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籃球是誰第一個發明的
詹姆斯·奈史密斯
【歷史】1891年12月初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市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後為春田學院),由該校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博士發明,當年的籃球規則只有13條,奈史密斯博士於1939年去世,終年78歲。
他未曾料到,由他創建的籃球項目竟然在二百多個國家流傳市面著,而且至今美國籃球還譽滿全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美軍傳入歐洲。
為了紀念奈史密斯博士發明的籃球的功績,在春田學院校園內修建了美國籃球名人館-詹姆斯·奈史密斯紀念館。
1891年,奈史密斯在 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任教。這所學校體育系主任盧瑟·古利克為貫徹冬季體育課教學大綱委託他設計一項室內集體游戲。他從當地兒童喜歡用球投向桃子筐(當地盛產桃子,各戶備有桃筐)的游戲中得到啟發,創編了籃球游戲。
起初,奈史密斯將兩只桃籃別釘在健身房內看台的欄桿上,桃籃上沿距離地面3.05米,用足球作比賽工具,向籃投擲。投球入籃得1分,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每次投球進籃後,要爬梯子將球取出再重新開始比賽。以後逐步將竹籃改為活底的鐵籃,再改為鐵圈下面掛網。人們稱這種游戲為「奈史密斯球」或「筐球」,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經過他與同事們反復商量才定名為「籃球」。
奈史密斯30歲時便發明了籃球,但籃球誕生後近半個世紀始終被人們所忽略,直到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才受到應有的尊重。75歲高齡的奈史密斯隨美國籃球隊抵達柏林,但美國籃球隊教練只負責他從美國到柏林的機票費,不承擔其在柏林的旅館費和入場券費用。而美國奧委會對此置之不理,使得這位籃球之父心情十分沉重。
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首任秘書長威廉·瓊斯則很尊重和敬佩他,不僅解決了他的旅館費用,並邀請他為奧運會首場籃球比賽開球。開球前,瓊斯向全體參賽運動員介紹了這位籃球發明者,奈史密斯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全部比賽結束後,瓊斯又安排奈史斯主持發獎儀式,並授予他一枚奧林匹克特別勛章,以表彰他發明籃球的功績。當一位德國小姑娘向他敬獻月桂冠時,奈史密斯欣喜若狂,激動得把帽子拋向天空。
奈史密斯於1939年逝世。為了永遠懷念這位籃球運動先驅,國際籃聯在1950年第1屆世界男子籃球錦標賽期間舉行的第一次中央局會議上,決定把世界男子籃球錦標賽的金杯命名為「奈史密斯杯」。
到1893年,形成近似現代的籃板、籃圈和籃網。最初的籃球比賽,對上場人數、場地大小,比賽時間均無嚴格限制。只需雙方參加比賽的人數必須相等。比賽開始,雙方隊員分別站在兩端線外,裁判員鳴哨並將球擲向球場中間,雙方跑向場內搶球,開始比賽。持球者可以抱著球跑向籃下投籃,首先達到預定分數者為勝。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條比賽規則,主要規定是不準持球跑,不準有粗野動作,不準用拳擊球,否則即判犯規連續3次犯規判負1分;比賽時間規定為上、下半時,各15分鍾;對場地大小也作了規定。上場比賽人數逐步縮減為每隊10人、9人、7人,1893年定為每隊上場5人。
Ⅱ 籃球運動是由美國什麼體育學院教師哪個發明的
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Dr. James Naismith,1861年11月6日-1939年11月28日),加拿大人,籃球運動的發明者和回第一位倡導在美答式足球運動中使用頭盔的人。他同時也是第一位籃球教練召集了5位球員組成一支球隊,是籃球運動的發明者,被譽為「籃球之父」。奈史密斯在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任教
Ⅲ 籃球是由哪國人什麼時候發明的
1891年12月,美國馬薩諸塞州,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發明
Ⅳ 美國大學里的籃球名校有哪些
1、杜克大學
杜克大學是一所位於美國北卡羅萊那州達勒姆的知名私立男女合校研究型大學。作為全美最著名的大學運動代表隊之一的杜克男籃,是歷史上獲得殊榮第四多的大學籃球隊。杜克的籃球理念是注重團隊配合,球員的籃球素質都比較高。杜克大學在NCAA就是貴族的代名詞,該校畢業的球員大都球風優雅,比如92年NBA榜眼秀雷特納、94年探花郎格蘭特-希爾、02年榜眼傑-威廉姆斯、埃爾頓-布蘭德、卡洛斯-布澤爾以及火箭球員肖恩-巴蒂爾等等。
2、喬治敦大學
喬治敦大學創建於1789年,是美國最古老的綜合性私立大學之一。它是一支始終發揮穩定的球隊,喬治敦大學雖然沒有過非常驕人的戰績。但這所大學卻為NBA培養出了幾位名人堂成員和未來的名人堂球員,他們分別是帕特里克-尤因、阿倫佐-莫寧、穆托姆博和阿倫-艾弗森。
3、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創辦於1919年,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中的第二所大學,簡稱洛加大,洛杉磯加州大學是美國享譽盛名的高等學府,在各種大學排名中均有良好成績。洛加大同時也因其學生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取得的優異成績而聞名於世。洛加大的學生參加了自1928年以來的每屆奧運會,並且獲得了包括106枚金牌在內的214 枚奧運會獎牌。洛加大是一所富有傳奇色彩的籃球名校,在現役NBA球員中,畢業於UCLA的主要有巴倫-戴維斯、阿里扎、喬丹-法瑪 、賈祖里奇以及沃特森
4、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是一所男女同校的公立研究型大學,位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教堂山。每當人們提到北卡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首先都會想到這是邁克爾-喬丹的母校。北卡之所以能聞名全美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培養出的球員讓人始終對這所名校充滿敬意和關注。除了邁克爾-喬丹之外,北卡歷史上培養出出的球星還包括文斯-卡特、傑里-斯塔克豪斯、安托萬-賈米森、「怒吼天尊」拉希德-華萊士等。
5、康涅狄格大學
康涅狄格愛斯基摩犬是一支具有「殺手」傳統的籃球名校,他們培養出的NBA球員大多都是技術精湛的超級射手,比如凱爾特人的雷-阿倫、活塞的理查德-漢密爾頓、奇才的卡隆-巴特勒和公牛的本-戈登。1988年康涅狄格大學正式從一支地區性的強隊變成了全美列強之一,1999年和2004年他們兩次獲得全國冠軍。
Ⅳ 美國十大籃球名校是什麼
NO.10:維克森林大學
來自維克森林大學的有 「強盜」博格斯,蒂姆-鄧肯,克里斯-保羅,約什-霍華德,蒂格,鄧肯還獲得了這所大學的心理學碩士學位。
NO.9:孟菲斯大學
孟菲斯猛虎隊還沒有獲得任何NCAA冠軍頭銜,但是他們培養出了便士哈達威、羅斯、埃文斯等球星。
NO.8:亞利桑那大學
亞利桑那山貓隊盛產後衛,阿里納斯、特里、畢比、伊戈達拉、理查德-傑弗森、哈登均來自於此。
NO.7:喬治城大學
這所古老的大學盛產中鋒,為NBA培養出了多位名人堂成員,他們分別是帕特里克-尤因、阿倫佐-莫寧、穆托姆博和阿倫-艾弗森,現役中的羅伊-希伯特和門羅也是來自該校。
NO.6:康涅狄格大學
康涅狄格是一支具有「殺手」傳統的籃球名校,他們培養出的NBA球員大多都是技術精湛的超級射手,比如雷-阿倫、理查德-漢密爾頓、卡隆-巴特勒和本-戈登。
NO.5: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先出了天勾賈巴爾,後出了雷吉-米勒,現在又有維斯布魯克和凱文-樂福,大鬍子戴維斯和阿里扎也是來自於UCLA。
NO.4:肯塔基大學
畢業於肯塔基大學的NBA球星非常之多,光現役就有沃爾、考辛斯、安東尼-戴維斯、隆多四大猛將。
NO.3:堪薩斯大學
堪薩斯是美國籃球的鼻祖,歷史上最著名的球員就是「籃球皇帝」張伯倫,畢業於堪薩斯大學的主要還有皮爾斯、古登、辛里奇、拉弗倫茨等。
NO.2:杜克大學
杜克大學是NCAA傳統豪強,夢之隊K教練就是來自杜克大學的主教練,在他手下培養了無數籃球明星,格蘭特-希爾、布蘭德、巴蒂爾、布澤爾、歐文等人皆出於此。
NO.1:北卡大學
只需兩個名字就足以使北卡大學在籃球史名垂千史,他們就是邁克爾-喬丹和文斯-卡特,此外,北卡出過斯塔克豪斯、賈米森、拉希德-華萊士、哈里斯-巴恩斯等球星。
Ⅵ 籃球是誰發明的在什麼時候他是哪個國家的
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市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後為春田學院),由該校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博士發明。
1891年12月初。
美國人。
-------------------------------------------------------------
1891年12月初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市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後為春田學院),由該校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博士發明,當年的籃球規則只有13條,奈史密斯博士於1939年去世,終年78歲。
他未曾料到,由他創建的籃球項目竟然在二百多個國家流傳市面著,而且至今美國籃球還譽滿全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美軍傳入歐洲。
為了紀念奈史密斯博士發明的籃球的功績,在春田學院校園內修建了美國籃球名人館—詹姆斯·奈史密斯紀念館。
1891年,奈史密斯在 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任教。這所學校體育系主任盧瑟·古利克為貫徹冬季體育課教學大綱委託他設計一項室內集體游戲。他從當地兒童喜歡用球投向桃子筐(當地盛產桃子,各戶備有桃筐)的游戲中得到啟發,創編了籃球游戲。
更多:
Ⅶ 藍球是哪年由哪個美國人發明的
1891年12月初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市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後為春田學院),由該校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發明,當年的籃球規則只有13條,奈史密斯博士於1939年去世,終年78歲。他未曾料到,由他創建的籃球項目竟然在二百多個國家流傳市面著,而且至今美國籃球還譽滿全球。 為了紀念奈史密斯博士發明的籃球的功績,在春田學院校園內修建了美國籃球名人館—詹姆斯·奈史密斯紀念館。
Ⅷ 籃球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美國
1891年12月初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市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後為春田學院),由該校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Naismith)博士發明,當年的籃球規則只有13條,奈史密斯博士於1939年去世,終年78歲。
他未曾料到,由他創建的籃球項目竟然在二百多個國家流傳市面著,而且至今美國籃球還譽滿全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美軍傳入歐洲。
為了紀念奈史密斯博士發明的籃球的功績,在春田學院校園內修建了美國籃球名人館—詹姆斯·奈史密斯紀念館。
1891年,奈史密斯在 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任教。這所學校體育系主任盧瑟·古利克為貫徹冬季體育課教學大綱委託他設計一項室內集體游戲。他從當地兒童喜歡用球投向桃子筐(當地盛產桃子,各戶備有桃筐)的游戲中得到啟發,創編了籃球游戲。
起初,奈史密斯將兩只桃籃別釘在鍵身房內看台的欄桿上,桃籃上沿距離地面3.05米,用足球作比賽工具,向籃投擲。投球入籃得1分,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每次投球進籃後,要爬梯子將球取出再重新開始比賽。以後逐步將竹籃改為活底的鐵籃,再改為鐵圈下面掛網。人們稱這種游戲為「奈史密斯球」或「筐球」,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經過他與同事們反復商量才定名為「籃球」。
Ⅸ 籃球是誰發明的
籃球由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舊譯麻省春田)市基督教青年會(YMCA)訓練學校的體育教師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Dr.James Naismith)發明。
詹姆斯-奈史密斯(Dr. James Naismith)籃球運動的發明者。1891年詹姆斯·奈史密斯在馬薩諸塞州春田(又譯斯普林菲爾德)的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後為春田學院)擔任該的體育教師,同時也是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美式橄欖球教練。1898年奈史密斯來到了堪薩斯大學,之後他在丹佛學習成為了一名教授和堪薩斯大學的首任籃球教練。在1936年8月,奈史密斯出席柏林奧運會時,被授予國際籃球聯合會名譽主席。
籃球運動於1891年起源於美國,它是由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舊譯麻省春田)市基督教青年會(YMCA)訓練學校的體育教師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Dr.James Naismith)發明。 起初,奈史密斯將兩只盛梨用的籃子,分別釘在學校體育館二樓走廊兩邊的護欄上,梨籃上沿距離地面3.05米,用足球作比賽工具,向籃投擲。
籃球運動是以投籃、上籃和扣籃為中心的對抗性體育運動之一,是可以增強體質的一種運動。
Ⅹ 問:籃球運動是美國的誰與幾幾年發明的
籃球起源於投「桃子筐」
籃球運動是1891年由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市基督教青年會訓練學校體育教師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發明的。當時,由於在寒冷的冬季,人們缺乏室內進行體育活動的球類競賽項目,奈史密斯便從工人和兒童用球向「桃子筐」投準的游戲中得到啟發,設計將兩只桃籃分別釘在健身房內兩端看台的欄桿上,桃籃口水平向上,距地面10英尺,以足球為比賽工具向籃內投擲,入籃得1分,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因為這項游戲最初使用的是桃籃和球,遂取名為籃球。1893年鐵質球籃取代了桃籃並掛上了線網。1895年籃筐開始固定在4×6英尺的籃板上並逐漸深入場內,到1913年,由於每次投籃命中後都需要將球從籃筐內撈出太麻煩,於是人們將籃網底部剪開,形成了近似現代的籃板和球籃。
最初的籃球比賽規則很簡單,對於場地大小、參加人數多少、比賽時間長短都沒有統一的規定。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第一部13條的原始規則,目的是使籃球游戲在公平對等的條件下進行,同時不允許粗野動作的發生。1915年美國制定了全國統一的籃球競賽規則,並翻譯成多種文字,向全世界發行。1932年,剛誕生的國際籃聯以美國大學使用的籃球規則為基礎,制定了第一份世界統一的競賽規則。隨著籃球運動的發展,場地設備得到改進和完善,規則也不斷地增刪和變化,現行規則共有61條和57個手勢圖。
籃球運動誕生後,傳播得很快。1892年傳入加拿大和墨西哥,1893年傳入法國,1895年傳入中國,1901年傳入日本和波斯(今天的伊朗),1905年傳入俄國。1904年美國青年會男子籃球隊在第3屆奧運會上進行了表演,此後,籃球運動逐步在全世界開展起來。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日內瓦成立了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簡稱國際籃聯)。1936年第11屆奧運會上,男子籃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0年和1953年分別舉行了第一屆世界男籃和女籃錦標賽。1948年起,在許多國家的少年兒童中開始出現小籃球活動,受到國際籃聯的重視,於1968年成立了「國際小籃球委員會」。1976年第21屆奧運會又增加了女子籃球比賽。
1936年至1948年間,由於規則的不斷修改,促進了籃球攻防戰術的變化運用,提高了攻防的速度。進入50年代,世界各強隊普遍重視和發展高度,成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在1952年第15屆奧運會籃球比賽中,出現了身高2米以上的高大隊員。他們在高空爭奪中佔有明顯的優勢,掌握了比賽的主動權。但那時的高大隊員靈活性差,技術單調,籃下死打硬攻,因而戰術呆板,使比賽速度受到影響。針對上述情況,國際籃聯對規則進行了修改,擴大限制區,增加了30秒(後改為24秒)和干擾球規則。
20世紀60年代各國在重視發展高度的同時,加強了高大隊員技術和靈活性的訓練。有些強隊,如巴西隊,盡管身高相對矮些,但他們以短跑運動員的速度和嫻熟的技術,充分發揮快速、靈活的特長,在1963年第四屆世界男籃錦標賽上奪取冠軍,震動了世界籃壇。60年代中期,美國迪安·史密斯提出攻守平衡的理論,使世界各國開始重視進攻和防守的均衡發展,特別是防守有了新的發展和突破。防守不再是消極的,在防守的選位上改變了過去「以人為主」、「以區域為主」的觀念,而是「以球為主」,使防守具有集體性、積極性、攻擊性和破壞性。
20世紀70年代世界強隊的身高增長到驚人的程度,參加第八屆世界男籃錦標賽的隊員,身高2米以上的多達48人。前蘇聯隊平均身高2.02米,前南斯拉夫隊平均身高1.99米,美國隊平均身高1.98米。這些高大隊員既有高度,又有速度,能里能外,技術全面,充分體現了「大個隊員小個化」的特點。快攻成為各隊進攻中首先採用的銳利武器。高空優勢體現在籃下的爭奪,籃板球的爭搶在籃圈水平面之上,投籃技術中出現了空中換手投籃,各種單、雙手扣籃。高超的技巧表現在傳球、運球動作熟練,運用自如。投籃命中率高達50%以上,比分迅速提高,在第八屆世界男籃錦標賽全部59場比賽中,有30場比賽獲勝的一方得分超過100分。
在歷屆奧運會上,美國隊和(前)蘇聯隊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