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書簽是哪位歷史名人發明的
書簽用作題寫書名的,一般貼在古籍封皮左上角的,有時還有冊次和題寫人姓名及標記閱讀到什麼地方,記錄閱讀進度而夾在書里的小薄片兒,隨著網路時代的發展,又衍生出電子書簽等,以記錄閱讀進度和心得
『貳』 最早的了書皮是誰發明的
早在簡策時期的圖書,就已經有一定的裝幀形式了。如贅簡(卷前空白不書的幾根簡)和標簡(背面標有篇名的最右一根簡)的使用,即被公認為是後世圖書中補頁和封面的起源。宋代印本書盛行以後,圖書的裝幀形式日趨完善。比如線裝本書冊結構,就有書衣、書簽、封面、封里、扉葉、襯葉、書腦、書背、書根、書角等名目。
"書衣",俗稱"書皮",即一冊書的表面裝紙,現代稱為"護封"或"包封"。一般用較硬而厚的彩色紙張或彩色絹綾做成,套在圖書封面之外,作為書的保護和裝飾之用。書衣有單葉、雙葉之分,單葉的稱"扣皮",雙葉的稱"筒子皮"。
"書簽",又稱"浮簽",或稱"書皮題簽",即書衣上所貼的紙簽,也有用絲織品的,用以題寫書名、卷數或冊數。
"封面"在書衣之後的第一頁,相當於現代的扉頁,又稱"書名頁",常印有書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刊版時間等。尤重書名的書法及題寫人的署名,常常再用薄紙覆罩其上。
"封里",俗稱"封二",即封面的背面,多為空白,也有印有文字的。
"扉葉",指書衣與封面之間的空白頁。加在前面的稱"前扉",加在後面的稱"後扉",也叫"副葉"。其功用可以保護正文書葉,還能防潮防蟲,所以又稱"護葉"。扉頁上還可題跋識語。
"襯葉",指襯在書前書後的空白頁。
"書腦",指線裝書書葉左右邊欄以外供鑽孔訂線的空白處。因為它是裝訂時的關鍵位置,書冊形式固定的樞紐,所以稱"書腦"。
"書背",又稱"書脊",指書葉裝訂縫合之處的側面,猶如一書的脊背。
"書根",指每冊書最下端的側面切口部分。線裝書在書架上只能平放,因而藏書家就在書根上寫明書名、卷數或冊數,以便於檢查整理。
"書首",又稱"書頭",指每冊書最上端的側面切口部分。
"書角",指一本書右側的上下兩隅。比較珍貴的書,在裝訂時常用湖色或藍色綾子將書角包起,稱"包角"。
"函",又稱"函套",用來裝置書籍。函套的種類有書套、紙匣、木匣、夾板等。"書套"以紙板為胎,內粘紙,外貼布,若四周上下六麵包嚴,稱"四合套"。在開函處製成月牙狀的,稱"月牙套";在開函處製成雲狀或環狀的,稱"雲頭套"。"紙匣"以紙作原料,由內三面書匣與外五面匣套兩部分組成,從書匣的縱側面開啟,而在另一固定縱側面上書寫書名、著者、書號、卷、冊、函數等。"木匣"以楠木等硬木為材,製成五面封閉匣套,盛書時另用二塊木塊夾墊在書的上下。"夾板",系從木匣簡化而來,用紙帶通過上下兩塊夾板上的扁孔 封面是對訂聯成冊後的書芯在其外麵包粘上外衣的稱呼,封面也稱書封、封皮、外封等,又分封一、封二(屬前封)、封三、封四(屬後封)。一般書刊封一印有書名、出版者和作者等,封四印有版權等。
封面起著美化書刊和保護書芯的作用。
『叄』 中國還有哪些科學家他們的發明是什麼(小書簽)把中國科學家的發明做成小書簽型的。
魯班其人
魯班,姓公輸,名般,魯國人,由於「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因此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歷史時期。當時,城邑建築和水利工種都有了相當的規模,鐵器已經逐步推廣到各個社會生產領域,大大推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生產的發展為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日趨沒落,奴隸起義和暴動此起彼伏。奴隸主控制的官府手工業被沖破了,很多手工業奴隸獲得了解放,於是獨立的個體手工業者出現了。據說魯班就是這個時期得到解放的奴隸工匠,並且因此有了遊走各地、到處做工的自由。
鋸的發明
大家可能還熟記著小學課本中的那篇關於魯班發明鋸的文章吧。傳說,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築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裡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麼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於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發:實踐出真知,鑽研出智慧。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著內部和外部的影響的。魯班工藝的不斷進步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幫忙。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班母」與「班妻」
你知道嗎:彈墨線用的小鉤又被稱為「班母」,刨木料時頂住木頭的卡口又叫做「班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魯班的母親和妻子也都從事生產勞動,並對魯班有很大的幫助。據說「班母」的由來是這樣的: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原來是由他母親拉住墨線頭的。後來經過多次實驗,母子倆在墨線頭上拴了一個小鉤,放線的時候,用小鉤鉤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線,一個人操作就行了。從此,彈墨線不用再請母親幫忙了。後世木工便把這個小鉤取名為「班母」,以紀念這個創造。「班妻」的由來傳說是因為魯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著木料,後來才改用卡口的緣故。
講述一個小插曲,根據《玉屑》上的記述:魯班成年累月在外給人蓋房,雨淋日曬,十分辛苦。他的妻子雲氏就動腦筋做了一把傘,讓魯班出門做工的時候帶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見,魯班家庭還是對魯班有很大的影響的。
魯班的其他發明
魯班一生的發明創造很多。在《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發明的。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魯班創造的,所以又名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
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磨,最初叫石豈(wei),漢代才叫做磨,是把米、麥、豆等加工成面的機械。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來,去掉穀物殼皮、破碎豆麥就成為人們日常的煩瑣勞作。早期採用的方法是用石頭把穀物壓碎或者碾碎,後來人們又把穀物放在石臼裡面用杵來春搗。這雖然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但是仍然比較費時費力。接著,人們又發現與搗碎相比,研碎效果又好又省力。傳說魯班在勞動人民智慧的啟示下,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這就是兩千多年以來我國各地廣泛使用的磨。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魯班究竟怎樣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距今六千到六千五百年前後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石輾棒和石制研磨盤。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魯班不只是土木工匠的「祖師」,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製造的鎖,外面不露痕跡,機關設在裡面,必須藉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在《墨子.魯問篇》還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製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據傳說,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製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後世有不少科技發明家,如三國時候的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待封、清朝的黃履庄等,都受這個傳說的影響,相繼朝這個方向探索過。現在看來,說木鳥可以飛三天,木車木馬可以自動跑得不見蹤影,未免過於誇張,帶有神話色彩。但是這也說明魯班的技巧在當時確是相當傑出的。作為我們後人,在要實現前人的美好夢想時,也要考慮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自身的實際能力,避免受一些虛無飄渺的傳說所誤導,耽誤自己的大好前程。
據說,魯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去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都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後來他受了墨子的影響,不再製作這類戰爭的工具,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上的創造發明,造福於人民。
出身於世代工匠家庭的魯班在建築和雕刻方面的貢獻也很多。《述異記》上說,魯班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列子.新論.知人篇》中關於魯班雕刻鳳凰的故事,更表現了他不怕譏諷、刻苦鑽研的精神。故事說,魯班想雕刻一隻鳳凰,還沒有雕成,就受到別人的譏笑,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停止工作,反而更加努力,終於刻出了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的鳳凰。那些曾經譏笑過他的人,終於不得不佩服魯班的高超技藝和頑強努力的精神。
二千四百多年來,人們世世代代傳頌著魯班發明創造的故事。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熱愛和敬仰,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魯班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事實上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他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象徵 。
『肆』 是什麼人發明的便簽紙
1978年美國3M公司的研究人員費蘭發明了第一張便簽紙。
費蘭是一位化學工程師。有一天他在教堂唱詩班中唱歌,當他從一本贊美詩中取出書簽時,突發靈感,發明了便簽紙。來自3M公司的便簽紙既簡單又實用。這種便簽紙的一段塗有粘合劑,你可以把它貼在書上等需要做記號的地方。用過後,輕輕一撕而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伍』 哪位知道書簽的發展歷史,請賜教。
書標·書簽·藏書票 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4/07/14/[email protected]
經常碰到一些「五百年前早知道」的經驗主義者:「哦,書標,我知道,就是書簽嘛」,「不對,書標是藝術收藏品,書簽是閱讀方便用的」,「那書標就是藏書票」,「也不對,書標是精品圖書的標志,藏書票是……」
我首先開誠布公地表明立場,本文的良苦用心是在說書標,而不是在介紹書簽和藏書票。當我們的工作人員在介紹書標時,經常碰到一些「五百年前早知道」的經驗主義者:「哦,書標,我知道,就是書簽嘛」,「不對,書標是藝術收藏品,書簽是閱讀方便用的」,「那書標就是藏書票」,「也不對,書標是精品圖書的標志,藏書票是……」,往往一急,我們的書標工作人員也就「瞎子吃餛鈍」只能心裡有數,嘴上無言了。在書標的宣傳推廣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諸為此類的小困惑,又如:書標沒有面值,有收藏價值嗎?等等。在此,很有必要撰寫一篇短文,說說書標究竟為何物。
書簽是什麼?有什麼功能?眾所周知:閱讀方便,夾在書里,畫面隨意,取材廣泛,哪怕是一張用過的火車票、飛機票都可以當作書簽。藏書票可就有點來歷,底蘊也十分深厚,最早的藏書票起源於五百多年前的德國,一些墨客騷人,達官顯貴,弄風舞雅,我畫幾枚,你圖幾幅,互相饋贈,純屬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一種信物,專家認為,現在批量印製的藏書票,嚴格來講,只能是花花紙而已。當然,專家之言也是一家之言,只要有人收藏,花花紙也好,掌上珍品也好,青菜蘿卜,各有所愛,收藏的本身需要不斷創新,不斷發展。藏書票的集藏是極具生命力。據不完全統計,收藏隊伍約有幾十萬人,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還專門設立了藏書票藝術委員會。世界性的,全國性的藏書票藝術展還時不時地隆重舉行。但也要看到另一面,由於藏書票和彩票、火花、煙標、酒標一樣,都是民間自發性、隨意性地開發、收藏,沒有完整的出品、發行的計劃體系,所以今天仍然處於一種歷史悠遠、集者眾多、檔次欠高、發展緩慢的局面。
中國書標的出品、發行,依託的是我國整個出版業,選題豐富而廣闊。從一開始,我們就研究和借鑒郵、幣、卡藏品的成敗得失,嚴格掌握選題、製作和發行量。需要重申的是書標的定義,在書標發明專利的文件里是這樣闡述的:精品圖書的一種標志,內容為精品圖書封面和主頁內頁的藝術濃縮,材質為國際標準的高分子材料PVC卡。五年來,我們再三強調書標的思想性、藝術性和權威性,有專門的機構運作,有系統的發行計劃,從而確保了書標其大眾收藏品領域中一枝獨秀、蓬勃發展的收藏價值。
『陸』 書簽有什麼特殊含義
書簽是用來定位與記錄自己學習與閱讀的進度!
可以作為自己行程與前進的標識!
『柒』 書簽是誰發明的
這個還真是無從考證!!!
『捌』 關於書簽的資料
經常碰到一些「五百年前早知道」的經驗主義者:「哦,書標,我知道,就是書簽嘛」,「不對,書標是藝術收藏品,書簽是閱讀方便用的」,「那書標就是藏書票」,「也不對,書標是精品圖書的標志,藏書票是……」
我首先開誠布公地表明立場,本文的良苦用心是在說書標,而不是在介紹書簽和藏書票。當我們的工作人員在介紹書標時,經常碰到一些「五百年前早知道」的經驗主義者:「哦,書標,我知道,就是書簽嘛」,「不對,書標是藝術收藏品,書簽是閱讀方便用的」,「那書標就是藏書票」,「也不對,書標是精品圖書的標志,藏書票是……」,往往一急,我們的書標工作人員也就「瞎子吃餛鈍」只能心裡有數,嘴上無言了。在書標的宣傳推廣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諸為此類的小困惑,又如:書標沒有面值,有收藏價值嗎?等等。在此,很有必要撰寫一篇短文,說說書標究竟為何物。
書簽是什麼?有什麼功能?眾所周知:閱讀方便,夾在書里,畫面隨意,取材廣泛,哪怕是一張用過的火車票、飛機票都可以當作書簽。藏書票可就有點來歷,底蘊也十分深厚,最早的藏書票起源於五百多年前的德國,一些墨客騷人,達官顯貴,弄風舞雅,我畫幾枚,你圖幾幅,互相饋贈,純屬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一種信物,專家認為,現在批量印製的藏書票,嚴格來講,只能是花花紙而已。當然,專家之言也是一家之言,只要有人收藏,花花紙也好,掌上珍品也好,青菜蘿卜,各有所愛,收藏的本身需要不斷創新,不斷發展。藏書票的集藏是極具生命力。據不完全統計,收藏隊伍約有幾十萬人,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還專門設立了藏書票藝術委員會。世界性的,全國性的藏書票藝術展還時不時地隆重舉行。但也要看到另一面,由於藏書票和彩票、火花、煙標、酒標一樣,都是民間自發性、隨意性地開發、收藏,沒有完整的出品、發行的計劃體系,所以今天仍然處於一種歷史悠遠、集者眾多、檔次欠高、發展緩慢的局面。
中國書標的出品、發行,依託的是我國整個出版業,選題豐富而廣闊。從一開始,我們就研究和借鑒郵、幣、卡藏品的成敗得失,嚴格掌握選題、製作和發行量。需要重申的是書標的定義,在書標發明專利的文件里是這樣闡述的:精品圖書的一種標志,內容為精品圖書封面和主頁內頁的藝術濃縮,材質為國際標準的高分子材料PVC卡。五年來,我們再三強調書標的思想性、藝術性和權威性,有專門的機構運作,有系統的發行計劃,從而確保了書標其大眾收藏品領域中一枝獨秀、蓬勃發展的收藏價值。
『玖』 為什麼要發明書簽
方便人們看書中間有停頓時,可以很快的再次找到看到的那一頁
『拾』 便利貼是誰發明的
3M工程師富萊(Art Fry)
便利貼簡介
便利貼的發現十分的偶然。本來科學家是要研究一種黏性很強的膠,卻發現得到的是黏性較弱的弱膠。正當大家感到沮喪的時候, 3M公司的一個人從這個實驗中發現了它真正的價值。 於是,這就變成了一個可以賺取幾十億美元的商機。
[編輯本段]發展
1974年,3M工程師富萊(Art Fry)參加禮拜時,習慣在歌本內夾張紙條作為標識,但紙條經常在翻頁時脫落,他便思考如果有一種膠,「有點黏又不會太黏,可以貼在紙條上,又可以重復撕貼,而不會破壞那張紙,那就太完美了!」 然而便利貼的反應剛開始不成功,後來行銷人員想到何不把便利貼寄給百大企業的秘書試用,結果反映相當熱烈,也為便利貼成功創造出口碑,暢銷熱賣,至今仍是3M的明星不敗商品,並持續演化出其他如無痕掛鉤等明星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