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活動產生的動因有哪些

創造活動產生的動因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9-04 08:49:23

A. 什麼是創造力構成創造力的因素有哪些

創造力是產生新思想、新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是個體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活動所必需的能力及品質。它可以是知識的創新,是新概念、新法則、新理論,又可以是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也可以是日常生活表現中的新觀念、新設想。

創造力的結構中有三個基本要素。第一要素是專業知識技能。創造不會憑空產生,必須基於前人的知識和成就。人們要在某領域具有創造性,獲得成就,必需要有該領域的基於良好認知結構的知識基礎和技能。

第二要素是創造能力和探究策略。創造能力是以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像為核心的能力組合,還包括敏銳的觀察力、高效的記憶力、穩定的注意力以及實踐能力。

第三要素是創造動機和人格品質。創造動機主要是指內部動機,是發自內心的創造慾望、興趣和自我激勵,而不是外部壓力,外部獎勵。從創造人格來說,強烈的創造意識、堅定的自信心,堅忍不拔的創造意志,勤奮、熱情、好奇、不因循守舊,忍耐模糊不清、不怕挫折、甘冒風險等良好品質都是創造不可缺少的心理環境和內部動力。具有這些品質,才能破除各種禁錮個人創造力的精神枷鎖,戰勝阻擾創造活動的各種心智障礙。

創造力是可以傳授和訓練的,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曾做過實驗研究,發現教學生學完一輪創造課程和訓練後,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幾乎成倍增長。說明創造思維能力和其他技能一樣是可以學習和訓練的,通過學習訓練和實踐活動能促進兒童創造力發展。

心理學研究發現,創造性思維主要由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構成。常見的幾種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綜合性思維技巧和訓練的方法有:頭腦風暴法、PMI思考法、TEC思考法和信息交合法。——誠道則(如何趕超別人家的天才?)

B. 動機在創造想像活動中有哪些表現

創造抄想像動機是創造想像的直襲接推動力。動機在創造想像活動中表現出三種功能:

①激活功能——即激活表象;

②指向功能——指向創造想像的目標,按目標、標准加工表象;

③調整功能——主體進行創造想像時,能否成功,維持整個程序,達到目標,取得成果,都依靠動機的調整功能。

C. 創造性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哪些

1、知識包括吸收知識的能力、記憶知識的能力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造力的基礎。

任何創造都離不開知識,知識豐富有利於更多更好地提出設想,對設想進行科學的分析、鑒別與簡化、調整、修正;並有利於創造方案的實施與檢驗;而且有利於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這是創造力的重要內容。

2、智力:智能是智力和多種能力的綜合,既包括敏銳、獨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和靈活自如的操作力,還包括掌握和運用創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這是構成創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它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素質。優良素質對創造極為重要,是構成創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3)創造活動產生的動因有哪些擴展閱讀:

創造性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發明,二是發現。發明是製造新事物,例如瓦特發明蒸汽機,魯班發明鋸子。發現是找出本來就存在但尚未被人了解的事物和規律,如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馬克思發現剩餘價值規律等。

理解創造力這一概念要把握以下幾點:

①創造力是一種有別於智力的能力,創造力測驗的內容是智力測驗內容上沒有的,是智力測驗測不出來的能力;

②創造力指在各種創造性活動中的能力,既有科學創造活動,又有技術創造和藝術創造活動,還有其他方面的創造活動;

③新穎獨特是指前所未有、與眾不同,這是創造力的根本特徵;④創造產品(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有社會或個人價值。

創造力與人格特徵也有密切關系,綜合多人研究的結果表明,高創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徵:興趣廣泛,語言流暢,具有幽默感,反應敏捷,思辨嚴密,善於記憶,工作效率高,從眾行為少,好獨立行事,自信,喜歡研究抽象問題,生活范圍較大,社交能力強,抱負水平高,態度直率、坦白,感情開放,不拘小節,給人以浪漫印象。

D. 文學理論中,創作動機與創作動因有何區別

1.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作活動的內在動力。
創作動機具有自發性內與自覺性的雙重心容理特徵。
創作動機的心理准備包括創作力、創作空間、原型經驗三部分
驅使作家進行文學創作的內在動力,它的產生有兩種因素:一是外界刺激力、一是內部驅動力。
2.創作動因就是作者本人因什麼而創作,在什麼樣的背景下進行寫作,可以是因為某件事,某個人,或者是社會的某種狀態、現象等

E. 創造是什麼

對創造的定義是創造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由於創造現象的復雜性,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什麼是創造」存在不同的認識,對於「什麼是創造」學術界至今也沒有形成一種比較統一的認識,概括起來人們對創造的認識主要涉及到創造主體、創造性思維過程和創造結果或產品三個不同的方面。一般來說,創造產品由於具有客觀性和更強的可比性,人們更傾向於從創造產品的角度來對創造進行定義。 從創造產品的角度來說,目前斯騰伯格(sternberg,1999)的創造定義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斯騰伯格認為: 創造性是一種創造既新穎又適用產品或成果的能力。 我國學者林崇德也從創造產品和成果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創造定義: 創造力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 這里的產品是指以某種形式存在的思維成果或物化成果,它可以是科學發現如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新觀點觀念的產生,也可以是技術發明如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產品或成果的判斷標準是,產品是否新穎、獨特,是否具有社會或個人價值。「新穎」主要是指不墨守陳規、破舊布新,是相對於歷史而言的;「獨特」主要指不同凡俗、別出心裁,是相對他人而言的;「有社會價值」是指對人類、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如重大的發明、創造和革新,「有個人價值」則是指對個體的成長和進步有意義。 創造分為相對於社會而言和相當於個人而言兩種情形,即創造可分為相對於思維個體而言的個體創造性和相對於全社會而言的社會創造性。社會創造性是相對於人類現有認知成果而言的,它往往指具有深遠影響的具有重大社會價值,對於人類文明進步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發明創造活動。個體創造性是相對於某一思維主體而言的,它並不要求是前所未有的,只要相對於認知主體而言其思維成果新穎、獨特,產品有助於個體問題解決的活動都是創造性活動。創造既可表現在重大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中,也存在於日常問題解決中。從個體創造性的角度來說,每一個正常的個體都有創造力,創造力是普遍存在的。 除了從產品或成果的角度對創造進行定義外,我們還可以從其它角度對創造概念進行界定。1、創造的功能性定義 從創造的功能及創造與智力的關系來說,我們可以獲得一個創造的功能性定義: 創造是人類通過創造活動來主動適應環境的能力,創造是人類適應的最高表現形式,創造是智力的高級水平。 從主客觀的關系來說,智力的本質是適應,通過積極、主動、能動創造活動來適應環境的能力是人類適應的最高表現形式,是智力的最高水平,因此說創造是智力的高級水平。同時,為什麼說創造也是人類的適應活動、是人類適應的最高水平呢?因為創造作為人類適應客觀的最高表現形式,人們的創造活動也必須遵循自然界的規律、原理,人不能打破和改變自然界的規律、原理或去創造出自然界的某條新規律和原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創造本質上也是一種適應能力,創造是智力的高級水平,是人類適應的最高表現形式。2、能力和功能實現層面的創造定義 智力活動是個體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智力主要表現為個體順利完成活動過程中所必須的一般心理能力的總和。創造是智力的高級水平,創造涉及到與創造產品或成果產生有關的高級心理能力,從創造能力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獲得一個宏觀層面的創造能力定義: 創造力是產生出新穎、獨特產品或成果的高級心理能力的總和。 創造力涉及到發現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涉及到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涉及到與新信息、新知識獲取和新問題解決有關的高級心理能力,創造力是創造活動過程中與新問題提出和新問題解決有關的高級心理能力的總和。 從智力活動發生和智力功能實現的角度來說,主體智力系統是通過信息和資源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新信息輸入是智力發生、智力發展、智力活動啟動和智力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本保證,智力活動最終是通過對資源的利用、操作、加工實現的,智力與信息和資源密不可分,智力涉及到信息和資源獲取、加工和利用有關的心理能力的總和。 創造是智力的高級水平和智力功能的高級實現,從創造與信息和資源的關系來說,與新問題提出和新問題解決有關的新信息、新知識、新資源的輸入是創造的前提,創造涉及到通過新信息、新資源獲取和利用,通過創造性使用資源和資源創造性加工生產出新穎、獨特產品的能力,創造活動完成和創造功能最終是通過新信息、新資源獲取和使用,通過創造性使用資源和資源創造性加工來實現的,創造涉及到通過新信息、新資源獲取和利用,通過創造性使用資源和資源創造性加工生產出新穎、獨特產品的活動和過程。因此,從創造與智力、創造與信息和資源的關系,從創造活動完成和創造功能實現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獲得一個功能實現層面的創造力定義: 創造力涉及到通過新信息、新資源獲取和利用,通過創造性使用資源和資源創造性加工生產出新穎、獨特產品的高級心理能力的總和。 這里所指的新信息主要是與創造性問題提出和創造性問題解決有關的信息,這里所指的資源包括與信息、知識、觀點觀念有關的知識資源和與材料有關的物質資源。新信息、新資源輸入涉及到通過觀察、實驗、實踐、概括、抽象、檢索、考察探索獲得的與創造性問題提出和創造性問題解決有關的新信息、新材料、新資源、新知識、新的屬性特徵、新原型、新的問題解決模式、新的觀點觀念等信息、知識和物質資源。創造最終是通過新信息、新資源的獲取和使用,通過對資源的創造性使用和創造性加工實現的,資源的創造性使用也涉及到知識資源的創造性使用和物質資源的創造性使用兩個方面,知識資源的創造性使用主要涉及到通過遠距離聯想、類比移植和抽象遷移實現的知識的跨門類、跨學科、跨領域的系統遷移和應用,物質資源的創造性使用主要涉及到事物新的屬性、特徵的發現和功能開發。資源的創造性加工主要涉及到形象加工和生成方法,涉及到通過聯想、想像、假想、設想、思想實驗、理想化方法、放大、縮小、變形、分解、組合、添加、附加、集成、選擇、替代、轉換、轉化、生成等創造性加工方法。創造是通過對資源的創造性使用和創造性加工實現的,在現有信息和資源不能滿足的情況,主體必須通過考察、探索、實驗、實踐等方式從環境中獲取更多的新信息和新資源,某些情況下新信息、新資源的獲取往往是新問題解決的先決條件,創造更本質地表現為新信息、新資源獲取和使用與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有機統一過程。當主體面對全新的問題時,他沒有相關的知識經驗和可資借鑒的問題解決方法,他只有通過對新問題的考察、探索,通過新信息和新資源的獲取和使用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主體智力系統是通過信息和資源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創造是智力的高級水平,創造涉及到信息和資源獲取、加工和利用的高級心理能力,創造涉及到通過新信息、新資源獲取和利用,通過創造性使用資源和資源創造性加工生產出新穎、獨特產品的高級心理能力的總和。從創造與信息和資源的關系,從創造活動完成和創造功能實現的角度出發,有助於對創造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更深入把握。 從智力活動的角度來說,任何活動的完成除了必要的能力外,還要有一定的動機和需求才能激發和啟動智力活動,智力活動涉及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構成了智力活動的能力系統,非智力因素構成了智力活動的動力系統,智力活動的順利完成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缺一不可。從創造活動的角度來說,創造需求和動機的產生是創造活動發生的前提,創造也涉及到創造活動的動力系統和能力系統,創造是創造動力系統和創造能力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創造人格構成了創造的動力系統,創造性思維構成了創造的能力系統。創造是主體的創造活動,是創造主體與創造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創造作為一個活動和過程,是創造動力系統和創造能力系統共同作用的產物。因此,從創造能力系統和創造動力系統、從主體與環境關系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獲得關於創造活動的一般定義: 創造是創造性思維與創造人格的結晶,是創造主體與創造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創造力是作為創造活動的能力系統存在的。 智力活動的順利完成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創造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創造是智力的高級水平和智力功能的高級實現,創造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高級成分有密切的關系,創造性思維是智力因素的高級成分,創造人格是非智力因素的高級成分,創造性思維構成了創造的能力系統,創造人格構成了創造的動力系統,創造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高級成分-創造性思維和創造人格的結晶,創造力是作為創造活動的動力系統存在的。創造是主體的創造活動,只有創造的願望,卻沒有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不可能實現。有了創造的願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卻沒有創造環境,創造就失去了根據和來源。因此,創造是創造主體與創造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是創造性思維與創造人格的結晶。

F. 創造因素產生的主客觀動因有哪些

真正的創造活動總是給社會產生有價值的成果,人類的文明史實質是創造力的實現結果。對於創造力的研究日趨受到重視,由於側重點不同,出現兩種傾向,一是不把創造力看作一種能力,認為它是一種或多種心理過程,從而創造出新穎和有價值的東西,二是認為它不是一種過程,而是一種產物。一般認為它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和新穎的產物。
有人認為,根據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的實現。創造力較高的人通常有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創造力。根據西方學者研究表明,智商超過一定水平時,智力和創造力之間的區別並不明顯。創造力高的人對於客觀事物中存在的明顯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現象易產生強烈興趣,對事物的感受性特別強,能抓住易為常人漠視的問題,推敲入微,意志堅強,比較自信,自我意識強烈,能認識和評價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和特點。
創造力與一般能力的區別在於它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它的主要成分是發散思維,即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的看法,發散思維當表現為外部行為時,就代表了個人的創造能力。
可以說,創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創造新的,別人不知道的東西。

G. 在現代社會,引起人們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動因包括哪些方面

人們的一切活動都是由一定動機引起的。在體育活動中的表現和效果取決於人們參加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的能力系統和動力系統。其中動力系統對能力系統具有推動和調節的作用,直接影響著能力系統的活動效率。這里所說的動力系統,包括t體育動機、興趣和態度,以及怎樣激發人們的體育動機,培養人們的體育興趣和轉變人們的體育態度。

目錄
• 定義
• 種類
• 結構
• 最佳動機水平
• 培養與激發
• 相關詞條
• 參考資料
[顯示部分][顯示全部]
定義編輯本段回目錄

體育動機動機一詞來源於拉丁語mover,其包含有「動」(to move)的意思。它是指激勵人們去行動的內在原因,而且這 種動力具有方向性和持久性。所謂體育動機,是指推動、停止或終端人們參加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的內部動因。

它對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行為起著定向、始動、調節、強化和維持的功能,對體育活動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體育動機是在個體的身體活動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並收到外部刺激或誘因的影響。個體內部微弱的體育動機從外部難以觀察出來,但當它在某一方向上的強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激發個體在生理、心理和行為上發生變化。人們在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努力和堅持性,就是他們體育動機的外在表現。

種類編輯本段回目錄體育動機的種類可以從不同的維度加以劃分。
1.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根據人們參加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的心理動因來自於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還是來自於對外界條件(如對獎品、獎狀或金錢)的渴望或屈服於外界的壓力、避免懲罰,可以將體育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前者是指人們來自於自身好動、好奇或好勝的心理,渴望從體育活動中獲得身體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樂趣、刺激或個性的發展等的動機,後者是指來自人們自身之外的體育動機。

體育動機
2.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根據人們參加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的心理動因指向於體育活動本身,還是指向於體育活動的結果,可以將體育動機分為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前者是指人們指向於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的內容、方法或組織形式等當前或直接特徵的體育動機,如對某一體育活動的內容或方法直接感興趣。後者是指人們指向於體育活動可能給生理、心理和社會帶來的間接就誒過的體育動機,如希望得到贊揚,為了得到榮譽等。

3.社會性動機和個體性動機:根據人們參加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的心理動因是以社會需要,還是以個體需要為基礎,可將體育動機分為社會性動機和個體性動機。前者是指以社會需要為基礎的,與社會、學校、家庭等需要相一致的體育動機;後者是指以個體的需要為基礎的,與滿足個人的精神和物質等需要相一致的動機,如為提高個體身體素質、運動能力、意志品質或滿足個人名譽、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動機。

結構編輯本段回目錄

體育動機
人們參加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往往不是由單一的動機驅動的,而是由幾種相互關聯、彼此影響的動機組合驅使的。其中有主導動機,也有起次要作用的輔助性動機。各動機之間相互作用。因為人們的體育動機受社會、學校、家庭等環境因素的影響,還受年齡、性別、個性、體質等個體因素的制約,因此在人們的動機結構中,各人的主導性動機和輔助性動機是不盡相同的。

良好的體育動機結構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的動機系統,它能夠對人們長期不斷地堅持參加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起到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良好的體育動機結構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社會性動機與個體性動機相結合,以社會性動機為主導。也即是,個體能將社會、學校和家庭的體育要求轉變為個體的體育需要,表現出較強的參加體育活動的社會責任心。同時,又能從自己的個體需要出發參加體育活動。

第二,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相結合,以內部動機為主導。即個體能不斷地產生參加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的主動意向,保持對體育活動產生濃厚、持久的興趣。同時,也能從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中受到獎勵和表揚,從而獲得動力。

第三,間接性動機和直接性動機相結合,以間接性動機為主導。即個體能將體育鍛煉的長期效應作為參加體育活動的目標,克服眼前困難,持之以恆滴從事身體鍛煉。同時,也能在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的活動中充分體驗到樂趣和快感,從而獲得動力。

最佳動機水平編輯本段回目錄1.體育動機與體育行為之間的關系
體育動機對體育行為效果(即體育成績)之間的關系不是線性關系。當動機水平由低到高變化時,運動表現和體育行為的效果也隨著由低向高變化。當動機水平達到一定高度時,運動表現和體育行為的效果達到最高水平。這時的動機水平被認為是最佳動機水平。當動機水平再提高時,體育行為效果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倒「U」型曲線來表示。

2.體育動機對體育活動的影響

體育動機體育動機對體育活動的影響既有方向性方面的,又有強度方面的;它既反映在心理(尤其是認知)上,也反映在生理和行為上。動機對體育活動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劃分:

(1)從體育動機性質維度看,它的一端是積極性動機,另一端是消極性動機。

(2)從體育動機強度對人們體育學習和體育行為的影響程度看,它的一端是影響非常強烈,另一端是影響非常微弱。一般來說,積極和適宜強度的動機對人們的體育學習、體育行為表現有最佳的影響,這時的動機狀態可稱為最佳的體育動機狀態。

當人們處於最佳動機狀態時,能將體育鍛煉行為的責任內在化,主動參加身體鍛煉活動的意向強烈地驅使著他們從事體育活動,並促使他們選擇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體育鍛煉任務,極大地動員自己和身心能量去實現體育鍛煉的目標,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更加努力,堅持性更強。
消極性的體育動機對體育學習和體育行為表現有不良的影響。其中在非常消極與非常強烈動機維度上的某一點,其消極效應最大。不同性質和強度的體育動機的積極或消極效應受多種因素,如體育活動內容、負荷量、性別、個體、社會支持等的影響,其效應的高峰出現在何處必須經過大量研究才能確定。

培養與激發編輯本段回目錄一、恰當運動外部獎勵

二、激發體育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最早是由麥克爾蘭德和阿特金森(Meclelland&Atkinson)在1935年提出的,後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展完善。他們的理論稱為需要—成就理論,可以用下公式表示:
nAch=(Ms-Maf)(Ps×Is)+Mext
根據meclelland-atkinson的理論,成就需要(nAch)主要是由追求成功的動機(Ms)和逃避失敗的動機(Maf)決定的。

三、提高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的自我效能感應

體育動機
自我效能(banar,1977年提出)是個體對自己能夠完成某一行為的實際能力的推測。也可以說,是個體對自己行為能力的主觀評價。在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過程中,能否主動、自信地學習、嘗試和完成動作,敢於接受挑戰、戰勝困難,自我效能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第一,決定個體活動的選擇,以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
第二,影響個體在困難面前的態度。
第三,影響活動時的情緒。
習得性無助感是與自我想能幹相反的心理表現。它是在個體多次經歷了無法挽回的失敗和挫折後,再次面對同一任務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它對個體未來行為的動機、認知和情緒會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會導致退卻行為。但習得性無助感和自我效能感都不是穩定的個性特徵,它們具有隨情況而變化的情緒特點,它們都是可以改變的。

2.影響體育活動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A.直接經驗:體育活動中成功或失敗的親身經歷,是人們在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中所獲得的直接經驗,對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影響最大。
B.間接經驗:通過觀察其他認得體育活動行為,特別是觀察或想像與自己能力相近的人成功地完成動作技能的行為所獲得的間接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改變也有很大的影響。
C.言語勸說:包括說服性的建議、勸告、解釋以及自我規勸。
D.情緒和生理狀態:直接來自情緒和生理狀態的信息也影響著人們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不良的情緒和生理狀態,如高度的生理喚醒、疲勞、緊張、焦慮和煩惱等,會使人們低估自己的體育能力,產生無法勝任的認知,從而是自我效能感下降。

四、體育活動的目標定向和目標設置
1.體育活動的目標定向:是指個體參與某一活動時所依據的成就目標取向。它不是具體要達到的行為數量標准,而是人的內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

2.體育活動的目標設置:是指根據個人的體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確定在一定的時間期限內所要達到的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的具體目標,以及達到目標所採用的步驟、策略和時間安排。在恰當的目標定向前提下的目標設置是激勵人們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一種策略。

H. 創造活動產生的主觀動因

創造,是指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系起來,主觀地製造客觀回上能被人普遍接受答的事物,以達到某種目的的行為。 簡而言之,創造就是把以前沒有的事物給產生出或者造出來,這明顯的是一種典型的人類自主行為。因此,創造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有意識地對世界進行探索性勞動。

I. 影響創造想像力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環境因素。在環境影響方面,首先,規范的生活環境不利於增進學生的創造力。亞歷克斯•奧斯本發現,出生在農村的比出生在城市的人有更大的機會成為出眾的創造者。他甚至在《應用性想像》一書中疾呼:「城市生活扼殺了創造力。」另一位學者托蘭斯研究城市和農村兒童後發現,來自農村的兒童比城市的兒童更富有想像力,城市兒童的想像力更傾向於常態化。研究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城市生活遠比農村生活有規則,雖然城市兒童有更多的探索創造性活動的條件,但不足於抵消處理問題時所遇到的種種限制和影響。其次,面臨大量需要獨立解決問題的環境有利於增進人的創造力。
2、個體因素。研究表明,個體素質對創造力有直接影響。人的個體素質包括許多方面,但對創造力有較大影響的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是動機。創造性動機主要表現為「好奇心」和從成功解決疑難問題中獲得的「征服感和滿足感」。有高度創造力的人,一般都有較強的好奇心,有強烈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願望。在好奇心和願望驅使下,始終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並能從解決問題中獲得征服感和滿足感。其次是堅持性。有些情緒對創造性的發揮具有阻礙作用,如偏見、擔心失敗、他人的評價、焦慮、固執、冷漠、自滿、自卑、尊重權威、試圖為他人的成功而高興、缺乏自信心等。
3、群體組織因素。群體組織因素也是影響創造性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往往表現在群體思維與群體評價兩方面:一是從群體思維看,一方面能激發個人的創造思維。如在集體開會討論解決某一問題時,可以集思廣益,相互激發。一個人沒有想到的事情,另一個人可能就想到了;一個人提出一個觀點,會刺激另一個人想出另一個觀點;一個人還可以對另一個人的觀點進行修改。社會心理學稱此為「社會促進」現象。從群體評價看,他人對創造性活動結果所持的態度,對創造性思維有很大影響。研究表明,如果對創造性活動結果持批評態度的話,哪怕是建設性的批評,對任何年齡的人的創造性都會產生極大的阻礙作用。因為這種批評會加重進一步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負擔,從而導致創造力下降。

J. 創造有什麼特點

創造在其具體的運作過程中,主要表現出了以下特點。
創造的特點新穎性 創造活動與人類其他活動的最大區別是其具有新穎性。新穎性主要表現在創造活動的結果上
目的性 任何創造性活動都是有目的的,人們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從事創造活動
過程性 任何創造活動都是一個在時間甚至於空間有一定持續性並且有資源消耗的過程
持續性 持續性是指創造活動能夠且不斷進行下去的特性
否定性 「新」事物總是對「舊」事物有一定程度的否定,創造活動是新事物的產生活動
主體依賴性 從事同一研究發明,相同的實驗條件,有些人做出來了,有些人沒有做出來,這就是主體依賴性的最好佐證
實踐性 實踐性一方面指滿足實際需求而產生新的事物,另一方面指創造過程是一個實踐性過程續表創造的特點普遍性 創造活動普遍存在於人們的各種活動之中,並不是某些地區、某些時間或某些人所獨具的活動
經典案例:不要忘了創造的目的
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會失去眼前的目標,而把自己迷失在追求完美的奔波之中。有一則故事說來讓人回味。
1.這樣釘才更好
有一天老李要在客廳里釘一幅畫,請鄰居老王來幫忙。畫已經在牆上扶好,正准備釘釘子,老王說:「這樣不好看,最好釘兩個木塊,把畫掛上面。」老李遵從他的意見,讓他幫著去找木塊。
2.在追求完美的奔波中迷失自己
木塊很快找來了,正要釘時,老王說:「等一下,木塊有點大,最好能鋸掉點。」於是,為了美觀,他便四處找鋸子。找到鋸子,還沒鋸兩下,「不行,這鋸子太鈍了,鋸出來的斷面不好看」老王說,「得磨一磨。」自家有一把銼刀,便回家去拿,結果他發現銼刀沒有把柄,使不上力,無法把鋸子銼得更鋒利。為了給銼刀安把柄,他又去校園邊上的一個灌木叢里尋找小樹。
開始砍樹,他發現那把生滿鐵銹的斧頭實在是不好用。於是找來磨刀石,在固定住它時,必須得製作幾根固定用的木條。
為此,他去校外找一位木匠,說木匠家有現成的木條。然而,這一走,就再也沒見他回來。
3.走不回來的創造者
老李家的那幅畫,最終還是一邊一個釘子釘在了牆上。下午再見到熱心的鄰居老王時,他正在街上幫木匠運一台笨重的電鋸。
工作和生活中有好多種「走不回來」的人,他們認為要把這件事做得更好、更完美,就必須先去做好前一件事,而且也要做完美。他們逆流而上,發現每一件事都不那麼完美,於是便一級一級的往上追求完美,奔波於追求完美和實現完美「前提」的忙碌之中喪失自我,直到把那最初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凈。
4.永遠無法去實現創造的完美主義者
創造,是要防止這種「走不回來」、「越走越遠」的現象。創造,是一種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不要為了追求完美而忘記了目的。

閱讀全文

與創造活動產生的動因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