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排簫是以下哪個國家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歐洲 蘇格蘭 阿根廷
應該是我們國家的吧
排簫
吹孔氣鳴樂器。流傳於中國、歐洲及拉丁美洲的吹管樂器。其結構由長、短不同的竹、木或銅管按音階編排而成。各國排簫的產生歷史不盡相同,其性能相近似,形制與構造也各有所異。木製排簫音色圓潤柔和,竹製排簫音色明亮。
中國排簫 古代稱、籟、簫、鳳簫、比竹等。《尚書》、《周禮》、《詩經》等書中,都有簫的記載。據《說文解字》載:「簫,參差管樂,象鳳之翼。從竹,肅聲。」排簫一般以竹做管,用繩或竹纏縛,或用木框鑲之。也有的排簫是用石頭做管。歷代排簫的形制很多,大排簫23管(一說22管),稱言;小排簫16管;無底者稱洞簫。還有10、13、17、18、21、24管等不同規格的排簫。1978年發現於河南淅川下奇1號墓內的石排簫,長15厘米,寬8.3厘米,有13管,管壁一般厚0.1厘米。排簫歷代用於宮廷、教坊,有的也用於軍樂,在民間廣為流傳。約於唐代傳入日本。日本正倉院內,至今仍保存著兩支唐傳16管甘竹排簫的殘品。近年來,中國已對失傳的排簫進行研製,並改革成雙排管加鍵哨式排簫,共50管,按十二平均律排列。
歐洲排簫 亦稱潘排簫,為歐洲最古老和流傳最廣的樂器。潘排簫的形制不一,或按管的長短排列成梯形,或將簫管分兩側排列,成雙翼形;或管內以蠟封閉,外形成等長的一字形,用時如同吹口琴。英國木偶戲仍用此伴奏。潘排簫也是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民間的主要樂器,有20餘管,稱「納伊」。羅馬尼亞民間樂曲《雲雀》、W.A.莫扎特歌劇《魔笛》中帕帕格諾所用的樂器,即此種排簫。
拉丁美洲排簫 流行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其形制多樣,以安第斯高原地區的排簫最著名。古代印加人曾採用木、石、陶土或金屬製作,現代多用竹和蘆葦做管。有單排,也有雙排。其音調一般採用五聲音階,少數地區也用七聲音階。秘魯稱排簫為「安塔拉」。厄瓜多稱「龍達多爾」,玻利維亞稱「西庫」。雙排的排簫,管長相同,吹奏者可藉助於吹第1排管之後的余氣,使第2排管發出高 8度音。玻利維亞西庫的獨特之處在於一件樂器只能吹出隔三度的音列;因此,吹奏任何一首樂曲,都必需用一對排簫由兩位演奏者同時進行。玻利維亞還有一種低音西庫,其管長達1.2~2米,發音雄渾寬厚,很有特色。排簫擅長演奏華麗的音階式經過句,並能利用手的輕微搖動發出悅耳的顫音。此外,還可以利用吹口角度的不同,在一根管中吹出小三度的音程變化
排簫很美 我覺得她沒有國界
排簫的歷史
排簫是古老的編管樂器,
在漢代鼓吹和隋唐音樂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龠是後來排簫的前身。到了周代,簫和龠同被詩人們提及,並載入《詩經》。在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一部稱為「簫韶」的樂舞,主要是用排簫演奏。古代,排簫同編鍾、編磬一樣,是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從春秋到秦漢的近千年裡,排簫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漢代的鼓吹中更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排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佔有重要位置。特別是在隋唐的九、十部樂中,就有清樂、西涼、高麗、龜茲、疏勒和安國等諸樂部使用。
排簫經過歷代的流傳發展,形制各異,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簫」、「雅簫」、「頌簫」、「舜簫」、「龠」、「籟」和「比竹」等。此外,排簫還被稱為「參差」、「鳳翼」、「短簫」、「雲簫」和「秦簫」等。
盛唐之時,我國的排簫東傳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我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但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一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於調律,後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
隨著我國民族樂器品種的增多和西洋樂器不斷傳入的影響,排簫因音域較窄,難於滿足民族、民間、戲曲和說唱音樂發展的需要,逐漸被笛、笙等代替,慢慢地在樂隊中消聲匿跡了。
㈡ 蕭是誰發明的這個我一直不知道
應該是上古大能文字始祖倉頡發明的,據說他不但發明了文字,還發明了樂器
㈢ 排簫的介紹
漢族樂器,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是距今3000年的中國西周初期的骨排簫。排簫是把若干支同種材質的音管,用粘接、捆綁、或框架固定的方式把它們結合成一個整體樂器,在音管的內部用蜂蠟或軟木塞堵住,吹奏時,氣流從吹口上方滑過,撞擊對側的內管壁,氣流在音管的內腔震動,產生了樂音,由於蜂蠟、軟木塞的位置不同,氣流在音管內的震動周期不同,所以氣流的震動頻率不同,因而就產生了不同的樂音。
㈣ 關於樂器箜篌,排簫,篳笠,琵琶,橫笛的起源,組成及發展
箜篌
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證,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東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為了使這消失多年的樂器重現舞台,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中國音樂工作者和樂器製作師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們根據古書的記載和保存下來的古代壁畫的圖形,設計試制了幾種類型的箜篌,但是由於這些箜篌存在著許多不足,所以沒有推廣和流傳開來。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一種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製出來。它的結構比較完善、科學,音響具有民族特點,因而被推廣用於音樂實踐。
中國古代流傳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豎箜篌。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據古代立式豎箜篌的基本造型研製而成的。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豎琴比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兩排琴弦,每排張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撐在共鳴箱上,這種弦柱的形狀看起來很像天上飛的大雁的隊形,所以這種箜篌就被稱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寬廣,表現力十分豐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樂曲,又可以演奏豎琴曲。由於左右兩排弦為同音,等於是兩架豎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許多方便之處,它還可以左右手同時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區奏出旋律和伴奏,這也是其它樂器所不能比擬的。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顫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獨到之處。
細篳篥
是在朝鮮族中廣為流傳的民間樂器,主要流行在中國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以及其它朝鮮族聚居地區。細篳篥的發音宏亮,音色高亢雄健,具有濃郁的朝鮮族特色。
細篳篥的歷史非常悠久,它的鼻祖是古代篳篥。細篳篥由管哨和管身兩個部分構成,管哨長4厘米,用去掉硬皮的蘆葦製成;管身取材於細竹管,全長20至25厘米,直徑約1厘米左右,正面開有7個音孔,背面還有一個高音孔。
細篳篥的演奏方法和大多數吹奏樂器一樣,表演時,演奏者要把管身豎起來 ,嘴裡含著管哨,左手按背面的高音孔和正面上方的3個音孔,右手按正面下方的另外4個音孔。
細篳篥分為高音、中音和雙篳篥三個種類。傳統的高音細篳篥只能吹奏一個 調式,後來,樂器製作者在它的第六個音孔的右上角開了一個加鍵的小孔,使這 種樂器的音域達到了兩個半八度,而且還具備了轉調的功能。中音細篳篥和高音 細篳篥的功能差不多,不同的是,中音細篳篥比高音細篳篥低一個八度。和前兩者相比,雙管細篳篥則是把兩支大小、音高都相同的高音細篳篥並排聯接在一起,每支篳篥的管身上都裝有管哨。演奏的時候,既可以吹奏單管,發出單音,也可以口含兩支管哨,吹出同一個高度的兩個音。另外,雙管細篳篥還能吹奏出三度、四度和五度的和音,音量也比單管的細篳篥大得多,音色悠揚清麗,演奏技巧也比較難。
笛子
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製。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南派笛子的風格典雅清麗,他們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曲笛的管身較長較粗,音色渾厚柔和,清亮圓潤、悠揚委婉,主要流行於中國江南地區。
北派笛子的風格剛勁粗獷,他們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梆笛的管身較短較 細,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
排簫
又名洞簫、雅簫、頌簫、籟、比竹、參差、鳳簫、雲簫。吹奏樂器。
早在原始社會,已有用蘆葦編制的葦龠。相傳虞舜時期有「箾韶」樂舞,箾即原始排簫。《尚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夏商時期有編管的龠,甲骨文中的龠字,即象編管樂器之形。後來,簫被載入《詩經》。《詩經·周頌·目瞽》:「簫管備舉,喤喤厥聲」。《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小簫謂之筊」。晉郭璞註:「簫大者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長尺二寸」。
1978年,河南浙川縣下寺一號楚墓出土一支春秋中晚期石排簫。
琵琶
有關琵琶的記載最早出現在2000年前。東漢年(公元前25 --220年)學者劉熙在《釋名》一書中寫到: "枇杷, 推手前曰枇, 引手卻曰杷, 像其鼓時, 因此為名"。但當時的琵琶形狀與現在的不同, 其形狀為直頸,園形音箱,音位和弦數不固定。 弦數為四 五 六條不等. 這種琵琶當時被稱作 "秦琵琶" 或 "秦漢子"。實際上它就是今天我國民樂器中阮的前身。其名字來源於晉代竹林七賢中的阮咸。阮咸以善彈這種琵琶而著稱。後人就把這種樂器稱作「阮咸」,簡稱為阮。而琵琶之名讓給了後來的曲項琵琶。
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中國與西域民族商業和文化交流的加強, 從中 亞地區傳入一種曲項琵琶, 當時稱作 "胡琵琶"。 其形狀為曲頸,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烏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爾巴特琴(Barbat)。橫抱琵琶用撥子演奏。 現代的琵琶就是由這種曲項琵琶演變發展而來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紀)琵琶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 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隨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 而且在樂隊處於領奏地位。這種盛況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有大量的記載。例如唐代詩人 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對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這樣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 玉盤"。
到了唐代後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製作構造上都得到 了很大的發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演奏變為豎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琵琶構造方面最明顯的改變是由四個音位增至十六個(即四相十二品)。同時它的頸部加寬,下部共鳴箱由寬變窄, 便於左手按下部音位。由於以上這倆項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據統計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種。歸納起來,右手指法分倆個系統: 一、輪指系統,二、彈挑系統。左手指法也分倆個系統:一、按指系統, 二、推拉系統。
到了公元十五世紀左右,琵琶已擁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兒高》《思春》和《昭君怨》 為代表的文曲。所謂武曲,其特點是以寫實和運用右手技法為主; 所謂文曲,其特點是以抒情和運用左手技法為主。這些樂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琵琶藝術的珍品。
琵琶傳統上是五聲音階。 到了民國時期,已開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碼,目前標準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現力和適應力大大加強,不僅可以演奏傳統樂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現代作品,並且有利於與交響樂隊合作。 為後來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紀中後期,琵琶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在琵琶製作方面,原來用的絲質弦改成了尼龍鋼絲弦,有的甚至採用銀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鳴。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運用使琵琶的表現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現出一大批融傳統音樂和現代作曲理論為一體的優秀的獨奏作品, 而且還出現了與各種樂器的重奏以及與小樂隊和交響樂隊的琵琶協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紀琵琶不僅在中國呈現出回復盛唐時期的景象,而且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的關注。不少傳統樂曲和當代作品受到中外聽眾喜愛。可以說,琵琶已開始走向 國際樂壇
㈤ 排簫根據什麼原理發聲的
原理:吹奏時,氣流從吹口上方滑過,撞擊對側的內管壁,氣流在音管的內腔震動,產生了樂音,由於蜂蠟、軟木塞的位置不同,氣流在音管內的震動周期不同,所以氣流的震動頻率不同,因而就產生了不同的樂音。
排簫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它的名字也不相同。在中國古代,排簫有許多美名。雅簫、頌簫、舜簫、秦簫、鳳簫、鳳翼、雲簫。排簫還有些不太熟悉的別名:參差、比竹、短簫、底簫、籥、籟等,在世界各國排簫都有各自獨特的名字。
(5)排簫的發明擴展閱讀
製作排簫的材料很多,有苦竹、薄竹、烏木、檀木、紅木、花梨木、櫻桃木、蛇紋木、酸枝木、陶瓷、玻璃、碳纖維、玻璃纖維、亞克力、ABS塑料、銅管、鋼管等。常用的有苦竹、各種木料、碳纖維、塑料。
在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它是把長短不等的竹管排成一列,用繩子、竹蓖片編起來或用木框鑲起來。如果竹管長短一致,則在管中採取堵臘而得到高低有別的樂音。
故排簫有無底、封底兩種,分別叫作「洞簫」和「底簫」。從最初的3管籥起,管數有10、13、16、20、21,直到最多的24管,每管只發一音。
㈥ 排簫的製作
排簫製作方法:
1、准備物品:一把刀, 蚊香。
(6)排簫的發明擴展閱讀:
製作排簫的材料很多,有苦竹、薄竹、烏木、檀木、紅木、花梨木、櫻桃木、蛇紋木、酸枝木、陶瓷、玻璃、碳纖維、玻璃纖維、亞克力、ABS塑料、銅管、鋼管等。常用的有苦竹、各種木料、碳纖維、塑料。
不同排簫因材料、種類不同,吹管的聯接方式也不相同,有的用繩子、竹篦片固定,有的用木框鑲起來,有的用膠粘合在一起,有的用底座固定。有的塑料排簫是一體的,是加工時一次成型的。
㈦ 排笛的介紹
排笛常被稱為排簫,鳳簫等。目前世界范圍內流行於歐美、南美一帶。吹排笛也像吹竹笛一樣講究口風、氣息,但與笛簫有很大區別。吹奏時利用腹式呼吸,吹半音時將排笛與身體的角度加大。一隻G調22管排笛理論上可以吹任何調的樂曲。在吹顫音時可以用腹震音。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手的顫動使音出現有規律的波動。漢族發明使用的吹奏樂器(排笛)鳳簫,古代用於宮廷雅樂。
㈧ 排笛的背景說明
漢族發明使用的吹奏樂器(排笛)鳳簫,古代用於宮廷雅樂。
約在同一時期,在中國也有人演奏(在中國被稱為排簫)排笛。排簫在至聖先師孔子時期常被用在宗教典禮儀式,而孔子常被排簫憂郁之音而感動。
其實,要說最早排簫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傳說早在五千年前黃帝時代便已出現。據說黃帝曾派大臣伶倫去採集竹材制排簫。結果竹材長短參差不齊,因此樂器取名為「參差」,指的就是排簫。也造成成語「參差不齊」的由來。但這部分較無實證被挖掘出來。
中國真正挖掘出的實例則出現在十一世紀。在中國河南省洛邑的古墓中發現一批葬禮用品,其中發現兩把鳥骨排簫,每把十三根音管,用絲帶綁成。另外也發現超過四十把的笛簫。這項發現代表了最早在中國發現排簫的證據。其實十三音管的竹排簫也早在戰國時代(約西元前475-221年)在湖北省古墓中被發現。事實上,中國排簫有筆直和圓弧的設計,但也有獨特的對稱形狀,以低音長管在中央,音管長度往兩端遞減。這種對稱的排簫是傳說中表徵生命、死亡及復活的火鳥鳳凰的象徵,常用於宗教儀式中。不過,對稱的排簫也在朝鮮半島發現了相反形狀的排簫,即低音長管在兩端,音管長度往中央遞減的。 在非洲方面,今日非洲大陸的東部和中部可以找到筆直形式的排笛諾羅隆貝Ngororombe。在今日的烏干達、馬拉維、莫三比克、以及辛巴威等國都可發現,從兩管到六管不等。這種諾羅隆貝排笛起源於碩納族Shona,他們曾在西元十三至十五世紀建立非洲的大辛巴威王國。
在印度的西北部屬地,因為接觸印度與希臘兩種文化,特別是在亞歷山大帝軍隊時期造成筆直排笛的發展(可能是承襲自希臘的西林克斯笛)。大英博物館也收藏這樣的排笛。
在埃及方面,古埃及的排笛是在普托雷麥茲Ptolemaic時代(西元前332年至30年)出現的。事實上,普托雷麥七世Ptolemy Ⅻ在他的時期,吹笛也是法老王的責任之一。 在美洲方面,前哥倫比亞文化的排笛被發現大約在西元前兩千年就遍及美洲。這些排笛用較廣泛不同的各種材質來製作,如:蘆葦、竹、骨、黃銅、陶、銀以及金等等。也甚至北至今日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境內都可發現排笛的蹤影。
事實上,遠在西班牙統治之前,或甚至在印加文化興起之前,各種不同形式以及設計的排笛已被使用在美洲當地固有的音樂中、宗教慶典儀式、舞蹈、甚至狩獵中。這些美洲排笛最早源自於古愛瑪拉Aymara文明。但是隨著貿易的路線文明,引發了俄亥俄河山谷、中美洲的瑪雅、南美安第斯山的印加以及秘魯的納斯卡文化等等的使用排笛。總的來說,這些美洲排笛典型都是一至三直排,使用竹串和有彈性的繩或線綁起來。美洲排笛家族有以下的幾種代表:安塔拉Antara、吸庫Siku (愛瑪拉文明)、三卡Sanka、馬爾他Malta (最常見的吸庫排笛一型)、托佑Toyo (低音吸庫)、隆達多爾Rondador等等。特別的是,美洲排笛傳統上只有男性可以吹奏,被稱為吸庫吏Sikuri。在西班牙統治之後,詹波Zampo (西班牙語意即笛子吹奏者)這樣的字眼也被廣泛使用在美洲排笛中。 在歐洲方面,不同型式的排笛可在希臘人、維京人、法國人、羅馬尼亞人、俄國人等中發現。其中希臘人對附近黑海地區呈現數世紀較強的影響力,可能是在西元前七世紀將西林克斯笛Syrinx 傳給達西安族Dacians (現今羅馬尼亞人的祖先)。維京人則可能是在一次或是多次到東地中海或是黑海西岸的航程中接觸到排笛。在今日的北英格蘭約克地區挖掘出一把十世紀的維京人排笛,也證明排笛在歐洲中古黑暗時代(西元五至十五世紀)也存在著。值得一提的是,維京人的排笛,不像其他排笛都是個別音管組合而成,維京人的排笛是用堅固的一排木頭,一直排挖洞而成。另外在樂器底部挖洞穿線,以方便攜帶。在瑞士也發現兩千年前的排笛,同樣是維京人的排笛型式。而在法國中部發現的排笛被認為是承襲自西林克斯笛,也被引進羅馬境內。
㈨ 關於排簫這個樂器的介紹!
排簫
吹孔氣鳴樂器。流傳於中國、歐洲及拉丁美洲的吹管樂器。其結構由長、短不同的竹、木或銅管按音階編排而成。各國排簫的產生歷史不盡相同,其性能相近似,形制與構造也各有所異。木製排簫音色圓潤柔和,竹製排簫音色明亮。
中國排簫 古代稱、籟、簫、鳳簫、比竹等。《尚書》、《周禮》、《詩經》等書中,都有簫的記載。據《說文解字》載:「簫,參差管樂,象鳳之翼。從竹,肅聲。」排簫一般以竹做管,用繩或竹纏縛,或用木框鑲之。也有的排簫是用石頭做管。歷代排簫的形制很多,大排簫23管(一說22管),稱言;小排簫16管;無底者稱洞簫。還有10、13、17、18、21、24管等不同規格的排簫。1978年發現於河南淅川下奇1號墓內的石排簫,長15厘米,寬8.3厘米,有13管,管壁一般厚0.1厘米。排簫歷代用於宮廷、教坊,有的也用於軍樂,在民間廣為流傳。約於唐代傳入日本。日本正倉院內,至今仍保存著兩支唐傳16管甘竹排簫的殘品。近年來,中國已對失傳的排簫進行研製,並改革成雙排管加鍵哨式排簫,共50管,按十二平均律排列。
歐洲排簫 亦稱潘排簫,為歐洲最古老和流傳最廣的樂器。潘排簫的形制不一,或按管的長短排列成梯形,或將簫管分兩側排列,成雙翼形;或管內以蠟封閉,外形成等長的一字形,用時如同吹口琴。英國木偶戲仍用此伴奏。潘排簫也是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民間的主要樂器,有20餘管,稱「納伊」。羅馬尼亞民間樂曲《雲雀》、W.A.莫扎特歌劇《魔笛》中帕帕格諾所用的樂器,即此種排簫。
拉丁美洲排簫 流行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其形制多樣,以安第斯高原地區的排簫最著名。古代印加人曾採用木、石、陶土或金屬製作,現代多用竹和蘆葦做管。有單排,也有雙排。其音調一般採用五聲音階,少數地區也用七聲音階。秘魯稱排簫為「安塔拉」。厄瓜多稱「龍達多爾」,玻利維亞稱「西庫」。雙排的排簫,管長相同,吹奏者可藉助於吹第1排管之後的余氣,使第2排管發出高 8度音。玻利維亞西庫的獨特之處在於一件樂器只能吹出隔三度的音列;因此,吹奏任何一首樂曲,都必需用一對排簫由兩位演奏者同時進行。玻利維亞還有一種低音西庫,其管長達1.2~2米,發音雄渾寬厚,很有特色。排簫擅長演奏華麗的音階式經過句,並能利用手的輕微搖動發出悅耳的顫音。此外,還可以利用吹口角度的不同,在一根管中吹出小三度的音程變化
排簫很美 我覺得她沒有國界
排簫的歷史
排簫是古老的編管樂器,
在漢代鼓吹和隋唐音樂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龠是後來排簫的前身。到了周代,簫和龠同被詩人們提及,並載入《詩經》。在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一部稱為「簫韶」的樂舞,主要是用排簫演奏。古代,排簫同編鍾、編磬一樣,是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從春秋到秦漢的近千年裡,排簫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漢代的鼓吹中更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排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佔有重要位置。特別是在隋唐的九、十部樂中,就有清樂、西涼、高麗、龜茲、疏勒和安國等諸樂部使用。
排簫經過歷代的流傳發展,形制各異,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簫」、「雅簫」、「頌簫」、「舜簫」、「龠」、「籟」和「比竹」等。此外,排簫還被稱為「參差」、「鳳翼」、「短簫」、「雲簫」和「秦簫」等。
盛唐之時,我國的排簫東傳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我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但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一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於調律,後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
隨著我國民族樂器品種的增多和西洋樂器不斷傳入的影響,排簫因音域較窄,難於滿足民族、民間、戲曲和說唱音樂發展的需要,逐漸被笛、笙等代替,慢慢地在樂隊中消聲匿跡了。
㈩ 排簫是如何發展的
排簫是古老的編管樂器,在漢代鼓吹和隋唐音樂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籥是後來排簫的前身。到了周代,簫和籥同被詩人們提及,並載入《詩經》。在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一部稱為「簫韶」的樂舞,主要是用排簫演奏。古代,排簫同編鍾、編磬一樣,是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從春秋到秦漢的近千年裡,排簫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漢代的鼓吹中更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排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佔有重要位置。特別是在隋唐的九、十部樂中,就有清樂、西涼、高麗、龜茲、疏勒和安國等諸樂部使用。
排簫經過歷代的流傳發展,形制各異,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簫」、「雅簫」、「頌簫」、「舜簫」、「籥」、「籟」和「比竹」等。此外,排簫還被稱為「參差」、「鳳翼」、「短簫」、「雲簫」和「秦簫」等。
盛唐之時,我國的排簫東傳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我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但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一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於調律,後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
隨著我國民族樂器品種的增多和西洋樂器不斷傳入的影響,排簫因音域較窄,難於滿足民族、民間、戲曲和說唱音樂發展的需要,逐漸被笛、笙等代替,慢慢地在樂隊中銷聲匿跡了。
1978年8月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首次出土了兩支排簫。它們的形狀獨特,好像鳳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長短不同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開的細竹管纏縛而成,表面飾有色彩絢麗的漆繪。這兩支排簫雖然形制相同,但相應的管長有別,是一對「雌雄簫」,雄的稍長,雌的略短。古時雌雄排簫常作合奏,互相襯托,有如男女聲二重唱。
從春秋至唐末的1600多年間,排簫的管數和長度均不同,經過歷代的流傳和樂器匠師的改進,直到清代才由依次漸短的單鳳翼,改為對稱的雙鳳翼形制,並且按律進行編管,簫管的箍子也由繩拴竹捆改成木製套架。
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里,珍藏著一支清乾隆時(1736~1795)製作的排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包含十二律及四倍律,工藝十分精緻,木製套架上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頗富民族風格。
排簫是我國古老的編管樂器,形制美觀,富有民族風格。1956年8月,全國第一屆音樂周在北京舉行時,經過廣泛徵求意見,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確定以排簫的圖案,作為中國的音樂標志——樂徽,用以代表我國悠久的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藝術。此後,在我國音樂界向外國友人贈送的紀念章和禮物上,就常印有排簫的圖案。