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知道中國近代數學家的簡介和成就
自學成材的天才數學家,中國近代數學的開創人!!
在眾多數學家裡華羅庚無疑是天分最為突出的一位!!
華羅庚通過自學而成為世界級的數學家,他是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廣泛數學領域的中都作出卓越貢獻。在這些數學領域他或是創始人或是開拓者!
從某種意義上他也是位傳奇數學家,一生最高文憑是初中,早年在美國取得巨大成就後,聞知新中國成立後,發出"粱園隨好,非久居之處"呼籲在國外的科學家學成回去報效祖國,跟他同時代在聞訊回國的科學家,許多都為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最著名的有:
dan之父錢學森:為中國火箭,dan做出貢獻
兩彈元勛鄧稼先:為中國創立了\yuanzi dan qing dan等;
回國後華羅庚開創了中國的近代數學,並建立了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培養了大批數學家如陳景潤,王元等號稱華學派,後來致力於應用數學,將數學應用於工業生產,推廣"優選法"和"統籌法"!
由於華羅庚的重大貢獻,有許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華引理、華不等式、華運算元與華方法。
另外華羅庚還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
中國最著名的五大數學家2:
2.陳省身
現代微分幾何的開拓者,曾獲數學界終身成就獎----沃爾夫獎!
他對整體微分幾何的卓越貢獻,影響著半個多世紀的數學發展。
他創辦主持的三大數學研究所,造就了一批承前啟後的數學家。
在微分幾何領域有諸多貢獻,如以他命名的"陳空間","陳示性類","陳纖維從"
一位數學家說道「陳省身就是現代微分幾何。」這也許是對他的最好評價!!
中國最著名的五大數學家3:
3.蘇步青
世界著名微分幾何學家,射影微分幾何學派的開拓者
早年對對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做出了貢獻,
四、五十年代開始研究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
60年代又研究高維空間共軛網理論
70年代以來在中國開創了新的研究方向——計算幾何!!
為中國數學走向現代化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最著名的五大數學家4:
4.陳景潤
華羅庚的學生!數論學家,歌德巴赫猜想專家!
離解決歌德巴赫猜想即"1+1"問題,最近的人,證明了"1+2"
陳是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那就是歌德巴赫猜想,他也一直只專注於這個領域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陳為世人所知是由於報告文學家徐遲的<<歌德巴赫猜想>>報告文學,當年很多人熱血學子因為這篇文章而走上數學道路!!
趨今為止,歌德巴赫猜想依然是世界級難題!!!眾多數學家認為用現有數學理論系統無法解決這一問題,除非出現新的數學觀念,新的數學理論系統!!!
注:
"1+1":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能分成兩個素數之和.
"1+2":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數之和,其中一個是素數,另一個或者是素數,或者是兩個素數的乘積。這是目前陳景潤證明得到的距歌德巴赫猜"1+1"最近的結果!
數學家證明歌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也是非常有趣的,人們是從"m+n"去逼近"1+1"的,"m+n"即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為素因子不超過m個與素因子不超過n個的兩個數之和。
當時各國數學家不斷努力,最終解決了"3+3","2+3","1+3",在這一逼近過程中,在華羅庚帶領下也寫下了許多中國數學家名字如王元,潘承桐等,最終陳景潤解決了"1+2"!!
中國最著名的五大數學家5:
5.丘成桐
陳省身的學生,因解決微分幾何的許多重大難題而獲得數學界菲爾獎!
丘成桐的第一項重要研究成果是解決了微分幾何的著名難題—卡拉比猜想,從此名聲鵲起。他把微分方程應用於復變函數、代數幾何等領域取得了非凡成果,比如解決了高維閔考夫斯基問題,證明了塞凡利猜想等。這一系列的出色工作終於使他成為菲爾茲獎得主。
❷ CS的創始人是那個
不是啦是一些大學生首先是VALAVE推出半條命大受歡迎,一些大學生把半條命改掉上傳在網上結果一發不可收拾立刻火了就是CS啦之後VALAVE把他們版權買過來然後自己開始更新從1.0到1.6在道現在的CS起源!!!
❸ 信用卡的發明者是誰
第一張信用卡發行於20世紀20年代。幾家美國石油公司想出了一個主意,即發行一種卡,允許顧客憑卡購買汽油並且以後付賬。那是一種簡單而實在的想法,但在後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流行起來。另一種早期信用卡是「就餐者俱樂部」的卡,1950年由紐約的拉爾夫·施內德爾發行。這種卡允許俱樂部成員在27家紐約餐館就餐。 一開始,這些信用卡只能在極少數的消費場所使用。但施內德爾很快便有了將卡的有效性擴大到零售商店以及批發商行的念頭。不久,就有人設計出了幾乎在任何地方都有效的「通用」卡。1958年,第一張銀行卡———美洲銀行的「邦加美利卡」被採用了。
❹ 有哪些好的介紹偉大科學家的視頻啊,共享下吧,謝謝,謝謝謝謝謝謝
尼古拉特斯拉
也許剛剛看到這個名字時你會感到很奇怪,奇怪有如此的陌生,竟然到聞所未聞,這也是對 尼古拉特斯拉 本人極致滑稽的悲哀。我也和許多慢慢了解到他的人一樣帶著滿腔的憤憤不平,當今的人們需要記住他這位近代最偉大的科學巨匠 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他的名字你絕對聽過,你只需要回憶,高中物理電磁的單位不就是 特斯拉 。對你猜對了就是他。這只是特斯拉一生發明創造的冰山一角,他的科學成果影響著當今世界許多領域最先進的科學方向。他在那個年代的一些科學成果當今科學都無法達到。更多在下面我空間里
但是為什麼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生前造打壓死後被埋名。
http://user.qzone.qq.com/122367221/blog/1248184494
❺ 在遠古時代就已經發明了計算機了嗎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見:http://..com/link?url=vymFHK9SeYIb2cnRhNN_fZsmHZNcBia8G--vEJkZaEz7R3o28pEWe3O_
❻ 奶茶是誰發明的
奶茶的發明者,由於年代久遠,已無法考證,只知道,奶茶的發源地為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是游牧民族的故鄉,也是奶茶的發源地,最初最正宗的就是蒙古奶茶。蒙古族主要居住在蒙古國及內蒙古自治區及其毗鄰的一些省、區,蒙古族牧民以食牛、羊肉及奶製品為主,糧、菜為輔。
蒙古民族喜好磚茶之習俗,究竟源於何時,無法考證。但是,在歷史上磚茶得寵於蒙古族人民。據記載,清朝康熙時代,內地一些商人攜帶磚茶、米面、布帛雜物等到蒙古腹地,交換蒙地各種物產。
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餘雜物均以磚茶定其價值。磚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別。所謂「二四」者,即每箱可裝二十四塊磚茶,價值約三十三元(銀元),每塊磚茶重五斤半,價值一元二、三角。
(6)VE發明人擴展閱讀:
磚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飲品,喝由磚茶煮成的咸奶茶,是蒙古族人們的傳統飲茶習俗。在牧區,習慣於「一日三餐茶,一頓飯」。所以,喝咸奶茶,除了解渴外,也是補充人體營養的一種主要方法,每日清晨,主婦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鍋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
蒙古族喜歡喝熱茶,早上,他們一邊喝茶,一邊吃炒米,將剩餘的茶放在微火上暖著,以便隨時取飲。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是不可缺少的。
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熱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噴噴的奶茶,表示對客人的真誠歡迎。若客人光臨家中而不斟茶將被視為草原上最不禮之行為。
❼ ve霜。保濕葯。可以長期用嗎
正確答案:我有既簡潔有好用的方法讓我迅速消除那個.那個.那個.那個.那個.那個.那個.那個.那個.那個.那個.可惡的豆豆哇!聽我的沒錯! 為什麼長豆豆,豆豆為什麼長在這里,這很重要,知道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葯,內調才索王道,等長出來再去補救就晚了 額頭 代表心火旺、血液循環有問題,可能是過於勞心傷神。這類的人脾氣較不好,應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睡眠充足,並多喝水。可以服用「導赤散」以瀉心火。 鼻子 如果長在鼻樑,代表脊椎骨可能出現問題;如果是長在鼻頭處,可能是胃火大、消化系統異常;若在鼻頭兩側,就可能跟卵巢機能或生殖系統有關。可以服用「枇杷清肺飲」合「黃連解毒湯」以清熱燥濕潤肺。 下巴 表示腎功能受損或內分泌系統失調。女生容易在下巴周圍長痘痘的可能是月事不順所引起的。可以服用「知柏地黃丸」以滋腎陰清虛熱。 左邊臉頰 可能是肝功能不順暢,如肝臟的分泌、解毒或造血等功能出了狀況。可以適當地服用「龍膽瀉肝丸」以瀉肝火 右邊臉頰 可能是肺部功能失常。可以服用「枇杷清肺飲」以瀉肺熱。 針對不同部位的痘痘進行相應的內部調理,就可以達到「以內養外」的目的。 去豆的產品有很多,概括一句「因人而異」! 網上有很多對各種產品的使用感受,我覺得我轉過來也是一堆字,大家要想看可以去SOHU論壇看看,那裡比較火。 我用的東東不是很多,也很犯愁臉上的「病症」! 我以前是混合型皮膚。t字區毛孔粗大.有黑頭.並且間斷性痘痘! 現在膚質有點中型偏干。下巴偶爾會起幾個痘。但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痘印。 介紹一下我用過的東東吧! 1.最最早就是小護士沒有感覺的說!! 2.然後同學送的莎拉娜一樣沒有感覺!(不知道為什麼當年很流行?) 後來大學買了一套雅芳的凈碧系列! 這個要說一下。雅芳產品很一般。我用的一套有洗面奶。爽膚水。調理面膜.還有露和一管什麼霜很久忘了名字。 總體印象:很喜歡這個去痘洗面奶(20多)就是因為這個洗面奶我臉上有了變化。痘痘沒了有將近半年皮膚很好。但是由混合變成了中性!以前t區很油現在有些干 我以前是天天臉上.額頭.臉頰.鼻子都會那麼幾個痘痘不多不少剛好夠顯眼的 後來用了雅芳這套.最大改變就是除了下巴上偶爾起幾個其他地方都不起.(我內分泌失調所以每次月經前都會起兩個.一般是下巴.所以留下了印比較郁悶) 評價這個洗面奶很乾味道不好.所以我皮膚後來比較干哈!他的水很膩的感覺!其它不用說了不好!但是能解決我的一部分問題我還是很感謝和懷念的!後來買過她家的中草葯的洗面奶味道一樣不好.效果也沒有這個好啦! 簡單說一下這個系列的一個調理面膜.感覺還可以把.有時候有起痘預報就會用第二天就會減輕症狀哈.有時候有點過敏用了就會消炎止癢!感覺還可以,是藍色透明的膠質! 3.滿婷的洗面奶呵呵.沒有用地說,現在看他家的廣告就有點難受! 4.旁氏海藻泥。這個還可以把,用了很久的說一點就比較干凈.但是我皮膚干用了更干呵呵.偶爾用了會起一個痘!所以以後不打算用了不適合我的膚質! 旁氏毛孔細致潔面凝露沒有用感覺也不好.還買了他家的保濕柔膚水.我用是感覺很油膩就送人了. 5.玉蘭油泡沫潔面乳感覺洗不幹凈.到是洗完很滑嫩呵呵! 接下來介紹的是李醫生: 這個產品怎麼說呢大家都知道它的暗創水和去印霜! 我用的也不多但是是我用的最久的東東! 暗瘡水不敢恭維,確實去痘了。但是會讓毛孔粗大比較刺激和刺鼻哈! 導入爽膚水不好不吸收還刺激! 用的是套裝(29多點)套裝里的去痘潔面乳感覺沒有雅芳得好呢! 不過我一直用到現在是他家的日夜保濕美白乳(打折買的一套32多)。當基礎護膚感覺還可以把。尤其是夜用的比較好!~ 至於她家的去印霜同學用過沒有作用! 總結:東西不好不壞。同學說他家有激素??不知道真假。所以如果是美白什麼的要麼就一直依賴著用不用了就有問題好像是會皮膚發黃(都是聽同學說的) 我覺得又那麼一點。剛開始用還可以後來用就沒有大改變而且不用了就會差一些。 去頑固痘痘和粉刺的方法!已身試法! 是用整條的干海帶,用水發開,洗凈,剪成合適大小貼在洗干凈的臉上,十幾分鍾後取下再把臉洗干凈就可以了。 我用時是把海帶剪好後再對半分開,我用了十幾天了吧,現在痘痘基本上都不見了,只有一點點的印還在,在使用過程中發現一個意外驚喜,每次用完海帶面膜之後,皮膚都會細膩白凈許多。 面膜篇: 如果你跟我一樣屁顛恰巧買了個料理機或者榨汁機,那下面幾款就更是會幫上你的大忙啦~ .綠豆牛奶面膜:把綠豆粉和牛奶混合,然後敷臉,就這么簡單了,偶自己發明的去痘方法,清熱解毒嘛,偶不僅超級懶,而且超級貪吃,尤愛川菜和海鮮,往往饕餮完了就是雨打沙灘萬點坑,有了這款面膜就不用怕了,而且對痘印祛除有很大幫助哦 (料理機可以打綠豆粉,好象外面也有賣綠豆粉的),偶怕清洗麻煩,所以都是把面膜紙弄濕敷在臉上然後再塗,15分鍾後把面膜拿下水沖一下就可了。 .牛奶米粉面膜:嘻嘻,和綠豆粉牛奶面膜製作方法一樣,不羅嗦了,美白去痘印效果更好,而且比麵粉好清理多啦 蜂蜜番茄祛斑治痤瘡:先將番茄壓爛取汁,加入適量蜂蜜和少許麵粉調成膏狀,塗於面部保持20-30分鍾,具有使皮膚滋潤、白嫩、柔軟的作用,長期使用還具有祛斑除皺和治療皮膚痤瘡等功能。 以上的種種都不錯,不過不要用的過勤了,那樣會讓角質變厚的,一周兩次就可以了。 周期護理:每周至少做一次補水面膜,或者清潔面膜,或者去皮.情況依個人而定 ,我覺得愛化妝的MM一周一次裸妝比較好,讓毛孔透透氣 聽別人說的1:4調和白醋和水 早晚洗臉豆印可以消 我就先在背上試了 效果還行啊~~淡了很多 就又在臉上用 臉上用效果真好!!! 現在也不用洗面奶 覺得不如這個好用 最近臉上洗的有點開裂(天氣乾燥,也不喜歡用山么塗) 昨天晚上就用溫水泡白醋來槎~~~~ 搓出很多皮皮 ~~~~今天很多人好所我臉上的豆印消了很多~~好象一些坑坑也平了 大家不信可以先在局部試試 1,2天你自己照鏡子就發現真的不一樣了。 除痘印(痤瘡疤痕)最好的方法是:1.用茶葉水(熱的)塗在痘印處.2.每天早晨用溫水洗臉,裡面加一些白醋。3.多喝水(每天至少8杯),多吃蔬菜水果,吃維生素(如果覺得維生素VA,VC,VE等等分開買很麻煩的話,建議可以吃21金維它PS;個人認為,茶水最好用綠茶水,因為綠茶有消炎的作用。有DD的MM可以用綠茶水當爽膚水用,對DD很有效果呢!VA可以促進皮膚修復,增加彈性,VC,可以美白,說不定還可以淡化豆印呢。VE,可以防止氧化。 內調:早上起來空腹喝一杯蜂蜜水,然後早晚吃皮膚血毒丸.是同仁堂出的,很便 宜才五六塊錢一瓶.注意,配喝蜂蜜水效果才大啊!我吃了兩瓶了,很有效果豆印也沒那麼明顯了. 食療去痘印 常喝這個粥對去痘印挺有效果的,偶喝了一段時間了,感覺不錯,而且用料也不復雜,拿來給大家分享^_^ 原料: 薏米50克,百合15克,蜂蜜適量。 製法: 將薏米、百合洗凈,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至薏米熱爛,加入蜂蜜調勻,出鍋即成。 特點: 甜香,熱糯,略有清香味。 功效: 薏米即薏苡仁。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B1、氨基酸及薏苡仁脂、意苡仁素等。其味甘、淡,性涼。其葯用功效為利水滲濕,祛風濕,清熱排膿,健脾止瀉。 百合含水仙鹼等多種生物鹼,並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l、維生素B2、維生素C及鈣、磷、鐵等。味甘、微苫,性微寒,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效,對癰腫、濕瘡有治療效果。
❽ 微閃創始人做Ve shine木瓜果酒的目標是什麼
目前市場上女性喝酒以紅酒為多,紅酒大部分口感較澀。難以下咽,但又沒有比紅酒更好的選擇,這是很多女性喝紅酒的痛點, 她想把家鄉的醇釀低度酒分享給更多健康飲酒的人群。這是她一直以來的追求。
❾ 誰發明的互聯網
50年代
1957
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作為響應,美國國防部(DoD)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開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
60年代
1961
MIT的Leonard Kleinrock發表"Information Flow in Large Communication Nets",(7月)
第一篇有關包交換(PS)的論文。
1962
MIT的J.C.R. Licklider和W. Clark發表"On-Line Man Computer Communication",(8月)
包含有分布式社交行為的全球網路概念。
1964
RAND公司的Paul Baran發表"On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包交換網路;不存在出口。
1965
ARPA資助進行"分時計算機系統的合作網路"研究。
MIT林肯實驗室的TX-2計算機與位於加州聖莫尼卡的系統開發公司的Q-32計算機通過1200bps的電話專線直接連接(沒有使用包交換)。隨後APRA又將數據設備公司(DEC)的計算機加入其中,組成了"實驗網路"。
1966
MIT的Lawrence G. Roberts發表"Towards a Cooperative Network of Time-Shared Computers",(10月)
第一個ARPANET計劃。
1967
在美國密西根州Ann Arbor召開的ARPA IPTO PI會議上,Larry Roberts組織了有關ARPANET設計方案的討論。(4月)
在田納西州Gatlinburg召開ACM操作原則專題研討會。(10月)
Lawrence G. Roberts發表第一篇關於ARPANET設計的論文"Multiple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computer Communication"。
三個獨立的包交換網路(RAND、NPL、ARPA)開發人員的第一次會議。
位於英國Middlesex的國家物理實驗室(NDL)在D. W. Davies的主持下開發了國家物理實驗室數據網路,D. W. Davies
是首先使用"包"(packet)這個術語的人。NDL網路是一個包交換的實驗網路,它使用了768kpbs的通信線路。
1968
向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演示包交換網路。
8月遞交有關ARPANET的建議書,9月受到回應。
10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獲得建立網路測量中心的合同。
Bolt Beranek and Newman、Inc.公司(BBN)獲得建立介面消息處理機(IMP)中的包交換部分的合同。
美國參議員Edward Kennedy向BBN公司發出祝賀電報,祝賀他們從ARPA處獲得百萬美圓的合同來建造 "Interfaith"(他的筆誤,應為"Interface"介面)消息處理機,並感謝他們的努力。
以Steve Crocker為首的鬆散組織,網路工作組(NWG),開始開發用於APRANET通信的主機一級的協議。
1969
美國國防部委託開發ARPANET,進行聯網的研究。
使用BBN公司開發的介面消息處理器IMP建立節點(配有12K存儲器的Honeywell DDP-516小型計算機);AT&T公司提供速率為50kpbs的通信線路。
節點1:UCLA(8月30日,9月2日接入)
功能:網路測量中心
主機、操作系統:SDS SIGMA 7、SEX
節點2:斯坦福研究院(SRI)(10月1日)
功能:網路信息中心(NIC)
主機、操作系統:SDS940、Genie
Doug Engelbart有關"Augmentation of Human Intellect"的計劃
節點3: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11月1日)
功能:Culler-Fried互動式數學
主機、操作系統:IBM 360/75、OS/MVT
節點4:Utah大學(12月)
功能:圖形處理
主機、操作系統:DEC PDP-10、Tenex
由Steve Crocker編寫的第一份RFC文件"Host Software"(4月7日)。
REC 4:Network Timetable
UCLA的Charley Kline試圖登錄到SRI上,發出了第一個數據包,他的第一次嘗試在鍵入LOGIN的G的時候引起了系統的崩潰。(10月20日或者29日,需查實)
密西根州的密西根大學和懷俄明州立大學為他們的學生、教師及校友建立了基於X.25的Merit網路。
70年代
1970
第一份有關最初的ARPANET主機-主機間通信協議的出版物:C.S. Carr、S. Crocker和V.G. Cerf的 "HOST - HOS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in the ARPA Network",發表於AFIPS的SJCC會議論文集上。
AFIPS的第一篇有關ARPANET的報告:"Computer Network Development to Achieve Resource Sharing"(3月)
夏威夷大學的Norman Abrahamson開發的第一個包交換無線網路ALOHAnet開始運行(7月)。
1972年與ARPANET相連。
ARPANET的主機開始使用第一個主機-主機間協議,網路控制協議(NCP)。
AT&T在UCLA和BBN之間建成了第一個跨國家連接的56kbps的通信線路。這條線路後來被BBN和RAND間的另一條線路取代。第二條線路連接MIT和Utah大學。
1971
ARPANET上連接了15個節點(23台主機):UCLA、SRI、UCSB、Univ of Utah、BBN、MIT、RAND、SDC、Harvard、Lincoln Lab、Stanford、UIU(C)、CWRU、CMU、NASA/Ames。
BBN開始使用更便宜的Honeywell 316來構造IMP。但由於IMP有隻能連接4台主機的限制,BBN開始研究能支持64台主機的終端型IMP(TIP)。(9月)
BBN的Ray Tomlinson發明了通過分布式網路發送消息的email程序。最初的程序由兩部分構成:同一機器內部的email程序(SENDMSG)和一個實驗性的文件傳輸程序(CPYNET)。
1972
BBN的Ray Tomlinson為ARPANET修改了email程序,這個程序變得非常熱門。Tomlinson的33型電傳打字機選用"@"作為代表"在"的含義的標點符號(3月)
Larry Roberts寫出了第一個email管理程序(RD),可以將信件列表、有選擇地閱讀、轉存文件、轉發和回復。(7月)
由Bob Kahn組織的計算機通信國際會議(ICCC)在華盛頓特區的Hilton飯店召開,會上演示了由40台計算機和終端介面處理機(TIP)組成的ARPANET。(10月)
在ICCC大會期間,精神科病人PARRY(在Stanford)與醫生(在BBN)第一次使用計算機-計算機間聊天的形式討論了病情。
ICCC大會認為高級聯網技術需要進一步共同合作,導致在10月成立了國際網路工作組(INWG),Vinton Cerf被指定擔任第一屆主席。到了1974年,INWG成為IFIP的6.1工作組。
Louis Pouzin領導建立法國自己的ARPANET-CYCLADES。
RFC 318:Telnet specification
1973
ARPANET首次進行國際聯網:倫敦大學(英國)和NORSAR(挪威)。
Harvard大學Bob Metcalfe的博士論文首先提出了乙太網的概念。他的概念在Xerox公司的PARC的Alto計算機上進行了測試,第一個乙太網叫做Alto Aloha System(5月)。
Bob Kahn提出了建立Internet的問題,並開始在ARPA進行網路互連的研究。3月,Vinton Cerf在舊金山一個飯店的大堂里,將網關體系結構的草圖畫在一個信封的背面。
9月,在英國伯明翰的Sussex大學召開的INWG會議上Cerf和Kahn提出了Internet的基本概念。
RFC 454:File Transfer specification
網路聲音協議(NVP)規范(RFC 741)及其實現使通過ARPAnet上召開會議通知成為可能。
SRI(NIC)在3月開始出版ARPANET新聞;據估計ARPANET用戶有2000人。
ARPA研究顯示在ARPANET的通信量中email佔了75%。
聖誕節死鎖 -- Harvard的IMP硬體故障導致它向所有的ARPANET節點發出了長度為0的廣播信息,造成所有其他的IMP都將它們的通信轉向Harvard。(12月25日)
RFC 527: ARPAWOCKY
RFC 602: The Stockings Were Hung by the Chimney with Care
1974
Vinton Cerf和Bob Kahn發表了論文"A Protocol for Packet Network Interconnection",文中對TCP協議的設計作了詳細的描述。[IEEE Trans Comm]
BBN開始提供ARPANET上第一個公共包數據服務Telenet(ARPANET的一個商業版本)。
1975
DCA(現在是DISA)接管Internet的運行管理。
Steve Walker建立ARPANET第一個郵件抄送表(mailing list)MsgGroup,因為最初該表不是自動管理的,Einar Stefferud很快接受成為它的管理者。一個有關科幻小說的抄送表SF-Lovers成為早期最受歡迎的非官方抄送表。
John Vittal開發研製了全功能email程序MSG,它具有郵件回復、轉發、歸檔功能。
跨越兩大洋的人造衛星連接(連接夏威夷和英國),第一次通過它進行的TCP測試是Stanford、BBN和UCL進行的。
SAIL的Raphael Finkel編寫的"Jargon File"第一次發布。
John Brunner出版科幻小說"The Shockwave Rider"。
1976
2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Malvern的皇家信號與雷達研究院(RSRE)發出一封電子郵件。
AT&T的Bell實驗室開發了UUCP(Unix到Unix文件拷貝),並於第二年同UNIX一同發行。
開發出多處理器多匯流排IMP。
1977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Wisconsin)的Larry Landweber開發了THEORYNET,為超過100名計算機科學家提供電子郵件服務(使用他們自己開發的基於TELENET的email系統)。
RFC 733:Mail specification
Tymshare公司發表Tymnet。
7月,舉行了運行Internet協議的ARPANET/舊金山灣無線包交換網/大西洋SANNET演示會,演示會採用了BBN提供的網關。
1978
TCP分解成TCP和IP兩個協議。(3月)
RFC 748:TELNET RANDOMLY-LOSE Option
1979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DARPA、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以及許多其他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召開會議,計劃建立一個連接各學校計算機系的網路(會議由Larry Landweber組織)。
Tom Truscott和Steve Bellovin使用UUCP協議建立了連接Duke大學和UNC的USENET,最初USENET只包括net.新聞組。
Essex大學的Richard Bartle和Roy Trubshaw開發了第一個多人參與的游戲MUD,它被稱做MUD1。
ARPA建立了Internet結構控制委員會(ICCB)。
在DARPA的資助下開始進行無線包交換網(PRNET)的實驗,它主要用於汽車之間的通信。ARPANET通過SRI進行連接。
4月12日,Kevin MacKenzie向MsgGroup發出email,建議在email的枯燥單調文字中加入一些表情符號,比如-)表示伸出舌頭。他的建議多次引起爭論,最後被廣泛應用。
80年代
1980
10月27日,由於一種狀態信息病毒出人意料的自我繁殖,ARPANET完全停止運行。
BBN的第一部基於C/30的IMP。
1981
BITNET,"Because It』s Time NETwork"。
首先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建立的合作網路,連接的第一個節點是耶魯大學。
根據同IBM系統一道提供的免費NJE協議,最初名字縮寫中的"T"代表的是"There"而不是"Time"。
提供電子郵件服務、建立了電子論壇伺服器來傳播信息,還提供文件傳輸服務。
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啟動資金,Univ of Delaware、Pure Univ、Univ of Wisconsin、RAND公司和BBN的計算機科學家們合作建立了CSNET(計算機科學網路),為那些不能與ARPANET連接的科學家提供網路服務(主要是電子郵件服務)。CSNET後來又被稱為計算機與科學網路。
基於C/30的IMP在網路中佔主導地位;SAC的第一部急於C/30的TIP。
法國Telecom公司在法國全境部署Minitel(Teletel)網。
Vernor Vinge出版小說"True Names"。
RFC 801: NCP/TCP Transition Plan
1982
挪威採用TCP/IP協議,經SANNET接入Internet;UCL也以同樣的方式接入。
DCA和ARPA為ARPANET制定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網際協議(IP),作為一組協議,通常稱為TCP/IP協議。
由此第一次引出了關於互連網路的定義,即將"internet"定義為使用TCP/IP連接起來的一組網路; "Internet"則是通**過TCP/IP協議連接起來的"internet"。
美國國防部(DoD)宣布將TCP/IP協議作為DoD標准網路協議。
EUUG建立EUnet(歐洲Unix網),提供email和USENET服務。
最初連接的國家有荷蘭、丹麥、瑞典和英國。
外部網關協議(EGP,RFC 827),EGP用於網路間的網關。
1983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開發了名字伺服器,這樣,用戶不需要了解到另一個節點的確切路徑就可以與其進行通信。
ARPANET從NCP協議切換為TCP/IP協議。(1月1日)
不再使用Honeywell或者多匯流排(Pluribus)IMP,TIP被TAC(terminal access controller,終端訪問控制機)代替。
Stuttgart和韓國上網。
年初歐洲開始建立運動信息網(MINET),9月接入Internet。
CSNET與ARPANET的網關開始啟用。
ARPANET分成ARPANET和MILNET兩部分,後者並入1982年建立的國防數據網。現存113個節點中的68個進入MILNET。
開始出現工作站,它們大多使用包含有IP網路協議的Berkeley Unix(4.2 BSD)操作系統。
連網需求從每個節點單獨的大型分時計算機系統與Internet相連轉為將一個區域網絡與Internet相連。
建立Internet行動委員會(IAB),取代了ICCB。
EARN(歐洲科學研究網)建立,它同BITNET非常相似,使用IBM公司贊助的網關硬體。
Tom Jennings建立Fidonet。
1984
引入名字伺服器系統(DNS)。
主機數超過1,000。
使用UUCP協議的JUNET(日本Unix網)建成。
英國使用Coloured Book協議建成JANET(聯合學術網),就是以前的SERCnet。
USENET建立人工管理新聞組。
William Gibson完成Neuromancer。
加拿大開始用一年的時間將大學連網的努力。從多倫多向Ithaca連接,NetNorth Network連入BITNET。
Kremvax的消息宣布蘇聯連入USENET。
1985
全球電子連接(WELL)開始提供服務。
原由DCA和SRI負責的DNS根域名管理的職責移交給USC的信息科學學院(ISI),負責進行DNS NIC的注冊管理。
3月15日Symbolics.com成為第一個登記的域名。最初的其他幾個域名是:cmu.e、pure.e、rice.e、ucla.e(4月);css.gov(6月);mitre.org、.uk(7月)。
加拿大橫跨東西海岸的鐵路鋪設用了100年的時間,而從開始到最後一個加拿大的大學連入NetNorth只用了1年的時間。
RFC 968:』Twas the Night Before Start-up
1986
NSFnet建成(主幹網速率為56K bps)。
NSF在美國建立了五個超級計算中心,為所有用戶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Princeton的JVNC,Pittsburgh的PSC,UCSD的SDSC,UIUC的NCSA,Cornell的Theory Center)
這掀起了一個與Internet連接的高潮,尤其是各大學。
NSF資助的SDSCNET、JVNCNET、SURANET、NYSERNET開始運營。
IAB成立Internet工程特別工作(IETF)和Internet研究特別工作組。IETF第一次會議1月在San Diego的Linkabit召開。
在公共計算協會(SoPAC)的贊助下,7月16日第一次Freenet會議上網召開(Cleveland)。Freenet後續議程的管理由1989年國家公共遠程計算網路(NPTN)負責管理。
為提高USENET新聞在TCP/IP網路上的傳輸效率,制定了網路新聞傳輸協議(NNTP)。
為使非IP網路擁有域地址,Craig Partridge開發了郵件交換器(MX)記錄。
USENET更名,它的人工管理新聞組1987年更名。
使用高速連接線路的BARRNET(海灣地區研究網路)建成並與1987年開始運營。
AT&T公司在新澤西州的Newark和紐約州的White Plains之間的傳輸光纖線路中斷,導致新英格蘭州州與Internet的連接中斷。新英格蘭州的7條ARPANET主幹網都連在一起,它們在12月12日東部時間1:11到12:11間停止運行。
1987
NSF簽定合作協議,將NSFnet主幹網的管理權移交給Merit網路公司(IBM公司和MCI公司又同Merit公司簽定協議,三家共同參與管理)。IBM公司、MCI公司、Merit公司後來聯合成立了ANS。
在Usenix基金的支持下建立了UUNET,提供商業的UUCP服務和USENET服務。最初的UUNET實驗由Rick Adams和Mike O』Dell完成。
3月,第一屆TCP/IP Interoperability會議召開。1988年會議改名為INTEROP。
在德國和中國間採用CSNET協議建立了email連接,9月20日從中國發出了第一封信。
第1000份RFC文件:"Request For Comments reference guide"。
主機數超過10,000。
BITNET的主機數超過1,000。
1988
11月2日 - Internet蠕蟲在Internet上蔓延,全部60,000個節點中的大約6,000個節點受到影響。
莫立斯蠕蟲事件促使DARPA建立了CERT(計算機危機快速反應小組)以應付此類事件。蠕蟲是CERT年內受到咨詢的唯一的一件事情。
美國國防部採納OSI協議,將TCP/IP作為過渡。美國的政府OSI大綱(GOSIP)公布了美國政府部門采購的產品所必須支持的一組協議。
在沒有使用聯邦基金的情況下建立了Los Nettos網路,網路由當地的一些機構(包括Caltech、TIS、UCLA、USC、ISI)支持。
NSFNET主幹網速率升級到T1(1.544M bps)。
在Susan Estrada資助下建立了CERFnet(加里福尼亞教育與研究聯合網)。
12月以Jon Postel為首的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IANA)成立。Postel多年來還是REC文件編輯和美國域名注冊管理者。
Jarkko Oikarinen開發了Internet網上聊天(IRC)。
加拿大的地區網路第一次連入NSFNET:ONet通過Cornell、RISQ通過Princeton、BCnet通過華盛頓大學。
FidoNet連入Internet,可以交換email和網路新聞。
1988年夏季在Stanford和BBN間建立了第一個多址傳送通道。
連入NSFNET的國家: 加拿大(CA)、丹麥(DK)、芬蘭(FI)、法國(FR)、冰島(IC)、挪威(NO)、瑞典(SE)。
1989
主機數超過100,000。
歐洲提供Internet服務的公司建立了RIPE(Reseaux IP Europeens),為泛歐洲的IP網路提供管理和技術上的支持。
商業電子郵件系統第一次同Internet進行郵件接力傳遞:MCI郵遞公司通過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CNRI)、 *Compuserv通過Ohio大學進行郵件交換。
CSNET並入BITNET,成立了研究與教育合作網(CREN)。(8月)
AARNET - 澳大利亞科學研究網 - 由AVCC和CSIRO建立,並於第二年年開始提供服務。
Clifford Stoll完成了"布穀鳥的蛋"一書,講述了關於德國的一個密碼破譯小組通過網路入侵到美國的多台計算機設施中的真實故事。
UCLA資助Act One研討會,以慶祝ARPANET建成20周年和它的功成身退。(8月)
RFC 1121: Act One - The Poems
RFC 1097: TELNET SUBLIMINAL-MESSAGE Option
連入NSFNET的國家:澳大利亞(AU)、德國(DE)、以色列(IL)、義大利(IT)、日本(JP)、墨西哥(MX)、荷蘭(NL)、紐西蘭(NZ)、波多黎哥(PR)、英國(UK)。
90年代
1990
ARPANET停止運營。 Mitch Kapor組建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EFF)。 McGill大學的Peter Deutsch,Alan Emtage和Bill Heelan發布了archie。 Peter Scott(Saskatchewan大學)發布了Hytelnet。 世界在線(world.std.com)成為第一個Internet電話撥號接入服務提供商。 ISO開發環境(ISODE)為DoD提供了向OSI協議轉移的手段。ISODE軟體允許在TCP/IP協議環境下運行OSI應用程序。(:gck:) 加拿大10個地區性的網路組成了CA$*$net,作為加拿大的國家主幹網與NSFNET直接相連。(:ec1:) 第一台遠程操作的機器,John Romkey的Internet烤麵包機(通過SNMP協議對它進行控制),接入Internet,並在Interop會議上初次亮相。圖片:Internode、Invisible。 RFC 1149: A Standar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P Datagrams on Avian Carriers RFC 1178: Choosing a Name for Your Computer 連入NSFNET的國家:阿根廷(AR)、奧地利(AT)、比利時(BE)、巴西(BR)、智利(CL)、希臘(GR)、印度(IN)、愛爾蘭(IE)、韓國(KR)、西班牙(ES)、瑞士(CH)。
1991
General Atomics(CERFnet),Performance Systems International,Inc.(PSInet )和UUNET Technologies,Inc.(AlterNet)在NSF解除了Internet商業應用的限制後聯合組建Commercial Internet eXchange Association,Inc.(CIX)公司。(3月) Thinking Machines公司發布由Brewster Kahle發明的廣域消息伺服器(WAIS)。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Paul Lindner和Mark P. McCahill發布Gopher。 CERN發布World-Wide Web (WWW),開發者為 Tim Berners-Lee。(:pb1:) Philip Zimmerman發布PGP(Pretty Good Privacy)。(:ad1:) 根據美國高性能計算條例(Gore 1),建立了國家研究與教育網(NREN)。 NSFNET主幹網速率升級到T3(44.736M bps)。 NSFNET的通信量達到10^12位元組/月和10^10包/月。 DISA與Government Systems Inc簽定合同,在5月由後者接替SRI成為美國國防數據網的NIC。 JANET IP服務(JIPS)開始運營,標志著英國學術網所使用的軟體從Coloured Book轉向TCP/IP。IP協議最初是在X.25協議內部轉換的。(:gst:) RFC 1216: Gigabit Network Economics and Paradigm Shifts RFC 1217: Memo from the Consortium for Slow Commotion Research (CSCR) 連入NSFNET的國家和地區:克羅埃西亞(HR)、捷克共和國(CZ)、中國香港(HK)、匈牙利(HU)、波蘭(PL)、葡萄牙(PT)、新加坡(SG)、南非(ZA)、中國台灣(TW)、突尼西亞(TN)。
1992
Internet協會(ISOC)成立。(1月) IAB更名為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並成為Internet協會的一部分。 主機數超過1,000,000。 第一次進行MBONE音頻廣播(3月)和視頻廣播(11月)。 4月,RIPE的Network Coordination Center(NCC)建立,向歐洲的Internet用戶提供地址注冊和協調服務。(:dk1:) Nevada大學發布了gopher空間查詢工具Veronica。 世界銀行提供在線服務。 Jean Armour Polly創造術語"網路沖浪"("surfing the Internet")。(:jap:) Brendan Kehoe出版"Zen and the Art of the Internet"一書。(:jap:) Rick Gates開始提供Internet Hunt測驗。 RFC 1300: Remembrances of Things Past RFC 1313: Today』s Programming for KRFC AM 1313 - Internet Talk Radio 連入NSFNET的國家:南極洲(AQ)、喀麥隆(CM)、塞普勒斯(CY)、厄瓜多(EC)、愛沙尼亞(EE)、科威特(KW)、拉脫維亞(LV)、盧森堡(LU)、馬來西亞(MY)、斯洛伐克(SK)、斯洛維尼亞(SI)、泰國(TH)、委內瑞拉(VE)。
1993
NSF建立InterNIC,提供以下Internet服務:(:sc1:) 目錄和資料庫服務(AT&T)。 注冊服務(Network Solutions Inc.)。 信息服務(General Atomics Inc./CERFnet)。 美國白宮提供在線服務(http://www.whitehouse.gov/): 總統Bill Clinton:[email protected] 副總統Al Gore:[email protected] 新的蠕蟲在Internet上發現他們的生存空間 - 出現了WWW蠕蟲(W4),接著出現了蜘蛛、漫遊者、爬蟲和蛇等... Internet Talk Radio開始播音。(:sk2:) 聯合國提供在線服務。(:vgc:) 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條例。 Internet開始引起商業界和新聞媒體的注意。 9月,日本的InterCon International KK(IIKK)第一次提供商業Internet接入,從第二個月開始,TWICS租用IIKK的線路開始提供電話撥號上網帳號。(:tb1:) Internet颳起Mosaic旋風,WWW在Internet上的通信量的年增長率達到341,634%。gopher的年增長率是997%。 RFC 1437: The Extension of MIME Content-Types to a New Medium RFC 1438: IETF Statements of Boredom (SOBs) 連入NSFNET的國家:保加利亞(BG)、哥斯大黎加(CR)、埃及(EG)、斐濟(FJ)、迦納(GH)、關島(GU)、印度尼西亞(ID)、哈薩克(KZ)、肯亞(KE)、列支敦斯登(LI)、秘魯(PE)、羅馬尼亞(RO)、俄羅斯聯邦(RU)、土耳其(TR)、烏克蘭(UA)、阿聯酋(AE)、美國維爾京群島(VI)。
1994
慶祝ARPANET/Internet誕生25周年。 社區開始直接連入Internet(美國Mass的Lexington and Cambridge社區)。 美國參議院和美國眾議院開始提供信息服務。 購物中心上網。 第一家網上電台RT-FM開始在Las Vegas的Interop會議上播音。 美國標准與技術研究院(NIST)建議GOSIP放棄"只使用OSI協議標准"的原則,而採納TCP/IP協議。(:gck:) 美國Arizona州的Canter & Siegel法律事務所在Internet發出大量"垃圾"email廣告以推銷其綠卡業務,網路用戶憤怒地予以回應。 NSFNET的通信量達到10^13位元組/月。 通過Hut online可直接訂購比薩餅。 根據在NSFNET上傳輸的包和位元組數所佔的百分數,WWW超過telnet成為Internet上第二種最受歡迎的服務(最受歡迎的服務是文件傳輸)。 日本首相提供在線服務(http://www.kantei.go.jp/)。 英國財政大臣提供在線服務(http://www.hm-treasury.gov.uk/)。 紐西蘭總理提供在線服務(http://www.govt.nz/)。 第一家網上銀行First Virtual開始營業。 電台開始在網上提供不間斷搖滾樂廣播:Univ of NC的WXYC、Univ of KS-Lawrence的WJHK、Western WA Univ的WJHK。 RARE和EARN合並成立了歐洲科研與教育網聯盟(TERENA),它包括了38個國家、CERN及ECMWF。TERENA的目標是"推動並參與國際高性能的信息與遠程通信基礎設施的開發,為科研與教育服務"。(10月) Bill Woodcock和Jon Postel注意到在很多的網路軟體商家的文檔例子中使用domain.com這個域名,於是他們就注冊了這個域名。果然,經過分析域訪問日誌文件,他們發現有很多用戶使用例子中的"domain.com"域名來配置他們的應用軟體。 RFC 1605: SONET to Sonnet Translation RFC 1606: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Usage Of IP Version 9 RFC 1607: A VIEW FROM THE 21ST CENTURY 連入NSFNET的國家和地區:阿爾及利亞(DZ)、亞美尼亞(AM)、百慕大(BM)、布幾納法索(BF)、中國(CN)、哥倫比亞(CO)、牙買加(JM)、約旦(JO)、黎巴嫩(LB)、立陶宛(LT)、中國澳門(MO)、摩洛哥(MA)、新喀里多尼亞、尼加拉瓜(NI)、尼日(NE)、巴拿馬(PA)、菲律賓(PH)、塞內加爾(SN)、斯里蘭卡(LK)、瑞士(SZ)、烏拉圭(UY)、烏茲別克(UZ)。 按主機數目排名前10的域名:com、e、uk、gov、de、ca、mil、au、org、net
1995
NSFNET恢復成為學術網路,美國大部分的主幹網業務由互聯的網路服務提供商辦理。 NSF建立超高速主幹網服務(vBNS),連接超級計算中心:NCAR、NCSA、SDSC、CTC、PSC,新的NSFNET誕生。 香港警方為了搜捕一個計算機"黑客(hacker)",除了本地的一個Internet供應商外,關閉了所有的Internet供應商,使10,000人無法使用網路。 5月23日,Sun公司發布JAVA。 使用音頻流技術的RealAudio使在網上可以收聽到接近於真實的聲音。
❿ 最偉大的發明 英文
口語考試,《最偉大的發明》,以下的較為簡單,但是不知道你要講幾分鍾,全篇給你貼上:
=============================
Ten Great Inventions of China
=============================
In the last two centuries, new cultural discoveries have nearly rewritten history. It』s been an exciting time, full of adventure and surprises. Around every corner there are new responses to questions we had already imagined answered. And of these breakthroughs, none shines as brightly as the impact of ancient Chinese inventions on modern life. As we explore ten of the greatest inventions and innovations of Ancient China, you may be surprised at their influence on recent technology.
1. Paper. Paper, as we know it, was invented in China around the year 105. After seeing earlier attempts made from silk, bamboo sticks and animal skins, Cai Lun came up with his own idea. After mixing mulberry bark, rags, wheat stalks and other stuff, a pulp formed. This pulp was pressed into sheets and dried, becoming a crude form of paper. Paper was such an important invention that the process of making it was a jealously guarded secret. The secret was safe until the seventh century when the art spread to India.
2. The Printing Press. Before Johann Gutenberg 「invented」 the printing press in the 1440』s, China created a type of printing press between 206 B.C. and A.D. 45. It was made using stone tablets to create a 「rubbing」 of famous Buddhist and Confucian texts. Next came block printing in the Sui Dynasty. In block printing, images and words were engraved on wooden boards, smeared with ink and pressed onto sheets of paper. Later, moveable type printing presses were introced.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of Ancient Inventions, 「By A.D. 1000, paged books in the modern style had replaced scrolls – a good 450 years ahead of Gutenberg.」
3. The First Book. Due to the early advent of the printing press, China also claims the first book. In 868, almost six hundred years before the Gutenberg Bible, the earliest known book was printed. By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 China had bookstores in almost every city.
4. Paper Money. While today you』d rather carry a lot of cash instead of coin, that hasn』t always been the case. The idea of paper currency was first attempted under Emperor Han Wu-Ti (140-87 B.C.) after war had drained the treasury. He issued treasury notes, worth and in exchange for 400,000 copper coins. Instead of paper, the Emperor used the skin of the white stag. But the creature was so rare that the idea soon lost appeal. In the early 800』s, the idea revived to deter highway robbers. In 812, the government was again printing money. By the year 1023, money had an expiration date and was already plagued by inflation and counterfeiting. Nearly six hundred years later paper money headed west, first printed in Sweden in 1601.
5. The Abacus. Well before Texas Instruments, the first calculator was in the works. The abacus dates from around the year 200 B.C. It is a very advanced tool with a simple design. Wood is crafted into a rectangular frame with rods running from base to top. About 2/3』s from the base, a divider crosses the frame, known as the counting bar. On each of the rods are beads. All of the beads above the counting bar equal five. Those below equal one. The rows of rods are read from right to left. The furthest bar to the right holds the one』s place, the next holds the ten』s place, then the hundred』s, and so on. While its design may sound complex, there are some Chinese today so skilled that they can solve difficult math problems faster than someone using a calculator!
6. The Decimal System. In the West, the decimal system appeared quite recently. Its first believed instance was in a Spanish manuscript dated around 976. But, the first true example goes back much further. In China, an inscription dated from the 13th century B.C., 「547 days」 was written as 「five hundred plus four decades plus seven of days.」 The Chinese likely created the decimal system because their language depended on characters (like pictures) instead of an alphabet. Each number had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 Without the decimal system, the Chinese would have had a terrible time memorizing all of these new characters. By using units of ones, tens, hundreds, etc., the Chinese saved time and trouble.
7. The Mechanical Clock. In the year 732, a Buddhist monk and mathematician invented the first mechanical clock. He named it 「Water-Driven Spherical Bird』s-Eye-View Map of the Heavens.」 Like earlier clocks, water gave it power, but machinery cased the movement. But, after a few years, corrosion and freezing temperatures took their toll. It wasn』t until 1090, when astronomer Su Sung designed his mechanical marvel 「Cosmic Engine」, that a more dependable timepiece was made. Created for Emperor Ying Zong, this clock had a tower over 30 feet tall. It housed machinery that, among other things, caused wooden puppets to pop from one of five doors at regular intervals throughout the day. (Much like the modern idea of a Cuckoo clock.) The entire machine was powered by a giant waterwheel. This clock ran until 1126, when it was dismantled by the conquering Tartars and moved to Peking for another several years. The first clock reference in Western history was in 1335, in the church of St. Gothard in Milan.
8. The Planetarium. A planetarium is a big enclosed space that shows the stars and constellations on the inside. Orbitoscope was the name of the first projection planetarium. It was built in Basil in 1912 by Professor E. Hinderman. But, once again, China is the mother of this invention. The first planetarium is attributed to the design of an early emperor. As one source states, an astronomer named Jamaluddin created a planetarium ring the Yuan Dynasty (1271-1368), along with a perpetual calendar and other important astronomical devices.
9. The Earthquake Sensor. The earliest earthquake sensor was also an interesting piece of art. It was a bronze cylinder about 8 feet around, with 8 dragons perched above 8 open-mouthed frogs. In the mouth of each dragon rested a bronze ball. When an earthquake struck, a penlum inside the cylinder would swing. It knocked the ball from the mouth of the dragon and down into the frog』s mouth. That frog』s back was then fac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center of the quake. Chang Heng invented it in A.D. 132 (ring the Han Dynasty), almost 600 years before the first western sensor was made in France. Later, in 1939, Imamura Akitsune recreated the invention and actually proved it effective.
10. The Helicopter Rotor & Propeller. While the Ancient Chinese didn』t actually invent the helicopter, they were involved in its creation. In the 4th century A.D., they invented a toy called the 「Bamboo Dragonfly」. You』ve probably seen them as prizes at local fairs or carnivals. It was a toy top, with a base like a pencil and a small helicopter-like blade at the end. The top was wrapped with a cord. When you pulled the cord, the blade would spin around and soar into the air. This toy was studied by Sir George Cayley in 1809 and played a role in the birth of modern aviation. It wasn』t until the early 1900』s that the first helicopter took f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