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魏體是誰發明的

魏體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9-03 20:33:06

Ⅰ 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刻石文字是魏碑嗎

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

Ⅱ 魏體行書的代表人物:

開創有清一代魏體行書之先聲者,當首推鄧石如。其主要成就雖在篆、隸,但有一部分行書脫胎於魏碑也是明顯的。如「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一聯,即富有濃厚之北碑氣息,其用筆力矯南帖嫵媚纖弱之病,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只是他除魏碑外,很大成分還揉雜了篆、隸,不如趙之謙等家的魏體行書之顯而易見。
趙之謙,清晚期著名書法家。早年師法顏魯公,旁及何子貞,筆力雄強,結體寬博,二十多歲時便打下了堅實的顏體及行書基礎。之後,他於《龍門二十品》、《張猛龍》、《鄭文公》、《石門銘》、《瘞鶴銘》等造像、碑刻、摩崖無所不習,深得北碑三昧。他寫北碑與何子貞、張廉卿等家不同,子貞雖於北碑受益匪淺,但其行書仍以顏體佔主要成分,廉卿北碑功力雖深,卻未免失於刻板。
撝叔則熔魏體、行書於一爐,既保留了用筆方中有圓、圓中寓方,結字茂密洞達、雄強跌宕之魏體主要特徵,又賦予其靈動多姿、剛柔相濟之新生命,使人前所未見、耳目一新。《書法》一九八二年第五期所發行書四條屏,可視為其魏體行書之代表(附圖略)。統而觀之,其北魏書風顯而易見,毋庸多言,熟悉《龍門二十品》、《張猛龍》等造像、碑刻者,不難辨出其淵源所在。然細而察之,卻不盡然:起筆以方為主,方中有變(「雲」起筆方,「訣」方中有變);運筆中鋒為主,正中有側(「坡」中鋒,「東」正中有側);轉折時方時圓,時折時轉(「湖」方折,「坡」圓轉);落筆或頓或提,或放或收(「文」捺頓,「之」捺提,「乎」鉤放,「尋」鉤收)。此等並未受魏碑用筆謹嚴的束縛。大小章法之處理更是解放了思想:結字或方或圓(「有」方,「也」圓);或長或扁(前「葉」長,後「葉」扁);或大或小(「授」大,「東」小);或疏或密(「萌」疏,「耳」密);或正或倚(前「葉」倚,後「葉」正);墨色或濃或淡(「昔」濃,「寸」淡);或干或濕(「節」干,「州」濕);全幅雖系行書,尚偶雜以草字(「坡」、「蛇」等是)``````總之,筆墨技巧、結字布局皆遠遠超出了一般魏碑之規矩,且把書法中種種矛盾給予了充分的表現及完美的統一,使整體效果更臻佳妙。其後,西泠印社出版的《吳讓之印存》,前有悲庵題記(均初本),開始近於魏楷,愈後行草成分愈多,卻又始終不失魏碑之基調,可謂灑落自在,妙趣天成。 康有為,生逢清王朝行將崩潰之前夕,他早期的變法革新思想,在書法上表現得非常充分。理論上,他揚碑抑帖,雖未免有失偏頗,但意在振興碑學。有詩雲:「北碑南帖孰兼之?更鑄周秦孕漢碑。昧昧千秋誰作者,小生有意在於斯。」晚年有詩跋曰:「千年來無人能集北碑南帖之成者,況兼篆隸鍾鼎哉!吾不自量,欲孕南帖,胎北碑,熔漢隸,陶鍾鼎,合一爐而冶之。苦無暇日,未之逮也。」這些詩文道出了他在書法藝術上的真正追求。他傳世之主要作品為變法失敗逃亡歸國後所書,落款鈐印,除白文名章外,常配以朱文印:「維新百日,出亡十四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
康有為憑其淵博之學識、深廣之閱歷,回國後又「北游盡覽秦、漢、六朝碑版」,尋理源流,預見發展,革故鼎新,另闢蹊徑。北碑南帖兼而取之,籀篆漢分熔而鑄之,創立出以魏碑用筆、體勢為主要成分,兼有篆、隸筆法及行書結字特徵之新體——康體。觀其書,最顯明的感覺是個性強烈,氣勢奪人,「不求點劃,全以神運」,堪謂筆筆發於胸而達於神,大有「風雨集而江河流」之概!《書法》一九八零年第五期所發拙文《淺析康有為的書法藝術》已作具體剖析,本文不再贅述。
有人評南海書:「氣勢雖好,然點劃不太講究,未免失於草率。」我以為不然:丁文雋先生之「不求點劃」乃與「全以神運」相對而言,絕非草率之意。「講究」者,法度規矩也。南海用筆非魏即晉,非漢即秦,淵源分明,守法循規,只是因合諸體於一腕,不經仔細咀嚼,很難溯出其源,自然招至一些看慣了那些亦步亦趨、依樣葫蘆、不敢越二王雷池一步者們的非議。若按這些「評論家」們的意願,循規蹈矩寫下去,書法藝術將永遠只會是我們所熟悉的過去。至於有人借南海先生「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之說,評其自認腕弱,未免有些牽強附會。「吾腕有鬼」顯然為書家對自己臂腕駕馭筆墨的自信,好似腕肘常得神鬼之力,腕下時出「意外」之效果。 於右任,清末民初時期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一生,是不斷實踐,不斷出新的一生。按其革新魏體行書及創立標准草書兩個不同階段,大體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後期非本文內容,略。)
右任初學趙孟頫,很快即轉習漢、魏,尤其對北魏刻石,諸如摩崖、碑碣、墓誌、造像等,廣收博取,刻苦臨習。他在葯王山訪碑時有詩雲:「曳杖尋碑去,城南日往還。水沉千福寺,雲掩五台山。洗滌摩崖上,徘徊造像間。愁來且乘興,得失兩開顏。」在記述自己習字情景時有詩道:「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濕枕。」這些足可看出他對北碑感情至深和臨習時所下的苦功。從他寫的《茹欲可墓誌》中可明顯尋出《張猛龍碑》、《元懷墓誌》、《龍門造像諸品》等用筆、結字之軌跡。然僅此還不能概括其全貌,見過他書丹的紹興軒亭口《秋瑾烈士墓碑》的同好們,便不難發現其更明顯的主要淵源乃《石門銘》,並同時融進了以《石門頌》為主的漢隸用筆、結字特色,堪稱漢、魏結合之佳品。在由楷書向行書過度的過程中,於右任更是廣開視野,上下求索,博採、容納、綜合,而後分化、更新出兼具秦、漢、魏、晉各種用筆特色、以魏碑體勢為主要成分而又具有強烈個性的行書。
試以《右任墨緣》中為健民先生所作行書中堂為例分析(附圖略):雖從整體基調仍可看出濃重之北魏風骨,但就具體每一個字,已很難說出其源於何碑,若勉強「對號入座」,似乎有些機械和無大必要,甚至徒勞和適得其反。前邊已經說過,於右任是熔鑄諸家,自成一體。「熔鑄諸家」自然不等於「拼湊諸家」,「自成一體」更不等於「混雜一體」。而應登高遠望,揣摩其意趣,領略其神韻。可以看出,其用筆除揉合了篆、隸、草、楷(魏)各法之外,還靈活地運用了頓、挫、折、轉、輕、重、虛、實、燥、潤等各種筆法、墨法,加至在結字時,極盡其欹正、張馳、縱斂之能事,自然使人感到或雄渾宕逸,或奇險巧妙,或樸拙端莊,或高古逸致,可謂各盡其態,美不勝收。整幅效果更是出神入化,渾然天成。其有大量的行書作品流傳於世,且愈晚愈妙。
縱觀三人魏體行書,歸而納之:其一,不拘泥於一種筆法,熔篆、隸、草、楷、行諸法於一爐,「信筆為之」,而「碑」、「帖」意味皆出;其二,結字雖同基於魏碑,且都能得其神髓,但皆不囿於森嚴之魏法,三人體勢各異,自有己法:撝叔、右任屬「斜劃緊結」型,南海屬「平劃寬結」型;右任重心偏下,南海重心偏上,撝叔則重心居中。從而創出各自風格不同之魏體行書,在我國近代書壇上各樹一幟。
當然,清中、晚期及至民國初年,由於碑學之中興,宗法「北碑」為主而自立門戶者,除趙之謙、康有為、於右任外,尚大有人在,諸如張裕釗、沈曾植、陶浚宣、李文田、李瑞清、曾熙、張伯英等,就不一一例舉了。

Ⅲ 魏碑是衛夫人創造的么

是鄭道昭創造的。鄭道昭(公元?-516年),字僖伯,自稱中嶽先生,北魏開封(今屬河南)人。累官至秘書監、熒陽邑中正,先後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他「少而好學,綜覽群書,好為詩賦。」對書法頗有研究。鄭道昭所處的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變化的年代,文字和書法也在這個時期逐漸地由漢隸向楷書演變,並且在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魏碑」體。

Ⅳ 魏碑是誰創造的

張猛龍

Ⅳ 魏體書是誰創造

魏體,人們會自然地與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北魏石刻為主的森嚴規整的正書聯系在一起,

Ⅵ 魏碑體是誰發明的呀,

魏碑是由鮮卑族進入中原後,學習漢文化,並將漢字用於日常生活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書體。留存下來的文字主要在墓誌、造像和刻石之中。由於文字是刻於石頭上的,並不是原生態的字形字樣,所以,就有一個二度創作的問題。以洛陽龍門石窟的文字最為典型,大量的墓誌與刻石也有這樣的特徵。主要的風格是方峻古樸,天真爛漫。其最主要的特徵是,筆畫多為方筆,有稜有角。

Ⅶ 中國的歐體,顏體,柳體是那些人發明的

書法是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四千年來,產生了無數傑出的書法家和珍貴的書法藝術作品。這些書法家在作品上形成了不同的風格,並且被後世推崇和繼承,對中國書法藝術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在字體大的分類上存在楷體、行書、草書等主要類型。因為楷體字易於辨認,通用性強,所以在使用中較多出現。楷書經鍾繇首創,二王發展,魏碑創新,到了唐代,把魏晉時期風格截然不同的南北風格的楷體統一起來。這種統一工作在被譽為初唐四大家的歐陽詢(557-641)、虞世南(558-638)、褚遂良(596-658)、薛稷(649-713)那裡得以完成,真正的楷書直到唐代才最終成熟。主要的楷體有:歐體、顏體、柳體、魏碑體等。顏真卿(709-785)開創顏體字。顏楷用筆藏頭護尾,線條骨肉豐腴,結子端莊雄麗,篇章朴茂充實,把楷書之美推向了極致。其總體風格是森嚴大度,雄渾剛健,堂堂正正,氣勢磅礴。柳公權(778-865)的楷書形成了另一種風格。與顏真卿齊名,俗稱「顏筋柳骨」,說明柳公權以骨力取勝。柳公權的楷書工整規范,深的帝王喜愛,在社會上影響很大。現在漢子的形體結構基本脫胎與柳體。魏碑體,在魏晉南北朝的北方地區流行。這一時期保存下來的書法作品,主要在一大批的石碑上,並以北魏最多,所以就把這種書體稱為「魏碑體」。魏碑體多用方筆,結體橫肩,內圓外方,給人以粗獷豪放之感。

Ⅷ 張裕釗和新魏體有關系嗎

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以來無與比」的清代書法家

張裕釗(1823~1894) 近代散文家、書法家。字廉卿。湖北武昌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舉,考授內閣中書。後入曾國藩幕府,為"曾門四弟子"之一,被曾國藩推許為"可期有成者"(《清史稿?張裕釗傳》)。生平淡於仕宦,自言"於人世都無所嗜好,獨自幼酷喜文事"(《與黎蒓齋書》)。曾主講江寧、湖北、直隸、陝西各書院,培養學生甚眾,范當世、馬其昶等都出其門下。

Ⅸ 華文字體開發者是誰

黃克儉先生,我們都尊敬地稱他為黃老師,因為除了他各種形式的社會任職之外,還是中央工藝美院的博士生導師,何其幸運,我們能有機會與黃老師朝夕相處、談笑風生和舌劍唇腔,不是門生勝似門生。才華橫溢的黃老師是幽默風趣的,他的那些國際玩笑和世界幽系出自於他的留學美國和游學世界的學習經歷和與世界巨子們共同指點江山的氣魄。黃克儉的國際影響力也許遠遠大於在國內知名度,因為他不僅僅是奧運會研究與運行方面的專家學者,同時還是北京奧申委陳述報告多媒體總策劃,曾幫助多家著名國內外企業包括中國移動、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和由中體產業、歌華集團與澳大利亞TICKETMASTER組成的聯合體成為奧運會合作夥伴和贊助商,更更要的,他還是中國文字電腦字型檔「華文字型檔」的創始人和經營者,他的合作夥伴是Microsoft、IBM、Adobe等世界級巨頭:1996年,他的華文字型檔被美國蘋果電腦公司選作其字型檔的專業級字型檔,同年成為美國奧多比(Adobe)公司唯一系統中文字型檔,被廣大國外系統廠家所採用;1998年,華文字型檔被中國金山電腦有限公司選作WPS的高級字型檔;1999年,美國微軟公司為其Office2000選購的12套中文字體中有10套是華文字型檔的字;2000年,華文字型檔被美國IBM公司選定為系統級字型檔。

Ⅹ 書法魏體字是誰創造的

鄭道昭(公元?-516年),字僖伯,自稱中嶽先生,北魏開封(今屬河南)人。累官至秘書監、熒陽邑中正,先後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他「少而好學,綜覽群書,好為詩賦。」對書法頗有研究。鄭道昭所處的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變化的年代,文字和書法也在這個時期逐漸地由漢隸向楷書演變,並且在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魏碑」體。

閱讀全文

與魏體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