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古代信函在紙發明以前

古代信函在紙發明以前

發布時間:2021-09-04 01:00:32

A. 漢代造紙發明以前,書信的形式有

在竹簡上刻字,在羊皮上寫,寫在絲上

B. 在紙張發明以前,主要用什麼材料來書寫

在紙張發明以前,書寫材料主要是竹簡或木板。書信則大多寫在木板上,寫好後用同樣內大小的木板蓋在上面容,用繩索捆好,為了防止人們隨便拆看,就在捆結處放一塊泥塊,用印章印在泥塊上,這就是「封泥」。是當時印章的主要用途。晉末南北朝以後,紙張取代了簡牘,人們就用印泥印在紙帛上。典型的印泥以硃砂、麻油和艾調和而成。唐代以前印泥曾用黑色或藍色,後世都用硃色,只是遇到國喪或家喪才在一定時間內使用黑色或藍色。

秦漢以前,官印一般2.5厘米見方,大印可到5~6厘米,私印一般1~2厘米。後世加大,官印可到10厘米。藝術篆刻則不受任何限制。古代印佩戴身上,一般體積較小,上面有紐,簡單的是瓦鈕或鼻紐,精緻的則有各種獸紐,如獅紐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元末明初,文人治印開始採用質地較軟的葉臘石作為治印材料,治印一藝也就由篆書到刻印完全轉入文人之手,從而開始了文人治印的繁榮時代。

C. 古人的書信又叫什麼,是什麼朝產生的

妻子給丈夫的書信,稱為錦書、錦字;家人來往的書信,稱為家書、家信;匿名的書信,稱為飛書;死人留下的書信,稱為遺書;酬答別人的回信,稱為報章、回帖;皇帝的書信,稱為仙翰;官場中下級給上級的書信,稱為書啟;非正式的書信,稱為便條。

尺牘——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
雁足、雁帛、雁書、鸞箋——《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於,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於只得放蘇武歸漢。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別稱:鸞箋。
八行書——舊時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一般書信寬不過一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其他別稱如下:
鴻雁: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所以,後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鯉魚: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書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

D. 沒發明紙之前,如果有秘密信函,那些古代簡牘的文字怎麼保密的呢

我們以秦漢為例。

秦漢時期的文書傳遞要實行保密制度,不能私自拆封。

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司空律》載:

令縣及都官取柳及木楘(柔)可用書者,方之以書;毋(無)方者乃用版。其縣山之多X者,以X纏書;毋(無)X者以蒲、藺以枲箾之。各以其獲時多積之。

就是說,當時的簡牘文書,都要用一種草來捆縛,一般在生長這種草較多的地方就用,如果長得少的地方,就要用蒲、藺這兩種。

E. 古代書信傳遞的故事

鴻雁傳書即飛鴿傳書。

故事簡介:

1、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

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5)古代信函在紙發明以前擴展閱讀

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

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隻參加,賽距約400華里。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王寶釧苦守寒窯十數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寶釧正挑野菜,忽聞空中鴻雁連聲呼喚,遂請求代為傳書於平貴夫郎。

然一時難尋筆墨,情急之下,撕下羅裙,咬破指尖,寫下血淚書信,傾訴對愛情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心情。前者是對國的忠心,後者是對感情的忠貞,這兩種故事的流傳,讓「鴻雁」成為古代通信的使者。

F. 中國古代書信叫什麼

中國古代書信叫尺牘,信禮。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但是,中國的應用性文體從來不排斥審美的文學屬性,尤其是書信一體,多記事陳情,中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於書信,書信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十分完美。

(6)古代信函在紙發明以前擴展閱讀:

尺牘解析:

尺牘是一個詞語,讀音為chǐ dú,指古人用於書寫的長一尺的木簡;信札,書信;文辭或者墨跡,字跡。木牘的規格據記載有幾種,但多長一尺左右,故有「尺牘」之稱,多用於書法、繪畫。

在紙張發明之前,用竹木或帛,製成尺把長的版面,用以書寫記事,敘情表意,傳遞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牘、尺鯉、尺箋、尺翰、尺書等多種稱謂,其中以尺牘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為信件的代稱。

G. 信在古代叫什麼

簡稱書信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於書寫材料演變等原因,書信又有許多別名、美稱,下面略舉數端。
尺牘——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
雁足、雁帛、雁書、鸞箋——《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於,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於只得放蘇武歸漢。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別稱:鸞箋。
八行書——舊時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一般書信寬不過一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其他別稱如下:
鴻雁: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所以,後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鯉魚: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書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

H.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

典故:鴻雁傳書。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時,使臣蘇武被匈奴拘留,並押在北海苦寒地帶多年。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於謊稱蘇武已死。

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事情的真相,並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這只雁足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

這樣,匈奴單於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漢朝。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成為千古佳話。而鴻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稱。

出處:出自漢代司馬遷的《史記》。

蘇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

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8)古代信函在紙發明以前擴展閱讀:

相關典故:

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隻參加,賽距約400華里。

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I. 你了解古代書信傳遞的故事嗎寫一寫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一:青鳥傳書
1998年10月9日,國家郵政局發行JP72《第22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1999北京(二)》紀念郵資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綠東方」,主圖和郵資圖內容一致,均為一隻色彩斑斕的飛鳥,背景為驛站和長城,表現了我國古代青鳥傳書的傳說。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二:魚傳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郵電部發行了J174M《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姑蘇驛,邊紙圖案為古代銅器上的魚形銘文,這些魚形銘文,用的是「魚傳尺素」的說法來象徵郵政通信。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一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於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顯然,這里的「雙鯉」並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書信和「魚」的關系,其實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 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里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後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於詩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飪」,而只是一個風趣的用字罷了。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三:烽火傳軍情
1994年11月7日,原郵電部發行《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新疆庫車縣克孜爾尕哈的漢代烽火台遺址,邊紙上的文字為1974年在甘肅居延地區破城子烽塞遺址出土的東漢初年《塞上烽火品約》木簡上的部分內容,再現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國西北邊陲「謹侯望,通烽火」的歷史遺跡。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四: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於軍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後,竟見空盪盪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一軍。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里看看你的第一軍。」曲端領命後,不慌不忙地打開籠子放出了一隻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隻鴿子,很快,其餘的四軍也火速趕到。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一番誇獎。其實,曲端放出的五隻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古人傳遞信息的小故事
在上林揣鼎編刮妝鈣表水勃驚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揣鼎編刮妝鈣表水勃驚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郵局的出現
一般認為,郵局是波斯王居魯士大帝創立的。居魯士統治著一個疆土廣袤的大帝國,由使者傳遞書信和信息已經不能適應帝國的需要。為此,他建立了一個由許多驛站組成的郵遞行政部門,這便是最早的郵局。這些驛站間隔一定的距離,負責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驛馬。
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郵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還整頓了連接東西方的驛站傳遞制度。
公元前31年,羅馬人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仿照這樣的機構,建立了公共驛站。站里備有喂足草料的驛馬和供過往官員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紀,羅馬式郵局已經消失,修道院遍布歐洲。修道院之間的通信通過使用稱為撀尥祭瓟的羊皮紙卷進行。第一個修道院在紙卷上寫上他們的傳言,送達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們的傳言,從而使紙卷越來越長。例如,傳送聖·維落爾修道院院長死訊的紙卷長達9.5米,寬0.25米。人們稱之為修士郵局。
大清郵局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區十三家主要的通郵站之一。經歷了民營的信局-外國郵局-文報局-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不同階段。他是目前華東地區唯一留存的清朝郵局遺址,也是近代中國郵政歷史的縮影。

J. 書信是啥時候發明的古人寄信真的只能依靠鴻雁和飛鴿

隨著時代進步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思想意識轉變。很多曾經比較有歷史韻味的東西,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於歲月的長河之中。

「書信」作為古人傳遞消息,以及互訴衷腸的媒介和載體。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就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並徹底消失。

筆者認為時代進步固然是一件,非常值得彈冠相慶的事情。但不加甄別地遺棄所謂的「古老」與「陳舊」,也是一件令人惋惜和遺憾的事情。「書信」作為一個曾經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產物。

「書信」古代社會人文歷史的發展縮影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書信發展歷史,其實就是古代社會人文歷史的發展縮影。它所記錄的關於公文、信息、情報;以及情話和噓寒問暖,都真實地反映出了古人的思想世界。如果將其比喻成一部不成體統的古代「思想史」,相信也會得到很多人的認可。

由於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力,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已經使很多具有歷史韻味的,古老習慣和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行為,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而書信做為第一批受沖擊者,在電話出現之後就盪然無存了。

相信對於很多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他們其實已經屬於最後一批,能夠執筆寫信的幸運兒了。雖然時代在進步科技在不斷發展,人們更加需要的是「即時通訊」,而書信這種耗時耗力還需要等待的文化載體,退出歷史也具有一定必然性。

結 語

筆者認為古代人所發明的書信,以及飛鴿傳書和驛站寄信等方式,這在現代人的眼裡可能顯得有一些笨拙。但是這種凝結了古人智慧,以及傳承了幾千年的書信方式,所能代表的除了極具魅力的文化特色之外,其實也是一種讓人無法忘卻的情懷。

當鋪開一張信箋提起飽含墨汁的毛筆,將所思所想以及愛和情仇,文不加點的傾灑於紙上之時。筆者認為此時此刻信箋上所寫的內容並不重要。因為更加重要的是信箋對面,那個痴痴等待回信的人兒。

閱讀全文

與古代信函在紙發明以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定額發票有效期查詢 瀏覽:430
北人親情卡有效期 瀏覽:70
聽證會公告期限 瀏覽:303
根據著作權的規定 瀏覽:12
寧夏理財規劃師證書領取 瀏覽:880
地雷的發明 瀏覽:121
對建築物享有管理權的業主 瀏覽:231
星漣海馬鞍山 瀏覽:722
湖南咨詢工程師投資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699
英賽嘉華知識產權怎麼樣 瀏覽:111
雲南初級葯士葯師主管葯師證書領取 瀏覽:429
版權注冊報價 瀏覽:106
榆次工商局電話 瀏覽:880
核彈頭發明 瀏覽:15
簡述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區別 瀏覽:682
馬鞍山遇園 瀏覽:279
優剪轉讓 瀏覽:216
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指標 瀏覽:792
注冊商標有效期多少年 瀏覽:13
如何處理山林糾紛 瀏覽: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