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哲學科學創造

哲學科學創造

發布時間:2021-09-03 16:37:42

① 哲學與科學的界限是什麼

對於世界的發展來說,我們都知道科學是很重要的,同時還有一門學科叫做哲學,很多人都會以為這兩門學科肯定是獨立分開的,甚至是對立的存在,其實也有一定的聯系,很多人就會問哲學與科學的界限是什麼?其實就是關於解釋到根本設定的問題,很多時候即便科學得到了答案,但是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定律,其實就是哲學的部分了。

雖然說科學的發展很快,人類的科技進步也是非常迅速,都已經成功探索宇宙了,但是仔細一看就會發現,依舊有著很多我們所未知的秘密,當科學家得到一些答案的時候,就會去想為什麼就是這樣的定義,這時候科學已經得不到答案了,於是就是哲學的問題,簡單說就是一切都是被設計好的。

② 為什麼哲學比科學早,可是科學的東西誕生的比哲學早

因為,哲學起源於仰望星空。
人們開始仰望星空的時候,還沒有能力進行科學研究。
思維具有主動創造性和相對獨立性,但實踐卻有社會歷史性,科學研究只能一步一步來。

③ 為何哲學被譽為「科學的科學」,哲學真的能引領科學的發展嗎

哲學包括了一切具體科學的理論體系,它不僅能夠指導具體科學的發展,而且也能給給科學的發展提供正確的發展方向和指導。由此,哲學被譽為“科學的科學”。

不過哲學區別於具體的科學,哲學是抽象的,科學是具體的,哲學涵蓋的是整體范圍,而科學涵蓋的則是部分范圍,哲學能夠指導具體科學的發展,而具體科學的發展變化也能夠影響哲學理論的變化進步。

正確的哲學理論知識是能夠引領科學發展的,哲學之所以能夠被稱之為“科學的科學”,就在於哲學源於具體科學,有能夠指導具體科學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④ 哲學不是科學,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

(1)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具備一定的經濟政治科學的條件下產生的,是從人類哲學思想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傳統的批判繼承與創造性的發展。
(2)從哲學的研究對象來看,以往的哲學總是企圖在科學之上創造一個包羅萬象的知識體系,想窮盡一切知識,因而不然有許多不科學的成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正確地解決了哲學和各門具體科學的關系,明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普遍本質與普遍規律是哲學的研究對象。這樣,他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對世界的普遍本質和普遍規律進行研究,從而成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3)從內容上來看,以往的哲學,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分離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往的哲學在自然觀上是唯物的,但是在歷史觀上是唯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把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高度統一起來。
(4)從哲學的使命上來看,以往的哲學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不僅要科學地解釋世界,更強調要科學地改造世界,強調哲學為實踐服務。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特徵。
(5)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不自封為最終完整的知識體系,而把自己看做是一門創造性的科學,他隨著實踐與科學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

⑤ 什麼是哲學與科學有何不同

讓我們從科學開始,因為它更容易定義。你說什麼定義?你看,給科學,文學,和平,政治,人性等概念下定義,所有這些概念都需要一系列的詞來賦予這些概念某種意義。闡述更多的「給予定義」是哲學研究的主題之一,無論你問的是科學及其邊界,還是對我們能稱之為科學的和不能稱之為科學的東西進行分類。第一個想到的哲學家是卡爾·波普爾,他被認為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哲學家。

認識論中通常討論的知識類型是命題知識,即「知識-那」,而不是「知識-如何」(例如,「2 + 2 = 4」的知識,而不是如何進行兩個數字相加的知識)。

因此,科學是認識論的一部分。

談論哲學總是一件愉快的事。

⑥ 哲學是「科學之科學」,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

【答案】B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首先哲學是「科學之科學」的說法就是錯誤的,因為哲學是以具體科學為基礎的,並不是凌駕於科學之上的。哲學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所以不能說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
考點: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點評:本題中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典型的錯誤,在考試中出現頻率很高。

⑦ 從哲學的角度,談談我們應如何推進科技創新

這個角度太廣泛可能從很多方面回答。如①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和活動。科技創新需要勇氣,就是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創造條件,克服困難,走自主發展之路。 ②世界是物質的,規律具有客觀性。推進科技創新需要科學的態度,就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③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創新需要行動,只有弘揚創新精神,立足群眾實踐,科技創新才能不斷取得新的成果。意識的能動作用也可;堅持辯證否定觀等也可

⑧ 從哲學與心理學原理說明非理性因素與科學創造的關系如何

哲學提供方法論指導實踐活動;

心理學在哲學方法論指導下研究人類心理活動;

科學創造是一種實踐活動,經歷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⑨ 哲學和科學有什麼關系嗎

1、科學與哲學的關系。
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與哲學是的關系是具體和一般,實踐和理論的關系。二者互為聯系,互相促進。研究科學離不開哲學的思維、判斷、與邏輯,研究哲學也要以科學為基礎,二者是不同的學科,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科學與哲學關系的具體表現。
第一、自然科學是哲學發展的基礎。早期的哲學家研究的對象是自然,探討的問題是什麼是萬物的本原,宇宙萬物是如何從本原產生變化而成的。哲學在以前是人們為了研究自然科學而分離出來的。哲學最先是被判斷成自然科學的,但是由於科學的發展,逐漸被自然科學分離出來 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學家許多都是哲學家。

⑩ 哲學和科學的關系是怎樣的

哲學和科學的關系是怎樣的

哲學一詞,是近代日本學者針對古希臘或西方的「Philosophy」(愛智慧之學)的譯詞。那麼,哲學在人類歷史上,最初就是由希臘古哲人泰勒斯與中國古哲人老子率先針對世界本原第一次理性地提出追問。希臘古哲人在追問世界本原時說,「水」是萬物的本原,「水」是萬物的始基。而中國古哲人在追問世界本原時說,「道」是萬物的本原,「道」是萬物的始基。進而,希臘古哲人與中國古哲人以理性的方式解釋世界本原時,兩者以不同的辯證思維方式所代表的形而上學,分別稱之為古希臘哲學和中國哲學。古希臘哲學和中國哲學的誕生,說明了希臘古哲人和中國古哲人,從「有神」的思維向「無神」的哲學思維躍遷的重要標志。

針對西方哲學而言,古希臘哲人的學說思想是後西方哲學的思想根基。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Thales,約公元前624年?約公元前546年)在解釋世界的本原時,雖然他沒有留下任何的學說文字,但從西方哲學史的研究,追溯到他的哲學觀點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提出的第一哲學命題是「水是萬物的始基」,就是古希臘的哲人最初的哲學思考。希臘古哲人第一哲學命題的思考,已經不是主觀上的「神」,而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樸素辯證法、樸素的生活經驗中間所感受到現象界「實有」的存在,進而也作為西方哲學誕生的起點。

中國古哲人老子(Lao zi 約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中國哲學的奠基人,其哲學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老子》之中,而且《老子》的哲學思想基因來自於更早上古的《易經》。古哲人老子的「道生―道德―道相―道勢」宇宙論框架的理論學說,代表著中國最高的形而上學,也代表著中國哲學思想的基本精神。古哲人老子建構「道」的學說,就是在探尋、解釋宇宙世界的本原問題。而且,迄今為止是老子率先提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皆從道中產生,最後又復歸於「道」;並且,《老子》解釋了是「誰」創造了宇宙世界,解釋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動者」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以及解釋了宇宙萬物都遵循服從於「自然的目的」之德之行;即「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道」在生化萬物的活動中始終遵從自然的目的,亦即「道法自然」。所以說,古哲人老子建構「道」的學說,代表著中國古哲人主體從「有神」的思維向「無神」的哲學思維躍遷的重要標志。而且,老子的哲學思想已經遠遠、遠遠地超出樸素的唯物主義、樸素辯證法、樸素的生活經驗中間所感受到現象界「實有」的存在。所以說,老子的哲學思想,後人是難以企及的。

因此說,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在思想基因上就有本質上的不同,也就是說,中國「哲學」的學說和西方的「Philosophy」的學說,在其哲學概念范疇有本質上的不同。

古希臘哲學和中國哲學的誕生,說明了人類的思維從「有神」的思維向「無神」的哲學思維躍遷,說明了人類要探尋、解釋宇宙世界的本原,進而透徹地去認識「自然的目的」,以及解釋「自然的目的」決定「人類的目的」的客觀行為規律。這就是說,宇宙世界的本原,在生化萬物的活動中有客觀的行為規律與生化的目的(絕對不是反過來說,是由「人類的目的」來決定「自然的目的」)。

人類針對「宇宙世界的本原」或「自然的目的」的研究,就是研究最高、最為普世的、絕對性的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也就是研究宇宙萬物的行為規律。那麼,宇宙萬物的行為規律,當然也包括「人類的行為」與「人類的目的」,即人類倫理道德價值取向及最終目的。

「人類的目的」之上有一絕對性的「自然的目的」,而且「人類的目的」要遵從「自然的目的」。這也就是說,人類認識主體所認識的自然科學規律、社會科學規律、思維科學規律,都要遵從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或者說,人類認識主體所認識的物理化學規律、生物生理規律、萬物及人的倫理,都要遵從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

人類「哲學」的誕生,說明了哲學研究的主題與目的。那麼,我們如何給哲學下定義呢?

針對西方哲學,由於古希臘哲人七聖無法透徹地解釋宇宙世界的本原,及以無法解釋宇宙萬物的行為原則之德之真理,使得希臘哲學無法給出人類世界之上的、絕對性為准則標準的道德普遍行為原則。進而,希臘及西方古人在主觀上推崇「神」的社會,自然而然地就主導了西方古人的世界觀,進而形成了西方宗教及宗教的神學。西方世界到了中世紀,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占據了統治地位,哲學成了神學的婢女。然而西方世界進入17?18世紀這個時期,歐洲人的思想從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塵世的此岸。因此,近代西方哲學不再追問反思「上帝」,不再尋求事物的最終原因,不再尋求事物的終極本體,進而轉向現象界尋求事物的「所以然」。正因為,西方哲學轉向尋求事物的「所以然」,這就推進了西方哲學在「現象界」尋求對事物的感性與知性的結合,直觀與思維的結合,立足於知識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尋求事物的概念、判斷、推理演繹以及實踐驗證性,進而促進了「形式邏輯」為主導的各個門類科學的大發展(促進了數學、天文、物理學、化學、生物、地理等各個門類學科的大發展)。

在現代,隨著科學不斷地發展,以語言學、心理學、邏輯學、行為學、信息學、腦科學等,為主要內容的「思維科學」在飛速發展。「思維」作為「思想」的對象,已經日益成為「科學」的領域。而且,世界的三大領域――自然、社會和思維,都已經成為「科學」的對象。因此,由於科學的飛速發展和輝煌成就,現代西方哲學被趕出了知識論這一世襲的領域,使得「所以然」的哲學走向衰敗。

雖然,西方哲學捨去了「上帝」的追問與反思的主題,但是西方哲學在哲學層面里還是存在多姿多彩的哲學觀及學說。西方哲學走到現代,所形成的哲學理論有各個派別的哲學觀,而且可以概括出「普遍規律說」、「認識論說」、「語言分析說」、「存在意義說」、「精神境界說」、「文化批判說」、「文化樣式說」、「實踐論說」。現代的西方哲學觀在總體上,無論是否定本體論,還是把本體論歸結為研究人的存在,反映出現代西方哲學發展到21世紀,卻是反「普遍規律說」或「本體說」。而且,現代西方哲學標榜自己達到了一種自覺,他們認為所謂的「本體」很可能是我們人類思維杜撰出來的一種假象,而真正可驗證的、明證性的東西只有那些現象。然而幾千年來哲學家爭論的絕對不是現象,而是現象背後的本質。雖然說,有的西方哲學家說這個本質是物質,有的西方哲學家說這個本質是精神,爭論了2000多年至今還是沒有結果。在這種情況下,21世紀的西方哲學家們沒有進一步地去探尋宇宙的本體,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宣稱這些關於本體的爭論都是一些無聊的爭論。這說明現代西方哲學不再追問「宇宙本體」、「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的存在,反而說「本體」本身可能就是人類思維杜撰出來的東西。從這種意義上來看,21世紀的現代西方哲學好像達到了一種大徹大悟的水平,他們公然主張人類沒有必要再追問本體,只需關注現象就夠了。雖然這種見解好像是現代西方哲學的明智之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恰恰也是現代西方哲學的一種無奈。其原因是,西方哲學(包括現代西方哲學)的思想基因就是古希臘哲學思想。然而,希臘古哲人七聖,雖然理性地區別了主觀的「神」,但在現象界里還是無法解釋「上帝」及「上帝的行為原則」這第一哲學命題,進而使得後西方哲學的思想,失去了哲學第一命題的主題。這就是,為什麼現代西方哲學家認為所謂的「本體」很可能是我們人類思維杜撰出來的一種假象。

由於現代西方哲學觀發生了轉向,其「語言轉向」、「存在轉向」、「文化轉向」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學思考及學說,實際上都屬於人類自身的「實踐論說」。所以,現代西方哲學觀轉向的學說,都避開了追問和回答宇宙本體的存在、宇宙本體的價值存在,使得這些哲學觀轉向的學說,無法解釋自然的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的絕對依據,從而也就無法真正地解釋「人的意義世界」。我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其原因是,「自然的目的」決定「人類的目的」,而絕對不是反過來說,由「人類的目的」來決定「自然的目的」。

針對中國哲學而言,中國哲學從誕生起中國哲人一直沒有間斷地在研究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道之性」與「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關系問題。也就是說,中國哲學是關於宇宙萬物的起源與生化及其普遍行為規律,以及「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的學問。因此,根據中國哲學形態,哲學可以這樣來定義:

人類在愛智慧的過程中,研究「自然的目的」與「人類的目的」及其辯證統一的形而上學,稱之為哲學。

正因為,「自然的目的」與「人類的目的」是無法直接看到的,也是不可聞的、不可摸的,然而「她」是「形而上」的客觀存在,而且是人可思維的對象。所以說,中國哲學就是「道的形而上學」,就是人類「哲學」所要研究的主題與目的。

中國哲學的「物質與精神」范疇,是針對宇宙世界上的一切物質形態與行為精神(既包括自然領域里的物質形態與行為精神,也包括社會領域里的物質形態與行為精神)的抽象和概括。亦即,中國哲學是解釋宇宙的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本體,精神世界依存在物質世界之中,而共同存在的客觀實在性之真理的學問。即解答了客觀不存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誰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關系問題。

正因為,哲學是研究「自然的目的」與「人類的目的」及其辯證統一的學問,那麼,在科學界是沒有哪一門學科的學說針對哲學的主題與目的,可以在「形而下」的對象中能清楚的解答。也就是說,科學范疇決定了有各個門類具體的研究領域,而且,各個學科研究事物的思維方式,在各自的學科領域都是一種「有」的思維方式,這就使得各個門類具體的科學通過各自具體的某一知識對象領域的研究,無論如何都無法推理、演繹出「宇宙本體的意義」和「人的世界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問題。所以,人類哲學的產生,就是為了尋求事物的最高原因及行為原則,就是為了尋求人類的最終目的。

哲學從最高層次上講,哲人所給出的哲學概念范疇要具有最高性、絕對性、普遍性。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宇宙本體生化萬物,其宇宙本體之性與宇宙本體之生的行為規律,就是宇宙萬物之性與宇宙萬物之生所展現出的自然客觀行為規律,而且是唯一終極性、絕對性、普遍性的。哲學用一句話簡單來概括,就是「用一個絕對的『性』來解釋世界的統一『性』」的學說。進而,這就是為什麼說,真正的哲學理論研究的結果具有普遍性、真理性、指導性。

然而,科學范疇決定了有各個門類具體的研究領域。那麼,研究各門類領域的學者所給出的科學概念范疇,具有針對性、相對性。至於,學科的哲學,是狹義相對性的,或哲學層面里的學說,如:某某學科領域的哲學;學科的哲學博士稱謂等。?:這里不談非學術俗稱泛化的哲學或哲理。所以說,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哲學,不能簡單地、形而下地僅僅在「哲學」字義中等同的去解說。

哲學和科學的關系,從上述可以得知,哲學概念具有普遍性,科學概念具有相對性,這兩者是不同的,不要簡單地混談、替代,以及泛化。而且我們要正確的理解哲學和科學之間辯證統一的關系。

針對宇宙本原而言,我們人類是不可能採用什麼樣的科學技術手段能跳出宇宙,用什麼樣的科學技術從宇宙以外回過頭來看宇宙。而且,我們無法用科學來實證宇宙的起源。進而,人類只能通過科學的支撐,以哲學理念的方式理解世界和解釋世界的起源(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要辯證統一)。

這里特別指出:

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形態中有自我獨有的概念范疇。那麼,關於中國哲學概念范疇的研究,之所以會成為研究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因為以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作為研究中國哲學基本問題時,就會產生錯置、歧義與失真。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因為,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捨去了「上帝」的追問與反思,進而西方哲學也就無法解釋「上帝」及「上帝的行為原則」。而且,中國古哲人所說的「天帝」,不是西方人頭腦中的「天主」或「上帝」,中國智慧不需要上帝這個理念。尤其是,中國古典文獻,或者是中國哲學被後人譯成西方語言,一開始就被套上基督教的神學框架,這種「基督化」的烙印至今隨處可見。在漢英詞典中對於中國哲學概念詞彙有不少欠妥的譯法,這也使得我們無法透徹地去理解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以及也影響了後學。

中國古哲人孔子(Kong zi公元前551年至479年)是中國倫理哲學的奠基人。古哲人孔子的「道―德―仁」理論道德框架與「仁―義―禮―智―誠」實踐道德框架的倫理學說,代表著中國最高的倫理形而上學,也代表著中國「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基本精神。

古哲人孔子建構的「道―德―仁」理論道德框架,就是在探尋、解釋宇宙萬物的倫理問題。而且,迄今為止是孔子率先提出:「天道」存在的萬物「陰陽行為原則」的道之德,就是「人道」之上的道德行為准則,也就是人類世界的道德普遍原則;並且,孔子解釋了人的本性之仁性的自然德性,其倫理道德價值的終極依據,就是遵從「道之德」這唯一人類之上的無時間、絕對性的陰陽行為原則。

所以說,古哲人孔子解釋了「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就是人類倫理道德價值的最終目的;即「天人合一」的本義。

閱讀全文

與哲學科學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