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雜交水稻是誰發明的
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
Henry
Beachell
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因此被學術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
❷ 雜交水稻於哪年發明
雜交水稻的誕生1981年,袁隆平等發明的「秈型雜交水稻」獲得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發明獎特等獎
❸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科學家是誰
說起雜交水稻,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袁隆平大師。很多人誤認為他是「雜交水稻之父」,但是他真的是嗎?
袁隆平其實是「超級雜交水稻之父」而不是「雜交水稻之父」。請記住哦。這個一定要了解。「超級雜交水稻」和「雜交水稻」它是有區別的。
1.誰是中國有名的「雜交水稻」先驅?
早在民國時期,日本和民國的一些科學家就已經在研究雜交水稻類問題,其中民國的一位大科學家丁穎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他也是中國近代史上「雜交水稻」的奠基人之一。但是一般人都不認識這位大師。
新中國成立後,朝鮮族有一位科學家李貞生,也曾經在「雜家水稻」領域有所貢獻,但這位科學家的學歷不是太高,所以也不是很出名。
2.丁穎大師到底對「雜交水稻」有什麼貢獻?
先看看這位民國大師的簡紹。
(一)丁穎大師的簡史
1888年(光緒十四年)11月25日,生於廣東省高州縣謝雞鎮石塘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丁穎從童蒙書館考上縣城的高州中學。
1912年(民國元年)9月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學習日語。
1914年(民國三年)9月考取日本熊本第五高等學校繼續學習,於1919年(民國八年)畢業。
1921年(民國十年)4月考進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攻讀農藝。
1924年(民國十三年)獲學士學位,時年36歲。
(二)其主要成就
1.1933年丁大師選育出了「中山一號」稻穀。這個稻穀是世界上第一次野生稻種與栽培稻培育種成功的稻種。
2.1936年丁大師又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雜交,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個雜交「千粒穗」品系。
3.根據公布的文稿資料顯示,其選育出60多個優良品種。
4.其對雜交水稻的理論奠基有重要貢獻,丁穎大師前後共發布了140多篇水稻研究的論文。
5.2009 年被授予中國成立60 周年「三農」模範人物榮譽稱號。
丁大師是真的一位低調實在有內涵的大師,他是「雜交水稻」的實質性先驅與奠基人。他可謂真正的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❹ 是誰發明了雜交水稻
其基本的思來想和技術,以及首自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
❺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算不算專利是他發現還是他發明的應該叫雜交水稻技術吧
1、雜交水稻不能算專利,而雜交水稻的雜交技術培育的方法算專利。
2、雜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由於Henry Beache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3、袁隆平於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1997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重視。
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也於2014年10月實現歷史性突破,為進一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5)雜交水稻誰發明擴展閱讀
袁隆平主要貢獻
1、袁隆平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2、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採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❻ 大米雜交水稻創始人是誰
是袁隆平。
袁隆平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今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當代神農氏」、「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85年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西南農業大學與西南師范大學合並組建為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袁隆平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水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畢業後,袁隆平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盤古開天闢地,人類呱呱誕生,從那一刻起,擺脫飢餓,奮力生存便成了人類的主題。滾滾歷史長河中的歷朝歷代,各君各王,雖在不同王國用卻擁有著同一個恆故不變的夢想——解決糧食問題。民以食為天,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飢餓的抗爭,從未停歇過對糧食的渴望。面對嚴峻現實,世界陷入了糧食恐慌,人們連連發問:誰來養活中國,誰來養活世界?20世紀70年代,中國通過對雜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終將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並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這些事跡都歸功於袁隆平。
❼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是誰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雜交回水答稻工作技術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7)雜交水稻誰發明擴展閱讀: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
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❽ 袁隆平什麼時候發明的雜交水稻
1972年。
1966年,三系雜交水稻的發現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中國科學院的《科學通報》上,是他的第一篇重要論文,而這一刊《科學通報》卻是文革前的最後一刊。
為了增加試驗效果,每年冬天,其與助手還去海南三亞進行水稻育種,甚至在路上把種子綁在身上,利用體溫育種催芽。然而研究遇到瓶頸,逾三千次試驗都未成功。
1971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馮克珊在海南試驗田發現一株難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此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由袁隆平掛帥。
1972年,雜交稻被列為中國重點科研項目,全國性的協作攻關開始:三十餘科研單位參與、上千個品種與該株野生水稻進行了上萬次測交和回交轉育試驗。在此基礎上,袁隆平選育不育系二九南1號成功,此為中國第一個應用於生產的不育系水稻。
(8)雜交水稻誰發明擴展閱讀:
改進
1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礎上,利用長江流域、華南、東南亞、非洲、美洲、歐洲等地的千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百餘具有恢復能力的水稻。至此,袁隆平及其團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水稻產量也從畝產300公斤提高到畝產500公斤以上。
當年10月,袁隆平發表《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他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
1974年,袁隆平團隊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鑒定。1975年,又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准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1975年冬,中國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
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范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1979年,作為中國首個科研技術,三系雜交水稻技術被介紹到美國。
1981年,袁隆平因成功育種中國秈型雜交三系水稻,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1982年,袁隆平被湖南農學院聘為兼職教授;1985年,又被西南農業大學聘為兼職教授。
❾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他一個人發明的嗎
其基本的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由於Henry Beachell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後來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提出可以尋找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來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種新方法,比如趕粉等,但是最後由於種種原因沒法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袁隆平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❿ 水稻是誰發明的
稻的栽培歷抄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襲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史記中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後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10)雜交水稻誰發明擴展閱讀
未來水稻,是每個育種科學家都要思考的重大方向。目前,國際上很多專家都在通過研究未來氣候變化、人類對水稻食用的需求等因素,來預測未來水稻需具有或應改良的優良性狀。未來水稻代表研究方向,但不是某個具體的新水稻類型,或獨立概念。
作為超級稻二、三、四期百畝片攻關成功品種的培育者,鄧啟雲是利用水稻亞種間雜種優勢和形態改良,通過常規方法育種的傑出代表之一。在他看來,「未來水稻」涉及的生物分子育種技術,是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