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張玉能的學術成果
1982—1989年(17篇)
1、《淺論共同美的生理心理基礎》,《復旦大學學報》1982年第2期,《新華文摘》1982年第5期
2、《試論「實踐-精神的」把握方式》,《馬列文論研究》第1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
3、《虛幻而神奇的審美王國》,《美育》1984年第5期,湖南人民出版社
4、《藝術形式美的本質在表現的自由》,《美學與藝術評論》第1集,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
5、《再論共同美的生理心理基礎》,《學術月刊》1985年第3期。江西文聯編《文藝新方法論》一書收錄,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1985年第5期,《美學》1985年第4期。《新華文摘》1985年第5期全文摘錄
6、《評黑格爾關於自然美的論述》,《荊州師專學報》1985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85年第12期
7、《試論心理學方法在美學和文藝學中的運用》,《文藝研究》1986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1986年第2期,《美學文摘》第6輯,錢谷融、魯樞元《文藝心理學教程》視該文為文藝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傾向的代表,見該書第28頁
8、[東德]貝格瑙《論德國古典美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文匯讀書周報》1989年3月25日摘要介紹
9、《從心理學看文藝問題》,《當代文藝思潮》1982年第3期
10、《試論審美心理動力結構》,《學術月刊》1986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1986年第3期,《光明日報》1997年11月11日童慶炳《世紀之交:中國現代文藝心理學發展的重新審視》認為該文「比較有見解和學術質量」
11、《試論審美過程中的意志活動》,《文藝研究》1986年4期,《文藝理論研究》1986年第6期摘要,引起爭論:《文藝研究》1987年第2期王長安《審美與意志之思考》提出商榷,《文藝研究》1987年第7期周本成《林黛玉聽戲及其他》和1988年第5期曾永成《對傳統美學觀的一次沖擊》表示贊同
12、《論蔡元培和席勒美育思想之關系》,《中西美學藝術比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3、《席勒的崇高論》,《美學與藝術評論》第3輯,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楊成寅主編《美學范疇概論》第13章崇高引述,浙江美院出版社,1991年
14、《藝術本體與藝術形式》,《江漢論壇》1987年第4期
15、《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新成果》,《文藝研究》1987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87年第10期
16、《由兩本文學心理學教材引發的思索》,《文藝研究》1989年第3期
17、《秀美與尊嚴——人類自我生成的中介》,《外國美學》第7輯,商務印書館,1989年
1990-1999年(24篇)
18、《美與自由》,《華中師院學報》1990年第3期,《中國文學年鑒1991-1992》美學研究綜述摘要介紹該文觀點
19、《中國當代美學》第6章「審美經驗的描述和探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該書獲「光明杯」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三等獎(1991)
20、《對文學中「向內轉」的反思》,《人民日報》1991年1月3日,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1年第1期
21、《審美意志的功能剖析》,《文藝研究》1991年第5期,《文藝理論研究》1992年第1期「文論信息」摘要
22、《「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透視》,《文藝報》1992年2月1日,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2年第3期
23、《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與中國當代美學》,《華中師大學報》1992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2年第5期,《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2年第4期。《哲學年鑒1993年卷》評述摘要
24、《悲劇性探本》,《外國美學》第8輯,商務印書館,1992年
25、《創造美學的建構與發展》,《當代中國美學新學派——蔣孔陽美學思想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
26、《當代文學與傳統審美心理》,《文學評論》1992年第6期,《文學世界》1993年第1期摘轉
27、《周易美學》,《文藝研究》1993年第5期
28、《中國特色與文藝學建構》,《華中師大學報》1993年第6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4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4年第2期。
29、《審美王國探秘——席勒美學思想論稿》,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文藝研究》1995年第2期,黃念然《審美王國探秘》評介,《書城雜志》1995年第2期朱立元《讀〈審美王國探秘〉》評介,《武漢晚報》1994年1月25日「新書架」:「我國第一部席勒專論出版」,《中國文化報》1994年2月2日「文化短波」:「我國論席勒專著出版」。《湖北日報》1994年2月13日,立正《填補空白,打開寶庫——評張玉能的〈審美王國探秘〉》。《長江日報》1994年3月17日「新書架」:《審美王國探秘》出版。《人民日報》1994年7月1日「大地書訊」。《文藝報》1994年11月19日蔣孔陽《讀<審美王國探秘>》。劉綱紀《德國美學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專段評介
30、《堅持實踐觀點,發展中國美學》,《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4年第11期
31、《反映論、創造論與文藝學建構》,《學術月刊》1994年第9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4年第11期
32、《美學的中國特色在哪裡》,《華中師大學報》1995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5年第6期
33、《評所謂的「後實踐美學」》,《雲夢學刊》1995年第1期,《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5年第4期
34、《論席勒的喜劇理論》,《文藝研究》1995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戲劇研究》1995年第9期
35、《席勒詩歌的美學價值 》, 《武漢教院學報 》 1995.4(高校文科學報文摘 1996.1)
36、《當代中國美學應該高揚人文精神 》,《華中師大學報》 1996.1(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6.5)
37、《曼海姆的古代藝術珍品陳列室(譯文)》,《文藝研究》 1996.3
38、《自然美與自由》,《雲夢學刊》 1997.1(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7.5)
39、《再論中國畫論的人文精神》 ,《華中師大學報》, 1997.5(人大復印資料《造型藝術研究》1998.1)
40、《展望21世紀中國美學》,《武漢教院學報》, 1998.1(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8.4)
41、《皮薩列夫的現實主義與「美學的毀滅」》,《華中師大學報》, 1999.3 (《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9.5 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9.7)
2000年(2篇)
42、《實踐美學:超越傳統美學的開放體系》,《雲夢學刊》, 2000.2(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0.6)
43、《蔣孔陽美學體系的動態立體構成》,《武漢教院學報》, 2000.5(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1.1)
2001年(5篇)
44、《實踐的結構與美的特徵》,《華中師大學報》2001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1年第5期
45、《重樹實踐美學話語的威信》,《民族藝術》2001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1年第7期
46、《形式美的基本特點》,《益陽師專學報》2001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1年第8期
47、《審美人類學與人生論美學的統一》,《東方叢刊》2001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1年第10期
48、《實踐的類型與審美活動》,《吉首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2年第2期
2002年(4篇)
49、《後現代主義與實踐美學的回答》,《華中師大學報》2002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2年第5期
50、《新實踐美學與實踐觀點》,《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51、《後現代主義與實踐美學的同步》,《江漢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52、《美學分析與語文教學》,《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學語文教與學》2002年第10期
2003年(6篇)
53、《實踐的自由與美的范疇》,《華中師大學報》2003年第1期
54、《席勒論藝術的人類學根源》。《三峽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3年第6期
55、《西方美學關於藝術本質的三部曲——藝術本質論:從自然本體論美學到認識論美學》(上)(下),《吉首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第3期
56、《時代需要這樣的國學讀本——評王先霈<國學舉要·文卷>》,《文學評論》2003年第6期
57、《席勒論美的批判功能》,《江漢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3年第10期
58、《奧地利造型藝術一瞥》,《當代美學評論200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2004年(12篇)
59、《席勒論審美形式的人類學功能》,《雲夢學刊》2004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美學》2004年第7期全文轉載
60、《世紀之交審美文化的反思》,《粵海風》2004年第3期
61、《實踐美學與生態美學》,《江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62、《主體間性是後實踐美學的陷阱——與楊春時教授商榷》,《汕頭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第5期「學術卡片」摘錄
63、《實踐的自由是審美的根本——與楊春時同志商榷》,《學術月刊》2004年第7期
64、《漢語話語實踐的意象性與信息時代的文學性》,《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65、《論藝術起源的游戲和模仿中介》,《江漢論壇》2004年第9期
66、《中華民族永遠需要崇高——「非典」引發的美學反思》,《走出困擾——「非典」引發的人文思考》(石挺,何金暉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67、《實踐美學是不該這樣去理解的——與章輝博士商榷》,《河北學刊》2004年第6期
68、《康德的美學范疇體系》,《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
69、《早期浪漫主義的美學原則》,《廈門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5年第2期
70、專著《西方美學思潮》,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2005年
71、《實踐的超越性與審美》,《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72、《馬克思主義文論教程》,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主編
73、《蔣孔陽晚年美學思想的發展》,《文藝研究》2005年第2期
74、 《席勒的美學范疇體系(上)》,《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5年
75、 《席勒的美學范疇體系(下)》,《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76、《理性化的英國經驗主義美學》,《鄖陽師專學報》2005年第1期
77、《黑格爾的美學范疇體系(上)》,《吉首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78、《評「主體間性」美學——兼答楊春時先生》。《汕頭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79、《實踐美學與現代性》,《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美學》2005年第4期
② 汝信《西方美學史》和蔣孔陽《西方美學通史》哪個更好
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
③ 為什麼中國近代出了這么多研究美學的(比如:朱光潛 宗白華 王朝聞 蔣孔陽 韓美林)
美學學科名稱來自西方,包括美學史、美學原理。在中國,美學研究要建立在對西方美學史的充分認識以及良好的譯介工作的基礎之上,西學東漸和譯介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的事情,到20世紀中葉條件逐漸成熟。但同時又受到政治條件和研究水平影響,美學研究不免犯了哲學與文藝學界限不明以及意識形態色彩過重等錯誤。另外,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結時期,中國美學史正是建立在傳統文化大總結的基礎上,總覽全局,對傳統文化進行的美學意義上的總括性研究。
④ 蔣孔陽的主要學術觀點
和李澤厚一樣,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中,蔣孔陽的理論立足點也是「實踐」。他認為朱光潛「主客結合說」是唯心主義的,但他對於蔡儀的極端客觀主義美學同樣不滿,認為它是舊唯物主義的美學。他認為真正的唯物主義美學應當從人的客觀的社會實踐出發來解釋美和美感。「從社會生活實踐的觀點來探求美,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美既不是人的心靈和意識可以隨意創造的,同時也不是可以離開人類的社會生活而單純作為一種物質的自然屬性而存在。它是人類在自己的物質與精神的勞動過程中,逐漸客觀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類客觀的生活實踐是一切美與美感的根源。美和人類社會生活一道產生,由於人類社會生活是客觀的,所以美也是客觀的。
同樣是強調「實踐」,蔣孔陽和李澤厚又有所不同,李澤厚一般談「社會實踐」,而蔣孔陽則往往把「實踐」與「生活」相連,甚至有時乾脆只談「生活」而不談「實踐」,這其中體現了他們二人思維方式的差異。李澤厚主要把實踐理解為抽象的、一般的物質實踐,而蔣孔陽的實踐觀念則寬泛的多,也具體的多,人的吃穿住行以及思想、願望、情感的運行方式在蔣孔陽看來都是人類客觀實踐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李澤厚強調美根源於實踐,意思是說美表現人類社會實踐的「本質、規律和理想」,是認識論中心的;而蔣孔陽強調實踐,主要意圖在於說明美作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內容的感性形象」,必然會具體地表達和滿足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思想、意志、感情和願望,是價值論中心的。
從生活實踐的現實性、具體性和豐富性出發,蔣孔陽強調了美與美感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具體性。他認為,人類生活方式的多樣性決定了美與美感的多樣性,「美感的差異性,源於生活方式的差異性」;同樣,人類生活的具體性也決定了與生活目的直接聯系的美與美感也必然不是一個抽象的存在,美「必須像生活本身一樣,是具體的、感性的,我們必須通過感覺才能把握它」。應該說,對於美與美感的具體性與多樣性的強調,是蔣孔陽的實踐說與李澤厚的實踐說的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也是蔣孔陽美學思想對於李澤厚美學思想的一個重大突破。過去我們常常把蔣孔陽的美學思想看作是李澤厚美學思想的一個翻版,這實際上抹殺了蔣孔陽美學思想的獨創性。
新時期以來,蔣孔陽與時俱進,不斷修正、發展自己的美學思想,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理論創獲,這些理論創獲主要體現在他的《美學新論》一書中。下面我們簡單列舉一二:
一、「綜合比較」研究方法的提出。在《新論》中,蔣孔陽指出:「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古今巨變,中外匯合的時代,各種思想和潮流紛至沓來,我們面臨多種的機遇和選擇。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固步自封,我們要把古今中外的成就,盡可能地綜合起來,加以比較,各取所長,相互補充,為我所用。學者有界別,真理沒有界別,大師海涵,不應偏聽,而應兼收。綜合比較百家之長,乃能自出新意,自創新派。」他認為,綜合比較是美學理論現代化的需要。我國是一個美學的大國,有著特別豐厚的美學遺產,但由於歷史傳統的原因,我國美學理論多以點評與感悟的形式出現,缺乏具有現代理論形態的美學體系,因此在美學學科上我們急需現代化;而要進行現代化,首要的一個前提是對古今中西的美學資源進行綜合比較,以人之長,補我所短;比較本身雖然不是現代化,但要現代化,卻必須經過比較這樣一個過程。
二、「審美關系論美學」的設想。從關系本體論出發,蔣孔陽認為美是一種關系性而非實體性存在,美學研究的對象是人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審美關系。他說:「人間之所以有美,以及人們之所以能夠欣賞美,就因為人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審美關系。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認為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是美學研究的出發點。美學當中的一切問題,都應當放在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當中,來加以考察。」他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界定審美關系:(1)審美關系是人通過感覺器官和現實建立的關系;(2)審美關系是自由的;(3)審美關系是人作為一個整體和現實發生的關系;(4)審美關系是人對現實的一種感情關系。以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為邏輯起點,蔣孔陽提出了屬於自己的獨到的美論、美感論、審美范疇論和中西藝術、中西美學比較論,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美學體系。
⑤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小題。美和美的東西蔣孔陽 其次,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隨著人們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變
小題1:AE
小題1:D 小題1: ![]() ⑥ 蔣孔陽的主要作品 文學的基本知識(理論)1957,中青 論文學藝術的特徵(理論)1957,新文藝 ⑦ 死亡之美的作者簡介 陸揚,1953年生於上海市。1969年初赴吉林插隊。1990年獲復旦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師從賀祥麟先生攻讀歐美文學,蔣孔陽先生研習西方美學。著作主要有《德里達:解構之難》《幽默人生:林語堂的魅力》等。有介紹西學的論文一批,英譯中和中譯英譯作若干。現為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⑧ 蔣孔陽的生平概述 建國後,歷任復旦大學副教授、教授、美學研究室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第四屆副主席,上海市社科聯副主席,中華全國美學會第一、二屆副會長,上海美學學會第一、二屆會長,上海市第六、七屆政協委員。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41年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專著《文學的基本知識》、《論文學藝術的特徵》、《形象與典型》、《美學和文藝評論集》、《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蔣孔陽美學藝術論集》、《文藝與人生》、《美在創造中》、《美的規律》、《蔣孔陽文集》(4卷),譯著《近代美學史述評》、《從文藝看蘇聯》,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哲學大辭典·美學卷》、《辭海·美學分冊》、《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藝術卷》等。 ⑨ 蔣孔陽、葉秀山先生如何面對「學術批評」
蔣孔陽葉秀山 ⑩ 閱讀下面的文字 美和美的東西 蔣孔陽 什麼是美
答案: 與蔣孔陽美在創造中介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