同人性只能算是人的本質的自然基礎,即人的本質的第一個層次。
二
意識是勞動和社會的產物。勞動和社會性是人的本質的第二個層次。
我們通常把勞動理解為「幹活」,理解為狹隘的物質生產,理解為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手段。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按照這種理解,勞動不是人的本質。因為動物也能這樣「勞動」(例如野獸覓食,蜘蛛結網,螞蟻、蜜蜂、海狸構築巢穴)。並且正是這樣的勞動,把人異化為「非人」,異化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隸。天天這樣為維持一已怕生存而不斷「幹活」的人們,事實上已經和動物沒有區別了。這是對「人」的否定而不是對「人」的肯定。馬克思指出:「對於這種狀態來說,人類勞動尚未擺脫最初的本能的形式的狀態已經是太古時代的事了。」
在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中,「勞動」這一概念具有深廣的實踐意義,不同於通常所謂的「幹活」等等。他寫道:「我們要考察的是專屬於人的勞動。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
很明顯,在馬克思那裡,勞動只有作為人類目的樹立和目的實現之間的中間環節,即有意識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才是「人的」勞動。只有在這樣的勞動中,才存在著人的一整個族類生活的共同特徵。這種勞動不僅創造手段,而且創造目的;不僅滿足需要,而且創造需要,這種創造常常表現為手段對於目的的超越。它代復一代地進行,形成文化,形成復雜的精神文明。這樣一來,各個具體人的感性的、現實的存在,不僅是生物學和社會學上的存在,而且是這種精神文明的存在,是這種精神文明的現實的生成。
這個生成過程,不僅表現為勞動轉化為創造,性慾轉化為愛情,感覺轉化為審美,本能轉化為道德,而且表現為感性材料轉化為語言文字元號,以及符號的符號——信息系統。從而形成了一個復雜的、能動的、反思的精神結構——文化心理結構。馬克思所說的那個「觀念地存在著」的蜂房,正是觀念地存在於這個文化心理結構之中。這個蜂房的由觀念的精神的東西轉化為客觀的物質實體,只有通過「勞動」這一中間五一節才能夠實現。所以勞動,是作為主體的人的有意識的、自由自覺的、主動能動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不僅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人。換句話說,世界歷史和在其中不斷遞變的一切社會關系,不過是這個實踐活動及其後果的總和而己。
這樣一種持久的、廣泛的、世界歷史性的活動,當然不是任何個人能夠完成的。「孤立的一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生產……就象許多個人不生活在一起和彼此交談而竟有語言發展一樣,是不可思議的」。為了進行生產,人類必然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含義是指許多人的合作,至於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的這一思想,是和他的勞動創造人的思想有機地密切聯系著的。
條件、方式、目的等等及其組合,是一些能動的因素。所以歷史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發展途徑,我們不能把人類的歷史看作單一的歷史,看作由一個點出發向著另一個點前進的歷史,因此也很難說什麼方式和目的的是歷史的方式和目的。不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又反作用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一基本規律,則是歷史進步的普遍形式。這種形式恰恰是人類主動性、能動性的現實的表現。所以馬克思又說,「每個個人和每一代當作現成的東西承受下來的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像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這就直接把勞動包括在這個總和之中了。
基礎不等於上層建築,人的本質的基礎不等於人的本質。這是因為它的「總和」並不是各個部分相加之和,而是指一種包括文化心理結構在內的主動能動的整體結構,即人的主體性。它是一個乘積,遠遠大於各個部分相加之和。正因為如此,所以勞動和社會性還不直接等於人的本質,而只是人的本質的第二個層次。以往的哲學給人的本質所下的定義,在最深刻的情況下也只是達到這個層次。而只要達到了這個層次,一種定義也就能標導出一種社會的特徵。例如亞里斯多德說人是政治動物,這標志出歐羅巴的古代的特徵;孔子以有仁、義、禮、智為人,這標志著亞細亞的古代的特徵;弗蘭克林把人看作「製造生產工具的動物」,這標志著當時美國社會的特徵。
但是人並不是抽象地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正如我們不能在離群索居的、孤獨的個人身上尋找人的本質,我們也不能在一種從個人抽象出來,只得個人相對立的所謂「社會」中去尋找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只能在這種個體和整體的統一之中。
三
所以人的本質的第三個層次是人的世界。即個體和整體的統一。「人並不是抽象地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馬克思的這一思想,是同他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看法相一致的。人的世界並不是歷史運動的力場,不是在人之外的盛裝人類的容器,它本身就是人的表現,人的活動及其後果的總和,亦即人的本質力量的一個對象。
『伍』 為什麼說「創造是人類本質的最高表現」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人類的進化史來看。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是從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勞動工具而逐步的進化的。而製造勞動工具就是人類最初的一種創造行為。而能否製造和使用勞動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至於語言的產生,發展,也是由於生活和勞動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交流需要才逐步產生和發展的,這也源於創造了勞動工具後的次生物。
人類為了生存的需要,提高生存質量的需要就不斷的創造,如此循環往復,就不斷的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物質的需求需要人類不斷的創造和改進,精神的需求的滿足同樣需要人去創造。人類還有著與生俱來的探索的慾望。這一切就不斷的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類也才進化到了今天。
而任何其他生物都不具備這樣一個特點,所以人最本質的表現也是區別與其他生物最本質的東西就是人能夠創造一切。
『陸』 人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
如何理解人生價值在於貢獻?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在個人和社會關繫上,人的價值包括兩個方面:⑴即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⑵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前者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前提,後者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手段和目的,即生存意義和生活的目的。這兩方面是統一的。但是人生價值的本質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這是因為:①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的價值創造。②作為公民,在個人和社會關繫上,兩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人們能夠提供的貢獻的水平決定人們能夠享受的權利的水平。③人生最崇高的價值,是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作出貢獻。(簡答)
三、 人生價值的取向與實現
價值評價的原則:⑴堅持責任和貢獻原則;⑵堅持動機與效果統一原則;⑶堅持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統一。(選擇)
第三節 人生目的
一、 人生目的的形成及作用(選擇)
人生的目的:是指人為什麼活著的觀點和主張,是人生的根本願望和目標。
人生目的的作用:⑴動力作用;⑵導向作用;⑶激勵作用。
二、 人生目的的類型
人生目的比較普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類型:⑴為個人求權利、求享樂的人生目的;⑵為個人和全家求溫飽的人生目的;⑶為人民大眾求解放謀幸福的人生目的。(選擇)
三、 人生目的的選擇與確立
人生目的層次: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人生目的問題上,表現出不同的層次:⑴第一層次,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目的;⑵第二個層次,先公後私即先人後己的人生目的;⑶第三個層次,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人生目的;⑷第四個層次,自私自利的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的確立:人生目的的確立在人的一生中至關重要。我們每個人要選擇確立的人生目的,必須要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建立在社會需要的基礎上,建立在同人民的命運、國家的前途相一致的基礎上,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人生目的才是正確的。
『柒』 思修簡答題:人的本質是什麼
人的本質分為類的本質和個人本質。
1、人的類本質是人相對於其他物(包括非生物、植物和動物)而言的根本性質。勞動是人的類本質。
2、個人的本質是一個具體的、特定的人(張三、李四等等)的根本性質和其各種屬性的內在聯系。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被認為與神聖的力量或存在有關。
文化人類學上,人被定義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復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助的目的。中國古代對人的定義是:有歷史典籍,能把歷史典籍當作鏡子以自省的動物。
(7)人具有創造的本質擴展閱讀:
人被定義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復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生物,尤其是他們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助的目的。
古人類學家把直立行走看作是促進人類進化的重要因素和人類誕生的重要標志。比如,直立行走的必然結果是手腳的分工,使得人類能靈活使用工具。又如,直立行走以後,使視野開闊,有助於大腦的發育,促進人類智力發展。
人具有發展的本質。人的實踐本性決定了人可以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自主創造性活動不斷地進行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實現,即人具有發展的本質;
人具有歷史性和現實性。兩層意思:一是人的自我本質是在不斷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生活中逐漸生成的,人總是生活在具體的歷史與現實空間中。二是人的自我本質的生成與發展要受到一定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制約;
人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的。人作為一種存在的可能性本身就蘊含著豐富性和多樣性,另一方面個體生命具體獨特性、不可替代性及個體間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