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人認為圍棋是中國發明的嗎
圍棋,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稱為弈,可以說是棋類的鼻祖。圍棋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傳為帝堯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陸續流傳到世界各國。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重要內容。
『貳』 圍棋起源於日本而中國人不承認
圍棋起源於中國,相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它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晉張華在《博物志》中繼承並發展了這種說法:「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若白: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1964年版的《大英網路全書》就採納這種說法,甚至將其確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唐代詩人皮日休所作的《原弈》認為:「弈之始作,必起自戰國,有害詐爭偽之道,當縱橫者流之作矣。豈曰堯哉!」
明朝陳仁錫在《潛確類書》中又提出「烏曹作博、圍棋」。烏曹相傳是堯的臣子,有的又說他是夏桀的臣子。後來,董斯張的《廣博物志》、張英的《淵鑒類函》等也采錄了這種說法。
明朝林應龍在《適情錄》中認為,圍棋是容成公發明的。據《列仙傳》記載:「容成公者自稱黃帝師,見於周穆王,能善輔導之事。
春秋戰國時已在社會廣泛流傳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衛獻公自夷儀使與寧喜言,寧喜許之。大叔文子聞之,曰:『嗚呼……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涉及圍棋的記載,時間是公元前548年。孔子《論語·陽貨》載: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孟子《孟子·告子上》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非然也。」這是史料中第一位有名字的專業棋手,弈秋。只要小學畢業的學生都學過這篇文章。
隋代圍棋盤由19道棋盤代替了過去的17道棋盤,從此19道棋盤成為主流。而隨著隋帝國對外的政策,高句麗、新羅百濟把圍棋帶到了朝鮮半島,遣隋使把圍棋帶到了日本國。
『叄』 圍棋的發源在中國還是日本
肯定是中國!但具體細節說法不一。
眾說紛紜的圍棋起源
堯舜以棋教子
琴棋書畫,中國古代四大藝術,源遠流長。
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
晉朝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還提到,舜
覺得兒子商均不甚聰慧,也曾製作圍棋教子。
《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朱,兒子行為不好,堯
很難過,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閑其情。」(注一)
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
不過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夏人烏曹作賭博圍棋。」(注二)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書中則說,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家們的創造。
他的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注三)
這樣一來,圍棋又成了尋歡作樂,耍弄權術的工具了。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過是推測而已,堯、舜之說只是編織的美妙傳說。烏曹在
《古史考》中被認為是造磚的先祖。在造圍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證。至於皮日休
提出的圍棋源於戰國。更不足為信。早在春秋時,孔子就已經提到圍棋了。
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上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
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象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
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諷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湖南省湘陰縣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隨葬品里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
縱橫各十五道。
在內蒙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里,挖出圍棋方桌,高十厘米,邊長四十厘米,桌
上畫有長寬各三十厘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
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著。想必墓主生前好弈,
舍不下一盤殘局,帶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不容置疑的
是,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
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線的發展過程
看,圍棋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天里突然創造出的奇跡,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復雜,
棋子由少到多,著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時間跨越數千年,集聚了無數
圍棋愛好者的智慧和經驗,逐漸被改進,被豐富,最後形成今天這種規模的。從這
個意義上來講,圍棋的創造者,是我國廣大的勞動群眾。
由於戰事頻繁,軍事學知識漸漸積累起來。下圍棋和軍事上的運籌帷幄,調兵
遣將有幾分相似。戰爭的需要勢必加速圍棋的發展。兩漢時己有人把圍棋當作兵法,
《隋書·經籍志》還有棋譜收入兵書。
圍棋的故鄉是中國
有了上面那些推斷和考古學家的發現,圍棋誕生於何處已不言自明,但是,日
本松井明夫先生在其《圍棋三百年史》的「發端」一篇中說:「圍棋與象棋有它們
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亞細亞的一種『盤戲』。它流傳於西方成為國際象棋,流傳
於東方而受到中國天文及其他科學的影響,改良成為十六道的圍棋。」
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回顧歷史,從《左傳》、《論語》、《孟子》等書中。很容易了解到,圍棋在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廣為流行,甚至出現了諸侯列國都知道的圍棋高手。眾
所周知,那個時候,中國和西域各國還沒有交往。直至西漢時方有張騫出使西域,
中國才和中亞細亞諸國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時,圍棋在中國已經有了很久的歷史了。
從弈到圍棋
現代人說弈,包括圍棋、象棋、軍棋等等一切棋類。最早的時候,弈是專指圍
棋的。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
「弈,圍棋也。從丌、亦聲。」
丌的古文字為兩人舉手握棋對局的象形。
弈即圍棋,還可以在《論語》。《左傳》中發現,《孟子》中也提到過。
「圍棋」一名也是發展而來的。西漢未楊雄在《方言》中說:
「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
可見,西漢年間,弈已成了圍棋的別稱。仍然稱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區。
到了東漢,圍棋已在書面語中普遍使用,比如馬融著的《圍棋賦》,李尤寫的
《圍棋銘》等。
圍棋在發展演變過程中,除了「弈」和「圍棋」,還有「許多有趣的名稱。晉
朝時,有人稱圍棋為「坐隱」和「手談」。(注四)不過到最後,還是這概括了圍
棋著法的「圍」字保存了下來。
參考資料:http://www.51zheng.cn/yfd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96
『肆』 現代圍棋是不是日本人發明的
相傳圍棋是中國古代的堯發明的。
圍棋,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稱專為弈,可以說是棋屬之鼻祖,圍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晉張華在《博物志》中繼承並發展了這種說法:「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雲: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1964年版的《大英網路全書》就採納這種說法,甚至將其確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圍棋,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稱為弈,可以說是棋之鼻祖,圍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晉張華在《博物志》中繼承並發展了這種說法:「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雲: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1964年版的《大英網路全書》就採納這種說法,甚至將其確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圍棋是一種策略性兩人棋類游戲,中國古時稱「弈」,西方名稱「Go」。流行於東亞國家(中、日、韓等),屬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伍』 日本人認為圍棋是中國發明的嗎
這點他們承認,只不過不承認我們下的比他們好
『陸』 圍棋起源中國,發展在日本,現在實力最強的卻是韓國。當今世界的圍棋也是這三強鼎立的局面。
萬物皆法陰陽,圍棋恰好是陰陽論的最好體現。無論什麼棋風都能在棋盤上找到一席之地。中國發明的圍棋是對世界的重大貢獻,但圍棋無國界,地球是一家。沒有永遠的輸家,就如同沒有永遠的勝利者。
『柒』 圍棋起源於中國,興盛於日本,談談圍棋在日本的發展歷程
日本的文化傳統地理環境與其對圍棋之影響
古代的日本,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偏僻海島,島外的世界,它即無力開拓,但也無須擔憂外來的威脅。因此,日本人千百年來專注於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微觀世界中將文化的每一面都努力做到極致,他們是天生苛求盡善盡美的民族,那種屏棄一切雜質以達到純凈世界的執著感,是其他民族難以模仿的。
這就是日本文化所謂的「道」,在圍棋上,就是「棋道」,這個概念中國和韓國也有,但日本人賦予了它決定性的內涵,相比之下,日本人在豐富圍棋理論上的巨大貢獻倒要退居其次。
究竟什麼是「棋道」,也實在是一言難盡。日本古近代圍棋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爭棋史,那其中凄美慘烈的場面層出不窮。這當然和當時的圍棋制度有關,但讓這段歷史變得如此濃墨渲染的,正是日本人那種對「道」從一而終,至死不渝的民族性格。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樣的歷史是這個民族執意要這樣寫下的。
稍通日本歷史的人大概都會知道「本能寺兵變」,下圍棋的人可能也會知道有個本能寺三劫循環。這在日本歷史上是一個大事件,在文化上更是一個重要的坐標。自古而來,史學者也好,藝術家也好,都竭力從中發現日本文化中的精髓,黑澤名拿它拍過電影,也是風靡日本的漫畫「棋魂」中唯一描寫的一個歷史場景。其實不妨藉助日本歷史小說作家柴田煉三郎在其名著「豐臣秀吉」中關於此次兵變的片段描寫,來感受日本文化中那種對道超越生命的執著。
日本圍棋歷史上有四大家,分別為:本因坊、安井、井上、林這四家,即人們常說的「棋院四家」。其中本因坊一門特別矚目,一世本因坊算砂、四世本因坊道策和本因坊秀策都是日本圍棋史上的標志人物。本因坊算砂(1559-1623)是京都寂光寺的高僧,是近世日本圍棋開山鼻祖,也是本因坊家始祖,1603年以弈出第一個「天覽棋」而著稱於世。本因坊道策(1645-1702)是江戶前期的圍棋大師,號稱「天下無敵」。是他整合了段位制度,栽培了眾多優秀弟子,被尊為「棋聖」。同樣被譽為「棋聖」的本因坊秀策(1829-1862)確立了「秀策流」布局,奠定了近代布局的基礎。
而本因坊、名人、棋所幾個稱呼的來歷,都和一世本因坊算砂直接相關。說來話長了:
本因坊,原是一處寺院的名字。日本第一世本因坊,俗名叫迦納與三郎,生於嘉靖年代(1557左右),此時正是日本島國歷史上有名的的「戰國時代」。為躲避戰國風塵,其父便把他送到寂光寺去當和尚,法名日海。日海小和尚聰明絕頂,極具棋才。他在頌經念佛之餘,對也圍棋大感興趣。當時日本島國歷史上有名的英雄人物織田信長也是個棋迷,經常邀請日海和他對弈。織田信長對自己棋力頗為自負,不料日海讓他五子,還是游刃有餘。織田對日海的棋技拜服之極,在日海弈出妙手後,誇贊道:「你可真是個名人啊」,織田信長開了金口,這便是圍棋名人的起源。當時在親町天皇的天正六年(1578),日海還只有二十二歲。
到了天正十年(1582)年,織田信長設下棋宴,邀請日海和另一著名高手鹿鹽利賢來對弈,自己和手下的大將靜坐觀戰。結果出現了罕見的三劫無勝負,雙方只好達成協議將其作為無勝負的平局。當晚子夜,部將明智光秀反叛,織田信長和其子信忠死於亂箭烈火之中。這就是日本島國歷史上有名的本能寺之變。所以直到今天,日本棋壇還有三劫不祥的說法。
日海此人極講義氣,在叛軍還正得勢的風頭上,公開召集僧眾為織田父子作水陸道場,大張旗鼓地為信長父子祈求冥福。時人皆認為日海此舉危險,日海卻義無反顧,其勇氣確實值得欽佩。不久後豐臣秀吉回師平叛明智光秀,聞得日海的義行,十分欽佩。豐臣秀吉也愛下棋,認為弈理與兵法相通,所以大力提倡。在秀吉的協助下,日海擴建改造了寂光寺,自己改號為本因坊,改名為算砂。這便是本因坊一門的由來。
豐臣秀吉同時為日海立下了一個「棋所」,作為第一國手的榮譽,每年撥給300石祿米的津貼,由國家出錢把棋手供養起來。就於現在的「國家棋院」了。
那時的段位審定極其嚴格,除了實力的因素還要熬年頭,比之現在的高段棋手滿天飛大不相同。段位除了實力還代表在棋界的身份,當時五段即為高段棋手,七段稱之為「上手」即意味著進入了一流高手的行列,30歲前能獲得七段便是很了不起的事了。八段即為准名人,同時代最多有兩三位。九段為最高段位,卻只能有一人,即為「名人」,同時代只能有一個名人。一旦晉升為九段,就意味著隨時會被任命為「棋所」,因此,二者可看作是同義詞。本因坊家是四家中最興旺發達的一家,對日本圍棋技藝發展的貢獻也最大。日本圍棋史上的10位名人(九段、棋所),本因坊一門就佔了7個。
在今天,雖然古時的棋士家族門派體制已不復存在,但「本因坊」之名,仍然和「名人」頭街一樣,作為日本最高級別棋賽的冠軍稱號之一,成為頂尖棋士們角逐的目標。
日本的圍棋史我們今天看來象是小說,很有意思。但是在當年,是棋手性命相搏的戰場。
『捌』 圍棋是哪個國家發明的現在有幾個國家下圍棋
圍棋是中國發明的來。圍棋起源於中國自,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中國古代稱為「弈」,可以說是棋類之鼻祖,圍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中國古時稱「弈」,西方名稱「Go」
圍棋運動現已遍布世界各地,唯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韓國最為興盛;西方國家已漸熱;東南亞正在發展中。截至2019年,職業圍棋水平最高的國家是中國和韓國。韓國在對戰中國上漸居下風;而日本已經難以和中韓抗衡。
(8)中國發明的圍棋在日本擴展閱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創建後,中國專業圍棋水平相當低。從1960年開始,每年舉辦中日圍棋友誼賽。其中,1961年第二屆來華訪問的日本圍棋代表團中的55歲伊藤友惠五段(女性)橫掃中國當時頂尖棋手,八輪全勝。
1964年改稱中日圍棋對抗賽,一直舉辦到1991年。1984年,第一屆中日圍棋擂台賽開幕,拉開中日圍棋交流的序幕。中國人聶衛平在前三屆擂台賽中獲取11連勝,極大的推動中國圍棋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