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亞洲歷史上都有哪些大時代(類似歐洲有大航海時代、文藝復興時期)具體是從幾世紀到幾世紀
我對亞洲其他各國不甚了解,其實中國歷史本身就是一個大時代
以下僅列舉中國部分「大時代」: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出現了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了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倫理)、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兼愛非攻)、雜家(合各家所長)、農家(君民同耕)、小說家(道聽途說)等。
「漢末至三國」
公元189年~公元280年
狼煙四起,金戈鐵馬,英雄輩出,群雄紛爭,天下三分……青梅煮酒的智慧交鋒,獨唱空城的兵不血刃,單刀赴會的從容凜然,對酒當歌的人生豪邁,一場場刀光劍影的生死悲歡,一聲聲鼓角爭鳴的亂世回響,一幅幅風雲變幻的歷史畫卷,留下多少品味不盡的美談佳話!
「鄭和下西洋」
1405年~1433年
1405年,鄭和首次下西洋,揭開了世界性大航海活動的序幕。由於世界性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使東西方交通為之大變,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往來,逐漸打破了全球東西方之間,各大洲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封閉隔絕的狀態。這對人類社會與國際關系,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導致人類社會日益具有世界性,從此進入了一個帶根本性的歷史轉軌時期。在這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發生於東方的鄭和航海壯舉中,大批中國人走出國門,走向海洋,在這個人類文明交匯的大舞台上,以自己偉大的和平實踐,譜寫了15世紀初人類文明史上的壯麗篇章。
「民國」
1912(民國)~1949年,這是中國百年來最翻天覆地的一個時期,文化、藝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由於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更是各種思潮互相激烈碰撞、沖突的大時代。
其它的估計有朝鮮三國時代、日本戰國時代,至於中亞西亞的歷史就不在話下了。
㈡ 12秒91!劉翔創造了中國乃至亞洲的歷史,場上的人們驚呆了!陳述句改反問怎麼寫
秒91!劉翔創造了中國乃至亞洲的歷史,場上的人們難道沒有驚呆了嗎?
㈢ 亞洲電視的發展歷史
(說明:雖內地不少新聞題有「倒閉」「劇終」等字眼,但亞視官方證實並未倒閉,旗下2個衛星頻道已於2016年4月上星測試播出。詞條中部分圖片及內容來自香港電台 、英國麗的呼聲公司 、昔日香港電視電台網)
名稱:Rediffusion (Hong Kong) Limited
總公司:英國麗的呼聲(Rediffusion)公司
1949年3月22日,英國麗的呼聲公司在香港成立子公司:香港麗的呼聲(以下簡稱麗的呼聲,如圖1)。1957年4月麗的呼聲獲香港政府准許開辦有線電視,並獲發執照 (有效期到1973年4月30日)。
1957年5月29日,麗的呼聲在香港成立「麗的映聲」,正式推出電視服務,此為香港及遠東地區第一家電視台。 成立之初,「麗的映聲」只有一個黑白畫面的英文台, 每日播放四小時。頻道成立初期以收費方式提供服務,向每個用戶收取25港元的月費,以當時的水平來說相當昂貴,一般市民難以負擔, 用戶僅有640家。這一年,麗的映聲首次播出了香港電視史上第一部電視直播劇《幸福的家庭》。
1959年5月27日,新的麗的呼聲大廈(位於告士打道)正式落成並啟用(如圖2),並配有電視台的錄影室、播映室、播音室等。
1963年9月30日, 麗的映聲增設中文頻道,以粵語為主要廣播語言,開台當日的第一個趣劇名為《妙趣橫生》(香港電視歷史上第一個中文趣劇,成為電視趣劇鼻祖),麗的映聲每月用戶增加過千。 麗的映聲中文台大部分的節目為購入的歐美原聲節目且未重新配音、無中文字幕,最初未能獲得廣大觀眾群。隨著用戶增加,外國片逐漸加入粵語配音,自製節目也逐漸增加。 這一時期的中文台每天播出時間由上午1l時至午夜為止,星期日則提前到上午7時開始。英文台廣播從下午3點半開始至午夜止。播映節目均以黑白為主。
1967年麗的映聲用戶多達6000戶, 這年9月,無線電視(以下簡稱TVB或無線)啟播,TVB的收看完全免費、無線接收,且有許多(非全部)彩色畫面的節目。 而麗的映聲仍為黑白畫面, 許多觀眾開始轉為收看TVB,麗的映聲受到沖擊客戶不斷流失。 截止1972年底,「麗的」客戶已減至7.5萬,觀眾人數約30萬人。
1968年,位於廣播道的新廈成立並啟用。新廈有9間播映室,8間播音室,並配有先進的錄音、電子設備。 7月,麗的映聲第2屆藝員訓練班畢業,這屆訓練班培養出許多的褟素霞、黃淑儀、盧大偉、謝月美、黃韻詩、梁小玲等後來成為香港電視史上第一代優秀藝人。
1969年,香港電台(RTHK)開始聯合香港教育司署製作電視節目,並安排在麗的映聲的頻道上播出。
1971年,麗的映聲節目開始彩色化。 麗的電視有限公司(Rediffusion Television Limited,RTV,麗視);獨資→合資
1973年4月6日,麗的呼聲的電台廣播業務停止(即僅留有電視業務,電視業務4月30日到期),公司更名麗的電視有限公司(Rediffusion Television Limited,簡稱RTV)。 8月10日,麗的電視有限公司獲香港政府發出新的中英文電視台主辦權。10月,播映專利權期滿的「麗的映聲」以「麗的電視(香港)有限公司」之名獲得開辦無線電視廣播的專利權; 10月31日起,因從有線傳輸轉為無線廣播,麗的映聲停播,經過一個月的過渡期後, 12月麗的電視免費啟播,麗的電視中文台正式以彩色播映。 但原有的觀眾已轉為收看TVB,故麗的電視一直難以在收視率上取得主導地位。
1974年4月,麗的電視英文台也以彩色播映。
1975年9月7日,香港第三家電視台佳藝電視成立,與麗的電視、TVB形成了「三台鼎立」的局面。三家電視台競爭非常激烈:麗的電視於1975年拍攝了以時事新聞為題材的單元劇《十大奇案》,播出後收視上升到第二。1976年佳藝電視拍攝的《射鵰英雄傳》觀眾多達一百萬,成為亞軍,麗的電視墊底。為挽回觀眾,隨後麗的電視攝制了《十大刺客》《大丈夫》《十大騙案》(1977)等單元劇,最終打敗佳視。
1978年佳藝電視因經營不善倒閉之後,麗的電視、TVB成為香港獨有的2家免費電視。
1979至1980年間,「麗的」在黃金時段推出三線長篇連續劇集,徹底摧毀TVB的多元化節目設置,TVB被迫開始生產連續劇應對。 其中,1980年9月的鄉土劇《大地恩情》一經播出,便牢牢占據住相當的市場份額,收視一路走高。當時TVB播出的《輪流傳》收視慘淡,成為其開播以來首播遭到腰斬的劇集。
1981年3月, 英國麗的呼聲公司將其61%股份轉讓給澳大利亞一個財團, 麗的呼聲不再主管麗的電視。
在此期間,麗的電視還曾舉辦亞洲業余歌手大賽,並簽下張國榮、毛舜筠、邵音音、余莎莉等著名藝人。 名稱:亞洲電視有限公司(Asia Television Limited,aTV,以下簡稱亞視);合資(多股東)
邱德根時期,核心市場:香港
1982年7月, 遠東集團主席邱德根注資1億港元購入50%的股權,並獲得共同經營權, 並於9月24日將麗的電視易名為亞洲電視有限公司(Asia Television Limited, 簡稱aTV);1984年邱氏購入餘下股權,全權控制亞視;1988年11月,邱氏因涉嫌「遠東銀行造假賬」一案被廉政公署調查,停止參與對亞視的管理,並於次年5月1日正式退出亞視,亞視為期5年的邱氏時代告一段落。
1983年9月,亞視工程部引進2合一Betacam攝錄機,成為第1家應用此先進器材香港電視台。為配合節目發展,亞視舉辦第一屆藝員訓練班,當年畢業生中有黃秋生、何家勁、葉玉萍、麥翠嫻等。
1984年4月,亞視開辦以重播綜合性節目精彩片斷為主的《大家早晨》節目(後改為《亞洲早晨》),並確定為資訊性的早晨新聞節目。1985年,亞視獲得《亞洲小姐》的主辦權,打破無線十多年的選美活動壟斷。此後,《亞洲小姐》便成為亞視一年一度的大型電視節目。 1986,又舉辦《電視先生選舉》(《亞洲先生》前身),開創了「男性選美」的先河。 這一年,亞視獲純利710萬港元,此時亞視已扭轉虧損局面,變為稍有盈利。
1987年1月29日(農歷正月初一),亞視中文台、英文台分別正式命名為黃金台、鑽石台,並以「黃金鑽石耀香港、亞洲電視顯光芒」作為宣傳口號。 黃金台每日播映新聞節目、體育節目、資訊節目、戲劇、綜藝性節目、紀錄片、中外電影以及由香港電台電視部所提供的節目等;鑽石台則播出來自世界各地的喜劇、戲劇、紀錄片、兒童節目、體育節目和電影等。8月,亞洲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股票正式上市。 11月23日凌晨,亞視總部發生4級大火,布景房、道具房、錄影廠、新聞部、工程部等多個部門均被波及,導致節目(於零時45分)中斷十個小時廣播。
(亞洲電視黃金台、鑽石台新聞畫面可參閱及)
林百欣時期,核心市場:香港
1988年6月,林百欣以家族名義向邱德根購入亞洲電視30.83%的股權,成為董事局主席,1994年又進一步購入股權,林個人及麗新集團持有亞視的股權比例達到了67.5%,成為絕對控股股東。
1989年1月20日, 亞視啟用新台徽,並將中英文頻道分別更名為本港台、國際台,節目編排方面亦有所創新改變。
1991年1月,亞視率先開創《晨早新聞》,在清早向觀眾提供即時新聞,其他電視台也相繼仿效。 7月1日, 雙語麗音(NICAM)廣播正式開始,使用特定電視機的觀眾,在觀看麗音節目的時候,選擇兩種不同語言。
1994年3月7日,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將20%的亞視股權轉讓給林百欣,林擁有超過50%的控投權及管理權。
在亞視眾人的不斷努力之下,精彩節目不斷涌現,運營狀況連續好轉,終於在1996年轉虧為盈,拼得1200萬元的純利。
1998年5月,受到台灣一宗賄賂案與亞洲金融風暴的雙重影響下,林氏出現財困, 虧損十億多港幣,林百欣決定出讓亞視51%的股權。劉長樂聯合封小平等人組成龍維有限公司與黃保欣的聯旺有限公司分別得到亞洲電視46%和5%的股權,總價7億港幣, 黃保欣出任董事局主席。
(《圖冊一 1990年的亞視《夜間新聞》畫面》中圖片來自昔日香港電視電台網(已無法訪問))
內地控股時期,核心市場:內地
1998年封小平與劉長樂等接手亞視後,開始積極向內地發展。如在廣東興建影視城及培訓人才,降低製作成本、從內地引進節目、強化內部管理等。這一年,亞視舉辦《香港男士選舉》,報名人數高達七百多人; 科幻特技劇集《我和僵屍有個約會》推出後大受歡迎,並掀起科幻電視劇的熱潮。 1998年9月,成為全港第一家引入「虛擬演播室」技術的電視台。12月,與方正集團合作全港首台自動播出系統投入服務。
1999年,亞視購入《還珠格格》,播出後收視節節攀升,首次逼近23個百分點,連帶其他節目收視集體上升。尼爾森收視數據表明,無線黃金時期收視全面大敗,亞視以平均3個百分點的收視超過無線,這在無線32年的歷史上尚是首次。然而隨後,無線簽得趙薇、林心如等人合約,並以趙薇主演的《老房有喜》等劇挽回收視。「還珠」一役開啟了亞視日後狂買外購劇的習慣,客觀上也促使了亞視減少了自製劇的產量。
2001年5月,亞視從英國引入益智節目《百萬富翁》,由陳啟泰主持。節目播出三個月內反響不俗,收視率最高三十九個百分點,但在無線緊急推出的由鄭裕玲主持的同類益智游戲節目《一筆out銷》對陣中逐漸消失了聲勢。
2002年6月12日,劉長樂與陳永棋注冊成立新公司VMH,新公司以部分現金、部分股份的形式全面收購龍維有限公司及龍維持有的46%亞視股份, 成為亞視最大股東,並委任陳永棋為行政總裁,余統浩為營運總裁。陳表示要擴大市場范圍尤其是華南地區,並在同年8月獲廣電總局批准,本港台、國際台正式落地廣東珠三角地區,成為首個在大陸落地的境外免費電視台。落地以後,與廣東有線進行廣告分帳。同年,獲香港特區政府批準的2003年12月至2015年12月的廣播牌照。
2003年,反映香港近半個世紀變遷的長篇連續劇《萬家燈火》播出後不但受香港、珠三角一帶引起鬨動。
2007年1月,查懋聲透過旗下的名力集團,以超過十億港元入股亞洲電視,並擔任主席。4月,前無線董事總經理費道宜與何定鈞加盟亞視,任職行政總裁和營運總裁職務。不僅如此,費道宜與何定鈞海成功邀請到陳輝光(無線前任總經理助理)以及陳灌明(無線前製作資源部助理總監)擔任挖角行動總司令。據悉,當時亞視的挖角名單上,不僅有歐陽震華、羅嘉良、張家輝、宣萱、郭可盈、陳慧珊、蔡少芬等台前一線,還包括何麗全、曾醒明、汪岐、鄺業生等幕後重臣,但最終因亞視財力不濟作罷。
2007年7月22日,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正式遷出廣播道,遷往大埔。同年10月8日,更換台標(台標形狀為英文字母小寫「a」變體加大寫「TV」),並進行全新的節目改版(如概述圖所示)。2008年12月31日,亞視數碼電視正式啟播,亞視9個頻道依次為:本港台、新聞財經頻道、動感資訊頻道、魅力資訊頻道、文化資訊頻道、國際台、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高清頻道(以下簡稱為aTVx)。
2009年1月29日,旺旺集團兼中國旺旺主席蔡衍明,以私人名義買入股亞視交易後,蔡衍明及前亞視行政總裁費道宜,共持有亞視47.58%權益。以此推算交易完成後,會持有亞視四成一股權,成為亞視最大股東。但若只計具投票權的股份,卻只得兩成三,故實際持有三成五股權。 同年4月,受金融危機影響,數碼電視頻道重組,原aTV2、aTV3、aTV4、aTV5、aTV9合並,改以24小時全天候播出高清數位元組目的頻道——「亞洲高清台」。亞視亦承諾在7月1日新增一個標清頻道,香港廣播事務管理局准許亞視押後開台日至10月1日,命名為「亞洲電視資訊娛樂台」。之後的2009年9月30日,亞洲電視突然宣布於10月1日以13頻道轉播大陸粵語電視頻道——南方衛視,而原計劃的資訊娛樂台則籌備失敗。
王征時期
2010年9月11日, 內地商人王征通過其遠房親戚黃炳均入主亞視,並表示希望將亞視打造成」亞洲的CNN」。此時黃炳均持股52.4%,Antenna公司(亞視主席查懋聲和台灣旺旺集團主席蔡衍明共同持有)持股47.6%。
2012年,蔡衍明以Antenna的名義起訴亞視,稱王征控制亞視令其利益受損。經過兩年的紛爭,2014年底,香港法院裁決蔡勝訴,為維護其利益,法院要求黃炳均必須出售亞視10.75%的股份於獨立第三方,並核查帳目。2014年底王征向法院起訴,要求亞視償還其10.35億港元債務,否則申請亞視清盤。
股東的紛爭使亞視動盪不安,一直虧損:2012年亞視虧損3.4億港元,2013年進一步擴大至3.78億港元。 2014年9、10、11月亞視開始兩度拖欠員工薪金,亞視員工經濟狀況受到嚴重影響,欠薪涉及的款項高達1,500萬港元。此事引起勞工處注意,並介入事件向亞視發警告信。據悉,這幾年都是王征在給亞視資金,其他股東卻從不給錢。 然而,2014年12月30日,王征聲稱為亞視注入20億元,已經完成歷史責任,拒絕再注資亞視。
2010至2015期間,由於待遇比同行差,很多資深人士陸續離開。王征推行的深耕大陸珠三角的策略,也遭到了香港本地觀眾的質疑。管理、營運策略的失敗,加上一些負面新聞,亞視流失了很多廣告商。 在節目收視方面也長期低迷,如2013年11月的節目《高志森微博》《亞視大學堂》獲得零收視。
從2015年1月開始,為節省開支,亞視減少三分之一的新聞時段,停播普通話新聞,很多專題性節目沒有贊助乾脆暫停,大段的時間用來播出舊劇。 同年3月,香港勞工處向亞視及執行董事葉家寶各發出64張欠薪傳票,欠薪金額接近80萬元港幣,裁判官判亞視罰款69萬元。這是歷來違反《僱傭條例》下欠薪的最高刑罰。
為維持亞視的運轉、解決欠薪及欠交免費電視牌照費等問題,亞視多次出售其自製劇集,如2015年2月18日前要繳交上年度約1700萬元的牌照費用,就是先後將《洪熙官》《精武門》等武俠片賣給TVB,將《再見艷陽天》、《我和僵屍有個約會》系列、《中華英雄》等500小時非古裝劇集賣給TVB、霍士娛樂才籌齊。 (註:亞視失去的是免費電視牌照,並不等於倒閉,且其可轉為有線電視、IPTV或衛星電視。部分新聞中對此概念有所混淆,易引起誤解。)
2015年3月31日下午,香港行政會議召開特別會議,決定港府不再續發免費電視牌照予亞洲電視。 4月20日,香港特區政府通訊事務管理局再發通知:會於免費電視牌照屆滿後(2016年4月2日起)撤銷指配予亞視的所有頻率。 雖然沒有獲得續牌,但根據香港法律,亞視必須在停牌前繼續提供廣播服務,故亞視內部仍在有條不紊地運轉。 另外,永升亞洲、奇妙電視等機構也開始向通訊局提出申請:亞視停牌後,使用亞視的無線電視頻譜。 2015年5月15日,亞洲電視官方宣布,由於人手不足,午間新聞節目《十二點半新聞》於5月18日停播。
中金集團入股
2015年6月11日,亞視執行董事葉家寶宣布,有新投資者購買了原有股東黃炳均約52%的股份並已簽署買賣合約。亞視將按時發薪,並會恢復早上和下午新聞的播出。 9月10日,亞視召開新聞發布會,確認青島中金集團旗下的中國文化傳媒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已與亞視大股東黃炳均(替王征代持)達成股權轉讓合約,收購黃炳均52.4%的股權且已交易成功41.66%。司榮彬(中金的老闆)表示要將亞視整合為擁有免費電視、全球衛星電視、全球OTT多媒體等6大板塊業務的傳媒集團,但卻一直沒有實際動作。網易財經表示:調查證實,司榮彬在私售亞視版權,並質疑中金收購亞視的真實目的。
2015年12月,執行董事葉家寶因涉嫌疏忽或縱容亞視拖欠員工工資,於12月2日下午被判罰15萬港元。由於葉為受聘董事,並未持有亞視股份,且在亞視困難時期奔走籌集資金以避免700多名員工失業,因此做出輕判。
2016年1月20日,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向香港電視娛樂ViuTV發出綜合傳送者牌照,容許香港電視娛樂使用頻譜傳送免費電視服務。2016年4月2日起,香港電視娛樂會與TVB共用一條從亞視收回的多頻網頻道。
被王征申請清盤
2016年2月5日晚,亞視前投資者王征發表聲明稱,作為主要債權人,已於2月5日向香港高等法院遞交亞視清盤申請。2月6日,亞視發言人宣布亞視新聞全部暫停。 2月22日,亞視因欠薪問題令新聞停播逾兩周,違反《廣播條例》規定,被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暫時吊銷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30天。
2月29日下午,亞視的臨時清盤人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德勤」)在亞視召開員工大會,稱亞視只剩下20萬港元現金,欲遣散所有員工或讓亞視停播。此舉遭亞視高層及員工反對, ViuTV也表示:若亞視提早停播,ViuTV亦未能馬上啟播。
停播疑雲
3月1日,香港高等法院就亞視清盤事宜進行聆訊,宣布亞視清盤事宜押後至3月3日上午裁決,裁決之前德勤不能要求亞視停播及解僱員工。 有媒體認為亞視就此要停播。 不過,法官指示德勤:在3月3日10點前,暫停任何令亞視停止運作的行動,以待投資者、臨時清盤人和債權人王征,商討解決方案。 3月2日一早,不少員工、前員工、前藝員回到亞視總部參與《再見亞視,合照回憶》活動。
3月3日晚,德勤召開記者會宣布:由於未能與亞洲電視的投資者中國文化傳媒,就繼續營運亞視達成共識,決定明早(3月4日)遣散亞視全體員工,因而導致亞視停播。
3月4日上午,德勤遣散亞視逾400員工。 有媒體發文稱「香港今天起只剩下一下TVB一個免費的無線電視台」, 甚至有新聞稱「亞視真的停播了」。 不少媒體也派出記者到亞視廠房外等亞視「關機」,但亞視卻未停播。下午,亞視股東代表召開記者會,展示出500萬港元現金、一張500萬港元的支票,稱是司榮彬准備「送給亞視」的,宣布重新聘請160名員工,並在當日向他們支付3月份薪金,以維持營運至4月1日牌照最後限期。 傍晚時分,德勤與新投資者司榮彬最終達成協議,亞視可營運直至四月一日,即其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有效日期結束為止。 法院也批准亞視重組,暫時無需停播。 不過,三日後,德勤發聲明指,亞視違反協議,未有提供足夠800萬元資金,考慮採取一切適當行動。
兩上市公司出手注資
3月9日,中國趨勢發布公告,指作為亞洲電視債權人之一,已向德勤發出債務重組建議,計劃將公司旗下互動電視業務,注入亞視,並改名為ATV,主力發展以電商媒體為特色的網路電視業務。 同日晚間,協盛協豐也發通告指,特別股東大會以99.99%絕大比數通過決議,以年息0.012%,向司榮彬的中國文化傳媒授出3億元貸款,為期3年。 12日,亞視公關及宣傳科高級經理黃守東稱:亞視計劃在3月底舉辦亞姐選舉總決賽,而亞視的免費電視牌照到期後,計劃發展衛星電視或網路電視。
3月14日,德勤向亞視主要債權人王征徵求意見後,在綜合各種因素下,拒絕了中國趨勢遞交的亞洲電視債務重組建議。 24日下午,德勤派人向亞視餘下約160名員工派發解僱信,信中列明因亞視財政狀況,故各員工於四月一日後將不獲續約。 (註:2016年4月1日為亞視在香港的免費電視牌照屆滿日,其非本地服務拍照牌照於同年5月31日到期)
計劃上星播出
2016年4月1日下午,亞視新投資者中國文化傳媒召開新聞發布會,新投資者代表何子慧指:亞視已租用了亞洲7號衛星並通過測試,電視節目可通過衛星向全球多個國家、地區播放,並計劃開通香港、國際及影視3個頻道。此外,亞視還計劃發展網路平台並重新翻拍以往熱門電視劇集。免費電視終止不代表亞視終結,亞視只是在臨時清盤階段,到2016年4月13日之前,各方仍可以拿出方案,為亞視的21億港元債務尋找解決辦法。
不過,亞視原來持有的非本地免費電視(衛星電視)牌照亦不獲通訊事務管理局續牌,該牌照會在2016年6月1日前到期。
(亞洲衛視一台、二台已上星測試播出,如右圖冊所示。兩台均播放亞視節目,疑為亞視衛星頻道上星,不過在4月5日,亞視公關部何鎮宇回應:此台並非亞視所有,亞洲電視尚未整理好債權,所以公司是停頓無人運營的。 )
停止本港廣播
2016年4月1日晚間,亞視《晚間新聞》頭條播出關於亞視停播的消息,亞視的主要投資者中國文化傳媒則聲明,亞視不會因為停止免費電視廣播而消失,而是會通過衛星、OTT平台向香港以外的地區繼續播放。
當晚,不少香港民眾、媒體聚集在亞視電視台門口。當晚11點,亞視的本港台正在重播最後一個節目——亞姐特輯《Miss Asia 25th瑰麗巡迴》法國站時,節目未及播完,就在11時59分突然停播熄機,電視畫面迅即變藍色,之後雪花一片,相隔三分鍾,接替亞視頻譜的港台電視31頻道宣傳預告片播出。而早前亞視透露的晚上11時59分07秒的「告別卡」畫面並未播出,此舉也遭到大量網民質疑。 後有人爆料稱,此卡為提前播出,並非沒有播出。
亞視在4月1日晚上11時45分至11時59分最後一刻的平均收視達6.6點,即有43萬人次收看。
頻譜交接
早在4月1日以前,政府已陸續收回亞視數個山頭發射站,4月1日則為慈雲山發射站的收回手續。 2016年4月1日後,亞視所有廣播頻譜(模擬信號、數碼信號)被沒收, 正式終止透過本港大氣電波的廣播。亞視的本港台、國際台模擬頻道由香港電台(港台)的港台電視31A、港台電視33A接替,港台電視31A同步播映港台31數碼電視節目,港台電視33A為CCTV9英語紀錄頻道。 亞視的部分數碼頻譜由ViuTV接替並於4月2日凌晨開始試播。
㈣ 亞洲人曾創造了什麼文化
阿拉伯文化
公元637年,阿拉伯人戰勝波斯人,兩河流域並入阿拉伯帝國專的版圖。在阿拔斯王朝統治時屬期,兩河流域發生了一件重大事情。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從大馬士革遷到底格里斯河河畔的巴格達,巴格達遂成為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帝國首領哈里發的皇宮用大理石砌成,城門裝飾著精雕細刻的花草、動物圖案,窗戶鑲嵌著彩色玻璃,牆上掛著精美的壁毯;宮廷大院有噴水池,種植奇花異草;夜晚,來自帝國各地的達官顯貴、皇親國戚聚集宮中,仙樂飄飄,載歌載舞,通宵達旦。宮廷外圍則是另一番景象。那裡水渠縱橫,沃野千里,田禾茂盛。兩河沿岸的碼頭上停泊著密密麻麻的商船,河畔城市的市場繁榮,貿易興盛。在政治統一、經濟繁榮的基礎上,以巴格達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麥蒙統治時期,巴格達建立了智慧館,翻譯了古希臘重要的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阿拉伯數學家引進印度的十進制和數字0,傳入歐洲後這些數字至今仍被稱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所有這些文明傳入歐洲,加快了歐洲走出神權黑暗統治的步伐,點燃了歐洲思想智慧之燈,促進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近代自然科學的建立。
㈤ 亞洲歷史上的帝國締造者有哪些
在亞洲的歷史上,常出現一些強盛的帝國和偉大的征服者,如紀元前的亞述帝國、波斯帝國,以及後來出現的孔雀帝國和半個世紀後在東方出現的秦帝國,這都是聲名赫赫、影響深遠的帝國。伴隨著帝國的出現,一個個偉大的征服者和統治者也在歷史的舞台上開始了他們的活動,像居魯士、大流士,以及阿育王和秦始皇都是帝國的締造者、都是光耀千古的人物。最有可比性的是阿育王和秦始皇,兩位強盛帝國的創建者在位時間都較長,這使得他們在較長的時間內占據歷史舞台的中心,創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阿育王在祖輩創下的基業的基礎上,一舉統一了南亞次大陸,在印度歷史上建起了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成為印度的第一帝王;秦始皇則奮六世之餘烈,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建起了亘古未有的強大帝國,自己做了千古一帝。此二人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們通過自己的活動在歷史上寫下了不朽的勛業篇章,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都是自己民族與國家的偉人。
㈥ 了解亞洲的歷史,地理
地形
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大陸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大洲。多半島和島嶼。半島總面積約1000多萬平方千米,是半島面積最大的大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最大的半島。島嶼總面積約27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亞洲地圖
亞洲地形的總特點是地勢高、地表起伏大,中間高、周圍低,隆起與凹陷相間,東部有一列縱長的花彩狀島弧。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 000米以上。平原占總面積的1/4,計1 000多萬平方千米。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主要有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托羅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等。在以上主幹山脈之間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德干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
在山地、高原的外側分布著面積廣大的平原,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亞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山脈和山峰(珠穆朗瑪峰),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和窪地(死海)。亞洲不僅陸上起伏極端,且大陸東緣的弧形列島與太平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樣表現出起伏極端,列島上的山脈與極深的海溝伴生。亞洲最高峰與鄰近海域最深海溝高低相差約20千米。
折疊水文
河流和湖泊: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於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恆河、薩爾溫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內流河主要分布於亞洲中西部乾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臘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
亞洲湖泊較之其它洲不算太多,但不少湖泊具有特色,聞名世界。如亞歐界裏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最大的鹹水湖;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最大的淡水湖;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內陸鹹水湖;巴爾喀什湖是一個同時存在著淡水和鹹水的內陸湖。
亞洲的河川大都發源自中部山地而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長4000公里以上的河川有7條,最長的河流是長江,其次是以額爾齊斯河為源的鄂畢河。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深(最深1620米)、容量最大、最古老的湖泊,湖底最深處位於海平面以下1295米。阿姆河全長2540公里,是亞洲最長的內流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黃河、印度河流域都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恆河是印度教和佛教的聖河。湄公河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湄公河流域國家包括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亞洲歷史
亞洲的歷史和文化都非常悠久。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中國、印度和古巴比倫都位於亞洲大陸。亞洲的經濟和文化水平曾經在世界上長期居於領先地位,中國的四大發明,印度人發現「0」、發明阿拉伯數字,等等,許多科學上的發明創造,都為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遠古時代,歐洲、北非的許多民族都發源於中亞的草原地帶,在民族大遷徙時代,一部分向西進入歐洲,一部分向東遷入印度,形成范圍廣大的印歐語系各民族;另一部分向南遷徙到北非、西亞,進入埃及,和當地人融合成閃-含語系各民族。
在上古時代,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波斯帝國都發展成為強大的帝國,波斯一直在和歐洲的希臘爭雄,最終被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帝國擊敗,希臘軍隊一直入侵到印度次大陸,最終留下部分軍隊建立了亞美尼亞國家。中國也在走向統一擴張的道路,周圍民族開始了解秦帝國。
當西方羅馬帝國崛起時,東方的中國漢朝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羅馬帝國的領土擴張到中東古巴比倫河谷地,東方和西方開始有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絲綢之路由中國長安經過西域和中東,遠達羅馬。在漢朝北方的匈奴人被漢朝擊敗後,漸向西方遷徙,這些在西羅馬帝國眼中被視為「野蠻人」的部族,在遷入歐洲後,加速西羅馬帝國滅亡。
中古時代,在亞洲西南部興起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席捲南歐、西亞中亞和北非。東方強大的唐朝中國疆域也擴張到了中亞,朝鮮、日本都在逐漸成為統一的民族。
蒙古民族的興起在世界造成不小的影響,征服了歐亞廣大的地域,但也促使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溝通,絲綢之路更為暢通。
自1453年拜占庭帝國被回教民族滅亡後,回教國家奧斯曼帝國雄據了中東、小亞細亞及北非地區四百多年,某程度上,奧斯曼帝國阻隔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上的交流。東亞地區自從中國明朝開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固步自封,令到文化和科學發展落後,國家禁止國民與外國人交流情況常見。例如日本實施鎖國政策,清朝初期的海禁。
18世紀以後,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興起,殖民主義者透過航海路線,發掘亞洲大陸的資源,而亞洲地區的積弱,成為列強爭奪的領域,許多國家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亞洲北方西伯利亞的荒蕪地區,隨著蒙古帝國的勢力瓦解,歐洲俄羅斯民族建立的沙皇俄國逐漸循陸路開發。雄據亞洲北方大片土地。
19世紀末期,日本隨著明治維新的改革成功,使其國勢日盛,成為當時唯一以「列強」身份在國際社會舞台具有地位的亞洲國家。自多次對周邊國家如清朝、沙俄發動的戰爭勝利,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日本以戰勝國身份託管戰敗國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令日本的勢力范圍遍達西太平洋。亦令其進一步征服中國和全亞洲的野心漸大,日本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軍國主義的薰染下,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亦自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開始,在亞洲地區揭開戰幔。日本終在1945年被美國於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後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亞洲民族主義抬頭,各個民族國家才開始紛紛爭取獨立。與此同時,西方的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峙蔓廷至亞洲大陸,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內戰中擊敗中國國民黨,拿到了中華民國在大陸地區的政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北。中國共產黨及其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在亞洲推動共產主義。東亞地區先後建立多個社會主義政權,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寮國等。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韓戰和越戰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陣營在亞洲地區爆發的主要戰爭。
西亞和中東地區亦各民族亦自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紛紛爭取獨立。最著名的是以「聖雄」甘地帶領的印度獨立革命運動,最終印巴分治,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和以回教徒為主的巴基斯坦均在1948年獨立。而中東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建國問題,帶來牽涉到宗教和民族上的嚴重沖突。以色列雖然在1947年獲許在猶太人地區建國,但由於包括「聖城」耶路撒冷被劃入以色列,令周邊回教國家不滿,猶太人和回教徒不和,導致以色列與周邊的回教國家沖突日增,在以色列和敘利亞、約旦和埃及等對抗的三次以阿戰爭中,以色列佔領大片巴勒坦地區,並在該區設立殖民地。另外,一向被視為「世界火葯庫」的中東地區,地區戰爭不斷,包括在八十年代伊拉克和伊朗對火的兩伊戰爭,和1991年和2003年美國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和針對美國聲稱的頭號恐怖份子領袖拉登而在2002年發動推翻塔利班政治集團的「攻擊阿富汗戰爭」。
㈦ 亞洲歷史古國有那些
1、古中國
「古中國」是對中國的稱謂,四大文明古國(古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之一,即華夏文明,屬大河文明。中國自古作為文化古國五千年文明從未出現徹底的文化斷層。
2、古印度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雖然是一個多種姓的、歷史包袱較沉重的國家,但依然為世界文化留下了獨特風格的遺產。
3、古巴比倫
世界的東方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現了人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並有了先進的鑄造技術。大約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居住在這里的蘇美爾人創造了先進的文明,不僅發明了文字即楔形文字,使兩河流域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還發明了適合書寫的工具—「泥板書」。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顛覆了烏爾第王朝,建立了巴比倫王國,在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安了家。兩河流域肥沃的土壤,高度的文明為阿摩利人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之後的幾百年間,馬里、伊新、拉爾薩等城邦相繼建立了起來,直到前1792年漢謨拉比即位才有所改觀。
4、古波斯
波斯是眾多古代文明中發展程度較高的民族,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帝國時代2所跨越的年代中,波斯文明只是到了公元三世紀才開始興盛起來的,這並非是ES曲解了波斯的歷史,事實上帝國時代中的波斯還包括了波斯帝國(薩珊王朝)的前身。
㈧ 亞洲的文明起源於哪裡最早的亞洲人是在哪裡誕生的
亞洲的文明起源:
10萬年前,棕色ren種最先走出非洲,他們沿著印度洋岸邊,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擴展,來到了印度,形成了達羅毗荼人。達羅毗荼人長期以來都是棕色ren種,直到白種的雅利安人入侵才使他們發生了混血,他們是所知的棕色ren種中文化發展的最為先進的一支,後來創造了哈拉巴文化。目前,棕色ren種也留存在安達曼群島上,並保持著非常純的血統。接著,棕色ren種東繼續東進,到了東南亞。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要低好多,巺他群島與中南半島連成一片,澳大利亞和伊利安島以及美拉尼西亞的許多島嶼也連在一起。6萬年前,棕色人z到達並佔領了這片地區。到後來海平面抬升以後,澳大利亞和伊利安島遠離亞洲大陸,棕色ren種在這兩塊孤立的大陸上居住到了現在。4萬多年前,棕色ren種又北上佔領整個東亞大陸,創造了中國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如山頂洞人、資陽人。當時的日本列島與朝鮮半島、美洲與亞洲都是連在一起的,棕色人種沿著今對馬海峽到達日本,成為繩文人,並且沿著今白令海峽到了美洲。
此時整個東亞、南亞大陸及澳洲只分布著棕種人的Y染色體單倍群C、D型。
7萬年前,黃白種人也離開非洲,他們沒有走海岸線,而是走陸路,6萬年前到達西亞(蘇美爾、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並定居在那裡,形成歐亞人群,他們的Y染色體是F。
接著,白種人從歐亞人群分離出去,一部分回遷到以色列和北非,即今天的閃含語系,染色體是G、J;一部分繼續向北遷移到到達裏海北岸游牧,即今天的印歐語系,染色體是I、H、。公元前3000年,印歐語系離開故鄉分好幾路向四面八方擴張。西支染色體是I,西支一路到了希臘,西支二路到了義大利(這兩路分別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的起源)。西支三路穿過中歐一直到達不列顛諸島(凱爾特人的祖先)。西支還有兩路北上到了東歐波羅的海,西邊的為日爾曼、東邊的為斯拉夫。這些西支白種人每到一處,就征服或同化當地的土著(北歐的尼安德特人),把自己的語言傳播到那裡。
東支一路(染色體是H)向東遷移,首先到了中亞繼而到達蒙古高原,稱吐火羅人,他們後來全部同化於突厥人之中,但卻使突厥人由黃種人變成為黃白混血人種。公元前1000年,最後一撥西支白種人也離開裏海北岸的故鄉,一路南下分別佔領了黃種人的伊朗、蘇美爾、阿富汗和達羅毗圖語系的印度,他們都號稱雅利安人。
5萬年前,白人分離出去之後,剩餘的歐亞人群(染色體突變為K)一支沿喜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過,進入東南亞,這期間也融入了少量棕色人種的基因。剩餘的歐亞人群另一支留居西亞(蘇美爾、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故土,到後來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和伊朗-阿富汗的先雅利安文明。
4萬年前,在東南亞的密林里,歐亞人群演變為黃種人,Y染色體由K突變為O、P。黃種人逐漸發展壯大了起來,在與棕色ren種的對比中,漸漸占據了優勢,並最終將自己居住區域(華南-東南亞)的棕色ren種不分男女全部予以種zu mei絕,而不是同化融合。也就是說,此時華南南部和東南亞隨著黃種人的到來,Y染色體發生了C、D被O的替換。
2.5—3萬年前,黃種人分化成了沿海支和內陸支。
第四紀晚更新世冰期(距今7萬年)不僅僅造成了海平面下降、大陸邊緣延伸,另一個效應是一些不高的山都是積雪冰封,使得南嶺等山脈成了黃種人向北進入長江流域的天然障礙。當然,還是有一少部分人母系遺傳ab3st父系遺傳特色單倍體為P進入了北方,他們與後來到來的黃種人混合以後形成了黃種人的北亞支,又稱阿爾泰。先期進入北方的阿爾泰群率先與北方土著棕色人種發生融合,由於人數劣勢,阿爾泰人不可能xiao滅遇見棕色ren種,於是阿爾泰人和棕色人種大量融合混血,阿爾泰Y染色體除了固有的P之外,也混入了大量棕色人種的D和C。此時的阿爾泰分為三部:西為突厥,中為蒙古,東為通古斯。1萬年前,阿爾泰在與棕色ren種混血的基礎上,由與當時北上的兩支黃種人廣泛地發生了混血。東部阿爾泰群混有較多的沿海支成分O1,中部阿爾泰混有較多的內陸支成分O3。後來印歐語系的吐火羅人東遷突厥游牧區,在長期的戰爭和交往中,吐火羅人被突厥群同化,所以後來的匈nu、堅昆、丁零、金山突厥等突厥部落,都是黃白混血人種。隨著突厥族群的西遷中亞,他們與當地的晚於吐火羅人到來的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也發生融合。一部分阿爾泰人通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大陸,進入美洲之後這部分阿爾泰人發生了基因突變,Y染色體由P變為Q,形成了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消滅了先期到達美洲大陸的棕色r種,統治了整個美洲大陸。
1萬年前,冰期結束,使得黃種人大量北上,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新石器時代,農業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各地的黃種人中燃燒了起來,社會發展的火車頭被拉動了。黃種人的北上也是分兩條路線進行的。
西部內陸支的百濮民族通過雲南、貴州、四川這條路線北上,並且分出了兩支。一支沿著長江往下走,到了長江中游(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盡三峽川東、北達豫南豫中、東抵鄱陽湖的廣大地區),形成南蠻(苗瑤),Y染色體是O3d。南蠻先後創造了石門皂市下層文化(為前5000)→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屈家嶺(湖北京山縣)文化(前3000—前2000)→湖北龍山文化(青龍泉三期,前2400, 與中原龍山文化有較大區別)四種新石器文化。百濮另一支沿著四川的幾條大河北上,來到了黃河上游、渭河地區,形成了漢藏民族,Y染色體是O3,特別是O3e。
東部的沿海支的百越民族進入浙江、江蘇創造了越文化,繼而進入山東,創造了先東夷文化。
由於廣西西部和雲南居住著百濮,湖南北部居住著苗瑤,所以百越最早的擴散方向是空曠無人的東北和正東。北部百越向東北遷徒進人江西,形成干越。部分干越後來西遷,形成後來的侗族水族,侗族水族一部更向西遠遷到貴州西北部,成仡央族群,在商朝時建立了夜郎國;部分干越後來東遷進人浙江,形成了於越,在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於越先後創造了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000年)、太湖流域馬家浜文化(分為馬家浜和崧澤兩期,為前4300~前3300年)、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與山東龍山文化有更密切的聯系)、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前3200~前3000年)。
南部百越朝正東遷移,進人福建、台灣,形成了閩越各部。甌越一半屬於北部百越、一半屬於南部百越。南部百越小規模進入海南島也較早,但是大規模進入海南是較晚的事,形成黎族。漢朝時武帝滅南越,壯傣族群開始大規模西遷,到唐朝時進入雲南和泰國;1215年更從雲南的勐卯國西遷至印度。
東部沿海支的南島民族,與百越民族相反,他們不是向北,而是向南面廣闊的大洋進發。公元前3000年之後,逐漸從馬來半島擴散到台灣、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占城。公元後又進一步擴散到馬達加斯加、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吉爾伯特(吉里巴斯)、關島查莫羅、加羅林群島(波納佩-雅普-特魯克)、帕拉烏、諾魯]、美拉尼西亞[斐濟、莫圖、雅比姆、索羅門群島、萬那杜]、波里尼西亞[紐西蘭毛利、烏維亞、薩摩亞、湯加、吐瓦魯(艾利斯)、鈕埃、庫克群島拉羅通加、社會群島塔西提、土阿莫圖、馬克薩斯、夏威夷。在太平上的島嶼上的南島族群與土著棕色r種大量融合混血形成馬來r種。
黃種人沿海支和內陸支分別來到北方以後,對當地的棕種男人進行了殺戮和驅逐,但保留了少量棕種nv人。但是這個過程並不是很快就完成的。棕種男人已經在北方生活了這么長時間,並繼續在許多偏遠的山區躲藏了很長時間。直到商代的人骨材料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可能是棕色人種的成分,而且為數不少。只是他們依然是黃種人殺戮的對象,在殷墟的祭祀坑裡有大量的棕色人種俘虜的頭骨。這個替換的過程在中國進行到了非常晚的時期,唐代昆侖奴的傳說與此有關。甚至到清代,廣東官宦家庭中還有過豢養「小黑人」的案例。在台灣,最早到達的南島原住民有著滅絕「矮黑人」的傳說。黃種人對棕種男人進行了種族滅絕,成了遠東唯一的主宰。
當歷史進入了階級社會,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奴隸的需求使得黃種人對遭遇到的棕種男人不再滅殺。那段時期黃種人才到達的邊緣地區,比如青藏高原、日本列島,棕色r種的成分被大量地保留了下來。在菲律賓、印尼、泰馬邊境的Senoi,棕色人種甚至到目前還繼續作為一個獨立的種族而存在。而且在南島向太平洋、印度洋拓展的過程中,甚至避開了棕色r種居住的區域。
日本列島在棕色人種繩文人到來時還可以通過大陸架很容易地到達,而當黃色人種來到東北亞時,已成為茫茫大洋相隔的海島,是黃種人傳說中的蓬萊仙島。現在北海道的蝦夷人和種子島的部分居民就是繩文人的後代。日本的黃種人----彌生人,是中國春秋戰國時從東亞大陸遷入的,彌生人在九州島登陸,然後向本州島及更東北方向擴張的過程中,對舊石器的繩文人進行了征服和奴役,造成了日本繩文人比例的下降。但是到1800年,本州島的北部和庫頁島,都還是蝦夷人的領地。從日本各地的遺傳結構看,棕色r種的遺傳比例雖然是從西往東遞減,但各地的該種成分都不在少數。所以日本人總體上應該算是兩個人種的混血。
漢藏民族一支形成了藏緬族群(羌人),他們創造了馬家窯文化,以隴西為中心,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北部,北達寧夏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種地方性的變體,年代為前3300--前2050年。齊家文化起源於中原之陝西龍山文化,隨著不斷向西發展,分布與馬家窯文化地域重合,開始承襲了馬家窯文化的若干因素,地域性也就顯得更加突出,實屬龍山文化的變體。齊家文化早期為前2000年,已普遍出現銅器,晚期年限可到商代。至於甘肅西部的火燒溝文化,則已進入比較發達的青銅時代,為前1900~前1700。
藏緬族群不斷南下,佔領了原屬棕色r種的和兄弟民族百濮的很多地盤,並於之通婚,融合成現在的藏族人、羌族人、氐族人、彝族人、緬甸族人、土家族人。
其中,藏族是秦漢時期藏緬族群中的兩支唐旄發羌(仙女),南下進入青藏高原,與當地的棕色人種土著雅礱(獼猴)混血而形成的。現在的藏族人的遺傳結構還能看到大量的D 型Y 染色體(當然O3型染色體佔50%以上)。而觀察藏族的面貌特徵,甚至在同一個村子中,也會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樣式,有的人是挺拔的羌人的面容,有的人則是敦圓的棕色r種面貌,膚色的差異也很大。氐族現在僅存於四川和甘肅邊界地區,有著驚人的Y 染色體遺傳結構----全部的D 型,說明他們是棕色土著的後代,並且在漢藏語中,「氐」就是「底層」的意思。羌人來到青藏高原,把原本就在這里的棕色土著稱為「氐族」,因為他們「原抵」就在那裡。羌族也含有部分的D 型,但還是以O3 為主;再看漢族,就幾乎不含有D 型了。
漢藏民族另一支東進,形成原始漢人。公元前9000年,原始漢人逐漸散布整個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西半部,在這里他們創造了發達的前仰韶文化。黃河流域地處黃土地帶,屬半乾旱的氣候環境,自然植被以耐乾旱的蒿屬等草本植物為主。氣候比今日溫暖濕潤,年平均溫度高於現在2℃。而黃土含有礦物肥料物質,土質松疏,易於墾植,形成較發達的粟作農業文化。前仰韶文化以河南新鄭裴李崗(前5500~前4900年)、河北武安磁山(前5400~前5100年)、甘肅秦安大地灣(前5200~前4800年)為代表,陝西西鄉(漢中市東)李家村遺址比大地灣文化稍晚。他們農業經濟的色彩比較濃厚,採集漁獵仍占相當的比例。
原始漢人具有簡單形式的顱頂縫、圓鈍的眶形、突出的顴骨、低凹的鼻樑、淺的犬齒窩、低矮的鼻前棘以及比較扁平的面部;顱長中等兼高顱型、眶型中等偏低、中等的面寬和面高、闊鼻傾向、齒槽突頜以及中等的身高(平均約1.68米),接近現代黃種人的東亞(遠東)類型,其中某些特徵(如闊鼻、低眶及突頜等)更接近南亞類型,或可視之為繼承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的特徵。
由於此時禽獸多而人少,於是原始漢人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這時的首領被稱為有巢氏。之後原始漢人發明鑽燧取火,這時的首領稱為燧人氏。這個時期,突厥群和蒙古群(被稱為戎狄)都臣服於原漢族,自動向北撤離,突厥退縮到黃土高原北部並開始遷移到蒙古高原,蒙古退縮到北京並開始遷移到大興安嶺森林,沒有退縮的突厥和蒙古,與原始漢人融合,操帶阿爾泰特徵的漢語。
由於原始漢族人一般是sha戮所征服地的阿爾泰和棕色人種男人,而保留女人,所以阿爾泰女性的ab3st和棕色人種女性的ag/axg保留到後來漢族的Gm血統中,而阿爾泰男性的P和棕色人種男性的D/C都未能進入後來漢族的Y染色體。所以,從父系而言,漢族人從他走出非洲那天起,一直到現在都是血統最純正的民族。
漢族Y染色體單倍群主要是O3(不含O3e)、O3e、O3e1三種類型,其中前兩種在藏緬民族中普遍存在,而且也更古老。O3在南亞語群體和苗瑤語群體中就存在。唯有O3e1是漢族才獨有的,這個類型誕生於原始漢人的故鄉黃土高原(甘南寧夏陝北)。
伏犧氏之後,公元前3200年,原始漢人進入了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生產的階段,首領稱神農氏。神農氏亦定都宛丘,並遍嘗百草,發明了中醫。神農氏為開拓生產、生活空間,逐漸向東北發展,與生活在今山東西南部的東夷部落斧燧氏發生沖突。神農氏將其擊敗、兼並。隨後,神農氏部落由今河南淮陽地區遷移至今山東曲阜一帶。附近各部落自動歸附,組成部落聯盟。此戰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記載的第一次作戰行動。神農氏文化也是原始漢人與東夷文化的融合。
燧人氏、伏犧氏和神農氏創造了發達的仰韶文化(北達河套及長城沿線,南接鄂西北,東至豫東,西至甘青接壤地區,前5000—前3000),農業經濟發達,除粟、黍一類耐旱作物外,還種植蔬菜。家畜仍限於豬、狗兩種,也發現有雞。定居生活相當穩固。仰韶文化已經進入發達的氏族社會階段。仰韶文化在黃土高原的遺存,分為北首嶺、西安半坡、河南陝縣廟底溝、山西芮城西王村4個類型;黃土高原的東南邊緣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即洛陽以東的豫中地區,劃分為河南陝縣廟底溝和鄭州大河村兩個類型;沿太行山東麓的華北平原,即豫北、冀南一帶,可劃分為安陽後岡、安陽大司空村兩個類型。仰韶文化廟底溝期出現了像陝西華陰西關堡和華縣泉護村等面積達百萬米2的中心聚落。
神農氏末期,公元前2600年,今河南新鄭出現一個強大漢語部族少典氏(有熊氏),後來該部族由於黃河洪水西遷到今甘肅天水。同時,在今洛陽至華山一帶則居住著原始漢語部落有蟜氏。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著原始漢語部落有牛氏。有牛氏與有蟜氏婚姻繁衍成炎帝部落。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黃帝於姬水(天水)。
黃帝長大後與他的前輩伏羲一樣,受肥沃的中原吸引,離開故地,向東發展,到達今黃陵縣。後沿洛水南下,在今大荔縣朝邑一帶渡過黃河,又沿著中條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後沿著桑乾河走出山嶺,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懷來境內的平原上定居。炎帝八世孫榆罔氏率共工、四岳沿渭水向東遷徙,沿著黃河南岸到達今山東境內,又從山東渡河北遷,與黃帝部落相遇。公元前2600年,兩個親緣部落為爭奪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區發生激戰。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以兩個部落為基礎,華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東部的諸多遠古漢語部落逐漸融合成華夏族。
這時原居山東的東夷首領蚩尤西進,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瑤先祖)首領誇父也北進中原。東夷與三苗結成聯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對付華夏族。公元前2700年,華夏族領袖黃帝在河北省涿鹿縣大敗蚩尤誇父聯軍並殺之,蚩尤部下搶得蚩尤屍體,秘密歸葬濮陽西水坡,稱「帝丘」。聯軍殘眾向冀州撤退,黃帝窮追不舍,東夷、三苗(九黎氏)倉皇渡黃河南逃。三苗南退長江中游,東夷東退泰山,華夏族佔領河南大部,定都新鄭,陪都涿鹿縣。經過與東夷文化之交流,適合漢語特點的文字---漢字正式出現。黃帝死葬橋山,在漢代上郡陽周縣(今陝北靖邊縣東南)。北魏曾以漢泥陽縣(今甘肅省正寧縣)置陽周縣,橋山也隨陽周縣名南遷而南遷了數百里。
這里我要單獨說一下東夷人,很多韓國人自稱是東夷人的後代,還說是東夷人發明了漢字。客觀的說歷史上的東夷人不僅存在,而且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優秀民族。
黃種人沿海支的百越人沿著中國大陸的海岸線一路向北走進入了山東,過了山東再向北走與通古斯人相遇,大量的百越人融合了少量的通古斯人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東夷。東夷部落都以鳥為圖騰。東夷民族形成的早期是以越人血統為主體的,在早期山東出土的人骨材料中,頭骨的形態接近於蒙古人種的南亞類型或南部邊緣類型,這說明東夷人是以百越血統為主體無疑,越人是黃種人南亞種,而通古斯人是黃種人北亞種。在山東濟南附近的Y染色體樣本種含有較高的沿海支的成分01,大概佔了6%。也說明了東夷人的存在。
後來在東夷與華夏的戰爭與融合中,東夷人群中大量融入了內陸支的03,所以早期的東夷人可以看作百越在山東的分支。與炎黃部落發生戰爭的部落首領蚩尤就是來自東夷部落,後來蚩尤的九黎部落與苗瑤族群的三苗部落結盟,做了東夷與苗瑤聯盟的首領。所以後來苗瑤人把蚩尤認作自己的祖先。東夷歷史上與華夏融合的最為徹底,顓頊是黃帝之孫,從小被送到東夷部落長大,後來做了東夷人的首領,顓頊後來返回中原打敗炎帝系的共工,繼承了祖先的帝位。中國古代有顓頊孫女女修吞蛋生大業的傳說。現在有研究古史的專家考證,顓頊的孫女嫁給了東夷人,女修嫁給東夷嬴姓為妻,生下皋陶(大業)。大業娶黃帝部落的女華為妻,生子名伯益(大費)。伯益輔佐禹治水成功,娶舜的親屬姚玉女為妻,並佐舜調馴鳥獸,稱為柏翳。伯益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叫大廉,稱為鳥俗氏,另一支叫若木,稱為費氏。
商族是東夷部落的一支,商族強大起來了以後滅掉了華夏族建立的夏朝,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朝代商朝,華夏族被擊敗後退回自己發源地,東夷取代華夏控制了中原。後來陝西的黃帝的嫡系姬姓部落聯合渭水平原上的炎帝嫡系姜姓部落伐商,武王伐紂就是華夏族打敗東夷重新控制中原。姜子牙因為助武王伐紂有功被封在齊地,所以當時的齊國國君是華夏血統,普通百姓則是東夷人。
東夷以鳳為祖圖騰,繁衍為以各種鳥為子圖騰的諸多部落。原始東夷創造了先進的海岱文化:發明了帶羽毛弓箭、創造了原始的文字(對漢字的誕生有啟蒙作用)、製作青銅器與冶鐵、製造舟-車、發展農業與治水。為緊鄰民族華夏之文化的發展和推進,起到了關鍵和決定性作用,中原華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對落後的西部華夏族吸收先進的東部東夷族文化後進入文明社會進而在周朝超越東夷文化的。
現在很多漢族當中有很多人在東夷人的後代,出自漢姓中也有很出自東夷的姓氏,比如孔、金、林、徐、嬴、黃、風、子、房凡,還有趙姓馬姓。少昊金天氏,原來是黃帝的兒子,後來做了東夷的首領,東夷化以後發展為嬴姓。
東夷人有一支移民到了朝鮮半島,這也是現在韓國人自稱是東夷人後代的原因,實際上古代東夷人以越人血統為主體,說百越語。後來融入大量華夏血統改說漢語。現在的韓語屬於通古斯語,韓國人以阿爾泰血統為主體,看看韓國人的相貌特徵就知道,韓國人中最多的是蒙古型的大圓臉和通古斯型的寬大長臉。只有極少人具有越人特徵和漢人特徵。由此可以推測,早期移民到朝鮮半島的東夷人已經被外來民族取代。說百越語的東夷人到了朝鮮半島以後,因為同通古斯地區接壤,開始逐漸融入更多的通古斯血統,後來某個強大起來的通古斯蠻族侵入,殺光了絕大多數東夷人,可能只有極少量的東夷男人作為奴隸和少量的東夷女人作為通古斯人的玩物被保留下來。大量的通古斯人融合了少量的東夷人成為了高麗人。高麗人當然說的是征服者通古斯人的語言了。現在朝鮮半島的03型Y染色體的人則是後來移民到朝鮮的漢族人的後代。
從商朝王族箕子朝鮮到唐朝中期,朝鮮中北部長期為中國郡縣,唐朝至現在,朝鮮也用中國附庸國,所以古代朝鮮社會長期通用漢語、漢字。最初,朝鮮只有貴族有姓,936年王氏高麗開始為平民創建姓氏。由於受唐朝影響比較大,很多朝鮮人自創李為姓。14世紀末,遼東房始祖李齊13世孫東漢玄菟都尉李寶後裔李成桂滅掉王姓高麗建立李氏朝鮮,仿漢族傳統,下令以前被賜王姓的人恢復原姓,同時大賜李姓。
朝鮮眾多李姓的本貫(祖籍地)不同。既有新羅、高麗時自己創李氏或者被賜李姓的(比如全州李氏、公州李氏、仁川李氏),也有從中國傳入的,比如唐朝援新羅將領李茂(延安李氏始祖)的後裔、西漢文人李般第24代孫李璜(固城李氏始祖)、高麗開國功臣蒙元人李之蘭(青海李氏始祖)、漢樂浪太守隴西李氏李震(安岳李氏始祖)、萬曆東援抗倭大將李如松-李如海(隴西李氏)等。
朝鮮(包括韓國)人口最多的金、朴、李、崔、鄭五大姓中,金氏可考的106個本貫(來源於新羅國王金閼智、伽耶國王金首露,金姓來自神話傳說)、朴氏的70多個本貫(來自新羅國王始祖朴赫居世,新羅國王雖然是同一家族,卻有朴、金兩個姓, 朴姓亦來自神話傳說)、崔氏43個本貫,全為本土起源。李氏109個本貫中,有30多個始祖來自中國。鄭氏35個本貫中,只有瑞山鄭氏、琅琊鄭氏兩個本貫的始祖來自中國。
朝鮮的秦-魯-南宮-康-經(隨同箕子東遷朝鮮的琴應,魯啟, 南宮修,康侯, 景如松)、王(王氏高麗王建的祖先來自中國)、吳(陳留吳氏吳鳳,官任漢樂浪郡太守,遷朝鮮)、張(浙江人張貞弼,唐吏部尚書,後歸朝鮮;元朝時還有陪同公主東渡的張卿)、閔(宋朝使臣閔稱道)、印(晉朝使臣印瑞)、左(蒙元駐耽羅島牧馬官左亨蘇)、杜(北宋真宗時因逃避迫害的兵部尚書杜慶寧後裔)、孔(明末曲阜孔氏渡海避難)、明(被流放的明玉珍之子明升)、朱(南宋末避難的朱熹之孫朱潛, 朱潛婿具存裕)、南(唐玄宗按廉使金忠赴日本途中,遭遇台風漂流至朝鮮盈德,歸化新羅,被賜南姓)、安(唐憲宗派李瑗三個兒子討伐倭寇,有功於朝鮮,被賜安姓)、白(蘇州人白宇經,唐吏部尚書,為奸人所陷逃至新羅)、秋(南宋高宗門下侍中秋磕來韓,定居於咸興)、禹(禹玄,高麗顯宗時來韓)、諸-葛(新羅興德王時,諸葛亮的20世孫公巡歸化來韓)、孟(新羅貞聖王時,孟子40世孫承訓傳播儒學來韓)、程(程頤14世孫思祖,陪侍元順帝公主來韓)、董(董仲舒51代孫承宣,恭悠王時來高麗)、陳(宋朝陳誘, 明太祖時陳普才, 萬曆東援將領陳磷)、千(明萬曆援朝將千萬里)、石(1160年郎將石鄰)、林、柳、車、盧、羅、呂、芮、劉、卞、邊、蔡、曹、池、丁、范、方、房、洪、蔣、吉、廉、潘、任、沈、慎、宋、魏、閻、嚴、楊、殷、等姓氏完全來自中國。
所以韓國人是一個通古斯人為主體的國家,只有很少量的越人血統,漢人血統的部分來自後來文明時期的中國移民。韓國人說自己是說明東夷人的後代可以說是牛bi吹大了。事實上,正是韓國人侵入朝鮮半島取代了東夷人,現在韓國為了顯示自己很優秀,又說把自己說成是被自己消滅了的東夷人。
在中國大陸的東夷人已經完全融入華夏,成為漢族的一部分,另外,在江漢平原的苗瑤在後來與中原的華夏族的交往中開始逐漸認同華夏文化,改說漢語,把自己看成是華夏族人,這些華夏化的苗瑤成為楚人的最初來源,被接受華夏文化的苗瑤語族反被楚人看作夷蠻。百越在浙江的分支於越建立越國。越國人在春秋時期已經開始華夏化,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越國的越人完全融入華夏文化圈。在嶺南的越人在漢武帝滅了南越國以後也逐漸融合入華夏。
由此可以看到漢族的形成一開始就不是單一民族,構成漢族的兩大主源是華夏東夷,兩大支源是苗瑤百越。華夏血統佔了主體地位。即黃帝的O3e1血統和炎帝的O3e/O3血統。苗瑤的Y染色體是03d,東夷和百越特色的單倍群是01。可以看出,漢族是由血緣相近的民族組成,即Y染色體都是0型的黃種人族群。也就是1萬年前進入亞洲大陸的黃種人沿海支和內陸支。
阿爾泰人的Y染色體是以P,D,C為主,混有少量0型。現在的韓國人,日本人都是說通古斯語的阿爾泰人,不是什麼東夷人的後代。
㈨ -亞洲歷史上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的人有誰
黑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