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路遙的文學作品風格是什麼
一、路遙作品風格
路遙不是一個四平八穩、刻意苦吟的詩人,他在秉承傳統現實主義注重客觀冷靜描寫的同時,同樣重視作家的主體作用,他認為作家作品中觀照的現實必然有作家的主體判斷,融入了作家的個人情感。路遙十分注重生活中的感情積累和作品中的激情傾注,將現實主義的直面人生和浪漫主義的奔放熱烈一同融入到作品中,讀他的作品無時無刻不能感受到蘊含在作品中或緩或急的激情涌動。在路遙為我們建構的小說世界中,你能體會到和路遙一樣熾烈、溫情、友好、質朴的濃烈的激情,你會隨著路遙的筆感受一次次心靈的震顫和悸動,一起悲或一起喜,一起怒亦或一起怨,讓你體會到和作家一樣的柔情似水,一樣的血氣方剛。
盡管與民間文學有著很深的淵源,但路遙畢竟接受了現代文明的熏陶,其創作又顯示出一定的超越性特徵,典型表現就是通過敘述視角的變化使故事不斷向前推進。民間文學講求故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這使不少背景性材料和事件的敘述受到影響,路遙力求展示生活的原貌,因此,必須要突破這種單線連續發展的敘述模式,通過敘述視角的不斷交化全景式地再現生活,特別是當故事呈復線發展的時候,對民間說書藝人「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來追求時間完整性手法的超越更為明顯,典型例證就是多線結構的小說《平凡的世界》將雙水村與縣城兩個平行發展的故事通過孫少平、田潤葉等在城鄉之間的位置變換有機結合為一個完整故事。
二、路遙簡介
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中國當代作家,生於陝北清澗縣一個世代農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該作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後因肝病早逝,年僅42歲。
由於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作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陝北大地作為一個沉浮在他心裡的永恆的詩意象徵,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陝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裡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⑵ 路遙為什麼能夠創造不凡的人生
閣下的語感非常敏銳。的確很不同。
路遙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的時候,正是中國剛剛進入改革開放,作家文筆還放不開,家也初出茅廬,文筆思想都還不夠純熟。
1988年發表《平凡的世界》的時候,作家已經歷練多年,加上社會的開放程度都令作者的文筆思想進入了全新的境界。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⑶ 作家路遙的藝術特點是怎樣的
盡管與民間文學有著很深的淵源,但路遙畢竟接受了現代文明的熏陶,其創作又顯示出一定的超越性特徵,典型表現就是通過敘述視角的變化使故事不斷向前推進。民間文學講求故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這使不少背景性材料和事件的敘述受到影響,路遙力求展示生活的原貌,因此,必須要突破這種單線連續發展的敘述模式,通過敘述視角的不斷交化全景式地再現生活,特別是當故事呈復線發展的時候,對民間說書藝人「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來追求時間完整性手法的超越更為明顯,典型例證就是多線結構的小說《平凡的世界》將雙水村與縣城兩個平行發展的故事通過孫少平、田潤葉等在城鄉之間的位置變換有機結合為一個完整故事。
⑷ 路遙的創作特點
在作者筆下,生存環境的悲苦不僅僅是生計問題,更有發展空間的種種限制。實際上,路遙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堅毅品格更是在不斷追求發展的奮斗過程中日臻完美的。寫苦難是為了寫苦難中的人。苦難越深重,戰勝苦難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難能可貴和令人敬佩。
《平凡的世界》安排孫家兄弟倆齊頭並進又相互映襯,其兄孫少安13歲就輟學回家務農,後辦磚廠起家致富;其弟孫少平求學、教書,後出外打工、挖煤。通過他們兩條人生之道的曲折延伸,反映了當時農民的生存際遇,其重點又是突出孫少平外出謀生的艱難。
路遙通過進城故事寄託了對城鄉關系的思考。許多研究者都指出,路遙的小說是一個二元對立的文學世界,其中,城市與鄉村的對立是核心的,在這一基礎的核心對立之下,衍生了諸多二元對立的因子,文明——愚昧、先進——落後、浪漫——淳樸、復雜——純潔、高貴——卑微、自信——自卑,等等。這些因子被作者有意識地排列起來,並通過一個個鮮明生動的事件清晰地並置在一起,『構成了矛盾的、不可調和的兩極。這顯然是一種被作家精心結構的序列;前者是都市的象徵,後者是鄉村的隱喻。現實主義作家路遙以客觀的筆觸去書寫鄉村、描寫都市,在路遙筆下,城市與鄉村城市與鄉村的對立,不僅是地理空間的對立,而且是文化空間的對立,城市是在與鄉村的對比中存在的,而鄉村也在城市的陰影中展開。實際上,路遙進城故事書寫是早期鄉土文學的審鄉情結的再現;以城裡人的眼光,圍觀鄉村的「惡」,以此來反思和反省鄉村。城市是進城鄉下人的慾望對象,毫無疑問的是,鄉村空間指向的是歷史和記憶,城市空間肯定指向的是未來。
路遙在其進城故事中運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真實記錄了改革初期農村青年的人生奮斗歷程。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口號以來,中國社會自此步入了激烈的社會變革時期。在這個歷史轉換的關鍵時期里,隨著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的歷史轉換,各種陳舊的思想觀念都面臨著強烈的沖擊,傳統的心理結構也在發生著新的變動。作為八十年代新一代的農村青年最先感受到了這種變動和沖擊的力量,他們開始對自己生活的鄉村世界產生不滿與懷疑,而對具有現代文明誘惑的都市產生強烈的嚮往。一貫秉承現實主義創作理念的作家路遙用文字真實地記錄了八十年代的農村青年的進城歷程和人生奮斗足跡,如《人生》中的高加林不憚於違背傳統道德倫理而力爭到大城市發展自己的前途,《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在從攬工漢到煤礦工人的身份流動中彰顯了實現進城理想的種種努力與嘗試。無論是高加林還是孫少平,他們無不是八十年代個人奮斗者的典型人物。因此,可以說路遙在其進城故事中通過高加林、孫少平等進城鄉下人形象的塑造,較早地傳達出社會變遷的時代信息,使得當時的讀者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甚至使得今天的讀者產生了心靈上的契合。
路遙創作在思想方面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深刻的哲理性。哲理在他的許多作品中不是外加的,相反已經和作品對生活本質的揭示融合一起,成為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的必然結果。特別是路遙中篇的結構,也可以稱之為哲理性結構。生活在這些中篇里成為一個相對的封閉體系,生活的過程構成了一個個人生的大輪回。作者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哲學思考,就從這大輪回中衍化出來。高加林懷著一顆勃勃雄心,進入了城市,在城市生活的舞台上,威武雄壯地表演了一番,最後又被迫回到自己最不願呆的農村。但是這種輪回並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人物在經過了生活的歷練與艱辛之後的一種重新出發。 作家幾乎為他每一個心愛的愛情故事都安排了一個不甚光明的尾巴;《在困難的日子》中馬建強對吳亞玲的情感披自卑放逐,最終無奈地看著吳亞玲和鄭大衛門當戶對地在一起,《人生》中的黃亞萍最終卻沒有勇氣跟隨高加林回樹當農民,她將永遠無法走出精神失戀的痛苦陰影,劉巧珍為被縣里清退的高加林求信說明他心底里愛的仍然是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和秀蓮的婚姻中始終不能抹去田潤葉的影子,婚後的田潤葉以與丈夫分居的方式堅守著對愛情的忠貞,獨自飲下了一杯自己親手釀造的婚姻苦酒。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路遙所講述的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都是令人心酸的悲劇:固然,「有情人難成眷屬」不失為一種悲劇,而只有丈夫或者妻子沒有愛人的「物質婚姻」更是足以撼動人心的悲劇。由此可見,基於精神交流和心理契合基礎上的戀愛才是路遙心目中理想的婚姻。
路遙還通過愛情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在路遙筆下,愛情只是作為其筆下青年男女主人公人生道路上的插曲而存在的,路遙則僅僅是為了表達人生奮斗的主題而寫愛情。在路遙筆下的愛情故事中,對於男性主人公而言,愛情只不過是他們在由鄉而城道路上的踏腳石。正如司湯達筆下的於連是踩著一個個女人最終走進了豪門貴族小姐的閨房,路遙筆下幻想進城的農村男青年也幾乎是試圖踏著一個個女人以實現自己的進城理想,他們或無情地斬斷與成為進城道路上絆腳石的農村女性的愛情關系,或將城市女性作為進城的敲門磚。如《人生》中的高加林、《你怎麼也想不到》中的薛峰、《姐姐》中的高立民、《風雪臘梅》中的康莊、《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
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作家路遙總是以道德倫理作為判斷人生價值的重要標准,甚至那本該不能摻入一絲雜質的愛情生活,也同樣無法擺脫道德的審視。路遙濃重的道德情結,使得他在愛情故事的書寫中特別重視傳統倫理道德對愛情選擇的重大意義。這種在愛情故事中所顯露出來的道德審視在路遙的早期小說《人生》中已經有著較為明顯的體現:一方面,接受了現代情愛觀念影響的作家能夠對高加林和黃亞萍基於志同道合基礎上的結合做出自覺的肯定;另一方面,深受傳統道德影響的作家對被高加林拋棄的劉巧珍懷有深深的同情,甚至為了表達對傳統女性劉巧珍的同情而突出「插足者」黃亞萍的自私、任性、輕浮,從而加重了對現代女性黃亞萍譴責的砝碼。由此可見,作家路遙習慣於從道德角度審視愛情生活,致使他在愛情故事的書寫中無法擺脫道德理性的拘圍,這也是其愛情故事書寫的局限所在。 路遙不是一個四平八穩、刻意苦吟的詩人,他在秉承傳統現實主義注重客觀冷靜描寫的同時,同樣重視作家的主體作用,他認為作家作品中觀照的現實必然有作家的主體判斷,融入了作家的個人情感。路遙十分注重生活中的感情積累和作品中的激情傾注,將現實主義的直面人生和浪漫主義的奔放熱烈一同融入到作品中,讀他的作品無時無刻不能感受到蘊含在作品中或緩或急的激情涌動。在路遙為我們建構的小說世界中,你能體會到和路遙一樣熾烈、溫情、友好、質朴的濃烈的激情,你會隨著路遙的筆感受一次次心靈的震顫和悸動,一起悲或一起喜,一起怒亦或一起怨,讓你體會到和作家一樣的柔情似水,一樣的血氣方剛。
盡管與民間文學有著很深的淵源,但路遙畢竟接受了現代文明的熏陶,其創作又顯示出一定的超越性特徵,典型表現就是通過敘述視角的變化使故事不斷向前推進。民間文學講求故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這使不少背景性材料和事件的敘述受到影響,路遙力求展示生活的原貌,因此,必須要突破這種單線連續發展的敘述模式,通過敘述視角的不斷交化全景式地再現生活,特別是當故事呈復線發展的時候,對民間說書藝人「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來追求時間完整性手法的超越更為明顯,典型例證就是多線結構的小說《平凡的世界》將雙水村與縣城兩個平行發展的故事通過孫少平、田潤葉等在城鄉之間的位置變換有機結合為一個完整故事。 路遙作品中所創造人物的理想追求、人生價值、道德價值等一系列觀念太過難美、太過理想化,太過單一,路遙常常在作品中為刻意追求這種唯美而放棄對現實的批判,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路遙作品成為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真正意義的經典。比如,孫少平與田曉霞最初萌發愛情就是因為他們對讀書和思考的共同愛好,這就奠定了志同道合的愛情基調。曉霞愛少平的是他的頑強意志和奮斗精神,少平愛曉霞的是她的博學善恩和勤奮敬業,這基本上是一種理想的選擇,而且他們的愛情本身也基本上是由互勉和思念構成的精神戀愛。其實,愛情是有多重風景的。志同道合是一種美,兩情相悅是一種美,溫柔思念是一種美,靈肉結合是一種美。而《平凡的世界》只為我們展示了志同道合這一重美景,崇高固然崇高,但卻失之於單一,沒有展示出「平凡的世界」里平凡的人們的平凡愛情中多個側面、多個層次、多種形態的豐富多姿的美。
而對於配角,路遙所塑造的形象也是有特色的。例如,「文革」是一個特殊的動亂歲月,又是一個考驗人性品格的大舞台,作者以此為背景,塑造出兩類不同的人物形象,一是憂國優民、大公無私的忠誠幹部,一是趨炎附勢、惟利是圖的跳樑小丑。
在《驚心動魄的一幕》里,展現了1967年造反武鬥的歷史畫面。就在廣大人民群眾被少數別有用心的造反派頭頭們挑動起來,即將進行一場嚴重武鬥的危急時刻,縣委書記馬延維置個人安危生死於不顧,正義凜然地跋涉到劍拔彎張的造反大廳,挺立於正要「捉拿」他的造反派面前。在這驚心動魄的一幕里,作者刻畫了縣委書記馬延維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而寧死不屈的高大形象,鞭撻了如縣委副書記李維光見風使舵、毫無黨性人民性的敗類以及如金國龍等一群自私自利、心懷叵測的投機野蠻之徒的無恥嘴臉。
在路遙小說中的進城故事中,故事主角一般設置為農村青年,其中有男青年也有女青年。女青年有《黃葉在秋風中飄落》的劉麗英,《平凡的世界》中的郝紅梅、孫蘭香、金秀等,這些鄉村女青年擁有進城的天然資本,那就是她們的長相優勢,通過相貌換取進城資格,她們可以通過婚嫁進城。然而,路遙小說中的進城故事最關注的其實是男青年進城,尤其關注這些男青年身份的設置。與這些具有相貌優勢的女育年相比,男青年通常具有知識優勢,這些男青年擁有進城的精神資本卻沒有進城的物質條件。
其次,路遙在其進城故事的講述中塑造了新人特質的農民形象。在路遙的小說中,從高加林到孫少平,組成了一個進城鄉下人的人物序列,他們身上所特有的混合型的精神特質使得他們成為魯迅筆下和柳青筆下的農民形象之後呈現多重組合性格的農民形象。這類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中國農民形象的內涵得以豐富和深刻,是路遙對中國農民形象畫的重要貢獻。
⑸ 路遙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有哪些特點
路遙作品主要包括:
短篇小說:《姐姐》、《風雪臘梅》;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
、《人生》;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
等等,都收錄在《路遙文集》五卷。
其作品的特點是:
朴實無華、厚重悠遠,是路遙文學作品的突出特點。
⑹ 路遙的寫作風格是什麼
路遙的風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手筆」.《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銅城除過河南人之外,從北方黃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區貧困縣漫流來的鄉民也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有了煤炭業,這里就成了中國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來無數尋找生活出路的人。在這個口音五花八門的「聯合國」里,由於河南人最多,因此公眾交際語言一般都用河南話。在銅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幾句河南腔,哼幾句嗯嗯啊啊的豫劇。 這城市四周全是山樑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農業人口遠比不上黃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說和擁擠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為事農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這些山山峁峁竟然長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還有一些樹木梢林,顯得比黃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風光。每當入秋之時,有些山上紅葉如火,花團錦簇般奪人眼目…… 山樑土峁間,由於地層深處挖掘過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時有下陷,令人觸目驚心的大裂縫往往撕破了幾架山樑,甚至大冒頂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圍里氏三級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華里處就是黃河,它帶著成千上萬噸泥沙沉重地喘息著淌向東方…… 城市在這條狹長的山溝里只能擺下一條主街。那商店鋪面,樓房街舍,就沿著這條蜿蜒曲折的街道,沿著鐵路兩側,沿著那條平時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鱗次櫛比,層層疊疊,密集如蜂房蟻巢,由南到北鋪排了足有十華里長。 火車站位於城市中心。一幢長方形的候車室塗成黃色,在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裡顯得富麗堂皇。除過南郊軍民兩用的飛機場,火車站不大的廣場也許是市內最為開闊的地方了。 火車從這里向南,穿越綠色的中部平原,五六個小時就可以抵達省城。而向西,向東,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鄰近幾個省份。這個火車站每天上下午分別和省城對開兩趟快慢客車,其餘就全都是運煤車了。 從隴海鐵路岔出來的這條支線,它的最後一節鐵軌並沒有在這個車站終止。這鋼鐵階梯又在這里岔出兩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東西兩面二十多個礦區。 外地人提起銅城,都知道這是個出煤的地方,因此想像這城市大概到處都堆滿了煤。其實,銅城邊上只有一兩個產量很小的煤礦,其餘的大礦都在東西兩面那些山溝里。 當你沿著鐵路支線拐進這些山溝,便會知道那裡有著多麼龐大的世界。這些相距只有十來里路的煤礦,每個礦區都有上萬名工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幾乎都超過了一個山區縣城的規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聳的井架,隆隆的機聲,喧囂的聲浪,簡直使人難以置信這些小小的山溝山灣,怎麼能承載了如此大的負荷?
「作家的勞動絕不僅僅是為了取悅於當代,更重要的是給歷史一個深厚的交代。」這是作家路遙在回顧《平凡的世界》創作過程時說過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平凡的世界》曾名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榜首,之後又榮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是這屆唯一一部獲此獎項的長篇小說。李金玉,作為《平凡的世界》這本書的責任編輯,當我請她講述一下這部書的出版過程時,她仍為當時的一些事情唏噓不已。1986年春天,畢業分配到出版社才兩年多的李金玉到西安組稿,出版社讓她盯住的首要目標是賈平凹正在創作的《浮躁》。然而,賈平凹的手稿被另一家出版社搶走了,於是她就去見路遙,路遙正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當時叫《普通人的道路》)第一部,她向路遙約稿,路遙未明確表態。為了組到路遙的稿子,5月她又一次到了西安,一直待了一個多月。6月中旬,她終於帶著30餘萬字的書稿回到了北京。然而,當她組到路遙的稿子回到出版社後,一些領導卻認為她「丟了西瓜撿了芝麻」。當時,路遙的《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雖然先後獲得了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並且《人生》也激起了文壇和社會的強烈反響,但與正「如日中天」的賈平凹相比, 路遙的名字顯然還不是一塊金字招牌。實際上,主要是社內一些人對路遙能否完成這個包括3部6卷,近 百萬字的長篇巨作感到信心不足。因為路遙雖然已經寫出了《驚心動 魄的一幕》、《人生》這樣有影響的中篇小說,但他以前從未進行過長篇小說的創作,而且當時有一種論斷,認為《人生》是路遙不能再超越的一個高度。路遙採用的又是三部書的形式,寫完一部出版一部,出版社也擔心路遙這部小說會像一些長篇小說那樣越寫越弱。另外,路遙在創作手法上的「不合潮流」,也使出版社對路遙信心不足。路遙還是採用《人生》式的現實主義手法來結構他的這部長篇巨著,但當時一些評論家卻認為,現實主義已經是一種過時的表現手法,路遙再採用這種寫作手法,給人一種冥頑不識時務的印象。也正是因此,在李金玉之前,一家著名出版社和一家權威刊物已經拒絕了這部作品。當時,李金玉的確感到了很大的思想壓力,她也能夠理解出版社的擔心。但是這並沒有動搖她的決心,因為當她從路遙手中拿到謄寫工整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後,她便被作品的宏偉氣魄和深刻內涵深深震撼了,她感到這就是路遙的氣魄,路遙的風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手筆」。而且,通過一個多月的交流和觀察,路遙為創作而進行的扎實的准備工作,以及路遙對全書結構的精細構思,也堅定了她的信心。
《平凡的世界》,曾經僅看過三分之一便把書稿棄擲一旁的一位編輯,在一篇評論文章中也發出「失之交臂」的感嘆。路遙不為時髦所動,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再次攀上了藝術 的高峰,歷史和讀者終於賦予了這部書真正的生命力。
⑺ 路遙畫的特點是什麼
俗語。民間流傳的。 話說路遙和馬力是好朋友,路遙父親是富商,馬力的父親是路遙家的僕人。雖然是主僕關系,兩人的關系很好。他們一起讀書,一起玩耍。 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齡了,路遙有錢有勢,不愁沒老婆。而馬力貧困實梗恢泵蝗頌崆住? 有一天有媒人給馬力提親,馬力大喜,但是卻要昂貴的彩禮。馬力只好請同學路遙幫助,路遙說:借錢可以,但是結婚入洞房我來替你前三天。馬力怒火沖頭,但是又沒有辦法,總不能光棍一輩子,只好答應。於是選擇好日子結婚。 馬力煎熬過痛苦的三天,第四天該他洞房了,心裡懊惱呀! 天一黑就一頭栽進洞房拉被蒙頭就睡覺。新娘子就問:夫君,為何前三夜都是通宵讀書,今天卻蒙頭大睡?馬力這才知道路遙給他開了個大玩笑,真實又喜又惱。被有錢的朋友給耍了。發誓好好讀書,考取功名。後來還真考上了並在京城做了大官。 路遙性情豪放,俠肝義膽,最後卻坐吃山空。看到自己一家實在無法度日,想起曾經資助的朋友馬力,於是就和老婆商量自己進京找他幫助。 馬力見到路遙很是高興,熱情款待,路遙說明來意,馬力卻說:喝 酒!喝酒!根本沒有幫助他的意思,路遙很惱。 過了幾天,馬力說:路兄,你回家吧,免得嫂夫人牽掛!路遙只得氣憤沮喪的回家。 還沒進家就聽見家裡哭成一片,急忙進來。看到妻兒守著一口棺材痛哭,一見路遙進來家人又驚又喜。原來是馬力派人送來棺材說:路遙到京城後,生了重病,醫治無 效而死!路遙更加惱怒,打開棺材一看裡面是金銀財物,還有一紙條上寫:你讓我妻守三天空我讓你妻痛哭一場。
⑻ 路遙簡介。
路遙(1949年12月2日 —1992年11月17日),男,本名王衛國,出生於陝北榆林清澗縣,中國當代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人生》等。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黨組成員、副主席。
路遙1949年12月2日出生於陝西陝北山區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里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後被改編為電影。1991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台廣播。路遙因此而榮獲茅盾文學獎。
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路遙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鼓舞億萬農村青年投身改革開放的優秀作家。
2019年9月23日,路遙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2019年9月25日,路遙被評選為「最美奮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