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
履行好自己責任,完成自己的義務,這是快樂的事情,這樣的人才會有真正好的人生,做人要有自己的思考感悟,正確的價值認識,這樣才會好。
B. 有關人生的價值的作文素材
你不能是一隻橙子
人與人之間惟一平等的是大家每天都只有24小時,這24小時用來做什麼就是你的生活方式。
有一天,一個居士對我說:我們每天都是在乞討——向人群乞討聲名,向市場乞討財富,向愛人乞討幸福,向保健品乞討健康……這種乞討不見得不成功,但你只有懂得返還,接受和照顧好自己這三件事的輕重,才可能持續不斷地「行乞」。
善於把自己的所有給予他人,令周圍的人獲益,人家才可能把自己的所有給你;
善於到位地接受,將使你知道:即使摘不到蘋果,也可以摘到香蕉,你不會一無所獲。照顧好自己起碼是不給人家添麻煩,否則你累病了,做錯事了,就需要別人出手幫你。而每人是否運氣足夠好,還和前兩條有關。
你不能是一隻橙子,把自己榨幹了汁就被人扔掉,你該是一棵果樹,春華秋實,年年繁茂。
沒有不可能
當阿里第一次走入拳擊欄,瘦弱的他令觀眾認為不出5個回合就會被打趴下。
然而,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年輕人,在一生61場比賽中,創造了56勝5負的拳壇神話,成為拳擊史上第一位三度奪得世界重量級冠軍、獲得「20世紀最偉大運動員」榮譽的拳王。他說過一句話:「『不可能』只是別人的觀點,是挑戰,絕非永遠。」
最近,萊拉·阿里出現在了阿迪達斯最新的廣告片中,她就是拳王阿里的女兒。原來拳王阿里的女兒也打拳!她甚至與父親老拳王在拳擊台上同場競技,演繹了又一個「挑戰不可能」的故事。
「我是萊拉·阿里,我是一個職業拳擊手。我身上背負著3條世界重量級拳王金腰帶,職業生涯的戰績是16勝、0負,曾13次擊倒對手。當我第一次在電視里看到女子拳擊,就像一根導火線在我腦中點燃,我對自己說:我也要那樣!」萊拉·阿里如是說。
「我想我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成為萊拉·阿里,而不是永遠被人稱為穆罕穆德·阿里的女兒。告訴你們,我的父親是個大男子主義,他甚至不喜歡我穿短褲和運動衣。但是,我從不認為女人和拳擊是一對矛盾。我想成為一名戰士,同時也是一個讓人激動不已的漂亮女人。」萊拉·阿里這樣解釋自己的選擇。
我們活著不能與草木同腐,不能醉生夢死,枉度人生,要有所做為! 方誌敏
天才如果袖手旁觀,即使他優美出眾,也仍是畸形的天才。雨果
這是我在自己的資料庫里找的幾個不太俗的(那種越王勾踐,司馬遷,屈原什麼的你也不會想要吧),文庫上有很多,但是篩選起來很費時間,閑的話建議你自己去看看,會有收獲的
C. 在奉獻中體現自我價值的名人事例
一、奉獻一生的諾貝爾
諾貝爾是安全炸葯和無煙火葯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葯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勇於獻身的鮑爾·海斯德
勇於獻身的科學家鮑爾·海斯德是美國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學家。他小時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萬人被毒蛇咬死,就決心研究出一種抗蛇毒葯。他從15歲起,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體,並逐漸加大劑量與毒性。
這種試驗是極其危險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場。各種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種新的蛇毒,原來的抗毒物質不能勝任,又要經受一種新的抗毒物質折磨。
他身上先後注射過28種蛇毒。經過危險與痛苦的試驗,終於有了收獲。他一共被毒蛇咬過130次,每次都安然無恙。海斯德對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質進行分析,試制了一些抗蛇毒的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傷的人。
三、叢飛: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
叢飛,原名張崇,1969年10月生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庄台鎮。初二輟學,後進入某銀行擔任出納,帶薪考入沈陽音樂學院,1992年畢業後到廣州闖盪,兩年後來到深圳。1994年8月應邀參加重慶舉行的一次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義演,開始長達11年的慈善資助。
36歲的叢飛,唯一的職務是深圳市義工聯藝術團團長,是一份沒有薪水的社會工作。作為一名職業歌手,叢飛以唱歌為生,但他又是一名五星級義工,10年來他為社會進行公益演出300多場,義工服務時間達到3600多小時。
作為一名著名歌手,叢飛的商演頻繁,本可以過上富裕生活,但他10年來傾其所有,累計捐款捐物300多萬元,資助貴州、湖南、四川等貧困山區178名貧困兒童,自己卻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
先後被授予「中國百名優秀青年志願者」,「深圳市愛心市民」、「深圳市愛心大使」等稱號。2005年4月被診斷為胃癌,進入深圳市人民醫院治療。5月27日在病床上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6年4月20日晚8時40分病逝,年僅37歲。據悉,叢飛生前立下遺囑捐獻眼角膜,9時35分,深圳眼科專家取走了叢飛的眼角膜,專家說,這將使三個人受益。
叢飛生前曾多次說:「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只要給我生命,我就要給別人帶來快樂。」
四、李國安
李國安是北京軍區給水團團長他住在嘴邊的兩句話是「一個共產黨員要上木愧黨,下不愧民,「一個幹部要上不愧部隊,下不愧士兵」他為部隊打井為老百姓打井,將800里邊防變成了有水的鋼鐵長城,為內蒙古的改革開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甘將生命化清泉,多少年來顧不上家顧不上老母、顧不上妻兒.但他是一個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李國安說:「我深深懂得沒有國就沒有家」盡管付出很多但他「無怨人悔」。
五、留取丹心照汗青
德祐元年,蒙古鐵騎如摧枯拉朽直逼臨安。時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起兵勤王,並將全部家產拿出來充作軍費。其友人勸他說:「你以這萬余烏合之眾,去抵擋元朝三路大軍,何異於驅群羊而搏猛虎。」
文天祥說:「我最恨的就是國家一旦有急難,徵召天下之兵,而無一人一騎入關。我之所以不自量力,准備以身相徇,就是為了使天下的忠臣義士因此能聞風而起。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這樣才可能保住江山社稷。」
可是,經過多年艱苦的抵抗奮戰,文天祥最終還是兵敗被俘。元朝大將張弘范逼他寫信招降在厓山繼續抵抗的張士傑,他堅決拒絕。 元朝皇帝忽必烈「既壯其節,又愛其才」,希望說服文天祥叛宋降元。他召文天祥上殿,對文天祥說:「你若能像對宋朝一樣對我,就立即以你為中書宰相。」
文天祥說:「我文天祥為大宋狀元宰相,宋亡,我惟可死,不可生。」忽必烈又說:「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文天祥昂然答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D. 寫一個事例來說明「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一員,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奉獻中成長,也都在奉獻中獲得認可。如果沒有交警的奉獻,交通就會癱瘓;如果沒有教師的奉獻,人類的文明之火就不會快速傳承;如果沒有無數科學家的獻身精神,讓我們的世界那會在不斷地進步。如果不是我們每一個人奉獻自己的力量,我們的世界也許早就走向了滅亡
E. 寫一個事例說明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
諾貝爾的永恆奉獻
諾貝爾是安全炸葯和無煙火葯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葯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達爾文心系造福事人類
達爾亠的後半生體弱多病,仍然堅持實驗和著書。他曾說:「對於科學的熱心使我忘卻,或者趕走了我日常的不適。」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病逝。他在自傳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曾不中斷,請保留此標記地追隨科學,並且把我的一生,獻給了科學,我相信我這樣倚靠是正確的,所以不會感到悔恨,但使我感到遺憾的是:我沒有使人類得到直接的好處。」這些話充分表現了達爾文造福人類的偉大抱負。
兩個材料,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F. 生命的價值在於奉獻的作文怎麼寫
生命是渺小的,就像大海中的一粒粒金黃的細沙;生命是偉大的,就像泰山上的一棵棵挺拔的蒼松。生活就是生命,熱愛生活就是要熱愛生命。生命是珍貴的,也是有限的,我們要讓生命綻放出無限的光彩,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們從父母那裡獲得生命,生活、成長、學習、工作,從社會索取,同時又向社會奉獻;結婚、生養子女,把生命繁衍給新的一代,於是自己老了,死了,離開了這個世界……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浪費掉了就不會再來,永遠也不會再來。人生有許多事是第一次去做,第一次做學生,第一次當工人,第一次當兵,第一次當老師,第一次當檢察官,第一次當父母……有些事情一生只能做一次,再沒有做第二次的機會,生命的長短是以時間來計算的,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各有不同。寸陰比寸金更可貴,特別是到了人生的最後階段,自然規律留給我們的時日可能不多了,我們所剩無幾的時間就更為可貴。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每分每秒寶貴的時間,把時間用在讀書、學習、生活上,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使生活過得更加輕松充實,更加幸福有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在於活得充實,而不是在於活得長久」——馬丁·路德·金。用什麼來衡量生命的價值呢?那就是看一個人在他活著的時候為周圍的人們、為自己生活的環境、為家庭、為社會做出的貢獻有多少?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幾十年,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就是能用自己的勞動造福當代和後人,能為這個世界留下美好的、永久的紀念,傳世於後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好這一點,但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去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盡量不給自己留下太多的遺憾。正如詩人郭小川所說,「但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所以,今天所做的事不要等到明天,自己所做之事不要讓他人去做。我們要珍惜短暫的時間,熱愛生
活.,快樂生活.。
「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爾斯泰。生命的價值在於無私奉獻,魯迅先生「俯著甘為孺子牛」;周總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孔繁森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阿里;李素麗在公交車上臉龐的晶瑩汗珠。他們以無私的奉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為世人稱頌,為社會獻著美麗光芒。在社會發展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源於無私的奉獻,因此,奉獻在兼顧個人利益的同時已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一個人能力有大小、分工有不同,但只要有自覺的奉獻精神,奉獻於國家、奉獻於社會、奉獻於家庭,奉獻於他人,他的工作、生活就能獲得不尋常的意義,他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在人生的旅程中體現自己的價值。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是雷鋒的一句名言。雷鋒意識到生命的本質、意義與價值,從而達到生命的至高境界。他在短短的二十二年的生命之中,把自己的理想和國家的命運,社會的發展融為一體,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的目標生活著,讓自己有限的生命體現出了無限的價值。
生命的價值還在於自強不息,海倫·凱勒出生在美國,幼時因患病失去了視力和聽力,後來在家庭教師的幫助下,學會了寫字、閱讀、說話。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20歲進入哈佛大學,後來從事文學創作。海倫·凱勒的一生為人們樹立了堅韌不屈的意志,與命運拼搏的榜樣和象徵。
張海迪5歲便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遠離正常人的生活。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和疾病,精益求精的進行創作,她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她身殘志堅,以不屈的毅力超出了生命的極限。
王鎮是我們是我們敬佩的大姐,是個連日常起居都不能自理的半癱瘓病人,但她選擇了堅強,戰勝自我,辛勤的付出,堅持每天在電腦桌工作,在2010年短暫的一年時間里,給綠色網友發出的「世界風光和名勝古跡」等PPS就有1003個,文摘(296篇), 撰寫 片子文字84222個字;一對一和網友互動文字共214867個字,還有Email等等。從這簡單的數字不僅看到她的勤奮、刻苦與努力學習、工作的精神;同時也感受到她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更體會到她甘於奉獻的「蠟燭精神」和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她心憂天下,情系網友,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冰冷的冬天都能堅持編輯和製作,源源不斷的為大家輸送精神食糧,把無私的愛奉獻給大家,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充實了我們的業餘生活,為我們帶來人間的溫暖和無限的樂趣。在王鎮大姐精神感染下,以老鷹為首的綠色網友團隊洋溢著春天的活力和高尚的素養,深藏著豐厚的精神底蘊和人格魅力。
「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價值、自己所能做到的與自己所應該做到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奉獻。奉獻,是我們實現生命價值的題中應有之義;奉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是用愛心和責任鑄成的一道彩虹;奉獻,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年輕,更美麗,更快樂,更幸福,更具光彩,更受他人尊重和認可;奉獻可以讓家庭、讓他人乃至整個社會變得更和諧,更融洽,更美好!
G. 文章列舉了古今中外的許多事例說明「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你對誰印象最深請寫
我覺得那些為解放我們中華民族而奮斗的解放軍戰士,用自己無私的奉獻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好生活!他們的人身才最有價值,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H. 古今中外以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為事例的有哪些
1、居里夫人
鐳的發明者、兩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居里夫人一生忠於科學,厭惡金錢和榮譽,她把所得的獎金絕大部分用於科學實驗及贈送給貧窮的學生和需要幫助的朋友。居里夫人長期接觸鐳,健康受到嚴重的損害,兩手被鐳射線燒得傷痕累累,並得了致命的血液病。
眾勸她休息治療,她謝絕了,她說:「我的生活是離不開實驗室的。」在晚年10多年裡,她帶病寫出30種科學報告,好幾種高深的科學理論書籍,每天仍然工作14小時,直到1934年閉上了她那雙智慧的眼睛。
2、雷鋒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鋒見公路上一位婦女懷里抱著一個小孩,手裡還拉著一個小孩,身上還背著包袱,在嘩嘩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著。雷鋒忙上前一打聽,才知道這位大嫂從外地探親歸來,要去十幾里外的樟子溝去,她著急地說:「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澆迷糊了,這還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
雷鋒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個大一點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溝走去,寧願自己淋得透濕,也不讓她們受罪。他們一直走了兩個多小時,才把那對母子安全送到家。
3、詹天佑
詹天佑應鄺孫謀之邀北上天津,擔任了鐵路工程師,他非常興奮。從此,他決心獻身鐵路事業,為國效力,為國爭光。他的一個心願就是,中國的鐵路要中國人自己修。
在路過上海時,詹天佑專門到吳淞憑吊了淞滬鐵路的遺跡。她認為這龐然大物的火車頭,噴煙吐霧,拖著長龍轟隆隆的奔跑,「破壞了大清的風水」,因而下令用18萬兩白銀從英國人手中買回來,拆毀所有的機車和鐵軌,用輪船運到台灣,沉入了湖之中。
4、白芳禮
白芳禮老先生從1987年開始,白方禮連續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輪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直到他將近90歲。
5、袁隆平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楊善洲他好書記楊善洲退休後義務植樹22年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
I. 人生價值在於奉獻
雷鋒,原名雷正興。 1940年12月18日,農歷11月20日,雷鋒出生在湖南省長沙(望城)縣簡家塘一個貧苦農民家裡。
雷鋒出生的時候,正是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雷鋒曾在一篇日記中寫道:「我家裡很窮,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敵人和階級敵人的手裡,這血海深仇,我永遠銘記在心。」
雷鋒在不滿七歲時就成了孤兒。1950年,雷鋒當了兒童團團長,積極參加土改。同年夏,鄉政府的黨支書供他免費讀書,後來加入少先隊。
1958年春,雷鋒到團山湖農場,只用了一周的時間就學會了開拖拉機。同年9月,雷鋒響應支援鞍鋼的號召,到遼寧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機手。翌年8月,他又來到條件艱苦的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曾帶領夥伴們冒雨奮戰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損失,當時的《遼陽日報》報道了這一事跡。在鞍山和焦化廠工作期間,他曾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標兵,18次被評為紅旗手,並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參加人民解放軍後,編入工程兵某部運輸連四班,任班長。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要是對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願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評為節約標兵和模範共青團員。1960年11月入黨,並被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因公殉職。
因公殉職後,1963年1月7日,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1963年3月1日, 朱德題詞:「學習雷鋒做毛主席的好戰士。」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劉少奇題詞:「學習雷鋒同志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周恩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此後,掀起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向雷鋒學習的熱潮。此後,每年三月五日便成了全民學雷鋒的日子。
雷鋒是一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
■ 他熱愛集體,關心戰友,關心群眾,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並身體力行,認真實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他把自己省吃儉用積存起來的錢,寄給受災人民,送給家庭困難的戰友。他曾擔任校外輔導員,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和激勵少年一代健康成長。他謙虛謹慎,從不自滿自炫,受到贊譽不驕傲,做了好事不留姓名。他在部隊生活2年8個月,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獎多次,被評為「模範共青團員」「節約標兵」,被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雷鋒成了英模之後有些人不服氣。卸車時,有人指著裝滿200斤高粱米的麻袋讓他扛。雷鋒心裡很不好受,事後卻心平氣和地說:「我雖然扛不動200斤的麻袋,但我能幹好能乾的工作,並且比別人幹得更出色。」這種平凡而又偉大的精神,讓許許多多的人為之感動。
雷鋒被人們稱為共產主義戰士,是因為他有著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他的價值,在於他把自己火熱的青春全部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他常說:「革命需要我去燒木炭,我就去做張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槍眼,我就去做黃繼光。」他干一行愛一行,入伍時由於身小臂力弱,投手榴彈不合格。他天不亮就悄悄地出去練習,終於在考核中取得優秀成績。
■有關雷鋒做好事的故事多少年來膾炙人口,他的名字成了做好事的象徵。有一次,雷鋒因腹疼到團部衛生連開了些葯回來,見本溪路小學的大樓正施工,便推起一輛小車幫著運磚。當市二建公司敲鑼打鼓送來感謝信時,部隊領導才知道這件好事。雷鋒是孤兒又是單身漢,在工廠有工資,入伍時有200元的積蓄。後來,他把100元錢捐獻給公社,遼陽地區遭受水災時,他又將100元寄給了遼陽市委。雷鋒入伍當年每月有6元錢的津貼,全用於做好事。自己的襪子補了又補,平時捨不得喝一瓶汽水。
1盲女燈油費
瑞士一個盲女,有一天,她拿了二十七元銀幣交給一位牧師,作為捐助向外佈道費用。牧師說:「你目盲,家庭環境又很不好,捐這么多,太多了吧!」盲女說:「我晚上作工不需要點燈,我就將這節省下來的油費捐為主用,為了感謝主的幫助,使我天天能夠賺錢生活啊!」
主喜歡我們不顧一切的愛他,奉獻給他;因為在他看來,我們愛他,永遠不會太多的;我們奉獻給他,永遠不會太過的。
2、安納提的奉獻最多
相傳古時在歐洲某城要鑄一個大鍾,不只外觀要很美麗,聲音也要清脆,好叫民眾一聞鍾聲就被吸引前來禮拜堂敬拜神。所需款項由市民自由奉獻。居民之中有一極貧小姑娘名叫安納提,父已去世。母作傭人,生活相當窘迫。但是安提納誠心愛主,巴不得在鑄鍾的事上有份。有一天,因為幫助他人搬運雜物,人家送給她一個銅元。她起初推辭說:「請你收回,我並不是因為要錢才來幫助你。」後來因為推辭不掉,她就徵得母親同意,持往獻金處,獻上作鑄鍾之用。她見別人都在獻上大筆款項。當收款人看見她光著腳,穿的又破,並且僅持一個銅元,羞羞答答的在那裡遞上之時,收款人說:「什麼,一個銅元,我們這里不要銅元,快拿回家去吧!」她回去一見母親,就哭著說:「母親,他們不肯收我的銅元。」母親安慰她說:「不要緊,天父知道你的心,你不必憂傷。」安納提只得又把銅元收藏起來。鍾鑄好後,經過多次的修整,所發聲音總是不和諧。鑄鍾的技工,雖然都是名匠,也灰心了。有的人說,鑄匠的手藝不佳,有的人說,是因天氣不合,最後有一人問說:「請問鑄鍾的款全用上了嗎?」收款人說:「所有奉獻的款都已用在這事上了;不過有個貧窮的女孩子拿來一個銅元,我沒有收她的。」那人說:「啊,我們若是不收那個奉獻,我敢相信,這鍾聲永遠不能和諧。」那收款人說
:「這真是不近情理。」但是群眾都說:「我們該把那女孩子找來。」於是有人立刻找到安納提,對她說:「你快快拿著你的銅元去獻上吧。」安納提不懂是什麼意思,可是她就照所說的
獻上了她的銅元。當人再敲那鍾時,鍾聲真的和諧了,極其好聽。民眾十分歡喜,同聲說道:「安納提的奉獻最多。」
3、父子代牛犁田
一位富翁和一有名的律師結伴環游世界,看到許多很有印象的事物,尤其在某縣所看見的,更是畢生難忘的。一天,他們在某縣鄉間散步,看見一個兒子拖著犁,一個老人扶著犁,在那裡犁田。律師覺得非常稀罕,順手攝一鏡頭。不久,他們無意之中把這照片拿給鄰縣的一個西國傳道人看,並問為何這樣用人犁田?傳道人回答說:「是的,這是少見的。不過,我碰巧認識這二人,他們很清苦,當本縣信徒建築會所時,他們亦很願意有所奉獻,但又沒有錢,結果便賣了他們僅有的那一隻牛來奉獻,所以現在他們就要代替牲口來犁田了。」他們聽後,愕然相覷,一時說不出話來。以後律師說:「這是何等愚昧的犧牲,為什麼你們容許他們這樣作?」「哦!他們卻不是這么看,他們只覺得那是莫大的喜樂,因為還能有機會擺上一頭牛在主的事工上。」
4、霍州戒煙所
席勝魔曾設立幾個戒煙所,藉此傳揚福音,釋放被煙癮所捆綁的靈魂。其中一個霍州戒煙的成立乃是這樣:有一天,席師母對她的丈夫說:「我們為霍州禱告很久,現在是不是要開始工作?」席勝魔說:「可惜目前沒有錢,房租又貴。」她問:「多錢?」席氏便將數目告訴了她。她就走開,沒有說什麼。次晨,家中聚會,席師母裝束特別樸素,不同素常戴著首飾。會後,她將幾包東西放在桌上說:「我想神已聽了我們為霍州的禱告。」席氏見太太裝扮樸素,又聞此言,知必有因,就將小包打開來看。原來是她的金銀裝飾:手鐲、戒指、簪、釵等物,席氏說:「你將這一切全都奉獻么?」「自然是。」她很快樂的答覆,「我可以沒有這些東西,霍州不可沒有福音。」席氏就用所得的錢創辦這戒煙所。戴德生當時也在場,看見這種情形,便對席師母說:「你不為這些美麗的東西可惜?」她回答道:「可惜什麼?我有耶穌還不夠嗎?」
5、借破傘給女王
正在外面下著大雨之時,一位面貌陌生的女人,朝著住在一間醜陋小屋裡的老婦人走來,開口向她借一把雨傘。那位老婦十分吝嗇的借一把破傘給她。第二天,來了皇家的御使,把那破傘帶來還給老婦人。老婦人大大驚訝,便懊悔說:「哎呀!如果我早認識她是維多利亞女王,我就早把好傘借給她了!」
你今天奉獻得這么可憐,有一最大原因,就是因為還未認識他是誰。
6、尋求積財在天
當年閱讀慕勒孤獨院常年報告的人,可以不時發現一位隱名捐款的人,數十年來不斷奉獻,記錄之上只稱他為「一個主耶穌的僕人,因著基督之愛的激勵,尋求積蓄財寶在天上。」如把這些奉獻加起來,迄一八九八年三月一日止,竟達八萬一千四百九十鎊先令八辨士。這位捐款人就是慕勒自己。他將人送給他或者遺給他個人的款,獻為主所用。
7、太愚笨的方法
查理先生曾問慕勒弟兄說,你平日有沒有儲蓄款項?慕勒答說,這是太愚笨的法子。若我將款儲蓄下來,當我缺乏之時,那我怎能求告主呢?我從來沒有儲蓄款項的思想。我們的款項乃是儲蓄在天上;永生的神乃是我們的一切。我信他能給我二十個辨士,我也相信他能給我數千英鎊。我們信靠他,總不至於徒然。
8、天上來的電報
一個商人會見一位傳道人,並為福音工作奉獻了二百五十金元。當他把支票遞給傳道人之後,他接到了一封急電,閱後面色頹廢,告訴傳道人說:「這封電報說我的一艘船沉沒,船上貨物全部損失,這個打擊將使我的環境大大改變,我需要重新寫一張支票給你。」傳道人明白這話的意思,就把那支票交還給他。但當商人另寫一張支票時,面額竟是一千金元。傳道人詫異問說:「你有沒有寫錯。」商人答說:「不,沒有寫錯。這封急電是由天上我們的父神那裡打來的,內文說:『不要積蓄財富在地上!』」
「不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蓄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太6:19-20)
9、只給一粒芝麻
一個小孩子正吃燒餅。母親問他:「你給我些吃好嗎?」他看看餅,又看看母親,捨不得,就把一粒芝麻給母親。母親喜悅得很,遂進房去,拿出一盒糖給兒子。神藉先知瑪拉基說:「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
10、要水流到需裝水管
有一黑人牧師講道,勸勉信徒盡力捐輸,使主的工作沒有缺乏。當他講至十分懇切之時,有一信徒當場質問他說:「牧師,你豈不說過,恩典乃是白白給的,好象我們所吸空氣,又象我們所飲的水!若你所說的是實,你就不應時時題說捐輸的事!」黑人牧師嚴肅注視這位信徒,回答說:「弟兄啊,你說得不錯,恩典是白白給的,好象我們所吸空氣,又象我們所飲的水。但你若要水能流到你的廚房,必須裝設水管,這筆費用非出不可。」付出裝設水管的錢,為著水能流到;照樣,十分之一的奉獻,為著天上窗戶的打開,使神能夠傾福給你。
11、沒有減少反增加
有一位作生意的信徒,籌算的計劃如下:起初我把凈利的十分之一奉獻給主。以後決定每月若得凈利五百金元以上,我就抽出百分之十二點五;若是超過九百金元,則抽出百分之十七點五;若是超過一千三百金元,則抽出百分之二十二點五;若是超過一千五百金元,則抽出百分之二十五。當資本達到相當數目之時,我就抽出一半的凈利;當資本不必再加添時,即將全部凈利奉獻。數年來我採取此種計劃。感謝主祝福我的生意,不斷的有大量的凈利抽出來,我的錢一點也沒有減少,反而增多。
12、神就給他更好的機會
陶格拉斯,紐英倫城人,因為失業太久,囊中只剩下一塊錢。主日聚會時,他把僅有的半數(五角)投入奉獻箱。翌日忽聞某城招工,欲往應征,但去那裡的火車費需要一元,他只好用剩下的五角錢,買張半程車票,再以步行行完其他半程。表面看來好象他昨天不該把五角錢投入奉獻箱;但是當他步出車站,准備運用兩腿繼續行程時,神就給他更好的機會,尚未走出一個街口,他就獲悉附近一間工廠需要人手,三十分鍾之內,他就得到一份工作,工資遠超某城招工的待遇。後來他成為馳名的製鞋業巨商。
J. 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
人們常說要實現人生的價值,但人生的價值究竟是什麼?我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奉獻。誰對社會對人民的貢獻大,誰實現的人生價值就越大。
我們常歌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那是因為春蠶和蠟炬的無私奉獻; 翻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像春蠶一樣做貢獻的人還少嗎?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扁鵲周遊列國解除人間疾苦,屈原為尋求救國真理上下而求索……他們不都是無私奉獻的英雄嗎?如果有人認為當今不再需要奉獻的話,那麼想想血染黨旗的左權、怕死不當共產黨員的劉胡蘭、人民好衛士任長霞......是的,我們怎能否認人生真正的價值在於奉獻?怎能不由衷地贊美這奉獻精神?在人生價值的天平上,奉獻是永遠不變的砝碼,閃光才是生命頂點的坐標!
是的,讓我們以英雄人物為榜樣,以革命領袖和親愛的黨為榜樣,終生以奉獻為樂,以奉獻為榮,以奉獻為己任,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人生的價值,努力 人生的價值,不在一時的享樂,不在貪婪的索取,而在默默無聞的奉獻中,在為人民和社會的奉獻中!我們每個青年人都應該把握住機遇,經得起挑戰,在工作和學習中不斷完善自己,百煉成鋼,用自己的火熱青春和知識力量為人大工作貢獻力量。
奉獻是神聖的。偉大的祖國需要我們奉獻,火熱的生活需要我們奉獻;朋友們,憑著歲月賜給我們的年輕臂膀和滿腔熱情,伸出你年輕的雙手吧!讓我們擎起希望的火炬,劈風斬浪,走向輝煌的明天!
人們通常認為,如果每個人對生活中什麼東西是重要的,應該做什麼等問題的看法一致,那麼關於人生的價值也許就永遠不會被提出來了。然而,現實並非如此,有關人生價值的問題總是讓人爭論不休,似乎永遠找不到一個統一的答案。
人生價值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價值和價值觀,往往容易被局限於單純知識性的概念,其實,它是一種滲透於人的行動和人格中支配著人的一種東西。價值是每個人所持有的人格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整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之所以是我們自己而非他人,其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感到有這樣一種東西給予我們的生活以重大意義。只是人們一般不能自覺地意識到這種價值觀。
與其他動物不同,人能夠從本質上認識自己和把握自己,並根據這一認識和把握向未來設計自己。一個人的價值觀,從一出生就開始逐漸萌發,逐漸形成的,是以在他人那裡接受和自己回報的信賴,尊敬為基礎,從模仿和吸取雙親及親近的人的言行中形成的,以「感化」的形式接受過來的。在這一過程中,家庭和社會所提供的價值體系也並不完全一致,還包含著分裂和矛盾。因此,原封不動地吸取過來的只是「價值感」。而非「價值觀」。只是到了後來,隨著人的成熟,才開始形成基本的人生價值觀。
現代社會的一個特點是人生價值觀的多樣化。對待人生的看法,過去只有一種解釋能被接受,現在卻允許多種解釋的存在。與此相應,人生價值體系也就呈現出多元復雜的特點。在價值多樣化的今天,人們不是半強制或強制地接受一種劃一的價值觀,而必須做的是從各種各樣的價值觀中去找尋正確的,合乎自己的價值觀,並將其變為自己的東西。在人生價值觀多樣化的社會,如果沒有一種實力,能與一種價值觀根深蒂固地聯系在一起,並對其深信不疑,將它作為生活的准則,是很難生存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