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企業流程管理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企業流程管理的最終目標:1、真正關注顧客;
2、重視反應速度;
3、簡化協調方式;
4、追求目標一致。
⑵ 工作流程設計的目的是什麼
工作流程設計的目的如下:
1、實現整體效率的提升。
2、實現工作條理的規范性。
3、增加工作流程的透明度,提升管理水平。
通過對現有工作流程的梳理和工作流程網路信息化,實現工作條理的規范性及增加現有相關工作流程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管理體制。
工作流程包括實際工作過程中的工作環節、步驟和程序。工作流程中的組織系統中各項工作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一種動態關系。在一個建設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其管理工作、信息處理,以及設計工作、物資采購和施工都屬於工作流程的一部分。全面了解工作流程,要用工作流程圖;而管理和規劃工作流程,則需要工作流程組織來完成。
(2)流程的目標是創造價值擴展閱讀:
工作流程設計三要素:
1、任務流向:指明任務的傳遞方向和次序。
2、任務交接:指明任務交接標准與過程。
3、推動力量:指明流程內在協調與控制機制。
全面了解工作流程,要用工作流程圖。工作流程圖可以幫助管理者了解實際工作活動,消除工作過程中多餘的工作環節、合並同類活動,使工作流程更為經濟、合理和簡便,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⑶ 什麼叫流程
流程,簡單的說呢,就是一個過程,就是在買家與賣家之間執行交易的一個過程,也可以說成是一種協議.但是,這些都很麻煩,賣家之所以打出不走流程,是為了盡快的拿到錢.但作為買家,最好還是遵守流程,這樣能有效的避免上當.
⑷ 流程優化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什麼,降低什麼
提高工作質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勞動強度。
流程優化是一項策略,通過不斷發展、完善、優化業務流程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流程優化,最重要的是在組織高管層面有完善的優化計劃與實施步驟以及對預期可能出現的障礙與阻力有清醒認識。
流程優化要圍繞優化對象要達到的目標進行;在現有的基礎上,提出改進後的實施方案,進行改進,直至滿意後開始試行,正式實施。
(4)流程的目標是創造價值擴展閱讀
優化方法:
1、首先是現狀調研。
深入了解企業的盈利模式和管理體系、企業戰略目標、國內外先進企業的成功經驗、企業現存問題以及信息技術應用現狀。兩者間的差距就是業務流程優化的對象,這也就是企業現實的管理再造需求。以上內容形成調研報告。
2、管理診斷。
業務流程優化小組與企業各級員工對調研報告內容協商並修正,針對 管理再造需求深入分析和研究,並提出對各問題的解決方案。以上內容形成診斷報告。
3、流程優化。
業務流程優化小組與企業對診斷報告內容協商並修正,並將各解決方案細化。將業務流程優化思路具體化,形成優化後的業務流程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流程優化
⑸ 如何把握目標模式與過程模式的優點
目標模式:以目標為課程設計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設計的模式。目標模式是20世紀初開始的課程開發科學化運動的產物。因此,目標模式被看做課程發、課程設計的傳統、經典模式,其主代表是被尊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的拉爾夫?泰勒(R.Tyler)所創立的「泰勒模式」。
泰勒指出,任何課程設計都必須回答以下4個問題:為什麼教(或學)?教(或學)什麼?怎麼教(或學)?如何評價教(或學)的效果?這4個問題構成了著名的「目標」、「內容」、「組織」和「評價」,稱課程開發與設計的永恆范疇,也被認為是課程設計的步驟。目標模式有其他一些類型,但它們都沒有超出泰勒的這4個問題,往往被們認是對泰勒模式的補充。
在實際的運作中,目標模式被細化為以下7步,以便於操作,即(診斷需要――形成具體的目標――選擇內容――組織內容――選擇教學活動一―組織教學活動――評價。)
目標模式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以明確而且具體的行為目標作為課程設計的核心,目標是課程設計的起點,也是教育活動的終點,這里的行為往往是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行為;二是這種設計模式意在控制,追求效率。
這種設計模式的優點在於條理清晰,具體的行為目標非常便於操作和評價。這種設計模式的不足是,課程目標用行為來表示,再將這些行為目標層層分解,就徹底肢解了課程與幼兒學習的整體性,使幼兒的課程經驗支離破碎;行為不僅包括外顯的行為,而且包括內隱的行為(如幼兒對課程的體驗、幼兒的自我意識等),而後者往往比前者重要,但是這種課程設計模式就將內隱行為排除在外,捨本逐末;再者,這種設計模式對知識作簡單化的理解,無視知識產生的過程以及知識與社會的關系,對知識作線性理解,直接導致教學過程就是一種按照圖紙施工的過程,教師的主體性及創造性比較缺乏。可以說,這種模式的使用范圍有限,只能適用於外在的行為,如技能技巧的培養,而對一些高級心理機能(如創造性)的培養,則比較困難。
針對目標模式的不足,一種新的設計模式應運而生,這就是過程模式。
過程模式(process mode) 由英國著名課程論專家斯滕豪斯(L.Stenhouse)提出。斯滕豪斯建構過程模式始於對泰勒原理的批判。他認為目標模式誤解了知識的性質,誤解了改善課程實踐的過程的本質。對於訓練行為技能來說,目標模式很適用;但對於知識的學習是不適用的,因為知識的本質在於可以通過知識的運用進行創造性思維。課程應該考慮知識中的不確定性,鼓勵個體化的、富於創造性的學習,而不是把知識及其學習作為滿足預定目標的嘗試。斯滕豪斯認為目標模式的方法不能改進實踐,而幫助教師改進教學、發展教師在課程實踐中的批判反思的意識和能力正是過程模式追求的目標。
過程模式的理論基礎是:知識及其教育本身具有內在的價值,無需通過教育的結果來加以證明。人們可以對它們本身具有的價值進行爭論,而不是對其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的價值進行爭論。因此,斯滕豪斯提出課程開發和設計的任務是選擇活動內容,建立關於學科的過程、概念、標准等知識形式的課程,並提供實施的「過程原則」。
選擇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的選擇標准,就是看其是否含有「內在價值」。斯滕豪斯給出了鑒別內在價值的標准,共計12條。
1、在所有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項活動允許兒童在活動過程中做出自己的選擇,並對選擇帶來的結果作出反思,則這項活動比其他活動更有價值。
2、在所有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項活動在學習情景中允許學生當主動的角色而不是被動的角色,則這項活動比其他活動更有價值。
3、在所有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項活動要求學生探究各種觀念、探究智力過程的應用,或者探究當前的個人問題、社會問題,則這項活動比其他活動更有價值。
4、在所有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項活動使學生涉及實物教具的使用,則這項活動比其他活動更有價值。
5、在所有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項活動能夠由處於不同能力水平的兒童主動地完成,則這項活動比其他活動更有價值。
6、在所有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項活動要求學生在一個新的背景下審查一種觀念、一種智力活動,或者一個以前研究過但仍然存在的問題,則這項活動比其他活動更有價值。
7、在所有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項活動要求學生審查一些問題,社會中的人一般不會去審查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是大眾傳媒忽略的,則這項活動比其他活動更有價值。
8、在所有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項活動使兒童與教師共同參與「冒險」,則這項活動比其他活動更有價值。
9、在所有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項活動要求學生改寫、重溫以及完善他們當初的嘗試,則這項活動比其他活動更有價值。
10、在所有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項活動使學生能夠運用和掌握有意義的規則、標准及准則,則這項活動比其他活動更有價值。
11、在所有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項活動能給學生提供一個與別人分享計劃制定、執行計劃和活動結果的機會,則這項活動比其他活動更有價值。
12、在所有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項活動與學生所表達的目的密切相關,則這項活動比其他活動更有價值。
實施過程原則 斯滕豪斯認為,只有分析有價值的活動的標准以及分析被認為是有價值的活動的結構,才能更清楚地逼近教學中的「過程原則」。「過程原則」的本質含義是鼓勵教師批判反思課程與教學實踐,充分發揮主體性。教師應該遵循以下5項「過程原則」:①教師應該與學生一起在課堂上討論、研究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民。②在處理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時,教師應該持中立原則,使課堂成為學生的論壇。③探究具有爭議性的問題的主要方式是討論,而不是灌輸式的講授。④討論應該尊重參與者的觀點,無須達成一致意見。⑤教師作為討論的主持人,對學習的質量和標准負有責任。
過程模式與目標模式比較
過程模式並不是不要目標,只不過是對目標的理解不同於目標模式。斯滕豪斯曾經說過:「你若界定哲學課程內容,界定構成哲學上可接受的教學程序以及評定學生作業的標准,你不用目標,即可很好地進行計劃。」表面看來斯滕豪斯好像不要目標,實則不然,這里的目標指的並不是具體的目標。在他主持的「人文科學課程方案」中,為「鄉村中學研究」列出了5項「目標」: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理解以及對生物的尊重;發展對科學方法的了解;鼓勵有效利用閑暇生活;發展審美鑒賞力和創造思考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看來過程模式不是不要目標,要的是一般的目標,不要的是具體的行為目標。
過程模式的設計程序是:設定一般目標――實施有創造性的教學活動――論述――評價教學活動引起的結果。這里需要提出的是,評價的目的是根據教師的評論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評價不是以目標的實現為依據的,而是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知識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過程原則為依據。因此,過程模式的評價不僅重視課程與教學的累積性結果,而且更重視課程與教學過程當中的形成性結果。
過程模式圍繞「問題展開」,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研究與探索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是充當專家,而是與學生一起充當探索者,他只是一個高級的學習者而已。由於過程模式不如目標模式明確可行,其實施對教師的水平依賴很深,所以斯滕豪斯非常強調教師的專業成長,倡導「教師作為研究者」。
過程模式的設計思想與目標模式完全不同,以確定知識與教育活動的內在價值為基礎,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具有內在價值的知識領域。斯滕豪斯認為過程模式在以理解力為中心的課程領域中很重要。這句話說出了過程模式的優點。此外,斯滕豪斯充分重視課程實施的復雜性,重視教師在課程設計與實施中的作用,以及關於教師作為研究者的觀點,也都是非常有創見的。
過程模式也有其缺點:不如目標模式細致、明確,便於教師採納實施,比較依賴教師本身的水平,教師在實施中不好把握。這也是斯滕豪斯提倡教師作為研究者、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原因。另外,其使用范圍也不是無限的,它並不適合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傳遞,比較適合發展學生的理解力、相互尊重等情意因素。
⑹ 數據流程分析的目標是什麼
數據流程圖分析的目的:1.是要發現和解決數據流通中的問題,如:數據流程不暢,前後數據不匹配,數據處理過程不合理等等。2.一個暢通的數據流程是今後新系統用以實現這個業務處理過程的基礎。
⑺ 什麼是企業工作流程分析
工作流程分析的目的是確定工作流程是否能夠有效和高效地創造價值,是否存在改善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機會
工作流程分析的內容包括:
——工作流程的目標定位是否恰當,能否協助企業戰略目標實現,能否為下游流程和顧客創造價值
——工作流程的程序、方法、准則是否適宜,是否存在不增值環節,是否具有提高效率和效果的機會等等
工作流程分析的方法包括:
——分析目標定位是否恰當,包括SWOT、顧客之聲、樹圖等等
——分析工作流程是否存在可刪減、合並、再造的機會,包括5W2H分析技術、流程圖、WBS任務分解、潛在失效模式分析等等
——分析工作流程的效率、效果,包括標桿對比、關鍵績效指標分析、控制圖等等
⑻ 內部管理的目標是什麼
企業經濟利益分配。從企業獲取回報。公司治理是利益相關者對他們相互之間的關系所做的調節和控制,既包括利益相關者在資源提供方面的關系。也包括利益相關者在利益分配中的關系。公司治理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利益相關者關系的最優化。最優的標準是最具有公平性和效率性;而企業管理則是一個價值的創造過程,企業管理的目標應當是企業價值(或內部利益相關者價值增值)最大化。企業管理通過合理組織和利用各方利益相關者所投入的資源。實現價值的增值和價值創造的過程。其目標是企業價值增值的最大化。由此可見。沒有公司治理。就不會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也就不存在可供企業管理運用的資源,價值創造就無從談起;如果沒有企業管理,利益相關者投入的資源就不會有效增值,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利益就無法保障,利益相關者的合作難以持續,公司治理也將化為泡影。因此,跳出企業來看企業,公司治理和企業管理實質上是一個有機統一體,這個統一體可以概括為企業價值創造和分享系統。 企業價值創造與分享系統的核心內容 進一步審視公司治理與企業管理所組成的企業價值創造和分享系統,不難發現。雖然不同的企業所追求的企業價值有所不同,企業價值的分享方式也有差異,但是,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和企業價值分享關系的最優化卻是所有企業的共同追求,這正是企業價值創造和分享系統的核心所在。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應當緊緊圍繞這一核心展開。 如何創造更大的企業價值?價值鏈管理理論告訴我們,企業的價值鏈可以分為外部價值鏈和內部價值鏈。從外部價值鏈來看。價值鏈上各主體之間並非一方受益而另一方蒙損的零和博弈,通過實施價值鏈管理,改善價值鏈上各主體間的關系,實行價值鏈各主體間聯合運作,常常可使各方均得以受益。因此,實施價值鏈管理的企業有可能通過建立基於共同利益的協作夥伴關系,先增加整個價值鏈的增值,然後再通過合理的價值鏈增值分享實現各主體(包括企業、企業的各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增值的增加。需要指出的是,在價值鏈增值的創造和分享中,企業的內部利益相關者是以一個整體(其利益由企業來代表)出現的。 企業要在整個價值鏈的價值創造中作出貢獻,並以此為基礎分享更大的價值鏈增值從而實現更大的企業商業價值,就必須對企業內部的價值鏈進行管理。從企業內部價值鏈來看,企業的價值鏈增值或企業價值增值可分解為各流程的增值(流程產出價值一流程投入成本)。進一步分析,流程的運作是以作業為對象的,因此流程增值又可分解為各作業的增值(作業產出價值一作業投入成本)。或者說,在企業內部價值鏈中,流程中的作業增值匯總成該流程的增值。而各流程增值則可匯總成企業價值增值。 由此可見。企業價值增值的大小取決於企業各項流程的增值以及組成流程的各項作業的增值大小。而要提高各項流程和作業的增值能力,就必須實施業務流程管理。業務流程管理是一種重要、有效的企業經營管理方式,它是以流程及流程中的作業為控制對象。通過流程或作業的精簡、刪除、合並等措施,重整不合理的業務流程,刪除不增值的作業,以此來優化企業的業務流程,從而創造更大的價值增值。 價值鏈管理與業務流程管理有著天然的聯系。兩者都是在企業價值增值最大化目標的指引下,以作業為最基本的控制與分析對象,從不同層面對企業增值能力實施改進。企業要實現更大的企業價值增值,必須將價值鏈管理與業務流程管理有機地聯系起來,建立一個基於價值管理的企業經營管理框架。 實現的企業價值增值如何在內部利益相關者之間分享?顯然,在企業的商業價值(即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一定的情況下。各個內部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利益是相互制約的,因此每一個內部利益相關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必然會與企業的其他內部利益相關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發生矛盾和沖突。為了保證內部利益相關者合作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就必須建立一套制度。對內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經濟利益的矛盾和沖突進行協調。這種制度的核心內容就是企業價值增值分享制度。需要強調的是,由於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分享的是企業的社會價值。而這種價值分享是在價值鏈增值分享階段完成的。實際上是由企業與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簽定的交易契約來實現的,交易價格的調整實質上就是企業與其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在分享價值鏈增值中利益關系的調整。而內部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商業價值增值的分享,不是由交易契約來實現的,約束企業商業價值分享的契約是內部利益相關者之間達成的組織契約。盡管內外利益相關者參與價值分享的契約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契約自由,只要這種契約不會侵害簽約主體之外的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即體現了社會公平。則任何形式的商業價值、社會價值分享契約都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並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而不應當通過法律加以禁止或給予不合理的限制。 商業價值、社會價值分享契約不僅由於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組合,而且即使在內部利益相關者的組合一定的情況下,由他們的集體選擇所達成的商業價值分享契約也可以有多種結果。因此。在企業價值增值(或商業價值)的分享方面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組織契約。只要這些契約沒有侵害外部利益相關者的正當利益。這些契約都體現了契約自由和社會公平,因而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並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
⑼ 如何把握目標模式與過程模式的優點
1、目標模式是指人們對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領域的未來狀況所作的理論構想。它撇開復雜的具體細節,只提供關於未來狀況的基本框架、基本原則的抽象圖式。正確的目標模式,其內容必須具有客觀性,即必須符合社會現象自身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正確的目標模式是指導人們改革各個社會領域的現存制度和關系,建立更合理的制度和關系的理論工具,它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在建立目標模式之前,必須對現實的社會運動作出深入和科學的分析,對現實的社會領域的弊端獲得充分認識。這樣建立起來的目標模式才可能是正確的,才能對人們進行理論上的指導。
2、過程模式亦稱「歷程模式」。課程編制模式之一。在設計中詳細說明所要學習的內容、所採取的方法以及該活動中固有的標准,學生所取得的最終結果不是按照行為事先確定的,而是在事後藉助那些建立在該知識形式中的標准來加以評價。其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盧梭及其後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至現代,受皮亞傑、布魯納等的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影響較深。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是斯坦豪斯。
應答時間:2021-04-2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⑽ 價值創造的價值創造的三個過程
物理過程。
只關注商品的物理屬性和商品生產和物理過程。
如汽車的生產過程,由鐵礦石加焦碳在高爐里煉出鐵,鐵再加工成汽車零件,零件再組裝成整車,這就是一個汽車生產的物理過程。物理過程中我們也考慮人力的參與,但這里我們對人力的理解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理解的,就是說這里的人力是和畜力機械力是一樣的,只考慮力量以及他所做的物理功多少,而不考慮人的參與生產的另外一面,如意願、佔有、契約、控制、命令服從等。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是商品生產的真實過程,怎麼理解這個「真實過程」?
人類社會是復雜的現象,人類社會的活動是復雜的,如果我們把經濟行為籠統來考察,我們發現它比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要復雜千萬倍,但它又必須以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為核心來運行。如果某種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在技術上不可能,則這種商品就不可能被生產出來,比如汽車,如果在技術上不可能或某種原材料找不到,汽車的生產就不可能實現,人類就不可能享受到汽車的便利。進一步,如果生產汽車的技術上是可能的,原材料也具有,但在制度安排上出了問題,如鐵礦石被某一部落所有,而該部落認為那座山不能開采,汽車的生產就不可能實現。經濟學把經濟制度作為一個待定的東西,顯然,制度的安排必須以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為依據!檢驗制度好壞的標准就是看它是否能滿足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的要求。自然科學,應用技術,工具的操作使用,生產的組織都是從價值創造的物理過程來看待生產的。
在價值創造的物理過程中,價值就是成品的使用價值,如汽車方便我們旅行,糧食用來充飢,衣服可以保暖;他的數量特徵是物理學概念上的數量,如鋼鐵多少噸,汽車多少輛,糧食多少公斤,衣服多少件。
工程學過程。
以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為基礎,以一個企業為考察單位,以成本和利潤為目標,這里價值就是均衡價格。商品生產過程就是獲取利潤的過程。它的目標就是不斷獲取利潤不斷發展壯大企業。價值創造的物理過程符合物理規律,但價值生產的工程學過程的運行方式是:佔有、契約、命令服從等。還是以汽車生產為例子,鐵礦石歸礦主所有,煉鐵廠的老闆要取得礦石就得向礦主購買,和礦主談判,訂契約,還得組織招工,支付工人工資,生產出鐵來又得把鐵銷給汽車零件廠,然後煉鐵廠老闆要核算利潤,如果收入減支出還有足夠的特利潤盈餘,那麼這個廠就可以不斷做大,反之,如果不能賺取足夠的利潤,鐵廠老闆就當不下去了。
社會學過程。
以對人性、對社會的充分理解為基礎,正確地評價價值及其來源,以整個社會健康發展為目的,引導社會創造出更豐富的真實的價值。其本質就是個哲學問題,是個價值觀的問題!
很多人對使用價值的理解有偏差。把使用價值理解為純物質屬性是錯誤的。因為人類生存的意義已經大大超出了生物性的生存。更大的意義大於精神的自由。產品的物理屬性已經淪為人類精神生活的道具。以住房為例,如果僅從生理的需求看,一個三口之家50平米就夠了,但現在人們都追求 100平米以上,且要高檔裝修,顯然人們不是追求簡單的生理滿足而是一種精神的享受!正因如此,對於使用價值的理解不能用簡單的「需求」二字就可以概括的。不是那種類似用營養學分析食物的價值的方法來理解使用價值。對於使用價值的理解已經上升為對人生的意義的理解。古希臘有個神話,彌達斯國王問酒神的護伴西勒諾斯:對人來說,什麼是最好最妙的東西?「這精靈木然呆立,一聲不吭。直到最後,在國王的強逼下,他突然發出刺耳的笑聲,說道:『可憐的浮生呵,無常與苦難之子,你為什麼逼我說出你最好不要聽到的話呢?那最好的東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為虛無。不過對於你還有次好的東西 ——立刻就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僅從生物性的生存來看,人生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而人類需要用道德、藝術、哲學來充實自己,來尋找生命的意義,只有我們對人生的意義有了充分的認識後,我們才能理解外界物質對我們的意義與價值,才能理解為什麼我們需要那麼漂亮的房子而不是象動物那樣僅一個容身的洞穴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