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藝術欣賞》分析題20分 如何理解藝術欣賞的「再創造」,請舉例說明並加以分析。
大體跟你說兩句, 藝術欣賞再創造就是根據藝術作品的本質進行個人的加工與改變從而形成另回外一個藝術答作品的過程 。可以理解為模仿,但是藝術形象是欣賞者發揮想像的客觀基礎,無論欣賞者的「再創造」怎樣發揮想像,「再創造」的對象其本質不會發生變化。舉例真不好弄,我個人認為對小說的改編可能是。比方說外國歌劇圖蘭朵根據中國茉莉花改編,帶有藝術家的個人主觀特點,而不是單純的模仿,就是再創造。
『貳』 試舉例分析藝術創作過程包括哪些
藝術創作過程是人類的高級精神生產,是一種審美創造活動.藝術創作過程不能簡單地劃分為幾個部分,因為它包含了豐富的心理與情感活動.但是,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又不得不把它分開來講.
一般說來,藝術創作過程可以分為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三個階段.當然,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又常常相互交織,融為一體.
藝術創作過程可以列為:藝術體驗(社會生活素材和經驗積累)----藝術構思(提煉素材產生主題與布局設計)---- 藝術傳達(製作成作品).
首先,藝術體驗是指藝術家對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靈里的積淀.藝術體驗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它是藝術創作的基礎,是藝術創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中國古代藝術家特別強調自覺藝術體驗,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李白說「一生愛入名山游」,生動描述了自覺藝術體驗的觀點.中國繪畫史上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據宋人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的記載,唐代畫家吳道子在裴將軍的劍舞中得到一次深刻的藝術體驗,從而完成了一生中最為得意的作品.
藝術史上的諸多事例表明,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關鍵.沒有藝術體驗就不可能創作出成功的藝術作品.藝術體驗是一種審美體驗,而不是隨意的日常生活經驗.美學家王一川指出:審美體驗是「人生終極意義的瞬間生成」.「人生終極意義」是指人類追求的永恆理想,如自由、美、和諧等.
其次,藝術構思是指在藝術體驗的基礎上,藝術家對生活素材進行加工、提煉、組合,形成藝術主題和藝術形象的過程.這是藝術創作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藝術構思是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有的藝術構思完成於剎那之間,如詩、繪畫、音樂中的一些即興之作;有的藝術構思則需要漫長的一生.如歌德的《浮士德》,從1770年到1831年,他耗費了長達60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巨著.不管所用的時間長短,藝術家們都在尋找完美的形式,賦予藝術體驗一種恰當的形式結構.藝術構思是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
據明代唐志契的《繪事微言》記載,南宋畫院以「竹鎖橋邊賣酒家」為題,請畫家們作畫.許多畫家竭力描摹酒家、竹橋、樓閣等,惟獨李唐的畫上不見酒家也不見人物,只有一幅酒旗在竹林橋邊悠然飄揚.宋徽宗認為李唐的作品最高,因為他的畫上沒有酒家,卻隱含了酒家,准確地表達了「鎖」的意思,構思高出一籌.
現代作家老舍曾經以詩句「十里蛙聲出山泉」為題,請齊白石作畫.聲音怎麼在畫面上表現?如何把「十里」的空間呈現在畫面上?白石老人畫了一幅四尺長的立軸,青苔斑斑的亂石叢中激流奔涌,幾只小蝌蚪自由嬉戲,順流而下.從畫面上可以看出,蝌蚪正生機勃勃地准備變成青蛙,十里之後,必定是一片蛙聲.這些都體現了中國畫的美學特徵:含蓄蘊藉.
最後,藝術傳達是指在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的基礎上,藝術家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運用藝術方法和藝術技巧,將構思成熟的藝術形象轉化為藝術作品.藝術傳達是藝術創作過程的最後完成階段.
藝術傳達必須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每一種藝術樣式都有自己獨特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所有藝術傳達都要通過一定的物質材料實現.同時,藝術傳達也必須以藝術語言來完成.沒有這些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藝術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質形態,藝術傳達就無法完成.
古今中外,許多傑出藝術家為了掌握藝術技巧而發奮學習.如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皆墨.中國京劇演員大多是從幾歲起就練功,即所謂的「四功五法」,成名之後也不敢鬆懈.藝術作品的魅力既來自它的情感和意境,也來自於它的傑出技巧. 鄭板橋曾經敘述他畫竹的三個階段即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這個畫竹的過程,也正是從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到藝術傳達的完整過程.這也是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的過程.
總之,藝術創作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伴隨著強烈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活動.藝術創作的三個階段不是截然可分,而是渾然一體的.因此,藝術創作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在具體創作中也是互相滲透、互相交叉的.
『叄』 藝術是如何給人創造力
你搞藝術需要想像啊,比如你寫小說你就要去想像劇情去設定些環境,你畫畫、彈琴都是啊,需要你用想像去設定環境。而你的想像力就是一種創造力,人類的很多發明創造也都是從想像開始的吧
『肆』 舉例說明設計的創造與藝術創造的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本人純正藝術系畢業,結合我多年設計師的經驗我可以告訴你,設計創造是以客戶為主,是人花錢讓你做,當然你做的東西首先需要得到客戶的認可,說白的就是客戶認可就行,你自己認可不認可不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社會上有些設計還那麼差的主要原因,客戶藝術欣賞水平太差。藝術創造是以你自己意志為主。
『伍』 舉出藝術源於生活有高於生活的例子
1、《水形物語》這部奧斯卡獎13項提名的電影,確實覺得非常過癮,能夠寫得出來這樣劇本的編劇可能大有人在,但是能夠搬到大銀幕上面,而且能夠讓觀眾覺得非常有深度,甚至是可以從各種角度去解讀它,真的不是一般的功夫,果不其然,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獎。
2、兒童繪畫,特別是一些教創意繪畫的老師,極大地誇大了現有的物體,例如畫葉子的葉子,但是葉子的形狀可以在現實中找到。
3、教孩子畫太陽,有些帶著笑臉,一些小動物,有些擬人化。 現實中有這樣的事情嗎? 不,但是我們可以在繪畫中反映出來。 葉子必須是綠色,天空必須是藍色。 顏色? 不,這是生命之上的藝術。 如下圖所示,蘑菇在現實中如何具有面孔,但它們可以出現在繪畫中!
4、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想像力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但如果他缺乏對大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是創作不出《蜀道難》《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這些千古名篇的。
5、黃庭堅有一個著名的著作理論:「於瑜住在開元寺的伊斯堂,看到山川。每次在其中種草,他似乎都得到了山川的幫助。」 可以看出,黃庭堅也從自然中受益。 宏偉美麗的大自然總是喚起人們的心靈。 這就要求我們具有敏銳的接受和渴望美的能力。
陶立基於社會現實,樹立了精神。 生活在世界上的一個人不能脫離社會。 我們心中應該有一些避難所和毅力,但社會的磨練也極為重要。 這兩個方面相互融合,以實現「知識與行動的統一」。
『陸』 舉例說明為什麼藝術創造始終是一個意象生成的問題
藝術包括很多種,繪畫是其中的一種,繪畫,有抽象有寫實,但是要通過雙眼投入到眼睛在落到紙上。要把所畫的事物完全的描繪到腦海里。要有思考
『柒』 紅樓夢中採用的獨特的藝術創作方法,舉例論述
《 紅樓夢》 雖然是一部寫實小說,但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卻常常運用非現實的神秘思維方式,藉助神鬼靈異等佛道觀念,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刻畫人物的性格,創造出真幻結合、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
小說開頭便運用女媧補天的神話,賦予寶玉一個頑石的前身。接著一僧一道攜石而去,歷經幾世幾劫之後,頑石又重回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上面字跡分明,記載著它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這種奇異的開局方式與道教觀念密切相關.具有濃厚的象徵意味。從敘述方式上看,又近乎所謂的「倒敘」,透露出了全書結局的端倪。在此後的情節發展中,頑石的本性與寶玉的性格如影隨形;一僧一道突兀而來,突兀而去,引導故事向縱深發展。
在甄士隱的夢中,一僧一道講述了神瑛侍者與絳珠仙草的一段情緣,為下文寶黛纏綿徘惻而又磕磕碰碰的愛情罩上了一層「木石前盟」的奇幻外衣;暗示了黛玉對寶玉的愛情是為了償還灌溉之情,一旦淚水流盡,愛情即以悲劇結束。僧道二人對士隱叮囑道:「到那時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後來士隱聽了道人的《好了歌》 ,心下大悟,斷然離家修行,實際上已為寶玉的遁入空門作了鋪墊。
第五回關於「太虛幻境」的描寫,在全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對主要人物的命運作了暗示,對情節發展及最終結局作了交代,可以說是理解全書的一把鑰匙。「太虛幻境」的創造正是藉助了佛道觀念。在「太虛幻境」中,「朱欄白石,綠樹清溪,真是人跡希逢,飛塵不到。寶玉在夢中歡喜,想道:這個去處有趣,我就在這里過一生,縱然失了家也願意,強如天天被父母師傅打呢。」顯然,這正是道教所追求的「仙境」。在這仙境之中生活著警幻仙子等一班仙女,她們「荷袂編躍,羽衣飄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她們的名號也都與佛道有關:痴夢仙姑、鍾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警幻仙姑受榮寧二公剖腹深囑,特引寶玉「領略此仙閨幻境之風光」,希望他「今後萬萬解釋,改悟前情,留意於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寶玉留戀兒女之情,忽至險惡之處,警幻仙姑命他作速回頭,因為前面即為「迷津」。佛教認為,三界六道都是迷誤虛妄的境界,故稱「迷津」。芸芸眾生皆陷溺於「迷津」之中,須賴佛教教義,覺迷情海,慈航普渡。警幻仙子話猶未了「只聽迷津內水響如雷,竟有許多夜叉海鬼將寶玉拖將下去」。這此描寫暗示了寶玉所要經受的種種磨折和最後的打破情關。
還有「專治邪思妄動之症,有濟世保生之功」的「風月寶鑒」,一面為美女,一面為骷髏。這面「風月寶鑒」乃是佛教「不凈觀」與道教法術相結合的產物。它由警幻仙子所制,由跛足道人掌管,可以療救心存妄念的生命垂危者。按照佛教「不凈觀」的教義,只要將美女視為骷髏,就可去掉邪念淫慾,就可濟世保生。可惜賈瑞至死未能醒悟,結果命歸黃泉。世人不諳此理,反而歸罪於寶鏡,要架火來燒。只聽鏡內哭道:「誰叫你們瞧正面了!你們自己以假為真,何苦來燒我?」這面「風月寶鑒」,充分體現了《紅樓夢》 以佛道觀念進行藝術構思的特徵。
秦鍾病危之際,寶玉前來望候,為了突出兩人的情誼,小說借用了佛教關於地獄的觀念。秦鍾掛念家事求告鬼判寬限一會兒,「鬼判都不肯詢私.反叱吒秦鍾道:『虧你還是讀過書的人,豈不知俗語說:「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我們陰間上下都是鐵面無私的,不比你們陽間瞻情顧意,有許多的關礙處。」,但一聽說寶玉來了.都判官「先就唬慌起來」, 「眾鬼見都判如此,也都忙了手腳」,一面又抱怨都判道;「你老人家先是那等雷霆電雹,原來見不得『寶玉』二字。依我們愚見,他是陽.我們是陰,怕他們也無益於我們。」都判道:「放屁!俗語說的好:『天下官管天下事』,自古人鬼之道卻是一般,陰陽並無二理。別管他陰也罷,陽也罷,還是把他放回沒有錯了的。」眾鬼聽說,只得將秦鍾之魂放回,寶玉終於與秦鍾得以訣別。
晴雯是一個氣質高潔的女性,她臨終之時笑道:「我不是死,如今天上少了一位花神,玉皇救命我去司主。… … 我這如今是有天上的神仙來召請,豈可捱得時刻!」寶玉聽了小丫頭的講述後忙道:「這原是有的,不但花有一個神,一樣花有一位神之外還有總花神。」小丫頭信口說晴雯是專司芙蓉的花神,寶玉「去悲而生喜,乃指芙蓉笑道:『此花也須得這樣一個人去司掌,我就料定他那樣的人必有一番事業做的。雖然超出苦海,從此不能相見,也免不得傷感思念。」於是便寫下了感人至深的《芙蓉女兒 》 。藉助道教神仙之說,既贊美了晴雯的冰心玉質,又表現了寶玉與晴雯的心心相印。
尤三姐是《 紅樓夢》 中又一位剛烈高潔的女性,為了刻畫這位人物形象,小說再次借用了佛道的有關觀念。柳湘蓮眼見尤三姐已經自刎而死,恍惚中又見尤三姐從外而入,向他泣道:「妾痴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麵,妾以死報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虛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妾不忍一別,故來一會,從此再不能相見矣.」湘蓮不舍,還欲再問時.尤三姐道:「來自情天,去由情地。前生誤被情感,今既恥情而覺,與君兩無干涉。」湘蓮警覺,似夢非夢,「旁邊坐著一個 腿道士捉虱」。湘蓮問道士:「此系何方?仙師仙名法號?」道士笑道:「連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過暫來歇足而已。」「湘蓮被道人數句冷言打破迷關,竟自截發出家,跟隨瘋道人飄然而去,不知何往」,這就使尤三姐、柳湘蓮的愛情悲劇染上了空幻的色彩,進而突出了全書的主旨。
為了暴露封建貴族家庭內的嫡庶之爭,揭示趙姨娘的險惡歹毒,小說讓馬道婆用道教法術------靨魔法使寶玉、鳳姐中魔。就在寶玉將死未死之際,癩頭和尚、跛足道人突然出現,解救了這場危難。癩頭和尚摩弄那塊玉石時念了兩段詩:「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卻因鍛煉通靈後,便向人間覓是非。」「粉漬脂痕污寶光,綺櫳晝夜困鴛鴦。沉酣一夢終須醒,冤孽償清好散場!"
未通靈之前,無喜無悲、通靈之後卻招來了是非,要想從夢中醒來,必須揩凈粉漬脂痕,走出綺櫳環境。當冤孽償清之時也就是散場之日,這些濃厚的佛教觀念都在預示著全書的最終結局。
脂硯齋曾如此評論《 紅樓夢》 的神鬼怪異之處:「《 石頭記》 一部中皆是近情近理必有之事、必有之言,又如此等荒唐不經之談,間亦有之,是作者故意游戲之筆耶?以破色取笑,非如別書認真說鬼話也.』 的確,曹雪芹不是在「認真說鬼話」,但也不僅僅是「故意游戲之筆」。他是極嚴肅地藉助佛道教義觀念達到創作的藝術效果,刻畫人物的復雜性格,表明自己的創作主旨。只有全面把握了《紅樓夢》 與佛道文化的關系,才能真正理解這部偉大的古典名著。
『捌』 藝術創造為什麼要強調情感性請舉例說明
藝術創作是藝術這真實情感的有意識表現,這就決定了藝術與社會生活不可分離。藝術創造是作為創造性勞動的一部分,作為在物質生產的基礎上進行的精神生產而作用於歷史進程的。總起來看它也許不過是無數元素之一。但是有沒有這個元素,社會的結構和功能就會不同,從而變化發展的方式和方向也會不同。
『玖』 藝術創作過程中包括哪些主要環節,舉例論述審美體驗
藝術創造過程一般分為互相關聯、漸層推進的三個主要環節:興發階段、構思階段和物化階段。審美體驗既是藝術創造活動的起點,又是貫穿整個過程的創造性動力因素。
第一,審美體驗是藝術興發的根本動力。藝術興發不是什麼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審美體驗醞釀而導致的精神爆發效應。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人艾青的詩句生動地表明是對祖國眷念的情感體驗、深沉的憂患意識的長期積聚和醞釀,激活了詩人詩歌創作的慾望和激情。
第二,審美體驗是藝術構思的內在邏輯。藝術構思是主體在豐富體驗的基礎上,把客觀物象變為審美意象的過程。藝術家深刻的豐富體驗給藝術構思所帶來的不僅是豐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賦予藝術構思以內在的邏輯。這種藝術創造的特定邏輯就是審美體驗的邏輯,或者說情感的邏輯、想像的邏輯,它們在根本上都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內在律動。
第三,審美體驗是藝術物化的終極根據。藝術物化,是指藝術主體把心靈中的審美體驗創造性地轉化為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的過程。《紅樓夢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是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尋常,把人生的凄涼和辛酸、歷史的沒落與哀宛,化為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蒼茫命運和眾多的人物形象。那是主體的審美體驗在心靈中生成的審美意象的物化,它們的最後根據就在審美體驗之中。
『拾』 舉例論述藝術鑒賞具有再創造性的原因和含義
藝術鑒賞是對藝術品的欣賞,所以這也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一個創造思想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