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師工作的特點是什麼7條
1.工作任務的全面性和艱巨性。教師的勞動不只是「單一」地傳授知識,而是要從當今知識爆炸的年代出發,培養人的目的出發,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不僅教書,而且要育人,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這將是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學科教學的知識,以一種恰當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而且要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和學生的特點以及發展規律,了解不斷發展的社會對人的不斷發展的要求,並把它貫徹到自己的教學中去。這就決定了教師工作的全面性和艱巨性。教師的工作包括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科研工作等。教師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必須系統地掌握本學科的和其他相關的舉措知識及其最新發展動態,了解學生的特點,鑽研和革新教學方法。
2.工作方式的個體性和獨立性。教師也要集體備課、相互學習,但其目的也是要使個人工作任務完成得更好,它不能代替教師個人的獨立工作。學校的各科教學活動主要是通過一個個教師的個人工作來獨立完成的,每個教師的工作方式都各有其特點。教師雖然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工作任務和教學內容,但是每個教師的備課質量和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序上取決於教師自己的自我要求,自我監督和創造性。教師的工作主要是腦力勞動,包括精神財富的佔有和輸出,這些都是由教師本人來完成的,帶有明顯的個體特點和獨立性。
3.工作對象的主體性、多樣性和發展性。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群體,每個學生都是有主體意識的個體,每個學生在身體、心理、智力水平和思維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學生可能獲得的發展需要和發展潛力都有所不同,每個學生可能獲得的發展也會不同。教師的工作必須針對這些不同有的放矢。教師的工作對象既不是沒有生命的自然材料,也不是一般的有生命的動物而是一群有思想、意志、情感和性格的不斷發展變化的活生生的人。他們之間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差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而且正處於多變化的階段,又都具有主觀能動性,有主體存在,並要求得到別人承認的強烈願望。一方面,在教育過程中,只有於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的活力配合默契時,才能真正實現其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不僅要以其思想、知識和人格作用於教師,即所謂:「教學相長」。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隨時了解不同學生的發展特點和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且注意隨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因時施教。
4.工作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教師的工作過程是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過程,而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過程是一個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中不斷轉化、漸進的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的教育活動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一個學生從入學校到接受教育到走出校門走上工作崗位,要經過十幾年的時間。所以,教師的工作周期比較長。另外,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要把一定的科學知識教給學生,並且轉化為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品格,而且要排除多種因素的干擾,需要經歷一個極其復雜多變的過程,同時社會在不斷發展,知識在不斷更新,社會對人的要求在不斷變化,作為受教育的學生也在不斷變化,這一切決定了教師工作過程的復雜性。
5.工作價值的遲效性和間接性。教師的工作價值就是學生的發展和對社會的貢獻,這不像直接地創造物質財富的工作那樣可以立竿見影。教師工作的價值最終轉化為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但這種轉化不能立刻顯現出來,也不能直接顯現出來。在學生未走向社會服務之前,教師工作的價值處在一種潛在狀態,只有當學生走向社會、服務社會時,教師的價值才會顯現出來,而且是通過學生的能力和創造性間接地表現出來的。
6.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會性。教師工作的成果是指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方位的發展。每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都是不同教師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結果,而且都需要在班級集體中形成。教師工作成果的社會性主要體現在:教師工作成果的要求是由社會決定的;教師的工作成果的出發點總是引導學生服務社會;教師工作成果的優劣最終取決於學生在社會中的表現。
B. 怎樣客觀認識教師群體
中小學教師職業的勞動特徵:
1.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和創造性
(1)教師勞動的復雜性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我們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片面發展的人。
②教育任務的多樣性:教師不僅要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培養學生一定的思想品德。
③勞動對象的差異性:學生擁有著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同時是千差萬別的人。
(2)教師勞動的創造性
①因材施教:因為學生千差萬別,所以教師要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要兼顧所有學生的個性特點。
②教學方法上的不斷更新:教師不能千篇一律,要嘗試新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方法的變換或改革,適合於發展中的學生的情況,同時也要在教學方法上不斷調整、改進、創新。
③教師需要「教育機智」:教師要根據學生新的意外情況,迅速而正確地作出判斷,隨機應變地採取及時、恰當的解決問題。
2.教師勞動的連續性和廣延性
(1)教師勞動的連續性:時間的連續性,教師的勞動時間不固定。
(2)教師勞動的廣延性:空間的廣延性,教師的勞動地點不固定,不僅僅局限於學校。
3.教師勞動的長期性和間接性
(1)教師勞動的長期性:教師勞動的成效並不是一時就可以檢驗出來的,而是需要教師付出長期的大量的勞動才能看到結果、得到驗證,教師的某些影響對學生終身都會發生作用。因此,教師的勞動具有長期性。
(2)教師勞動的間接性:教師的勞動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而是以學生為中介實現教師勞動的價值。通過學生的培養而去為社會創造財富。
4.教師勞動的主體性和示範性
(1)教師勞動的主體性:教師自身可以成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響力的榜樣。對於教師來說,首先,教育教學過程就是教師直接用自身的知識、智慧、品德影響學生的過程。再者,教師勞動工具的主體化也是教師勞動主體性的表現。教師所使用的教具、教材,也必須為教師自己所掌握,成為教師自己的東西,才能向學生傳授。
(2)教師勞動的示範性:教師的言行舉止,如人品、才能、治學態度等都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教師勞動的示範性特點是由學生的可塑性、向師性心理特徵決定的。同時,教師勞動的主體性也要求教師的勞動具有示範性特點。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最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範,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任何一個教師,不管他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不管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他都在對學生進行示範。因此,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5.教師勞動方式的個體性和勞動成果的群體性
教育教學活動主要是通過一個個教師的個體勞動來完成的。同時,教師的勞動成果又是集體勞動和多方面影響的結果。
更多教師資格綜合素質備考資料,請查看中公教師網-綜合素質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C. 教師勞動的長期性是什麼意思
教師勞動的長期性指的是:教育伴隨孩子成長的一個長期教育時性。
正確使用詞語,才可以讓語言的表達更加精準,而達到讓人容易理解的效果。
正確使用詞語,必須要正確掌握詞性詞義才可以靈活運用,具體技巧如下:
(一)從詞語的感情色彩方面進行辨析
色彩是指詞義附帶的某種傾向、情調;有的表現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
根據感情色彩的不同可將詞語分為褒義詞、貶義詞、中性詞三類。
1.褒義詞:具有肯定或贊許的感情的詞語。如:鼓勵、成果、抵禦、聰明、節儉、呵護。
2.貶義詞:具有否定或貶斥的感情的詞語。如:煽動、後果、抗拒、狡猾、吝嗇、庇護。
3.中義詞:不表示褒貶的詞語。如:鼓動、結果、抵抗。
(二)從詞語的語體色彩方面進行辨析
詞語除感情色彩之外,還有莊重和詼諧、謙敬和諷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雖然意義相同或相近,但各適用於不同場合,稱之為語體色彩。
主要表現為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對話、文藝作品多用口語,口語具有通俗朴實生動的風格。書面語有文雅、莊重的風格,多用於鄭重場合、理論文章或公文。
如:「表彰—表揚」、「貴賓—客人」、「陪同—陪伴」、「散步—溜達」、「馬鈴薯—土豆」,這幾組詞語義同而語體色彩不同,前者屬於書面語,後者屬於口語,使用時適合不同的場合。
語體色彩還有莊重和詼諧、謙敬和諷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如不帶感情色彩,用於與自己不親近的人;而「逝世」則用於自己尊敬的對象。
「囑咐」多用於臨別場合,語氣態度懇切;而「吩咐」多用於並不遠離的對象,帶有命令口氣。
D. 教師勞動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什麼
1、因材施教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教師既要遵循統一的培養目標,又要根據不同回對象的答個性特點,根據客觀環境、教育條件的變化,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進行創造性勞動。
2、教學上的不斷更新
時代是不斷地變化發展的,知識也是不斷地在更新,這就意味著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要有創造性和創新性,如果教師不去床新,不去更新教師自己的知識儲備,那麼久無法更好的對學生進行教導和解惑。
3、教師的「教育機智」
一個教師對應的是多個學生,每個學生的特點各不相同,要想做到因材施教,那麼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教育機智」,教師只有擁有很高的「教育機智」,才能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4)教師勞動不僅直接創造物質財富擴展閱讀:
教師的職責
教師的角色不只是向學生傳授某方面的課本知識,而是要根據學生的發展實際及教育目標、要求,在特定的環境中採用特定的教學方法,通過特定的途徑來促進學生成長,教師這種角色是一種性質復雜的職業角色。一個人成長為這種角色需要經過復雜的、長期的學習過程。
教師角色的性質就在於幫助學生成長;或者說,教師是促進學生成長的人。
E. 教師的勞動具有( )等特點。
教師勞動的主要特點:
1.復雜性、創造性。復雜性指教師的勞動不是一種簡單勞動,而是一種復雜勞動。教師的勞動不僅有體力的付出,還有腦力的付出。創造性指教師要創造性的運用教育教學規律。
2.連續性、廣廷性。連續性是指時間的連續性。教師的勞動沒有嚴格的交接班的時間界限,上班前、下班後都可能是教師勞動的時間。廣廷性是指空間的廣延性。教師沒有嚴格界定的勞動場所,課堂內外、學校內外都可能成為教師勞動的空間。
3.長期性、間接性。長期性指人才培養的周期比較長,教育的影響具有遲效性。間接性指教師的勞動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而是以學生為中介實現教師勞動的價值。
4.主體性、示範性。主體性指教師的勞動手段是教師自身。教師自身可以成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響力的榜樣。示範性指教師言行舉止、品德才能、治學態度等都可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F. 教師勞動的特點有 A 主體性 B 向師性 C 精神性 D 競爭性
正確答案A。
知識拓展:
教師勞動有五組、十個特點。這個知識點無論在教師招聘專考試屬中還是在教師資格考試中都會涉及,所以在備考過程中應該作為重點知識來復習。
首先,要求考生從整體上把握該知識點,作簡答備考教師勞動的特點包括:
一、教師勞動具有復雜性和創造性;
(一)教師勞動的復雜性特現在:
1、教育目的全面性
2、教育任務的多樣性
3、教育對象的差異性
(二)教師勞動的創造性特現在:
1、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方法
2、教師要因材施教
3、教師要具有教育機智
二、教師勞動具有連續性和廣延性;
三、教師勞動具有長期性和間接性;
四、教師勞動的主體性和示範性;
五、教師勞動方式的個體性和勞動成果的群體性;
其次,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還應該把握教師勞動特點的實質,要能夠根據題干這是選擇題的常考點。
教師勞動的主體性是說教師本人也是活生生的教育因素;教師勞動的示範性是指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所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體現了教師勞動的示範性。
以上就是教師勞動的特點詳細講解,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
G. 教師具有哪些勞動特點
一、教師勞動具有復雜性和創造性
教師勞動的復雜性表現在:
1、教育目的全面性
教師勞動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單方面發展的人。
2、教育任務的多樣性
教師不僅要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訓練學生的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能力,還要培養學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3、教育對象的差異性
教師勞動的對象是千差萬別的人。
教師勞動的創造性表現在:
1、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方法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還要嘗試新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方法的變化或改革。
2、教師要因材施教
教師勞動的對象是千差萬別的人,所以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
3、教師要具有教育機智
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意外情況,迅速作出的判斷,隨機應變解決問題。
二、教師勞動具有續性和廣延性
教師勞動的連續性是指教師的勞動從時間維度而言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在時間上的表現。
教師勞動的廣延性是指從空間維度而言,沒有嚴格的勞動空間界限。教師勞動的廣延性是從空間維度闡述教師勞動特點的。
三、教師勞動具有長期性和間接性
教師勞動之所以具有長期性是由於教育活動具有遲效性。教師不僅要促進學生知識的把握,還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所以,我們常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教師勞動長期性的體現,而某個人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自己的啟蒙老師,也體現了教師勞動的該特點。
教師勞動的間接性是指教師並不直接創造社會財富,而是通過學生的成就來體現自己的勞動價值。
四、教師勞動的主體性和示範性
教師勞動的主體性是說教師本人也是活生生的教育因素。
教師勞動的示範性是指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所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體現了教師勞動的示範性。
五、教師勞動方式的個體性和勞動成果的群體性
教師勞動方式的個體性是指每個教師都是獨立地在進行教育教學活動。
教師勞動成果的群體性是指學生最終的發展情況是所有老師的心血,如三四年級的老師就享受到一二年級老師的勞動成果,共同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成果。
H. 教師勞動的特點是什麼
教師勞動的特點包括復雜性、創造性、示範性、長期性以及群體和個體的統一性,具體如下:
(1)復雜性
首先,教師的勞動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的發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點,而且又都處在不同的發展變化之中,是具有主觀能動性,能自我教育的主體。決定了教師的勞動不是一個單向灌輸的過程,而是一個雙向運動的過程。 其次,教師的勞動過程是一種以知識信息的傳遞和轉化為主要形式的過程,是一種綜合運用、消化、傳遞、發現知識和技能的復雜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 再次,教師的勞動任務是多方面的。教師要完成艱巨復雜的勞動任務,必須配合家庭、社會來進行,把工作深入到家庭和社會。
(2)創造性
一般說來,任何一種勞動都需要有一定的創造性,但教師的勞動則要求有更靈活的創造性。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它需要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但它決不能單純模仿或機械重復,教師要根據自己對教育方針、培養目標以及教材的理解,針對教育對象的不同特點和普遍規律,選擇最能奏效的方法與途徑來實現教育目的。
(3)示範性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這一本質特點決定了教師的勞動必須要帶有強烈的示範性。教師勞動與其他勞動的一個最大不同點,就在於教師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學識和言行,通過示範的方式去直接影響勞動對象。教師的素質直接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教育的效果。 教師的勞動之所以具有示範性,還在於模仿是青少年學生的一個重要學習方式。
(4)長期性
教師的勞動不是一種短期見效的行為,而是一種具有長期性特點的特殊勞動過程。
首先,人才培養的周期長、見效慢。 其次,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會隨著學生學業的結束而消失,而是會在學生長期的實踐中更趨於完善和成熟。教師為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打下的基礎,往往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成為他們終身發展的寶貴財富。
(5)群體和個體的統一性
教師的勞動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上,在一定的目標上,都具有很強的個體性特點。教師的勞動從勞動手段角度講主要是以個體勞動的形式進行的。同時,教師的勞動成果又是集體勞動和多方面影響的結果。教師的個體勞動最終都要融匯於教師的集體勞動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師的群體勞動。
教師勞動的群體和個體統一性,要求教師要協調好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綜合環境,特別是處理好自身與教師群體的關系,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修養和業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