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盧梭創造新人

盧梭創造新人

發布時間:2021-09-04 11:30:58

『壹』 盧梭的畫法畫風是什麼樣的

盧梭熱衷於創造一個幻想的世界,他的藝術很難歸到哪一派,但他的畫法屬超現實主義。他似乎總是生活在一個夢幻的世界,這種與生俱來的愛幻想的天真性格,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滿天真爛漫,他的畫具有原始童話般的魅力。

『貳』 盧梭認為經過自由教育後,愛彌兒會被培養稱怎樣的人

經過「順乎自然」的自由教育,愛彌兒被培養成為一個具有健康體魄、熱愛勞動,掌握了各種勞動手段,保持「自然習慣」,並能進行獨立思考的自由人。這種人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這樣一個自食其力的平民勞動者,就是盧梭理想中的新人。

『叄』 盧梭的創作在哪些方面影響了浪漫主義文學

被浪漫主義尊稱為「浪漫主義之父」、「人類之友」的盧梭以其「返歸自然」的吶喊震驚世界,並深刻影響了他身後的歷史,成為在政治、哲學、藝術、教育等領域中諸多流派的鼻祖。同時,他也因此受到了後人褒貶不一的評價。他宣揚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響應他的「回歸自然」的口號在創作中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描繪大自然的魅力,抒發對美好事物、自由理想和鄉土的熱愛追求和依戀。實際上,盧梭所謂的「自然」不僅包括山川草木的自然界,而且包含人類自然的生活狀態,最終歸結為純真質朴的人性,這三者的結合才真正成為盧梭一生不懈追求的「理想自然」。正因如此,盧梭的反文明也並非如伏爾泰等人認為的那樣是要人回到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原始人的狀態。他所反的文明是一種以人的不平等為基礎的,剝奪了人的天賦權利並使人性墮落的文明。他認為造成這所有一切的根源便是人的理性。因此,盧梭謳歌自然,推崇感性激情,與這種「文明」相抗衡便是順理成章的了。然而在十八世紀那個崇尚理性,「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的時代,盧梭倍受迫害的境遇也同樣成為必然。但盧梭的革命性正在於此。在科學理性漸入主流,並成為主宰人類思想世界的上帝之時,盧梭卻在極力推崇人文精神,並將兩者視作互為消長與對立的因素,體現出一種罕見的遠見卓識。而盧梭思想的最終歸宿正是崇尚人性的愛的哲學,在盧梭那裡,理想的人的發展便是順其自然的教育、充分自由的人性、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康德從盧梭那裡學會了「尊重人」而浪漫主義的後繼者們從盧梭那裡繼承了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傾向。
盧梭文學作品中的浪漫主義
文學是盧梭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盧梭整個浪漫主義思想主題的藝術化體現。在這里,一如在他的哲學、政治學和教育學中所貫穿的思想主張一樣,盧梭推崇情感福音,張揚自然人性,批判文明束縛,追求自由平等而又賦予了強烈的審美特徵。
德國浪漫主義運動的代表席勒曾有一段經典的話:「作為詩人和作為哲學家的盧梭,永遠只有一個願望:要麼探索自然,要麼為自然而抨擊矯揉造作。這就看他的感情傾向於哪個方面了。他有時多愁善感,有時憤世嫉俗,有時又逃避到田園世界中去,……他總是被兩種東西所制約:有時是病態的敏感統治了他,刺激他的感官直至無法忍受,有時是理性統治了他,他就用邏輯概念的嚴謹來貶抑繪畫的美。這兩種品質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都具備,而這種品質的交替和結合把他造成一位詩人。」這段話揭示了盧梭思想的內在矛盾性,同時也說明盧梭式的「理性」之浪漫在其文學領域里如何被凝結而又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作為文人、作家和詩人,盧梭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將理性思考與夢幻遐想、文明針砭與自然回返、自然景觀與內在情感,盡融一體,達於極至的境界。
盧梭的作品極有特點:《新愛洛伊絲》的自然情感、《懺悔錄》的個性張揚、《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思》的心靈力量都十分准確而豐滿地反映出盧梭的心聲。對於盧梭來說,人是根本目的,鑒於人的靈魂的腐化,倡導回歸自然就是回歸純真質朴的人的善良品性。他認為只是在深藏於理智之下的地方,才使人意識到有感性、善良的存在。他喜愛同情給予的溫暖,喜愛直覺閃現的敏捷,喜愛良心傳遞的清晰信息。他的著作給人的特別印象是:沖動比斟酌過的判斷來得可靠,本能的感覺比應急的思想更為可信。對於他來說,憑借直覺的見識比出於理性或清晰的見解更為真實。他成了「感覺的人」成了「自然之赤子」成了浪漫主義之父。
(一) 情感地位的確立
《新愛洛伊絲.被視為浪漫主義的開山之作,描寫了貴族小姐朱麗同在其家中擔任家庭教師的平民知識分子聖普樂這對青年人的愛情悲劇.盧梭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譴責了封建社會門當戶對的思想,要求個性解放,呼籲自然的愛的結合。作品對於書中人物的感情和大自然的細膩描寫,特別是通過人物的感觸去描寫自然使自然和人物的情感水乳交融,使這部小說成為啟蒙文學中的獨樹一幟的作品。盧梭推崇自然感情,始終以人的純朴率真的感情作為挑戰特權、虛偽和惡習的根據。同時情感也是盧梭創作的源泉,他說:「我作了一番大概從無先例的最熱情、最真誠的探尋之後,我決定在我的一生中選擇感情這個東西。」《新愛洛伊絲》細膩溫婉的感情、融合自然的描寫贏得了贊賞,法國浪漫派詩人拉馬丁就有一則著名的評價:「盧梭是法國第一位情感作家。」盧梭打破古典主義悲劇崇尚名譽、尊嚴和國家義務,以榮譽來扼殺愛情,以理性來節制情感的清規戒律,將自然、純潔、美好的感情還與人。當古典主義者和啟蒙思想家把人僅僅當作理性動物時,盧梭卻強調人是一個有著活生生的情感的生靈。在《新愛洛伊絲》中展現了一種超越等級的情感自由和歌頌純真愛情的心靈契合。十九世紀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喬治·勃蘭兌斯指出:「這一特點,連帶地推翻了法蘭西古典時代在情緒問題上所持的理論的立場。這個理論以為所有高尚而純潔的情緒,尤其是愛情,都是文明的產物,從而在文學作品中見不到自然和熱情,只有偽飾的情操和阿諛的禮式。」這是從反面對盧梭創新的意義肯定。盧梭開辟的情感傾向和影響如此之巨大,以至於伯恩斯寫道:「要闡明盧梭的影響有多大,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他是第一個認為感情和情緒所得出的結論是正確可靠的重要作家,他通常被認為是浪漫主義之父。他以後的五十年裡歐洲的文學界都在哭泣。」
二 自我個性的張揚
《懺悔錄》是盧梭晚年寫作的自轉體小說,它為浪漫主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樹立了典範。如果說感情的表達就是個性的表達,那麼與《新愛洛伊絲》相比,《懺悔錄》因系盧梭主觀情感的直接抒發乃具有更大的情感沖擊力和自我個性的張揚度。《懺悔錄》名為懺悔,實為抗辯。盧梭在一開篇就說:「我在從事一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業。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他宣稱,看有誰敢在上帝面前說:「我比那人要好。」盧梭一生經歷坎坷,目睹了社會的黑暗與不平。長期的流浪生涯和敵對勢力無休止的迫害,使盧梭的身心和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摧殘,晚年著書以精誠地剖析自己為自己辯護,表現了個性品質、信念堅定和巨大的道德勇氣。不僅如此,《懺悔錄》更重要的目的是關注「人的研究」、人的獨立、自然人性,不啻是一篇人權宣言。藉助於自我的形象,盧梭喊出了他的時代要求個性解放、人性自然發展的最強音,從而確立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又一重大主題。在《懺悔錄》中對自然人性的崇尚和對個性自由的呼籲,與贊美大自然、歌頌淳樸的自然生活方式緊密相連,構成盧梭返回自然思想的核心,這對浪漫主義文學的直接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懺悔錄》通過盧梭個人奮斗的歷程、精神獨立的品格和挑戰社會的勇氣,從而揭示出的個性解放的思想,更是浪漫主義乃至19世紀歐洲文學的一大主題和某種典型人物性格特徵,即「以個人反抗社會」,「個人主義成為浪漫主義運動的一個突出的最富特色的特徵」。
三 謳歌大自然,謳歌自然與人的感應契合和生命的融通
《新愛洛伊絲》對大自然的出色描寫與熱情謳歌不僅為其突出的藝術特色,而且是其主題的構成要素。盧梭在創作中第一個將大自然作為獨立的審美對象,並把它當作追求和感受感情奔放、個性自由、思想解放的美好理想。
在《新愛洛伊絲》中,自然的綺麗是需要藉助人物的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的,而在《懺悔錄》里,自然已經和自身的生命融為一體。盧梭在大自然中體悟上帝的存在:我喜歡在欣賞他的創造物時默念他,這時我的心也上升到神的境界。他總在大自然里感受生命的律動;一看到美麗的景色,我不知為什麼就感到心弦震顫。
而在《孤獨散步者的遐想》中,對自然的描寫已不是分割的局部的,而是一個整體的境界。晚年的盧梭,再不會被社交的煩囂所打攪,也不會由於被跟蹤而使眼中的自然披上一層迷紗。盧梭盡情謳歌大自然的和諧與美好。
「有《新愛洛伊絲》的出世,才激動了情感,推翻了啟蒙思潮的冷酷理智;有《懺悔錄》的著作,才開始了自然的筆法和浪漫主義的文學」。盧梭「自然的筆法」對十八世紀後期興起的浪漫主義文學產生了直接的作用,並深刻地影響了後來歐洲文學的發展方向。
四 抒發靈魂的夢幻
《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想》像用串串散步的腳印串起的靈魂的嘆息與夢幻。孤寂而豐盈,質朴而高傲,超脫而真情,其間蘊涵著一種無比安靜的力量。它是盧梭式的靈魂夢幻的抒發。在《懺悔錄》中,盧梭就開辟了一塊心理描寫的新天地,《孤獨散步者的遐想》映射出這位一生關注人類幸福的思想家,在晚年極度不幸和孤獨中,發現了幸福。在他看來,幸福即是一種心靈的安靜,好似佛教中的涅磐狀態。他在「散步之九」里說:「幸福是一種持久的狀態,彷彿不是為世人而設的。」「假設有一種狀態,在那裡心靈能夠找到一個堅實的位置,整個兒地靜息在那裡,並在那裡聚集它的整個存在,既不必追懷過去,亦不必思考未來;在那裡,……除了唯一感覺到我們的存在以外,再無貧乏或享樂、快樂或痛苦的感覺,更無希翼或恐懼的感覺。我們自身的存在這一唯一的感覺就能夠把我們的心靈完全充實。」在安靜和幻想中,盧梭似乎找到了心靈的依託,而據此又生發出無限的夢幻,這種狀態被稱之為「盧梭式的存在主義之極致」。
這十篇漫步者遐想錄,是盧梭「為自己而作」展露了盧梭推崇感情、贊揚自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同時它也憑著自身發放的光耀,照亮了無數在世俗社會當中卑污的靈魂。這漫步是身體的漫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欣賞美景,採集植物標本;它也是心靈的漫步,瞰梭在其中與自己的心靈親切交談,毫無矯飾,從中獲得慰藉;它更是文學的漫步,在這漫步中盧梭開創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

『肆』 盧梭說「上帝創造了我,然後把模子打破 是什麼意思啊

本義是上帝創造我,然後把創造我的模子打破,就不會再創造出和我回一模一樣的人了,這個話說答明了任何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正如有句俗話說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採納我的答案吧,別忘記給我加分哦,呵呵^_^.............

『伍』 關於盧梭

D.狄德羅(公元1713年~公元1784年)

Diderot,Denis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網路全書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國《網路全書》主編。

生平和著述

D.狄德羅生於郎格里。1732年獲得巴黎大學文科碩士學位。他精通意、英等幾國文字,以譯述A.A.C.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而著稱。狄德羅在主編《網路全書》的25年中,深受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等人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培根關於編輯網路全書的思想,促使他堅定地獻身於《網路全書》的事業。狄德羅除主編《網路全書》外,還撰寫了大量著作,在他的《哲學思想錄》、《對自然的解釋》、《懷疑者漫步》、《論盲人書簡》、《生理學的基礎》、《拉摩的侄兒》、《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談話》、《宿命論者讓·雅克和他的主人》、《駁斥愛爾維修<論人>的著作》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他的《美之根源及性質的哲學的研究》、《論戲劇藝術》、《談演員》、《繪畫論》、《天才》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美在關系」的美學思想。

哲學思想

狄德羅的哲學思想既反映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又夾雜著一些辯證法的因素。1749年發表的《論盲人書簡》充分表述了無神論思想。這種思想沒有停留在以觸覺為衡量事物存在與否的准則上,深入到了理論思維的領域。狄德羅把世界設想為一個大系統,認為其中存在的只有時間、空間與物質;物質本身具有活力,能夠自行運動,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參與;運動是物質的一種屬性,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割的聯系造成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這個世界是統一的,統一於物質;由於物質不斷運動,永遠處於變化的過程中,所以新鮮的事物層出不窮;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聯系,聯系與統一具有內在的邏輯上的蘊涵關系。在狄德羅的自然觀中,含有轉化的觀念。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轉化,轉化還涉及事物質的變化。但狄德羅的自然觀仍然存在形而上學傾向。他把一切變化都歸結為「純粹數量增長」,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變的,認為由元素組合的事物,通過嬗變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環的局面。

在認識論方面,狄德羅強調感覺論,認為出現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導源於感性知覺,他從認識的起源上反駁先驗論以及純屬思辨性質的形而上學。主張感性與理性兩條軌道相輔相成, 共同推進人類認識。

狄德羅在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同時,又具有同時代唯物主義者缺乏的辯證法思想,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應該稱為過渡性的唯物主義。

狄德羅站在法國第三等級的立場上,堅持國家起源於契約,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議的觀點。他指出,能夠實現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體,任何政體都是要改變的,它的生命同動物的生命一樣,必然趨於死亡。封建專制政體終會消逝,由適合人性的政體取而代之。

美學思想 狄德羅依據唯物主義觀點,提出了「美在關系」說。認為「美」是一個存在物的名詞,它標記著存在物一種共有的性質,這個共有的性質就是「關系」。這就是「美在關系」的含義。「美在關系」就意味著美在事物的客觀性質,事物的性質是美的根源。狄德羅還認為「關系是悟性的一種作用」。根據這一點,他把「關系」基本上分為實在的關系 、察知的關系和虛構的關系。與這3類相應,美也分為3種:「實在的美」,又稱為「 在我身外的美」:「見出的美」,又稱為「與我有關的美」;虛構的美,實際是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作品的美。

按照「美在關系」的觀點,狄德羅解釋了現實美和藝術美。他把藝術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張藝術效法自然,反對仿古,反對墨守成規。認為大自然高於藝術,自然美高於藝術美。但是,狄德羅作為啟蒙運動思想家,並不甘願作自然的追隨者,所以他又認為藝術真實既不應違背自然真實,又不等於自然真實,藝術真實必須符合藝術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虛構的關系。而在藝術美的現實和理想兩個方面,他又更重視理想。

狄德羅認為,審美鑒賞不單是審美感受力,也是審美創造力,美感是和一個人的想像、敏感和知識成正比例增長的。從審美創造來說,審美鑒賞是指「趣味」和「天才」。趣味創造作品是依據法則的知識,只能產生一些「慣性的美」。狄德羅把趣味、天才同審美感受區分開,又把趣味同天才區分開,沒有充分注意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彼此滲透的復雜關系。依「美在關系」的觀點,狄德羅還考察和研究了審美判斷的標准以及審美判斷產生分歧的原因。他的美學思想,上承亞里士多德,下啟N.G.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學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亂。他把美看作是在心靈中由「悟性」喚醒「關系觀念」的東西的標記。有把美和美感混為一談,甚至以美感作為美的基礎的看法。沒有劃清美與美感的界限。

藝術成就

1759~1781年他為巴黎每兩年舉行一次的「沙龍」(繪畫雕塑展覽)寫過10多篇評論文章,攻擊以布歇為代表的浮華纖巧投合貴族趣味的「羅珂珂」作風,提倡現實主義畫風。他嘗試建立一種新的戲劇體裁,沖破古典主義理論在悲劇、喜劇之間劃下的界線,用散文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稱這種新的戲劇為「嚴肅劇」即後世的「正劇」。他寫的兩部「嚴肅劇」《私生子》、《一家之主》在藝術上並無可取之處,但是他為這兩部劇本寫的序言具有理論價值。《談演員的矛盾》(原題為《關於演員的與眾不同之見》)。是對表演技巧的探討。他認為演員一方面要把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卻不應親身感受劇中人物的情感,需要保持冷靜,這便是演員的「矛盾」所在。

狄德羅的文學創作有小說《修女》、《拉摩的侄兒》和《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此外,還發表過一部長篇小說《泄露隱情的首飾》和一些短篇故事,如《他與我》、《蒲保納的兩個朋友》、《這不是小說》等。
12、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是法國十八世紀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
"茅舍和其他私人住宅的數目跟宮廷的數目的對比,就如同一萬跟一的對比一樣,而依照這一點,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舍里的要比出自宮廷里的多得難以計算。"他承認教育具有巨大的解放作用。他說:"教育使人發現自己的尊嚴,就是奴隸也能夠很快地感覺到他不是生而為奴隸的。" 初等教育應該是免費的義務教育。
狄德羅認為,俄國學校應該向一切兒童廣開大門,沒有任何等級的差別,初等學校應是強迫的、普及的和免費的。應給初等學校畢業的學生有直接升入大學的可能性。他提出的學校體系是初等學校畢業升入中等普通教育的文科,文科畢業後就可以升入醫科、法科及神學科去完成高等教育。同時他主張設立多種高等專門學校,諸如軍事、工程、航海、農業、商業、藝術等學校,以及訓練文官的政治學校。在各類學校中都要加強數學課的教學,同時增設自然、物理、化學等科目。

『陸』 盧梭的創作在哪些方面影響了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精神最先出現在文學中。在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者是盧梭,他宣揚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響應他的「回歸自然」的口號,在創作中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描繪大自然的魅力,抒發對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鄉土的熱愛追求和依戀。

『柒』 盧梭在《愛彌兒》卷二里是什麼課文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借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控制著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特別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盡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是由於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自己的階級局限性,他不懂得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科學,因而也不懂得自人類劃分為階級以來,教育始終是帶有階級性的,是為一定的階級服務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論後來為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他們把資產階級教育鼓吹為「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為帝國主義欺騙勞動人民效勞。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按照這種觀點,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在愛彌兒身上,盧梭就傾注了培育這種「新人」的理想。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情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盡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鑒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於選擇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於啟發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煉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必要讓學生盡可能地接觸、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關心當代世界共同關心的問題,把當代和未來的科學發展的絢麗藍圖呈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去觸摹、體驗,並初步掌握。學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就在於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並舉的思想格局。充分認識科技教育在「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中的推動作用。有效地培養跨世紀創新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原文鏈接(公文易文秘資源網-轉載時請保留): http://www.govyi.com/gongwenxiezuo/hougan/200711/200136.html

『捌』 盧梭說「上帝創造了我,然後把模子打破。」我可能有很多不完美,但我是獨一無二的

雖然可以說很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盧梭卻是這之中更特別的一個。

『玖』 是否是盧梭創造了簡譜

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17世紀時法國天主教方濟名會教士J·J·蘇艾專蒂加以改進後用來教唱屬家教歌曲。18世紀中葉,著名的法國思想家J·J·盧棱再加改進,大力倡導,並編入他的《音樂辭典》之中。19世紀,經過P·加蘭、A·帕里斯和E·J·M·謝韋3人的繼續改進和推廣,才在群眾中得到廣泛使用。因此這種簡譜在西方被稱為「加—帕—謝氏記譜法」。

19世紀末葉,簡譜傳到日本,再傳入中國。我在樂理知識上看到:簡譜傳到日本時,減時線是寫在數字的上面的,是日本人把減時線寫在了音符的下面。

『拾』 盧梭的新愛洛綺絲是如何體現自然情感的藝術創作原則的

盧梭是法國思想家、文學家和音樂家,他的思想標志著浪漫主義的誕生。歌德說:「伏爾泰是舊世界的終點,盧梭是新世紀的開端」。
盧梭家境清寒,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他一輩子都幾乎在流浪,做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等,他去世後被安葬在巴黎先賢祠。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畫像
他長期寄人籬下,但從沒有失去個性的獨立,他的自信、幻想和多愁善感,是他成功的源泉,《科學與藝術》是他的成名作。
盧梭他相繼出版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他的小說《新愛洛綺絲》引起轟動,該書是法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把愛情當作人類高尚情操來歌頌,並描寫了大自然美麗風光的小說,對後來的法國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社會契約論》《愛彌兒》都是他的重要著作,晚年最著名的著作是《懺悔錄》。

《新愛洛綺絲》插圖
盧梭是感傷自然主義的代表和「浪漫主義之父」。所謂「浪漫主義」,就是強調以自我的情感、個性和自由,而不是以理性作為評判事物的標准,盧梭為浪漫主義運動奠定了哲學基礎。
盧梭發出「回歸自然」的吶喊,勸告人們返回自然,追懷太古時代的純朴,並為文明社會人類遠離自然而遺憾。
盧梭所說的自然,不僅是淳樸的大自然,更重要的是自然的情感,自然的天性,他把自然狀態這個概念作為一個標准和規范來使用。在《愛彌兒》中,他認為「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存在於大自然之中」。

盧梭《愛彌兒》
盧梭反對那種違背自然的「臆想的美」,所謂「臆想的美」是指完全由人興之所至和憑權威來斷定的美。
從盧梭開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一直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主題之一。盧梭強調人類情感中固有的直覺、自發性、本能、熱情、意志和慾望等創造作用。
為了追求真正的美,盧梭提出了審美力這個概念。審美力就是對大多數人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進行判斷的能力。他認為審美力是人的一種天賦感受力。審美力因人而異,一定的社會環境可以培養審美力。
盧梭把自然美作為審美的標准,他說:「假如美的性質和對美的愛好,是由大自然刻印在我的心靈深處的,那麼只要這形象沒有被扭曲,我將始終拿它做准繩」。
盧梭還認為審美的標准有地方性的特點,許多事物的美或不美,要以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和政治制度為轉移,而且有時候還要隨人的年齡、性別和性格的不同而不同。

閱讀全文

與盧梭創造新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