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他們創造了美國epub

他們創造了美國epub

發布時間:2021-09-03 00:59:47

Ⅰ 用swot分析法分析美國通用電氣公司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的內部審計值得借鑒
一、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的內部審計
GE公司是美國最大的產業公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氣公司。該公司有12大類產品和服務項目,包括家用電器、廣播設備、航空機械、科技新產品開發、銷售服務等。

(一)GE內部審計目標與內容

GE為其公司審計署規定了即使在美國公司中也可以說是標新立異的工作目標:超越賬本、深入業務。這一措施的運用使得他們在檢查和改善下屬單位的經營狀況、保證投資效果符合公司的總體戰略目標和培養企業管理人才方面開創了極為成功的範例。

GE的內部審計包括兩類:首先是下屬企業財務部門自己的審計,重點審查其自身經營情況和財務活動是否符合總公司的規定;其次是總公司一級的審計。最能代表GE特色的是其公司審計署的審計。

(二)GE內部審計的特色

GE認為,要做好審計工作,有兩個關鍵性的因素必須解決,一個是共同接受的會計標准和原則,另一個是雙重報告系統。

總公司財務部保存有一套國家出版的會計標准和原則,每級財務部門的職責就是堅持貫徹這些原則。公司的財務部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會計結構,各個企業圍繞此結構運行。此結構有助於堅持共同的會計標准和原則,審計主要監督的就是各下屬企業是否認真遵守了這些標准和原則。

處理審計工作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雙重報告原則。每個產業集團的財務負責人既要向本企業的負責人報告,還直接向總公司的財務副總裁報告。

在審計工作中,審計人員首先從查賬入手,但決不止步於單純查賬,而是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可能有問題的業務,包括業務流程和有關策略、措施,意在從中發現經營效果、公司內部資源的開發利用、產品質量和服務等各個方面有無可以改進之處。他們對於風險大、一般利益也大的方面尤其注意。因為人們習慣於在風險面前明哲保身,往往出現低效率、浪費、不求進取等種種弊端。而這些領域又恰好是審計人員應當關注的重點。

(三)GE內部審計的人員結構

GE內部審計人員絕大多數是工作過幾年的年輕人,其中大約80%的人是有財會方面的學歷;15%的人有相關產業知識背景和管理等方面的經驗;5%的人是搞信息處理的。公司每年從幾百個報名者中精心挑選幾十名進入審計署,同時從審計署中輸送同樣數量的人去充實GE各業務集團的管理幹部隊伍。包括副總裁在內的各級管理幹部中有相當數量的人有審計工作經歷,整個GE中級以上財會管理人員中有60~70%是由公司審計署輸送的。每年離開審計署的人員中約有40%可以直接提升為中級以上管理人員。

(四)GE內部審計工作過程

在審計工作開始之前,審計小組要做的工作是了解和研究情況,傾聽其他有經驗成員的各種想法和建議,他們形象地把這種調查研究稱之為對自己大腦的一次知識和概念的「轟炸」,此之後才確定本次審計的目標。

在審計中,審計小組對整個審計工作負有全權,召開調查會、進行個別談話、收集情況和資料等活動都由他們自主安排。在這之後是分析情況、理清頭緒,衡量各種問題間的相互影響。為了實現審計目標,他們可以做他們認為需要做的任何工作,目的只有一個: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即便找到了解決辦法,事情也遠未結束。實施方案的具體建議一般由審計小組提出,而且他們總是要把新方案變成一種日常工作,具體落實後才肯罷手,以便在他們離開後能夠堅持下去。在這一過程中,審計小組要與被審計部門的領導和業務人員打無數次交道。

總起來說,GE公司內部審計已遠遠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認為的審計概念了(一般人可能認為審計往往帶有事後性質,而且也只是財務性質的),它成了GE對下屬企業進行強有力控制的最有效工具,也是GE對其下屬企業所有權的具體體現和保證。

二、GE內部審計特點分析

1、具有獨立性和權威性。公司內部審計部門直接向GE總公司的「第三把手」報告,增加了內部審計機構意見的分量和權威性,內部審計人員自己也覺得「說話的聲音格外響」,審計工作也往往因此更能得到被審計部門領導的積極配合。

2、內部審計人員的選用嚴格、組成結構合理。GE 選用內部審計人員時,並不過多考慮審計人員原先所學的專業,而注重人的素質和才能。他們要求每個新人能給審計部門帶來他人所沒有的或無法做到的新貢獻、新思想。進入審計署的人員有著各種各樣的學歷背景,而且見解往往與眾不同。不同的經歷和見解有助於問題的發現和解決。有幸入選的審計人員大多能保持這一機構傳統的獻身精神。他們工作專注,有極高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而不知疲倦。

3、在審計工作安排上獨具匠心。平均每三個月,審計人員便接受一項新使命,每次都是不同的審計對象,不同的組成人員,不同類型的業務問題。審計人員互相吸收營養,往往在對比中就能發現問題。在設計解決方案時,自然又會將其他審計對象的好經驗融入方案,無形中提高了內部審計的效率和效果,促進了內部審計價值的實現。

GE的這些做法表面上看起來很奇怪,但內部審計的內容被他們創造性地加以發揮並由此獲益。GE的經驗告訴我們,企業再大也是可以控制的,關鍵是要找到一個既符合現代企業管理精神,又切實可行的辦法,強化內部審計職能,提升內部審計價值就是不錯的一個選擇。

三、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思考

借鑒GE內部審計的經驗,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內部審計的職能,促進內部審計價值實現:

1、加強獨立性。領導者要在組織上賦予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獨立性或相對獨立性,更要創造條件引進獨立的審計委員會制度,為內部審計發揮管理和控制風險職能打好組織基礎。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要吸收國際先進的內部審計理論,注重提高專業素質,探索風險管理審計,強化管理和控制風險的職能。

2、嚴格實行審計迴避制度。內部審計人員不直接參加企業經營管理活動,與被審計單位有親屬關系或經濟利益關系的,要主動地迴避。

3、有預防性。現代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建立嚴密的、完善的控制系統,嚴格的、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暢通的運行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經營目標的實現。內部審計著重研究和評價內部控制系統嚴密性、完善性,管理規章制度科學性、完整性,方法措施適應性、有效性。通過檢查分析可以及時發現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和存在的漏洞,及早提醒經營管理者採取措施加以改進,起到標本兼治,防患於未然的作用。

4、注重效益性。內部審計要以促進管理提高效益為重點,一方面開展投資項目可行性評估、經營風險預測審計和生產技術工藝審計,為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發揮作用;另一方面開展成本費用和內控制度審計,為堵塞漏洞、降低成本、減少損失貢獻力量。

5、定位於「服務」。內部審計由過去查錯防弊到現在主要從事評價內部控制系統;由檢查營私舞弊風險到評估投資風險、經營風險;由過去的「警察」形象轉變為「顧問」,重點是為被審計單位或部門服務。其目的是協助管理者順利完成生產經營任務,實現經營目標。

6、不斷更新觀念,研究新方法、採用新技術。 內審工作在企業經營環境和生存發展條件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也要在不斷變化中發展。在觀念上,把審計對象看作是服務對象;在方法上,比較廣泛應用復雜風險評估技術,提高審計效率效果;在環節上,主要精力放在計劃和決策階段,及早確認風險;在目標上,更注重尋求避免或減少風險的方法和途徑;在技術上,熟練掌握和使用現代化工具,如計算機審計;在素質上,既要求具有高等教育專業水平和具有一定企業經營管理的實際工作經驗,又要求取得審計專業任職資格,如注冊會計師、注冊內部審計師。

7、內審工作應不斷地由事後審計向事前審計、預防性審計發展,注重趨勢和風險分析。

Ⅱ ★想詳細了解美國對世界科技的貢獻,謝謝!

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

1、主導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科學技術空前輝煌和科學性充分發展的世紀。20世紀的科學成就及其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大大超過了以往數千年的總和。百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未來世界各國間經濟實力的競爭,包括軍事實力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國家科技實力的競爭。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正源於其背後有著強大的科技實力。縱觀本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所經歷了三次重大變革。我們會看到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一直領導著當代科技發展的潮流。

發生在20世紀的第一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是大體結束於1930年的以物理學為核心的科學革命。這場革命最偉大的成就是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創立。這一期間,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從而揭示了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之間的普遍性規律,並為高能物理、天體物理、放射物理等一批新興基礎科學以及航天技術、核能應用等一批高技術的誕生開辟了道路。普郎克、薛定諤、波爾等人創立的量子理論,是人類對微觀世界物質運動及相互作用認識的一次歷史性飛躍,它不僅成為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理論生物等學科的理論基礎,而且也為微電子、光電子、激光、新材料、原子核等技術及其產業的問世打開了大門。

50年代半導體技術的突破和脫氧核糖核酸(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引發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隨後,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材料研究等都取得了重大進展,極大地提高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力。這就是發生於二戰後期到60年代的第二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此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是在新的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技術上的突破,從而帶來核工業、電子工業、航天工業、電子計算工業、生物工程等新興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使世界經濟格局和人類生活面貌煥然一新,因而人們又將這場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稱為科技革命或產業革命[10]。

20世紀第三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是我們正在經歷的始於70、80年代的信息技術革命,它是以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為理論基礎而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或新產業革命,如今這一新技術革命已經成為世界科技和經濟發展的主流。信息技術主要是指圍繞信息的獲取、儲存、傳遞和處理等組成的技術綜合體。它包括微電子、通信、電子計算機與人工智慧、自動化、光導和光電子等一系列技術。微電子技術作為新興基礎技術,將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等有機地綜合在一起,從而導致現代信息技術的誕生。難怪有人說繼發明語言、文字和印刷術之後,計算機革命帶來了人類歷史上第四次信息大爆炸[11]。當今社會,人類獲得所需的各種信息都是依靠現代通信技術為基礎的通信設施來獲取、處理、存儲和傳輸。當代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伴隨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爆炸式增長,都導致了一場新的經濟高增長,甚至是一場新的產業革命。而美國經濟的迅猛增長無不得益於其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2、一貫重視科學技術事業

美國之所以成為站在當今知識經濟浪潮前頭的國家,絕非一日之功。應該說美國建國二百多年來,科技事業就一直持續發展。美國的開國元勛們非常重視科技,在第一部美國憲法中就提出教育與科學事業不受任何干預獨立發展。作為傑出的科學家,美國第三屆總統托馬斯.傑斐遜認為,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並採取了許多促進科技發展的政策。在當時國力條件下,主要是學習和引進歐洲技術以改變落後的殖民地經濟。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開始尋求科技發展的創新與突破。在電力工業技術等一些重要的領域里,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造就了愛迪生這樣的傑出代表。油田的發現和內燃機傳入美國並普遍使用,使得包括鋼鐵工業、機械製造業和交通運輸業在內的產業革命迅速全面發展。

19世紀的中期,各學科領域的科研活動已在美國蓬勃開展。1867年,美國建成了國家科學院。同時,許多私人企業也視科學技術為工業發展的基礎,紛紛設立了自己的研究部門與實驗室。到本世紀初,美國政府建立了全國研究委員會等科研管理機構,開始協調全國的科技工作,還投資興辦國家實驗室,於是有利地推動了物理學、醫學、農業科學等方面的應用研究,並促進了政府與科技教育的結合。早在二戰前,一個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多元分散的科研體系就已經在美國建立起來了。

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人從原子能的研究到原子彈在日本的爆炸,從雷達的研究到歐洲戰場上發揮威力看到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於是二戰結束後,美國開始注重基礎研究。1950年成立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用來協助基礎研究,為物理學、生物學、數學和醫學領域內基礎研究提供經費。40年代成立的原子能委員會和國家衛生研究院也都是致力於基礎科學研究的政府機構。同時,美國政府不斷加強實驗室的建設。還與大學合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中心,美國的許多重大科研項目都是在這些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完成的[12]。

1957年,前蘇聯將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使一直認為是20世紀世界科學技術第一超級大國的美國感到恥辱,受到刺激,美國政府認識到了應用與開發是經濟發展的直接推動力,而基礎研究又是經濟發展的源推動力。因此改變了科技戰略,確定了基礎研究作為國家最根本資源的地位。美國聯邦政府首先加大了對科技的投入,尤其是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科研經費連年增長,強有力地推動了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促使美國政府加速科技發展。其主要措施不僅是加大了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還增加了國防科技開支,更增加了基礎教育的經費。一系列的措施使美鱸諢?±礪鄯矯婊竦昧酥卮笸黃疲?群蟠戳⒘絲刂坡邸⑿畔⒙邸⒘W游錮懟⒃?雍宋錮懟⑾赴??鎇А⒁糯?У妊?擔?廡┗?±礪堊芯可系耐黃剖姑攔?蒲а芯恐兩袢源τ謔瀾緦煜鵲匚弧?蒲Ъ際醯姆⒄垢?攔??戳司藪蟮木?眯б媯?詼嗟目蒲Ъ際跬黃疲??戳似搗鋇拇蔥虜?貳6??蘭褪瀾縞細鞴?懶⑼瓿傻?9項重大發明中,美國就佔有19項。二戰後全世界的110項重大創新成果中,美國就佔有74項。

促使美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美國採取的一系列發展科技的戰略措施。由於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美國無論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的生產效率都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基本實現了工業化,1900年美國人均收入超過了歐洲各國,邁入了富裕國的行列。1910-1940年,隨著工業的現代化,農業也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早在20世紀末,美國農民平均可耕地1800-2400畝,而中國目前每個農民平均只可以耕地幾十畝。1929-1941年,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8%;到了80年代,美國的科技貢獻率高達80%。無論是歷史同期還是現在,美國的科技貢獻率都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12]。

科技對經濟作用的另一方面就是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1890年,美國工業產值躍為世界第一位,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隨著大機器的使用和流水線操作,工業人口又轉入第三產業。今天,美國的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已達73%,是世界第三產業比重最高的國家。同時,產業結構內部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如由於科技的發展,帶動了許多新興產業的發展,微電子技術產業、信息產業、生物工程產業、醫葯工業等。高技術部門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工業部門,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在高技術的各個領域一直都占據領先地位,它已經把美國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

1991年4月美國政府向國會提交的關系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國家關鍵技術]報告中,確定美國將發展22項「關鍵技術」。美國於1993年11月,在美國歷史上破天荒地在白宮內設立了以國家領導人為首的國家科技委員會,與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家經濟委員會三足鼎立。同年美國政府確定將科教工作重點從軍用轉向民用或軍民共用,大力發展以「信息高速公路」為重點的高技術產業。到本世紀末,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的主導。信息工業已成為美國第一大產業,它是推動美國國民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要的動力。在過去的5年裡,信息技術行業為美國創造了1,500萬個新就業機會,是美國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美國經濟增長的25%歸功於信息技術,計算機和電信業的發展速度是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2倍。沒有高技術產業,就沒有今天美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美國近年來經濟發展強勁有力,完全得益於高技術產業。高技術在美國國民經濟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高技術產業已成為帶動美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9,10]。

3、不斷增加對科技的投入

研究與開發(R&D)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動力來源,因此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和產出就是當今國際上評論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指標。從國際經驗看,凡是科技領先或創新活動活躍的國家或地區,其科技投入的絕對量或相對量都居領先地位。從科研活動的基礎上看,美國對科技投入一直很重視,二戰後科技投入在迅速增加,1940年,研究與開發經費的開支還不到美國政府預算支出的1%,1963年已超過總預算的10%,1965年達到12.6%。今天,無論從總量上說,還是從相對量上說,美國的科研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1996年,美國研究與開發活動支出總額為1846.65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比名列第二位的日本多21.2%,而中國只有39.33億美元,名列世界第17位。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最新統計顯示,美國1998年投入研究與開發(R&D)的經費,總計達2,206億美元,比1997年實質增加5.3%,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則為2.61%,高於1997年的2.54%與1996年的2.57%,是自1992年的2.64%之後,創下了六年來最高水平,依然蟬聯世界之冠。[14-16]

從基礎、應用、開發三類研究費用的比例中也可以看出美國科技政策的改變。1953年,美國這三類研究費用的比例為9:25:65;1977年為12.7:22.05:65.19;1981年為13:22:65。此比例從80年代之今一直保持在15:25:60左右,可見,基礎研究費用比率一直在上升。1997年,美國研究開發的支出達2,057億美元,其中用於基礎研究的費用為312億美元,比1996年增長了2.8%。美國去年投入研發的總經費其中344億美元是投入基礎研究,498億美元是投入應用研究,其餘1,364億美元則是投入開發,基礎、應用、開發三類研究費用的比例為16:23:61。在今年美國聯邦政府預算中,研究經費又比去年增加了8%。雄厚的資金力量和龐大的研究規模使美國眾多的基礎學科領域保持著世界領先水平,如物理、航天、天文等[15-17]。

美國企業投資研究開發可謂歷史悠久,許多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究所和實驗室,進行新產品實驗或新工藝的研究,這是直接依附市場的科研,對經濟的推動更直接、更現實。1996年,美國企業直接用於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總支出額為1,342億美元,仍居世界第一位,比名列第二位的日本多34%,而中國只有24.93億美元。企業研究與開發的投資提高了美國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在一些發達國家,正是資本投入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相對重要性在上升。進入知識經濟階段,科技創新已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龍頭。1997年美國企業的研究開發投入占總額的60%,增長率為5%,在國際市場中有重要地位的300家美國公司的研究開發經費佔全部企業開發總經費的88.3%[15,16,18]。

風險投資事業在資金投入體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目前風險投資機構有3,000多家,風險投資金額達1,40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銀行的儲蓄總額。1999年第二季度新興公司所獲得的風險資本投資達到了創記錄的77億美元,比第一季度剛剛打破的43億美元的記錄高出近一倍。上半年風險資本投資總額12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2%。第二季度獲得風險本投資的公司的數量比去年同期的763家上升了30%,達992家,平均投資規模也比去年同期的490萬美元上漲了57%,達740萬美元。風險資本投資已經成為美國經濟不可分割的部分。由於技術進步已獲得更快發展,更多的投資資金將最終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和技術創新。據悉,新興互聯網企業第二季度獲得38億美元風險資金,約占風險資金總數的一半,技術公司總體上在第二季度獲得69億美元,占總發布資金的90%[19]。

隹蒲型度氳娜肆?純矗?攔?耐度胍埠芨摺?993年,美國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總人數為96.27萬,每萬人中從事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科學家、工程師為74.3人;而中國1997年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總人數為58.87萬;每萬人中從事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科學家、工程師為8.4人。1991年,美國企業界從事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科學家、工程師占從事研究與開發總人數的比例為80.8%;而1997年,中國企業界從事研究與開發人數的這一比例才為35.2%。美國研究和開發的人員人均研究費用居世界最高水平,1993年已高達17.15萬美元/人年;而1997年,中國研究與開發人員每年人均研究費用約為8.1萬元人民幣,與美國存在十分大的差距[10,15,16,18]。

4、良好的科學技術發展氛圍

美國在經濟方面的領先地位,仰仗於美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而這又離不開美國有著良好的科技發展氛圍。從銀行自動提款機到超級市場的掃描器,科技已經幾乎深入美國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幫助推動美國經濟獲得持續八年的增長。美國企業對高科技的不懈投資,加上因此創造的就業機會,使高科技行業在整個經濟體系中的分量日益加重。科技特別是電腦科技的發展,對美國經濟和公司盈餘的增長作出了貢獻。最新估計指出,核心的電腦和通訊科技業目前已佔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6.5%至7.5%,並超過汽車製造、服務業和營建業,成為僅次於健保服務的第二大產業。

據聯邦政府的統計,九十年代美國企業約一半的商用設備支出都投到了信息科技領域,而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與電腦和通訊相關的商品和服務支出則增長了大約三分之一。美國信息科技協會估計,美國企業對信息和通訊科技的支出已經從1992年的4,520億美元增長到了1997年的6,430億美元。在過去八年間,光學校和家庭用的個人電腦數量就增加了一倍。美國副總統高爾說:新的信息數字科技正在改變美國人工作、生活、溝通與娛樂的方式[20,21]。

美國政府和各類科學技術機構均設有各種獎項,如各類美國總統獎和名目繁多的學會協會獎,用於表彰鼓勵為科學技術事業作出貢獻的人。美國諾貝爾獎得主眾多,也為美國注入了良好的科技氛圍。1950-1997年,全球諾貝爾獎(限於物理、化學、生理及醫學和經濟學)得主共334人,其中美國人超過一半,共184人,遠遠超過處於第2位共47人的英國[12]。

5、特別注重科技創新

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知識創新的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積累新知識。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是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源泉,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

進入知識經濟階段,科技創新已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龍頭。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名牌企業,都十分重視不斷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他們認為只有搶佔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制高點,才能取得競爭之優勢。在美國揚名世界的貝爾試驗室里聚集了5萬名科學家,正是這些科學家為他們的公司創造了無數個「世界第一」。英特爾(Intel)公司從成立的1968年到1994年,其營業收入就增長了1,000多倍。

據統計,在美國的矽谷里,集中了7,000多家高新技術公司的總部,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高新技術公司中,就有20家在這里安營紮寨,如電腦公司惠普,軟體公司微軟,晶元公司英特爾等。矽谷的輝煌不在於它生產了晶元、電腦、軟體等,而重在這里聚集了一大批世界上最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觀念和創造才能的人才,並由這些人建立了創新的制度、體制和管理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派熱氣騰騰的創新社會環境。正因為有了這樣特殊的環境,又不斷地培育出一批批創新力更強的人。創新成為這里永恆的主題[20]。

授予專利的數目從另一角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水平,從1885年開始,美國每年的專利申請數目達3,000件以上,19世紀90年代,專利累計共約21萬件。今天,美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處於世界先進水平,1991-1995年間,授予國民專利的數目以年平均2.15%的速度增長。1995年,美國對國民授予專利的數目為64,509件。1995年,美國國民在國外獲得的專利項數為109,146,比第二位的日本多28,241項,而中國只有213項。美國平均每10萬居民中持有的有效專利項數為422,而中國只有2項[12]。

美國政府早就認識到新興小企業是一支有力的科技創新生力軍,為了增加小企業對科技創新和解決就業的貢獻,195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小企業科技投資法案。自1958年至1969年間,聯邦政府對科技新創型中小企業的風險投資就有300億美元之多。比同期的民間投資大三倍。今日美國的幾家成名的大科技公司,如蘋果計算機(AppleComputer),康柏(Compaq),英特爾(Intel)等在初創期間都是靠政府創設的科技投資基金成長起來的。經過二十年的實踐,美國國會發現政府花在小企業上的研究與開發資金,效果比在大企業、大學和國家實驗室要好得多,無論在創新程度、研究進度及商品化率等方面均收效顯著,尤其在國家國防技術向民用轉移方面做的更為出色。所有在1982年後,國會又連續通過了三個與小企業創新研究與發展相關的法案,政府在這些法案框架中運作,先後設立了[中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SBIR)]、[中小企業技術轉移計劃(STTR)]和[先進技術計劃(ATP)],使美國的中小高科技企業迅速發展。從80年代初IBM個人計算機誕生開始至現在,美國在計算機產業小企業的推動下,完成了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從而支撐了美國經濟近年來連續高速地增長。據報道,目前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有37%來自中小型企業,中小型企業並為全國勞工市場提供接近50%的工作機會,而且,新的工作機會亦有接近三分之二是由小型企業創造[22]。更加令人驚奇的是,大部分的新產品和新主意都出自小型企業。

1990年,美國商務部開始實施了一個稱為[先進技術計劃(ATP)]的科技創新體系。它是政府與私人企業間的一種獨特的合作形式,目的在於推動和促使企業對風險很大的高新技術進行研究和開發,以便提高美國產品的質量,增強美國產品和服務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美國科技經濟的發展。美國商務部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NIST)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對先進技術計劃(ATP)的評估。評估報告認為,實施先進技術計劃所創造的經濟效益,遠遠超過了對這一規劃的投入。評估報告說,如果沒有這個科技創新計劃,美國的許多產業如生物技術產業、電子產業、製造業、軟體業都難以達到今天的技術水平。如在先進技術計劃的支持下,由一些中小公司聯合開發的一整套監測和控制汽車車身製造過程的技術,已經在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公司設在北美的一半以上工廠里得到應用。到2000年這項技術將得到充分使用,這將使美國最重要的產業部門之一--汽車製造業每年的生產成本下降6,500萬到1.6億美元。而由一家剛成立的小公司所開發的一項加工大型半導體晶片的新技術,已使美國成為世界市場上第一個能加工新一代300毫米直徑的半導體晶片的國家[23]。

美國政府早就認識到高技術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歷年來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來發展高技術產業。1993年,柯林頓提出「技術是經濟發展的發電機,科學為發電機加油」的口號,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科技發展的政策。1996年7月,美國國際科教委員會發表[利國的技術]報告[24],提出:「進入21世紀,我們把握技術領導地位的能力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美國的富強、安全和全球影響力,並因此決定著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Ⅲ 翻譯句子:1.美國教育的宗旨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挖掘他們的創造力

1.美國教育的宗旨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挖掘他們的創造力
The main purpose of American ecation i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to unearth their creativity.
2,我總結了造成專拖延現象的屬三點原因
I have summarized the three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of delay.

這個翻譯是語法正確的
希望幫到了你,若滿意請點擊「選為滿意答案」及時採納,謝謝。

Ⅳ 美國超人這個電影人物是那一年誕生的

「超人」

穿著藍色緊身衣的虛構超級英雄「超人」(Superman),已經成為代表美國重要文化的符號,它也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動畫人物之一。但是,說到「超人」系列故事的創作靈感,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悲劇。

一場入室搶劫案催生「超人」?

「超人」系列故事是由傑瑞·西格爾和喬·舒斯特創作出來的,就在故事誕生前一個多月,傑瑞·西格爾的父親不幸身亡。

1932年6月2日晚,傑瑞·西格爾的父親米切爾在自己的二手服裝商店被殺,兇手是一夥入室搶劫犯。當警方接到報案趕到現場時,這位60歲的老人已經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然而不知為什麼,米切爾的家人和驗屍官一致聲稱,米切爾死於心臟病。但據警方透露,案發時有人曾聽到槍聲。直到現在,這位老人的死還是一個謎。

突然失去父親讓年僅17歲的傑瑞一度崩潰,但是僅僅6周後,「超人」的故事便誕生。難道說是父親的死催生他創造出一個刀槍不入的大英雄?

六周完成故事創作

近日,美國暢銷書作者布萊德·梅爾樂在新作《謊言》中透露,米切爾遇害與「超人」的誕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接受《今日美國》采訪時梅爾樂說:「傑瑞·西格爾一生中接受了無數次采訪,但他從來沒有提過父親是死於搶劫案一事。父親遭遇不幸卻無能為力,這種無奈讓他想像出一個可以保護好人的刀槍不入的大英雄。」

雖然超人形象到1938年才被搬上漫畫書封面,從創造出來到為公眾所知經歷了整整六年,但傑瑞和同伴僅僅在父親遇害6周後就完成了「超人帝國」故事的創作。

真相可能永遠是個謎

美國作家、文化評論家傑勒德·瓊斯也對「超人」故事的起源非常感興趣。早在2004年他就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了傑瑞·西格爾的父親死於搶劫一事,並稱這件事對傑瑞產生了極大影響。

然而,創造「超人」的兩位作者已分別於1992年和1996年去世,上述說法已永遠無法得到他們的親口證實,因此,「超人」的創作初衷可能永遠是個謎。(汝智)

Ⅳ 美國有沒有類似百度貼吧之類的網路社區

美國有有類似於網路貼吧的網站,它就是全美最大論壇——被某些用戶稱為「互聯網首頁」的 Reddit。

Reddit是個社交新聞站點,其擁有者是Condé Nast Digital公司(Advance Magazine Publishers Inc的子公司)。用戶(也叫redditors)能夠瀏覽並且可以提交網際網路上內容的鏈接或發布自己的原創或有關用戶提交文本的帖子。其他的用戶可對發布的鏈接進行高分或低分的投票,得分突出的鏈接會被放到首頁。另外,用戶可對發布的鏈接進行評論以及回復其他評論者,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在線社區。Reddit用戶可以創造他們自己的論題部分,對發布鏈接和評論的人來說,既像Reddit用戶提交的非正式的,也像社團的正式的。

這個網站有供用戶討論所提交的東西並且對他人的評論支持或反對投票的討論區。當以一條評論被投足夠數量的反對票後,就默認不顯示。默認的偏好截止評論其價值是- 4或更少,這就意味著他們收到的負面選票比收到的積極選票至少多五票。設置默認的評論的分選,用這種方法,所謂「最好的言論都顯示在頂部(所定義的演算法reddit有一個更好的正負面影響,但仍比選票總數)。用戶被授予了期權來改變這種在他們的偏愛,以及對每個單獨的評論頁。提交的出現在頭版是由年齡的提交、積極,消極反饋比和總票數。

所有 Reddit 上面的版面,就跟網路貼吧當中的某一個「吧」一樣,都是由某個隨意鍵入的關鍵字而生成的討論區。這些論壇都是公開招募版主,任何人都可以來申請。而對某一特定話題感興趣的人,就利用這個特性聚集於此,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社區文化。貼吧和 Reddit 各自都不具備一個統一的調性,一個吧可能非常隨便,另一個可能就相當嚴肅正經。

因為隨意輸入一個關鍵字就可以展開討論,使得各自的內容具有了無限的可擴充性。比起人工干預編輯內容,這種新的組織方式更可能會在新聞事件發生,或者一些新的熱點形成的時候,就自發地組織起討論人群。例如一些文化產品(電影、音樂、小說、動畫)的討論區,也成為獲取相關主題最全面信息的地方,在那裡聚集著一群最忠實的粉絲群體。
Reddit 使用的是英文,而英文是世界上用途最廣泛的語言,所以盡管是一個美國的網站,卻聚集了幾乎全世界使用英語人士在這里討論問題。只要做到一定程度,就並不需要通過一些額外方式來刺激內部循環。

作為對比,網路則必須採用一些人工干預的方式,來維持貼吧的活躍度,這就包括加劇各個吧之間的競爭。在各種不同類別比如電影、小說或動畫當中,都會有相應類別的排名,排名是以發帖數和回帖數計算。不同吧的管理者為了維持自己吧的排名靠前,會採取一些類似於 SEO 的優化行動,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一條就是不能挖墳,即使是過去的話題也鼓勵重開一帖討論。這都持續地增加了貼吧的活躍度。

兩個「貼吧」類產品的具體區別,還不僅限於此。相較而言,網路貼吧的管理更集中,而且自由度更低,更常見的情況是來自網路內部的「貼吧管理員」會因為某些吧主「不聽話」而強制撤換吧主,甚至強制關閉或合並某個貼吧。有時候,貼吧合並甚至沒有正當理由,比如將「叫獸」貼吧強行合並到當年熱播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男主角「都敏俊」吧,導致了萬合天宜合夥人「叫獸易小星」的支持者不滿。而普通用戶如果有意見的話,只能是找網路官方投訴,並且耐心等待審核結果。

而Reddit則可能出現由版主關閉版面的情況。今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這一天,Reddit 發生「暴動」,有數百個版面被版面各自的「版主」關閉。據稱,這是為了向其 CEO 鮑康如抗議她和董事會其他高管逼走了民望頗高的前 CEO 黃易山。

這一次 Reddit 出現的由版主選擇關閉版面的奇觀,在網路貼吧不可能發生。

在 Reddit 上你能看到一些人可能會堅持一二十年,都繼續在這個網站上耕耘。相對來說,網路貼吧上的人群則不太容易保持平台忠誠度。有一些特別老的玩家只是因為愛還停留著自己原來的吧當中,一旦這種愛遭到了網路官方的干擾——比如說吧主撤換,或者在內容當中強插廣告,或者是強制改版不征詢用戶意見,他能做的只有自己一個人離開,而不能夠做出更進一步的影響,比如說讓整個吧關閉。所以相對來說,貼吧用戶的流動性會更高一點,會導致長期在貼吧上的人都是同一個年齡段的年輕人。當他們年齡長大之後又會離開,讓新一批的低齡用戶進來。

曾經有人指出,網路貼吧的這種產品設置,是更有利於讓最容易為產品付費的人們留在那裡。比如說,像這些用戶長大了,並且有了相關經驗,他們一定會使用一些廣告屏蔽軟體等等,讓貼吧的營收下降,那些網路游戲的鏈接他們也不會去點擊。然而這些人都騰出位置,給新來的那些人的話,就能始終保持在上面的一些游戲和相關廣告業務的收入。

同樣是根據關鍵詞來展開的網路討論社區,在兩個地方不同的氛圍,也體現出背後的兩種不同文化的沖突。我想到,可能美國人長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印象是開放,叛逆,什麼都敢幹,但是對他們自己來說,這些事情可能是終其一生貫穿始終,幾十年如一日,幾代人都這樣,基本沒啥代溝,包括爺爺輩和孫子輩逛的論壇,可能都是同一個 Reddit。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美國可能還是一個骨子裡相當保守的國家。

也可能因為如此,美國人才會如此放心的把自己的人生記憶交給一些商業公司託管,即使他們可能並未意識到其中風險。如果他們在中國互聯網中,隔三差五一個服務就關閉了,一個社區就停轉了,昨天能看的今天看不了了,可能他們會產生一種亞洲式的「一期一會」的感覺也說不準;但他們之所以可以為一個跟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前 CEO 產生「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感,之所以經常為不屬於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走上街頭,在國會辯論,也可能就是因為他們能看到未來,知道自己的抗爭會有好的結果,這結果會長久保留下來,他們共同建設的社區,將貫穿一生,也許千秋萬代。

Ⅵ 《美國創新在衰退》txt全集下載

美國創新在衰退?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點燃全球經濟創造力:美國創新在衰退? 作者:[美]朱迪·埃斯特琳
美國創新在衰退 序(1)
本書獻給全世界所有未來的發明家
我兒子大衛才10來歲,是個創新人士-他不光在寫文章、玩音樂上很有創新精神,連生活方式也與眾不同。他從不害怕提問,懂得在冒險與審慎的判斷中做出權衡,堅韌又自信,做什麼都要挑戰極限。不管是對付學校的作業、跟朋友溝通,還是寫詩、攝影、玩音樂、搞電影,他都熱情洋溢地使用新技術,但他以後恐怕成不了科學家。
大衛剛上高中時,我們開始談論進大學的事兒。他到網上尋覓他會感興趣的事業。我開始琢磨為什麼他的朋友里對科學有興趣的人這么少?等他們這代人進入職場之後,那時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進而,我又擴大了對創新問題的思考范疇。是什麼激發了我這一代人對科學的廣泛興趣呢?現在是哪裡不同了呢?過去10多年,科學、商業和我們的國家發生了那麼多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這一輩子剛好碰上科學技術創新及創業精神如日中天的黃金時代,生活與事業深受其惠。我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是電腦技術開發和應用方面的先驅。父親傑拉爾德·埃斯特琳(GeraldEstrin)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計算機科學系的創始人之一。母親西爾瑪·埃斯特琳(ThelmaEstrin)1951年獲電機工程博士學位,當時拿到這個學位的女性,全國僅有兩個人。後來她改行從事生物工程,20世紀80年代初,在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做了兩年局長。我的童年就這樣深深浸泡在科學……

Ⅶ 如何創造美國

【建立過程】:
1607年,一個約100人的殖民團體,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多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義大利和其他國家。歐洲移民通過大規模屠殺印第安人,搶奪其財物,大規模佔領印第安人的土地。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它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隨著殖民地的不斷擴張,逐漸使他們意識到事態發展的嚴重性,從而萌生獨立的念頭。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反英國殖民者傾銷。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列剋星頓點燃戰火,北美獨立戰爭爆發。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於7月4日簽署著名的《獨立宣言》,以此為契機,《獨立宣言》被認為是美國建立的開端,此日(7月4日)亦被美國作為國慶日。
【國家簡介】:
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波多黎各自由邦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其主體部分位於北美洲中部,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國總面積列明 9,372,610 km²,1997年修正為963萬平方公里(加上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和河口、港灣、內海等沿海水域面積),人口3.1億,通用英語,是一個移民國家。
美國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超級大國 ,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創新等實力領銜全球。作為世界第一軍事大國,其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技術水平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其科研經費投入之大、研究型高校企業之多、科研成果之豐富堪稱世界典範。雖然當前面臨各種國內外問題,美國還是因其較為健全的法律制度、健康的生活環境、頂尖的教育資源等,繼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來這里追逐美國夢。

Ⅷ 上天為什麼要創造美國

1995年「奮進號」有升空嗎??怎麼這里只有「發現號」和「阿特蘭蒂斯號」
1995年
2月3日美國發現號太空梭載5名美國人和1名俄羅斯人升空。這次任務除了要釋放並回收一顆天文觀測衛星斯巴達號外,還要與和平號空間站實現首次交會飛行。發現號經過3天的追逐,於2月6日接近了和平號,從和平號的下方繞到上方120米處,然後向和平號慢慢靠攏,最近距離達到11.3米。13分鍾後,太空梭拉開距離,又繞和平號飛行一周後離開。發現號於2月11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著陸。
2月15日俄羅斯發射進步M26號貨船與和平號對接。
3月14日俄羅斯發射聯盟TM21號載人飛船升空。船上載有兩名俄羅斯航天員和美國航天員薩加德。16日進入和平號,薩在和平號上工作115天後返回。
3月22日俄羅斯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工作的波利亞科夫、維科多連科和康達科娃,乘聯盟TM2O號返回地面。波利亞科夫於1994年1月8日乘聯盟TM18號上天,他創造了太空飛行438天的最新紀錄。康達科姓於1994年10月4日乘聯盟TM20號上天,也創造了女航天員太空飛行174天的新紀錄。
4月9日俄羅斯發射進步M27號貨船與和平號對接。
5月20日俄羅斯發射光譜號實驗船。6月1日光譜號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至此,整個和平號復合體包括空間站本體、晶體號、量子1號、量子2號和光譜號,另有聯盟TM21號載人飛船與之對接。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密封艙總體積達到300立方米。
6月27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升空。機上載有5名美國人和2名俄羅斯人。6月29日與和平號空間站首次對接成功,兩小時後,太空梭上的乘員相繼進入和平號,與先期在那裡的3名俄羅斯航天員一同飛行5天後,於7月4日脫離。新來的俄羅斯航天員索洛維約夫、布達林替換了原在站上的3名航天員。8名航天員於7月7日乘太空梭返回地面。
7月20日俄羅斯發射進步M28號貨船與和平號對接。
9月3日俄羅斯發射聯盟TM22號飛船升空。飛船於5日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飛船上載有吉律科、阿夫傑耶夫和德國的雷特爾3名航天員。他們同6月到達空間站的索洛維約夫、布達林會合。9月11日,索洛維約夫和布達林返回。
10月18日俄羅斯發射進步M29號貨船。
11月12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5人升空。16日太空梭與和平號實現第2次太空對接,把俄羅斯4.5噸重的對接艙裝配在和平號上,作為日後太空梭來訪時的專用對介面。11月20日太空梭返回地面。
12月18日俄羅斯發射進步M30號貨船。

Ⅸ 求一部美國科幻老片名字 劇情大概是 男主角創造了一種新科技 躺在他的設備上可以進入一個他創造的虛擬世界

《十三度凶間》又名《異次元駭客》
劇情簡介 · · · · · ·
十三,一個聽起來就有些陰冷的數字。在一座大廈的第十三層,科學家道格拉斯•霍爾(克雷戈•比克飾)和漢農•富勒(阿明•繆勒-斯塔爾飾)用電腦模擬出一個逼真的1937年的洛杉磯,他們可以通過電腦進入這個虛擬世界,真實地體驗1937年的生活與自己。然而一個夜裡,富勒被人殺死,種種線索都表明似乎是霍爾所為。可霍爾卻對當天夜裡的事情全無記憶。這時一個自稱是富勒女兒的女人又神秘出現,可霍爾從未聽富勒說過自己有女兒……為了找到兇手明曉真相,霍爾循著富勒留下的線索來到虛擬世界中,他離真相越來越近了……近到窒息…

Ⅹ 有一部美國電影和2001太空漫遊很類似,結局是黑石頭變成無數多,把星球吞噬了,最後星球爆炸,新的太陽誕生了.

《2010威震太陽神》,是《2001太空漫遊》的續集。

譯名2010:威震太陽神/二零一零
片名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
年代1984
國家美國
類別神秘/科幻/驚悚/冒險
語言英語
劇情簡介
公元1999年,美國人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塊石板(被命名:太古石碑,石板向木星方向發出了一道不明訊息)並由佛羅伊德教授帶回地球後珍藏。 公元2001年,美國發現者號飛船指揮官鮑曼大衛帶隊考察木星(美國獨立考察隊),發現者號飛船的智能電腦哈爾9000不知什麼原因,殺死了除指揮官大衛鮑曼的所有乘員(大衛及時關閉了哈爾才得一倖免)。後來大衛在木衛一(歐羅巴)與木衛二(伊奧)間發現了一塊同月球上的石板比例一樣,但更巨大的石板,在其去查看時不知所蹤,唯一留言是「上帝啊,這里全是星星……」 現在,公元2010年,美國與蘇聯間冷戰不斷,不斷進行軍備競賽,兩國關系緊張。這時蘇聯的奧洛夫號飛船先於美國第二艘正在製造中的飛船完工,准備探索木星,為了避免美國前車之鑒,邀請佛羅伊德博士及哈爾9000的設計者等人作為觀察員參加這次探險(美國也是為了能搞清上次的事件並回收發現者號飛船)。 飛船准時出發並抵達木衛一歐羅巴,在對歐羅巴的無人探測時,發現上面存在有機物,當准備進一步探測時,探測器被一道閃光擊潰,飛船也被影響遠離了歐羅巴。由於兩國的政治關系,所有人都未進行更深入的探查…… 經歷了一場危險的「空氣剎車」後,蘇聯奧洛夫號飛船終於靠近了美國的發現者號飛船,佛羅伊德等人進行太空行走,登上了發現者號飛船,重啟了哈爾9000,恢復機能的發現者號飛船與蘇聯奧洛夫號飛船實現了對接。在檢查進程中,發現電腦哈爾9000被美國政府秘密植入的保密指令與哈爾9000的原設定發生了沖突,導致故障,哈爾9000殺死了發現者號飛船上的一批航天員。但是卻找不到關於指揮官大衛的信息,大衛出外探查時到底看到了什麼,回到飛船上沒有,一切謎都指向了木衛一與木衛二間的石板…… 下一步是對石板進行探測,石板的構造超出了人類的想像,調查無果,還失去了一名蘇聯隊員。此時,通過與地球通訊得知,蘇聯與美國徹底決裂,並要求雙方都回到自己飛船,並不能互相通信,否則視為通敵或叛國,無奈之下,佛羅伊德等美國乘員只能回到美國的發現者號飛船上。在設定好了的100天左右後啟程返回地球程序之際,佛羅伊德博士突然收到了原發現者號飛船指揮官大衛的信息,警告他們兩天內必須離開木星軌道返回地球,否則會有危險,並在佛羅伊德博士面前顯示了一些異化特徵!怎麼辦?如果要兩天內啟程返航,因為地球的運動軌道較遠,兩國飛船所剩燃料都將不能到達地球,如果不能在兩天內啟程離開木星軌道,又有生命危險?在此危難之際,蘇聯與美國的宇航員們再度合作,打算以美國發現者號飛船作為發射器,蘇聯奧洛夫號飛船作為返回器,聯合完成發射返回地球。 正當在緊張布置返航時,木星表面發生了異變,大量石板正逐漸吞噬木星,千鈞一發之際飛船順利發射,木星也發生了大爆發,變成了太陽!2010年在地球上仰望天空,可以看到兩個太陽。 在發現有機體的歐羅巴衛星上,由於木星的照耀,上面呈現一片生機,而且還有一塊石板.....整個影片至此結束。帶給人們無限暇想......

閱讀全文

與他們創造了美國epub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