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信用創造貨幣供求mobi

信用創造貨幣供求mobi

發布時間:2021-09-04 08:20:03

A. 中央銀行調解貨幣供給量的三大工具

1、存款准備金。 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准備金,改變金融機構的准備金數量和貨幣擴張乘數,從而達到控制金融機構的信用創造能力和貨幣供應量的目的。自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改革了法定存款准備金制度,將法定準備金賬戶的備付金賬戶合並為法定準備金賬戶。我國的存款准備金率從13%降低到8%,再到目前的6%②。

2、公開市場操作。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用以增加或減少貨幣供應量。1999年,中國基礎貨幣的主要供應渠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公開市場操作成為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的主渠道。全年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凈投放基礎貨幣1920個億,佔全年基礎貨幣投放的52%②。

3、再貼現機制。 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和規定貼現條件來影響市場利率和貨幣供給和需求。從1998年3月起再貼現利率成為獨立的利率體系,不再繼續與同期再貸款利率掛鉤。同時下調再貼現利率並延長再貼現最長期限。1999年,中央銀行頒發了《關於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再貼現業務管理的通知》,進一步改進了再貼現業務的方式,擴大其范圍,使年末余額達500億,增長51%②。

B. 為什麼《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是一本必讀書

如果說不少交易員通過閱讀《第一排》而躲過了2013年的錢荒,那麼《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則是理解央行思路的最新參考。
作者:季天鶴,作者為萬門大學CFO,央行觀察特約專欄作家就職於人行貨政司和貨政二司的李斌和伍戈的新書《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於2014年12月出版。該書是繼貨政司副司長孫國峰的《第一排》之後在同一方向上的新探索。如果說不少交易員通過閱讀《第一排》而躲過了2013年的錢荒,那麼《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則是理解央行思路的最新參考。人民銀行的分析框架和市場框架並不相同,只需打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和券商的分析報告即可發現。原因當然很多,但或許有兩條比較重要,一是央行了解自己的口徑而外界並不了解,比如作為法定準備金計算基數的「一般存款」的數量和會計具體科目,以及超額准備金的數量等。二是對於央行網站上每月公布的統計報表,市場雖然和央行有同樣的信息集,但解讀方法並不相同,而閱讀人民銀行發表的論文和專著,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家。《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系統地總結了央行在先前披露在報告中的零散分析,特別是在貨幣創造,離岸人民幣,以及貨幣與物價和產出的關系這三方面。在貨幣創造方面,作者沿襲了孫國峰先生的框架,使用資產負債表的分析方法,明確批駁了市場流行的諸如「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會使准備金總量增加」、「吸收存款以發放貸款」、「為滿足法定準備金需要而吸收存款」等觀點。此外,作者還著重分析了同業業務如何影響貨幣的創造,細化了發表在2013年3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關於貨幣創造的同業渠道的分析,對於深入認識銀行間市場和實體經濟融資的資金價格有非常大的幫助。在離岸人民幣方面,作者採取了和中國銀行王永利先生相同的清算視角分析,指出離岸人民幣存款是以境內央行和銀行共同作為「央行」的境外銀行信用創造的結果,境外存款匯入境內對境內貨幣量的影響由當前三種清算模式所決定。清算行模式下的資金流出和境內居民春節前提取大量現金的情形相似,代理行模式和銀行存款流入余額寶的情形相近,而NRA模式則和銀行間季末拉存款或本行內存款轉帳的情形相近,因此在分析時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貨幣與物價和產出的關系方面,作者致力於解釋高M2/GDP和低通貨膨脹率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觀點沿襲了央行一貫的關於融資結構以及高儲蓄率的觀點,即銀行融資本身創造貨幣,而無中介的融資在創造信用的同時並不創造新貨幣而僅是貨幣的轉移,高儲蓄率減少貨幣流轉而使當期新增貨幣和GDP脫鉤,而儲蓄存款不能為融資方提供資金會加劇融資方對銀行體系的需求。此外,作者還指出,投資拉動型增長產生了對信貸的大量需求,在貨幣上便體現為高貨幣增長率和貨幣量。對於低通貨膨脹率,作者認為存在兩個市場,即競爭性部門和壟斷性部門,前者多用CPI衡量,增長率較低,但後者則價格上漲明顯,大量貨幣在壟斷部門流動從而抬高價格,而為購買更高價格的壟斷產品則形成更多儲蓄從而擴大貨幣量,造成競爭性部門的價格增長乏力。從更深層次來看,作者其實是在探討央行是否應該考慮資產價格作為貨幣政策制定的考慮因素。更高的資產價格一方面會造成傳統的財產效應,以及對投資品供給的帶動,另一方面也會吸引更多資金流入,而後者對貨幣結構存在直接影響,應予以注意。補充和疑問或許有三點。首先,關於貨幣創造的渠道,作者沿襲傳統分析方法,從貸款、購匯和購買債券的角度分析問題,而更基礎的角度或許是直接從資產和負債的變化來看,即銀行一種資產的產生,對應的是另一種資產的減少,還是銀行自身負債的增加。若是前者,則沒有新增貨幣,而後者則會產生新貨幣。通過列舉具體的金融產品,很容易被產品蒙蔽,例如作者自己也提到,銀行購買其它銀行的資產不會派生貨幣,而是銀行之間超額准備金的轉移,但在關於銀行同業渠道創造貨幣時,作者又描述了銀行間買入返售交易如何創造新貨幣。所以,具體分析產品會有一定局限,畢竟產品層出不窮,但一旦抓住資產和負債的變化則會清晰很多。第二點是關於影子銀行的。作者雖然論述了影子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提出如果沒有對商業銀行負債方的存款貨幣數量造成影響,則該影子銀行沒有創造貨幣。但影子銀行真正的問題是擴大了貨幣的范圍,如同我的余額寶份額遠超我的銀行存款一樣,因為余額寶份額和銀行存款一樣容易用於支付。如果余額寶也像米什金描述的銀行一樣,投資債券,再從其他人那裡吸入銀行存款成為份額,那麼余額寶就實現了信用擴張,創造了余額寶份額,亦即影子銀行的貨幣。影子銀行的關鍵在於以商業銀行存款作為自己的准備金,因此即使原有的商業銀行存款不變,影子銀行會擴張出新的貨幣。第三點是關於離岸人民幣的。作者描述了離岸人民幣的存款派生模式,在該模式中,企業存入人民幣存款形成境外銀行持有的資產,銀行保留部分資產作為准備金,剩餘資產貸出,從而通過貨幣乘數形成存款派生。但作者自己也在第三章提到,創造貨幣並非要在一家銀行進行多次存款和貸款業務才能實現,更非諸多單個銀行匯集為銀行總體業務而產生的奇妙效果。那麼離岸銀行是否需要多次流傳才能派生存款,便成為了本書沒有回答的問題。最後,非常感謝李斌和伍戈二位作者在書中展現的精彩分析,也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更多的讀者帶來新的啟發。

C. 請問銀行的信用中介與信用創造有什麼區別

信用中介職能。
信用中介是商業銀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經營活動特徵的職能。這一職能的實質,是通過銀行的負債業務,把社會上的各種閑散貨幣集中到銀行里來,再通過資產業務,把它投向經濟各部門;商業銀行是作為貨幣資本的貸出者與惜入者的中介人或代表,來實現資本的融通、並從吸收資金的成本與發放貸款利息收入、投資收益的差額中,獲取利益收入,形成銀行利潤。商業銀行成為買賣「資本商品」的「大商人」。商業銀行通過信用中介的職能實現資本盈餘和短缺之間的融通,並不改變貨幣資本的所有權,改變的只是貨幣資本的使用權

信用創造功能。
商業銀行在信用中介職能和支付中介職能的基礎上,產生了信用創造職能。商業銀行是能夠吸收各種存款的銀行,和用其所吸收的各種存款發放貸款,在支票流通和轉帳結算的基礎上,貸款又轉化為
存款,在這種存款不提取現金或不完全提現的基礎上,就增加了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最後在整個銀行體系,形成數倍於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長期以來,商業銀行是各種金融機構中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開設支票存款帳戶的機構,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轉帳和支票流通,商業銀行。以通過自己的信貸活動創造和收縮活期存款,而活期存款是構成貸市供給量的主要剖;分,因玫:商業銀行就可以把自己的負債作為貨幣來流通,具有了信用創造功能。

D. 信用創造概念

在信用創造學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就是信用;信用創造貨幣;信用形成資本。
在貨幣金融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流派,即以18世紀的約翰.勞為先驅、以19世紀的麥克魯德、韓以及20世紀的熊彼特等人為代表的「信用創造學派」。在這一學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貨幣,貨幣就是信用。約翰•勞說:「信用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信用量增加與貨幣量的增加有同樣的效果,即它們同樣能產生財富、興盛商業。,「通過銀行所進行的信用創造,能在一年之內比從事十年貿易所增加的貨幣量多得多。所以,法國如欲富庶,實在有求助於信用的必要;不然,比之於利用信用的其他列強,法國即將陷入貧弱的狀況。」「只要貨幣豐富,即能夠創造一國之繁榮;只要有信用設施(他主要指銀行等),即可以供應豐富之貨幣,給經濟以最初的沖擊;依靠這種沖擊,就能夠為法國產出大量的財富。」約翰•勞的基本邏輯是這樣的:貨幣就是財富——貨幣不必是金銀,而以土地、公債、股票等為保證所發行的紙幣為最好——紙幣是銀行的一種信用——銀行通過供給這種信用,就可提供豐富的貨幣——給經濟以最初的沖擊——依靠這種沖擊,就可以使國家富強、經濟繁榮;總之,信用即貨幣;貨幣即財富,即資本。


麥克魯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論》中指出:「人們以生產物與勞務和人交換,而換得貨幣,此貨幣既不能用以果腹,也不能用以蔽體,然而人們卻樂於用其生產物與勞務換取貨幣,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換得貨幣以後,可在需要之時,憑以換取所需之物的緣故。所以,貨幣的本質不過是向他人要求生產物與勞務的權利或符號,從而實為一種信用」,「因此,金銀貨幣也可以正確地稱之為金屬信用。」麥克魯德認為信用與貨幣兩者的本質是一致的,信用的創造就是貨幣的增加,兩者可以統一於「通貨」的概念之下,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1)信用只有單一的價值,但是貨幣卻有多數的價值或者一般的價值,信用只是對某個人的要求權,但是貨幣卻是對一般商品的要求權;(2)信用只有特殊的不確定的價值(因為債務人死亡或者破產,信用就變得沒有價值了),而貨幣則有持久的價值。


韓被公認為信用創造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於1920年發表了《銀行信用之國民經濟的理論》,影響很大。他是這樣論述信用就是貨幣的: 「為了支付的目的,從一人轉讓給他人的支票或者存款劃條,就法律的觀點來看,自然只是兌取貨幣的憑證,但從經濟的觀點來看,只要它需要兌換成本位貨幣而完成了貨幣的功能,則它就不只是兌取貨幣的憑證,而實是貨幣本身。」「向銀行兌取貨幣的憑證,只要它確實可靠,為任何人所願意接受,則它就被當作貨幣而流通了。」韓的理論重點在於闡明了信用能夠形成資本。他認為信用愈擴,利率愈低,資本商品的生產就愈多,從而資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信用愈縮,利率愈高,資本商品的生產即愈少,從而資本即不易形成。他的著名命題就是:「資本形成不是儲蓄的結果,而是信用提供的結果。」「假如說需求對生產是第一性的,那麼信用提供對資本形成也是第一性的。若是沒有信用提供則任何資本商品都不能夠生產,因而資本形成就不可能。信用供給之能引起資本形成,恰如需求之引起生產一樣」。

E. 關於銀行信用創造與貨幣供給

最終存款=10萬/20%
最終存款=初始存款*貨幣乘數
貨幣乘數=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超額存款准備金率+現金率);本例中:超額存款准備金率和現金率為零,故:
最終存款=初始存款*貨幣乘數=10萬/20%=50萬

F. 為什麼信用卡不算入貨幣供給

信用卡不是購買力,它們只不過是一種便捷的借貸工具。比如當你用信用卡購買一件T恤時,你並沒有真正為這件衣服付款,而是從發卡銀行的信用卡機構借了一筆錢,是那個機構支付了款額。直到還清欠款,減少了你的貨幣余額時,你才付了帳。所以,信用卡不是貨幣,它們不是代表未來購買力的一種資產。
但是,盡管信用卡不是貨幣,但是他們的使用將影響人們願意持有的貨幣數量。信用卡是人們可以當月購買並在月末用一筆錢來支付,使得人們用較少的貨幣進行日常的經濟活動。信用卡的廣泛使用可以減少人們持有的平均貨幣量。

G. 簡要分析中央銀行的三個基本工具如何影響貨幣供給量

中央銀行的三個基本工具影響貨幣供給量的方法:

1、存款准備金政策。

存款准備金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存款等債務規定存款准備金比率,強制性地要求商業銀行按此准備率上繳存款准備金;並通過調整存款准備主比率以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促使信用擴張或收縮,從而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目的。

2、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轉讓。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一時資金短缺。

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讓渡的過程。再貼現政策,就是中央銀行通過制訂或調整再貼現利率來干預和影響市場利率及貨幣市場的供應和需求,從而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一種金融政策。

3、公開市場業務

根據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買賣證券的差異,可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公開市場。

所謂廣義公開市場,是指在一些金融市場不發達的國家,政府公債和國庫券的數量有限,因此,中央銀行除了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政府公債和國庫券之外,還買賣地方政府債券、政府擔保的債券、銀行承兌匯票等,以達到調節信用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目的。

所謂狹義公開市場,是指主要買賣政府公債和國庫券。在一些發達國家,政府公債和國庫券發行量大,且流通范圍廣泛,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只需買進或賣出政府公債和國庫券,就可以達到調節信用,控制貨幣量的目的。

H. 簡述貨幣供給的創造

貨幣創造:在現代的貨幣體系中,一般由中央銀行發行貨幣,但是商業銀行負責吸收存款和發放內貸款。商業容銀行在向中央銀行繳納一定的准備金後,可以將剩餘資金貸給企業部門。企業得到貸款後又會將其中一部分存入這家商業銀行或者其它商業銀行。接著,商業銀行可以再將其中的一部分作為貸款發放取出。如此反復,最終社會中形成的購買力將是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的若干倍。這個過程,稱之為貨幣創造。

閱讀全文

與信用創造貨幣供求mobi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