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技術發明史第十章

技術發明史第十章

發布時間:2021-09-02 04:25:31

『壹』 誰是平衡技術發明

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陶瓷的發明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義,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有著不同藝術風格和不同技術特點。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早在歐洲人掌握瓷器製造技術一千多年前,漢族就已經製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陶器的國家之一,而中國瓷器因其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而備受世人的推崇。

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近百年來又出現了許多新的陶瓷品種。它們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長石、石英等傳統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擴大到非硅酸鹽,非氧化物的范圍,並且出現了許多新的工藝。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的文獻已將「Ceramic」一詞理解為各種無機非金屬固體材料的通稱。因此陶瓷的含義實際上已遠遠超越過去狹窄的傳統觀念了。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漢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漢族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歷史陶瓷燒制的地方
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中國已能製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從我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中國傳統陶瓷的發展,經歷過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種類繁雜,工藝特殊,所以,對中國傳統陶瓷的分類除考慮技術上的硬性指標外,還需要綜合考慮歷來傳統的習慣分類方法,結合古今科技認識上的變化,才能更為有效地得出歸類結論。

夏朝以前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志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嘆為觀止。相傳堯傳天下於舜,舜傳天下於夏禹,禹則傳給其子,開始了所謂的 「家天下」。夏傳至桀,暴虐無道,商湯將之放遂,自立為帝,所以以征討得天下者,自湯開始。商得天下後統治達六百餘年(約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前後),一直到紂王。後被武王征伐,紂王自殺,於是天下歸於周。周朝的統治時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21年,事實上的有效統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結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稱為戰國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統之中國開始,但秦王朝只持續到公前206年,就被漢朝所取代。在這千數百年間,除日用餐飲器皿之外,祭祀禮儀所用之物也大為發展。

漢朝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在這一時期,燒造技藝有所發展,較為堅致的釉陶普遍出現,漢字中開始出現「瓷」字。同時,通過新疆、波斯至敘利亞的通商路線,中國與羅馬帝國開始交往,促使東西方文化往來交流,從此一時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來影響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時傳入我國。

六朝時期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公元581年隋朝奪取了權力,結束了長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統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朝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鑒測標准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唐末大亂,英雄竟起,接踵而來的是一個朝代爭奪局面,即五代,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960年。連年戰亂中卻出現了一個陶瓷新品種——柴窯瓷(蕭窯),質地之優被廣為傳頌,但傳世者極為罕見。

宋朝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由於東北的(遼)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統治者被迫南遷,再後則被蒙古族所滅。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樞府窯出現,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世界各地。景德鎮生產的白瓷與釉下藍色紋飾形成鮮明對比,青花瓷自此起興文化在以後的各個歷史時期也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明朝
明朝統治從1368年開始,直到1644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窯、浙江的龍泉窯、河北的磁州窯也都以各自風格迥異的優質陶瓷蜚聲於世。隨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的自殺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從吳三桂召滿清大軍入關到1911年清室覆滅,滿清統治垂二百餘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認為是整個清朝統治下陶瓷業最為輝煌的時期,工藝技術較為復雜的產品多有出現,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異常豐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敗,國運衰落,人民貧困,中國的陶瓷製造業日趨退化。

民國時期
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相繼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機構,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民國初,軍閥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曾特製了一批「洪憲」年號款識的瓷器,這批瓷器在技術上不可謂不精,以粉彩為主,風格老舊。由於內戰頻仍,外國入侵,民不聊生,整個陶瓷工業也全面敗落,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前,未出現過讓世人注目的產品。

『貳』 納米技術發明史

納米技術的靈感,來自於已故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1959年所作的一次題為《在底部還有很大空間》的演講。這位當時在加州理工大學任教的教授向同事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從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從磨尖箭頭到光刻晶元的所有技術,都與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數以億計的原子以便把物質做成有用的形態有關。費曼質問道,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從單個的分子甚至原子開始進行組裝,以達到我們的要求?他說:「至少依我看來,物理學的規律不排除一個原子一個原子地製造物品的可能性。」
70年代,科學家開始從不同角度提出有關納米科技的構想,1974年,科學家谷口紀男(Norio Taniguchi)最早使用納米技術一詞描述精密機械加工;

『叄』 求 吳於廑、齊世榮先生的 世界史 系列書籍的 詳細目錄,具體到每章、每節。

近代史部分不是很全

世界史·古代卷

目錄
第一章 人類的史前時代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
第二節 人類的童年
第三節 文明的產生
第四節 史前文化
第二章 早期的文明
第一節 早期埃及
第二節 兩河流域的最初文明
第三節 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四節 愛琴文明的產生
第五節 黃河流域的夏王朝
第三章 早期文明的發展
第一節 新王國時期的埃及
第二節 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
第三節 波斯帝國
第四節 邁錫尼文明和荷馬時代
第五節 吠陀時代的印度
第六節 商周時期的中國
第四章 印度的列國時期和孔雀帝國
第一節 列國時期
第二節 孔雀帝國時期
第五章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第一節 希臘城邦的形成
第二節 希臘古典時代
第三節 馬其頓的興起和亞歷山大帝國的興衰
第六章 古代世界的強盛時期
第一節 羅馬的王政時代
第二節 早期共和國
第三節 羅馬的崛起
第四節 羅馬共和國的危機和覆亡
第五節 羅馬帝國的繁榮
第六節 秦漢時期的中國
第七章 古代世界的衰落
第一節 羅馬的「3世紀危機」
第二節 早期基督教
第三節 西羅馬帝國的衰亡
第四節 魏晉時期的中國
第八章 歐洲的新格局
第一節 日耳曼民族的遷徙
第二節 法蘭克王國、羅馬教皇和拜占廷
第九章 中古時代的伊斯蘭世界
第一節 伊斯蘭文明的興起
第二節 哈里發國家的統治
第三節 伊斯蘭教的發展
第四節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繁榮
第十章 西歐和拜占廷封建社會
第一節 庄園制、農奴制及西歐封建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 封君封臣制度與西歐國家政治的發展
第三節 拜占廷的國家和社會
第十一章 朝鮮和日本的古代文明
第一節 朝鮮
第二節 日本:從上古到室町時代
第三節 江戶時代的政治與文化
第十二章 公元4—15世紀的印度
第一節 笈多帝國
第二節 戒日帝國及其後的地區性王國
第三節 德里蘇丹國
第四節 文學藝術
第十三章 俄羅斯和東歐文明
第一節 東歐諸國的起源和發展
第二節 基輔羅斯和莫斯科公國
第三節 俄羅斯文化的傳統形態
第十四章 中古西歐的基督教文化
第一節 12世紀的「文藝復興」
第二節 個人意識的沉淪和覺醒
第三節 近代的曙光
第十五章 中國的封建社會
第一節 中國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第二節 唐、宋時期的中國
第三節 元、明時期的中國
第四節 中古世界的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世界史·近代卷

第一章1500年的世界(上)
第一節兩個相對孤立的早期文明
一、大洋洲及其他太平洋島嶼
二、美洲
第二節相對隔絕的撒哈拉以南非洲
一、民族流動與農業傳播
二、伊斯蘭教國家
三、社會與文化
第三節強勢帝國
一、伊斯蘭世界
二、中國明朝的對外交流
第四節?跨文化交流
第二章1500年的世界(下)
第一節西歐的早期民族國家
一、早期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徵
二、主要民族國家的建立
第二節義大利文藝復興
一、義大利城市生活
二、「文藝復興」
三、人文主義
四、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文化成就
第三節向海洋進發
一、歐洲人的海上探險
二、全球聯系的建立
第三章歐洲的轉型
第一節宗教改革與宗教戰爭
一、宗教改革與新教
二、天主教改革
三、排巫運動與宗教戰爭
第二節君主國的鞏固
一、重建大帝國的企圖
二、新君主制
三、歐洲國家體系
第三節經濟、社會與生活
一、人口的增長
二、早期資本主義和原始工業化
三、社會:變遷與延續
四、教育與科學
第四節資產階級革命:荷蘭和英國
一、革命發生的背景
二、尼德蘭革命
三、英國的革命
第四章受到沖擊的美洲、大洋洲和非洲
第一節歐洲人對美洲的征服與殖民
一、「美洲的伊比利亞帝國」
二、歐洲人在北美的殖民活動
三、?洲的殖民地社會
第二節歐洲人到達大洋洲
一、「未知的南方大陸」
二、太平洋諸島嶼
第三節非洲的政治與社會
一、歐洲人對西非的影響
二、葡萄牙人對東非的控制
三、中非:剛果和安哥拉
四、荷蘭人在南非
……
第五章 東方帝國的延續
第六章 地跨歐亞的俄羅斯
第七章 啟蒙時代
第八章 大西洋革命
第九章 工業革命
第十章 歐洲:民主與民族的勝利
第十一章 北美和拉美:獨立後的不同發展道路
第十二章 亞洲:危機與改革
第十三章 帝國主義擴張
結語
後記

世界史#現代卷

目錄
第一章20世紀初的世界
第一節壟斷組織的產生和帝國主義的形成
第二節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
第三節美國和日本作為世界大國的興起
一、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的美國
二、登上世界強國地位的日本
第四節列寧主義的誕生和俄國年革命
第五節亞洲的覺醒
一、伊朗的立憲革命
二、印度的自主自產運動
三、青年土耳其革命
四、中國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大戰的起源
一、壟斷資本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厚根源
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三、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四、軍備競賽、局部沖突與要求和平的呼聲
第二節大戰的爆發和戰爭的性質
一、戰爭的爆發
二、戰爭的性質
第三節大戰的進程
一、戰爭的第一階段:1914年
二、戰爭的第二階段:1915-1916年
三、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
四、戰爭的結束
第四節大戰的結果和影響
一、列強力量的消長變化
二、殖民體系開始瓦解
三、反戰與和平運動的發展
第三章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其影響下的歐洲革命風暴
第一節俄國十月武裝起義的勝利
第二節俄國蘇維埃政權的鞏固
第三節德國十一月革命
第四節東歐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與滅亡
第五節共產國際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動
第四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第一節巴黎和會
一、主要戰勝國對戰後世界的考慮
二、巴黎和會的召開與凡爾賽和約的簽訂
三、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第二節華盛頓會議
一、戰後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形勢
二、華盛頓會議和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第三節國際聯盟
一、國際聯盟的起源與成立
二、國聯盟約的主要內容及其評價
第五章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恢復與政治調整
第一節戰勝國英、法的困擾
一、盛極而衰的英國
二、重建中的法國
第二節魏瑪共和國
第三節義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一、戰後初期義大利的經濟政治形勢
二、法西斯黨的建立及其奪權斗爭
三、義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第四節美國的繁榮
一、經濟繁榮與社會狀況
二、繁榮下的矛盾與隱患
三、「無為而治」的企業家政府
第五節日本的政黨政治與協調外交
第六節歐洲國際關系的調整
一、德國賠款問題的解決
二、歐洲安全問題與枟洛迦諾公約枠
三、集體安全與枟非戰公約枠
第六章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第一次試驗:二三十年代的蘇聯
第一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和國民經濟的恢復
第二節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
第三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蘇聯的對外政策
第七章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運動
第一節民族民主運動的不同類型
一、各具特色的政治運動
二、地域性特徵的改革運動
三、形態各異的民族主義思潮
第二節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五四運動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
第三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一、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二、群眾性的文明不服從運動
三、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
第四節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一、凱末爾革命
二、世俗化改革
第五節埃及的華夫脫運動
一、1919年3月愛國運動
二、1924-1937年的護憲運動
第六節桑地諾抗美游擊戰爭
一、游擊戰爭的序幕
二、抗美游擊戰爭的進程
三、性質和意義
第七節墨西哥的護憲運動和卡德納斯改革
一、護憲運動
二、卡德納斯改革
第八章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第一節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一、危機的爆發及其主要表現
二、危機的根源
三、危機的後果
第二節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經濟危機與納粹運動的迅速發展
二、共和國的危機與希特勒上台
三、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與擴軍備戰
第三節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世界經濟危機下的日本內外矛盾
二、日本帝國主義的法西斯化
三、遠東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第四節英、法的衰落
一、走向衰落的英國
二、內部斗爭激烈的法國
第五節羅斯福「新政」
一、「新政」的提出
二、「新政」的兩個階段及其主要內容
三、「新政」的影響
第九章走向大戰
第一節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
一、義大利的戰前准備和英、法對義大利的縱容
二、義大利吞並衣索比亞
第二節日本侵華戰爭的全面爆發
第三節西班牙內戰及意、德的武裝干涉與英、法的「不幹涉」政策
一、從共和國的建立到內戰的開始
二、保衛共和國的斗爭外國的干涉與「不幹涉」
三、共和國的滅亡
第四節德國吞並奧地利和慕尼黑協定
一、德國吞並奧地利
二、慕尼黑協定
第五節大戰的迫近
第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開始
第二節大戰的新階段: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
第三節戰爭的根本轉折
第四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

世界史·當代卷

目錄
第一章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與當代世界歷史的轉折
第一節世界經濟的新變化
一、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興起
二、世界經濟統一性的加強
三、世界經濟多樣性的新局面
四、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
第二節世界政治的新格局
一、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五大國
二、雅爾塔體系的確立
三、聯合國活動的開始
第三節世界文化的新潮流
一、人類進步文化的勝利
二、世界文化思潮的多元化
三、國際文化交流的普遍性
第二章戰後初期國際關系與兩極格局的形成
第一節盟國在處理戰敗國問題上的合作與斗爭
一、對意、羅、匈、保、芬五國和約的締結
二、對德國問題的處理
三、美國對日本的單獨佔領
第二節冷戰的興起和德國的分裂
一、美蘇從盟友到對手的轉變
二、美、蘇冷戰政策的相繼出台
三、杜魯門主義和冷戰的全面展開
四、馬歇爾計劃與德國的分裂
第三節兩極格局的形成
一、美國主導下的大西洋聯盟的形成
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
第三章戰後至50年代中期的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
第一節蘇聯的恢復與發展
一、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國家地位的加強
二、社會政治生活和意識形態領域開展的斗爭
三、聯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會與斯大林的逝世
四、1953年至1956年初的蘇聯
第二節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和政治經濟建設
一、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
二、東歐國家轉向和接受蘇聯模式
三、東歐各國的土地改革和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第三節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鞏固和經濟建設
一、新中國鞏固政權的斗爭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二、朝鮮抗美戰爭的勝利
三、越南人民抗法戰爭的勝利
四、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發展
第四節蘇共二十大及其在社會主義國家引起的震盪
一、蘇共二十大和1957年的「反黨集團」事件
二、1956年的波蘭、匈牙利事件
第四章戰後初期的資本主義國家
第一節日、德、意三國的民主改造與經濟發展
一、日本
二、聯邦德國
三、義大利
第二節西歐、北歐各國的政治經濟重建
一、英國
二、法國
三、北歐國家
第三節美國的新政式改革
一、杜魯門的「公平施政」
二、艾森豪威爾的現代共和黨主義
三、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社會
第五章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體系的形成
第一節戰後首批民族獨立國家在亞洲誕生
一、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獨立
二、印度尼西亞的獨立
三、菲律賓、緬甸及馬來亞等國的獨立
四、西亞地區民族獨立運動的新成就
第二節民族獨立運動高潮從亞洲到非洲的轉移
一、埃及七月革命的勝利
二、蘇伊士運河戰爭與「中東危機」
三、北非各國的獨立與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
四、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
第三節民族獨立國家在亞非拉和大洋洲的普遍建立
一、「非洲年」與撒哈拉以南非洲諸國的紛紛獨立
二、拉美民族民主運動高潮與古巴革命的勝利
三、印度支那抗美戰爭的勝利與三國的統一和獨立
第四節摧毀世界殖民主義體系的最後階段
一、諸小島國與最後託管地的獨立
二、種族主義統治的最後堡壘被攻克
第六章兩大陣營的分化與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一節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和「社會主義大家庭」
一、蘇共二十大前後社會主義陣營各國關系
二、中蘇分歧和中蘇關系的惡化
三、勃列日涅夫的「社會主義大家庭」
第二節東西方關系的變動與美蘇爭霸局面的形成
一、東西方關系的調整與緩和
二、美蘇對抗與冷戰高潮迭起
三、美蘇對話、合作與爭斗
第三節西方陣營的分化
一、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與發展
二、法國的獨立外交政策與戴高樂主義
三、聯邦德國的「新東方政策」
四、日美安全條約的修訂
第四節第三世界的形成與發展
一、亞非會議的召開及其歷史意義
二、不結盟運動與第三世界的形成
三、第三世界成為國際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第七章從經濟繁榮到低速發展的西方國家
第一節20世紀60-90年代的美國
一、肯尼迪和約翰遜時代的美國
二、尼克松時代的美國
三、里根時代的美國
四、柯林頓時代的美國
第二節20世紀60-90年代的西歐
一、英國
二、法國
三、聯邦德國
四、義大利
第三節20世紀60-90年代的日本和環太平洋國家
一、日本
二、加拿大
三、澳大利亞
第八章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變動
第一節蘇聯的改革、停滯及其解體
一、赫魯曉夫的經濟政治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
三、從戈爾巴喬夫改革到蘇聯解體
第二節東歐各國的改革和劇變
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發展和聯邦的分裂
二、波蘭改革的三起三落和團結工會的上台
三、匈牙利改革的成敗和反對派掌權
四、捷克斯洛伐克聯邦一分為二和德國的重新統一
五、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的變化
第三節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一、十年探索和十年動亂
二、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第四節20世紀90年代的獨聯體和中東歐各國
一、葉利欽執政時期的俄羅斯
二、獨聯體其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
三、中東歐國家的政治發展和經濟轉軌
第九章獨立後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
第一節亞洲各國獨立後的政治與經濟
一、印度獨立後的政局演變和經濟發展
二、「亞洲四小龍」成為新興工業經濟體
三、東盟與東盟諸國的迅速發展
四、亞洲金融危機與東亞發展模式的整合
第二節中東政局的動盪和經濟變化
一、阿以沖突與艱難的和平進程
二、海灣國家的經濟騰飛與社會變遷
三、海灣地區的沖突和戰爭
第三節非洲國家獨立後的發展
一、非洲民族經濟的曲折發展
二、非洲政局的動盪與民主化進程
三、南非民主化進程與復興計劃
四、非洲的統一與聯合自強
第四節拉丁美洲的現代化與政局變化
一、拉丁美洲的現代化、一體化進程
二、拉丁美洲各國的新一輪經濟改革
三、拉丁美洲的政治民主化趨勢
第十章世界多極化趨勢與兩極格局的瓦解
第一節冷戰態勢的演變
一、美蘇對外戰略的調整
二、東西方關系的緩和
三、美蘇爭奪的新態勢
第二節美國、西歐和日本三足鼎立
一、西歐聯合趨勢的不斷加強
二、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的日本外交
三、美元霸權地位的失落
第三節中國對外政策的新發展
一、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二、中美外交關系的建立與發展
三、中日關系正常化
四、中國對外政策的重大調整
第四節第三世界與新的國際關系
一、南北問題的提出與南北對話的開展
二、南南合作
第五節兩極格局的瓦解與冷戰的結束
一、美蘇關系的全面緩和
二、蘇聯東歐劇變與雅爾塔體系的終結
第十一章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及其社會影響
第一節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深化與高科技群的大量涌現
一、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特點與新趨勢
二、基礎性高新技術的發展
三、綜合性高新技術的發展
四、傳統性科技的新發展
第二節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後的產業革命
一、第三次技術革命與社會生產力的嬗變
二、第三次技術革命與社會經濟結構變革
第三節科學技術發展與當代社會生活的演進
一、科學技術進步與人類物質生活的改變
二、高科技發展對人的觀念與行為方式的挑戰
第四節科學技術進步與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
一、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環境生態問題
二、人類保護地球環境的努力
第十二章豐富多彩的當代世界文化
第一節人文社會科學
一、當代世界哲學
二、西方經濟學新流派
三、當代史學
第二節當代世界文學
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新流派
二、西方現實主義文學的演進
三、戰後蘇聯文學
四、戰後亞非拉文學
第三節當代世界藝術
一、當代世界美術新流派
二、當代音樂、舞蹈新潮
三、當代世界電影
第四節當代世界文化的一些新趨勢與新特點
第十三章世紀更替、千年交接的世界
第一節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
一、經濟全球化潮流浩盪
二、區域經濟集團化應運而生
第二節國際格局多極化
一、冷戰後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二、美國謀求領導世界的全球戰略調整
三、歐洲一體化和歐洲的新格局
四、舉足輕重的俄羅斯
五、謀求政治大國的日本
六、擴大對外交往的中國
第三節任重道遠的聯合國
一、聯合國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二、聯合國的維和行動
三、國際裁軍與軍備控制
四、全球性經濟社會發展
五、聯合國的改革
第四節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一、亞洲和歐洲的地區沖突
二、中東地區的戰爭與和平進程
三、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

『肆』 科學技術史上的重大發現發明和科學技術史上的重大事件

新華字典我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看樣子得花銀子買!

聰明的人類不斷創造和發明越來越先進的內 現代探測工具容,靠這些探測的"手"使全面

研究與開發海洋成為可能. 海洋是個環境...1939年,人類完成了科學技術史上的一項

重大發現:用人工方法轟擊鈾 原子核,使它發生分裂,放出驚人的巨大能量.

提起中國的科學技術發明,人們通常首先想到的是造紙、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

葯這四大發明,這是以對西方近代文明的推動和影響!1

『伍』 技術發明的發明的產生

每一個時代的技術發明都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狀況密切相關,並且取決於發明者的素質、能力和思維方式。
滿足並符合社會需要是作出技術發明的基本條件。社會需求的增長提出新的技術目標。原有的技術手段同新的技術目標的矛盾,推動和激勵發明。在技術活動中,由於知識和經驗的積累、綜合,也會導致創新的技術構想和發明,新的技術成果又能引發出新的需求,並有助於新發明的推廣應用。
發明是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新的技術方案往往要經過多次、幾十次乃至幾百次的試驗,克服許多困難和挫折才得以形成。勇於獻身、堅忍不拔、刻苦鑽研和勤於實踐,是發明者的基本素質。
新的技術構思和技術方案的提出,以深刻理解已有技術的機制和洞察其症結為前提,而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取決於充實的知識背景。隨著技術發明難度的增大,對知識的需求程度也愈高,不僅要有一般專業知識、跨專業知識,還要有雄厚的基礎科學理論知識和數學知識。
發明就是要標新立異乃至異想天開,把似乎不可能的事轉化為現實,而不拘泥於陳規。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揮,在醞釀形成新設想的過程中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想像、猜測 、直覺、靈感與創造密切相關。
一種技術目標可能以不同的技術手段達到。為實現某種功能要求的技術發明,往往也有幾種方案,每種方案又可能包括若干可供選擇的子方案。發明者既要有廣闊的視野,又要善於根據功能價值關系、資源環境等綜合因素,對多種技術方案作出比較、篩選和驗證。形成和確定新的技術方案 ,要以科學的思維方法為指導。技術發明的經驗總結,有助於科學技術方法論的完善和應用。

『陸』 歷史上哪些技術發明,是推動了人類文明進程的關鍵

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偉大的發明創造。這些發明創造要麼是無意間發現的,要麼是不斷改進而來的。但是這些發明卻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小編就選出對人類歷史發展起到十分關鍵的10大發明創造,希望大家也積極參與討論,提出不同的意見。

1,石器

人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動物,是因為人類可以使用和製造工具,而人類最早製造的工具就是石器。在幾百萬年前,猿類生活的森林逐漸退化為了草原,因此他們不得不適應新的生存環境。草原上的生活環境比森林更加惡劣,水果等天然食物也不充足。因此,猿類不得不學會和其他野獸斗爭。在漫長的斗爭的過程中,猿類學會了直立行走,並且開始使用石器,這就演變為了最早的人類。此後,石器成為了人類的主要使用工具,經過了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磨製石器)兩大階段。石器不僅成為了人類最早的武器,還成為了最早的狩獵工具。

『柒』 對早期廣播電視技術發明的歷史,你有何見解

從世界廣播發展史來看,有線廣播先於無線廣播誕生在歐洲的一些國家。
1876年有線電話的誕生,為有線廣播的出現打下了技術基礎。
1880年俄國人奧霍洛維奇研製成功用導線把劇院里的音樂節目傳輸出去的播音設備。
1893年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連接了700多條電話線,定時進行新聞廣播,形成正式的有線廣播。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美國、英國和十月革命後的俄國先後都創辦了無線廣播,但有線廣播仍然在歐美、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蓬勃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線廣播在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得到推廣,如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蒙古等國也是有線廣播普及率較高的國家。中國於1946年開始在哈爾濱和齊齊哈爾大規模建立有線廣播。1950年起,全國各大、中城市的機關、學校、企業普遍建立了小型有線廣播系統。

電視分有線電視、地面電視、衛星電視和應用電視等,

世界上第一台機械電視
1880年,法國人萊布朗克提出使一個鏡面在兩個不同軸線上以不同速度振動,形成往返直線掃描,從而對圖像進行分解和再現。
1883年,德國人尼普科夫提出了圓盤掃描法;
1897年,德國的布勞恩發明陰極射線管以顯示快速變化的電信號;
1904年,英國人貝爾威爾和德國人柯隆發明了一次電傳一張照片的電視技術,每傳一張照片需要10分鍾。

電子管電視
192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里金申請到光電顯像管、電視發射器及電視接收器的專利,他首次採用全面性的「電子電視」發收系統,成為現代電視技術的先驅。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使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
1924年,英國和德國科學家幾乎同時運用機械掃描方式成功地傳出了靜止圖像。但有線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

電視機中的畫面
1925年,蘇格蘭的貝爾德公開展示了他製造的一台機器,成功地傳送了人的面部活動,解析度為30線,重復頻率為每秒5幀。從此,電視開始了它神奇的發展歷程。
1928年,美國紐約31家廣播電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電視廣播試驗,由於顯像管技術尚未完全過關,整個試驗只持續了30分鍾,收看的電視機也只有十多台,此舉宣告了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電視藝術的問世,是電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
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5年,貝爾德與德國公司合作,成立了第一家電視台,每周播放三次節目。1936年;英國播送當時全世界最清晰的公共電視節目;
1939年,美國播出固定的電視節目。人們的生活從此與電視產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聯系。1938年,德國人弗萊徹西格提出三槍三束彩色顯像管設想;1949年,美國首次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隻三槍三束彩色顯像管;1957年研製出全玻璃殼彩顯管;1964年研製出全玻殼矩形顯像管;1969年研製出黑底顯像管使亮度提高了一倍;1968年,日本索尼公司研製成一槍三束彩顯管;1972年,美國研製成功自動校正會聚誤差彩顯管。至此,彩色電視的發展進入成熟期。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電視機技術發展趨勢將會出現以下十大特點:
1.兩極化。一是微型化。液晶顯像屏幕的微型機屏幕尺寸3.8厘米至3.9厘米,由陰極射線管顯像的微型機屏幕尺寸在14厘米以下。二是大型化。如壁掛式薄型平板電視機,陰極射線顯像大屏幕電視機和投影式大屏幕電視機等。
2.裝飾化。電視機將以其精美的造型和裝潢成為房間布置中漂亮的裝飾品,並可替代壁畫或鏡櫃等物。
3.數字化。出現用數字集成電路將模擬量變換為離散數字量的電視機。
4.系列化。是設計工作中強化質量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保證產品質量和便於售後服務的技術手段。
5.高清晰度化。原電視機屏幕的625根掃描線將增加到1250根,畫面質量可提高100%。
6.立體聲化。電視機具有雙聲道音響效果,音質可與激光唱片相媲美。
7.多頻道化。可接收10個以上甚至上百個的電視台節目。
8.衛星化。通過戶外特殊裝置的天線,可接收衛星傳送的數個、數十個,甚至全球的電視台節目。
9.日視化。經過對濾色器、顯視屏改進後的電視機,即使在白天或陽光下,仍能收看到很明亮的電視圖像。
10.新材料化。電視機內各零部件材料將更新換代,開發應用成本更低、性能更趨完善的新的替代材料。 1930年至1940年,是電視成型的時代。除了轉播工程技術方面有顯著改進外,電視已開始逐漸成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各國對電視的研究發展受到極大影響,幾乎中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電視事業才開始在美國及其他國家蓬勃興起。

1940年,美國古爾馬研製出機電式彩色電視系統。1949年12月17日,開通使用第一條設在英國倫敦與蘇登·可爾菲爾特之間的電視電纜。1951年,美國H·洛發明三槍蔭罩式彩色顯像管,洛倫斯發明單槍式彩色顯像管 。

『捌』 科學技術發明

我認為近代對人類社會與生活影響最大的科學技術或發明是:電工

理由:
研究電磁領域的客觀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技術,以及電力生產和電工製造兩大工業生產體系。電磁是自然界物質普遍存在的一種基本物理屬性。因此,研究電磁規律及其應用的電工科學技術對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能

源、信息材料等現代社會的支柱都有著深刻的影響。電能作為一種二次能源,便於從多種途徑獲得(如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核能發電、太陽能發電及其他各種新能源發電等),同時又便於轉換為其他能量形式以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種種需要(如電動力、電熱、電化學能、電光源等)。與其他能源相比,電能在生產、傳送、使用中更易於調控。這一系列優點,使電能成為最理想的二次能源,格外受到人們關注。

電能的開發及其廣泛應用成為繼蒸汽機的發明之後,近代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的核心內容。20世紀出現的大電力系統構成工業社會傳輸能量的大動脈;以電磁為載體的信息與控制系統則組成了現代社會的神經網路。各種新興電工材料的開發、應用,豐富了現代材料科學的內容。物質世界統一性的認識、近代物理學的誕生以及系統控制論的發展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電工發展的影響。同時,各相鄰學科的成就也不斷促進電工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因此,電工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推動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促進社會文明的有力杠桿。

電氣化與現代社會 自19世紀80年代開始應用電能以後,幾乎所有社會生產的技術部門以及人民生活,都逐步轉移到這一嶄新的技術基礎上,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生活方式,使20世紀以「電世紀」載入史冊。

電照明開發較早。它消除了黑夜對人類生活和生產勞動的限制,大大延長了人類用於創造財富的勞動時間,改善了勞動條件,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這為電能的應用奠定了最廣泛的社會基礎,成為推動電能生產的強大動力。電傳動是范

圍最廣、形式最多的電能應用領域,電動機作為最重要的動力源,從根本上改變了19世紀以蒸汽動力為基礎的初級工業化的面貌。電熱、電化學、電物理的發展,開辟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工業部門和科研領域。總之,電的應用不僅影響到物質生產的各個側面,也越來越廣地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醫療電器的廣泛應用和家用電器的普及只是人們熟知的兩個例證)。電氣化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現代化的同義語 ,電氣化程度已成為衡量社會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大規模、多層次工程系統 電能以光速傳播 ,至今未能實現工業規模儲存。因此,電能的生產與消費幾乎在同一瞬間完成,隨發隨用。發電、變電、輸電、配電、用電各環節組成了始終處於連續工作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這種集發電 、供電、用電於一體的大電力系統是人類工程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到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已建成好幾個裝機容量超過億千瓦的大型電力系統,其中覆蓋面積最大的達1000多萬平方千米。每個系統年傳輸、分配的電能都超過萬億千瓦時。這種系統中,有功潮流、無功潮流、高次諧波、負序電流等以光速在全系統范圍瞬間傳播。它既能輸送大量電能,創造巨大財富,也可能在瞬間造成重大災難性事故。為保證如此巨大系統安全、穩定、經濟地運行,對系統的控制方式和自動化裝置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電力系統成為社會物質生產部門中空間跨度最廣、時間協調要求嚴格、層次分工極復雜的實體工程系統。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電力系統的出現和發展,促進了系統工程和自動控制這一高新技術領域的形成,並帶動了一系列工業、科研部門的發展。

電工製造與電工新技術 電工製造業為電能的生產和消費系統提供物質裝備。隨著對電能需求的增長,為滿足建設大型電廠的需要,通過改進發電機的冷卻技術,採用新型絕緣材料、鐵磁材料,改進結構設計,使發電機的單機功率增

大、成本降低 。最大火力發電機組的功率由1926年的160兆瓦增大到1973年的1300兆瓦;水電機組由1942年的108兆瓦提高到1978 年的700兆瓦 ;核電機組由1954 年的5兆瓦提高到80年代的1300 ~ 1500兆瓦 。與電力系統規模擴大相適應,輸變電成套設備容量也迅速增大 。繼1952年製成第一套380千伏交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後,70年代以後又先後製成1000~1500千伏的交流輸變電設備 。用電設備中約有 70% 的負荷為電動機,大的如軋鋼電動機和高爐鼓風電動機,其單機功率分別達12780 千瓦和36000 千瓦 ;小的有千百種用途各異的微特電機。電力電子技術的出現不僅使直流輸電技術得以穩步發展,而且使交、直流傳動技術和各種電源轉換技術都得到革新。它將微機控制與功率執行緊密結合,統一完成邏輯、控制、監視、保護、診斷等綜合功能,有力地推動著機電一體化的技術潮流。

努力探尋新的發電方式是電工發展的重要方面。自1954年以後,核能發電很快成為繼火電、水電之後的第三大發電方式。50年代末,磁流體發電嶄露頭角,到1985年已建成50萬千瓦工業性磁流體-蒸汽聯合熱電站 。實現受控核聚變反應是最終解決人類社會能源問題的途徑之一。各國都集中力量進行研究 。到 90 年代 ,人類正邁向解決這一問題的大門。

超導材料研究的新突破,向人們展現了超導電工時代的誘人前景。燃料電池和動力蓄電池可以分散建設,不需長距離輸電,將有可能為電能供需系統開創全新境界。

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應用緊密配合的結晶以電能應用為標志的技術革命區別於它以前的技術革命的根本點在於,它不是直接來源於工場或其他生產實踐領域,而是來源於科學實驗室。正是它的出現,首先把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清晰地寫在人類認識史上。

人類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界的電磁現象,但直到1800年A.伏打在實驗中發明了伏打電池,使人類首次獲得持續穩定的電源,促進了電學的研究轉向電流,並開始了電化學、電弧放電及照明、電磁鐵等電能應用的研究。1831年,M.法拉第

通過實驗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推動了電磁科學與技術發展。這一定律的發現,不僅使靜電、動電(電流)、電流與磁場相互感生等一系列電磁現象達到了更加全面的統一認識,而且奠定了機、電能量轉換的原理基礎。1873年,J.C.麥克斯韋導出描述電磁場理論的基本方程——麥克斯韋方程組,成為整個電工領域的理論基礎。發電機的發明實現了機械能轉換為電能,征服了自然界蘊藏的神奇動力,預告了電氣化時代的到來。與發電機的發明過程同時,電照明、電鍍、電解、電冶煉、電動力等工業生產技術紛紛成熟。孕育了發電、變

電、輸電、配電、用電聯為一體的電力系統的誕生。19世紀90年代三相交流輸電技術的發明,使電力工業以基礎產業的地位跨入現代大工業行列,迎來了20世紀電氣化新時代。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發展是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

技術開發緊密結合的過程。科學技術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必須使個體研究轉向集體研究。1876年,T.A.愛迪生率先踏上了這一必由之路,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工業應用研究實驗室。在這個被人們贊譽的「發明工廠」里,他組織一批專門人才分工負責,共同致力於同一項發明,打破了以往只由科學家個人單獨從事研究的傳統。這一與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正確道路,顯示出巨大活力,不僅推動了電力生產與電工製造業的迅猛發,也開創了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技術開發三者緊密結合、協同發展的先河。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57576.htm

『玖』 從認識論與方法論上突出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闡明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是怎樣獲得

方法論是哲學的組成部分,與世界觀是一個層面上的。認識論是哲學的研究內容之一,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一個回答,和唯物唯心是一個層面。
兩者不是一個比較層面的,認識論和唯物論唯心論都是哲學理論,屬於世界觀范疇,但認識論和唯物唯心論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上提供的方法則屬於方法論范疇。

『拾』 中國古代技術發明

1.造紙術

西漢初年我國發明了造紙術。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漢景帝時的回紙答,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稱「蔡侯紙」。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2.印刷術

隋唐時出現了雕版印刷。868年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1世紀初,北宋平民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發明早四個多世紀。東傳朝鮮、日本,西傳埃及、歐洲,印刷術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保存,是一個重大貢獻。
3.火葯

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唐中期書籍記載了製成火葯的方法。唐末運用於軍事。南宋時發明「突火槍」,13世紀傳入阿拉伯和歐洲。火葯的發明和傳播,改變了中世紀的戰爭模式,是軍事上劃時代的一件大事。

4.指南針

戰國時人們製作出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後來用磁石指南原理製成指南針。北宋指南針運用於航海。13世紀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為歐洲航海家探索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

閱讀全文

與技術發明史第十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