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水利新發明

水利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9-03 03:38:00

1. 水利先發明還是蒸汽機先發明

當然是水利先於蒸汽機。中國先人在兩千年前就發明了使用水力的機械。下圖是西漢時期的水碓模型——

2. 水力發電是誰發明的

利用水力發電與水力發電不同,前者必須將發電機安裝在水流湍急的地方專,也就是水流落差大的地方。這屬樣,就必須在山中河川的上游發電,然後再輸送到遠方的城市。

為了遠距離輸送電,就要架設很長的輸電線。但是,在輸電線中通過很強的電流時,電線就要發熱,這樣,好不容易發出的電能在送向遠方的途中,卻因為電線發熱而損耗掉了。

為了減少電能在長距離輸送中的發熱損耗,可以採用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增加電壓的截面積,即將電線加粗,減小電阻;二是提高電壓而減小電流。

前一個措施因需要大量的金屬導線,而且架設很粗的導線有很多困難,因而很難得到採用。比較起來,還是後一個措施有實用價值。然而,對於當時使用的直流電來說,使其電壓提高或降低都是難以實現的。於是,人們只得開始考慮利用電壓很容易改變的交流電。

看來,將直流發電機改為交流電發電機比較容易,主要是取掉整流子就行了。所以,西門子公司的阿特涅便於1873 年發明了交流發電機。此後,對交流發電機的研究工作便盛行起來,從而使這種發電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3. 中國古代水利發展的歷史

戰國

戰國末期,秦國國力殷實,重視水利,及至統一中國,生產力更有較大發展。四川的都江堰、關中的鄭國渠(見鄭白渠)和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靈渠,被譽為秦王朝三大傑出水利工程。國家的昌盛,使秦漢時期出現了興修水利的高潮。

漢武帝瓠子堵口,東漢王景治河等都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肅的河西走廊和寧夏、內蒙古的黃河河套,也都興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

隋唐北宋五百餘年間,是中國水利的鼎盛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水利建設遍及全國各地,技術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溝通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大運河,把全國廣大地區通過水運聯系起來,對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代除了大力維護運河的暢通,保證糧食的北運外,還在北方和南方大興農田水利,包括關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較大的工程共250多處。唐末以後,北方屢遭戰亂,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農田水利迅速發展。水利法規、技術規范已經出現,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議》等。

元明

從元明到清中期,中國水利又經歷了六百年的發展。元代建都北京,開通了京杭運河。黃河自南宋時期奪淮改道以來,河患頻繁。明代大力治黃,採用"束水攻沙",固定黃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澤湖水庫,"蓄清御黃"保證漕運。

這些措施對明清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為淮河水系留下嚴重的後患。在長江中游,強化荊江大堤,並發展洞庭湖的圩垸,促進了兩湖地區的農業生產。珠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的水利建設也有很大發展。但從整體而論,自16世紀下半葉起,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已趨緩慢。

清朝

清末民國時期,內憂外患頻繁,國家無力興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區萎縮、京杭運河中斷,水利處於衰落時期。但是海禁漸開,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傳入中國,成立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等水利院校,培養水利技術人才。

在這一期間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雲南建成了石龍壩水電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蘆苞閘,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閘、蘇北運河船閘和陝西的關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國范圍內,水旱災害日益嚴重,整治江河、興修水利,已成為廣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3)水利新發明擴展閱讀:

「治國必先治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把水利建設放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毛澤東主席先後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根治海河」,華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設熱潮。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水利擺到了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首位,標志著我國水利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堤壩設防標准大幅提高,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洪減災體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屏障。

4. 雨水收集技術和古人的水利發明讀後感怎麼寫

雨水作為一種寶貴的資源,在城市水循環系統和流域水環境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作用。由於人類的活動造成植被減少或破壞,城市發展中不透水面積的增加,導致雨水流失量增加和水循環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並引發一系列環境與生態問題。我國許多城市水資源嚴重不足,而大量雨水資源卻白白流失,雨水利用率不到10%。水及生態環境修復功能,強化雨水入滲,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甚至利用雨水回灌提升地下水的水位,可改善水環境乃至生態環境,總之,城市雨水利用是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減少城市洪災的有效途徑。也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若能將雨水利用與雨水徑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生態環境的改善相組合,堅持技術和非技術措施並重,因地制宜,擇優選用,兼顧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標本兼治,則雨水利用會產生廣泛的效益,並極大地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雨水收集利用技術
1、雨水的初期棄流
雨水的收集再利用要滿足相應的雜用水水質要求,因此,雨水水質的好壞將直接決定雨水收集利用的難易情況。雨水徑流流污染屬於非點源污染,具有突發性和非連續性。一般認為中期和後期的雨水水質較好,但初期雨水的水質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普遍較差且變化較大。因此為了降低雨水回用的處理難度,通常在雨水收集利用工程中都採取初期雨水棄流。
(1)初期雨水棄流量
初期雨水棄流量應按照當地實測收集雨水的污染物濃度變化曲線確定,當無資料時,遵照《建築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50400-2006)規定可採用2~3mm徑流深度作為屋面初期雨水棄流深度,5~7mm,作為地面初期雨水棄流深度。
初期雨水棄流量按下式計算
W1=10X8XF
式中W1-設計初期雨水棄流量:
5-初期雨水棄流深度,mm,水面集雨取0;F-集雨面積,m²。
對於特定的生態區域,棄流量取值還需要綜合雨水水質、用水量和雨水處理工藝等進行判定。
同時上述規范還規定「雨水收集回用系統應設初期雨水棄流設施綠化屋面除外,土壤入滲系統宜設初期雨水棄流設施。間隔日以內的降雨不宜棄流」。

5. 中國古代水利方面的重要創造發明

我國自古重農,舉凡「水利灌溉、河防疏泛」歷代無不列為首要工作。如就我國古代重大水利工程而言,其中尤以下列三項:

一、連通二江的廣西靈渠

二、灌溉成都平原的都江堰

三、溝通南北的大運河

最稱偉構,舉世推崇,不僅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即在世界水利史上亦屬罕見。這3項我國歷史上的偉大水利工程,先後經歷了二千年以上的拓建與經營,工程浩大,人力開鑿,歷千百年而不衰,迄今仍有灌田、水運、及調 洪濟水之利,誠古今中外水利史上的奇跡。

6. 水利漢朝發明時間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設水官管理關中水利。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左內史倪寬鑿開六輔渠,以溉鄭國渠傍高仰之田。(《漢書·溝恤志》第九)
又倪寬"定水令,以廣溉田"。為史載最早的用水法規。
武帝太始二年(前95),趙中大夫白公,開渠引涇,首起谷口,尾入爍陽,長二百餘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因名日:白渠。此後白渠與鄭國渠齊名,通稱鄭白渠。(《漢書·溝恤志》第九)
武帝時,修成國渠。自眉縣引渭水東北流,穿漆水河,至興平境入蒙籠渠(今胭脂河故道)。《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
靈帝光和五年(182),京兆尹樊陵主持開修樊惠渠,於陽陵(秦都以東)引涇灌田。

7. 中國現在的水利工程建設的主要成就

小浪底、萬家寨等「九五」重點水利工程大部分主體工程已經完工,開始發揮效益;百色、尼爾基等「十五」重點工程建設正式開工,進入全面建設階段。一顆顆明珠正閃耀在江河間。

1、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2、曹妃甸填海工業園工程(包含中石化、首鋼等北京大數的中企投資遷移等項目,曹妃甸工業園建成後,這個地方將成為一個新興城市)。

3、四川地區震後水利工程(很多可研性報告還在水利部待批)。

4、城鄉水利工程建設(2010年國家會加大對城鄉用水工程建設的投資,具體請關注水利部及農業部等網站信息。)其他項目涉及到地域及區域性的,不做太多介紹;如有想法可到水利部官方網站獲取信息,或者在其領導的報告及文件中獲取。

(7)水利新發明擴展閱讀:

從河道、湖泊等地表水體自流引水的工程(不包括從蓄水、提水工程中引水的工程),按大、中、小型規模分別統計。 提水工程指利用揚水泵站從河道、湖泊等地表水體提水的工程(不包括從蓄水、引水工程中提水的工程),按大、中、小型規模分別統計。

調水工程指水資源一級區或獨立流域之間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蓄、引、提工程中均不包括調水工程的配套工程。地下水源工程指利用地下水的水井工程,按淺層地下水和深層承壓水分別統計。

8. 漢朝的發明和水利方面的成就,他們獲得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漢代的發明知道的有:
蔡倫的造紙術、張衡的渾天儀地動儀,還有指南針,(漢回前的指南車基本上是靠在車前答的桿子的日照影子指南的。),劉安發現了豆腐的做法。瓷器的製作方法也在東漢比較成熟了。
水利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設水官管理關中水利。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左內史倪寬鑿開六輔渠,以溉鄭國渠傍高仰之田。(《漢書·溝恤志》第九)
又倪寬"定水令,以廣溉田"。為史載最早的用水法規。
武帝太始二年(前95),趙中大夫白公,開渠引涇,首起谷口,尾入爍陽,長二百餘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因名日:白渠。此後白渠與鄭國渠齊名,通稱鄭白渠。(《漢書·溝恤志》第九)
武帝時,修成國渠。自眉縣引渭水東北流,穿漆水河,至興平境入蒙籠渠(今胭脂河故道)。《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
靈帝光和五年(182),京兆尹樊陵主持開修樊惠渠,於陽陵(秦都以東)引涇灌田。

9. 杜詩除了在水利方面作出成績外還有何重發明這一發明具有怎樣的歷史地位

杜詩還創造了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從而使水力鼓風冶鐵技術成為當時中國一項領先世界的技術。

10. 請問21世紀個人在中國獲得水利工程專業發明專利誰最多

黃萬里(1911年8月20日—2001年8月27日),中國著名水利工程學專家、清華大學教授。近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黃炎培第三子,早年畢業於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後獲得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工程博士學位,是第一個獲得該校工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曾因反對黃河三門峽水利工程而被錯劃為右派。黃萬里一生主要反對過兩項水利工程,一是三門峽工程,另外是三峽工程。2001年8月27日病逝於北京。
王浩,男,1953年8月13日出生於北京,水文學及水資源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
1978年王浩進入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學習,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85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工作;1987年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就讀系統工程專業在職博士生;1991年博士畢業後在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工作,擔任副室主任、工程師、高工、教授級高工;2001年擔任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任期至2013年)

閱讀全文

與水利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