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創造性
1.創造性按照現行 專利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是指與 現有技術相比,該發明具有回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答顯著的 進步。2.創造性由創造性意識、 創造性思維過程和 創造性活動三部分組成。3.創造性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發明,二是 發現。發明是製造新事物,例如瓦特發明 蒸汽機,魯班發明 鋸子。
❷ 創造性、創造力,區別是啥
創造力(creativity)是指產生新異的(首創的,出人意料的)、高質量的、適宜的(有內用容的,滿足任務制約的)工作的能力。可以從以下方面理解:1、創造性的思維過程,主要是發散思維的能力;2、創造性的人格。
創造性更多的時候是指產生新觀念、想法,常與發明聯系在一起(innovation)。
❸ 什麼是創造性,創造性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創造性
一般認為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內力或特性,容故也稱為創造力。新奇獨特意味著能別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過的事,有社會價值意味著創造的結果或產品具有實用價值或學術價值、道德價值、審美價值等。
創造性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發明,二是發現。發明是製造新事物,例如瓦特發明蒸汽機,魯班發明鋸子。發現是找出本來就存在但尚未被人了解的事物和規律,如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馬克思發現剩餘價值規律等。
理解創造力這一概念要把握以下幾點:
①創造力是一種有別於智力的能力,創造力測驗的內容是智力測驗內容上沒有的,是智力測驗測不出來的能力;
②創造力指在各種創造性活動中的能力,既有科學創造活動,又有技術創造和藝術創造活動,還有其他方面的創造活動;
③新穎獨特是指前所未有、與眾不同,這是創造力的根本特徵;④創造產品(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有社會或個人價值。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其主要特徵有三個: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
❹ 什麼叫創造性思維
1)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即開拓人類認識新內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容成果的思維活動.
2)創造性思維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徵的高級心理活動。
創造性思維並非游離於其它思維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種思維形式。
創造性思維需要人們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一項創造性思維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刻苦的鑽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後才能取得,而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要經過長期的知識積累、素質磨礪才能具備,至於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則離不開繁多的推理、想像、聯想、直覺等思維活動。
創造性思維就是指發散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遇到問題時,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去思考,去尋找答案。既不受現有知識的限制,也不受傳統方法的束縛,思維路線是開放性、擴散性的。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單一的,而是在多種方案、多種途徑中去探索,去選擇。創造性思維具有廣闊性,深刻性、獨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等特點。
❺ 什麼是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就是指發散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遇到問題時,能從多角度、多側專面、多層次、多結構去思考屬,去尋找答案,既不受現有知識的限制,也不受傳統方法的束縛。其思維路線是開放性、擴散性的。它解決問題的方法更不是單一的,而是在多種方案、多種途徑中去探索、選擇。創造性思維具有廣闊性,深刻性、獨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等特點。
創造性思維是創新人才的智力結構的核心,是社會乃至個人都不可或缺的要素。創造性思維是人類獨有的高級心理活動過程,人類所創造的成果,就是創造性思維的外化與物化。創造性思維是在一般思維基礎上發展
起來的,是人類思維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
❻ 什麼叫創造性復述
創造性復述是學生對語言材料吸收、存儲、內化、整理和表達的過程。
創造性復述是學生對語言材料吸收、存儲、內化、整理和表達的過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改組課文,用自己的言語表達課文。這不僅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理解、鞏固、積累,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思維能力及系統、連貫的說話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復述有三種基本的操作形式:
(一)提示式
創造不等於胡編,應從模仿原文開始。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提示,然後讓學生創造性地模仿原文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進行復述。提示式又有以下幾種形式。
1.填空
填空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只為學生提供一根復述的「拐杖」,降低難度。同時,選取一些課文描寫的空白點,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如復述《蜜蜂引路》的第三段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填空:
列寧一邊走一邊看,發現 。(心想: 。)他仔細觀察,只見 。(猜想: )列寧還見園子旁邊有 。(斷定: 。)從而在復述中充分展示了每位學生的思維過程,大大提高了訓練的效益。
2.綴連
即抽取與課文的描寫線索或寫作特色等要素有密切關聯的重點詞語,重組課文信息進行復述。如教學《田忌賽馬》,在學生學完課文後,教師可先請學生自由復述,然後出示下列詞語:垂頭喪氣、胸有成竹、得意洋洋、目瞪口呆、轉敗為勝,引導學生任選一種詞序再簡單復述。這樣,既達到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目的,又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促使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學會詞語的運用,積累了詞彙,使語言和思維共同發展。
3.提綱
根據對原文的理解,理清復述思路,列出復述提綱進行創造性復述是一種極好的形式。如老師在教《熊貓媽媽聽電話》一文時,先幫助學生歸納熊貓說話的思路:先說我是誰(即為熊貓取名),再說我到了什麼國家,最後說朋友們對我怎麼樣。同時板書這一提綱,大面積進行模仿復述。然後,在此基礎上再連行創造性說話:還可以取什麼名字還可能到了什麼國家那些國家的朋友又是怎樣歡迎的這便體見了復述訓練的層次性。
4.插圖
許多課文的插圖都緊扣原文的意思,這對學生進行創造性復述不僅有提示作用,而且還能在復述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想像等能力。如《李時珍》一文,寫李時珍為編《本草綱目》親自到各地采葯一事,雖寥寥幾筆,卻很感人,這是因為它配有一幅與之呼應的插圖。在學習時,可讓學生仔細觀察,創造像李時珍當時采葯的自然環境及動作、語言等,通過利用插圖具體地加以描繪,使復述多功能化。
(二)活動式
小學兒童活潑好動,對嚴肅枯燥的形式往往興致索然。在組織活動中進行復述,不僅可以提高復述的情趣,還能在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活動式有兩種方法值得借鑒。
1.游戲
如教第四冊《精彩的馬戲》,在復習鞏固課文內容時,我讓學生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復述,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是,我先拿出一個話筒,在大屏幕上展示文中介紹的馬戲節目,然後說:「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紅領巾電視台近期要開設一個新的電視節目,專門為同學們播放精彩的馬戲。聽說二(3)班的同學個個口齒伶俐,大方能幹,現特向二班招聘講解員五名,望大家把握機會,踴躍應聘。」由於此類游戲形式新鮮,有時代感,而當今學生的競爭意識又普遍較強,因此他們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有的聯系自己的親眼所見說,有的模仿電台主持人說……趣味濃厚,氣氛活躍。
2.課本劇
由於整篇課文的復述占時長,跨度大,述者困難,聽者厭煩,因而採用表演課本劇的形式能較好地彌補這一缺陷。如教第三冊《狐狸和烏鴉》,我讓學生以同桌為組分角色扮演「狐狸」和「烏鴉」,自編課本劇。要求除了對話,其餘課文中沒有寫出的動作、表情甚至是心理活動也要盡量表演出來,不加旁白,讓人一看就懂。如一組學生在表演狐狸見到烏鴉的肉時,抹著嘴巴,咽著口水,轉轉眼珠悄悄自語:「哇!那麼大塊肉,味道肯定錯不了。噝——這可是個好機會,我一定要把它騙到手!」這樣就較好地把握了課文內容,並進行了合理的創造想像。另外,當一組同學在台上表演時,我還讓其他同學作「評委」,以課文為依據作出分析評判。這樣就把復述變成了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不僅滿足了學生「愛動」的慾望,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還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轉換式
是指轉換原文的構思,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側面改變課文的表現形式,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再創造。這種方式能促使學生打破思維的固定模式,對課文作動態分析,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寫作途徑和方法。無論是從表達還是想像角度來說,對學生都大有裨益。通常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轉換:
1.體裁
小學階段的課文體裁主要以記敘文為主,同時兼有詩歌、散文、童話、說明文等形式。只要變換一下角度,許多體裁就可相互轉換。如「記敘體」改為「日記體」,「詩歌體」改為「散文體」,「說明體」改為「童話體」等等。一位老師在教學古詩《塞下曲》後,引導學生大膽想像,通過圍繞原作的中心增加對主人公李將軍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繪復述,把四句古詩擴充成四段話,使之成為一篇極富創意的傳奇故事。
2.人稱
小學課文多以第三人稱來寫,也有以第一人稱寫的。轉換人稱復述,能使學生進一步受到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熏陶。如教第三冊《你今天怎麼遲到了》一課,在指導復述第二自然段「秋生怎麼把牛拉出農田」時,我從下文入手,根據「秋生把上學路上發生的事告訴老師」這一句,引導學生:如果你就是秋生,你會怎樣向老師說清楚呢這樣復述,就把秋生的指代「他」,變成了第一人稱的「我」,不僅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而且能更深入地體會秋生當時的想法與做法,明白農民的莊稼應愛護。既鍛煉了語言,又自然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3.結構
轉換結構可以是改變課文的敘述順序,把順序改為倒序或把倒序改為順序等。如第三冊《公雞的臉紅了》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寫的,在弄清了課文內容和中心後,可進行變序組合:先敘述鄰居們怎樣幫助公雞,再以公雞的角度回想以前公雞是怎麼對待鄰居們的,最後敘述公雞的想法。
轉換結構還可以是改變句式表達,如把詳寫改為略寫,把靜態改為動態,把並列改為總分,把敘述改為對話等等,這些就不再一一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