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內汽油機缸內直噴的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1.分層燃燒的好處在於熱效率高、節流損失少、有限的燃料盡可能多地轉化成工作能量。分層燃燒模式下節氣門不完全打開,保證進氣管內有一定真空度(可以控制廢氣再循環和碳罐等裝置)。這時,發動機的扭矩大小取決於噴油量,與進氣量和點火提前角關系不大。分層燃燒模式在進氣過程中節氣門開度相對較大,減少了一部分節流損失。進氣過程中的關鍵是進氣歧管中安置一翻版,翻版向上開啟(原理性質,實際機型可能有所不同)封住下進氣歧管,讓進氣加速通過,與ω形活塞頂配合,相成進氣渦旋。分層燃燒時噴油時間在上止點前60°至上止點前45°,噴射時刻對混合氣的形成有很大影響,燃油被噴射在活塞頂的凹坑內,噴出的燃油與渦旋進氣結合形成混合氣。混合氣形成發生在曲軸轉角40°至50°范圍內,如果小於這個范圍,混合氣無法點燃,若大於,就變成均質狀態了。分層燃燒的過量空氣系數一般在1.6-3之間。2.點火時,只有火花塞周圍混合狀態較好的氣體被點燃,這時周圍的新鮮空氣以及來自廢氣再循環的氣體形成了很好的隔熱保護,減少了缸臂散熱,提升了熱效率。點火時刻的控制也很重要,它只在壓縮過程終了的一個很窄的范圍內。
B. 缸內直噴發動機技術是大眾還是奧迪發明的
國產的tsi、tfsi
發動機都取消了機械增壓(成本問題)和燃油分層燃燒(國內油品問題)
C. 燃油直噴技術是哪家公司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直噴式汽油發動機則是直接在氣缸裡面噴射汽油。從而可知,世界上三種形式的汽油發動機的重大區別在於汽油出口的位置,位置不同,技術也不同。
現在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下直噴式發動機的原理:直噴式發動機(缸內噴注式汽油發動機)與一般汽油發動機的主要區別在於汽油噴射的位置,目前一般汽油發動機上所用的汽油電控噴射系統,是將汽油噴入進氣歧管或進氣管道上,與空氣混合成混合氣後再通過進氣門進入氣缸燃燒室內被點燃作功;而缸內噴注式汽油發動機顧名思義是在氣缸內噴注汽油,它將噴油嘴安裝在燃燒室內,將汽油直接噴注在氣缸燃燒室內,空氣則通過進氣門進入燃燒室與汽油混合成混合氣被點燃作功,這種形式與直噴式柴油機相似,因此有人認為缸內噴注式汽油發動機是將柴油機的形式移植到汽油機上的一種創舉。
這種缸內噴注式汽油發動機是由日本三菱汽車公司創制的,這種稱為1.8升頂置雙凸輪軸16氣門4G93型發動機最早安裝在三菱HSR-V型概念車上,並在96年6月北京國際車展上廣泛做了宣傳,但當時許多人認為這種發動機只是一種「概念」而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隨著這幾年美日歐等國大汽車廠商豐田、本田、賓士、通用等對這種汽油發動機都產生了興趣,紛紛修改了原來的方案研究起缸內噴注式汽油發動機,認為這種發動機很可能會成為下世紀初汽油發動機的主要機型,人們又重視起來缸內噴注汽油發動機的發展狀況了。而現在三菱的GDI發動機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無論是先進性還是實用性都滿足市場的需要,三菱還將在2007年推出新一代的GDI發動機。
所以,非常遺憾的說小日本還是很厲害的,我們中國不要動不動的SB式的上街遊行,要學習小日本刻苦拼搏的精神,早日造出我們自己的先進技術。
D. 汽油發動機的歷史
汽車發動機歷史發展回顧汽車整體技術日新月異,而作為汽車的心臟——發動機技術的進步顯得更受關注。如今介紹一輛汽車的發動機時:可變氣門正時技術,雙頂置凸輪軸技術,缸內直噴技術,VCM汽缸管理技術,渦輪增壓技術,等等都已經運用的相當廣泛;在用料上也是往輕量化的方向發展:全鋁發動機目前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汽車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於是新能源技術,包括柴油機的高壓共軌,燃料電池,混合動力,純電動,生物燃料技術也已經有普及的趨向,但回顧一下發動機的歷史或許更能理解這一百多年來汽車技術所發生的巨大變革。
十佳發動機VQ35
汽車技術的迅猛發展從我國的汽車教材也能看出端倪:新技術的發展已經讓汽車教材難以跟上步伐!如今大部分汽車教材還是以東風汽車的發動機來作為範例,而東風發動機還是帶化油器的老式發動機,與如今全電子化的發動機簡直就隔了幾個世紀。
汽油機之前的摸索階段
回到汽車的起步階段,那時的汽車被馬車嘲笑,污染嚴重,但起步的意義卻非同尋常。
18世紀中葉,瓦特發明了蒸氣機,此後人們開始設想把蒸汽機裝到車子上載人。法國的居紐(N.J.Cugnot)是第一個將蒸汽機裝到車子上的人。1770年,居紐製作了一輛三輪蒸汽機車。這輛車全長7.23米,時速為3.5公里,是世界上第一輛蒸汽機車。1771年古諾改進了蒸汽汽車,時速可達9.5千米,牽引4-5噸的貨物。
蒸汽機汽車
1858年,定居在法國巴黎的里諾發明了煤氣發動機,並於1860年申請了專利。發動機用煤氣和空氣的混合氣體取代往復式蒸汽機的蒸汽,使用電池和感應線圈產生電火花,用電火花將混合氣點燃爆發。這種發動機有氣缸、活塞、連桿、飛輪等。煤氣機是內燃機的初級產品,因為煤氣發動機的壓縮比為零。
N.J.Cugnot
1867年,德國人奧托(Nicolaus August Otto)受里諾研製煤氣發動機的啟發,對煤氣發動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製作了一台卧式氣壓煤氣發動機,後經過改進,於1878年在法國舉辦的國際展覽會上展出了他製作的樣品。由於該發動機工作效率高,引起了參觀者極大的興趣。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奧托提出了內燃機的四沖程理論,為內燃機的發明奠定了理論基礎。德國人奧姆勒和卡爾·本茨根據奧托發動機的原理,各自研製出具有現代意義的汽油發動機,為汽車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賓士1號配的是單缸二沖程汽油發動機
1886年被視為汽車的誕生日,那輛賓士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但是其動力單元卻實在「寒酸」:第一輛「三輪賓士」搭載的卧式單缸二沖程汽油發動機,最高時速16KM每小時。這就是第一輛汽車的發動機,那時勇敢卡爾賓士的夫人駕駛這輛賓士1號上坡還需要兒子推車,當然沿途不停的熄火,轉向也不靈,回娘家100公里的路程硬是走了一整天。
四沖程發動機工作圖
四沖程發動機其實早就由德國人奧托研製出來了。但應用的汽車上不得不提戴姆勒,他由於協助奧托研製四沖程發動機的原因而成為了第一個將四沖程發動機裝上汽車的人。顯然,從四沖程到二沖程是個巨大的進步。四沖程發動機的平衡性與燃燒效率都更加好。如今的汽車發動機技術已經基本全部用的是四沖程技術。而在發動機的基本運行方式確定後,卻有人又向傳統發出了挑戰。
馬自達專用的轉子發動機1957年,德國人汪克爾發明了轉子活塞發動機,這是汽油發動機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支。轉子發動機的特點是利用內轉子圓外旋輪線和外轉子圓內旋輪線相結合的機構,無曲軸連桿和配氣機構,可將三角活塞運動直接轉換為旋轉運動。它的零件數比往復活塞式汽油少40%,質量輕、體積小、轉速高、功率大。1958年汪克爾將外轉子改為固定轉子為行星運動,製成功率為22.79千瓦、轉速為5500轉/分的新型旋轉活塞發動機。該機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因而引起各國的重視。日本東洋公司(馬自達公司)買下了轉子發動機的樣機,並把轉子發動機裝在汽車上,可以說,轉子發動機生在德國長在日本。如今轉子發動機依然只是馬自達一家公司在用,不知道馬自達這門獨門技術何時能全面開花。
發動機的工作形式確定後,就是發動機技術的完善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好多發動機的經典設計都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
E. 汽油機氣缸內混合氣什麼時候形成的在什麼地方
汽油機混合氣要麼是在進氣道里(進氣門之前),要麼是在氣缸內(缸內直噴發動機)形成。在氣道里形成的是在發動機進氣行程時,進氣門開啟,空氣流通過進氣道進入汽缸,在此時,噴油器開始噴油,通過噴油器的霧化和氣流的沖擊達到燃氣混合。如果是缸內直噴就是靠空氣的渦流、湍流來進行燃氣的混合。汽油機混合不一定要那麼均勻。汽油機燃燒模型是分層燃燒。也就是當火花塞點火時,火花塞附近的較濃混合氣首先被點燃,然後火焰再一層一層的向火花塞周圍擴散。這樣的燃燒過程是比較理想的。也就是所謂的層燃、稀燃技術。
F. 世界上第一台汽油機是誰發明的
20世紀初,文件圖紙的復印主要用藍圖法和重氮法。重氮法較藍圖法方便版、迅速權,得到廣泛的應用。後來又出現了染料轉印、銀鹽擴散轉印和熱敏復印等多種復印方式。
1938年,美國的卡爾森將一塊塗有硫磺的鋅板用棉布在暗室中摩擦,使之帶電,然後在上面覆蓋以帶有圖像的透明原稿,曝光之後撒上石松粉末即顯示出原稿圖像。這是靜電復印的原始方式。
1950年,以硒作為光導體,用手工操作的第一台普通紙靜電復印機問世;1959年又出現了性能更為完善的914型復印機。自此以後,復印機的研究和生產發展很快。靜電復印已成為應用最廣的復印方法。
60年代開始了彩色復印的研究,所用方法基本上為三基色分解,另加黑色後成為四色復印。70年代後期,在第三次國際靜電攝影會議上發表了用光電泳方法一次彩色成像的研究報告,這比以前所採用的方法又前進了一步。到了九十年代又出現了激光彩色復印機。
G. 發動機是誰發明的
1893年,德國的魯道夫·狄塞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柴油機。蒸汽機發明以後,魯道夫·狄塞爾在慕尼黑技術大學上學時就對「蒸汽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1892年,年僅34歲的魯道夫·狄塞爾就取得了將空氣壓進容器並且和煤粉充分混合直至被壓燃而提供動力的機械裝置的發明專利。次年,位於德國奧古斯堡的MAN公司根據這一專利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柴油發動機的原型機,並將它命名為「狄塞爾」發動機。
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樣,狄塞爾發動機從誕生到完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幸的是,狄塞爾在他55歲那年逝世了,他沒能親眼見到他發明的發動機裝在汽車上。10年之後,MAN公司終於在柏林的汽車展覽會上推出了第一台裝在卡車上的狄塞爾發動機。
後來,設在曼海姆的賓士公司製造出了帶預燃室的狄塞爾發動機,並且將它裝在了自己的卡車上。1936年,梅塞德斯—賓士公司製造出了第一台裝有狄塞爾發動機的轎車。一直到今天,柴油機的英文名稱依然是「DIESEL ENGINE」,即「狄塞爾」引擎。
發動機技術:
1、渦輪增壓
增壓中冷——空氣冷卻和水冷。
渦輪增壓是提高升功率的最有效的方法。由於再次利用了廢氣能量,使發動機的熱效率也有一定提高。
2、可變渦輪截面
增壓壓力閉環控制方法,廢氣放氣閥控制,可變渦輪截面控制。
3、缸內直噴
單噴,雙噴,更好地組織燃燒過程。
4、可變進氣歧管長度
又分為非連續可變和連續可變進氣管長度,提高各轉速下的充氣效率。
H. 世界上第一台汽油機是誰發明的
戴姆勒 。1872年,戴姆勒設計出四沖程發動機。1883年,他與好友——著名的發明家威爾赫姆·邁巴赫(Wilhelm Maybach)合作,成功研製出使用汽油的發動機
I. 發動機是誰發明的,在那年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台柴油機誕生於1893年的德國。一位德國皮革商的兒子,在慕尼黑技術大學上學時對「蒸汽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他34歲那年(1892年)取得了把空氣壓進容器並且和煤粉充分混合直至被壓燃而提供動力的機械裝置的發明專利。
第2年,位於德國奧古斯堡的MAN公司根據這一專利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柴油發動機的原型機,並取名叫『狄塞爾(DIESEL)』發動機。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樣,狄塞爾發動機從誕生到不斷完善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狄塞爾先生在他55歲那年不幸逝世了,沒有能夠見到他發明的發動機裝在汽車上。10年之後,MAN公司終於在柏林的汽車展覽會上推出了第一台裝在卡車上的狄塞爾發動機。後來,設在曼海姆的賓士公司製造出了帶預燃室的狄塞爾發動機。
(9)缸內直噴汽油機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約1679年法國物理學家丹尼斯·巴本在觀察蒸汽逃離他的高壓鍋後製造了第一台蒸汽機的工作模型。約與此同時薩繆爾·莫蘭也提出了蒸汽機的主意。
1698年托馬斯·塞維利、1712年托馬斯·紐科門和1769年詹姆斯·瓦特製造了早期的工業蒸汽機,他們對蒸汽機的發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1807年羅伯特·富爾頓第一個成功地用蒸汽機來驅動輪船。瓦特運用科學理論,逐漸發現了這種蒸汽機的毛病所在。
從1765年到1790年,他進行了一系列發明,比如分離式冷凝器、汽缸外設置絕熱層、用油潤滑活塞、行星式齒輪、平行運動連桿機構、離心式調速器、節氣閥、壓力計等等,使蒸汽機的效率提高到原來紐科門機的3倍多,最終發明出了現代意義上的蒸汽機。
J. 最早的汽油機是誰發明的
羅斯·奧古斯特·奧托。
在1876年製造出第一台四部沖程內燃機,那就是至今已生產出數以億計的四部沖程內燃機的樣機。
德國曾於1952年和1964年兩次發行有關奧托與奧托循環的郵票,以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者。在美國人編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書中,他被排在61位。
在奧托發明出四部沖程引擎還不到十五年的時間里,有兩位發明家卡爾·本茲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各自都製造出實用而暢銷的汽車。從那時以來許多其它類型的引擎也用來驅動汽車。用蒸汽、電磁或其它手段來驅動汽車將來終究會顯示出無比的優越性,這是無可非議的。
(10)缸內直噴汽油機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汽油機結構
機體
發動機各部機件的裝配基體。它包括氣缸蓋、氣缸體、下曲軸箱(油底殼)。氣缸蓋和氣缸體的內壁共同組成燃燒室的一部分。機體的許多部分又分別是其它系統的組成部分。
曲柄連桿機構
發動機藉以產生並傳遞動力的機構,通過它把活塞的直線往復運動轉變為曲軸的旋轉運動而輸出動力。它包括活塞、活塞銷、連桿、帶有飛輪的曲軸和氣缸體等。
配氣機構
包括進氣門、排氣門、氣門挺桿和凸輪軸及凸輪軸正時齒輪(由曲軸正時齒輪驅動)等。它的作用是使可燃混合氣及時充入氣缸並及時從氣缸排出廢氣。
燃料供給系統
汽油機燃料供給系統包括汽油箱、汽油泵、汽油濾清器、空氣濾清器、化油器、進氣管、排氣管、排氣消音器等。其作用是把汽油和空氣混合成合適的可燃混合氣供入氣缸,以備燃燒,並將燃燒生成的廢氣排出發動機。
冷卻系統
主要包括水泵、散熱器、鳳扇、分水管和氣缸體以及氣缸蓋里的水套。其功用是把高熱機件的熱量散發到大氣中去,以保證發動機正常工作。
潤滑系統
包括機油泵、限壓閥、潤滑油道、集濾器、機油濾清器和機油散熱器等。其功用是將潤滑油供給摩擦件,以減少它們之間的摩擦阻力,減輕機件的磨損,並部分地冷卻摩擦零件,清洗摩擦表面。
起動系統
包括使發動機的起動機構及其附屬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