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太極拳是誰發明的

太極拳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9-03 23:15:47

① 太極拳是誰創造

太極拳從清初創建到現在,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辛亥革命前後,太極拳名家的技擊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譽,並且盛傳有療病、保健、延年作用,

② 太極拳誰發明

關於太極拳起源的幾種說法

關於太極拳起源和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許宣平、宋張三峰、明張三豐、清陳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種不同說法。唐代許宣平,安徽歙縣人,李白東游,見許宣平題詩傳舍,以為是「仙詩」,至歙縣屢訪之,不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本末》說許「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說他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則無他證。宋張三峰為武當丹士之說,宋、元、明三代並無史料可據。黃黎洲於清初為明遺民內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誌銘》,系據高辰四所寫王征南言行而成,以為內家拳「蓋起於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闕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其言荒誕不足信。明代內家拉扯宋徽宗時代有所謂武當丹士張三峰為祖師爺,原與清初創造的太極拳無關。

張三豐,據《明史·方伎傳》記載,「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但《明史》又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至於張三豐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1911)後的一種附會而已。

王宗與王宗岳是兩個時代的人。據現有資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間人,著有《太極拳論》。關於王宗岳的生平待後詳述。

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

陳王廷是陳家溝第九世,其父名撫民,祖名思貴,均好拳習武,《陳氏家譜》說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但族譜、墓碑、《溫縣志》都作「王廷」,故應作陳王廷。陳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據《溫縣志》記載,在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任溫縣「鄉兵守備」,明亡後隱居家鄉,晚年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如《遺詞》上半首說:「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寇,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陳王廷於明亡時正當壯年,到「年老殘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創造太極拳,應在十七世紀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後的三十年光景。《黃庭經》,是道家「噓吸廬外,出入丹田」的導引、吐納方法,從《陳氏拳械譜》可知,太極拳套路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長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結合導引、吐納,成為內功拳一種流派。他的《拳經總歌》卻總括了其所創拳套的理法,錄於後: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此歌訣見於陳氏兩儀堂《拳譜》,歌詞深受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影響.戚繼光是明代整理民間拳術的傑出人物,他總結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間著名拳法,並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編成拳套,收入《紀效新書》中,被稱作士練武之源。戚氏的《拳經》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遠及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三十二式,長拳短打,去蕪存精,用剛用柔,兼收並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大大矯正了當時流行的滿片花草,華而不實的花拳之弊害,成為新的拳派。

③ 太極拳是誰發明的

有人說是張三豐!
有人說是陳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所創的!
說張三豐創的沒有任何可靠地歷史依據。除了湖北有他的像外。其它沒有任何根據是張三豐創的。
說陳式太極拳,歷史根據非常充分。有大量的可參考資料。
不過武林和歷史界誰也不敢說,哪一個是真的。我也不敢說。反正流傳的就這兩種說法。自己參考

④ 太極拳是誰發明的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
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專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豐、明屬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沒有充份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但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早於陳王廷,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前人不斷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展才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有兩大分支,一支傳承於武當派武術之中,秘不外傳,只有趙堡太極拳傳承於外;另一支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依次流傳給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家。

⑤ 太極拳創始人是誰要詳細的說明。

太極拳的創始,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太極拳創自陳王廷。陳卜善武藝,精拳械,曾設武學社於村中,始開陳氏世代習拳舞械之風。明朝末年,陳氏第九世陳王 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諸優秀拳種之精華,結合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創編了一種新的內功拳種,按陰陽轉換之意取名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廣開傳拳之門,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後,陳氏太極拳逐步演變出全國有代表性的「楊、武、吳、孫」等諸大流派。

另一種說法,張三豐創建了武當派,創始了內家拳。太極拳作為內家拳之首,尊稱張三豐為祖師,是一種自然歸屬。張三豐創立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

張三豐所創立的拳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注重內功和陰陽變化,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

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的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相吻合,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可以說是留給後世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5)太極拳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練太極拳對當代人的好處

1、調整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過程

太極拳能有效緩解精神緊張,神經緊張會引起不同的疾病,如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心悸胸悶、呃逆腹脹、消化不良、便秘、焦慮煩躁等。太極舉動作連貫、弱韌、緩和、輕靈,練拳時,全身各部位肌肉都需要放鬆,此時,身體感到輕松、舒暢,致使大腦得到休息。

2、有助於保持系統健康,預防疾病

學習太極拳的時候,全身肌肉放鬆,血液循環加快。血液加快流動,心臟供血充足。增加心肌的養分,防止出現血液不通暢的血管硬化。打太極拳能有效的防止血管硬化。

據一項調查,把打太極拳的人和不打太極拳的人分為兩組,太極拳組平均血壓為134。1/80。8mmHg;動脈硬化率,太極拳組是39.5%,對照組是46.4% 。

3、有助於骨骼、肌肉和關節組織的健康

太極拳注重的一動全動,說明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全身上下的器官都能進行鍛煉,因此長期練習有助於使關節運動靈活,改善關節韌帶彈性,增強肌肉堅韌和伸縮力。舉例說明,太極拳組發生脊柱畸形的有25.8%,對照組為47.2%。

兩組人員腰椎活動的幅度也有很大差異,太極拳組人員彎腰時手能觸地者佔77.4%;對照組只有16.6%。美國科學家的一項調查結果指出,常練太極拳的老人的摔倒和率都遠低於不練拳的老人,他們認為,太極拳有預防和延緩的作用。

⑥ 太極拳是誰發明的,要有根據

太極拳
起源眾說紛紜:
[1]
民間大致有唐朝許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時期的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說法。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張三豐道家理論等都在太極拳中有體現。太極拳的定名、成型、傳播靠的是楊露禪。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一時、一地所創,而是前人不斷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展才具有生命力。也有人稱太極拳發源於武當張三豐原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為武當太極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確的是,太極拳由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陳長興傳給河北永年人楊露禪,而後社會依次出現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目前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為人所知則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情了,而這個陳式太極拳和陳長興傳給楊露禪的是否一致,以及陳長興後陳家溝武術傳承則是一件懸案了。
轉----------------------------------------

⑦ 太極拳是誰發明的

於太極拳起源和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許宣平、宋張三峰、明張三豐、清陳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種不同說法。唐代許宣平,安徽歙縣人,李白東游,見許宣平題詩傳舍,以為是「仙詩」,至歙縣屢訪之,不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本末》說許「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說他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則無他證。宋張三峰為武當丹士之說,宋、元、明三代並無史料可據。黃黎洲於清初為明遺民內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誌銘》,系據高辰四所寫王征南言行而成,以為內家拳「蓋起於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闕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其言荒誕不足信。明代內家拉扯宋徽宗時代有所謂武當丹士張三峰為祖師爺,原與清初創造的太極拳無關。

張三豐,據《明史·方伎傳》記載,「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但《明史》又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至於張三豐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1911)後的一種附會而已。

王宗與王宗岳是兩個時代的人。據現有資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間人,著有《太極拳論》。關於王宗岳的生平待後詳述。

⑧ 請問太極拳最早是誰發明的

歷史上有爭論太極拳究竟是張三豐所創 還是陳清平所創的問題,事實證明應該是張三豐所創,以下是證據: 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的文字記載,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早於清初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及其子黃百家《內家拳法》的史料。這兩種記載應該同出於王征南口述的內家拳源流,應該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過去唐豪、顧留馨在創立"陳王廷創拳說"之時,抓住所謂"夜夢玄帝授拳"等"荒誕"的說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實在武當山從古至今,歷來就有道士們習武的傳統,而且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假如我們能夠客觀地對待,那麼請問,張三豐作為武當山的道士,他習武、練拳是不是迷信?荒誕嗎?武當山道士們秉承傳統,將武當山道士們所繼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風格,並傳播到民間,從而發展成為中華武術中一大名宗--武當派武術,這又是不是迷信?假如這些都不是迷信的話,那麼我們應不應該將唐豪、顧留馨所否定過的客觀事實予以澄清,還歷史一個本來面目? 清光緒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極拳小序》開宗明義就說道:"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但李氏又於光緒七年將開頭所作改作:"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為何作此改動?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於宋張三峰與明張三豐故而未作定論;其二,當時有陳系(陳、楊、武等派)以外的太極拳流派在民間沿襲著,而這些流派自雲早於張三豐。李亦余可能有所耳聞,故認為太極拳起源有可能早於張三豐。 關於這一點,可舉一實例為證:清同治年間,楊祿禪先生在京城旗營及端王府教拳,得其傳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勛從祿禪師學拳數載,後來夏桂勛在河南敗給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練為"金陵太極功",而李六如的太極功是從學於金陵(南京)的谷宗雲、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為清朝乾嘉時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間太極拳(功)已經在金陵流傳。李六如將此派之內容傳給了夏桂勛,夏桂勛返京後傳京都旗人恆壽山(人稱"大力恆"者)等人,並一直沿襲至今天。筆者與此派傳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傳譜記載,金陵太極功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可謂早於張三豐。另外,從從此派內容及其特點來看與陳系諸派大異,可斷其絕非由陳系諸派所派生。夏桂勛與李亦余為同時代人,李亦余聞知金陵太極功及其源流,也是極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極拳始自宋張三峰"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說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這里雖未提及蔣發,顯因系略筆之故。巧得是,祿禪師之弟子王蘭亭以師兄弟名義所傳授的師弟李瑞東,曾經在光緒七年七月也寫過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張三豐創拳和傳拳的問題。《序》中說道:"太極拳術始於軒轅黃帝,因在常山偶見蛇鵲之戰,藉蛇纏鵲躍戰斗之機,悟理想義,由此而發明太極拳術。歷聖相承,迨至宋元,張三豐先師撫無極、太極、八卦錯綜之義,陰陽相推之理,五行生剋之情,八門變化之機擴而充之,衍成各種太極拳術。至此,本門拳術始大盛矣。實為武術中內家嫡派......"。 這里,李瑞東先生說太極拳始於軒轅黃帝,系因道家崇尚黃老,而太極拳傳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之故。這里的軒轅黃帝應該理解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稱。而古人觀蛇鵲之戰,悟化出一種原始拳術,這絕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這種原始的拳術迨至宋元,就成了張三豐進一步創造的藍本。這說明張三豐是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從而創造出武當內家太極拳。這種說法顯然要比所謂夜夢玄帝授拳,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的說法真實可信。 李瑞東在《序》中所言,張三豐為宋元時人,客觀地看張三豐從宋代活到明代頗為令人懷疑。但是對於專門練習長壽之術的高道張三豐來說,並非不可能的,因為古有彭祖八百歲之說。 張三豐創太極拳還是內家拳?內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極拳同源?其實,張三豐創太極拳和創內家拳並不矛盾,二者皆為張三豐所創,而且早期內家拳和太極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稱不同,這是由於傳人不同,從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稱而已。或者是由於拳法套路不同,因為張三豐所創絕非單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種套路和各種輔助功法、內功修煉方法。由於傳人所承襲的套路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稱謂。類似情形在傳統武術的沿襲過程中是司空見慣的,不足為奇的。另一種可能是:太極拳曾經作為武當派內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一起沿襲了下來,以後由於在傳遞過程中的各種原因,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發生了分離。分離之後又不斷地吸收其他拳種的內容以豐富、完善自身,逐漸演化成一個獨立的拳種。至於何時從內家拳中分離出來的,這正是我們所應該深入研究的。 內家拳的概念和內涵,在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僅原有的內容(含太極拳)還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種內功拳種。然而,內家拳原來的內容只是"張三豐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黃百家《內家拳法》),即張三豐所創太極拳的代名詞。 關於太極拳曾經作為內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據有二,其一、太極拳和松溪派內家拳的相同之處,根據松溪派內家拳第二十代傳人王維慎在《松溪派內家拳的本源與發展》(見《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闡明的拳理,簡要地對比一下傳統太極拳的拳理,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多共同之處,可以說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 松溪派內家拳講:"拳有陰陽才能有變化,有變化才能有剛柔";王宗岳《太極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以陰陽為萬法萬事之宗祖。 松溪派講:"拳起於易";太極拳各派皆以易理說拳理。 松溪派講:"氣沉黃庭,氣轉黃庭"此乃抱元守極之法,練先天混元之功;傳統太極拳講:氣沉丹田,內氣潛轉,練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 松溪派的要領有:"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而這正是傳統太極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領。 此外,松溪派講:"下齶微收";太極拳也講下齶微收。 在打法上,松溪派講"後發制人,後發先至";太極拳則講"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恰好是前者的詮釋。此外,松溪派在技擊上上講"抓筋拿脈,打穴擊要";這在傳統太極拳的技擊上也有若干體現。 總之,由於傳遞過程中的不斷演變,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內家拳同今天的太極拳相比較,肯定會有諸多不同之處,例如在拳勢名稱上區別較大,這也是很自然的。絕不可以把這些不同之處用來否定松溪派內家拳和太極拳的淵源關系,因為這樣做,就等於拋開歷史於不顧,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這無疑不是研究歷史的正確態度。 太極拳作為武當內家拳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創造和傳播的道家功夫,在當今某些流派所繼承下來的傳統太極拳內容里,還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據。清朝著名的太極拳家李瑞東先生隨其師兄王蘭亭學習太極拳術,藝成之後,又遇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為師,得其"江南派"太極拳之傳。所謂江南派太極拳實為武當"金蟾派"太極功之俗稱,此派內容十分豐富,拳法分為武兩類,文架講"沾"、"粘"、"連"、"隨"之打法,武架講"離"、"粘"、"隨"之打法。其風格特點與陳系諸派大為不同。李瑞東先生後來綜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陝西派"太極拳之精華,熔於一爐,創李派太極拳,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派別。李派除了有李瑞東先生所創的各種拳械套路以外,還繼承了許多傳統太極拳套路、器械、內功修煉和多種輔助功法。其中就有許多由李瑞東先生傳遞的內容(非先生自創),其中可以找到太極拳屬於道家功夫以及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其中的"太極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極拳術。它之所以稱之為"丹",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李瑞東先生所傳的"太極十三丹",與武當道教的內丹功有著不解之緣,而且是直接沿襲下來的丹功稱謂。所謂道教內丹功,其實就是道士們所修煉的內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煉成"純陽之體",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兩種,其一是通過服食外丹來達到目的;其二是通過修煉內丹功來達到目的。一般來說道士們通過煉丹爐所煉就的外丹,多含鉛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還會中毒,於身體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還有貪圖長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內丹功則不同,因為內丹功按通俗的說法就是道家"養生氣功",修煉內丹功不但於身體無害,而且低則益壽延年,高則可修煉成"純陽之體",從而"得道成仙"。因此,歷史上絕大多數道士都修煉內丹功。因為內丹功也是氣功,那麼氣功就有動靜功法。 太極十三丹即是道家內丹功的一種,太極十三丹的動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種動物的動作之仿生功法。總體來說十三丹就是一種功拳合一、內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傳統太極拳的相同之處就是,皆有技擊的性質。李瑞東先生的這套"太極十三丹",得自王蘭亭與甘淡然,早期楊祿禪先生也曾經傳授過。 太極十三丹動功中有蛇鵲兩形,道家太極拳傳人認為蛇、鵲兩形為太極拳各勢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極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勢則是由這兩形衍生出來的。 李瑞東先生在光緒七年《序》中所談到的,軒轅黃帝在常山觀蛇鵲之戰,而悟化、創編了一種原始拳法。李派太極拳譜中有一首《太極拳發源歌》雲: 昔日軒轅到常山偶見蛇鵲斗坡前鵲啄蛇頭蛇尾應鵲啄蛇尾頭相連鵲啄蛇腰首尾應黃帝因見非偶然細觀二物尤相鬥始此留傳太極拳 無獨有偶,北京白雲觀道士們中間流傳著一種"原始太極拳",此派也有類似的《太極拳發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異。歌中所說的"蛇鵲相鬥"的特點,在太極十三丹的蛇、鵲兩形的對練中體現的活靈活現。蛇形柔軟而纏繞,鵲形迅捷而剛硬,蛇纏鵲躍,兩形陰陽相濟,剛柔並重,變化無窮。筆者以為,這的確是太極拳的最為原始的形式。這種最為原始的形式傳至宋元時代的張三豐,經過再創造,得以擴充、發展,從而形成了太極拳的樸素形式--太極十三丹動功。太極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為:獅、熊、虎、猿、鶴、蟾、馬、雞、鳳、貓、龍。每一種形象代表了若干勢單練動作,每一勢單練動作,都有其專用的名稱。比如"長蛇串珠"、"靈鵲起尾"、"熊羆漫步"、"鶴舞松蔭"、"金蟾望月"等等,而這類名稱與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與陳氏家傳長拳的拳勢名稱不同。這一點恰恰證明太極拳並不是由陳氏九世祖陳王廷依據戚繼光《拳經》圖勢所創,而是另有源頭的。 個別人曾經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而這種說法也是同樣不足取的,它的依據仍然是對照近代陳氏太極拳太極拳、陳氏家傳長拳、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所發現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陳式太極拳與陳長興時代的太極拳比較,其內容肯定經歷了很大程度的演變,在演變的過程中則不可避免地滲入了陳氏家族原有拳術的成分。這樣,陳氏太極拳中有一些陳式長拳、戚繼光《拳經》中若干拳勢名稱,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證過分地偏重於拳勢名稱的對照,自以為從中找到了陳王廷創拳的證據,殊不知後世的陳式太極拳乃是陳氏族人結合了家傳拳術進行了改造的結果。比如現代陳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濃,但是又很突出太極拳的纏絲勁,十分明顯,這是用太極拳的勁法、原理對陳氏原傳外家拳進行部分變革的結果。這個問題歷來困擾了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研究和考證。使許多學者誤以為沿陳氏近代太極拳--陳王廷《拳經總歌》--戚繼光《拳經》這條路,就可以找到太極拳的源頭,從而把陳王廷作為中國最早的太極拳創始人,或者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

⑨ 太極拳創始人是誰

太極拳的創始,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太極拳創自陳王廷。陳卜善武藝,精拳械,曾設武學社於村中,始開陳氏世代習拳舞械之風。明朝末年,陳氏第九世陳王 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諸優秀拳種之精華,結合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創編了一種新的內功拳種,按陰陽轉換之意取名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廣開傳拳之門,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後,陳氏太極拳逐步演變出全國有代表性的「楊、武、吳、孫」等諸大流派。

另一種說法,張三豐創建了武當派,創始了內家拳。太極拳作為內家拳之首,尊稱張三豐為祖師,是一種自然歸屬。張三豐創立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

張三豐所創立的拳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注重內功和陰陽變化,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的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相吻合,內以養生,外以卻惡。

(9)太極拳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楊氏太極拳發展歷史

楊露禪偷師

楊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禪,河北永年人,就學於陳長興。楊露禪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葯字型大小「太和堂」中幹活。這葯店為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陳見楊為人勤謹,忠實可靠,又聰明能幹,便派他到陳家溝家中做工。

適逢陳長興借陳德瑚家授徒。楊心中十分羨慕,有心拜師學藝,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陳不收自己。他雖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學藝心切,便在陳氏師徒練拳時,在一旁觀看,用心記下某些招式,無人時便私下練習。久而久之,竟有所得。

後被陳發現,見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沒有怪罪他 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和陳德瑚商量,准其在業余時間正式學習太極拳。

赴京授拳

楊式太極拳已經有170多年的歷史。第一代的祖師是楊露禪(1799——1872),他是從溫縣陳家溝學習了太極拳的真功夫後應親戚武汝清(1804—1887、時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員外郎、花翎二品銜)的邀請,率次子楊班侯(1837—1892)、季子楊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

楊班侯(時任清軍旗營武德騎尉銜、戴藍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發揚光大

楊露禪藝成時,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人了。為了生活,他先在家鄉永年教授太極拳,後被人推薦去北京授徒。因武藝高強,號稱「楊無敵」。他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大臣, 貝勒貴族,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

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自己所學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功架簡化,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於健身。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式太極拳,並發展成大小兩種套路。

其特點是:柔和緩慢、舒展大方,速度緩勻,剛柔內含、深藏不露、輕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帶影響很大,學者日眾。

拳法傳承

傳子楊班侯,楊健侯(1839年-1917年),後其技由其孫楊少侯、楊澄甫(1883年-1936年)傳承。楊澄甫以大架為本,最後定型為當今流行的「楊家太極大架」。楊家內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長拳的傳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楊澄甫定型的大架為主。而且這四個架勢並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種打法。

傳說淵源

太極拳傳自張三豐真人。張三豐,遼東懿州人,道號三豐,生於宋末。身高七尺,鶴骨松姿,面如古月,慈眉善目,修髯如戟,頂作一髻寒暑唯一箬笠,手持佛塵,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太和山修練結庵玉虛宮,經書一覽成誦洪武二十七年,又入湖北武當山,與鄉人論經書談說不倦。

一日在屋誦經,有喜雀在院,其鳴如爭論,真人由窗視之,雀在柏樹,如鷹下觀,地上有一長蛇蟠結,仰視,二物相爭,雀鳴聲飛下展翅扇打,長蛇搖首微閃,躲過雀翅,雀自下隨飛樹上,少時性燥,又飛下翅打, 長蛇又蜿蜒輕身閃過,仍作盤形,如是多次並未打著。

後真人出,雀飛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如太極,以柔克剛之理,由按太極變化而組成太極拳,養精氣神,動靜消長 通於易理,故傳之久遠,而功效愈著。

發源地

楊式太極拳發源地是河北永年廣府。廣府古城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廣府鎮,歷史悠久、自然風光秀美、文化底蘊深厚,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古城、水城、太極城。

古城廣府古稱曲梁,自西漢起,歷代為郡、府、州、縣治所。隋唐以前為土城,周長六里二百四十步。隋末唐初,夏王竇建德曾在此建都。古城內外歷史文物及遺存眾多,有廣府古城、弘濟橋、楊露禪和武禹襄故居、毛遂墓、藏兵洞等國家、省、市文物保護單位20餘處。

古城坐落在面積達4.6萬畝的河北省三大窪淀之一的永年窪中央,圍繞古城牆四周是長約5公里的護城河。永年窪平均海拔41米,淀內長年積水,且水質優良,歷史上是著名的天然水產養殖場,被人們贊譽為北國的「魚米之鄉」。

至2017年為止,國家體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許多場合表演的,都是這種楊式太極拳或由其演化而來的。以後,楊式又派生出李式、吳式太極拳,因而在太極拳界楊式顯然是執大旗地位的。在全國八大太極拳門派中,源於永年的已佔其五 [2] 。

太極城這里是楊、武式太極拳的發源地,誕生了楊露禪和武禹襄兩大門派太極拳創始人,並衍生出孫式和吳式太極拳兩大門派,自1991年以來,成功舉辦了十一屆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大力弘揚了太極文化。2005年,永年縣被命名為「中國太極拳之鄉」、「中國太極拳研究中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極拳

⑩ 誰是太極拳的發明人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豐、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

沒有充份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但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早於陳王廷,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前人不斷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展才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

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有兩大分支,一支傳承於武當派武術之中,秘不外傳,只有趙堡太極拳傳承於外;另一支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依次流傳給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家。

閱讀全文

與太極拳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