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古代的第一台地震儀是什麼名稱
地動儀,張衡發明的
Ⅱ 我國的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地動儀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張衡發明的,這台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內台測試地震的儀容器,比歐洲發明的地震儀要早1700多年。東漢時期,我國的地震很頻繁,在張衡任太史令前的30年中,有23年都發生了地震。有一年都城洛陽發生大地震,地面陷裂,地下湧出洪水,房屋倒塌,許多人遭災,被迫背井離鄉。為了減輕地震給人民帶來的災害,張衡開動腦筋,設計出了地動儀。
Ⅲ 是誰發明的地震儀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
公元132年,在京師(河南洛陽)盛傳著一個驚人的消息,說太史令張衡發明了一種儀器,可以觀測到發生地震的時間和方位。但也有人不相信,認為地震發生在幾百里以外,人怎麼能測出來呢?這不成"決勝千里之外" 了嗎?
張衡生於公元78年,死於139年,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地震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張衡發明的儀器叫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據"後漢書"記載,地動儀以精銅鑄造而成,圓徑達八尺,外形像個酒樽,機關裝在樽內,外面按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八個方位各設置一條龍,每條龍嘴裡含有一個小銅球,地上對准龍嘴各蹲著一個銅蛤蟆,昂頭張口,當任何一個方位的地方發生了較強的地震時,傳來的地震波會使樽內相應的機關發生變動,從而觸動龍頭的杠桿,使處在那個方位的龍嘴張開,龍嘴裡含著的小銅球自然落到地上的蛤蟆嘴裡,發出"鐺鐺"的響聲,這樣觀測人員就知道什麼時間,什麼方位發生了地震。
公元138年3月1日,這台地動儀西方的龍嘴張開了,銅球"鐺"的一聲落到蛤蟆嘴裡,測知洛陽以西發生地震。但由於洛陽沒有感到震動,所以很多人議論紛紛,說這台儀器不準。幾天以後,信使飛馬來報,距離洛陽以西一千多里的隴西(甘肅東南部)發生了大地震,這才使朝廷內外"皆服其妙"。
近代的地震儀在1880年才製成,它的原理和張衡地動儀基本相似,但在時間上卻晚了1700多年。
我國第一個地震觀測台是1930年由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鷲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我國地震台由一個發展到幾百個,目前已擁有全國基本台網,大地震速報台網,都可以由地震儀記錄下來,並報送到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使我國地震觀測技術處於世界前列。
Ⅳ :我國古代地動儀的發明者是
我國古代地動儀的發明者是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張衡,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後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Ⅳ 我國最早發明地震儀的是誰
東漢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地動儀,張衡的地動儀比外國同類儀器早誕生近一千年。古波斯直到公元十一世紀才有類似地震儀器。近代的地震儀在公元1880年才製成,它的原理和張衡地動儀基本相似,但時間卻晚了一千七百年。
我國是一個地震比較多的國家。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一直在頑強地同地震災害作斗爭。早在3800多年前,我國便已經有了關於地震的記載。晉代出土的《竹書紀年》中記載,虞舜時「地圻(裂)及泉」,可能就是指的地震;最明確的報道,是夏代帝發7年(約公元前1590年)的「泰山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記錄;《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報道的地震情景說,「燁燁(yìyì,意為火光很盛)震電,不寧不令(意為不合時令,使人不安寧),百川沸騰,山冢(山頂)■(即斷「崩」)。據考證,這是周朝末年(公元前780年)陝西一帶地震引起山崩的生動記載(前二句可能是「地聲」、「地光」結合的地震前兆);公元前三世紀的《呂氏春秋》里記載了「周文王立國8年(公元前1177年),歲6月,文王寢疾5日,而地動東西南北,不出國郊。」這一記載明確指出了地震發生的時間和范圍,是我國地震記錄中具體可靠的最早記載。此外,在《春秋》、《國語》和《左傳》等先秦古籍中都有關於地震的記述,保存了不少古老的地震記錄。從西漢開始,地震就被作為災異記入各斷代史的「五行志」中了。
東漢時期,我國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4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比較大的地震。漢安帝元初6年(公元119年),就曾發生過兩次大地震,第一次是發生在2月間,京師洛陽和其他42個郡國地區都受到影響,有的地方地面陷裂,有的地方地下湧出洪水,有的地方城廓房屋倒塌,死傷了很多人;第二次是在冬天,地震的范圍波及8個郡國的廣大地區,造成了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當時人們由於缺乏科學知識,對於地震極為懼怕,都以為是神靈主宰。
張衡當時正在洛陽任太史令,對於那許多次地震,他有不少親身經驗。張衡多次目睹震後的慘狀,痛心不已。為了掌握全國的地震動態,他記錄了所有地方上發生地震的報告,在他已有的天文學基礎上,經過長年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終於在他50歲的時候(公元132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用於測定地震方向的地震儀—地動儀。
Ⅵ 我國歷史上誰發明了地震儀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測報地震的歷史。長期以來,中外科學家一直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它是利用慣性原理設計製成的,能探測地震波的主沖方向。在科學技術還很落後的2世紀初能做到這一點,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它比歐洲創造的類似地震儀,早了1700多年。
女真族起源於東北,如今在東北卻找不到一個女真族的聚居部落。但在數千里之外的西北,卻有著一個有5000多人規模、800多年定居歷史的完顏氏聚居部落。
這個國內最大的「完顏部落」位於甘肅省涇川縣。靜靜的涇河淌過涇川縣王村鎮。在涇河北岸、狀如九朵梅花的九頂梅花山山麓,聚居著5000多名女真族完顏部後裔。這些世代以完顏為姓的守陵人後代,恪守著祖輩留下的傳統,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完顏氏聚居區。
雖然完顏村的諸多王室墓冢和歷史遺物足以說明這一支完顏部落後裔的來歷,可他們的祖先又是如何護送祖先靈柩,奔赴這千里之外定居呢?長期關注、研究完顏村的涇川縣政協副主席張懷群說,女真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因此藉助畜力,大范圍遷徙相對容易;同時,女真族在順治皇帝入關以前習慣於火葬,因此護送靈柩長途遷徙的負擔並不重。
如今的完顏村人,多是當時守陵人的後裔。隨著歷史的發展,目前他們整村一次性地登記為漢族。
月球上90%以上的「地形」是以各國著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有5位中國科學家的名字。他們是:
石申——戰國中期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和楚人甘德合作編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後人把這兩部著作合稱為《甘石星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國際月面地名命名委員會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石申山。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祖沖之(429-500),字文遠, 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源縣),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機械製造家。
在天文學方面,祖沖之創制了中國歷法史上著名的新歷——《大明歷》。在《大明歷》中,他首次引用了歲差,是我國歷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還採用了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比古代發明的19年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 祖沖之推算的回歸年和交點月天數都與觀測值非常接近。
在數學上, 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的真值應該介於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
在機械製造上,曾製造了銅鑄指南車、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計時儀器漏壺、欹器等。
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將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沖之小行星」。
郭守敬——(1231-1316), 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朝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和儀表製造家。
郭守敬和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制出我國古代最先進、施行最久的歷法《授時歷》。為了編歷,他創制和改進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仰儀、立運儀、景符、窺幾等十幾件天文儀器儀表;還在全國各地設立二十七個觀測站,進行了大規模的「四海測量」,測出的北極出地高度平均誤差只有0.35;新測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誤差還不到5';測定了黃赤交角新值,誤差僅1'多;取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與現今通行的公歷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編撰的天文歷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
為紀念郭守敬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萬戶——明朝人,15世紀末的中國科學家,是世界上載人火箭的先驅。萬戶在座椅上捆綁了47支火箭,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持兩個大風箏,令人點火 ,試圖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升空。萬戶驚人的膽略和非凡的預見,為後人進入太空打開了思路。為紀念這位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推力飛行的先驅者,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環形山」。
參考資料:精華驛站
Ⅶ 古代地震儀是誰發明的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另外,歷史中的三國、隋朝時期,以及現代都有與張衡同名的人物。
Ⅷ 古代的地震儀是誰發明的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版今河南南權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另外,歷史中的三國、隋朝時期,以及現代都有與張衡同名的人物。
Ⅸ 地震儀是不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
地震儀不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
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