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旋轉餐桌是哪國人發明的
旋轉餐桌英文叫Lazy Susan
Lazy Susan指的並不是一位名叫蘇珊的懶姑娘,而是餐桌上的轉盤。這么內一說,大家就明容白了:桌子太大,為了方便上菜、夾菜,人們在桌子的中央設計了一個可以轉動的大盤子,菜品都放在這個盤子上。只要輕輕轉動盤子,你想要的菜就會轉到你面前。
關於Lazy Susan的來歷,史學上還有不小的爭論呢。這種裝置最早出現在18世紀中期,被稱作「mbwaiter」(啞巴侍者)。到了20世紀初期,lazy Susan這一稱謂才正式出現。有人認為它是對懶惰家僕們的嘲弄。但是這種說法不能解釋為什麼「lazy Susan」出現在家僕已不常見的20世紀,而不是家僕滿街的18世紀。
一種更有力的說法認為,lazy Susan是商家為了促銷而創造的廣告詞。因為「lazy」和「Susan」都是以「z」音結尾,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記憶,因此lazy Susan一炮而紅,而舊稱「mbwaiter」卻逐漸被人遺忘。在今天的美國,mbwaiter專門指在大飯店裡面用來傳送食品的升降機。
此外,在櫥櫃中用來擺放調味品和開胃小食品的旋轉小架子也被稱為「lazy Susan」。
㈡ 魏晉時期利用齒輪轉動原理發明了什麼車
龍骨水車(dragon bone waterllft)亦稱「翻車」、「踏車」、「水車」,省稱「龍骨」。一種用於排水灌溉的機械。因為其形狀猶如龍骨,故名「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約始於東漢,三國時發明家馬鈞曾予以改進。此後一直在農業上發揮巨大的作用。
其結構是以木板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輪軸一。另一端有小輪軸,固定於堤岸的木架上。用時踩動拐木,使大輪軸轉動,帶動槽內板葉刮水上行,傾灌於地勢較高的田中。後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動力的水轉龍骨車,利用牛拉使齒輪轉動的牛拉翻車。以及利用風力轉動的風轉翻車。廣東等地用手搖的較輕便,施於田間水溝,稱「手搖拔車」。
㈢ 轉動炮塔的坦克 的發明過程
法國雷諾公司總裁路易斯·雷諾親自設計的FT17型「雷諾」坦克,1916年11月問世,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安裝了旋轉炮塔的坦克。這種可旋轉炮塔對以後坦克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㈣ 誰最早發明旋轉接頭的
去看看中國發射運載火箭,箭體上的輸電、輸氣、輸液、測控臍帶快速接頭是誰的產品????????????????
就是發射點火前一瞬間快速分離的管線與火箭之間的接頭
㈤ 有人發明過可以自己轉動的小型地球儀
這加個小電動機配個電源就可以了,關鍵這樣的創新沒有多少市場前景,電動機的價格都可以買好幾個地球儀了。
㈥ 旋轉門是怎麼發明的
旋轉門常見於飯店、機場、超級市場、辦公樓、商業大廈等出入口系統,其寬敞和高格調的設計營造出豪華的氣氛,堪稱建築物的「點睛之筆」。它的發明,增強了建築物的抗風性,減少了空調能源消耗,還能有效防止氣流將不良氣味、聲音、灰塵和泥土帶進建築物內,是隔離氣流和節能的最佳選擇。那麼,它是怎麼發明的呢?
19世紀末期,塞都伯利斯·凡坎弟諾終於在波士頓一家賓館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說是保安其實也是門童,每天負責為客戶開門關門。一個極寒的冬天,弟諾因為站在門口,一會開門一會關門,冷熱不均,不久便得了重感冒,險些喪了命。病好以後,他堅決辭掉了這個工作。再次工作後,他很幸運地應聘到一家銀行當大堂經理,主要工作是為客戶引導咨詢。可不巧的是,他剛上班沒多久,銀行門前道路開始施工,機器轟鳴聲攪得弟諾心煩意亂,更加令他煩惱的是: 不停地有客戶進出,開門後不知隨手關門,外面的噪音、灰塵全都涌了進來,弟諾幹了幾天後,又想辭職了。
這一天,他的哥哥塞都伯利斯·凡坎尼爾來看他,他在美國一家門窗企業做經理。弟諾失望地把這里的境遇告訴了尼爾,並對尼爾說:「哥哥,你們是做門窗生意的,能不能想辦法盡快做一種門,它可以一直開著,又一直關著,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尼爾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改進門窗的良機,並在弟弟無心的一句話中找到了設計理念」一直開啟,一直閉合「,後來,他把這個理念更改了一下,稱為」永遠敞開-永遠關閉「。這個理念立即得到了公司高層的認可,公司董事會立即責成尼爾為總負責人,組建一支研發隊伍開始研究,並首期撥付200萬美元的科研啟動資金。
尼爾立即投入了研究,可一年過去了,他的理念」永遠敞開-永遠關閉「雖然聽起來非常前衛與時尚,但根本沒有找到可靠的實現的辦法。
一天,尼爾帶著孩子到游樂園玩耍,孩子要進迷宮玩,尼爾便買了兩張門票和孩子興沖沖地進去了。這里的規則是進入後必須找到回來的入口。也真是奇怪,他們走了半天,就是找不到回去的路,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他們才走了出來,這讓他感到既新奇又充滿疑問,他提出想看看迷宮的路線,可工作人員堅決不允許。就在他們相持的時候,迷宮的負責人來了,湊巧的是,這位負責人是尼爾同事的弟弟。有了這層關系後,尼爾很快被允許查看迷宮線路,他到了二樓,往下俯看迷宮。工作人員解釋說,迷宮的關鍵部位在中間處的一個圓倉。說罷,他讓人打開圓倉蓋,裡面的機關一覽無余。圓倉里有一個可以自由轉動的軸,軸上有三個橫杠,這是防止人進去多了擁擠,便用橫杠把遊人隔成三個部分。遊人進去以後,門關閉,人隨著橫杠的轉動而轉動,轉了幾圈後,圓倉另一個壁門開啟,由於圓倉四壁都是一樣的,況且裡面只有很弱很弱的光,人們以為這就是原來的門,便都從這個門出去……可他們不知道,他們已經從另外一個門來到了又一個迷宮世界,要想找到回去的路,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尼爾看後不禁一笑,看來迷宮的謎都在這個圓倉上……
回去的路上,尼爾興致勃勃地給孩子講起迷宮的奧妙,可講著講著,他突然興奮起來,「圓倉、圓倉……」把門做成圓倉,里外各開一個口,裡面的橫桿變成門扇,把圓倉分成幾個空間,人在空間裡面轉動,轉到出口就出,轉到入口就進,無論是出門,還是進門,圓倉和扇門之間永遠都是密閉的……尼爾自信攻破了「永遠敞開-永遠關閉」這個技術難題,連夜寫好了報告,並粗畫了一個示意圖,第二天便交給公司經理,經理看後興奮地跳了起來,馬上組織人員按照尼爾的構想設計這種門……半個月後,世界上第一個旋轉門誕生了,而且真的滿足了「永遠敞開-永遠關閉」的技術要求,為世界門窗發展史開啟了新的一頁。
後來,尼爾在美國注冊了專利,注冊商標便是:「永遠敞開-永遠關閉」。如今,旋轉門在世界各地的酒店、商場、銀行等廣泛使用,而且製作工藝越來越講究,越來越美觀,然而,誰又知道它的發明卻是源於一次迷宮的玩耍呢?
(撰文:程剛)
㈦ 電鑽是根據什麼發明的
電鑽是根據理發器上加上了轉動工具發明的
【1928年,羅伯特又在理發器上加上了轉動工具,發明了電鑽】
㈧ 旋轉門是誰發明的,為什麼要發明它呢
為了在寒冷的天氣里,有效保持室內溫度,歐洲人發明了旋轉門。現在,賓館、商場、版寫字樓等公共場所里,旋轉權門比比皆是
1903年,寶盾製造出了第一樘手動木製TQ旋轉門
寶盾集團-來自歐洲自動門業的先驅者
(世界旋轉門業巨子-BOON EDAM GROUP HOLDINGS B.V.(寶盾集團公司)總部坐落於荷蘭埃丹(Edam)並與世界著名企業-飛利浦,殼牌公司為鄰。自1903年JACOB BOON先生製造出第一座木製旋轉門開始,寶盾集團以其精湛的技藝和創新的工業精神,一直領導旋轉門業的發展。
目前,寶盾集團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旋轉門生產商,是集研發,製作和服務為一體,具有多種經營的跨國公司。先進的科技,加之富於遠見以及藝術性的設計思維,使寶盾從開始生產的那天起就成為了全球無可非議的行業龍頭,全球的市場佔有率達43%,是世界公認的門業第一品牌。
今天,寶盾公司旋轉門產品已遍布在包括亞洲,美洲,大洋洲和歐洲,非洲等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不乏像北京人民大會堂,美國國會,英國白廳(國防部大樓)這樣的大批著名建築。
㈨ 根據睡覺時眼珠轉動,發明了什麼
一個奧地利醫生發現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根據這個現象,找到了睡覺時眼珠轉動與做夢的關系。
㈩ 旋轉門是誰發明的
在20世紀20年代的義大利,曾製作過幾扇兩翼門,當時兩翼門被設計成雙向開啟的擺動。後來,一家瑞典的旋轉門製造商又推出了一種新的兩翼門,他們在原設計的基礎上增添了電動機和展台。當時也有了三翼門和四翼門。三翼旋轉門在機場和旅館已十分常見,較小的門適合手提行李通過,直徑4.2~5.4m的旋轉門更方便行李車的進出。四翼門的使用效能更高,來往人流的通過量更大。一個直徑2m的四翼旋轉門在10r/min的轉速時,人們在正常步行速度下,每小時可以雙向通過10X4X60=2400(人)。四翼旋轉門在辦公樓和酒店等場所使用最為廣泛。五翼門至今沒有得到發展,仍無銷路。
保盾旋轉門 (11張)
在原始專利中提出了兩種特殊用途的設計:一種是門體可向側邊移動;另一種是「破門而出」環形強。這些設計在今天的可折疊門風行之前就已經很流行了。門體側邊移動式和折疊式結合為一體的門,使旋轉門的直通開啟性增加了將近50%,為保證在建築物出現火災時,旋轉門仍然作為進出建築物的快速通道,保證危險狀況下人員能從建築物內逃出,旋轉門的門扇設計成可折疊的,使每一個單個的門扇受壓時,能在旋轉的相反方向松開或旋轉一個角度,形成通道。世界上許多國家或地區已將地區已將這一項性能要求列入安全法規。
在20世紀40年代,旋轉門增加了轉速控制,使門的轉速按要求得到控制。隨著工業化、自動化的發展,各種自動門化旋轉門、具備讀卡識別安全性能的旋轉門、具有各種安全保護感測器的自動門以及許多特殊用途的旋轉門都加入了最初手動四翼門系列之中,使其不斷發展,才有了自動旋轉門。
自動門的發展不僅是由於其防噪音和防塵的性能,很重要的一點事其節能的特點,美國採暖、製冷與空調工程師協會在美國進行研究所獲得的結論是:旋轉門入口是最經濟有效的建築物入口。以一扇常見的直徑2m、高2.1m的旋轉門來說,每一個通過時只帶動1.7立方米的空氣流通。由於空氣的熱交換量很小,因此旋轉門的節能性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